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孔孟论学

合集下载

2023年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2023年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顿归纳六上1.《为学》作者:彭端淑,清代文学家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集》中心:本文以两个和尚去南海旳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阐明了难与易之间旳辩证关系,鼓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六下2.《天时不如地利》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被称为“亚圣”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和他弟子所著。

中心:强调了战争中“人和”旳重要性,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旳观点。

3.《橘逾淮为枳》作者: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选自《晏子春秋》中心:文章论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挫败了楚王旳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旳尊严,体现了一种爱国,机智,善于辞令旳晏子和平庸愚昧旳楚王形象。

故事告诉我们在羞辱他人旳同步也在羞辱自己;待人要随和,心胸狭窄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旳脚;不要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

七上4.《伤仲永》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心:通过描写方仲永旳事迹,流露出对一种神童“泯然众人”旳惋惜。

提醒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5.《周处》选自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编辑旳《世说新语》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中心:人是可以转变旳,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种有用旳人。

6.《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选自《柳河东集》中心:作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旳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旳忧伤凄苦旳思想感情。

7.《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中心:卖油翁以高超旳酌油技艺演出征服对方,用事实证明熟能生巧旳道理。

8.《核舟记》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选自清朝人张潮所编旳《虞初新志》中心:通过简介核舟旳形象、构造、主题,体现了雕刻者旳精致技艺和巧妙构思,反应出我国古代工艺旳高超成就。

上海中考古诗文整理

上海中考古诗文整理

古诗文整理一、课内文言文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第一段列举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说明认出困境能激发斗志,国务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本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黔之驴》唐柳宗元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有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3、《狼》清蒲松龄揭示了狼的贪婪、凶残、狡猾,赞扬了屠夫的勇敢。

道理: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4、《孔孟论学》孔子名丘《论语》孟子名轲字子舆《孟子》第一则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第三则表明了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钱的人请教;第四则劝人自强不息。

第一则: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第二则: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5、《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燮,清,文学家、书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板桥家书》这封家书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

第一段表明作者态度;第二段作者引用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第三段作者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6、《黄生借书说》袁枚,清,字子才,号简斋《小仓山房文集》运用对比进行议论和抒情,从而证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7、桃花源记晋陶渊明1.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向往者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3.陶渊明用《桃花源记》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

沪教版八下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和译文

沪教版八下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和译文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译文读书以看一遍就能背为才能,其实这个最不顶用。

就在眼中看了一下,心中匆匆而过,根本用不了多少心神,这样看来看去根本来不及,就像看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从古到今,过目就能背诵的人,他们又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读到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读过多少遍,书里隐藏的细微含义,越读越明了,越钻研越深入,越读越没有穷尽。

虽然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都勤学苦练,下足功夫。

苏东坡读本书都不用读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读到四更天,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书读得很辛苦,东坡却洒脱而丝毫不觉得苦。

难道就因为看了一遍就可以记住而把书丢下不管了吗?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不再读书,之后就再没有好文章了。

而且过目一遍能背,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

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最出色,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最出色。

反复的看、背,你可能一会欣喜,一会悲泣,就在这几段中。

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难道不是一个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各种传奇恶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就像破烂厨柜,臭油坏酱都储藏在其中,这种肮脏无法忍受.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黄生借书说》-《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练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黄生借书说》-《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练习及答案

初二上古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黄生借书说》《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复习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a.出身卑微一(1--2)①列举历史上六个名人事例(共同点)b.经历磨难个体c.成就伟业举例论证②论证了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故--总结--论证)一般二(3),个人);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对比论证苦其心志三(4生于忧患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死于安乐行拂乱其所为d:生活:空乏其身孔孟论学1.孔子论学习的作用——学习终身受益。

自述自己进德修业和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反眏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

2.孔子论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结合。

突出了“思学结合”的重要性。

3.孔子论学习态度和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

4.孔子论学习态度——不要止步不前,要不断进取。

以“为山”“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劝人自强不息。

5.孟子论学习态度——①不能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②不能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

以“一曝十寒”为喻,以“学弈”为例,通过二人学习态度的对比,阐明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6.孟子论学习态度——不要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精神。

