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偏听

合集下载

听在文言文翻译

听在文言文翻译

听在文言文翻译导读:听在文言文翻译1、作动词,(1)听(2)接受、听信、接纳(3)治理、管理(4)决断、审理(5)等候、待(6)听凭、任凭(7)侦察2、作名词(1)耳朵(2)耳目、间(3)同“厅”厅堂【其他文言文虚词介绍】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文助读练习

文言文助读练习

1.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1)与诸(2)小儿游(3)。

看道边李树多子(4),折枝(5),诸儿竞(6)走(7)取之,唯(8)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9),信然(10)。

1、翻译全文。

并解释下列的字词和句子(1)尝:(2)诸:(3)游:(4)子:(5)折纸:(6)竞:(7)走:(8)唯:(9)取之:(10)信然:2、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3、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学习王戎什么?4、用原文回答,怎么判断王戎的话是正确的5、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2.陆绩怀橘陆绩,三国时吴人也。

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

绩年六,于(1)九江见(2)袁术。

术令(3)人出(4)橘食之。

绩怀(5)三枚,临行(6)拜辞(7)术,而橘坠(8)地。

术谓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乎?”绩跪对(9)曰:“是(10)橘甘(11),欲怀而遗(12)母。

”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

”术奇(13)之,后常称说。

今人席间怀果,欲娱(14)其儿。

夫一样怀归,盍易爱人之心以爱亲。

奇哉陆郎,可以为法(15)矣(16)。

1、翻译全文,并解释下列词语(1)于:(2)见:(3)令:(4)出:(5)怀:(6)临行:(7)辞:(8)坠:(9)对:(10)是:(11)甘:(12)遗:wèi,(13)奇:娱(14):(15)法:(16)矣:2、这篇文章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或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应该学习陆绩什么)。

3.掩耳盗钟范氏之亡也(1),百姓有得(2)钟(3)者,欲负(4)而走(5),则(6)钟大不可负;以(7)锥(8)毁之,钟况然(9)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10)掩其耳。

恶(11)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12)矣!1、翻译全文并解释标注数字的字词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4.邴原泣学邴原少孤(1),数岁(2)时,过书舍(3),闻琅琅声,遂不禁而泣(4)。

师曰:“童子何以(5)泣?”原曰:“孤者易伤(6),贫者易感(7)。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大全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大全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大全
———————————————————————————————— 作者:
———————————————————————————————— 日期: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大全
1.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
(选自《世说新语》)
17.义犬救主
华隆好弋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选自《太平广记》)
18.高凤笃学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选自《初潭集》)
8.杀驼破瓮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驼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选自《百喻经》)
9.司马光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选自《宋史》)
6.对牛弹琴
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选自《弘明集》)
7.秦武王偏听
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群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末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选自《战国策》)

秦武王偏听

秦武王偏听

【原文】医扁鹊见秦武王①,武王示之病②,扁鹊请除③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④:“君与知之者谋(6)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⑤,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注释】①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勃海郡(在今河北任丘县)人.学医于长桑君,医疗经验丰富,擅长各科,反对巫术治病.入秦后,太医令李醯自知不如,派人将他刺死.②示:告诉.③除:去掉,此可引申为医治.④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⑤此:如此.⑥谋:商量.【释义】扁鹊拜见秦武王,武王把自己的病情告诉给扁鹊,请求扁鹊予以治疗.秦武王的近臣说:“大王的病在耳朵和眼睛之间,即使治疗也未必能治好.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把耳朵搞聋,把眼睛搞瞎.”秦武王把近臣的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大发脾气,把针石丢在地上,气愤地说:“君王既然跟懂得医理的人商量治病,却又听不懂医理的人胡言乱语,这怎么能治好您的病呢?如果用这种法则来管理秦国的政事,那么您只要在一次重大的举动上迟疑不决,秦国很快就会灭亡啊!”【今用】说明要“与知之者谋之”,不要“与不知者败之”.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依靠真知灼见,莫听啧声烦言.除病与知政都是同一个道理.【短章新解】《扁鹊见秦武王》这则寓言故事按传统的理解是说,不论办什么事情,要与精通业务的人去商量、研究,如果被似是而非的错误意见所动摇,就会误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不同,故事的寓意在今天看来也就有了新的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秦武王较之《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在对待病的问题上,不再“讳疾忌医”,而是主动“示之病”:然而,一旦面对周围的人建议和劝阻,他又犹豫不决了,结果同样被扁鹊讥讽奚落了一番.作为一国之君的秦武王在对待自己疾病的小问题上,之所以犹豫不决,关键是对内行和外行的建议缺乏明确的分析和判断,做不了自己的主.诚然,专家和内行的意见是重要的,但是如果过分依赖内行,未必是好事;外行的建议,只要是正确的,多听听也是很有好处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嘛.只有这样全盘考虑,权衡利弊,才能形成正确的判断,把问题解决好,处理好;才能真正做到既不迷信权威,也不至于被周围的意见所蛊惑.。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大全详解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大全详解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大全1.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2.掩耳盗钟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选自《吕氏春秋》)3.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选自《初潭集》)4.画龙点睛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5.蛇衔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

