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巧对对联
对联故事大全5篇精选荟萃集锦

对联故事⼤全5篇精选荟萃集锦每⼀副对联都包含写者的真挚之情,每⼀个字都蕴含着情真的深意。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对联故事⼤全5篇精选荟萃集锦,供⼤家参考。
对联故事⼤全5篇精选荟萃集锦1宝⽟蒙尘明朝嘉靖年间,宾州镇出了个神童,名叫蒙⼤赉,他⾃⼩读书过⽬不忘,出⼝成章,尤其是诗联,他⾃是来者不拒,对答如流。
当地名⼈墨客,没有⼀个⼈的才情能⽐得上他,后来⼤家送他⼀个“才⼦”的称号。
蒙⼤赉长⼤之后,凭借⾃⼰的⽂采⼊朝为官。
他虽为⽂官,却⽂武兼备,谋事有绩,戍边有功,屡次加官晋爵,颇受皇上重⽤。
话说恰逢皇后⼗⽉怀胎,谁知腹痛三⽇,就是不见⼩孩⼉降⽣。
这可把皇上急坏了,御医也是束⼿⽆策,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来。
不得已,皇帝只得下旨召国师⼊宫为皇后占⼘。
国师掐指⼀算,不由得皱起了眉头,皇帝急忙问缘由。
国师⼀躬到地,回答说:“陛下,恕⾂直⾔,皇后迟迟不产太⼦,是因为没有⽂曲星从门前⾛过。
”皇上忙问:“那⽂曲星何在?”国师答:“近在眼前,⽂曲星已下凡,如今就在朝为官。
”皇上⼀听,乐了,既已是⾂下,那⼲脆下旨召齐⽂武百官,让他们⼀⼀⾛过皇后门前就是了。
话说当时蒙⼤赉前⼀晚吃坏了东西,正闹肚⼦,⽂武百官都站成排等着,唯独他跑去茅房拉肚⼦了。
所有的官员都从皇后门前⾛过,仍不见⼩孩⼉降⽣。
正奇怪,蒙⼤赉突然慌慌张张跑过来,当他⼀⾛到皇后门⼝,就听皇后房⾥有⼩孩⼉呱呱坠地的哭声。
顿时,龙颜⼤悦,皇帝⼀⾼兴,当即就拜蒙⼤赉为“国舅”,⾃此更是加以重⽤。
蒙⼤赉被封为国舅以后,⾃然与皇后以兄妹相称。
皇后感激蒙⼤赉的恩情,因为有他⾃⼰才能母⼦平安,所以就把蒙⼤赉当成了⾃⼰的亲哥哥⼀样看待,平⽇⾥兄妹两个⼈亲密⽆间,举⽌也像家⼈那样随便,谈笑风⽣。
这样⼀来,就有⼈嫉妒蒙⼤赉,说他与皇后举⽌轻浮,尽是流⾔飞语。
这话传到皇帝的⽿朵⾥,皇帝也⾮常怀疑,但苦⽆证据,也只好作罢。
太⼦稍稍长⼤⼀点,会⾛路说话了,蒙⼤赉常常抱太⼦到⾃⼰的住所玩耍。
有⼀次,他在蒙⼤赉的房⾥看见床上有⼀把美丽的纸扇,⾮常喜欢,就偷偷把扇⼦藏在⾐服⾥带回了皇宫。
千古才情万古对

【引用】千古才情万古对1本文转载自探花戏墨《千古才情万古对1》王羲之巧制防盗联①①有不少人对王羲之写对联的传说提出质疑,认为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代,连唐人说的“近体诗”都还没有雏形,哪会有春联?既无春联,当然就不会有王羲之写春联的事了。
这种观点当然是从现有史实、记载及分析提出来的。
但又有证据证明,春联的起源,远早于第一副春联的史书记载。
在福建省《福鼎县志》和《霞浦县志》中,发现有咸通、乾符(公元860—879) 年间的3副对联。
其一是林嵩未第时在福鼎县礼岙“读书草堂”悬的一联: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另两副是陈篷(号白水仙)家居霞浦县后崎时题的两副居室联。
其一为: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
其二是: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
霞浦、福鼎两县僻处海隅,文化较落后,陈篷又是一介寒士,能有这样合乎格律的联作,说明对联艺术早在唐代就已经很盛行了。
无独有偶。
湖北沙市刘作忠先生1984年在搜集湖北省名胜楹联时,发现了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李道宗,唐初进士、武昌灵泉寺开山鼻祖李洞(法名如晓)以及唐僖宗李儇和唐末“鹧鸪诗人”郑谷等人在湖北留下的楹联。
这些楹联的发现,足以推倒史学界长期以来断定“对联产生于五代”之说。
其实,据《晋书·列传第二四·陆云》载,西晋时,文学家陆云与著作家荀隐,一日在西晋大臣、著作家张华(张司空)家宴席上初次相遇,因互不认识,荀隐脱口而出,自我介绍道:日下荀鸣鹤。
陆云听罢,不假思索,亦于席上举手自我介绍说:云间陆士龙。
恰成一副天然巧对,一时传为佳话。
陆士龙和荀隐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大臣和学问家,荀隐是颍川颍隐(今河南许昌)人,地近当时的京都洛阳。
由于他们这副名联的影响,后来人便以“日下”指代京城。
据此推断起来,东晋时代的王羲之曾写过对联,也就不足奇怪了。
当然,我国人民由于对先贤的崇拜、景仰,有时也有附会之说。
不管怎样,好在人们口口相传这一故事的真正用意倒不在于借此说明春联在东晋时代就已出现,而是说春联在我国源远流长,深为历代各种人物所喜闻乐见而已。
诗人段子|嫌别人文章难懂,欧阳修写“对联”讽刺宋祁

