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公开课教案
海燕教案(优秀模板12套)

海燕教案(优秀模板12套)海燕教案1教学目的一、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二、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三、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设想反复朗读,联系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细读品味精要文段,探究疑难问题,理解课文的写作技巧及语言特点;联系生活实际,拟写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发言提纲并在班上交流。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1、高尔基。
2、《海燕》写作的时代背景。
3、关于高尔基《海燕》的其他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了解基本常识,朗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一、导入我们读了巴金《日》、《月》两篇短文,巴金通过写“日”、“月”表达了什么情感?(由“日”、“月”这寻常的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表达作者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伟大情怀,……)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散文诗),要“透过文学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
今天,我们把视角投向高尔基的《海燕》,去感受作者在一定历史时代的激情。
《海燕》是一篇的散文诗,它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
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1、作者。
2、关于《海燕》的写作背景及其他资料。
3、教师归结,要求学生整理文学常识并作好笔记。
三、朗读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记准生字字形;理解生词在文中的意思。
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
(运用工具书查正字音词义;与同学初略探讨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a.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高傲(ào) 呻吟(yín) 翡翠(fěi)掠起(1üè) 困乏(fá) 蜿蜒(wān yán)b.解释下列词语。
《海燕》教案公开课

《海燕》教案精品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海燕》的背景知识。
分析并欣赏《海燕》的文学价值,理解其深刻的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介绍《海燕》文本阅读文学手法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海燕》文学手法的运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2.2 教学难点鲁迅文学风格的理解文本深层含义的解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文学背景和文本内容。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主题探讨。
案例分析法:分析《海燕》中的具体文学手法和人物形象。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文本材料: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知识。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鲁迅生平及《海燕》背景。
第二步:阅读《海燕》文本,引导学生关注文学手法和人物形象。
第三步:分析文学手法,讲解鲁迅的文学风格。
第四步:探讨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深层含义。
第五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4.2 教学活动活动一:鲁迅生平介绍视频观看,引发学生兴趣。
活动二:文本阅读竞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活动三:小组讨论,分享对文学手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活动四:主题探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交流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自我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推荐鲁迅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加深对鲁迅文学风格的理解。
海燕优质教案(5篇

海燕优质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语文》教材第九单元“海滨之歌”中的《海燕》一文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的词汇解析、句子结构分析、段落大意概括、主题思想提炼以及修辞手法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新词、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划分文章的段落,概括各段大意,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分析并欣赏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词汇的积累、句子和段落的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的提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海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燕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课文分析:b. 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3. 重点词汇:振翅、翱翔、盘旋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2. 答案:a. 各段大意:描述海燕的外貌、生活习性、勇敢顽强等特点。
b. 修辞手法分析:如第一段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中穿梭”,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海燕的速度和勇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篇关于海燕的作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b. 组织一次关于海燕的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词汇积累和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过程中的课文分析,尤其是修辞手法的深入探讨。
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教案设计(4篇)

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教案设计(4篇)篇1:八年级下册《海燕》的教学教案设计八年级下册《海燕》的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海燕》教学设计8。
2.进一步学习象征、映衬、对比等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
2.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高傲(ao4)呻吟(yin2)翡翠(fei3)掠起(1ue4)困乏(fa2)蜿蜒(wan1yan2)2.解释下列词语。
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
课文比喻海浪。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震,情绪过分激动。
困乏:疲乏。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二、导人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
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又称,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的末尾一章。
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
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的黑暗,民不聊生。
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
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结构,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海燕》教学设计8》。
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
第二部分(第七段至第十一段)。
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海燕》教案公开课

《海燕》教案精品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文本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忧国忧民、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
(2)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如海燕的象征意义、乌云、狂风、雷声等比喻手法的运用。
3. 探讨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抗争精神,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
(3)探讨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抗争精神。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的深入理解。
(2)对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抗争精神的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海燕》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鉴赏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
(2)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如海燕的象征意义、乌云、狂风、雷声等比喻手法的运用。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抗争精神。
(2)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培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海燕》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海燕》教学设计[合集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13216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65.png)
《海燕》教学设计[合集五篇]第一篇:《海燕》教学设计《海燕》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小燕子、海上的小燕子与作者的“乡愁”之间的联系,掌握解读这类文章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让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4、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某些词语的使用,进一步学习状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故乡,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是背井离乡的游子百般思念的地方。
一群海燕,引发了作者郑振铎绵绵相思。
那么作者眼前看到的自由飞翔的海燕,是故乡美丽的燕子中的那一对、两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的《海燕》。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海燕,鸟纲,海燕科。
小型海鸟。
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
中国所见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
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
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关心它它的生活。
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2、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考古学家。
笔名西谛、郭源新。
福建长乐人。
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
1921年,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
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
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
1929年回国。
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
《海燕》教案公开课

