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茂巧谏秦武王
春秋战国的故事-甘茂巧谏秦武王

春秋战国的故事-⽢茂巧谏秦武王 ⽢茂怕⾃⼰在外⾯打战的时候秦武王会听信别⼈的话⽽不信任⾃⼰,所以⽢茂就劝谏秦武王,那么⽢茂是怎么劝谏秦武王的呢?下⾯我们就来看看春秋战国的故事-⽢茂巧谏秦武王吧! ⽢茂巧谏秦武王 秦武王雄⼼勃勃要完成统⼀天下的⼤业。
有⼀天,他召集左丞相⽢茂、右丞相樗⾥疾商讨攻打韩国的事,问哪⼀个丞相愿意带兵出征。
右丞相不同意。
左丞相说:“要打韩国,必须联合魏国才有⼒量。
魏王那⾥,我可以去做⼯作。
”秦武王同意了⽢茂的建议。
⽢茂很有⼝才,很快说服魏王⼀起发兵攻韩。
可是,他担⼼樗⾥疾在秦武王⾯前做⼩动作,到时攻韩不成还会丢了性命。
于是派⼈向秦武王汇报说:“魏王⽅⾯的⼯作已经做通了,我们是不是改变主意不要出兵为好。
” 秦武王得不到要领,亲⾃赶到息让这个地⽅,找到⽢茂,问他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茂说:“要战胜韩国,并不是⼀件轻⽽易举的事,我国要消耗很多财⼒,也不是⼏个⽉就能结束战争的。
如果中途发⽣了什么变故,不是要前功尽弃吗?” “有你主持带兵打仗的⼀切事务,还担⼼什么变故呢?”秦武王不以为然地说。
“有些事情的发展是现在难以预料的。
”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件事:⼀个跟孔⼦的门⽣曾参同名同姓的⼈闯祸杀了⼈,有⼈去报告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啦!‘曾参的母亲正在织布,听了头也不抬地说:”我的⼉⼦是不会杀⼈的。
‘过了⼀会⼉,⼜有⼈来报告说:“你的⼉⼦曾参杀⼈啦!’曾母仍旧不相信⼉⼦会杀⼈。
第⼆个⼈刚⾛,第三⼈⼜来报告说:“曾参杀⼈犯了⼤罪,官府来捕⼈啦!’这次曾母相信了这个谣⾔,吓得扔下梭⼦躲了起来。
”“左丞相对寡⼈讲这个故事,这同出兵夺取韩国⼜有什么联系呢?”秦武王不明⽩⽢茂葫芦⾥卖的什么药。
“道理很简单,”⽢茂解释说,“如果我率领千军万马离开⼤王⾝边去攻打韩国,说我坏话的⼈⼀定⼤有⼈在,万⼀⼤王也像曾参母亲那样听信谗⾔,那么,我的后果可悲不去说他,夺取韩国的⼤业⼀定也会付之东流了。
” 秦武王想了想说:“为了让你⼀⼼带兵作战,没有后顾之忧,我⼀定不听别⼈的闲⾔碎语,如若不信,可以给你写个凭征。
管理故事:秦武王的承诺

管理故事:秦武王的承诺--明阳天下拓展培训秦武王命令将军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
甘茂在息壤时对秦武王说:“宜阳是大城,加上途中有若干险阻之地,距离又在千里之外,攻打起来恐怕很费事。
我实在很担心当我不在时会有人借此机会来诽谤我。
”为了让武王明白,他讲了一些古时候的故事给武王听。
甘茂说:“从前,有个跟孔子的弟子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
听的人以讹传讹,就去报告曾参的母亲。
曾母相信儿子的德行,所以丝毫不为所动。
但是,一连有三个人报告同一件事,曾母就不得不相信了,为了避免连累而潜逃了。
”“我的品行不及曾参,”甘茂接着说,“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及曾母对曾参,而且,怀疑我的人也不只三个。
所以,我很担心大王不知不觉地就相信了。
”武王听了甘茂所说的话,斩钉截铁地安慰道:“我是不会听信谗言的,我愿意与你订下盟誓。
”甘茂于是便放心地进军宜阳。
开战后,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尚未成功,就像甘茂担忧的那样,有人开始谣言中伤他了,武王也很快听信了,召回甘茂。
甘茂于是质问武王:“大王难道忘了在息壤的承诺了吗?”武王恍然大悟,马上改变态度,动员全部军队支持甘茂。
最终,甘茂没让武王失望,终于攻下了宜阳。
武王能够很快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还是值得称道的。
试想,如果武王不改变态度,那么甘茂为攻入宜阳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会付之东流,武王再想攻占宜阳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点睛:《贞观政要》中记载了齐桓公与管仲的一段对话。
齐桓公有志于称霸天下,向管仲请教如何防止有害于霸业的行为。
管仲回答:“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可见,在大政治家管仲看来,对人才的使用和信任是同等重要的。
授权需信任。
没有信任,不能授权;缺乏信任,授权失败。
领导者之所以授与某人权力,是因为领导者信任他,因此,授权是信任的结果,而一旦授权,就要信任下属,所以,信任又是授权的开始。