诗人段子|嫌别人文章难懂,欧阳修写“对联”讽刺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玉楼春·春景》
欧阳修和宋祁同修《新唐书》。
与宋祁不一样的是,欧阳修用语十分通达。
但当时北宋文坛十分流行古文,大家都爱用一些生僻的字眼来写文章,宋祁也不例外。
由此,文章写得生僻难懂,从年龄、资历上说,宋祁都是欧阳修的前辈,欧阳修有点不便说他,只好委婉地讽劝。
一天早上,欧阳修在唐书局的门上写下8个字:“宵寐非祯,札闼洪休。
”宋祁来了,端详了半天,终于悟出了是什么意思,笑说:“这不就是一句俗话‘夜梦不详,题门大吉’嘛,至于写成这样吗?”
欧阳修笑道:“我是在模仿您修《唐书》的笔法呢。
您写的列传,把‘迅雷不及掩耳’这句大白话,都写成‘震霆无暇掩聪’了。
”
宋祁听了,明白欧阳修的意思,不禁莞尔,以后写文章也平易起来了。
欧阳通集字春联

欧阳通精通书法,与他的父亲欧阳询并称为“大小欧”。
他善于集字创作春联,其作品风格独特,既有欧体平正险绝的特点,又表现出新的意境和韵味。
以下是一些欧阳通集字的春联示例:
1. 春风拂面桃花开,瑞雪迎门福满堂。
2. 梅香四溢添新岁,竹影摇曳迎新年。
3. 玉树琼枝映碧瓦,红梅点点报春来。
4. 秋水长天一色清,枫林尽染万山红。
5. 绿柳垂丝拂面笑,红荷映日绽芳华。
这些春联不仅展示了欧阳通高超的书法技艺,同时也传达出美好的祝福和寓意,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欧阳修立志楹联

欧阳修立志楹联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才华横溢和政治才能而闻名。
他的楹联作品中,有一副立志楹联广为人知,即:
立志书山千里目,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副楹联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欧阳修的立志和思念之情。
下面我来解析一下这个楹联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首先,楹联的第一句"立志书山千里目"表达了欧阳修对于远大目标和追求的决心。
"立志"意味着树立人生的志向和追求,而"书山千里目"则是形容眼界的开阔和远见。
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才能够超越眼前的困难,拥有广阔的眼界和远见。
而楹联的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则表达了欧阳修对家庭和亲情的思念。
"每逢佳节"指的是每当欢庆的节日来临,人们更加思念故乡和亲人。
这句话告诉人们,无论在何处,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对亲情的思念和珍视永远不变。
在修辞手法上,这个楹联运用了对仗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书山千里目"中的"千里目"形象地描述了眼界的开阔和远见。
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在佳节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副立志楹联简洁而富有哲理,表达了欧阳修对于理想追求和家庭情感的重视。
它既展示了欧阳修作为一个有远见和志向的文人,又表达了他作为一个家庭人的深情和思念。
醉翁亭记的对联

醉翁亭记的对联推荐文章简单又好记的对联热度:最好记的对联热度:优秀大学生毕业登记的自我鉴定热度:有关日本游记的范文热度:八年级的周记的格式精选范文热度: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记的就是此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醉翁亭记的对联,欢迎大家阅读。
醉翁亭记的对联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院七亭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
醉翁亭前有让泉,泉旁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风底。
亭中有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
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曰“玄帝宫”,登台环视,但见亭前群山涌翠,横叶眼底;亭后林涛起伏,飞传耳际,犹如置身画中。
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联语从《醉翁亭记》生发出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翁去八百年”,欧阳修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至清同治末年,约历八百年。
全联18字,不但嵌入了“醉翁亭”三个字,而且把写联时间、亭的位置,历史与现状,以及亭主人生前活动及其身后对社会的影响概括无遗,“醉翁犹在”、“亭影不孤”,既写景,又饱含对前哲不可磨灭的影响的追怀与感念,十分巧妙,且字字精炼,耐人回味。
一门五大家,千秋盛事;终老双百卷,文苑名儒。
——蓝佐国题滁州醉翁亭并未成翁,到处也须杖履;不能一醉,此来辜负山林。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妙笔生花,可见可闻秋色赋;倾心治邑,同忧同乐醉翁亭。
——蓝佐国题滁州醉翁亭人生百年,把几多风光琴樽,等闲抛却;是翁千古,问尔许英雄豪杰,那个醒来。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琴樽:琴和酒樽。
常指文人宴集。
寒流疏影;翠积清香。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古梅亭传说欧阳修在影香亭旁亲手栽种了一棵梅花。
出对容易对对难-欧阳修对对联故事