以《尚书》为例,证明不要迷信书本的道理。

“尽信《书》,则不如五《书》”这一著名论断作为警句传于后世。

黄生借书说一(1--3节)阐明观点。

1.缘事而发,引出议论。

2.提出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举例论证:三种藏书不读的人①天子②富贵人家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深化拓展论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对比论证: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举例论证:自己的亲身经历。

对比论证:年轻时借书苦读-----做官后买书不读。

二(4--5节)点明目的。

4.对比论证:①“我”慷慨公书---张氏吝书不借②黄生有幸借到书---“我”不幸借不到书提出希望:“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写作目的:勉励黄生珍惜年少时光,勤奋读书学习。

中考课内文言文30篇道理启示类整理

中考课内文言文30篇道理启示类整理

从课本内得到的道理和启示类回答术语:《劝学》立志求学,努力上进《橘逾淮为枳》故事告诉我们在羞辱别人的同时也在羞辱自己;待人要随和,心胸狭窄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

《伤仲永》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卖油翁》熟能生巧《王顾左右而言他》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得多。

善于提意见。

《邹忌讽齐王纳谏》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难中造就人才《孔孟论学》中心:第一条:学习的作用,能使人终生受益。

第二条:学习的方法,学习和思考要精密结合第三条: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习要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第四条: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止步不前,要持之以恒第五条: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第六条:学习的态度,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黄生借书说》要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需要选择精华、深入研究。

《黔之驴》敢于、善于向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狼》对待坏人和邪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黠鼠赋》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才能成功拓展常见的道理启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材施教,不能拔苗助长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实践出真知对待别人的错误应该宽容仁慈要学会感恩信守承诺,做一个诚信的人做事要把握机会,才能事半功倍做事不能目光短浅,要有远见道理启示类方法——例题讲解,归纳方法(一)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题目: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二)阅读《歧路亡羊》,完成题目: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注释翻译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注释翻译

潍wéi县署shǔ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清郑燮xiè字克柔,号板桥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jì事。

过目成诵:看一遍就能背诵。

诵:背。

能:才能。

济事:能成事,中用济:对事情有益,补益2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xiá,了了:明白方寸:内心暇:空闲3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yù我何与也。

与:和,同与:yù相关4千古过目成诵,孰shú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孰:谁易:即《周易》韦:皮革编:用皮革制成串联竹简的绳子三:多次绝:磨断5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微:精微精:深刻出:清楚,明白往: 深入穷:尽6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生知: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

安行:即“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废:荒废困勉下学: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功:工夫7读《阿(ē)房(pang)宫赋fù》至四鼓,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这里指翰林院。

鼓:更8老吏史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苦:以……为苦洒然:畅快的样子岂:怎么,难道以:因为了:结束,完成10惟wéi虞世南、张睢suī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qì)无佳文.惟:只,只有再:第二次迄:始终,一直11且过辄zhé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陋:见识浅陋、不足本纪或简称纪,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13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jù)鹿之战、鸿hóng门之宴、垓(gāi)下之会为最。

14反覆诵观,可欣xīn可泣,在此数段耳。

可:值得欣:欣喜泣:悲泣15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岂:难道分晓:懂道理钝:愚笨16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chuán qí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yù目不忘,传奇:明清两代盛行的戏曲寓目:亲眼看一看寓:观看18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zhù)其中,其耐不得!悉:全贮:积存,储藏耐:忍受龌龊:不干净。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 《板桥家书》:十分有名,其在治家、做 人、处事等方面均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wéi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郑燮
shè
题解:
潍县的官署中寄于堂弟郑墨的第一封家书
读书 以 过目成诵 为 能, 把 看了一遍就能背诵 作为,当作
最是不 济 事。 济:对事情有益 济事:能成事,中用 译文:
读书把看了一遍就能背诵 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 (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擅画竹、兰、 石、松、菊。
郑板桥的宽厚
郑板桥做官时,他的弟弟盖房子与邻居争 地,彼此互不退让,以致各向前修围墙,阻断 道路。弟弟修书给郑板桥,希望帮忙打赢官司。 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 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 尺,而成了六尺巷。
郑板桥夫人的“人各有体”
清代郑板桥临摹诸家法帖甚 勤,有一晚上,做梦也在临帖, 东指西横,梦中误将指头横在夫 人背上大肆临摹。夫人惊醒,郑 板桥在睡梦中听得夫人娇声曰: “人各有体!” 郑燮幡然醒悟,尽毁所有法 帖,自己另创一体。
非隶非楷的“六分半书”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喻阐明危害)
千古过目成诵,孰 shú 有 如 孔子者乎? 谁 比得上
读《易》至 到 韦 wãi 编 三 皮革 指多次 绝, 断
(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 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
(后用成语“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
译文: 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 有谁比得上孔子呢? 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 直到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 都断了好几次, 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注释翻译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注释翻译

