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的形成
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

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本文将详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的相关概念、理论以及研究方法。
一、态度形成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意见或信念。
态度形成是指个体通过获取和处理信息,逐渐形成对特定对象的倾向性评价。
态度形成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1.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态度形成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来评估特定对象。
其中,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会寻求和维持认知的一致性,从而形成符合自己既有信念和价值观的态度。
1.2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在态度形成中会从他人身上获取信息并进行模仿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表达和行为,个体可以借鉴并形成自己的态度。
1.3 社会身份理论社会身份理论强调个体的态度和身份之间的互动关系。
个体在为了塑造或维持自己的社会身份时,会形成与这一身份相一致的态度。
二、行为预测行为预测是指通过评估个体的态度和其他相关因素,来预测个体的行为。
行为预测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2.1 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会追求自身的认知一致性,如果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体会尝试调整态度以使其与行为一致。
2.2 行为意向理论行为意向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周围的他人对行为的期望)可以预测其行为意向。
个体的行为意向越高,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2.3 行为准则理论行为准则理论认为个体在选择行为时会参考社会规范和期望,而非只考虑自身态度。
因此,社会性行为往往受到社会准则和规范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为了理解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社会心理学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3.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编制问卷,询问被试的态度和行为意向,并通过统计分析来揭示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的关系。
3.2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控制变量来观察因果关系的方法。
第三章 态度的形成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 (一)态度的功能 • 1.适应功能
不同的态度适应不同的人群及场景(以对待父母的态度去对待和朋友, 往往会很不适应)
• 2.自我防御功能
可以帮助人们在受到贬抑时保护自己(知识分子对商人)
• 3.价值表现功能
特有的态度常表示一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观(宗教徒和无神论者)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 经验的情绪后果
某些导致心灵创伤的经验,即使只有一次,也可以形成十 分稳固的态度(一朝被蛇咬,儿时老师的当众羞辱)
• 需要的满足
人们对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易产生积极的态度
• 知识
知识可以使人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巫术的信任与改变)
• 家庭
父母亲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儿童态度的形成(对政党和 宗教的态度)
(二)态度的成分与分类
• 态度的心理成分: • 单因素说:感情 (瑟斯顿、赖茨曼)
认为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 双因素说:感情、认知(罗森伯格)
认为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 三因素说:感情、认知、行为(瓦格纳)
认为态度包括感情、行为和认知三种因素,故也称作态度 的ABC模式。
态度的分类
• 就态度的表现形式: • 与情绪、感情联系的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 一、什么是态度
• (一)定义与特征 • 定义: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 应时所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 特征: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它是一种尚未表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潜在的心理状态,态 度可以而且一般都会表现于外,这称作态度行为或表态。
• 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
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依从也称顺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和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压力而不是内在需要的影响。
(2)认同。
认同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这一阶段学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识。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简述态度形成的过程

简述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影响的过程,涉及到个体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体在不断接受信息和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特定对象的态度。
下面将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分析态度形成的过程。
一、认知因素对态度形成的影响认知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是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分析,逐渐形成对事物的态度。
1.外界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是形成态度的重要源泉,人们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渠道获取关于事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态度。
比如,个体从媒体上获取关于某一政治人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影响个体对该政治人物的态度形成。
2.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在形成态度时候,会倾向于保持内心的认知一致性。
如果个体对某一对象持有的认知是一致的,那么他形成对该对象的态度时,也会倾向于使认知和态度一致。
比如,当一个人对某一品牌的认知比较积极时,他对该品牌的态度也会倾向于是积极的。
3.社会认知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会受到他人的认知影响,这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态度形成。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以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认知一致性。
比如,一个人在朋友圈内,可能会因为朋友的态度而改变自己原来的态度。
二、情感因素对态度形成的影响情感是个体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反应,也是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情感对态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1.情感传染效应当人们接触到他人的情感表达时,会产生情感传染效应,即个体的情感会受到他人情感的感染。
这也会影响到个体对事物的态度。
比如,一个人因为周围的人对某一事物表现出积极情感,也会影响他对该事物的态度。
2.情感处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情感刺激,他们对这些情感刺激的处理会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态度。
情感处理包括情感调节、情感表达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形成。
态度的形成全

