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楚辞

楚辞

楚辞一、楚辞的知识1,楚辞的含义“楚辞”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称,一是总集名称。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时,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

这就是说,“楚辞” 是指战国后期屈原等人创作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的专用名称。

西汉时,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于是《楚辞》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现存最早楚辞作品是王逸《楚辞章句》。

2,楚辞的产生及特点(与《诗经》比较)“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会交流的产物,是春秋以来楚国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影响和孕育3 ,楚辞特征(1)从诗体看,楚辞较之《诗经》篇幅结构增长,句式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这就使抒情达意更为透辟淋漓,扩展了抒情的容量。

(2)从语言看,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出现。

句中或句末多用“兮” 字,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楚辞与《诗经》语言的质朴不同,以绚丽多彩为特色。

(3)从诗风看,楚辞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情感奔放,具有浪漫之风。

二,《离骚》的题义、主题、成就。

1,题义:“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离骚赞序》),王逸释为: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骚,愁也,经, 径也。

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经, 以风谏也。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说法主要是这两种。

其中以马、班之说最为可信。

还有游国恩《离骚纂义》的“音乐名称”说,且有牢骚不平之意。

2,思想内容:《离骚》是原屈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全诗373 句, 2490 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是屈原心灵的歌唱,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展现了诗人“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表现了他为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和“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古诗词知识点全梳理

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古诗词知识点全梳理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上古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对于上古诗词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

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古诗词知识点全梳理,对于学生的诗词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统编版教材中涉及到的上古诗词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以便于学生对上古诗词的理解和学习。

二、《诗经》知识点梳理1. 《诗经》的概况:《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成为后世诗文创作的重要源泉。

2. 《诗经》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诗经》的作者多为先秦诸子和诸侯,如《周南》作者为孔子,《国风》为周朝各诸侯国的君王和贵族。

3. 《诗经》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诗经》内容丰富多样,情感真挚,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三、《楚辞》知识点梳理1. 《楚辞》的概况:《楚辞》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以其瑰丽的艺术形式和奔放的思想风格而著称,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楚辞》的代表作及作者:《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是屈原;《九歌》是《楚辞》的另一代表作,作者是宋玉。

3. 《楚辞》的思想与艺术特点:《楚辞》的作品在形式上追求音乐和韵律的美感,内容上表达了作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生命运四、《古文观止》知识点梳理1. 《古文观止》的概况:《古文观止》是我国古代散文集大成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

2. 《古文观止》的选材与风格:《古文观止》的选材广泛,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形式多变,是我国古代文学成就的集中体现。

3. 《古文观止》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古文观止》选取了从先秦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大量杰出作家的作品,包括司马迁、刘向、韩愈、欧阳修等。

五、总结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古诗词是我们了解我国古代文学、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诗经》、《楚辞》和《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的梳理,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上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楚辞--原文及解析

楚辞--原文及解析

楚辞--原文及解析楚辞【导读】《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

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

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

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

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

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

另外,《楚辞》与音乐仍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截然不同。

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的作品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及后来其它作家吸收南方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两者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国僻处南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视为“南蛮”。

楚辞知识点总结

楚辞知识点总结

楚辞知识点总结一、楚辞的产生背景楚辞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作品,其产生的背景与楚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仅次于齐国的大国,楚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楚国的文化也是非常发达的,楚辞便是这一时期楚国文学的代表作品。

二、楚辞的主要特点1. 语言优美楚辞的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

它以音乐为伴,诗歌为舞,用意象来构建诗歌的世界。

同时,楚辞的语言也非常质朴,实用,贴近民间,富有生活气息。

2. 诗歌形式多样楚辞的诗歌形式多样,有乐府、吟咏、辞赋、民歌等形式,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

3. 想象丰富楚辞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充满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感悟,表现了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感。

4. 反映了社会生活楚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俗、习惯等,它们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对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楚辞的主要代表作品楚辞的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招魂》、《国风》等。

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四、楚辞的意义和影响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楚辞的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其次,楚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俗、习惯等,对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再次,楚辞的创作手法和内容表现丰富多样,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总的来说,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它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读者对楚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楚辞知识点

楚辞知识点

楚辞知识点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意象,深受后人的喜爱。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楚辞的知识点。

1.楚辞的起源和发展楚辞起源于中国古代楚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它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期的民间诗歌到后期的宫廷文学的转变。

在楚辞的发展过程中,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诗人对楚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2.楚辞的艺术特点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脱颖而出。

它注重情感的表达,情感真挚而深沉。

同时,楚辞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丰富了作品的意境。

另外,楚辞的语言简练而生动,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3.楚辞的主题内容楚辞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了人生哲理、爱情、自然景观等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题是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爱情的追求。

楚辞描写了楚国的兴衰之路,表达了楚国人民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同时,楚辞中也充满了对爱情的热情追求和悲苦思索,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展示了深邃的人生智慧。

4.楚辞的影响和价值楚辞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的艺术风格和主题内容,对后世文人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同时,楚辞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和文献,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5.楚辞的经典作品楚辞中有许多经典的作品,如《离骚》、《天问》、《涉江》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屈原的《离骚》是楚辞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思考,同时也是一部表达个人情感的伟大作品。

