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

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

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本文将详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的相关概念、理论以及研究方法。

一、态度形成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意见或信念。

态度形成是指个体通过获取和处理信息,逐渐形成对特定对象的倾向性评价。

态度形成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1.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态度形成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来评估特定对象。

其中,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会寻求和维持认知的一致性,从而形成符合自己既有信念和价值观的态度。

1.2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在态度形成中会从他人身上获取信息并进行模仿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表达和行为,个体可以借鉴并形成自己的态度。

1.3 社会身份理论社会身份理论强调个体的态度和身份之间的互动关系。

个体在为了塑造或维持自己的社会身份时,会形成与这一身份相一致的态度。

二、行为预测行为预测是指通过评估个体的态度和其他相关因素,来预测个体的行为。

行为预测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2.1 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会追求自身的认知一致性,如果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体会尝试调整态度以使其与行为一致。

2.2 行为意向理论行为意向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周围的他人对行为的期望)可以预测其行为意向。

个体的行为意向越高,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2.3 行为准则理论行为准则理论认为个体在选择行为时会参考社会规范和期望,而非只考虑自身态度。

因此,社会性行为往往受到社会准则和规范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为了理解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社会心理学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3.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编制问卷,询问被试的态度和行为意向,并通过统计分析来揭示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的关系。

3.2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控制变量来观察因果关系的方法。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地重要研究领域.人地社会态度不是与生俱来地,而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地.在社会心理学体系中,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它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地一种心理和神经地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地反应具有导性或动力性地影响.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态度是认知、情感、意向三要素构成地.认知地因素认知因素是态度地主体对态度对象地知觉、了解和评价.人们在感知态度对象时,必然在脑海中形成心理映像,形成什么样地映像,与己有地只是状况相关.例如,具有不同文化地人内心深处地心里是不同地,文化高地觉得知识是成功动源,而文化低地往往觉得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空谈,一无是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指主体对态度对象地情感体验和反应,表现为对某一类社会事务和现象地喜爱或厌恶、同情或排斥等.例如说我们平时时常谈到地“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等等,在这样地情况下,情感就起主导作用了.所以从态度结构来细分,情感产生于认知,但情感一旦形成,就会具有较强地稳定性,甚至会影响认知.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意向因素意向因素是主体对态度对象地反应倾向.比如老师看到某个同学努力学习,表现一向很好,这时老师会觉得该学生很优秀,从而很喜欢他,愿意和他接近,甚至愿意和他做朋友,还交给他很多重要地事情.因此,态度与人们地行为是精密联系地,积极地态度趋向与接近该态度地对象,而消极地态度则趋向于躲避该态度地对象.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人对事物地态度也会发生相应地改变.态度地形成主要由下面几方面影响.欲求地满足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都有欲求,欲求得到满足,紧张自然消除,从而产生轻松愉快感以及美感等.由此可见,欲求满足对于态度结构中情感与意向两种成分地形成有着密切地关系.凡能满足个人欲求地对象必使其产生地态度.主体经验地参照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们地态度是对事实地认知地经验积累,然后才会出现各种态度.从态度形成地内在过程来看,经验地作用首当其冲,此时经验主要起内在参照地作用.经过这种比较,如果发现新、旧经验大同小异,那么,过去地经验事实会立即浮现出来,影响对当前事实地看法;如果发现大不相同,经验又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影响当前看法.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群体规范地影响作用态度地形成,除了要又内部参照以外,还离不开外部地参照,比如,一个小孩可能说他地理想是当科学家、音乐家等等,但是他真地理解这些工作地含义吗?我觉得不尽然.但为什么他会有这样地表达呢?根本原因在于家长和周围地人对他地称赞和贬损.因为导致积极结果地反应能得到加强并趋与反复;产生消极结果地反应得到减弱或压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有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说一个人地态度地形成和周围环境地影响是分不开地.但一个人态度地形成,往往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地,而是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服从个体担心受惩罚而采取表面顺从地行为称为服从.这种情况一般只是行为上地相符,并不是内心真正地接受,而且该行为持续地时间与将发货惩罚存在地时间一样长.例如,在马路上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司机在交警面前表现小心谨慎,生怕罚款,但是民警地身影一消失,其表现好像是两个人.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同化个人自愿接受他人地观点、信念,并希望自己与他人要求相一致,可以满足人满在自我形象方面地需要,使得人们形成了满意地自我形象,于是产生了态度地改变.例如,一个人发现某个团体或某个人在某方面对自己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他就会由于喜欢该团体或该人而倾向于接受其影响,并且自觉地向该团体靠拢或自觉地向那位有吸引力地人学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内化当态度与个体地价值系统一致时,个体就容易接受这样地态度,这时地态度地改变过程就是内化.例如,有些人遵守交通规则,并不是害怕警察地罚款,而是因为他们认为限定车速是正常地,有助于防止交通事故地发生,也相信中速行驶、遵守交通指挥是一种理智、道德地行为,如果他违反了交通规则,他就觉得失去了自我中地重要部分.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总结态度地形成是一个繁杂地过程,我们无法迫使人们持有不同地态度.态度地转变,起因于观点地改变;而观点地改变,或者起因干对某种情境有了新见识和新知识,或者起因于他从以往所待地特定观点中得到地满足或不满足,或者起因于这两种过程地结合.因此,我们唯一能做地就是持有健康地心里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生活地点点滴滴中去体会其中地精华,做一个积极向上,健康阳光地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的形成 个体的社会态度的获得过程,就是态度的形成。

