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第五节,态度的形成与态度的转变全

重复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 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 效果均不好。如,唠叨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模型 二、态度变: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某 种信息或意见而引起变化。就是说服的过程。
一、态度转变模型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
传递者
沟通信息
目标(接受者)
情境
可信
差距
信念
意图
畏惧
人格
这一模型绘出了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专栏2-12 角色扮演与态度转变
个体把自己当成是另一个人时,会按照扮演角 色的态度和行为生活。长期导致态度和行为模 式固定,从而态度转变。行为矫正可用。
如、追星模仿、学习榜样;演员入戏太深、印 象整饰
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
态度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方法,由于态度是个体对人和事物的倾向, 目前还难直接测量。常用的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 测量。态度测量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
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个体的态度取决于态度对象对个体的价值。当个
体认为它有价值时,就会持有肯定态度;认为没有价值时,就会采取否
定态度;介乎二者之间采取中性态度;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程度强弱。
态度对象的价值,不应忽视其客观价值,但社会心理学家更强调个体赋
予它的价值。
态度与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比态度更抽象一般、稳定持久;价值观不像态
有无目标的态度;包括人、物、事件、观念等。 稳定性 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易随
社会心理学5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信念
警告
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
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的威信 2、传递者的立场 3、说服的意图 4、说服者的吸引力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信息差异:传递者威信大小与差异大小的影响 2、畏惧: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到U曲线 3、信息倾向性:单一倾向的信息;正反两方面的信息 4、信息提供的方式:口头、书面;面对面、传媒。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 2、人格因素:依赖性、自尊心、社会赞许动机 3、个体的心理倾向性:拒绝被说服。 (防卫策略: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等) (四)情景 1、预先警告 2、分心 3、重复(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间呈到U曲线)
态度的测量:常用的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主要 测态度的方向和强度两个属性。
单选:在海德的P-O-X模型中,两种关系否定,一种肯定,则存在()。
(A)不平衡状态(B)平衡状态(C)强平衡状态(D)弱平衡状态
(四)认知功能:对情景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
三、态度的属性 (一)方向;(二)强度;(三)深度;
(四)向中度;(五)外显度。
四、态度的形成 美国学者凯尔曼的理论:
(一)依从;
(二)认同; (三)内化;
第二单元: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转变
一、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
传递者 沟通信息 目标(接受者) 情景
可信
差距
(一)态度的特点: 1、内在性;2、对象性;3、稳定性。 (二)态度的成分 ABC理论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C成分
A成分
B成分
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态度是主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的内部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图三要素组成。
三要素的协调程度越高,态度就越稳定。
一般来说,态度的三要素是协调一致的。
如果出现矛盾和不协调,则个体会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重新恢复协调一致。
当三者发生矛盾及需要转变时,其中的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
因为在态度的转变中,认识的转变较容易,而思想情感的转变比较困难、缓慢。
积极态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是有利的,消极态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态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形成个体的积极态度,促进个体健康成长与完善,造福于社会。
表现为:其一,积极态度具有认识和情感的价值。
外界信息的接受、理解与组织都要通过态度的过滤。
因此,积极的态度常使个体在接触信息时,倾向选择正面信息,促使判断、理解产生良性的情绪体验;而对于负面信息也是有所认识,常给予排斥。
常此以往,必然促使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情感的形成。
其二,积极态度具有保护和激励的价值。
积极的态度促使个体敢于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以及生活中的不愉快经历,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同时常使个体追求符合需要和价值观的事物,促使自身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其三,积极态度具有催生创造和完善自我的价值。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优良的个性促进个体认识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
研究表明,许多高成就者具有优良的态度。
他们充满自信,具有乐观主义业精神状态,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承担责任,善于与人合作,视现实压力为挑战,惯于探索新的方式方法等。
这都有利于人的潜能释放,创造奇迹,实现自我。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较固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过程,是由情感、认知、意志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心理结构。
人们在与他人、群体发生交往、联系时,总是受到自己态度的影响。
德育的对象是人,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需要或品质的实践活动。
11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精讲通关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的转变.pps

6.基本的社交情绪种类:社交焦虑、嫉妒、羞耻与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嫉妒的种类:
占有性嫉妒 竞争性嫉妒 自私性嫉妒 恐惧性嫉妒
其他一些社交情绪:窘迫、羞怯、孤独
窘迫是指,在交往中,“主角”意外地完全失去了信誉 或丢了面子。实质是个人意外地成为注意的中心而产生的 情感体验。
羞怯的原因:设计的自我形象与实际表现方式不一致。
孤独:决定于一个人要求或需要达到的社会接触水平, 而不是其实际达到的水平。
第五节 态度形成与态度的转变
主要内容:
一、态度形成 二、态度转变 三、态度测量
本节共计10个问题:
1.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 倾向。
2.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和稳定性。 3.态度的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个成分。 态度的ABC 态度的ABC与合理情绪理论ABC相区别 4.态度与行为: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还受情境 、认知、过去行为经验等影响。(抽烟) 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影响态度
E N D Thanks!!
