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例鼻腔鼻窦真菌感染的病理诊断分析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研究现状

㊃综述㊃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研究现状许建忠茅金金陆双艳(启东市中医院,启东226200)ʌ关键词ɔ鼻窦炎;真菌;诊断;治疗;临床分类ʌ中图分类号ɔ R519 R765ʌ文献标志码ɔ A ʌ文章编号ɔ1673-3827(2023)18-257-04真菌性鼻-鼻窦炎是鼻科临床常见疾病㊂近年来,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可能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环境污染相关,也可能与体检工作的普遍展开㊁影像学的不断发展使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率提高有关㊂这种疾病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应引起重视㊂1病因关于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没有明确的定论㊂到目前为止研究表明真菌侵犯鼻腔组织是诱发因素之一,真菌性鼻-鼻窦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曲霉,占70%以上[1],其他有白念珠菌㊁镰刀菌属㊁弯孢属㊁毛霉属和申克孢子丝菌等㊂曲霉属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其感染多受机体生理状态的影响,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恶性肿瘤㊁消耗性疾病㊁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㊁开展器官移植,将增加感染曲霉的风险㊂冯新华[2]指出年龄也是真菌性鼻-鼻窦炎危险因素之一,该研究对收治的7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中老年人群高发,这与中老年人生活压力大㊁体育锻炼少㊁免疫力减退㊁各种疾病发病率较高㊁抗生素使用广泛有关㊂另外,鼻腔解剖结构异常㊁异物㊁外伤㊁炎症及肿瘤等各种因素所致的鼻腔㊁鼻窦通气引流受阻也是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诱发因素之一㊂鼻中隔偏曲㊁鼻息肉㊁鼻腔肿瘤㊁钩突肥大等鼻部解剖畸形造成的鼻窦口狭窄㊁机械性阻塞会导致窦腔微环境湿润而促进真菌生长,诱发真菌性鼻-鼻窦炎[3]㊂作者简介:许建忠,男(汉族),本科,副主任医师.E-m a i l:19589489 @q q.c o m通信作者:茅金金,E-m a i l:523985157@q q.c o m 2临床类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类型以病理学为依据分为: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和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㊂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病理学特征是真菌感染局限在鼻腔或鼻窦腔内,黏膜和骨质无真菌侵犯㊂可分为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4],常见于无免疫缺陷的患者,常见发病部位是上颌窦,筛窦和蝶窦次之,患者常伴有鼻塞㊁流涕㊁回涕带血㊁头痛㊁嗅觉减退等症状㊂若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还可以出现急性鼻窦炎症状㊂J i a n g 等[5]对91例真菌球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真菌球患者鼻腔黏膜有嗜酸性粒细胞㊁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G-C S F㊁I L-1β㊁I L-8量升高,而T h2细胞㊁I L-4㊁I L-13㊁I L-10和I L-17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㊂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是由鼻及鼻窦内定植的真菌引起㊁I g 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常见于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可伴有过敏性鼻炎㊁鼻息肉和支气管哮喘,典型的病理学特征表现为在无定形淡嗜酸性或嗜碱性变应性黏蛋白(苏木精-伊红染色)㊂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不仅在鼻窦内,还可以侵犯窦腔黏膜㊁骨质,甚至可以向眶壁㊁前颅底等鼻外组织侵犯,临床上症状较重,致死率较高㊂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真菌菌丝可存在于鼻窦黏膜㊁黏膜下层㊁血管或骨头,按照病程可分为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和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㊂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常见于免疫抑制患者(血液恶性肿瘤㊁移植和免疫抑制药物),一般病程少于4周㊂它的特点是真菌菌丝侵入血管,造成血管组织坏死反应,最常见的致病真菌是毛霉属和曲霉属菌种㊂慢性侵袭性真菌㊃752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6月第18卷第3期 C h i n J M y c o l,J u n e2023,V o l18,N o.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性鼻-鼻窦炎这种类型见于轻度免疫抑制的患者(糖尿病㊁长期接受类固醇治疗等),持续超过12周,进展相对缓慢㊂它通常会影响筛窦和蝶窦㊂在组织学上,它呈现出丰富的真菌菌丝,混合炎症反应,偶尔会有血管的入侵㊂这种疾病也可以蔓延到面颊㊂3临床诊断真菌性鼻-鼻窦炎多为单窦起病,最常受累的窦腔为上颌窦,其次为蝶窦㊁筛窦,额窦罕见㊂病变进一步发展可累及多窦㊂各型临床表现不一㊂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表现多为鼻塞㊁流脓涕㊁涕中带血和鼻腔恶臭等㊂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表现为发热㊁鼻腔-鼻窦结构破坏㊁坏死㊁大量脓性结痂㊁头痛㊁视力下降等严重症状㊂病原微生物诊断:取病变黏膜组织进行真菌培养,阳性可明确诊断,此为金标准㊂还可通过检测半乳甘露聚糖的GM试验㊁检测l,3-β-D-葡聚糖的G试验[6],其中以GM试验对侵袭性曲霉病更具临床价值[7]㊂作为侵袭性曲霉病检测的替代性标记物,半乳甘露聚糖E I A已在动物模型和患者中被证实有效㊂其有意义的检测标本不仅可来自于血液,还可来自患者的脑脊液和鼻腔灌洗液中㊂GM 试验不但可在疾病早期联合C T检查提高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检出率,而且还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㊂GM试验转阴是临床治疗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还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来做出最终判断㊂H e n n e s s