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指导
记叙文写作中如何以小见大

一导入,回顾经典二、技法点拨。
(一)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技法?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小物等来反应深刻的道理或抒发某种的感情或赞美某种崇高的美德的写作技法就是“以小见大”。
1、能说说这里的“小”和“大”该怎么理解吗?小素材大主题2、根据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经验说说:有哪些小素材?一般表达哪些方面的主题呢?小事、小物、平凡小人物等(二)“以小见大”技法的类型1、以小见情通过一件小事或一个细节或一件物品来抒发一种浓烈的情感的方法。
2、以小见德通过一件小事或一个细节或一件物品来歌颂一种崇高的美德。
3、以小见理通过一件小事或一个细节或一件物品来阐明某个道理。
三、如何“小中见大”(一)结合上述文段探讨“小中见大”的方式常见方式(一):直露式:直接抒情议论,或通过文中人物的语言直接揭示。
(文段一)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老王》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宗璞《紫藤萝瀑布》常见方式(二):含蓄式:寓于叙述描写之中,即通过具体事物和人物言行本身来显示。
(文段二)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中考作文指导7——“以小见大”写法

中考作文指导7——“以小见大”写法“以小见大”,即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简而言之,“以小见大”就是“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从小事、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好作文来。
借小事情,表现大主题。
就像郁达夫先生说的“一粒沙旦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1、特定的时间,一般是瞬间发生的,跨度以5分钟左右为宜。
2、特定的地点,即地点比较固定、具体,家中,教室里,大街上都可以。
3、事件上不管有没有其他小事,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事件,这件事往往是日常、平常的易被人忽视的小事。
4、小事必然离不开人物,人物必须偏向于主人公,刻画主人公往往又离不开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和神态描写的。
5、因为是小事,所以细节描写必须信手拈来、不可缺少。
6、特定的道具可以使小事更为集中、更为感人,如《七根火柴》中的“火柴”,《变色龙》中的“大衣”1、围绕主题,着眼小材料。
以小见大先要着眼于小材料,在审准题的前提下选取小材料。
哪些是小材料呢?小材料是指符合写作主题的,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情景下发生的,没有大范围的影响力,但又能进行具体描述的小事件、小场景、小角度、小动作等写作素材。
2、立意从小角度切入写作时立意过于宏大宽泛,只能泛泛而谈,内容空洞。
以小见大不能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立意的角度越小,内容挖掘越深,文章就越容易写得明确深刻,内容充实。
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所选材料中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从而让其闪烁异彩。
3、强化细节,传神描写,小中见情。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细节便能活化人物形象,揭示或深化主题。
我们不妨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服饰、语言、表情、动作等来表现人物的职业、性格、心理等。
平时留意身边的生活变化,考场上才能采用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方法,如实地多角度展现人们酸甜苦辣的生活体验。
初中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初中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指的是从个别事物或现象中,透过细节的描写和思考,展示事物的普遍规律或引发人们对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种写作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从一个小点出发,扩展到一个大的范围。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几点来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第一点,注意事物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可以使文字更具生动感和可视化,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事物的真实性和具体特征。
通过对小事物的描写,读者可以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在描写一朵花时,可以详细写出花瓣的颜色、形状和纹理,以及花香的味道和花蕊的细节,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一朵花的美丽和生命力。
第二点,利用细节来构建事物的整体形象。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我们可以将一个个零散的细节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事物形象。
我们可以通过描写一只小鸟的羽毛的颜色和羽翼的展开来构建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小鸟形象,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小鸟的轻盈和自由。
第三点,通过小事物引发对大问题的思考。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小事物来引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或探讨一些普遍性的规律。
通过对一粒沙子的描写和思考,我们可以引发对宇宙和存在的思考,通过对一次偶然相遇的描写和思考,我们可以引发对缘分和命运的思考。
这样一来,我们的作文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第四点,运用类比和隐喻来拓宽写作的视野。