(什么是价值观?)
5.态度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 功能和认知功能。
6.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和外显度。 7.态度的形成:依从、认同和内化。
8.态度转变模型:
理解
9. 态度转变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社 会交换理论
10. 态度的测量
没有比说服更有说服力的手段。 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先从激起其情绪认同开始。 认知失调理论 戒烟与劝导 一份有趣的工作 推销术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的形成 个体的社会态度的获得过程,就是态度的形成。
美国社会⼼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态度形成有 4个条件:①经验的积累和整合。
从各个零散的经验中形成相同类型的特殊反应的整合。
②经验的分化。
开始是笼统的、缺乏特殊的,以后逐渐分化和个别化。
③剧烈的、外伤性经验,甚⾄是仅仅⼀次的经验,就可以形成永久性的态度。
④对社会已有态度的模仿及语⾔的学习。
从发展的⾓度看,D.克雷奇认为影响态度形成有以下因素:①个⼈的需要是否得到满⾜;②对某⼀对象的信息获得的质量以及信息源的性质;③所属群体或参照群体对个体的影响;④个体的⼈格特点。
凯尔曼于1958年提出态度形成的3阶段说:①服从。
或是出于主体的意愿,不知不觉地模仿;或是受到群体规范的压⼒,从⽽产⽣的服从⾏为。
②同化。
态度不再是表⾯的改变,也不是被迫,⽽是⾃愿地接受他⼈的观点、信念、⾏为或新的信息,这⼀阶段已经与所要形成的态度相接近,但没有同⾃⼰全部态度体系相融合。
③内化。
内⼼发⽣了质的变化,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意愿已经纳⼊了⾃⼰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态度体系中的⼀部分,⽐较稳固,也不太容易改变。
到了这⼀阶段,态度才真正地形成。
后来,此假说被认为是⽆法得到证实的,凯尔曼也对此做过补充。
态度的变化 ⼴义指由于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使某⼀定时期内持续的、稳定的态度发⽣变化;狭义指的是由于社会的影响,特别是由于说服性沟通使以前的态度向相反的⽅向发⽣变化。
态度变化的⽅向按照施加影响的社会或他⼈所期待的⽅向发⽣变化的,称肯定性态度变化;按所作⽤的他⼈的期待及想法作相反⽅向变化的,称否定性态度变化。
社会⼼理学对社会态度形成和变化的研究有以下⼏种主要理论:①认知均衡理论。
出发点是⼈们在⼼理上有维持态度系统平衡⼀致的需要,当⼈们态度系统失去平衡后,总有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的趋势。
态度系统中诸成分的不⼀致性是促进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
按对⼀致性理解的不同,可分为⼏种解释态度改变的理论模式:F.海德的P-O-X模型,T.M.纽科姆的A-B-X模型,奥斯古德与P.H.坦南鲍姆的和谐理论,L.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等。
心理学——态度的形成和改变PPT课件

1. 预先警告 2. 分心
1. 对原有态度的信奉程度(自我卷入程度) 2. 预防注射 3. 人格因素(自尊,智力,性别)
人们对一致性的偏向程度,可以通过“一致性 偏好量表”的项目来测量。请阅读下面的每道 题目,然后用下列数字表示自己对此的态度。
1=强烈不同意 2=不同意 3=有些不同意 4=有点不同意 5=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6=有点同意 7=有些同意 8=同意 9=强烈同意
基本观点:当个体的信念或态度与其他观 点或自身行为发生矛盾或不相一致时,人 之元素之间的冲突便会导致心理失调,进 而产生紧张、不适等负面情绪体验。随之 而起的一种动力倾向性推动个体进行自我 调整,或改变原有信念、原有态度,或否 定其他观点和行为,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 的相符或一致。
主要有两种学说:平衡理论和认知失调理 论。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有理性的、主动决策的 过程。
有两种学说:预期价值理论和认知反应理 论
态度是个人为自己的得失而深谋远虑的结果 预期:人们对某一客体具有特定属性或某一行
为达成特定目标概率的主观判断 价值:人们对客体所具有的属性或行为结果在
多达成多上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主观判断。 U=E ×V 评述:过于夸大了人的理性,与现实情况多有
实验:木板上拧螺丝钉——20美元 VS 1美元 当以金钱或其他外在诱因激励个体去做其原本就喜
欢做的事情时,个体的内在动机就会因此而受损。 评述: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 儒家反省法
1. 一般说服模型 2. 可能性模型 3. 启发系统模型 4. 态度改变的协同模型
外部刺激
信息源 传播 情景
目标靶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 厌恶的情感体验
知态
度
情
意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 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心理学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心理学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2.态度的特点有以下三项:(1)内在性:是内在的心理倾向;(2)对象性(针对性):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3)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地改变。
3.态度的成分(ABC 模型)认知成分(C,cognition):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
情感成分(A,affection)——心:个体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
行为倾向成分(B,behavioraltendency):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当ABC 不协调时,情感 A 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取向。