y等[8]报道了用快速冰冻切片的方式对急性侵袭性鼻窦炎进行诊断,结果表明快速冰冻切片的方式提高了对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早期的诊断率㊂辅助诊断:目前临床上以副鼻窦C T作为真菌性鼻-鼻窦炎主要的诊断手段,真菌性鼻-鼻窦炎在C T上主要以高密度钙化影为特征性表现[9],但是不同类型的真菌性鼻窦炎在C T上的表现不同㊂真菌球性鼻-鼻窦炎患者C T表现单窦不均匀密度增高,同时可伴有窦口扩大㊂在密度均匀增高的背景中,颗粒状或絮状接近金属密度的高密度影是真菌球性鼻窦炎最具特异性,最有诊断价值的影像学特征[10]㊂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C T表现为单窦或双窦密度均匀增高,可见钙化斑,部分患者有浸润周围组织的改变㊂胡春华等[11]回顾了60例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患者C T表现,结果提示60例病变鼻腔鼻窦散在,并呈均匀高密度影㊁毛玻璃状或云雾状影,周边为软组织影,软组织窗扫描中,鼻窦均匀呈毛玻璃或云雾状影特征性增强,与周边软组织影对比明显㊂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C T主要表现为多发生于单个鼻窦,以上颌窦最为常见,可累及同侧筛窦㊁蝶窦㊁鼻腔㊂病变鼻窦表现为全部或大部分密度不均匀的透光区,向鼻腔或邻近鼻窦膨出,病灶内伴高密度钙化斑点㊂晚期当真菌侵入鼻窦㊁骨膜或血管,并大量增殖时,鼻窦㊁C T表现为广泛鼻窦骨质破坏,眶内㊁眶周或颅内可见片状软组织影[12]㊂急性侵袭性鼻-鼻窦炎患者的C T显示累及鼻腔和多个鼻窦的密度不均匀混杂有高密度点片状影,窦壁骨质呈侵袭性破坏,侵蚀面部㊁眼眶㊁颅底等部位㊂上颌窦的病变可向前累及面颊部㊁向后累及翼腭窝,视神经和脑膜弥漫强化,颅内出现脓肿或梗塞[13]㊂真菌性鼻-鼻窦炎还需要与慢性鼻窦炎和鼻腔肿瘤鉴别㊂慢性鼻窦炎的病变多见于多个鼻窦,通常情况下病变累及双侧,较少可见到钙化和骨质的破坏,常表现为骨质增生,临床上常伴鼻息肉形成,以及鼻甲肥大等特征㊂鼻腔良性肿瘤在C T上表现为局限的软组织块影,密度均匀,钙化较少见㊂虽然鼻腔恶性肿瘤也会有部分钙化,有骨质破坏,但是钙化灶呈粗大条片状或者环状,而且恶性肿瘤骨质破坏以溶骨性为主,无明显骨质增生㊂见表1㊂表1不同类型鼻腔鼻窦疾病的C T特点T a b.1 C T f e a t u r e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t y p e s o f n a s a l a n d p a r a n a s a l s i n u-s e s d i s e a s e s类别C T表现真菌球在密度均匀增高的背景中,颗粒状或絮状接近金属密度的高密度影㊂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单窦或双窦密度均匀增高,可见钙化斑,部分患者有浸润周围组织的改变㊂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累及鼻腔和多个鼻窦的密度不均匀混杂有高密度点片状影,窦壁骨质呈侵袭性破坏,侵蚀面部㊁眼眶㊁颅底等部位㊂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早期与非侵袭型C T表现类似,后期与急性侵袭性C T类似㊂慢性鼻窦炎鼻窦内低密度影,较少可见到钙化和骨质的破坏㊂鼻腔良性肿瘤局限的软组织块影,密度均匀,钙化较少见㊂鼻腔恶性肿瘤会有部分钙化及骨质破坏,但是钙化灶呈粗大条片状或者环状,骨质破坏以溶骨性为主㊂4治疗目前对于各种类型的真菌性鼻-鼻窦炎首选手㊃852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6月第18卷第3期 C h i n J M y c o l,J u n e2023,V o l18,N o.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术治疗㊂这是因为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是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病因中重要的因素之一,鼻窦通气引流出现障碍导致微环境的改变,从而引起真菌性鼻-鼻窦炎,所以改善解剖结构的异常是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㊂彻底清除窦腔内的全部真菌病变,改善鼻窦同气引流,改变真菌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和防止其复发的关键㊂以前多采用上颌窦根治术㊁鼻外筛窦㊁蝶窦手术为主,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㊂近年来鼻内镜已经成为真菌性鼻-鼻窦炎手术治疗的首选,它损伤小,技术成熟,处理筛窦㊁蝶窦具有明显的优势㊂但是对于上颌窦真菌性鼻-鼻窦炎,解剖位置的特殊,使鼻内镜无法充分暴露上颌窦下壁的视野,这样导致清除病变不彻底㊂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文献报道了不同的治疗方法㊂李谊等[14]报道鼻内镜下单纯下鼻道开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结果显示鼻内镜下单纯下鼻甲开窗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与鼻内镜下中鼻道开窗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相比较,经过1年的随访鼻内镜下单纯下鼻甲治疗方法治愈率高,复发率低㊂华玮等[15]报道23例鼻内窥镜联合柯-陆手术进路治疗鼻窦真菌病,术后症状消失,内窥镜下见创面愈合,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窦口开放良好,随访6个月~5年,症状无复发㊂朱鑫等[16]报道了鼻内镜下经中下鼻道开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作者将经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和经鼻内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的手术方式做比较,结果显示经鼻内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的手术方式疗效比经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的手术方式好㊂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者手术治疗后需配合抗真菌药物治疗㊂常用的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㊁伊曲康唑㊁氟胞嘧啶等,目前毛霉感染首选两性霉素B或其脂质体,而治疗曲霉感染则选用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治疗[12]㊂马晓峰等[17]报道了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冲洗在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治疗中的作用,结果提示用氟康唑局部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较对照组(生理盐水)相比较,鼻塞㊁流涕㊁头痛㊁打喷嚏症状明显缓解,这是因为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属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可以高度选择性地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甾醇C-14-α 脱甲基作用,使真菌内的14-α 