综上所述,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意象而备受推崇。

楚辞的起源和发展、艺术特点、主题内容、影响和价值以及经典作品等方面都是我们了解楚辞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楚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楚辞总结归纳

楚辞总结归纳

楚辞总结归纳楚辞,又称“楚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楚国文化的瑰宝。

楚辞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流传至今依旧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楚辞进行总结归纳,探索其独特魅力。

一、楚辞的流派楚辞可分为两个流派,分别是乐府和离骚。

乐府是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形式,其内容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民俗特色。

而离骚则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是屈原的创作,以抒发作者的忧愤为主题,表达了对身世艰辛和政治腐败的反思。

二、楚辞的主题楚辞的主题多种多样,其中以爱情、离别和忧愤为最为常见。

爱情题材描绘了爱人相思之情,以及爱情的悲欢离合;离别题材则表达了作者与亲人、爱人分别时的痛苦和无奈;忧愤之情则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政治黑暗的愤懑之情。

三、楚辞的艺术手法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脱颖而出。

其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和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同时,楚辞还运用了音韵和节奏的巧妙组合,使作品更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性。

四、楚辞的文化价值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楚国的历史与文化,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陋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和人类困境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楚辞还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创作灵感。

五、楚辞的影响与传承楚辞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时代和地域。

它被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受到楚辞的启发,以其中的意境和艺术手法为参照,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此外,楚辞也影响了后世乐府诗和宋词的发展,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楚辞的当代价值虽然楚辞创作于古代,但其情感和主题依旧具有重要的时代和社会价值。

在当代社会,人们仍然面临着各种离别、困境和不公平,楚辞中的人生智慧和情感抒发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传承楚辞的价值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通过总结归纳楚辞的流派、主题、艺术手法、文化价值和影响力,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楚辞的独特之处,并深入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

楚辞文学常识总结

楚辞文学常识总结

楚辞文学常识总结楚辞文学常识总结「篇一」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

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

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

《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

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

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楚辞文学常识总结「篇二」新课标与教材对文学常识这一考点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尤其是在中外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了解教材涉及的文学流派及中外著名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了解教材涉及的作品中著名的文学典型;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化常识等。

文学常识试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教材中涉及的中外著名作家作品的了解及掌握情况,名著范围是每册书课后的名著导读内容。

该题型主要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知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楚辞基本知识

楚辞基本知识

解题(概述):“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辞”或“辞赋”。

《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一、楚辞含义及成书过程“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

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第一,诗体。

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

第二,作品。

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

第三,书名。

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们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自战国至东汉,历三、四百年,共分五个阶段:1、先秦时期,包含《离骚》《九辩》两篇,纂辑者可能是宋玉。

此为《楚辞》雏形。

2、西汉武帝时(前140前后)。

增辑作品七篇:《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隐士》,增辑者为淮南王宾客淮南小山,或即淮南王刘安本人。

以上九篇作品的合集,是淮南王刘安以后、刘向以前的《楚辞》通行本。

3、西汉元帝、成帝时(前48~前8年间),增辑作品四篇:《招魂》《九怀》《七谏》《九叹》,增辑者为刘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题(概述):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辞”或“辞赋”。

《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
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一、楚辞含义及成书过程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

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
第一,诗体。

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

第二,作品。

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

第三,书名。

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们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自战国至东汉,历三、四百年,共分五个阶段:
1、先秦时期,包含《离骚》《九辩》两篇,纂辑者可能是宋玉。

此为《楚辞》雏形。

2、西汉武帝时(前140前后)。

增辑作品七篇:《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隐士》,增辑者为淮南王宾
客淮南小山,或即淮南王刘安本人。

以上九篇作品的合集,是淮南王刘安以后、刘向以前的《楚辞》通行本。

3、西汉元帝、成帝时(前48~前8年间),增辑作品四篇:《招魂》《九怀》《七谏》《九叹》,增辑者为刘向。

4、班固以后、王逸以前(100年前后),增辑作品三篇:《哀时命》《惜誓》《大招》,增辑者已不可考,既不出于一人之手,也不在一个时期,而是在较长的时期里由不同的人一篇一篇地陆续增辑而成。

以上十六篇作品的合集,就是王逸作《楚辞章句》时所据的十六卷《楚辞》本。

5、东汉后期(100~150年左右),增辑作品一篇:《九思》,增辑者为王逸。

王逸撰《楚辞章句》,并附入自己的作品《九思》,成十七卷,即后世流传的十七卷本《楚辞》。

逮及宋代,因其篇第混併,乃考其人之先后,重定其篇第,这就是宋代以后通行的《楚辞》版本。

而《楚辞》一书的纂辑过程与篇目内容,也透露了“楚辞”二字的意义:即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
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或骚体赋)。

二、楚辞的特点
楚辞的特色主要表现在风格、情调和表现方法上。

楚辞的风格和情调奠定了南楚文学那种缠绵、迷茫、惆怅的艺术风格。

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以其奇幻的想象、崇高的思想、激越的感情、鲜明的形象和巧妙的构思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第一座高峰。