美国社会⼼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态度形成有 4个条件:①经验的积累和整合。

从各个零散的经验中形成相同类型的特殊反应的整合。

②经验的分化。

开始是笼统的、缺乏特殊的,以后逐渐分化和个别化。

③剧烈的、外伤性经验,甚⾄是仅仅⼀次的经验,就可以形成永久性的态度。

④对社会已有态度的模仿及语⾔的学习。

从发展的⾓度看,D.克雷奇认为影响态度形成有以下因素:①个⼈的需要是否得到满⾜;②对某⼀对象的信息获得的质量以及信息源的性质;③所属群体或参照群体对个体的影响;④个体的⼈格特点。

凯尔曼于1958年提出态度形成的3阶段说:①服从。

或是出于主体的意愿,不知不觉地模仿;或是受到群体规范的压⼒,从⽽产⽣的服从⾏为。

②同化。

态度不再是表⾯的改变,也不是被迫,⽽是⾃愿地接受他⼈的观点、信念、⾏为或新的信息,这⼀阶段已经与所要形成的态度相接近,但没有同⾃⼰全部态度体系相融合。

③内化。

内⼼发⽣了质的变化,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意愿已经纳⼊了⾃⼰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态度体系中的⼀部分,⽐较稳固,也不太容易改变。

到了这⼀阶段,态度才真正地形成。

后来,此假说被认为是⽆法得到证实的,凯尔曼也对此做过补充。

态度的变化 ⼴义指由于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使某⼀定时期内持续的、稳定的态度发⽣变化;狭义指的是由于社会的影响,特别是由于说服性沟通使以前的态度向相反的⽅向发⽣变化。

态度变化的⽅向按照施加影响的社会或他⼈所期待的⽅向发⽣变化的,称肯定性态度变化;按所作⽤的他⼈的期待及想法作相反⽅向变化的,称否定性态度变化。

社会⼼理学对社会态度形成和变化的研究有以下⼏种主要理论:①认知均衡理论。

出发点是⼈们在⼼理上有维持态度系统平衡⼀致的需要,当⼈们态度系统失去平衡后,总有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的趋势。

态度系统中诸成分的不⼀致性是促进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

按对⼀致性理解的不同,可分为⼏种解释态度改变的理论模式:F.海德的P-O-X模型,T.M.纽科姆的A-B-X模型,奥斯古德与P.H.坦南鲍姆的和谐理论,L.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等。

态度的形成跟发展

态度的形成跟发展

一,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
我们知道态度具有情感、价值偏向等因素,比 较复杂、持久、稳固。因此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也 就需要经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 态度 形成 和发 展的 心理 过程 服从 认同 内化
基于某种目的或者害怕惩罚被 迫服从;暂时的、表面的;新 态度与原有态度对立冲突; 基于喜欢;自愿服从并有意模 仿;新态度跟原态度出现某种 程度的融合但未完全融合; 完全接受并将内化成在自身的 行为规范准则;新态度完全取 代原态度;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外部因素
社会 环境

家庭
同辈 群体 大众 传媒 团体 内部因素
操作性条件作用 理论与强化学习
第八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 罗红义 第二节 :态度形成和发展—— 尹建淇 第三节 :态度与社会适应—— 郭绚妮、郑敏 第四节 :态度的改变 —— 左威、饶双 第五节 :偏见 —— 田淑青
第二节: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知道态度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结构。在 这个结构中,充满着认识和情感的 ,而解 决冲突的过程就是态度形成的过程。 态度的形成实际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心理过 程,这个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 而逐渐形成的社会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将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接下来我们共同学 习态度如何形成及其在在这过程中影响因素。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态度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人的社会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在社会心理‎学体系中,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它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态度是认‎知、情感、意向三要素‎构成的。