甲基甾醇堆积,从而抑制真菌的繁殖和生长㊂尤其是对于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辅助药物治疗被认为是必需的,覃继新等[18]回顾收治的3例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治疗过程,全部于鼻内镜下行鼻窦清创术㊂术后同时进行原发病治疗以及足量静脉内伏立康唑注射抗真菌治疗,术后随访6至12个月无复发㊂所以从以往实践看侵袭型患者若单纯使用病变清除术基本不能完全治愈,因而此类患者必须辅以抗真菌药物治疗,并且及时彻底的根治性清创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挽救患者的生命㊂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作为一种特殊的真菌性鼻-鼻窦炎类型,它是一种Ⅰ和Ⅲ型变态反应介导的炎症,具有高复发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㊂除了手术治疗方式以外,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方法,可减少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复发及减轻过敏反应㊂M a b r y等[19]对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应用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发现免疫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对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量,且无需反复进行手术㊂D o e l l m a n等[20]认为,现在大量文献证实真菌免疫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不会诱导Ⅲ型变态反应的发生,也不会产生严重的局部或迟发过敏反应,应鼓励临床上应用免疫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㊂5展望由于激素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生率逐年增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㊂根据国内外的经验[21],目前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方案主要以鼻内镜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和个性化的治疗措施为主,但是由于上颌窦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的手术方式较多,文献报道的有柯-陆氏手术㊁单纯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㊁鼻内镜下单纯下鼻道开窗术㊁鼻内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的手术等,其中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对于视野的暴露更加清晰,清除病灶更加完整,术后冲洗术腔更加方便,对于临床上是否可以推广此手术方式,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㊂目前对于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机制研究尚不明确,但是发现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免疫生物学因素可能与MH C-Ⅱ中的H L A-D Q B1*0301和H L A-D Q B1*0302有关[22],所以说随着真菌性鼻-鼻窦炎机制的进一步研究,病理生理过程的进一步明确,免疫治疗也可能是未来治疗真菌性鼻-㊃952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6月第18卷第3期 C h i n J M y c o l,J u n e2023,V o l18,N o.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鼻窦炎的重要手段㊂参考文献[1]耿佳靖,袁梁,朱敏,等.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与菌群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1):128-130.[2]冯新华.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征及发病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7):2994-2996. [3]方莲娜,罗惠军,欧阳焱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8例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志,2017,31(14): 1086-1088.[4]R A Z E,W I N W,H A G I WA R A M,e t a l.F u n g a l s i n u s i t i s[J].N e u r o i m a g i n g C l i n N A m,2015,25(4):569-576. [5]J I A N G R S,HU A N G W C,L I A N G K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s i n u s f u n g u s b a l l:a u n i q u e f o r m o f r h i n o s i n u s i t i s[J].C l i nM e d I n s i g h t s E a r N o s e T h r o a t,2018,11: 1179550618792254.D O I:10.1177/1179550618792254.[6]刘瑞霞,王婧,阴宏.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J].中国医刊,2017,52(4):7-10.[7]L I M P E R A H,K N O X K S,S A R O S I G A,e t a l.A n o f f i c i a lA m e r i c a n T h o r a c i c S o c i e t y s t a t e m e n t:T r e a t m e n t o f f u n g a li n f e c t i o n s i n a d u l t p u l m o n a r y a n d c r i t i c a l c a r e p a t i e n t s[J].A m J R e s p i r C r i t C a r e M e d,2011,183(1):96-128.[8]H E N N E S S Y M,M C G I N N J,WH I T E B,e t a l.F r o z e n s e c-t i o n a s a r a p i d a n d a c c u r a t e m e t h o d f o r d i a g n o s i n g a c u t e i n-v a s i v e f u n g a l r h i n o s i n u s i t i s[J].O t o l a r y n g o l H e a d N e c k S u r g,2018,159(3):576-580.[9]陈茂豪,魏永新,梁彩妮,等.霉菌性鼻窦炎的C T特征性表现与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2017,38(2):217-218. [10]王振常,韩德民,田其昌,等.