运用类比和隐喻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思想通过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使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对小事物的类比和隐喻,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其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思维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描写一只蚂蚁攀爬峭壁的艰辛,来比喻人类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坚持不懈。
初中语文作文技巧指导之以小见大

初中语文作文技巧指导之以小见大【技法指导】什么叫以小见大呢?当我们看到作文题目的时候,先不要急于动笔,要先在题目范围内选择比较具体的小事、小场景、小角度,然后使用这些“小”的东西做文章的素材或者做文章的入题角度,以此来反映出较大的主题。
这种通过小事情、小场景、小角度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的写作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小见大法”。
具体来说,使用以小见大法写作时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参照写作主题,收集小的材料。
生活中的小事很多,看似平凡,只要深入挖掘,就能看到其蕴含的深刻意义。
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却有不平凡的精神和品质。
从断臂刘伟的身上能看到坚韧的意志,从公交车上让座青年的身上能看到社会公德,从中学生不让爸爸购买日系车上能看到爱国,从辛苦的环卫工人身上能看到责任,从男生不小心骑车擦划了别人的车而留下纸条、姓名而不是溜,我们能看到诚信,从年轻女孩弯腰捡拾易拉罐随手扔进垃圾箱,我们看到了文明……第二步,筛选出较为新颖、典型的材料。
虽然是小事,选用时也不可随便,一定要看看哪一个事件更能打动读者,哪一件事更能服务于主题,哪个事件便于分析并可在思想性方面挖掘出较大的深度。
如:有一位学生写一篇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一大主题的文章,却选取了妈妈对远在云南亲人的思念——通过“写信的慢,等待的煎熬”“手机电话的方便”“微信视频聊天,如在身边”三个小片段来写,可谓是“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处处留心皆学问。
只有养成一个处处留心、不断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才能积累、筛选出时新、典型的材料。
如:2020年8月1日,有一位好心市民将装有一箱硬币的箱子放在中州路百货楼一公交站,靠树放置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如果您需要零钱,可以取走1-3元。
路过的人纷纷围观,之后有需要零钱的人陆续取走了1元、2元,最多不超过3元的硬币。
这其中,有一位姑娘走来,拿出随身的5元纸币放进箱子,并换了等值的硬币。
最让人称赞的是:一位的哥从出租车上下来把随身的几枚硬币投放进了箱子;之后又有一位退伍军人把身上的硬币投进了箱子……从这件身边小事中,我们能读出“文明处处存在”“爱心不分大小”等主题。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

1、针对第一月考作文存在的题目过大、选材过空、过大,不会从小处着手,不会挖掘文章深刻主题等不足训练学生作文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通过欣赏范文,初步感受“以小见大”写作手法.掌握“以小事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 (重点、难点)3、学以致用:修改第一次月考作文我们在写记人记事的文章时,若欲选“大”事,普通人又没有那末多英雄壮举,怎么办?写小事。
从小角度发掘题材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格。
“落一叶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都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者部位,只要能认真观察和思量,照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作文也是这样,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物时,发现儿子的衬衣袖口,也就是他用于掌握鼠标的那只手的袖口,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要不然钮扣就掉了。
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位声誉很高的作家。
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
母亲因此而骄傲,骄傲的时候就想。
她是作家的母亲!屋子里很静,惟独儿子敲击键盘的噼噼啪啪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
儿子在对着电脑写作,他的思绪在既定的故事情节中恣意飞扬,如醉如痴。
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中看出,他正文思泉涌。
所以,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她惟恐打搅了儿子。
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
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吁了一口气。
其实,儿子从未说过她妨碍自己写作,无非,她很会换位思量。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这时连针也穿不上了。
一年前她还能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去。
她不相信自己的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她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线捻得又尖又细,再次尽手臂之长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远。
再次……再次……还是失败。
再试……连续不断……儿子在不经意间侧脸看见专心致志给针穿线的母亲,蓦地怔住了。
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与共,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
小学生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应用指导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应用指导趣味故事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
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妈妈刷碗,碗打了,客厅里父子在谈论)思路点拨这则小故事虽小,实则通过一个形象的故事道出了这么一个主题: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启发:“儿子”善于观察和总结经验,而这也正是他能够以小见大的明证。
训练题目以小见大训练要点一、了解“以小见大”的内涵。