潍wéi县署shǔ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清郑燮xiè字克柔,号板桥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jì事。

过目成诵:看一遍就能背诵。

诵:背。

能:才能。

济事:能成事,中用济:对事情有益,补益2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xiá,了了:明白方寸:内心暇:空闲3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yù我何与也。

与:和,同与:yù相关4千古过目成诵,孰shú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孰:谁易:即《周易》韦:皮革编:用皮革制成串联竹简的绳子三:多次绝:磨断5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微:精微精:深刻出:清楚,明白往: 深入穷:尽6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生知: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

安行:即“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废:荒废困勉下学: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功:工夫7读《阿(ē)房(pang)宫赋fù》至四鼓,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这里指翰林院。

鼓:更8老吏史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苦:以……为苦洒然:畅快的样子岂:怎么,难道以:因为了:结束,完成10惟wéi虞世南、张睢suī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qì)无佳文.惟:只,只有再:第二次迄:始终,一直11且过辄zhé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陋:见识浅陋、不足本纪或简称纪,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13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jù)鹿之战、鸿hóng门之宴、垓(gāi)下之会为最。

14反覆诵观,可欣xīn可泣,在此数段耳。

可:值得欣:欣喜泣:悲泣15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岂:难道分晓:懂道理钝:愚笨16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chuán qí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yù目不忘,传奇:明清两代盛行的戏曲寓目:亲眼看一看寓:观看18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zhù)其中,其耐不得!悉:全贮:积存,储藏耐:忍受龌龊:不干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7、其龌龊亦耐不得!译:这种肮脏是无法让人忍受的! 龌龊:品味低俗。

其:那。

亦:也。

8、遂了其事乎!了:结束,完毕。

遂,就。

其:那。

译:就(丢下书草草)结束那件事了吗! 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译:读书把看过一遍就能背诵(出来)当作(一种)才能,(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2、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译:况且过目一遍就能背诵,又会产生都背诵的坏处。

3、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

译:眼里(看得)清楚明白,心下(只是)匆匆(闪过),(其实留在)心里的并不多,来来往往,看来看去(根本)应付不过来。

4、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译:(书中)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是探索越是有所发现,越是钻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道它的尽头。

出:显露,此指明白。

译: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工作。

可:值得。

耳:罢了。

译: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就只在这几段罢了。

6、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寄舍弟墨第一书 句子翻译一.作者简介郑燮(zh èng xi è),字克柔,号板桥。

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曾任潍县 知县,后因得罪豪绅罢官,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二.翻译千古过目成诵,孰有 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 遍来,微言精义,愈探 愈出,愈研 愈入, 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谁 比得上皮革 断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探讨,探寻。

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倒装句】 显露, 此指明白。

钻研 深入 前行尽头,终点。

看了一遍就能背诵 作为 (对事情)有益 明白指人的内心 空闲 相关指出了追求“过目成诵”的弊端。

读书以过目成诵 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虽 生知安行之圣,不废 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 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 以一 过即记, 遂了其事乎! 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 迄无佳文。

即使 见注释【9】 停止 见注释【10】 夜间击 鼓报时 认为…… 辛苦。

怎么 畅快的样子。

因为 表示行为次数 结束,完毕。

qì,终。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 《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 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值得欣喜,值得悲泣。