鼻腔鼻窦霉菌的C T表现(附11例分析)[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4,4(3):200-203.[11]胡春华,魏洪政,何帅,等.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骨质侵蚀的影像学特点及真菌培养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31(23):1824-1832.[12]王洪飞,熊华蓉,褚莉萍.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诊治进展[J].淮海医药,2015,33(3):314.[13]高磊,李世超,尹志华,等.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治策略[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2017,31(1):82-84.[14]李谊,方学奇,张秀静,等.鼻内镜下单纯下鼻道开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7,32(4):175-179.[15]华玮,叶爱琴,刘勇,等.鼻内窥镜联合柯-陆手术进路治疗鼻窦真菌病2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9):1775.[16]朱鑫,刘海.鼻内镜下经中下鼻道开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体会[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5,21(6): 507-508.[17]马晓峰,陈冬,柴丽.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冲洗在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治疗中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4, 30(14):2351-2352.[18]覃继新,刘津.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治疗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6):776-777.[19] MA B R Y R L,MA R P L E B F,MA B R Y C S.O u t c o m e s a f t e rd i s c o n t i n u i n g i mm u n o t he r a p yf o r a l l e rg i c f u n g a l s i n u s i t i s[J].O t o l a r y n g o l H e a d N e c k S u r g,2000,122(1):104-106.[20] D O E L L MA N M S,D I O N G R,W E I T Z E L E K,e t a l.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 a l l e r g i c f u n g a l s i n u s i t i s:T h e c o n t r o v e r s yc o n t i n u e s.A r e c e n t r e v i e w o f l i t e r a t u r e[J].A l l e r g y R h i n o l(P r o v i d e n c e),2013,4(1):e32-e35.[21]周明辉,赵玉林,张玉杰,等.87例复发性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32(7):541-544.[22] C H A UH A N B,S A N T I A G O L,HU T C H E S O N P S.E v i-d e n c e f o r t h e i n v o l v e m e n t o f t w o d i f f e r e n t MH C c l a s s I I r e-g i o n s i n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o r p r o t e c t i o n i n a l l e r g i c b r o n c h o p u l-m o n a r y a s p e r g i l l o s i s[J].J 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00,106(4):723-729.[收稿日期]2021-07-28[本文编辑]施慧(上接第256页)[9]N A R A Y A N A N N,V A I D E H I D,D H A N U R E K H A L,e ta l.U n u s u a l u l c e r a t i v e k e r a t i t i s c a u s e db y P r o t o t h ec a w i c k-e r h a m i i i n a d i a b e t i c p a t i e n t[J].I n d i a n J O p h t h a l m o l,2018,66(2):311-314.[10] C HO U D W,C HU N G K M,L E E C T.P r o t o t h e c a w i c k e r-h a m i i c u t a n e o u s a n d s y s t e m i c i n f e c t i o n s[J].A m J T r o pM e d H y g,2014,91(4):664-665.[11] L A S S-F LÖR L C,MA Y R A.H u m a n p r o t o t h e c o s i s[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 R e v,2007,20:230-242.D O I:10.1128/C M R.00032-06.[12]李良慧,郑敏玲,黄秋萍,等.4株威克汉姆无绿藻的鉴定及基因特征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19,37(4):305-309.[13]章强强,赵颖.无绿藻的表型及其分子生物学鉴定[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5(1):9-12,25.[14]刘原志,章强强.无绿藻病的研究现状及我国大陆临床分离株体外药敏分析[J].皮肤科学通报,2017,34(5):622-628.[15] B A K U L A Z,G R OMA D K A R,G AWO R J,e t a l.S e q u e n-c i n g a nd a n a l y s i s o f t he c o m p l e t e o r g a n o r g a n e l l a r g e n o m e so f P r o t o t h e c a w i c k e r h a m i i[J].F r o n t P l a n t S c i,2020,11: 1296.D O I:10.3389/f p l s.2020.01296.[16] C R O S S P,R A T N E R J C L,MA H A D E V A U,e t a l.T h ef i r s t c a s e o f i n t r a c e r e b r a l l e s i o n s c a u s e d b y P r o t o t h e c a w i c k-e r h a m i i[J].C l i n I nf e c t P r a c t,2021,12:100104.D O I:10.1016/j.c l i n p r.2021.100104.[17] G O D O F R E D O V R,E N O K I H A R A MM S E S,T OM I MO R IJ,e t a l.C u t a n e o u s p r o t o t h e c o s i s i n k i d n e y t r a n s p l a n t r e c i p-i e n t[J].A n B r a s D e r m a t o l,2020,95(2):210-213.[收稿日期]2022-08-15[本文编辑]陈雪红㊃062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6月第18卷第3期 C h i n J M y c o l,J u n e2023,V o l18,N o.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鼻窦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