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

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

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

《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选自《太平广记》)6.对牛弹琴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选自《弘明集》)7.秦武王偏听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群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末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选自《战国策》)8.杀驼破瓮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驼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9.司马光破瓮救友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选自《宋史》)10.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最新整理秦武王偏听文言文翻译

最新整理秦武王偏听文言文翻译

秦武王偏听文言文翻译
【原文】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


【译文】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

”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生气,把治病的砭石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治疗,就凭这,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秦武王偏听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1.医扁鹊见秦武王原文和翻译
2.《医扁鹊见秦武王》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3.于园翻译文言文翻译
4.活板文言文及翻译
5.曾子文言文翻译
6.《伤仲永》文言文翻译
7.《心术》文言文及翻译
8.《外戚》的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医扁鹊见秦武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医扁鹊见秦武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

(共8分)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①,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②曰:“君与知之者③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释】①不聪:听不清。

②石:针石,治病的工具。

③知之者:指懂得医术的人。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画一处
....)(2分)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11.请结合选文内容
......,阐述扁鹊所讲道理。

(3分)
9.示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评分意见:本题2分。

10.示例:您向懂得病情的人求教,而让不懂得病情的人从中破坏。

评分意见:本题3分。

语句通顺,意思对即可。

11.示例:扁鹊针对秦王在治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批评与意见,告诉我们做事,要与专业的人去商量、研究,如果让不懂行的人指手画脚,必将出现险情。

治病与治国都是同一个道理。

评分意见:本题3分。

意思对即可。

淮阴中学语文建设

淮阴中学语文建设

学生作品集
学生作品集
选印传阅佳作
—— ——
编 印 传 阅
责 编
学 生 佳 作
学 生
写 作 指 导
老 师
——
优 秀 习 作 选 印
·
·
·
文学手抄报
放飞理想的中学生版
学生改编的《静女集》
静女
除了你 谁有清风拂柳般的娴静 除了你 谁有如花照水似的神情 角楼上的檐鸾 分明透着你的等待 却又为何觅不着你的身 影 使我焦躁的是你我的爱 情 ┅┅
础上为课堂对话做好准备。
“学案”编制的原则:
第一,强调“促学”
第二,注重“衔接” 第三,促成“合作”
学案的内容板块
• 课前助读部分 • 课堂讨论部分 • 课后巩固 部分
先学
独立阅读在前 体验感悟在前 自主探究在前
后教
在疑难困惑处点拨, 在思维断层处引导,
在价值蕴藏处发掘
• 采用“学案助读”策略,以强化学生课前 阅读环节的指导为突破口,促进语文教学 的整体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语文教学的重心开始转移,从强调教师的 “教”转向重视学生的“学”。 • 教学互动的平台逐步完善,为师生的顺畅 沟通和有效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阅读课堂的生态趋于优化,民主、交流、 探究、生成的教学局面正在逐步形成,从 “传授”走向“对话”
• 专业发展,贵在自觉
• 学习反思,智慧从业 • 学有专长,发挥优势 • 教有特色,形成风格
江苏省淮阴中学欢迎您
江苏省淮阴中学的语文学科,经 过几代人的薪火相传,许多年的探索 建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校进 一步总结经验,整合资源,构建了由 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个 板块组成的学校语文课程体系,全面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武王偏听
提要
我们熟知的许多人物都在《战国策[1] 》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诸如鲁班、扁鹊、墨子、荆轲等等,不过这里记述的是他们在口才、政治谋略上的事迹和贡献,也很值得人玩味。

原文
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


译文
扁鹊拜见秦武王,秦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请求给秦武王医治。

秦武王周围的人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见。

”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生气,把治病的砭石扔掉,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败坏事情,干扰治疗,假使像这样掌管秦国的内政,君王的一个重大举措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