楚辞

合集下载

楚辞的文学特点

楚辞的文学特点

楚辞的文学特点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支重要流派,其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丰富:楚辞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为主要目的,表达了丰富的感情体验,如悲伤、愤怒、思念、怀旧等。

其情感表达直接、真实,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2. 以自然为背景:楚辞作品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写山水、花草、鸟兽等元素,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与自然的融合,使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和自然之美。

3. 反映社会现实:楚辞作品中也常常反映社会的现实问题,如战争、贫困、失意等。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4. 技巧多样:楚辞作品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楚辞的韵律感强烈,采用了独特的词牌和韵脚,使作品更具音乐性和节奏感。

5. 个人化表达:楚辞注重个人感受和体验的表达,强调作者的主观情感和独立个性。

作品往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呈现,使读者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6. 崇尚自由与反抗:楚辞作品中常常表达对束缚和压迫的反抗,强
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通过对权贵和统治者的批判,反映了人民对自由和公正的追求,体现了楚辞的独特精神。

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学特点,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描绘、多样的修辞手法和独立个性的展示,使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楚辞的文学特点不仅反映了古代楚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也具有普遍的人类情感和价值追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全文赏析

楚辞全文赏析

楚辞全文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楚辞全文赏析基本知识《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楚辞--原文及解析

楚辞--原文及解析

楚辞--原文及解析楚辞【导读】《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

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

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

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

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

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

另外,《楚辞》与音乐仍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截然不同。

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的作品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及后来其它作家吸收南方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两者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国僻处南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视为“南蛮”。

名词解释楚辞的含义

名词解释楚辞的含义

名词解释楚辞的含义楚辞,又称楚国辞章,指的是中国古代楚国地区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起源于楚国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楚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和宋玉的《九辩》,这两篇作品几乎成为了楚辞的代名词。

《离骚》描绘了楚国国破家亡、流亡他乡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屈原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与痛苦。

而《九辩》则展示了宋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通过九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生的种种困境和价值观念。

楚辞的语言风格深受音乐和舞蹈的影响,追求声律和韵律的美感。

它以豪放的气势和矫健的词锋,以及含蓄的意象和典故为特点。

在辞章中,经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诗意。

同时,被赋予高度敏感性的辞章也能够唤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楚辞还以其丰富而多样的内容而闻名。

作品涵盖了爱情、思乡、离别、忧国忧民等各个方面的情感体验。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九辩》中的“杂世怀乎初秀”的诗句,表达了对纯真与美好的向往;而《离骚》中“江分石劒閣之寒磬”等描写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楚辞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对后世文化的重要影响。

楚辞的艺术风格对于后代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楚辞派”和宋代的“辞章派”都深受其启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学风貌。

同时,楚辞也在音乐、戏曲、书法、绘画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楚辞的含义远远超出了以上所述。

它更是一个象征、一个精神的寄托。

楚辞凝聚了楚国人民对自己历史和国家的热爱,也包含了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它代表了一种追求自由、热衷于艺术和文化的生活态度。

楚辞的精神在古代楚国时期培育出了众多文化巨匠,而在当代,楚辞的精神仍然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追求文化艺术的追求。

总的来说,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楚辞》是什么

《楚辞》是什么

《楚辞》的意思是先秦时期楚人的歌辞。《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2年)楚国人,他们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称为《楚辞》。《楚辞》的产生有着深厚久远的文化背景。从地域来说,它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流、融合而成,例如《楚辞》的语言,就是楚地方言与中原“夏言”融合的结晶。

从时代来说,《楚辞》深受楚地原有音乐和土著原始巫风的影响,可说是远古以来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创新。《楚辞》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渊源中独创的新文学体裁。在先秦时代,楚国的方言跟当时中原通用的语言──夏言──有着许多不同。屈原结合了夏言和楚语,创立了独特的《楚辞》语言。例如《招魂》中大量运用的语气词“些”,就应当读作“suò”。《楚辞》中还有许多楚语的语词,例如“阊阖”、“欸”等。由于《楚辞》以楚语写成,后世因此有用“楚声”读《楚辞》的传统。直到隋朝,还有一位叫道骞的和尚,能够用楚声读《楚辞》,据说他读得“音韵清切”,十分感人。

在语法方面,楚语对《楚辞》的影响也很大。诸如《离骚》的“纷吾既有此内美”,把状语“纷”放在主语“吾”前面;“览相观于四极兮”,则把三个同义的动词(即“览”、“相”、“观”)连用,这都是楚语的特点。《楚辞》中的楚语,联结着楚人的文化和楚人的情感,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