细胞因子等。
营养支持
02
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
抗力。
心理干预
03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和
疏导。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01
02
03
04
综合评估
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 况、治疗期望等因素。
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鼻内镜检查
直接观察鼻腔和鼻窦黏膜的病变 情况,获取病变组织样本。
真菌培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真菌培养方法
采用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对采集的样本进行真菌培养。
注意事项
在采集样本时避免污染,注意培养基的选择和培养条件的控制,以提高真菌培养 的阳性Hale Waihona Puke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测中应用
PCR技术
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真菌DNA片段, 实现快速、灵敏的真菌检测。
给予镇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镇痛 药等。
发热
给予物理降温、补液等对症处理,必要时使用抗 生素预防感染。
06 预后评估及随访管理建议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病变范围
鼻窦侵袭性真菌病的病变范围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病变范围 越广,预后越差。
治疗方式
不同的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不同,手术治疗相比药物治疗更能彻 底清除病灶,改善预后。
MRI信号特点有助于与鼻窦其他病变 进行鉴别诊断。
明确软组织受累情况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明确显示 病变对软组织的侵犯情况。
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
鼻窦炎
与鼻窦侵袭性真菌病影像学表现 相似,但鼻窦炎骨质破坏较轻,
无死骨形成。
鼻内镜诊治真菌性鼻窦炎30例临床疗效分析研析讨论

鼻内镜诊治真菌性鼻窦炎30例临床疗效分析研析讨论【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鼻内镜诊治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并对3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研究采用鼻内镜技术,收集临床资料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与分析。
结果显示,鼻内镜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治效果良好,症状得以缓解,炎症得到控制。
通过讨论与分析,发现鼻内镜诊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的结论是鼻内镜对真菌性鼻窦炎具有一定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并希望通过该研究能够对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有所启示和促进。
【关键词】鼻内镜、真菌性鼻窦炎、临床疗效、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研究结论、研究启示、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鼻内镜技术是一种现代鼻科手术技术,通过鼻内镜可以直观观察到鼻腔和鼻窦的病变情况,进行精细的治疗和手术操作。
随着真菌性鼻窦炎的病例逐渐增多,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探讨鼻内镜诊治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真菌性鼻窦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鼻窦炎,临床表现为鼻塞、鼻涕、头痛等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真菌药物和手术治疗,但存在疗效不佳、易复发等问题。
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治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目前对于鼻内镜诊治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
通过对3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进行鼻内镜诊治,并结合详细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案,本研究旨在探讨鼻内镜诊治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促进真菌性鼻窦炎的规范化诊治和管理。
1.2 研究目的鼻内镜诊治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窦炎类型,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3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进行鼻内镜诊治,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分析疗效影响因素,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评估鼻内镜诊治对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因病理特点;探讨鼻内镜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该病的经验和参考。
鼻腔及鼻窦真菌病78例分析

鼻腔及鼻窦真菌病78例分析
孟莉;杨海忆
【期刊名称】《天津医药》
【年(卷),期】2000(028)007
【摘要】@@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普遍使用,鼻腔和鼻窦真菌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我科从1987年1月~1999年8月共收治78例鼻腔及鼻窦真菌病,本文就其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讨论如下.
