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读书心得《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
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1在当当网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
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
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
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
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
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
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
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
潘老师认为在学生经过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深深体悟到策略比结果更重要,实现由关心题目结果向关注解题策略的转化。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1例如数学教学中,我们时常过于关注了数学的定义,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在本学期《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帮助学生理解单位一,若干份,一份或几份等等抽象的名词,可是这些真的就是孩子们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吗?看完夏老师的堂实录我才知道重难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分数的数感,并引导他们理解分数的本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所以我们常常因为忽略了学生的本质需求而导致我们上了一堂“非学生所需的”。
把自己当回学生,真真切切的当回学生,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堂上就会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
引导学生探究,唤醒学生思维。
想着我是谁?我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创造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
想着我要做什么?为学生铺设平台,让学生自动,为学生构建舞台,让学生互动。
教育的成功一靠服务,真心实意的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帮助指导他们满足需求;二靠关爱,体现为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无论是对优等生,中等生,还是期待成功的学生,都一视同仁,认真的开发和利用,真正的做到让每块金子都能发光。
正如田立莉老师所说:“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快乐,收获着学生的收获,是我最大的收获,幸福着学生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幸福。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2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本书分别汇编了8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包括对其堂教学艺术的解读、对其经典例的评析、他们自己对堂教学的感悟等。
二、精彩分享1、常态下的堂,才是学生和教师日常经历的教育生活,无论从时间还是数量上,常态都占绝对的比重。
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的质量。
2、杜威曾经提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
3、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在堂中,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们不愿意发言,总是发现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不强,责怪孩子们的表述不尽如人意。
读小学名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共5篇)

读小学名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共5篇)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心得体会在“贵州省小学数学杨兴文名师工作室”的安排下,进行了“与名师对话”的读书活动。
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感受至深。
本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特色。
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段。
让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善于有效提问,把握教育机智在刘可钦师的眼中,数学是魅力无穷的,是妙趣横生的。
教学是充满理趣、情趣、乐弥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渗透着奇妙的创造之美。
刘可钦老师则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在常态的教学,给学生不同寻常的感受,并持久的影响学生。
她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
这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特别是刘老师设计的提问,更是值得我学习。
“你是怎么想的”,“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老师这儿有种解法,你们看行不行”。
都说教学的过程是提问的过程,那么的我们的问题应该是有效的。
刘老师还有个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是她对教育机智的把握,把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和同学之间的争吵转化为发展的机会,一堂好课是师生之间一起真诚的晤对。
这是我无法做到的。
二、尊重学生,数学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华应龙老师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小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充盈着时代的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新课程的春风吹绿了他的课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中学”、“玩中学”。
他认为数学是疯狂的教学。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说了还管用。
他对数学教学的大胆创新,是他深层思考的结果。
数学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这样就会让数学教学变成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这正是夏青峰的课堂追求。
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
读名师经典,感受教学艺术之魅力——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名师经典,感受教学艺术之魅力—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能读到《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我觉得我是很幸福的,看了这本书后对我帮助很大。
这本书中介绍了刘可钦、华应龙、叶云素、徐斌、张齐华、钱守旺、夏青峰、缪建平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包括他们对其课堂教学艺术的解读,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并对经典课例的评析,还有他们自己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感悟等。
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的教学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刘老师还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
在交流算法和解答策略的时候,有些孩子的“另类”、“错误”的方法往往会受到其他学生的议论,甚至是蔑视,如果此时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往往就再也不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
