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形成的理论
态度及其形成

第六章态度及其形成1态度研究的重要性早期的著名学者托马斯和兹纳涅斯基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态度的科学。
”著名心理学史学家墨菲所言:“在社会心理学的全部领域中,也许没有一个概念所处的位置比态度更接近中心。
”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奥尔波特1968年指出,态度的概念“可能是美国社会心理学中最有特色,最不可缺少的概念。
2态度及其形成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第二节态度形成的理论第三节态度的改变第四节态度的测量3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三、态度的功能四、高成就者的态度典范五、态度与行为4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对象性2、态度的评价性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4、内在性5态度故事---秀才赶考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
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
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6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一)态度的要素结构(二)态度的立体结构(三)态度的种类7态度的要素结构---态度“三元论”就态度的构成要素而言,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持“三元论”的看法,即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要素构成。
一是认知成分,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二是情感成分,它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三是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
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8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认知成分事实信念观点知觉理解情感成分评价情感情绪行为倾向意向倾向偏好外显行为9态度的立体结构在试图转变一个人对态度对象或行为的态度时,研究者发现,个体的态度通常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而是嵌套在一个包含多个其他态度的认知结构中。
态度的理论模式与作用

态度的理论模式与作用态度是人们对于对象具有的评价、情感和行为倾向。
态度的形成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内部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研究态度的理论模式对于理解和解释个体和群体行为、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态度理论模式,分析它们的作用和应用。
一、认知一致性理论模式认知一致性理论模式认为,人们在形成态度时会追求认知的一致性。
认知一致性理论模式强调人们会倾向于寻求与自己已有认知保持一致的态度,当出现认知不一致时,个体会感到不舒服,并采取行动来消除这种不一致。
这一理论模式早期由心理学家菲斯特于1957年提出,后来得到了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
认知一致性理论模式的作用在于解释人们在态度形成和变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
当个体感到认知上的不一致时,他们会采取一些措施来消除这种不一致,例如修改现有的态度、寻求与自己认知一致的信息或者通过选择合适的行为来减少不一致感。
这一理论模式不仅可以解释个体的行为,还可以用来分析个体与他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冲突。
二、认知评估理论模式认知评估理论模式是由心理学家罗森伯格和兰古提出的一种态度形成和变化的理论模式。
该模式认为,人们在形成态度时会对对象进行认知评估,评估依据包括人们对于对象特征的知觉和人们对于这些特征的重要性评价。
根据认知评估理论模式,人们形成态度的关键因素是对于对象的认知评估而非对象本身。
认知评估理论模式的作用在于解释个体形成态度的过程。
通过对对象特征的认知评估,个体对对象的态度会随之改变。
该模式还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对于不同对象的态度差异,以及个体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
同时,该模式也可以指导行为干预和卫生教育等实践活动。
三、社会认知理论模式社会认知理论模式是由心理学家巴姆托斯于1979年提出的一种态度形成和变化的理论模式。
该模式认为,人们的态度不仅受到个体内部的认知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中的认知因素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模式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人行为来形成和改变态度,社会比较和社会影响是态度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_态度

比较两种理论: 相同点:
认知因素之间产生矛盾,个人便处于 一种想要解除其矛盾的不舒服状态。
区别: ①费氏强调个体通过自我调节, 海德则强调了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 影响。
②另外认知失调论比认知平衡理论适用 范围 更广。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过程
二、态度的改变及影响因素 三、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式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传统特性: ①幼时习得的 ②形成惯性反应的 ③极端的态度 ④依赖的事实多少 ⑤与信念、世界观的联系 ⑥三种成分协调还是不协调
2.个体因素: ①能力 ②独立性 ③认知欲望 ④自我意识:自尊心、自信心、自我 防御(不易改变) 3.个体的群体观念: 认同感,忠诚心
(二)态度的功能 1、态度决定着对外界影响的判断、选择和组织。 2、态度预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3、态度影响个人行为的效率
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行为是态度的外显,通常情况下, 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有时态度与 行为不一致。
影响说服效果的主要变量: (1)差距:
(2)畏惧
3.说服对象——接受者 说服的对象并不是被动的,研究说服对象的主观条件 既有助于找到增强说服效果的途径,也有助于找出增 强抵制敌对宣传的能力。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两方面。
(1)原有信念强度 (2)说服对象的人格因素
4、情境因素 说服过程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进行的,这些 背景因素对说服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其中主要 的情境变量为: (1)预告
二、态度的特点和功能 (一)态度的特点 1、习得性:态度不是天生的,是在社会生活 中与人、事发生关系中形成的。 2、对象性: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笼统地讲 态度是不确切的。 3、稳定性:态度形成后会持续一段时间,成 为人格的一部分,并在人的行为 反应模式上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
详细版态度形成的理论.ppt