《海燕》教案精品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海燕》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高尔基,苏联著名作家,代表作《海燕》等。
2. 作品背景:了解《海燕》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3. 作品特点:学习散文的表达技巧,欣赏高尔基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高尔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相关作品。
2. 简介《海燕》的作者背景、作品特点及时代背景。
3. 分析《海燕》的题材,导入对散文的学习。
第二章:作品梗概【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海燕》的故事情节,理解作品主题。
2. 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2. 作品主题: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1. 学生自主阅读《海燕》,概括故事情节。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主题,分享心得体会。
第三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燕》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主要人物:海燕的形象特点及意义。
2. 其它人物:分析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个性特点。
【教学过程】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海燕》中的人物形象。
第四章:情节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海燕》的故事情节,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培养学生分析情节、把握作品节奏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重要情节:解析《海燕》中的关键情节。
2. 写作意图:探讨作者通过情节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海燕》中的重要情节。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五章:语言特色【教学目标】1. 让学生欣赏《海燕》的语言美,体会高尔基的文学风格。
2.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语言美:分析《海燕》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过程】1. 学生自主阅读,找出《海燕》中的优美语句。
第六章:课堂讨论与感悟【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海燕》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海燕》公开课教案

《海燕》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海燕》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并欣赏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正能量,激发对未来的希望和勇气。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海燕》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概括文章的主题和主要情节。
2.2 课文解读:分析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
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海燕的图片或播放海燕的叫声,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海燕的认识和印象。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和困惑。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和深入理解文章。
每组选择一个重要问题或段落进行分析和解释。
3.4 课堂讨论:各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情况。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
4.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写作或分析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海燕》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5.2 相关资料:收集与海燕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用于导入和辅助教学。
准备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或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视野。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海燕的了解和故事。
播放一首与海燕相关的诗歌或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
6.2 课中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或朗读,让学生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和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燕》公开课教案
琼文中学邢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
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生成阅读鉴赏能力。
3、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尊重学生的富有个性化的独特体验,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共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生活,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②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海燕”精神内涵。
掌握象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随着环境的变化逐层深入的把握海燕形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设计思路】
教读本文,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像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这也是审美教育。
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课文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创设自主学习探究情境,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海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爱蓝天白云下的雄鹰,也爱辽阔草原上的骏马,但我更爱爱疾风暴雨中的海燕。
因为它不仅是搏击海浪的勇士,精勇无畏的精灵,还是一位胜利的预言家。
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去了解我爱的那只海燕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俄国著名家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模仿,体会情感。
3、指学生朗读,学生自我评价,师适时指导。
4、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完后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二.品海燕
1、请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应该怎样加?
(勇敢的斗士,革命的先驱,胜利的预言家,无畏的革命者等)
2、作者通过几幅画面来展现海燕的形象的?快速扫读课文,用笔划出标志着暴风发展变化的三个短语或句子,明确海燕在暴风雨中飞翔的三个场景。
说说海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板书】
暴风雨海燕
来临←────────→渴望:勇敢搏击风浪的勇士
逼近←────────→迎接:自信英勇无畏的精灵
到来←────────→呼唤:顽强胜利的预言家
3.作者还写了哪些景物?作用是什么?
【板书】
①云狂风雷电大海__衬托
②海鸥海鸭企鹅__对比
五、本课小结,课下思考
本文通过暴风雨来临的三幅画面,塑造了一个勇敢,高敖,自信,顽强的海燕形象,这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力量。
结合背景想一想,高尔基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赞美海燕吗?
第二课时
三.析海燕
(一)介绍写作背景。
①导语:作为俄国著名文学家,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高尔基难道仅仅是为了描写自然界中的海燕吗?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那个火热的年代。
②简介时代背景。
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反对沙皇统治的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目睹了沙皇政府的黑暗统治,极为愤慨,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
《海燕》就是一只鸟儿在《春天的旋律》结尾部分所唱的歌。
“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原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作品中借海燕之口表达了对社会变革充满激情的呼唤。
(二)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文中描写的景物各象征着什么?
(学生指名说,教师随机板书):
风云雷电→沙皇政府的黑暗统治
暴风雨→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
大海→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鸥、海鸭、企鹅→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海燕→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三)揭示作品主题。
作者用象征手法,充满激情地描绘了一个在暴风雨中英勇无畏,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的海燕形象。
鼓舞人们行动起来,投身革命的浪潮,去迎接伟大的战斗。
四.悟海燕
(一)佳句欣赏。
从写作技巧上,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刻画海燕形象的?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品味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诗文,说说它的写作特点及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1、学生读、画、议句子;
2、指名说,读句子,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在读中领悟。
3、教师随机板书: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呼告)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烘托)
(二)方法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初读、细读精读三个环节,感知了三个画面,品析了海燕形象,领悟了写作技巧,而这一切,都是在“读”中悟到的。
只要用心地读文章,这些文字就会化作一个个跳动的小精灵,争先恐后地向你倾许它的情感,表达它的意愿,我们就像在和作者面对面地交流,心中时时击起一阵阵情感的涟漪,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获得读书的愉悦。
五.学海燕
(一)链接生活,拓展思维
同学们,我们每个同学都是羽翼渐丰的海燕,我们即将走向生活的大海,伴随我们的有阳光雨露,鲜花掌声,也有狂风暴雨,困难和挫折。
让我们鼓起坚强的翅膀去迎接人生的暴风雨。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既有温煦的爱和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是如何做一只勇敢的“海燕”的?
(二)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话,表明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感:三个画面品:海燕形象悟:写作技巧
来临搏击风浪的勇士象征手法
逼近英勇无畏的精灵正面侧面描写
到来胜利的预言家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