而刘老师她不会回避这样的问题,反而会抓住这个孩子的想法,引导大家讨论、分析这种方法的思路和优劣,但是在最后,一定会反过来启发全班同学:“是谁引发了我们的争论?”没有他的贡献,就不会有我们精彩的讨论,我们一起来谢谢他。
于是,我把刘老师的这种方法用在了课堂上,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就连我们班最内向,而且成绩也差的龙攀宇同学也举手回答问题了,像他这样的还有赵畏、明浩军、胡朝毅等。
让我感受到他们由胆小、懦弱、犹豫逐步变得大胆、放松、表达自如了。
我想: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表述中,表达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在不断的交流中,思维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才能相互启发影响衍出新的智慧。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就会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机智,引导我的学生,不断的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还有华应龙老师的“和谐”的教育教学艺术让我感受到“和谐”之魅力,叶云素老师的寻求属于自己的数学教学,徐斌老师的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让我感受课堂朴素之美,张齐华老师的将美孕育于数学课堂教学,钱守旺老师提出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新”、“趣”、“活”、“实”、“美”,夏青峰老师的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的课堂追求,缪建平老师的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与游戏探究”中焕发生命的活力,所有这些都对我深受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作为教师,能读到《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我觉得也是很幸运的,研读了这本书后对我帮助很大。
一些疑惑也就在读书的过程中解决了。
教师的职业艾文涛可谓平凡而又伟大,对于我来说教书育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缺少的东西还有很多,这一章易懂而且实用。
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暴,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沾沾自喜。
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仅如此之外,留给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
于是我常常思考,追求计算机科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同学让我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推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有名气刘可钦体育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
大凡听过刘老师课的老师,都觉得刘可钦同学的课堂,不是我们想像的那种课堂——气氛火暴,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听刘老师的课,如沐浴春风,让人感觉清新自然。
刘老师曾经也禁欲主义过那种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但现阶段的她,更注重的是在常态的教学着重于中会,给学生不同寻常的感受,并持久地拖累学生。
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教学内容,用教育工作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但她与学生的交流奇异、流畅,给学生充分的发表风解的机会,关注每个孩童的心灵感受。
比如刘老师认为“某某同学说得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传递给发言的学生家长的心情是何心情?“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忽略了发言孩子的心情。
想想在自己的课堂上才,不正是经常重复这样的错误吗?刘老师认为不妨换成这样的话语:“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这样才会无论如何起到效果。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_读后感_模板

再用一句流行话来说:不要欺侮他人的智商。
写作不难,只需肯写。
好咧,那我就松开手脚向前冲了哈! 出师表读后有感丑小鸭读后有感300字赤壁赋读后有感篇一:尊严读后有感400字
弃自己的父亲老土, 在外人眼前毫无人性的不认自己的父亲, 当黄守义在其米锦华眼前揭开他的真面目后,米锦华生气异样,怒其分手,黄惜时殊不知改过,责怪父亲,对父亲恶言相
向,黄守义在儿子语言欺侮中, 愤慨的和黄惜时隔离了父子关系, 可他依旧不惧怕,由于身上还有钱, 还可以够连续享福。 黄惜时到都市很短的时间内, 变为了一个只认钱不认人的怪物,其实都市的确是教育很发达, 但是在都市中迷惑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玩乐的场所也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假如经受不住迷惑, 不单是求不了学, 还可能变为黄惜时这样的翻脸不认人的白眼狼。
时,假如学生一次所有答对了,便可得”A100”;假如做错了,还有一次重做时机,若做对了,就能够获取”B100”。这样一来,孩子们做错了题都特别愿意拿回去重做,培育了学生
发现错误、更正错误、()自我纠错的能力。刘老师深有领会地说:”在全部教课行为中,教师要仔细保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 深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独到的地方。 教师要经常听听学生的心声,站在学生角度想一想每件事应当怎么做,这样会给我们的教师生涯添上亮丽的风
是那么简单了, 就像桥下静静流淌的河水,有时慢有时快,却没有一秒暂停,失掉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回不了过去了!
篇二:黄金时代读后有感
一个幸福的教师,他的人际关系是最简单的, 他只仔细理,不迷威望, 他的理想就是实现孩子们的理想,他的苦与乐和学生们一致。在同事眼前,他的心态是:我有最好的方法,
我盼望与你分享。 教师之间, 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支撑 ―― 为了孩子们成功, 只有我们携起手来,才能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只有学生、自我、同事、领导之间有着最纯粹的关系时,我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心得体会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心得体会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如何把仅有的40分钟充分利用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是我工作多年来一直在苦苦探索的目标。
最近有幸读到雷玲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细细拜读之后我豁然开朗,尤其是刘可钦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真是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刘老师的课清新自然让人如沐春风。
现在的课堂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热烈的效应,看似激情如火、讨论热烈、现场劲爆,但是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很多老师上公开课过度依赖于课件,当然制作精美的课件可以有助于教学,可是一旦过度使用,给人感觉好像是离开了课件这节课就无法上了。
刘老师却很少依赖精妙的课件(m..),她多用传统的媒介,她的课朴实无华,教学效果好、质量高,课堂上她更多倾注的是感情。
能俯下身子与学生共鸣,启发孩子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释放生命的活力,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刘老师身上沉淀出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上刘老师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问题的设计以及提问的方式无不体现出教师的人文素养,她鼓励孩子说真实的话,而我在工作中却往往追求成绩,让学生明白解题原理,弄懂数量关系。
关注的是做题的正确率,所以课堂上多提问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忽略了那极少数弱生。