这就要求授权后,授权人一不要包办代替,过多干预,要放手让下属在授权范围内大胆工作,鼓励创新;二不要疑心太重,甚至听信流言蜚言,要“既授之则安之”;三不要大惊小怪,要有宽容心态,允许下属一定的失误,并帮助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
甘茂——精选推荐

⽢茂折叠编辑本段⼈物简介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
⼜率兵平定蜀乱。
六年前309年秦初置丞相,⽢茂为右相。
七年前308 年秋受命为将,攻韩之宜阳,今河南宜阳西。
以打开秦东向门户。
⾏前分析楚韩盟不固,楚⽆意救韩。
⼜亲⾄魏赵游说,使其不出兵救韩。
鉴于宜阳城坚难攻,恐攻城⽇久⽽遭⼈谗⾔,遂与秦王订下息壤(今陕西咸阳东郊)之盟。
后攻宜阳5⽉未下,公孙衍、樗⾥疾果谮之于秦王,秦王终守信⽽发兵助之。
⽢茂⼜出私财犒劳将⼠,于次年终克宜阳,斩⾸6万。
并渡过黄河驻于武遂(今⼭西垣曲)东南。
同年因楚围韩雍⽒(今河南禹州东北),⼒劝秦昭王救韩。
后因劝秦王归还韩武遂⽽被疑,遭向寿、公孙衍谗毁,被迫于攻魏蒲阪时逃⾄齐,任齐上卿。
⼗年前305年为齐使楚。
秦欲令楚送还⽢茂,楚以其贤⽽拒秦。
卒于魏。
战国时期秦国武王时,樗⾥⼦任右丞相、⽢茂任左丞相。
本篇即是樗⾥⼦和⽢茂的合传并附⽢茂之孙⽢罗传。
折叠编辑本段⼈物经历秦惠王时期任⼈唯贤且不问出⾝所以当时很多别国的能⼈加⼊到秦王朝⼯作他们取得了军功之后统称为客卿也就是所谓的“羁旅之⾂”这种⾂往往得不到真正的信任司马错、张仪、魏章、⽢茂莫不如是牢牢掌握秦国政权的还是秦的王族这点不同于中原各国秦王族⾃⾝也能⼈辈出跟⽢茂同时代的有樗⾥⼦名叫疾是秦惠王的弟弟来限制⽢茂。
⽢茂是下蔡⼈。
下蔡顾名思义在上蔡的下⾯上蔡为古代蔡国地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此后叔度叛为周公放逐复封其⼦胡于蔡⽈蔡仲。
⽽下蔡却属于楚国。
所以⽢茂是于楚⼊秦的。
⽢茂年少时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跟他学习诸⼦百家的学说。
后来通过张仪、樗⾥⼦的引荐得到拜见秦惠王的机会。
惠王接见后很喜欢他就派他为将去帮助魏章夺取汉中地区。
魏章那个时候是都尉是仅次于国尉的军事长官爵位应该在第⼗级左庶长左右。
所以⽢茂也是典型的拜师学艺后才开始军事政治⽣涯的跟⽩起、王翦从兵头⼲起的将领有所不同他的政治⽣涯跟吴起、厐涓、孙膑类同。
按说法是属于科班出⾝的。
历史趣闻甘茂是谁?秦国将领甘茂人物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甘茂是谁?秦国将领甘茂人物生平导语:早年经历甘茂,是下蔡人(今颍上甘罗乡)。
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
•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得到拜见秦惠王的机早年经历甘茂,是下蔡人(今颍上甘罗乡)。
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
•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得到拜见秦惠王的机会。
秦惠王接见后,很喜欢他,就派他带兵,去帮助魏章夺取汉中地区。
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
当时张仪、魏章已离开秦国,跑到东边的魏国。
不久,秦公子蜀侯辉和他的辅相陈壮谋反,秦武王就指派甘茂去平定蜀地。
返回秦国后,秦武王任命甘茂为左丞相,任命樗里子为右丞相。
息壤誓言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对甘茂说:“寡人有个心愿想乘着垂帷挂幔的车子,通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即使死去也算心满意足了。
”甘茂心领神会,便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相约去攻打韩国,并请让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
”秦武王应许了甘茂的请求。
甘茂到魏国后,就对向寿说:“您回去,把出使的情况报告给武王说‘魏国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韩国’。
事情成功了,全算作您的功劳。
”向寿回到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秦武王,秦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
甘茂抵达息壤,秦武王问他先不攻打韩国是什么缘故。
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
名称叫县,其实是个郡。