【总页数】2页(P443-444)
【作者】孟莉;杨海忆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耳鼻喉科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耳鼻喉科30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
【相关文献】
1.鼻腔及鼻窦真菌病31例分析 [J], 柴向华;蒲永琴;陈文峰
2.鼻腔鼻窦真菌病的X线及CT表现:附16例分析 [J], 林功标;林有辉
3.鼻腔鼻窦真菌病误诊17例分析 [J], 叶晓英;鲁礼其
4.鼻腔鼻窦真菌病7例分析 [J], 何晓松;杜鸿勋
5.鼻腔鼻窦真菌病误诊35例分析 [J], 卢文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内窥镜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疗效分析(附80例临床报告)

鼻内窥镜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疗效分析(附80例临床报告)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我们分析了我院2008年8月到2011年11月收治的8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记录,全部病例均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其中57例作单径路鼻内窥镜手术,均采用Messer Klinger术式。
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均为真菌性鼻窦炎,其中曲霉菌感染76例,毛霉菌感染3例,念珠菌感染1例。
所有病例均随访1~4年,治愈71例,好转7例,复发2例。
所有送检的鼻窦粘膜均无真菌感染。
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是较好的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鼻内窥镜术;真菌性;鼻-鼻窦炎真菌性鼻-鼻窦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鼻-鼻窦炎症。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环境污染及免疫抑制药物的广泛使用,加上现代医学诊断手段的提高以及对该病的日益重视,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而真菌性鼻-鼻窦炎中以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常见。
我们分析了我院2008年8月到2011年11月以来,收治的8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记录,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80例患者,男性31例,女性49例,年龄26~70岁,病程4个月至10年不等,单侧发病71例,双侧9例。
临床表现:鼻塞28例,脓血性鼻涕62例,脓性鼻涕13例,头痛51例,面颊部肿痛25例,眼眶痛20例,体征:鼻中隔偏曲37例,中鼻甲肥大或鼻息肉样变48例,中鼻道息肉形成18例,中鼻道、总鼻道暗褐色或灰白色豆渣样物30例,下鼻甲肥大25例。
全部病例均作鼻窦冠状位CT扫描及矢状位CT重建。
所有病变鼻窦内可见絮状软组织影,其间有丘状或呈星状分布的钙化点,尤以骨窗表现更为明显。
鼻窦发病以上颌窦为主,筛窦属次,蝶窦多为孤立性病灶。
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对其临床特征。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耳鼻喉科患有鼻窦炎患者12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患者闭眼类型分为观察组(真菌性鼻鼻窦炎)和(慢性鼻鼻窦炎)对照组每组64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发病的相关因素和临床特征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年龄、病程、头痛、斑钙化、涕血、鼻腔侧面病变是导致患者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主要因素。
观察组鼻塞、流涕、脓性引流物、下鼻甲肿大明显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涕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性鼻鼻窦炎在上颌窦发生钙化斑均显著高于蝶窦患者。
钙化斑在上颌窦的发生率与在蝶窦及颌窦的发生部位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临床特征明显且CT诊断特异性强,可作为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关键词: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特征;慢性鼻鼻窦炎[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ungal rhinosinusitis.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to choose the Department of ENT in our hospital 128 cases with sinusitis patients,retrospective analysis,and based on the closed typ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fungal rhinosinusitis)(chronic rhinosinusitis)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6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observation related factor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age,course of disease,headache,plaque calcification,nasal bleeding and lateral nasal cavity lesions were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fungal rhinosinusiti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nasal congestion,runny nose,purulent