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海燕教学设计2
《海燕》教案设计2汇总1篇

《海燕》教案设计2汇总1篇《海燕》教案设计2 1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形象。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诵,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研讨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1节课教学设想《海燕》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语文课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__形象的感染__。
学生受感染的过程一般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据作者所提供的全部艺术细节,在自己的头脑里初步再现作品的境界,把握其中的主要形象,并在思想感情上跟作者产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
第二阶段是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作者曾经感受过的生活,据此,再逐步深入领会作者怎样按照自己的写作方式把他的感受凝聚成作品中的形象。
到这一步,也只有到这一步,学生才能接受作者美学观的影响,变作者的追求为自己的追求。
历来的教学经验证明:形象的感染是深入理解的基础,也是学生从作品中获取审美感的必经途径。
教《海燕》这篇作品,尤其离不开形象的感染。
《海燕》写于1901年,正是俄国第一次__(1905年__)的前夜。
它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__先驱者坚强无畏和乐观战斗的精神,号召人民群众跟沙皇__进行决战。
由于高度集中地表现了当时俄国__群众的__要求,这首诗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者高尔基也因此被誉为“俄国__的海燕”和“反抗的群众的天才表现者”。
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这篇作品的主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是,使学生真正进入作品中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的形象,进而体会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
这就意味着必须有效地利用形象感染的__。
要使诵读法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收到实效,下面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朗读的起码要求是把节奏读好,把重音找准。
海燕优质教案(5篇

海燕优质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语文》教材第九单元“海滨之歌”中的《海燕》一文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的词汇解析、句子结构分析、段落大意概括、主题思想提炼以及修辞手法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新词、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划分文章的段落,概括各段大意,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分析并欣赏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词汇的积累、句子和段落的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的提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海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燕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课文分析:b. 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3. 重点词汇:振翅、翱翔、盘旋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2. 答案:a. 各段大意:描述海燕的外貌、生活习性、勇敢顽强等特点。
b. 修辞手法分析:如第一段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中穿梭”,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海燕的速度和勇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篇关于海燕的作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b. 组织一次关于海燕的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词汇积累和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过程中的课文分析,尤其是修辞手法的深入探讨。
八年级语文海燕教案

八年级语文《海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海燕的形象特点。
(2)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绘海燕的生活环境、活动情景来表现海燕的勇敢和坚毅的品质。
(3)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海燕形象的认识。
(3)通过模仿、创作等,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海燕的形象特点。
2. 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通过描绘海燕的生活环境、活动情景来表现海燕的勇敢和坚毅的品质。
2.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进行模仿、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海燕》的作者、背景及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海燕这一特殊鸟类,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海燕的形象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通过描绘海燕的生活环境、活动情景来表现海燕的勇敢和坚毅的品质。
4. 实践环节:(1)学生观看海燕的图片或视频,加深对海燕形象的认识。
(2)学生进行模仿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发挥想象,用文字描绘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海燕》,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海燕的短文,可从海燕的生活环境、活动情景、勇敢坚毅的品质等方面入手。
3. 搜集其他关于小动物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课文《海燕》的故事情节,展示对海燕形象的理解。
初中语文 《海燕》教案材料

初中语文《海燕》优秀教案材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海燕》。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海燕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追求梦想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海燕》。
(2)理解海燕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教学难点:(1)海燕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2)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海燕》的背景及作者。
(2)激发学生对大海和海鸟的向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生词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分析海燕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
(2)详细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阐述海燕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5. 实践环节:(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向往的大海或海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海燕的优秀教学设计 2篇

海燕的优秀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的】1、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
2、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4、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设想】1、《海燕》是一首散文诗。
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
教读本文,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这也是审美教育。
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2、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
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3、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教学步骤】一、介绍作家与作品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
作者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1892年9月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
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等剧本。
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海燕》教学设计二(鲁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二(鲁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海燕教学设计二淄博新元学校孟薇(板书课题作者)导入:他俄国文坛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他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者他用书籍为人类奠定了进步的阶梯他用海燕之歌奏响了向革命进军的号角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颗文学宝库中的瑰丽明珠,感受铿锵有力的时代强音。
教学环节:一、朗读明形象引导:首先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准备了3个图形:多媒体展示:灵动、飞舞的旗帜,稳定、高大的矩形,臃肿、圆滑的椭圆引导:请同学们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考虑他们分别比较符合哪个图形,把他们分类填入这3个图形中。
学生讨论后明确:多媒体展示:旗帜中有海燕、大海、波浪矩形中有风、云、雷、电椭圆中有海鸥、海鸭、企鹅二、演读悟情感1、演读排练:引导:今天我们主要采取演读的方式学习此文,为了让大家能更好的演读,老师把全班分成3个组。
一组旗帜,二组矩形,三组椭圆形。
请组长迅速来老师这儿领任务,领到任务后:组长首先分好角色,策划好朗读方案,然后进行排练。
2、演读展示教师小结并引导: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看到了海燕这样一只鸟儿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但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却成了革命的宣言书,同学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3、研读主旨引导:让我们回到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
多媒体展示: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
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
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引导:你觉得刚才所演绎的角色代表了什么呢?学生讨论并明确:多媒体展示:海燕、大海、波浪:革命先驱及觉醒的人们海鸥、海鸭、企鹅等:假革命或不革命者风云雷电:沙皇的统治小结并引导:很显然,这里作者使用象征的手法让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化身海燕,在大海上摇旗呐喊,唱出了一曲时代的强音,那就让我们排成一首大合诵,用我们的铿锵有力、满怀激情的声音吹响与沙皇反革命势力战斗的号角。
海燕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海燕课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海燕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海燕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
(3)了解海燕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句子的理解与应用。
(2)对海燕特点和生活习性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海燕》。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海燕图片素材。
4. 生词卡片。
5. 小组讨论话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海燕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燕。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海燕的了解。
(3)简介课文《海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主完成生词和重点句子的学习。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讲解海燕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丰富学生的知识。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景对话。
5. 课堂小结:(2)强调重点知识点,为课后复习提供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2. 学生运用生词和句子,进行家庭情景对话。
3. 家长协助学生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并在课本上签字确认。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关注生词掌握情况和句子应用能力。
课文《海燕》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海燕》的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3)分析并欣赏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表达对课文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海燕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3)分析并欣赏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海燕的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生活的关联。
(2)理解作者通过课文所传达的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海燕》的作者、背景及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海燕的生活习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子和段落。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海燕的作文。
3. 预习下节课文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练习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教案2)
更是精于此道。
历来的文人画家也多有直接参予园林规划设计的,其中如唐代的王维、白居
易,宋代的赵佶、司马光,元代的倪元镇,清初的石涛、李渔等人,为了渲染园林的诗的情调,常常借助于各种音响效果。
寄畅园“八音涧”、谐趣园“清琴峡”的流水丁冬,沧浪亭
“听橹楼”的欸乃桨声,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音”入景。
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凰尾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园林浓郁的诗情画意。
播放课件:读图认识感知江南水乡---苏州及园林怎样学好高中化学
1、师: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她的巨大艺术魅力的呢?讨论,指名说说,师板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艺术的构成
a、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b、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c、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d、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
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讨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有何差异。
皇家园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
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
北京皇家园
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三、总结:
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渗透了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和自然美为一体。
四、拓展:
作业或预习
作业:
结合文字和图片写篇关于园林的抒情散文。
自我评价
教学内容由于课堂时间限制不能很好的延伸、拓展,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预习能力欠缺
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