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陇上名人牛载坤先生生平

合集下载

甘肃历史名人

甘肃历史名人

甘肃历史名人来源:张志焱的日志我自己找的,就个人能力来讲应该算比较全了。

不过,我把李白等只是陇籍而非陇地生的人也算上了。

想来古人甚为重视郡望籍贯,这么算也不为过吧。

另有三国大将王双据传亦为陇西狄道人,未查到详细资料,故未录入。

伏羲:人文始祖,三皇之首。

故地在古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陇南)一带,《史记》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

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母曰华胥。

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

蛇身人首。

"据郦道元《水经注》:"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

"司马贞:"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

" 1992年8月,江泽民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

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

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

《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女娲出生于成纪,亦姓风,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羲立,号曰女胥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远。

" 郦道元撰《水经注》,首次指出了女娲祠的具体位置。

其《渭水篇》云:"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

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

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

庖羲之后有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

其水南流注瓦亭水。

"秦非子:秦国的先祖非子生活于公元前900年左右,居西垂宫(后称犬丘,今天水市秦城区西南边),是秦的开国君主,他因擅长养马,在水、渭水间替周王室主持牧马,马群得到了大量繁殖,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襄公(?-前766年)嬴姓,名开。

陇西人。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开。

是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大秦真正的开国之君。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政,秦始皇,祖籍陇西。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13岁即位,在位35年,建都咸阳。

公元前221年,历十年之久征灭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秦国。

清代山左诗人牛运震陇右行迹及诗歌创作

清代山左诗人牛运震陇右行迹及诗歌创作

清代山左诗人牛运震陇右行迹及诗歌创作冉耀斌【摘要】牛运震为清代乾隆年间山左著名学者、诗人。

他博通经史,精于考证,工诗能文,著作丰厚。

牛运震曾长年在陇右为官讲学,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政绩卓著。

他还兴办学校,培养士人,提倡风雅,推动了陇右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兴盛。

牛运震在陇右期间,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歌颂陇右河山,悯念生民疾苦,融齐鲁之博雅与北地之雄浑为一体,在清代诗坛独树一帜,值得学界重视。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牛运震;陇右;诗歌创作【作者】冉耀斌【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7清朝乾嘉年间,仕宦陇右的外地文士较多,如牛运震、王曾翼、杨芳灿、杨揆等人曾长期在陇右为官,他们在任不但恪尽职守,发展生产,而且兴办学校,培养士人,为陇右的文化教育事业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们为陇右的壮丽河山所激动,也为百姓的贫困生活而扼腕,因此写下了许多歌颂陇上河山、悯念生民疾苦的优秀诗篇,甚至其诗文风格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地域文化交流碰撞的杰出代表。

本文拟探讨山左诗人牛运震在陇右的仕宦讲学生涯及诗歌创作,为研究牛运震及陇右文化贡献一脔。

牛运震(1706—1758),字阶平,号真谷,一号空山,山东滋阳人。

少有大志,喜读经史古文,不好章句时文。

雍正十年中举,十一年成进士,惜未能入翰林院。

乾隆元年(1736年),召试博学鸿词。

孙玉庭《牛真谷先生传》云:“十三年九月,高宗纯皇帝御极,次岁为乾隆元年。

诏天下举博学鸿词,先生应此选。

抚军试以天文、地理、水道、兵法、诸家之学,反十一次皆第一。

”但是廷试不顺,“以赋长愈格,策多古字,被落,人多惜之”[1]138。

其实乾隆间举鸿博不过为了点缀太平,是帝王统治的权术,并非真正选拔才士,厉鹗、胡天游、全祖望、袁枚等名士均被黜落,杭世骏曾感慨:是科征士中,吾石友三人,皆据天下之最,太鸿(厉鹗)之诗、稚威(胡天游)之古文、绍衣(全祖望)之考证,近代罕有伦比,皆不得在词馆,岂非命哉?[2](卷二)因此此次鸿博“颇失士林之望”。