8.1 态度概述 8.2 态度形成的理论 8.3 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8.4 态度的改变
...... 管理系 童泽林
1
8.1 态度概述
8.2 态度形成的理论 8.3 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8.4 态度的改变
2020/10/9
...... 管理系 童泽林
221
8.1.1 态度概况
认知不平衡:情况二
P你
–+
O
杨幂
+
X 58同城
2020/10/9
...... 管理系 童泽林
18181
认知不平衡:情况三
你
P
+–
O
宋慧乔
+X 步步高音 乐手机
2020/10/9
...... 管理系 童泽林
19191
2020/10/9
平衡理论在营销中 的启示?
可以制造从众压力 来诱发消费
选择合适的 形象代言人
认知平衡:情况二
你
P
–
–
O
唐国强
+X 塑年堂
2020/10/9
...... 管理系 童泽林
15151
认知平衡:情况三
你
P
+–
O
你妈妈
–
X
喝酒
2020/10/9
...... 管理系 童泽林
16161
认知不平衡:情况一
P你
––
O
某位同事
–
X
唱歌
2020/10/9
...... 管理系 童泽林
17171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太低 ____ 太少 ____ 太便宜 ____ 很俗气
简述态度形成的过程

简述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影响的过程,涉及到个体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体在不断接受信息和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特定对象的态度。
下面将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分析态度形成的过程。
一、认知因素对态度形成的影响认知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是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分析,逐渐形成对事物的态度。
1.外界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是形成态度的重要源泉,人们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渠道获取关于事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态度。
比如,个体从媒体上获取关于某一政治人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影响个体对该政治人物的态度形成。
2.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在形成态度时候,会倾向于保持内心的认知一致性。
如果个体对某一对象持有的认知是一致的,那么他形成对该对象的态度时,也会倾向于使认知和态度一致。
比如,当一个人对某一品牌的认知比较积极时,他对该品牌的态度也会倾向于是积极的。
3.社会认知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会受到他人的认知影响,这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态度形成。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以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认知一致性。
比如,一个人在朋友圈内,可能会因为朋友的态度而改变自己原来的态度。
二、情感因素对态度形成的影响情感是个体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反应,也是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情感对态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1.情感传染效应当人们接触到他人的情感表达时,会产生情感传染效应,即个体的情感会受到他人情感的感染。
这也会影响到个体对事物的态度。
比如,一个人因为周围的人对某一事物表现出积极情感,也会影响他对该事物的态度。
2.情感处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情感刺激,他们对这些情感刺激的处理会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态度。
情感处理包括情感调节、情感表达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形成。
态度的形成

2、同化阶段 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 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 同化这一阶段已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 是在外界压力下形成与改变态度,而是出于 自愿。 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团体的吸引 力是很重要的。
3、内化阶段 这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 人的观点而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因为是 真正相信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这意味着人 们把这些新观点与新思想纳入了自己的价值 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
讨论:
①关于学习态度的形成 ②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认同感的形成
认知平衡理论 海德“P—O—X”模型 P——认知主体 O——与P有关系的某人 X——连接P和O的事物、现象等
• 平衡理论用简单的概念与图解揭示了个人态 度变化过程,而且强调他人对于主体态度变 化的作用,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突破了 传统格式塔心理学只从主体与客体关系上考 察个人认知的局限,把人际关系引入认知研 两大基本假设 1、“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 协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 减少不协调的具体途径: 改变行为 改变态度 引进新的认知因素
P
– – –
P + X O +
– –
P + + X O +
P +
–
O
X
O
X
四种不平衡 结构
P
+ + + –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0c02cad284ac850ad024216.png)
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一、态度及其形成(一)态度的含义1.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态度的特征有:(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
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attitude object)。
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自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具有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与分类(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①单成分说: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代表人物:瑟斯顿、赖茨曼。
②双成分说: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代表人物:罗森伯格。
③三成分说: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代表人物:瓦格纳。
三种说法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的基本特征。
因此,感情表现即表情常被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
但不能认为态度只是由感情成分构成的,因而三成分说更加完善,但应将行为看成内隐的行为意向。
(2)态度的分类①根据态度的表现形式,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a.与情绪、情感联系的态度;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c.动作定向的态度;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e.自我防卫的态度。
②根据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
弗格森认为,人对许多事物的态度是有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态度束,而有关联的态度束合成为态度丛,即有关一类事物的总态度。
因此,态度是有层次的系列化结构。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1.态度的功能(1)适应功能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能起到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
(2)自我防御功能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
态度行为情境理论与群体动力理论