二、理解怎样做到“以小见大”。
三、能够把“以小见大”的手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四、培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方程式解说这次训练的目标是在写作中学会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什么是“以小见大”呢?“小”就是小题材,“大”就是小题材背后蕴藏的“大主题”,“以小见大”手法就是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
“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可以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颗小花小草,还可以是一个平凡人物……“大主题”可以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份真挚而深刻的情感……这种手法具体说来,就是选取细微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认识、教育、启迪或趣味。
它能够把具体而微与抽象相连,从小题材中见出大主题。
“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一点观全面,从不全到全,给写作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便于提炼主题,使主题更鲜明集中,更具震撼力。
很多知名作品都运用到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例如我们学过的《游子吟》就是运用了这种手法,从母亲为临行孩子缝衣的小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伟大的母爱。
“以小见大”是一种写作手法,具体到学生,它也就是一种写作能力了,那么怎么培养“以小见大”的写作能力呢?首先,要关注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记叙文中如何以小见大上

主题重要性
增强作品表现力
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具体,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主题和情感。
引发读者共鸣
选取与读者生活相关的切入点,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02
如何选取适当的切入点
切入点定义
01
切入点是记叙文的起始点,是作者展开叙述的着眼点。
02
切入点可以是一个物品、一个场景、一个时间节点等。
情节安排应符合人物性格和行为 逻辑,符合现实生活和时代背景, 避免突兀和不合理。
情节安排的技巧
悬念
通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好奇心,引导读者关注故事 发展。
转折点
合理设置转折点,使情节跌宕起伏,增强故事的可读 性和吸引力。
细节描写
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增强 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05
语言表达的技巧
细节描写
通过细腻的描绘,将人物、场景、 情感等细节呈现出来,使读者更 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 象。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不同人物、事件或场景 之间的差异,突出主题思想,使 读者更加深刻地领悟作者的意图。
寓言象征
通过寓言或象征的方式,将深刻 的思想和哲理融入故事情节中, 使读者在感性的阅读中获得理性 的思考和领悟。
在记叙文中,语言表达是作者传达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主要手段。
语言表达的原则
清晰准确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 不清的表达方式。
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 动有趣,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情感真挚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使读者 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认同。
典型性
写作方法|袖里藏乾坤——记叙文如何“以小见大”

写作方法|袖里藏乾坤——记叙文如何“以小见大”记叙文要达到深刻的要求,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
即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视野中的小角度,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能够“袖里藏乾坤,沙中显世界”。
写作方法|袖里藏乾坤——记叙文如何“以小见大”一、选材要小就是小处落笔,借小事情,表现大主题。
写记叙文,从撼动过自己灵魂的小事入手,显示人间大爱,提纯理性精华;写议论文,从身边琐事着笔,折射时代面貌,揭示生活本质:此所谓“盆山蕴秀,寸草涵奇”。
二、感悟要深一些同学的文章,能从生活中选取新鲜的材料,叙写也比较生动;但是,没有真挚情感的涌动,不能带来心灵的震撼;没有理性之光的闪烁,不能给人人生的启迪。
究其原因,是没有用心感受体味生活,不能解读生活中潜涵的丰富情感,不能捕捉生活所折射的深邃哲理。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纵览世界,洞察人情,用心感受,用心体味,方能感受到真情的可贵、真理的永恒,方能写出动人的华章。
①悟情。
平凡的生活表象,潜在着丰富的情感特质。
感受之,解读之,便会使文章具有撼人的艺术力度。
②悟“理”。
用心感受,联想人生,便会体味和解读出生活所折射的丰富内涵和深邃哲理,显现出高远的志趣。
【例如】某学生的《厦门散记》,写自己在海轮的甲板上观赏海景:大海终于咆哮起来,海浪冲得好高啊,水花直往我身上溅,一股海腥气味直往我鼻子钻。
我们的船在海面上颠簸,一会儿冲上峰巅,一会儿跌入深谷。
我望着这惊涛骇浪,不禁为海的神威所震慑。
在我们人生道路上不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风浪吗?作者颠簸于惊涛骇浪间,瞩目翻滚的海浪,震撼、感叹,心灵顿悟:人生之路常遇此般风浪,惟有正视而不惧,方显英雄本色。
心灵的感受,深邃的体味,思维超逸自然原态,使自然景观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文章情感因之升华,立意随之深化。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灵魂”,感悟则是使“血肉”中生出“灵魂”的手段和过程。
没有感悟就不可能对生活进行精加工,就无法使主题思想得到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捕捉细小情节
“小中见大”常见方式(二)
含蓄式 :寓于叙述描写之中,
即通过具体事物和人物言行本身 来显示 。
“小”
• 聚焦凡人小事 • 观察自然景象 • 捕捉细小情节
“大”
关注社会 感悟人生 诉说真情
品 味 实 例