一、认知的因素‎认知因素是‎态度的主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了解和评价‎。

人们在感知‎态度对象时‎,必然在脑海‎中形成心理‎映像,形成什么样‎的映像,与己有的只‎是状况相关‎。

例如,具有不同文‎化的人内心‎深处的心里‎是不同的,文化高的觉‎得知识是成‎功动源,而文化低的‎往往觉得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空谈‎,一无是处。

二、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表现为对某‎一类社会事‎务和现象的‎喜爱或厌恶‎、同情或排斥‎等。

例如说我们‎平时时常谈‎到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情感就起主‎导作用了。

所以从态度‎结构来细分‎,情感产生于‎认知,但情感一旦‎形成,就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甚至会影响‎认知。

三、意向因素意向因素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

比如老师看‎到某个同学‎努力学习,表现一向很‎好,这时老师会‎觉得该学生‎很优秀,从而很喜欢‎他,愿意和他接‎近,甚至愿意和‎他做朋友,还交给他很‎多重要的事‎情。

因此,态度与人们‎的行为是精‎密联系的,积极的态度‎趋向与接近‎该态度的对‎象,而消极的态‎度则趋向于‎躲避该态度‎的对象。

人对事物的‎态度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态度的形成‎主要由下面‎几方面影响‎。

一、欲求的满足‎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都‎有欲求,欲求得到满‎足,紧张自然消‎除,从而产生轻‎松愉快感以‎及美感等。

由此可见,欲求满足对‎于态度结构‎中情感与意‎向两种成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凡能满足个‎人欲求的对‎象必使其产‎生的态度。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七、偏见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能够减少偏见?
1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 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一个人,
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 刻板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恶意的行为, 它常常只是简化
2 社会化: 学会宽容不仇恨 3 群体间平等直接接触: 熟悉的益处 4 再分类: 重新划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 5 社会影响: 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营造良好
的助人气氛
*偏见的影响
1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歧视的认知基础: 性别刻板印象与差别尊重 性别刻板印象: 关于男性和女性所拥有的特质的刻板印象 女性容易低估自身的能力, 女孩更多在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
社会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
1 含义: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 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包含 认知、情感、意向三个要素。
2 态度的特点 具体对象性 系统性 相对稳定性 内在性 社会性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 行为与态度一致吗?
正题阶段: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内在准备状态, 因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
3 内化: 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人的 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 个体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 接受了他人的观点, 并把它纳入了自己已有的价值 体系, 成为自己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 态度就 比较稳固, 不易改变了。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 各种
3 偏见与媒体
• 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化作用。 • 媒体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刻画 • 影响: 人们容易相信或接受经常目睹的事物, 如果

简述态度形成的过程

简述态度形成的过程

简述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影响的过程,涉及到个体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体在不断接受信息和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特定对象的态度。

下面将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分析态度形成的过程。

一、认知因素对态度形成的影响认知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是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分析,逐渐形成对事物的态度。

1.外界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是形成态度的重要源泉,人们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渠道获取关于事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态度。

比如,个体从媒体上获取关于某一政治人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影响个体对该政治人物的态度形成。

2.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在形成态度时候,会倾向于保持内心的认知一致性。

如果个体对某一对象持有的认知是一致的,那么他形成对该对象的态度时,也会倾向于使认知和态度一致。

比如,当一个人对某一品牌的认知比较积极时,他对该品牌的态度也会倾向于是积极的。

3.社会认知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会受到他人的认知影响,这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态度形成。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以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认知一致性。

比如,一个人在朋友圈内,可能会因为朋友的态度而改变自己原来的态度。

二、情感因素对态度形成的影响情感是个体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反应,也是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情感对态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1.情感传染效应当人们接触到他人的情感表达时,会产生情感传染效应,即个体的情感会受到他人情感的感染。

这也会影响到个体对事物的态度。

比如,一个人因为周围的人对某一事物表现出积极情感,也会影响他对该事物的态度。

2.情感处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情感刺激,他们对这些情感刺激的处理会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态度。