追求课堂整体效果,没有从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的角度去把握教学,刘老师能关注孩子心灵的感受,她设计的提问都是有梯度的;对孩子都是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所以他的课堂是有温度的;孩子们学的是愉快的;就像鸟儿在天空自由的飞翔。
孩子不怕说错,能大胆表明自己的见解,因为他们的老师会根据他们的回答而会调整提问的方式,引导答题的方向。
老师激励孩子们的发言,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我以前在公开课上就害怕出状况,不敢放手让孩子自由发挥,担心学生不按自己的思路来,不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来,担心课堂上节外生枝,担心预设的时间不够,总喜欢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把孩子往自己的思路上引导,这样的一堂课是没有灵性的。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精品】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当当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
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
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
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
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
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
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
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笔记作为教师,能读到《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我觉得是很幸运的,读了这本书后对我帮助很大。
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给初出茅庐的我以很大的启发。
比如前段时间,我班学生上课发言明显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的表述也不尽人意,刚开始以为是他们年龄还小,表达能力欠缺,可就在我无意中看到这本《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书时,顿时让我的心里又惊喜又后悔,惊喜的是我有收获了一份财富,后悔的是曾经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书中刘可欣老师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
书中刘可欣老师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
在交流算法和解答策略的时候,有些孩子的“另类”、“错误”的方法往往会受到其他学生的议论,甚至是蔑视,如果此时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往往就再也不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
而刘老师她不会回避这样的问题,她会抓住这个孩子的想法,引导大家讨论、分析这种方法的思路和优劣,但是在最后,一定会反过来启发全班同学:“是谁引发了我们的争论?”没有他的贡献,就不会有我们精彩的讨论,我们一起来谢谢他。
于是,我把刘老师的这种方法用在了课堂上,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就连我们班最内向,而且成绩也差的王星会同学也举手回答问题了,像她这样的还有赵东钰、刘恒基、李宗林等。
让我感受到他们由胆小、懦弱、犹豫逐步变得大胆、放松、表达自如了。
我想: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表述中,表达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在不断的交流中,思维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才能相互启发影响衍出新的智慧。
通过这段时间的听课和被听课,有不少的收获,可是也发现了自己有许多的不足。
结合听课和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最深的是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好的老师在上课前充分备课,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安排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在课堂上富于表现力,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不会觉得学习是老师安排的一项任务,而是自己想要去参加,想去与同学交流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有序的交流,共同进步。
自己还要在课堂组织能力和课堂生成时的应变能力上多下功夫。
学校进行的自育自学实践课,个人认为老师在小组讨论时一定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仔细观察倾听,为后面的回顾点拨做好准备,哪些是孩子已经明白的,哪些学生还说不清楚,说到哪一步了,老师都要能在小组讨论时一一了解,这样在点拨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关键。
我自己在进行试验时,可以先进行同桌讨论示范,目前就让一年级的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好像孩子还不能真正实行,先同位同学交流,慢慢在扩大到4人小组中,可能要好一些。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老师的课前准备,每一节课都要认真备好,在课堂上多一些互动,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思考交流,少一些机械练习,让我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学习天地。
田立莉老师曾感慨地说:“课堂教学,这是最平常又最广泛引人重视的教育问题。
最平常是因为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天天在课堂里教
与学;最广泛引人重视是因为它是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质量的生产地。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有效率、有魅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经营知识、能力、情感,交流价值观的平台,成为共同快乐生活、成长的场所。
为此,我上下求索,勇于实践。
”
不同的生活背景,使学生产生不同的生活及学习经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
教学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均等机会。
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学习中受益,得到不同的发展,正是田老师的教学理念。
在班级教学中,她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以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班集体教学中,她不仅关注学生的共性,而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一位哲人说:“人不是一件东西,它是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
”是的,在生命的每一刻,我们需要尊重,需要平等,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欣赏,需要吸取,需要相知,需要相伴,需要相望……因此,在田老师的数学课上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在田老师的心里没有不被关注的学生。
从学生的发展来说,数学课堂应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和个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说,它应是经验的共享、
情感的融会与灵魂的感召。
新的教育理念再次告诉我:只有关注学生查差异,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我看到孩子身上天真而烂漫的童真时,我感觉任重而道远。
这本书中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做为老师我一直在努力,通过对他们课堂的学习,使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教会了我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在课堂上调控,如何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自由健康的成长空间。
于是在读书中,我一天天变得充实,一天天领悟了教育的真谛,一天天感受着教育的神圣。
读书,真的会使我们的人生收获一份真实而奇妙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