态度行为情境理论与群体动力理论态度行为情境理论态度行为情境理论是指关于态度的形成、转变与测量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类社会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其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具有社会性(并非与生俱有)、相对性(主体与客体的相对关系)、协调性(认识、情感、行为倾向的协调)、稳定性(一旦形成不轻易改变)、间接性(行为倾向并非行为本身)。
在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
促使其形成的因素包括需要(在欲望满足中得到发展)、群体关系、吸收新知识、人格特征、模仿等五个方面。
同时,态度具有稳定性,改变十分不易。
群体动力理论1.“心理场”的提出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库·勒温(K.lewin)最早提出了群体动力这一概念,并将物理学中的力场运用到了心理学中,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心理场”的观点。
他认为,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力场”;群体中的个体行为与个体独处时的行为是不同的,群体成员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经过进一步研究,1938年他提出,可以把个人的行为看成是其自身的内部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函数,即B= f(P·E)其中,B代表个体的行为方向和强度,f代表函数关系,P代表个体的内部特征,E代表个体所处的环境。
2.主要观点(1)人的心理和行为取决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当个体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因素起着导火线的作用。
个体的行为方向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以内部力场的张力为主。
群体成员在向目标运动时,可以看成是力图从某种紧张状态解脱出来。
同样,群体的活动方向也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
正是“力场”中各种力的平衡,使得群体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2)群体中各种力处于均衡状态是相对的。
一个群体永远不会处于“稳固的”均衡状态,而是处于不断地相互适应的过程。
这就好像河流一样,表面上平静,实际却在不断流动。
(3)群体行为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结合,这些力不仅影响群体结构,也修正群体中个体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系 童泽林
15
认知平衡:情况三
你
P
+
你妈妈
– –
X
喝酒
O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16
认知不平衡:情况一
P
你
–
O
某位同事
– –
唱歌
X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17
认知不平衡:情况二你ຫໍສະໝຸດ P–O 杨幂
+ +
X 58同城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18
认知不平衡:情况三
你
P
+
O 宋慧乔
23
8.3.3 态度影响行为的作用机制
A 标准学习层级 认知 B 低涉入学习层级 认知 C 经验学习层级 行为 认知 行为 情感 行为
情感
情感 D 行为学习层级 行为
2019/4/22
认知
管理系 童泽林
情感
24
知名品牌的 开发商
认知
自由、畅快的 居住环境的联想
情感
购买房产
行为
通过认知学习,形成和强化对属性与利益的信念,通过经典条件作用模型的
4
8.1.2 态度的功能
适应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 知识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5
C—Cognition; A—Affection; B—Behavior 认知 情感 行为
行为要素
对态度对象意欲 采取行为的倾向
8.1.3态度的结构
行为
认知要素
对态度对象的知 觉和理解,即消 费者所持有的有 关态度对象的所 有信息或知识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3
态度的含义:态度是个体对一定客体所持有 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是一种认识上 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和行为上的倾向。
态度不是本能
态度不是行 为,是对某一特 定行为的偏好
态度的特点
任何态度都是 针对某一对象 的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态度是相对稳 定的
态度的基础是 价值观
了不平衡,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不舒适、 不愉快。为了恢复平衡,需要改变现有的某个认知或 添加一种新的认知。
认知平衡 认知不平衡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13
认知平衡:情况一
P
+
O
+ +
X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14
认知平衡:情况二
你
P
–
O
唐国强
– +
X
塑年堂
2019/4/22
说服的两种结果
1
改变原有态度
2
2019/4/22
坚持原有态度
管理系 童泽林
32
8.4.4 影响说服的因素
1
传达者
权威性
可靠性 吸引力
2
传播特征
态度的差异 恐惧的唤起 单面双面陈述
3
2019/4/22
情境
管理系 童泽林