drainage,inferior turbinate enlargement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incidence of epistax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fungal rhinosinusitis occurs in the maxillary sinus calcified plaqu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patients with sphenoid sinus. The incidence of calcified plaques in the maxillary sinus was compared with thatin the sphenoid sinus and the maxillary sinu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fungal rhinosinusitis are obvious and the diagnosis of CT is specific,and it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basisfor the diagnosis of fungal rhinosinusitis.Keywords fungal rhinosinusitis;clinical features;chronic rhinosinusitis;真菌性鼻鼻窦炎是鼻腔、鼻窦引发的一种感染性疾病[1]。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病理分析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病理分析发表时间:2017-12-05T14:52:28.26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9期作者:王如娟[导读] 真菌性鼻窦炎属于鼻科特异性常见的一种疾病,真菌性鼻窦炎划分为四种类型,而AFS是其中最晚被描述“新型”病变[1]。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人民医院宁夏中卫 755000)【摘要】目的:探究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FS)的临床病理。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耳鼻喉科收治的31例AFS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作分析,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病例特征情况,术后治疗效果。
结果:AFS以烟色曲霉素感染与黄曲霉素感染为主要致病菌。
通过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以好转或者痊愈,占100%的总有效率。
结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致病菌主要以烟色曲霉类为主,使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最为满意,并且对患者预后康复有积极促进作用,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变应性;鼻窦炎;真菌【中图分类号】R7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9-0146-02 真菌性鼻窦炎属于鼻科特异性常见的一种疾病,真菌性鼻窦炎划分为四种类型,而AFS是其中最晚被描述“新型”病变[1]。
虽然AFS属于非侵袭性疾病,但AFS发生的机制与治疗方法均与其他类型不同,不彻底的治疗可使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可涉及颅内和眼眶,常见并发症为眼部。
当前由于国内对该病认识的不足,促使AFS诊断率低下。
此次研究,对31例AFS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作分析,以期提升认识AFS。
现将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纳入的对象共有31例,均为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AFS活检病例,31例患者中,男12、女19例,发病19岁~46岁,均值(35.2±1.8)岁;2个月至36个月的病程,均值(8.51±2.02)个月。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行1%丁卡因局部麻醉,展开内镜手术治疗,手术操作在0°、30°、70°鼻内镜监视系统下进行[2]。
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分析导致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相关病因及其临床特征。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耳鼻喉科收治的鼻窦炎128例住院患者。
将所有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为真菌性鼻-鼻窦炎组、对照组为慢性鼻-鼻窦炎组,两组各64例。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来研究治疗组发病的相关因素和临床特征等。
结果通过对以下因素进行分析,得到患者的年龄大小、病程长短以及是否伴有头疼、斑钙化、鼻腔流血、鼻腔病变等因素为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主要因素。
两组对比,治疗组患者的鼻塞、流涕、脓性引流物、下鼻甲肿大等症状和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鼻腔流血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的临床表现较明显,能够作为诊断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重要依据。
标签:真菌性鼻-鼻窦炎;因素;临床特征;慢性鼻-鼻窦炎目前临床上认为真菌性鼻-鼻窦炎是鼻腔以及鼻窦发生的一种感染性疾[1] 。
细菌因为其自身的特点能够长时间存活于人体的呼吸系统特别是上呼吸道,当人体发生疾病进行治疗时,特别是选用有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时,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便会减低进而导致真菌的大量繁殖,导致人体发生该疾病[2] 。