4. 社会心理学家卡茨(DKnz,1960)提出,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
5.态度的维度(1)方向:态度的指向,即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否定指向。
(2)强度:指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
(3)深度: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4)向中度:指某种态度在个体价值体系及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外显度:个体态度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
6.美国学者霍夫或弗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从这个中可以看出,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转变,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是传递者,第二是沟通信息,第三是接收者,第四是情境。
7.影响态度转变的沟通信息方面的因素:(1)信息差异:任何态度的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
对于威信较低的传递者,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
(2)畏惧:中等强度的畏惧的信息能取得较好的说服效果。
(3)信息倾向性(4)信息的提供方式8.影响态度转变的接受者方面的因素:(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2)人格因素(3)个体的心理倾向:人们通常利用一些自我防卫的策略来减少说服信息对自己的影响,比如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等。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态度及其改变

精选ppt
1
一、态度的定义与分析
1.定义:态度是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 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 意向三个成是有一定对象的。 第二,态度是比较稳定的,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 而不改变。 第三,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它存在于个 体自身内部。 第四,态度是具有一定的结构的。
效应、过度理由效应) 4、角色扮演与改变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 5、自我防御回避原则与渐进策略
精选ppt
10
逆反心理: 泛指个人用反向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作出
反应的现象。
超限逆反 、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 禁果逆反
精选ppt
1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二)认知平衡理论(海德,1958)人类普遍有一种
平衡、和谐的需要,不喜欢不平衡状态。一旦在认知 上有了不平衡,就会从心理上产生紧张和忧虑,从而 促使主体按照“费力最小原则”将认知结构向平衡和 和谐的方向转变。 (三)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凯尔曼,1958) (1)服从(2)认同(3)内化
精选ppt
精选ppt
3
二、态度的功能
金盛华: (1)态度对社会理解的影响 (2)态度的记忆过滤效应 (3)态度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 (4)态度的激励作用 卡茨(态度的功能主义观点): (1)利益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知功能
精选ppt
4
二、态度的形成
(一)学习因素: 人们可以像获得知识那样获得态度态度。
6
精选ppt
7
一、态度改变情境模型 二、态度改变的方法
精选ppt
8
四、 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态度的维度
⒈方向(态度指向:肯定/否定态度对象) ⒉强度(态度方向的程度) ⒊深度(对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⒋向中度(态度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⒌外显度(方向和行为的外露程度)
16
四、态度的形成
顺从 (依从)
认同
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 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 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孩子对长辈的态度、宠物的态度)
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 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 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人们在态度转变过程中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20
海德的平衡理论关系图
P
++
O
X
+
P
-
-
O
X
+
P
P
+ - -+
O
XO
X
-
-
P代P表个体
P
P
P
O+代表+与P有关+系的另-一个体 - +
--
OX+-代代代-表表表与消积X两极极者的的O相关关关系系+的某X一事物O或人+ X O
X -
21
海德的平衡理论关系图
PO代代P表表个与体P有关系的P 另一个体
P
P
X+代表+与两者相- 关的某-一事物或+ 人 - - +
O+代表积X极的O关系 X O
XO
X
-代+表消极的关系 +
-
-
P
--
O
X
-
P
-+
信念 人格 原有态度 个体心理倾向
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见下页)
警告 分心 重复
18
传递者
沟通信息
目标(接受者)
补充资料 情境
┃
┃
┃
┃
可信
差距
(传递者的威信) (双方信息差异) (传递者的立场)
信念
(受者态度难变)
警告
(预先警告受方) (使受方改变) (正反效果)
┃
┃
┃
┃
意图
畏惧
(说服的意图) (受者心理防御) (是否操纵受方) (畏惧不能过强)
6
认知 成分