认知失调理论P167
费斯汀格
两大基本假设 1、“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
协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 减少不协调的具体途径: 改变行为 改变态度 引进新的认知因素
2、“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 人们还可以能动的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 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
同化这一阶段已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 是在外界压力下形成与改变态度,而是出于 自愿。
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团体的吸引 力是很重要的。
3、内化阶段
这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 人的观点而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因为是 真正相信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这意味着人 们把这些新观点与新思想纳入了自己的价值 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
+X
四种平衡结构
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 情感关系相协调,认知体系便呈现平衡状态。
如P喜欢O,对O的穿着也喜欢
P讨厌O,对O的朋友也不喜欢
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 情感关系矛盾时,认知体系便呈现不平衡状 态。
• 平衡理论用简单的概念与图解揭示了个人态 度变化过程,而且强调他人对于主体态度变 化的作用,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突破了 传统格式塔心理学只从主体与客体关系上考 察个人认知的局限,把人际关系引入认知研 究领域。
❖ 讨论: ①关于学习态度的形成 ②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认同感的形成
认知平衡理论 海德“P—O—X”模型 P——认知主体 O——与P有关系的某人 X——连接P和O的事物、现象等ຫໍສະໝຸດ P––P
+
–
P
–
+
P
+
+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 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和对单元内两个对象 所持的态度趋于相反方向时,其认知体系 便出现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将 会引起个体心理的紧张而产生不满情绪。
• 解除心理紧张的过程,就是态度改变的过 程。
7
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强调一个人(P)对某一认知对象(X)的态度, 常受他人(O)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
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 。 关系认知:人们的认识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物,事件
及概念,这些对象有的各自分离,有的则互相联结起来,组 合为一个整体。
单元关系:指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类似、接近、 相属 )。
感情关系(sentiment):是指人们对每种认知对象都有 喜恶、赞成或反对的情感与评价倾向。
6
主要观点 • 海德认为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
• 1.沟通者 沟通者是信息的来源。 • 2.沟通过程
⑴沟通者以及沟通信息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⑵信息的内容要以对象惯用的言语来传达。 ⑶沟通者要了解对象的需要与动机。 • 3.沟通对象 接受者是否了解信息,其个性特征 (如自尊心、灵活性和刻板性等)是否适应于接 受这些信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4
协调: 不协调 不相关:
11
解除或减少失调状态的办法 1.改变某种认知元素 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3.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12
(三)参与改变理论
参与改变态度:改变态度的方 法,不能离开群体的规范和价 值。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其 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
两种方式: 主动参与 被动参与
13
影响沟通对态度改变的因素:
平衡结构
O
O
O
O
+
第五章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五章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态度的结构、第一节态度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一、态度的概念个人对某一对象持久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赞成、
反对、喜欢、讨厌、消极、倾向积极、肯定、否定....)
二、态度的性质1、态度不是遗传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2、态度具
有相对的持久性。
(态度形成的过程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而一旦形成之后
又是比较持久、稳固)
3、态度是一种内在结构(一个人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只能从
他的外显的行为中来加以推测)
4、态度的核心是价值观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凯尔曼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三阶段理论:凯尔曼三阶段理论服从阶段: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内化阶段
二、态度的改变
态度能否转变依存于一些条件:态度能否转变依存于一些条件1、原
先的态度与要求改变的态度之间距离的大小2、在积极参加活动中转变态
度3、团体规定与态度的转变4、宣传与态度转变5、社会文化与态度的
转变
三、态度改变理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
论(1957))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强度愈大,想要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的动
机也愈强烈。
解决矛盾:1.改变认知因素中不协调的双方中任何一种认知因素,使双方趋于协调。
2.添加新的认知因素,以缓和双方的矛盾。
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即依从—认同—内化。
1、依从:依从指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依从不是个体自愿的,而是迫于外界的强制性压力采取的暂时性的行为。
在态度形成的过程中,依从是很普遍的现象,在个体早期生活中,态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依从。
2、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地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心目中榜样的观念和态度相一致。
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依照社会中其他角色的态度来指导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3、内化:内化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组成部分。
内化在个体态度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每个团体都有其一定的规则,有的明确,有的模糊,但团体不可能对所有的行为都制定一定的规则,这就要求成员在大多数场合下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期望来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同化阶段 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 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 同化这一阶段已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 是在外界压力下形成与改变态度,而是出于 自愿。 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团体的吸引 力是很重要的。
3、内化阶段 这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 人的观点而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因为是 真正相信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这意味着人 们把这些新观点与新思想纳入了自己的价值 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
讨论:
①关于学习态度的形成 ②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认同感的形成
认知平衡理论 海德“P—O—X”模型 P——认知主体 O——与P有关系的某人 X——连接P和O的事物、现象等
• 平衡理论用简单的概念与图解揭示了个人态 度变化过程,而且强调他人对于主体态度变 化的作用,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突破了 传统格式塔心理学只从主体与客体关系上考 察个人认知的局限,把人际关系引入认知研 两大基本假设 1、“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 协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 减少不协调的具体途径: 改变行为 改变态度 引进新的认知因素
P
– – –
P + X O +
– –
P + + X O +
P +
–
O
X
O
X
四种不平衡 结构
P
+ + + –
P +
–
P + X O
– – –
P
–
O
X
O
X
O
+
X
四种平衡结构
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 情感关系相协调,认知体系便呈现平衡状态。 如P喜欢O,对O的穿着也喜欢 P讨厌O,对O的朋友也不喜欢 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 情感关系矛盾时,认知体系便呈现不平衡状 态。
2、“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 人们还可以能动的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 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