出对容易对对难-欧阳修对对联故事
出对容易对对难-欧阳修对对联故事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少年时代的欧阳修家贫如洗,为觅生计和求学,四处奔波。
12岁那年的一天,他身背书囊,匆匆行至襄阳城下,见城门已关,抬头望见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老兵本不敢违例开城门,但听出是个很懂礼貌的小学生,顿起爱怜之心,说道:“既是书生,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
”欧阳修答道:“遵命。
”老兵念道: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这上联看似随便说出,其实叠字连用,暗藏机巧。
欧阳修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欧阳修的三则小故事

欧阳修的小故事欧阳修的三则小故事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下面是欧阳修的三则小故事,欢迎参考阅读。
一、巧对过关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在江苏泰州判官任上去世,从此,这个原本没有田地房产和积蓄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母亲郑夫人只得带着儿女投奔远在湖北随州任推官的小叔子欧阳晔。
欧阳晔职位低,俸禄少,抚养三个儿子已显得力不从心,又增加四口人吃饭,家里显得清贫寒酸,以致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买不起纸笔进不了私塾。
为了儿子的前程,郑夫人以沙为纸,以荻杆为笔,手把手地教儿子读书写字,演绎了一段“画荻教子”的千古佳话。
在母亲的教育下,欧阳修好学不倦,进步很快,十岁时已能吟诗作赋,叔父欧阳晔很高兴,安慰郑夫人说“嫂嫂不要为家里贫穷儿女年幼担心,这孩子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但欧阳修不满足已有的'进步,认为要成就一番功名,必须广见博闻,为此十二岁时,欧阳修背起行囊,迈上了外出求师学习的历程。
一天傍晚,欧阳修匆匆来到襄阳城下,看见城门一关,心里很是着急,抬头一看,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老兵本不愿破例开城门,但听出是个很懂礼貌的少年,顿生爱怜之心,说道:“既是读书人,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
”老兵出上联:“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欧阳修略加思索,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
”老兵有点恼怒,大声道:“我是要你对的!”欧阳修笑道:“学生已经对过了。
”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楼开城门。
原来,欧阳修的下联是: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二、以诗论菜一天中午,身为颍州知州的欧阳修与朋友悠游山水回来,已错过了用膳时间。
于是,他带朋友来到一家挂有“杏花村”酒旗的普通酒店。
瑟瑟秋风中,酒旗猎猎飘动,“杏花村”三字显得特别醒目,但酒店生意却显得很清淡,只有三五赶集的农民就着炒花生喝酒聊天。
地上的花生壳伴着阵阵北风缓缓地往屋里挪动,酒店里显得很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巧对对联
作者:张力
来源:《语文世界(小学版)》2013年第05期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独自抚养他,非常不易。
因为家境贫穷,母亲没有钱供他上学,便亲自教他识字。
母亲还在院子里铺上一层沙子,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写画画,教欧阳修写字。
除了教欧阳修识字、写字,母亲还教他诵读古代文人的优秀著作,让他学习写诗。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欧阳修慢慢地长大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了,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还将借来的书抄写下来。
欧阳修的记忆力很好,往往书还未抄完,他就能背诵所有的文章了。
欧阳修专心地读书、写字,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欧阳修小时候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十二岁那年的一天,欧阳修身背行囊,匆匆忙忙赶了一天路,又累又困。
天快黑的时候,他来到襄阳城下,城门已关上了。
他抬头看见城头有一个老兵在站岗,便拱手施礼说:“烦请老伯开门,让我进城好吗?”老兵问:“城下是什么人?为什么现在进城?”欧阳修说:“我是一个读书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想进城找个地方住一夜。
”老兵本不敢违例开城门,但听出欧阳修是个很懂礼貌的书生,顿起爱怜之心,说道:“既是书生,我出一副对联,你对得出,我就让你进城;对不出,你就明天早晨再进来。
”欧阳修答道:“遵命。
”于是,老兵念道:“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欧阳修一听这上联,看上去是老兵随口说出来的,其实这副对联连用叠字,非常巧妙,便回答道:“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
”老兵大声道:“我是要你对的!”欧阳修笑道:“学生已经对过了。
”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楼开了城门。
读到这里,也许同学们会问:“对联讲究的是字数相等,既然上联是十一个字,下联怎么是十六个字呢?”其实,这副对联是:“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
[思维互联网]
同学们,欧阳修家里贫穷,但他依然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欧阳修的勤学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