现在大王离开自己所凭据的几处险要关隘,远行千里去攻打它们,取胜有很大困难。
从前,曾参住在费邑,鲁国。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甘茂相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甘茂相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甘茂相秦。
秦王爱公孙衍,与之间有所言。
因自谓之日:“寡人且相子J甘茂之吏道而闻之,以告甘茂。
甘茂因人见王日:“王得贤相,敢再拜贺J王日:“寡人托国于子,焉更得贤相?”对日:“王且相犀首①J王日:“子焉闻之?”对日:“犀首告臣J王怒于犀首之泄也,乃逐之。
(节选自《战国策》)材料二:甘茂克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
向寿、公孙爽争之,不能得。
向寿、公孙爽由此怨,谗甘茂。
茂惧,辍伐魏蒲阪,自去。
樗里子与魏讲,罢兵。
甘茂之亡秦奔齐,逢苏代。
代为齐使于秦。
甘茂日:“臣得罪于秦,惧而避逃,无所容迹。
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②,贫人女日:’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丰有馀,子可分我馀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
茂之妻子在焉,愿君以馀光振之光苏代许诺。
遂致使于秦。
已,因说秦王日:“甘茂,非常土也。
其居于秦,累世重矣。
自肴塞及至鬼谷,其地形险易皆明知之。
彼以齐约韩魏反以图秦,非秦之利也J秦王日:“然则奈何?“苏代日:"K⅛XAMA⅛⅛⅛&⅛⅛⅛⅛⅛⅛<tt⅛o”秦王日:“善。
”即赐之上卿,以相印迎之於齐。
甘茂不往。
苏代谓齐潸王日:“夫甘茂,贤人也。
今秦赐之上卿,以相印迎之。
甘茂隆王之赐,好为王臣,故辞而不往。
今王何以礼之?”齐王日:“善J即位之上卿而处之。
(节选自《史记》)【注】①犀首:即公孙衍。
②绩:麻线,这里指搓麻线。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王不若重其贽A厚其禄B以迎之C使彼来D则置之E鬼谷F终身G勿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竞,文中是最终的意思,与《与妻书中》中“不能竞书而欲搁笔”中的“竟”字意思相同。
B.亡,文中是逃亡、逃跑的意思,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镀之费”的“亡”字意思不同。
甘茂订盟读后感

甘茂订盟读后感最近读了甘茂订盟的故事,感触颇多。
甘茂,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大臣。
他的订盟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物之间的智谋较量。
话说当时,甘茂奉命攻打韩国的宜阳。
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宜阳是韩国的军事重镇,城坚兵多。
甘茂深知此行困难重重,不仅要面对强大的敌人,还要应对国内的政治压力。
在出征前,甘茂找到了秦武王,跟他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曾参住在费邑,费邑有个和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
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
’曾参的母亲正在织布,神情泰然自若地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
’继续织布。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跑来告诉她:‘曾参杀了人。
’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没有一点怀疑。
但是,当第三个人跑来告诉她同样的话时,曾参的母亲丢下梭子,翻墙逃走了。
以曾参的贤德和他母亲对他的信任,有三个人怀疑他,他的母亲都害怕了。
如今我的贤德不如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如曾参的母亲对曾参的信任,而怀疑我的又不止三个人,我担心大王您也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
”秦武王听了,明白了甘茂的担忧,于是和他在息壤订下盟誓,表示绝对信任甘茂,不会因为他人的言论而动摇对他的支持。
看到这,我不禁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场景。