《楚辞》创造和借助了许多具有隐喻性的文学手法,使诗歌充满象徵性的意境。此外,《楚辞》的感情表达手法也十分丰富,或表白、呼告,直抒胸臆;或咏事托物,曲尽隐衷。由此形成了《楚辞》独有的象徵性情感结构:宏大的体制,磅礡的气势,新颖的样式,《楚辞》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并对后世文学带来深远影响。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曾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祀。”这种重视巫鬼的文化,对《楚辞》影响甚深。楚国王族源于中原地区的祝融部落,后来迁入江汉平原,与当地土著融为一体,而楚地地域广大,又与早熟的中原文明保持着一定的地域距离和文化距离,于是 被中原各族视为蛮夷。楚国从宫廷到民间,都受到当地原始土著的巫风所浸染。当时楚人的祭祀巫术活动,都要敲锣打鼓、唱歌跳舞来让鬼神高兴,招魂时也要唱招魂曲,用以召唤死者飘逝之魂或生者失散之魂。《九歌》、《招魂》、《大招》就是在原来巫术祭祀招魂歌词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招魂》每句句尾的“些”字,就是楚地禁咒的句尾词。

楚辞的两种含义

楚辞的两种含义

楚辞的两种含义楚辞”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种文学体裁,二是特指以屈原创作的《离骚》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总集。

作为文学体裁的“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

它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楚辞的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这个十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楚辞》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

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

《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汉字文化圈国家,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

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楚辞名称的由来

楚辞名称的由来

楚辞名称的由来如下: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其时专指楚地歌辞。

作为诗歌集子的正式定名,楚辞乃起始于西汉时代的刘向,系刘向整理编定的一部诗集,始为16卷,包括屈原、宋玉、景差等楚人的诗歌作品,以及西汉部分文人的模拟作品,后东汉王逸著《楚辞章句》,又加上王逸本人作品,增为17卷,俾使楚辞集子正式传世,这便有了我们今日所见之《楚辞》。

楚辞之所以姓“楚”,南宋黄伯思的一句话堪称权威——“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这句话说明,楚辞几乎通体贯穿了“楚”的因素。

楚辞及楚辞的特点

楚辞及楚辞的特点

楚辞及楚辞的特点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诗歌形式,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因此得名。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句式自由:楚辞的句式较为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律和押韵要求。

这种自由的句式使得楚辞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用词典雅: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古代词语和典故,使得楚辞的语言更加典雅、含蓄。

3. 形象生动:楚辞中经常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4. 情感强烈:楚辞的情感表达非常强烈,常常表达作者的爱憎、忧愤等情感。

5. 地方特色:楚辞是楚国文化的代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它反映了楚国的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特点。