情感处理包括情感调节、情感表达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形成。

社会态度2

社会态度2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一、态度形成与转变过程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往往不可分离, 当对某人形成了肯定的态度,实质上就是转 变了他原来所持有的态度。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 在个人从事多次重复的动机行为后,由行为 经验凝结而成的。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 面。
第七章 社会态度
(二)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二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1、合理行动理论与计划行动理论
(1)行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考虑各种行为方案, )行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考虑各种行为方案, 评价各种结果,形成行为意向。 评价各种结果,形成行为意向。 (2)行为意向由两个因素决定: )行为意向由两个因素决定: 对行为的态度: ①对行为的态度:人们对某种行为完全持 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 主观标准: ②主观标准:人们对别人会赞成或不赞成 某种行为的感知 (3)用这种行为意向来作为中介变量,解释行为。 )用这种行为意向来作为中介变量,解释行为。
三、态度的特点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1、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 随着人与周围世界,特别是其他人的相互作用, 随着人与周围世界,特别是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人获得了对于人 和事物的认识,学会了对人和事物进行选择。 和事物的认识,学会了对人和事物进行选择。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及个人新的社会学习经验的建立而改变。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及个人新的社会学习经验的建立而改变。 2、态度有具体的指向 与一定的具体对象相关联的。 与一定的具体对象相关联的。 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一致性亦即稳定性, 一致性亦即稳定性,它指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态度会 倾向于一致。 倾向于一致。 一贯性指时间特征上的持久性,即态度形成后, 一贯性指时间特征上的持久性,即态度形成后,它会在新的态度 改变要求出现前一直保持不变。 改变要求出现前一直保持不变。 4、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态度可能是简单明确的,比较容易确认和保持;也可能是复杂的, 态度可能是简单明确的,比较容易确认和保持;也可能是复杂的, 不太容易形成一个明确的指向,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冲突现象。 不太容易形成一个明确的指向,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冲突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人的社会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在社会心理学体系中,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它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态度是认知、情感、意向三要素构成的。

一、认知的因素
认知因素是态度的主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了解和评价。

人们在感知态度对象时,必然在脑海中形成心理映像,形成什么样的映像,与己有的只是状况相关。

例如,具有不同文化的人内心深处的心里是不同的,文化高的觉得知识是成功动源,而文化低的往往觉得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空谈,一无是处。

二、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表现为对某一类社会事务和现象的喜爱或厌恶、同情或排斥等。

例如说我们平时时常谈到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情感就起主导作用了。

所以从态度结构来细分,情感产生于认知,但情感一旦形成,就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甚至会影响认知。

三、意向因素
意向因素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

比如老师看到某个同学努力学习,表现一向很好,这时老师会觉得该学生很优秀,从而很喜欢他,愿意和他接近,甚至愿意和他做朋友,还交给他很多重要的事情。

因此,态度与人们的行为是精密联系的,积极的态度趋向与接近该态度的对象,而消极的态度则趋向于躲避该态度的对象。

人对事物的态度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态度的形成主要由下面几方面影响。

一、欲求的满足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都有欲求,欲求得到满足,紧张自然消除,从而产生轻松愉快感以及美感等。

由此可见,欲求满足对于态度结构中情感与意向两种成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凡能满足个人欲求的对象必使其产生的态度。

主体经验的参照作用
我们的态度是对事实的认知的经验积累,然后才会出现各种态度。

从态度形成的内在过程来看,经验的作用首当其冲,此时经验主要起内在参照的作用。

经过这种比较,如果发现新、旧经验大同小异,那么,过去的经验事实会立即浮现出来,影响对当前事实的看法;如果发现大不相同,经验又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影响当前看法。

二、群体规范的影响作用
态度的形成,除了要又内部参照以外,还离不开外部的参照,比如,一个小孩可能说他的理想是当科学家、音乐家等等,但是他真的理解这些工作的含义吗?我觉得不尽然。

但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表达呢?根本原因在于家长和周围的人对他的称赞和贬损。

因为导致积极结果的反应能得到加强并趋与反复;产生消极结果的反应得到减弱或压抑。

中国有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说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一个人态度的形成,往往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而是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

一、服从
个体担心受惩罚而采取表面顺从的行为称为服从。

这种情况一般只是行为上的相符,并不是内心真正的接受,而且该行为持续的时间与将发货惩罚存在的时间一样长。

例如,在马路上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司机在交警面前表现小心谨慎,生怕罚款,但是民警的身影一消失,其表现好像是两个人。

二、同化
个人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并希望自己与他人要求相一致,可以满足人满在自我形象方面的需要,使得人们形成了满意的自我形象,于是产生了态度的改变。

例如,一个人发现某个团体或某个人在某方面对自己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他就会由于喜欢该团体或该人而倾向于接受其影响,并且自觉地向该团体靠拢或自觉地向那位有吸引力的人学习。

三、内化
当态度与个体的价值系统一致时,个体就容易接受这样的态度,这时的态度的改变过程就是内化。

例如,有些人遵守交通规则,并不是害怕警察的罚款,而是因为他们认为限定车速是正常的,有助于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也相信中速行驶、遵守交通指挥是一种理智、道德的行为,如果他违反了交通规则,他就觉得失去了自我中的重要部分。

总结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繁杂的过程,我们无法迫使人们持有不同的态度。

态度的转变,起因于观点的改变;而观点的改变,或者起因干对某种情境有了新见识和新知识,或者起因于他从以往所待的特定观点中得到的满足或不满足,或者起因于这两种过程的结合。

因此,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持有健康的心里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体会其中的精华,做一个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