楚辞本身特点看:
1、作楚声(念出来的是楚国的方言)
楚辞中楚国的方言本来就很少。

汉代王逸说有21个,郭沫若说有24个,游国恩说有31个,杨白桦说有30个,也有人说有64个或66个。

周校长主编了一本《楚辞学通典》,结果一共找到217多个,而楚辞本身的字数是很多的。

这足以证明楚国的方言在楚辞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少的。

我们知道孔子之《论语》用的是“雅言”,孔子用的是中原当时地区流行的普通话。

我们可以说,“屈子亦雅言”。

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是用当时通行的语言,只有极少数词语用得是楚国的方言。

所以,我们通过简要
的统计学的方法就很能说明问题。

2、关于楚辞中的“兮”
第二个标志就是有人说楚国方言中有一个重要的具有特征性的字——“兮”,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这个字了。

以往的许多楚辞学者认为,“兮”是楚辞的一个重要的南方特征,是楚辞地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然而,经过学者们研究发现,“兮”并不是楚辞专用的词汇。

据清代一个学者统计,《诗经》用“兮”285次,《国风》用“兮”258次,《小雅》27次,经过发展,《离骚》用“兮”186次,《九章》用了338次,《九歌》用了262次,《九辩》用了143次。

后来人们又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兮”字的运用非常流行,非常频繁,比如,荆轲刺秦王临行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地处现在河北省的古燕国是典型的北方国家,但这两句诗绝对有楚辞的情调,可见当时“兮”字不仅流行在南部楚国,而且也流行在北方,因此也不能说“兮”字就是南方楚文学的基本特征,屈原
作品的特征。

3、名楚物(写的都是楚国的事物)——以屈原作品中写到的历史人物为例
再一个就是屈原在他的作品中所讲到的历史人物,据精确统计共有81个,而真正的楚国历史人物在他的作品种只有3个。

屈原作品中的写了众多的神话人物,真正属于楚国的神灵只有湘君和湘夫人两个。

所以我称屈原的创作坊法是舍近求远,他是放下现实生活的苦难,而把目光投向遥远的神话,悠久的历史,渺茫的传说,以之再现自己内心的苦痛。

这种写法很特殊,所以说它的地方性并不明显。

有人说屈原作品是“南方文化其表,中原文化其骨”,这是非常中肯的。

三、楚辞的文化渊源
风骚并称,由来已久,为诗歌创作之典范。

如宋代朱熹云,“三百篇,性情之本。

《离骚》,词赋之宗。

学诗不本于此,是亦浅矣。

”所以,一般言及《楚辞》之特点,则必举及与之并称的《诗经》,探讨二者时代、地域、文化传统、性格、体制、句式、技巧、风格
诸方面的差别,但最重要的还是地域因素,丘琼荪云:
北人性刚,南人性柔;北人的意域偏于现实,南人的思想近于浪漫。

北方山川雄浑,南方山水清幽;北人生活较难而朴质,南人生活较易而奢靡。

四、屈原作品的分类
屈原的作品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类:
第一类《离骚》为代表,通常称为《离骚》类。

这类作品都是自传体政治抒情诗,包括《离骚》、《九章》,其内容都是略带自传性的,但就其体裁来说属于政治抒情诗。

在《离骚》、《九章》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屈原的人生经历,他的部分的人生轨迹以及他的思想。

第二类以《天问》为代表,故称《天问》类。

它反映了屈子的学术思想和哲理智慧。

虽然也有人认为《天问》中也有屈原的人生轨迹,因为《天问》是屈原被流放到汉北时在楚先王宗庙中看到了天地山川神灵先祖的壁画时的呵壁之作。

但他在《天问》中所问的问题都是哲学问题。

看起来很枯燥,实
际上表现了一种很深刻的哲学境界,这些问题代表了屈原哲学智慧的闪光。

第三类是《九歌》类。

这是屈原对南楚民间文学的认识、修改、继承和发展。

五、楚辞篇目
在《楚辞》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部分,共收他的诗作8卷20余篇。

包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

其它8卷是,宋玉的《九辩》,景差的《大招》,及汉代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等。

南宋朱熹在些基础上编为《楚辞集注》,增入贾谊的《鹏鸟赋》、《吊屈原赋》两篇;删去《七谏》、《九怀》、《九叹》等作品,朱熹认为这些作品缺乏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并把屈原的作品划为“离骚类”,把其它作品划为“续离骚类”,按原篇章次序编为8卷。

离骚
九歌: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
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
山鬼国殇礼魂天问
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远游
卜居
渔父
九辩宋玉
招魂
大招景差
惜誓贾谊
吊屈原

招隐士淮南小山刘安
七谏东方朔:初放沈江怨世怨思
自悲哀命谬谏
九怀王褒:匡机通路危俊昭世尊嘉
蓄英思忠陶壅株昭
九叹刘向: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
忧苦愍命思古远游
九思:逢尤怨上疾世悯上遭厄
悼乱伤时哀岁守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