总的来说,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已指出,楚之先祖从帝喾起,均居火正称祝 融,至夏时是夏王朝的重要成员或盟国。后商人兴 起,起而代夏灭夏,楚之先祖在此夏、商交替之际, 分崩离析,出现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处流落的局 面。芈姓季连部,就在这一背景下离开故地新郑一 带,辗转至丹淅、荆山和汉水流域一带了。 根据考古学界发掘和研究证明,原江汉地区新 石器时代序列文化,在夏、商之际发生极大的动荡, 主要表现在陶器制作上,‚突然大大增加了黄河流 域的影响‛,‚说明此时有一支来自黄河中游的力 量,通过南阳盆地,沿着随枣走廊,直抵长江北 岸‛(俞伟超《寻找楚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江汉 考古》1982年第2期)。这一论证与上述有关文献记 载是相吻合的,说明北来之芈姓季连部与原来荆楚 地区先民相融合,终于形成号称‚荆楚‛、‚楚蛮‛ 的民族,这就是后来对一统中国和中华文化作出重 大贡献的楚族。
• 《诗经》中单一的,彼此间联系不太紧密的比兴 ( 触物起兴 ) 在楚辞中被升华为彼此融合的一种象 征性意象(物我合一)。对后世影响极大(例略)。
本章结束。
下周将学习: 第五章 《先秦叙事散文》(历史散文), 请同学们课前预习。
• 又据《国语· 楚语上》,当时楚太子师士亹问楚大夫 申叔时教育太子的方法,叔时云: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 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 其动;教之《诗》而为之道广显德,以耀明其志; 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 镇其浮…… 说明当时楚国的《春秋》、《诗经》、《礼》、 《乐》等已有与中原一样的教学体制。加之《史记》 对楚文化的肯定、屈原对祖先及其文化渊原的追溯, 都说明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之根深蒂固的关系。
• 《诗经》:现实主义。 《诗经》,特别是其中的民歌部分所表现的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 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 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是把文学看作流连 光景、休闲怡情之作。 • 楚辞:浪漫主义。 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 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 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离骚》中那 一次次壮观的天界之游,望舒先驱,飞廉奔属, 想象极为大胆奇特,使得屈原的自我形象显得高 大明洁,激动人心。中国古代神话由于种种原因, 传世较少,而《楚辞》,尤其是《天问》是我国 神话材料保存得较为集中的。《离骚》、《九 歌》、《招魂》中都有不少神话或神话形象,使 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 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 对‚楚辞‛之含义较全面作过解释的是宋黄伯思, 其《新校楚辞序》云: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 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谇、蹇、 纷、 侘 傺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 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 兰 茝 、荃药、蕙若、 蘋 蘅者,楚物也。率若此,故 以楚名之。(《宋文鉴》) 意即‚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 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 明显的区别。
• 《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 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唐勒、 景差作品今已不传,据《汉书 · 艺文志》,宋玉的 辞赋有 16 篇,基本可以确定是宋玉所作的有《九 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6篇。 • 宋玉的生平经历和屈原有相似之处,亦忠而被谤, 被疏。《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 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 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作品委婉曲折地表 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表现了对国家 兴亡的忧虑。
• 胡厚宣在《楚民族源于东方考》一文中进一步提出 ‚楚之始祖为祝融‛。 祝融即陆终 …… 即遂人即黎;而陆终、遂人及 黎皆为东方之民族也。……惟其后以周民族之东方 压迫,及黄河流域之渐渐改变,东方民族遂多相率 南迁,而楚民族势力甚强,乃渐扩土于南方之江汉测》 联系考古文化成就,明确提出‚楚人与三苗的先祖 是同源的‛,即楚之先祖应为荆楚地区的土著居民, 属于苗族或苗蛮集团。
• 一、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辨析 • 二、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 《九歌》: (《 东 皇 太一 》、 《云 中君 》、 《 湘君 》 、 《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 《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 《九章》: (《惜诵》、《涉江》、《哀郢》、《抽思》、 《怀沙》、《思美人》、《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 • 《离骚》 • 《天问》 • 《招魂》
• 综上,上古时期楚文化既有荆楚本土的长江流域文 化积累,又有着来自黄河流域的芈姓贵族南移时带 来的北方文化的渗透。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日 益强大,是当时诸侯国中国土最大的国家,号称地 方五千里。与北方诸侯国的战争、行人交游中,北 方文化进一步融入到楚文化中来。
• 《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 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 (yí n)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这是中原文化南移的一个说明。 • 《左传· 哀公六年》:‚楚子使问诸周大史。‛ 说明楚人与中原的史官文化着深入的接触。以上材 料说明了中原文化在楚国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认为 ‚楚本蛮夷,亦即淮夷‛。认为楚人祖先居于淮河 下游。后来他在《殷周青铜器铭文考释》、《金文 丛考》等书中,又明确认定楚人即‚熊盈族‛。 楚之先世居淮水下游,与奄人徐人等同属东 国。……熊盈当即鬻熊,盈鬻一声之转。熊盈族为 周人所压迫,始南下至江,为江所阻,复西上至鄂。
• 从诸考古与文化记载来看,楚地既有着本土二三十 万年前长阳人的遗址,又有着公元前四千年的龙山 文化,说明楚地在原始先民时代,已有着一定的本 土文化的积累。 楚族出自黄帝或颛顼之后,是指族源而言,楚 族之直系祖先则应是季连。据《史记· 楚世家》记 载: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 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 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 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 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 连,芈姓,楚之后也。 • 又《国语· 郑语》: 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 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 点明芈姓季连部从蛮俗,建立了荆国。
第四章 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 第二节 屈原与其他楚辞作家 第三节 《诗经》、《楚辞》的影响
• • •
一、“楚辞”的基本含义 二、多种文化的交融 三、楚地文化风俗
• ‚楚辞‛之名始见于《史记 ·酷吏列传》:‚庄助 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 太中大夫,用事。‛按朱买臣为西汉武帝时人,他 以‚楚辞‛得汉武帝宠幸,知‚楚辞‛在武帝时已 成为一门专业的学问。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 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 辞》,从此‚楚辞‛就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楚国有着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信巫鬼,重淫祀‛(《汉书· 地理志下》)。 例证: A. 楚灵王 ‚简贤务鬼,信巫祝之道‛,当吴 人来攻,国人告急之时,犹‚鼓舞自若‛,不肯 发兵。(《新论· 言体论》) B.楚怀王亦是‚隆祭祀,事鬼神‛(《汉书· 郊 祀志下》),把破秦的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最 终为秦所败。 C.贵族阶层崇信巫祭,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 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王逸《楚辞章 句· 九歌序》) D.楚地的艺术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 漫色彩。如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楚‚凤夔人 物帛画‛,刻画在器物、帛画上的楚舞造型,以 及出土的编钟等,都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 学特点。
• 一、对后世文人精神的影响 • 二、两种艺术风格的影响 • 三、比兴与象征手法的影响
• 《诗经》之于古代文人的是其风雅精神。即其表现 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 积极的人生态度。 • 《离骚》直承《诗经》的风雅精神,并有所突破, 他本人忧愤深广的爱国情、对现实的顽强不屈的批 判,早已突破了传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的处世原 则,为中国文人思想平添了一股主动承载历史责任 的勇气。从而传统的‚风雅精神‛具有了文人的个 性意识,表现出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 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成为中国文人不遇、不平时最好的精神寄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