预先警告 分心 重复
33
费者把产品的积极情感转入到品牌上来。
管理系 童泽林
27
因促销而购买
行为
品质很好
认知
开始喜欢
情感
第4节 先见力 利用赠品、优惠券、免费样品等促销手段使消费者在没有认知和
情感的情况下尝试购买和使用一些新品牌。
管理系 童泽林
28
8.1 态度概述 8.2 态度形成的理论 8.3 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8.4 态度的改变
第8章 消费者态度
8.1 态度概述 8.2 态度形成的理论 8.3 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8.4 态度的改变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1
8.1 态度概述
8.2 态度形成的理论 8.3 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8.4 态度的改变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2
8.1.1 态度概况
我喜欢 它! 口味很 好! 我当然买这 个牌子!
21
8.3.1 态度影响购买行为
消费者态度将影响其对产品、商标的判断 与评价 消费者态度将影响消费者的学习兴趣与学 习效果 消费者态度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 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22
8.3.2 态度与购买行为矛盾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7
态度的情感成分
消费者对某态度标的物的整体感觉与情绪
我觉得“雀巢咖啡”令我觉得:
愉快 快乐的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不愉快 ____ 忧郁的
有趣的
优雅的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您认为“雀巢咖啡”的容量是: 太多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太少
您认为“雀巢咖啡”的价格是: 太贵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太便宜
您认为“雀巢咖啡”的包装设计是: 很有质感
2019/4/22
____
____
____
____
管理系 童泽林
____
很俗气
–
+
X 步步高音
乐手机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19
平衡理论在营销中 的启示?
可以制造从众压力 来诱发消费
选择合适的 形象代言人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20
8.1 态度概述 8.2 态度形成的理论 8.3 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8.4 态度的改变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29
8.4.1 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改变涉及原有态度和外
部态度的冲突,个体有恢复平衡 的机能,将差异减至零。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30
8.4.2 说服的模式
改变消费者态度的说服模式 外部刺激 目标靶 中介过程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31
8.4.3 说服的结果
广告等来形成情感。
管理系 童泽林 25
健康、果粒多
认知
购买
行为
喜爱
情感
第 4节 先见力 对属性的信念,把卖点、产品陈列与 反复 传达信息,强化
广告内容 联结起来,在消费者拥挤的 场所多做户外广告。
管理系 童泽林
26
诱人的广告,情 不自禁的喜欢
情感
购买
行为
口味好, 奶量多
认知
第4节 先见力 强调以经验能得到的愉快感等体验,利用经典条件作用原理使消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11
8.2.2 诱因论
诱因论
消费者最终态度由趋近和回避两种因素的相对 强度来决定。
花销 很大 容易引发 眼病 看起来漂 亮 行动方 便
护理麻烦
2019/4/22
回 避
管理系 童泽林
趋 近
12
8.2.3 平衡理论
认知的平衡状态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如果认知出现
——F. Heider
2019/4/22
——不可能
——很不可能
管理系 童泽林
9
8.1 态度概述 8.2 态度形成的理论 8.3 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8.4 态度的改变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10
8.2.1 学习论
学习论
人的态度是后天形成的,通过联想、强化、模 仿三种方式发展。 联想:企业声誉——产品评价 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模仿:代言人
____ 单调的
____ 庸俗的 ____ 没品位的
8
有品位的 ____
2019/4/22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态度的行为成分
消费者对某态度标的物的行动意图或实际的行动 当您下次要购买罐装咖啡时,您购买“雀巢咖啡”的可能性为: ——我一定会买 ——我可能会买 ——我不确定是否会购买 ——我可能不会购买 ——我一定不会购买 您在未来一个月内购买“雀巢咖啡“的可能性为 ——很可能 ——可能 ——不知道
认知
情感
情感要素
对态度对象的情绪 和情感体验,情感 的方向和强度依赖 于消费者的评价, 直接的个人经验也 对态度起到制约的 6 作用。
2019/4/22
管理系 童泽林
8.1.4 态度的测量
态度的认知成分
消费者对某态度标的物的知觉、信念和知识
您认为“雀巢咖啡”的甜度是: 太高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