就像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质疑和压力。
比如说,你决定要创业,身边可能就会有很多人说这不行那不行,市场竞争激烈啦,风险太大啦等等。
一开始,你可能还坚信自己的选择,可当说的人多了,你心里难免也会犯嘀咕,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行。
再回到甘茂这边,他带着军队出发了。
攻打宜阳的过程那叫一个艰难啊!久攻不下,秦国国内的那些大臣们就开始在秦武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
秦武王心里也开始动摇了,他派人召回甘茂,想要停止进攻。
甘茂就提醒秦武王别忘了在息壤的盟誓。
秦武王这才恍然大悟,继续支持甘茂作战。
最终,甘茂经过艰苦的战斗,拿下了宜阳。
从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甘茂的智慧和勇气。
他知道在出发前就把可能遇到的问题跟秦武王讲清楚,提前争取到支持。
息壤之盟

息壤之盟甘茂是魏国人,寄住在秦国并当上了将领,秦武王派他带兵攻打韩国的重镇宜阳。
这是甘茂第一次被秦王委以重任,他非常高兴,接过兵符,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宜阳进发。
甘茂的叔叔甘林闻讯赶来,在半路拦住侄儿,劝他先不要出征。
甘茂好生奇怪:“我去建功立业,叔叔为何大老远的跑来阻拦?”甘林说:“茂儿啊,叔叔怕你弄不清敌人在哪里。
”甘茂哈哈大笑:“大王派我攻打宜阳,敌人当然在宜阳了。
叔叔怎么问这么幼稚的问题?”甘林接着问:“你估计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攻下宜阳?”甘茂仔细衡量敌我双方的实力后,才回答:“大约半年。
”甘林郑重地说:“如果你一个月内攻下宜阳,那敌人就只在宜阳;如今你要用半年才能打下宜阳,那你最强大的敌人,恐怕就不在宜阳了。
”甘茂莫名其妙:“敌人不在宜阳,还能在哪里?”甘茂看看左右,小声说:“你的强敌在咸阳。
”咸阳,那是秦国的都城啊!甘茂脸色一沉:“叔叔怎么说这种话?”他以为叔叔暗示自己造反。
甘林赶紧解释,他毫无反秦的意思,只是担心秦王没有充分信任甘茂。
甘茂换了脸色说:“叔叔多虑了,如果秦王不信任我,怎么会把十万大军交给我指挥?”甘林说:“鲁国有个老实巴交的人叫曾参,他根本没有杀人,有人却跑去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
曾参的母亲第一次听说儿子杀人,不相信,第二次听说儿子杀人,还不相信。
当第三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时,曾参的母亲不但信以为真,还怕受连累,赶紧扔下织布的梭子,翻过墙头逃跑了。
茂儿啊,你掂量掂量,秦王对你的信任,能胜过母亲对儿子的信任吗?你这样草率出征,我怕凶多吉少啊!”秦武王对甘茂的信任,自然远不及母亲对儿子的信任,如果宜阳久攻不下,再有一两个大臣进谗言,难保秦王不改变主意。
甘茂问叔叔有没有补救的办法,甘林说:“叔叔就是来救你的。
”甘林叫侄儿先回去跟秦武王约定,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改变命令,然后再进军宜阳。
甘茂让大军就地驻扎,自己和叔叔返回咸阳。
秦武王亲自到息壤迎接甘茂,问他为何返回。
战国策:秦武王谓甘茂

战国策:秦武王谓甘茂【导读】本篇选自《秦策二》,又见于《史记·甘茂列传》《新序·杂事二》,事在前308—前307年。
宜阳之战是秦国向中原地区发展的关键一战,秦武王很重视。
但受命攻打宜阳的甘茂担心会因内部的掣肘而失败,于是先和武王盟于息壤,而终于攻下宜阳。
君臣盟约虽属罕见,但能说明任人专一是事情成功的必要条件。
甘茂用“曾参杀人”的故事说明自己的处境,贴切自然,形象生动。
秦武王谓甘茂曰 [297] :“寡人欲车通三川 [298] ,以窥周室 [299] ,而寡人死不杇乎 [300] !”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
”王令向寿辅行 [301] 。
甘茂至魏,谓向寿 [302] :“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
’事成,尽以为子功。
”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303] 。
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 [304] ,积之久矣 [305] ,名为县,其实郡也。
今王倍数险 [306] ,行千里而攻之,难矣。
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 [307] ,南取上庸 [308] ,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 [309] 。