今天,我要到外婆家玩。要是骑自行车去的话,比较方便,可是我再也不敢骑自行车 去了。 我坐在三轮车上,不禁想起两年前的事:那天我骑自行车去外婆家。半途中遇见 一条坑坑洼洼的路,骑自行车比骑马还吃力,好不容易才到了外婆家。我把自行车停 在外婆家的院子里,便进了屋。外婆见我来了就迎了出来,见我饿了就到外边买东西 给我吃,我就坐着等。不一会儿,我的自行车周围围了一群孩子。他们用惊奇的目光 看着自行车,有的还去摸一下。在他们眼里,我的自行车像是无价之宝。我生怕他们 会弄坏自行车,便也走到院子里,站在自行车旁。忽然,不知谁推了一下,自行车一 歪,幸亏被我抓住,才没摔倒。我见他们还想来动,便推着自行车进屋。不料外婆从 外边回来,对我说他们没见过自行车,让他们多看几眼。我听了只好硬着头皮,重新 把自行车在院子里放好。这时,一个小男孩提议让他骑一下,我正想拒绝他,可外婆 却抢着说让我来教他。那个男孩高兴地骑上了自行车,我只好在后面扶着。后来,这 些孩子一一来试骑我的车。等他们轮流一次时,我已累得汗流浃背,自行车的脚踏板 和车头也摔坏了。当天我便回家,光修理车就花了十多元钱。 “嘟——”喇叭声打断我的思绪。我向前一看,咦,该不是走错路了吧!原来坑 坑洼洼的小路,什么时候变成了水泥大路。再定睛一看,外婆家到了。我到外婆家不 久,那些孩子又来看我了,他们都推着自行车。我见了便问:“你们推着自行车要去 哪里?”一个男孩说:“我们要去仙岩玩,听说你来了,就来看看你。”另一个孩子 插上来说:“你也和我们一起去仙岩吧!”我听了说:“我这次没骑车来,没法和你 们一起去了。”我的话刚说完,又有一个孩子说:“我有两辆车,我借给你。”说完, 他便回家推来一辆车交给我。 我们跨上车向仙岩骑去。一路上我觉得天是格外的蓝,树是格外的绿,花是格外 的香,脚下的路,可是越走越宽了„„
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 们的处境。
——杨绛《老王》
聚焦凡人小事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 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 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 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 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 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 肃然起敬! ——杏林子《生命 生命》
一花一天堂 一草一世界
——记叙文写作中如何小中见大
回 顾 经 典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 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 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 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 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 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 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大”: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
我的腿动了动,想下,但又收住了,我要去10楼,急着给爷爷送东西,一家 人等着我呢,我这一下,要啥时才能上去啊。 正当我正展开激烈的思想斗争的时候,忽听到一个老迈而沙哑的声音:“来, 让一下来。” 我一回头,是一对老夫妇,老爷爷佝偻着背,一只手拄着一根拐杖,老太太 精神还好,只是满头银丝。 说话的是老太太,老太太对老爷爷说:“你先上去,在电梯口等我。我爬楼 梯,一会儿就到。” 老爷爷像是拽了她一把,她回过头,一笑:“累不坏的!”[来源:学科网] 老太太一出门,电梯果然不响了,可就在电梯门即将关上的时候,老爷爷突然伸 出枯树枝一样的手,将电梯门又掰开了,对着老太太的背影沙哑地喊了一声: “等等,我和你一起。” 老太太摇着头,莞尔一笑,忙过来搀着他,一边搀,一边笑着数落他。 电梯门缓缓闭合,我想,我此生永远忘不了那一幕—— 那一幕,两位古稀之年的老人,相互紧紧地搀扶着,一步一步地,融化在了人群 深处,像是消融在夕阳的余晖里。 当然,还有更难遗忘的,是当人们又开始说说笑笑,各自选择要去的楼层时, 我惊讶地发现—— 去五楼以上的,只有我一人。
挖掘生活哲理
小 结
• “小中见大”常见方式: 直露式
含蓄式
• 如何“小中见大”: 抓住线索
去粗取精
寄 语
• 写小不写大 • 写近不写远 • 写实不写虚 多观察 勤思考 善联想
忘不了 电梯门开了。 我被人流裹进了电梯,像是汉堡里的一根烤肠,有种被胁迫的感觉。 我要去10楼的住院部,那里,我爷爷刚做完手术,家里让我给他送点生活用 品。 可当人们都挤了进来,尖锐的警报声骤然响起,急促而不耐烦地告诉我们, 超重了! 刚才还嘈嘈杂杂的人们突然安静下来,人们都不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你看我,我瞄你, 大大小小的眼睛中都带着一个问题,谁下去? 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对胖胖的父子,老爸西装革履,腆着啤酒肚,手里攥着个 有他半边脸大的手机,儿子一手托着薯片袋子,一手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咔嚓 咔嚓,电梯里只剩下警报声和这孩子粉碎薯片的声音。 时间一秒又一秒地过去,似乎是气氛太尴尬了,那个戴眼镜的绅士拿出一张 旧报纸,似是“认真”地阅读着,头还不时地点一点,好像顿时明白了什么,我 用余光一瞥,呜呼,内容不过是几则广告而已。旁边的女士则打开随身携带的小 镜子,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很从容地照,冷不丁喊了一声吓了大伙一跳:“快下去 一个啊!难不成让我们女人下去?”
“大”: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观察身边景象
“小中见大”常见方式(一)
直露式:直接抒情议论,或通
过文中人物的语言直接揭示。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 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 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 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 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 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自行车》
文章从自行车入手,写了农村人 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把握时代脉搏
如何“小中见大”
• • • • 围绕中心选材 抓住线索 去粗取精 抓住细节
《镜子人生》
巨大的挫折在使一个人的心灵感到痛 楚的同时,也会使心灵因痛苦的锻造而富 有韧性,这韧性将会使他可以负载更多的 挫折,而挫折每每是成功的孪生兄弟。
实 战 演 练 自己发掘身边的凡人小事、 自然景象,捕捉细小情节, 写一篇记叙文,做到小中 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