目前,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医疗的不规范、抗生素滥用,导致该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但是对于此病的临床发病因素及特征却很少有人系统研究。
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来对该病发病因素和特征做以分析,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a12月耳鼻喉科收治的鼻窦炎128例住院患者。
其中男48例、女80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年龄为(47.1±1.2)(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病程为(4.2±1.4)年。
将所有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为真菌性鼻-鼻窦炎组、对照组为慢性鼻-鼻窦炎组,两组各64 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 学 角 度 分 为两 大 类 型 : 侵 袭 型 真 菌 性 鼻 窦 炎 和 侵袭 型真 菌 性 非 鼻窦炎 , 按其 不 同病 理 改 变 非 侵 袭 型 又 分 为 真 菌球 和 变应 性 真 菌 性 鼻 窦 炎 , 袭 型 者 则 分 为 急 性 侵 袭性 真 菌性 鼻 窦 炎和 慢 性 侵 袭 侵 性真菌性 鼻窦炎 。 真 菌 球 此 类 患 者 鼻 窦 内 病 变 如 肉 芽 肿 样 、 酪 样 或 坏 死 样 干 物, 呈暗 褐 或 灰 黑 色 团块 状 。 窦 内 病 变 不 断 增 大 可 压 迫 窦 壁 骨 鼻 质 变 薄 或 吸 收 , 下 特 征 是 见 大 量真 菌 菌 丝 、 子 、 变 的 白细 胞 镜 孢 退 和 上 皮 细胞 。 窦 粘 膜 水 肿 或 增 生 , 无 真 菌 侵 犯 。 见于 老 年 患 鼻 但 多 者, 女性 多 于 男性 [。 者 单 侧 鼻 窦 发 病 , 颌 窦 发 病率 较 高 。 床 2患 】 上 临
【 文章 编 号 l1 7 -0 4 (0 )2a-0 7 - 1 6 7 2 2 1 0 () 0 0 4 2 5
真 菌性 鼻 窦 炎 是 鼻 科 临 床 常见 的一 种 特 异 性 感染 疾 病 。 年 近 来, 由于 抗 生 素 、 皮 质激 素 疫 抑 制 剂 及放 射 治疗 的 广 泛 应 用 糖 免 其 发病 率 有 所 增 加 。 文 通 过 回顾 性 分 析 我 院 收 治 的 7 例 患 者 的 本 0 临 床 资料 , 真 菌 性 鼻 窦 炎 分 类 、 病 机 制 、 病真 菌类 型及 临床 对 致 致 病理学表现进行 探讨 , 以提 高病 理 诊 断 水 平 。 1 资料 与方 法 1 1 一 股 资 料 . 回顾 性 分析 2 1 年 3 00 月至2 1年 5 0 1 月我 院 收 治的 7 例 真 菌性 鼻 O 窦 炎 患 者 的 临 床 资 料 , 中 男性 3 例 , 性 3 例 , 龄 2 ~7 岁 , 其 2 女 8 年 4 l 平均 年 龄4 .岁 , 6 5 病程 2 d 年 。0 患者 中 ,例 有 高血 压 史 ,例 l ~9 7 例 7 2 有 肝病 史 ,例 有 慢性 胃 炎 , 例 有糖 尿病 ; 诊 时 有 单 侧 鼻 塞 流 浓 2 3 就 涕等慢性鼻炎症状 5例 , 涕或后吸鼻涕带血2 例 , 5 鼻 3 面部 肿 胀 麻
标 本 , 接 涂 片 或 常 规 病 理 切 片 后 镜 下 观 察 。 分 患者 取 其 分 泌 直 部 物用 S b u a d 养 基 培 养 1 d 进 行 鉴 别 。 a o ru 培 ~2 后 2 结果 如表l 示 , 过C 所 通 T扫描 及 病 理 学检 查 ,0 7 例患 者 均 确 诊 为真 菌 性 鼻 窦 炎 , 中非 侵 袭 型4 例 , 菌 球 2 例 , 应 性真 菌性 鼻 窦 其 6 真 9 变 炎1f ; 袭性2 例, 7 t侵 J 4 急性 侵袭 性 真 菌 性 鼻 窦 炎 1例 , 性 侵 袭 性 慢 3
茵性鼻 类炎有 侵袭 型和非 侵袭 型2 , 种 其病理 过程和 临床表 现不 同, 临床 可通过真球 茵 变应性黏 液及 病变组 织 内真 茵进行 病理诊 断 。 I 关键 词 】 茵性 鼻 宾炎 类 型 真 病理 诊断 【 图 分 类 号 lR 5 中 7 6 【 献 标 识 码 lA 文
患 者 常有 单 侧 鼻 塞 、 脓 涕 , 有 恶 臭 等 症 状 , 不 表 现 任 何 症 流 或 或 状 , 在 鼻 窦 影 像 学 检 查 时 发现 。 菌球 发 展较 大患 者 者 , 克 出 仅 真 霍 现 面 部 隆 起 和 疼 痛 , 分 有 脓 血 涕 和 周 围结 构 如 眼 眶 受 累症 状 , 部 般 无全 身 症 状 。 窦 C 鼻 T显示 单 窦 不 均 匀 密 度 增 高 , 数 可 见 高 多 密度钙化斑或 点, 有窦壁膨隆或吸收 , 骨质破坏。 或 无 变 应 性 真 菌性 鼻 一 窦 炎 患 者 鼻 窦 内病 变 为 坚 硬 、 碎 或 粘 鼻 易 稠 如 湿 泥状 物 , 绿 色或 棕 色 , 理检 查 可 见大 量 真 菌 菌 丝 , 单 黄 病 或 个 或 成 簇 状 分 布 , 窦 粘 膜 表 现 水 肿或 增 生 , 真 菌 可 见 【。 发 鼻 无 多 生 在 有特 应 性 体 质的 成 人 和 青 年 人 , 伴 鼻 息 肉 、 气管 哮 喘 。 常 支 此 病 发 病缓 慢 , 多发 生 在 额 窦 、 窦 和 上颌 窦 。 变 在 鼻 窦 内扩 展性 筛 病 发 展 , 鼻 窦扩 张 性 增 大 和 鼻 窦 骨 壁 压 迫性 吸 收 。 床 表 现 为眶 致 临 侧 或 颌 面 部 缓 慢 进 展 的 隆 起 , 起 无 痛 、 定 、 硬 和 呈 不 规 则 隆 固 质
4 2 0 1 0) 4 3 华 容 县人 民医 院 湖 南华 容 .
【 要 】 目的 探 讨 真 菌性 鼻 窦炎 的 分 类 致 病机 制 、 病真 菌 类 型及 临床 病理 学表 现 , 摘 致 以提 高对 真 茵性 鼻 窦炎 的 病理 诊 断水 平 。 方 法 回顾性 分 析2 1 年3 0o 月至2 1 年5 0 1 月我 院收 治的7 例 真 菌性鼻 窦炎 患者 的 临床 资料 。 果 7 例真 茵性鼻 窦炎 患 者 中非侵 袭 0 结 0 型4 倒 , 茵球 2 例, 6 真 9 变应性 真 茵性鼻 窦炎I 例 ; 7 侵袭性 2 例, 4 急性 侵袭性 真 茵性 鼻 赛炎1 倒, 性侵 袭性真 茵性鼻 寞炎1 倒 。 3 慢 1 结论 真
临
床
医
学
CI 0E N El L H A RI7 鼻 腔 鼻 窦 真 菌 感 染 的 病 理 诊 断 分 析 例 O
刘 腊 军 ’ 谈文 龙 徐 爱 君 ( . 南 省华 容 县人 民 医院 湖南 华 容 1湖 4 4 0 ; 2 上海 交通 大学 医 学 院基 础 医学 院 上海 2 0 2 120 . 00 5
一
木l例 , 痛l例 , 眶深部钝痛6 , 4 头 9 眼 例 鼻分 泌 物 有 臭 味 8 , 觉 例 嗅
减 退7 。 例
形 。 起 不 断 增 大 压 迫 眼 眶 则 引起 眼球 突 出 、 位 , 而 眼球 活 动 隆 移 进
1 2 诊 断 方 法 . 7例患者行鼻窦C 0 T扫描 ; 患 者 鼻 部 分 泌物 或 病 变 组 织 作 为 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