魏文侯令乐羊将[310] ,攻中山,三年而拔之 [311] 。
乐羊反而语功 [312] ,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313] ,乐羊再拜稽首 [314] ,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315] 。
’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 [316] ,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
昔者曾子处费 [317] ,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318] ,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
’织自若 [319] 。
有顷焉 [320] ,人又曰:‘曾参杀人。
’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
’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 [321] 。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 [322] ,则慈母不能信也。
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茂巧谏秦武王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2018年第45期
秦武王雄心勃勃地想要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有一天,他召集左丞相甘茂、右丞相樗里疾商讨攻打韩国的事,问哪一个丞相愿意带兵出征。
右丞相不同意。
左丞相说:“要打韩国,必须联合魏国才有力量。
魏王那里,我可以去做工作。
”秦武王同意了甘茂的建议。
甘茂很有口才,很快说服魏王一起发兵攻韩。
可是,他担心樗里疾在秦武王面前搞小动作,到时攻韩不成还会丢了性命。
于是派人向秦武王汇报说:“魏王方面的工作已经做通了,我们是不是改变主意不要出兵为好?”
秦武王得不到要领,亲自赶到息壤这个地方,找到甘茂,问他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甘茂说:“要战胜韩国,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国要消耗很多财力,也不是几个月就能结束战争的。
如果中途发生了什么变故,岂不是前功尽弃吗?”
“有你主持带兵打仗的一切事务,还担心什么变故呢?”秦武王不以为然地说。
“有些事情的发展是现在难以预料的。
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跟孔子的门生曾参同名同姓的人闯祸杀了人,有人去报告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啦!’曾参的母亲正在织布,听了头也不抬地说:‘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报告说:‘你的儿子曾参杀人啦!’曾母仍旧不相信儿子会杀人。
第二个人刚走,第三个人又来报告说:‘曾参杀人犯了大罪,官府来捕人啦!’这次曾母相信了这个谣言,吓得扔下梭子躲了起来。
”“左丞相对寡人讲这个故事,同出兵攻打韩国又有什么关系呢?”秦武王不明白甘茂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道理很简单,”甘茂解释说,“如果我率领千军万马离开大王身边去攻打韩国,说我坏话的人一定大有人在,万一大王也像曾参母亲那样听信谗言,那么,我的后果可悲不说,夺取韩国的大业一定也会付之东流了。
”
秦武王想了想说:“为了让你一心带兵作战,没有后顾之忧,我一定不听别人的闲言碎语,如若不信,可以给你写个保证。
”
接着,秦武王和甘茂订了一个盟约,就藏在息壤。
甘茂被拜为大将,领兵五万,先打宜阳城。
没有想到五个月都没把城攻下来,右丞相趁机对秦武王说:“甘茂拖延这么长时间,莫非要搞兵变或投降敌人?”秦武王禁不住右丞相的挑唆,下令甘茂撤兵。
甘茂派人向秦武王送去一封信,上面只寫着“息壤” 两个字。
秦武王拆开一看,知道自己轻信谗言动摇了攻韩的决心,觉得很对不起甘茂。
于是增兵五万开赴前线,终于攻下了宜阳城。
【品古论今】
甘茂深谋远虑,同秦武王订了盟约,这才免去后顾之忧;秦武王能及时醒悟,做出正确的决策,这都多亏事前身侧有良臣进谏,事后自身能信守盟约。
众口铄金,积销毁骨。
由此可见,一个人很容易被外界干扰,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事物进行清晰的认知,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