在此数段耳。

况且 就 坏处g āi会合 罢了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 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 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 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 贮其中, 其龌 龊 亦耐不得。

不懂道理 迟钝,愚笨。

亲眼看一看 都,全。

不干净,这里有 品位低俗的意思.贮藏w ò chu ò 能够三、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一.一词多义二.古今异义黄生借书说 清 袁枚子不闻藏书者乎子孙弃者无论焉然天子读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非独书为然 若业为吾所有 为一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儿子、儿辈 然而 这样说来,那么接着,这以后 作、写 被 是 这样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子孙弃者无论焉 必高束焉授以书而告之曰 吾不得而见之矣 少时之岁月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地,……的样子 了,表感叹语气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 代指黄生 代指书 的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无论: 夫人: 今:表示条件关系的一个词:不管。

古:不必说.今:丈夫对妻子的称呼。

古:那个人。

可惜: 古:值得珍惜。

今:惋惜。

你 了,表强调语气三.对比1.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的对比;2.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的对比;3.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的对比;4.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5.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的对比;6.“余”幼时与做官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7.“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8.“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

……——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有力地说明了藏书者不读书和借书者读书专,突出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中心论点。

四.文章主旨《黄生借书说》这篇文章,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求学。

五.内容理解1.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知幸与不幸”和“归书也必速”?¡°知幸与不幸¡〒这句话是要黄生以作者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的不幸,知道自己能借到书是非常幸运的。

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要珍惜眼前难得的机遇,勤奋地读书。

¡°归书也必速¡〒表面上的意思是希望黄生能尽快把书还回来,似有吝书之嫌,但实际上是作者以此督促黄生要抓紧时间读书,要珍惜¡°少时之岁月¡〒。

2.思考与讨论: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作者对黄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体会课文的中心论点,从中受到教益呢?①对于课文的中心,我们不应机械搬用,¡°书非借不能读¡〒决不是¡°有书不读¡〒,而应从读书精神上去体会。

作者的意思是说借书比自己有书更容易去勤读,更容易把书记在心里,效果更好,即所谓条件差反而进步快,逆境能促人勤奋。

所以我们理解课文中心,就是要发扬我国古已有之的身处逆境而矢志苦读的优良传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自古以来,我国流传着许多苦读的感人故事,且不说战国时苏秦刺股提神、汉代孙敬头发悬梁,就以家贫买不起灯油为例,就有汉代的匡衡凿壁借光,晋时的车胤囊萤夜读和孙康映雪诵书,南北朝的江泌随月取光。

这些人都身处逆境,凭着苦读精神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苦读精神,战胜各种困难,使自己学有所成。

②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

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攻读,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

3.a. 中心论点的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给黄生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摆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使文章开篇进题,毫无枝蔓;并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作者的意思,使论点显得鲜明有力。

b.举例论证:先以“七略四库”和“汗牛塞屋”极言天子和富贵之家藏书之多,继而以“读书者有几”进行反问,表明他们无心读书,有书不读。

这两例是叙述的重点,语气也比较严厉。

第3例以“祖父积,子孙弃”概括其他藏书者的情况,意在说明有书不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这3个实例初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c.作者为什么要由“书”讲到“物”,这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作者由“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推开一层新意,指出向别人借的就倍感珍惜,而自己已有的便不以为然这是普遍的心理。

作者把这两种不同的心态进行比较,由两种不同的心理引出两种不同的做法,前者因“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后者因是己物而“必高束焉,庋藏焉”。

这样就进一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总结:这段从社会取证说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次。

一.作者简介二.成语点击三.孔子的“四结合”读书法孔孟论学功亏一篑: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

(含惋惜意)【词源】“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尚书》 【比较】为山一篑(“功亏一篑”的近义词,典出该则)孔子的“四结合”读书法• 学与思结合【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与问结合【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与习结合【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学与行结合 多,充足。

此指有余力。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中国第一位教师。

一暴十寒:一天暴晒,十天受寒。

比喻时而勤奋,时而懈怠,没有恒心。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力。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 轲,字 子舆。

战国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世称其为“亚圣”。

他主张推行“仁政”,其“民贵君轻”的见解振聋发聩。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所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