事实 知识 信念 评价
态度
情感 成分
情感 体验 情绪 反应
行为 倾向
预备 反应 行动 倾向
外显 行为
图: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
一般情况下,三种成分协调一致。 若不协调时,情感成分 占主导地位。
7
(三)态度与行为
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
以前的研究:态度决定行为,可以预测行为。
有研究表明:有时行为与态度不一致。 (如:吸烟、表里不一)
酬赏与他人的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 联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 如孩子们对父母的态度就是适应功能的最好表现。
12
(二)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除了有助于人们获得奖励和知识外,也有助 于人们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这种观念来自于 精神分析的原则。比如某个人工作能力低,但他却 经常抱怨同事和领导,实际上他的这种负性态度让 他可以掩盖真正的原因,即他的能力值得怀疑。
│
│
[说服者吸引力] [信息倾向性]
(单一信息)
(正反两面信息)
信息提供方式
(口头优于书面)
人格
分心
(受者人格因素) (分散受者注意)
(依赖性)
(正反效果)
(自尊)
│
│
[个体心理倾向] [信息重复率]
面临压力 (中等频率较好)
(逆反心理)
(心理惯性)
19
三、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海德(Heider 1958)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
13
(三)价值表现功能
态度还有助于人们表达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价值, 比如一个人青年人对志愿者的工作持有积极的态度, 那是因为这些活动可以使他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而这种责任感恰恰是他自我概念的核心,表达这种 态度能使他获得内在的满足。
14
(四)认知功能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态度有助于我们组 织有关的知识,从而使世界变得有意义。对有助于 我们获得知识的态度对象,我们更可能给予积极的 态度,这一点相当于认知图式的功能。
⑻爱情、婚姻、家庭
群体层次
2
第五节 内容提要
态度的形成 态度的转变 态度的测量
3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
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 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4
(一)态度的特点
内在性(内在心理倾向); 对象性(人、物、事件、观念); 稳定性(不易改变).
5
(二)态度的成分
认知成分: C (cognition) 情感成分: A (affection) 行为成分: B (behaveior)个体对态度的 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后来拉皮尔教授又给他们经过的旅馆与饭店写 了一封信,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亚洲人。结果在 28封回复的信中,90%说他们不会接待。很显 然,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发生了矛盾。
10
(四)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 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 “值得的”的看法。
个体认为对象有价值→肯定的态度 个体认为对象无价值→否定的态度
8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实验
拉皮尔(LaPiere 1934)的研究就想说明用
代初,绝大部分美国人对亚洲人持有负
性种族偏见。为了研究这种偏见的影响,拉皮尔 教
授邀请了一对来自亚洲的年轻夫妻驾车做环美国 旅
行。他的研究想要发现,他们所经过的旅馆和饭
店
9
结果在3个月的旅行中,他们经过的66家旅馆 只有1家拒绝让他们住宿,而184家饭店没有一家 拒绝他们用餐。
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 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内化
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
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 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17
第二单元 态度的转变
一、态度转变的模型
信息传递者
沟通信息
目标(接收者)
情境
威信 意图 立场 吸引力
差距 畏惧 信息倾向性 信息提供方式
第五节 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1
概
⑴概述:社会心理学定义和研究范围、
述
简史、研究方法、主要流派
个
⑵社会化、社会角色、自我、身份、自尊
体
⑶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归因
社
层
⑷社会动机、社交情绪
会
次
⑸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心 理 学
人 际 层 次
⑹沟通、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人际互动
⑺社会影响:从众、社会促进、社会懈怠、 模仿、暗示、社会感染
O
X
+
P
P
+ - ++
介于两者之间→中性的态度
价值的大小决定 态度的强弱
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的影响, 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价值观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 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11
二、态度的心理功能
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态度的功能有以下几个:
(一)工具性功能: 也叫效用功能或适应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