表彰先贤启后昆——略谈冯国瑞的表彰先贤之作

表彰先贤启后昆——略谈冯国瑞的表彰先贤之作

表彰先贤启后昆——略谈冯国瑞的表彰先贤之作
牛明明
【期刊名称】《丝绸之路》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冯国瑞是近代甘肃著名学者,被誉为"陇上一代文宗".<张介侯年表>、<守雅堂稿辑存>是其表彰先贤"陇上二澍"(阶州邢澍、凉州张澍)的力作,也是他辑佚方面的代表作品,对于研究"二澍"的学术成就及乾嘉学派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
【总页数】3页(P77-79)
【作者】牛明明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略论近代医学先贤刘瑞恒 [J], 王勇
2.扛鼎之作,必将有大益于社会人生——祝贺《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出版 [J], 万明旭;
3.略论近代医学先贤刘瑞恒 [J], 王勇
4.缅先贤之伟业,启来哲之通途
——记《隗瀛涛文集》出版 [J], 袁捷
5.承先启后缅怀先贤——纪念一代宗师马启西先贤归真90周年 [J], 哈吉.奴伦丁;敏生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正一道与坤牛精神

正一道与坤牛精神

正一道与坤牛精神*导读:正一道即正一盟威之道,由张道陵初创于巴蜀鹤鸣山。

自创教之初即以坤牛正一盟威之道,由张道陵初创于巴蜀鹤鸣山。

自创教之初即以坤牛精神为基本理念,无论是教名选定,教址确立还是主要教义教典,皆内涵坤牛意蕴。

坤牛精神同时亦为中华民族最重要民族精神之一,正一道对坤牛精神的肯定、尊崇,同时亦为对中华民族精神之弘扬与发展。

农耕文明乃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内涵。

其间,农耕与牛、土地混然一体。

因此,中国文化自来就与牛和土地密不可分,对土地的祭祀也一直都是传统中国一最重要之活动,且在这一祭祀中以用牛为最重大祭祀之标识,即特牲。

《礼记郊特牲》说: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

所论正是祭地之由,其所用特牲皆为神牛。

《周易》以乾、坤为天地,呼为万物之父母。

其中坤为母,为地,同时亦为牛。

牛为土畜,为阴,土缓而和,故坤为牛。

坤卦《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所云虽皆为法相,但寓意深刻。

盖坤者,牛也,地也,母也,顺也,阴也,内敛也,厚德也。

坤牛精神即柔顺、内敛、厚德、重生、负重之精神也。

正一道乃正一盟威之道的简称,汉末张道陵所创。

鉴于当时正一盟威之道行教方式的特点,该教又被称五斗米道,实际上二名所指本一。

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 1295)张与材嗣第三十八代天师位,袭掌江南道教,大德八年(公元 1304),张与材被授以正一教主职衔,主领三山符箓。

此后,天师世系均以正一教主身份出现,此即我们今天常说的正一道或正一派。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正一道都是道教内不可忽视之一大道派,对中国文化之发展有绝大影响。

同时,正一道也对中国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继承和发展。

该教对坤牛精神的推崇和继承,正是这样一种表现。

*一、正一信称之意涵止水坤牛首先,该教信称正一,体现了止水坤牛意涵。

正者止于一也。

一者,是为天下一定。

因天下一统,万民和乐而止战,是为正,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正意味着天下和美。

从哲学的角度看,一者乃万物之本初,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牛载坤事略

牛载坤事略

作者: 赵颂尧
出版物刊名: 甘肃理论学刊
页码: 62-64页
主题词: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京师大学堂;甘肃省;创业精神;清政府;教育事业;开拓者;新思潮;
事略
摘要: <正> 牛载坤(1886—1934)字厚泽,甘肃临洮人。

前清秀才,后考入甘肃文高等学堂。

1908年入京师大学堂测绘班读书。

在京期间,他耳闻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和国家的贫弱,又受各种新思潮的影响,逐渐产生了“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想。

从此,他以顽强的毅力,以开拓者的创业精神,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教育、文化和实业,在振兴甘肃的事业中,做出了值得纪念的贡献。

厚德载物的故事

厚德载物的故事

厚德载物的故事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

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虞舜。

”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舜居住的历山一带。

看见一个青年,他身材魁伟、体阔神敏,正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

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这个人就是舜。

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

”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

尧与舜在田间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

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

尧便决定试一试舜。

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

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

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

后母和弟弟象见舜得到房屋和粮食,又是美慕,又是妒忌,和舜的父亲普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但每次舜都会化险为夷。

有一回,普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

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普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

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

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

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

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伤也没受。

舜通过了尧的考验,尧又让舜主管人伦教化,舜使天下的人都知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理。

尧又让舜主管外交,使四方八面来的诸侯都乐于进贡,且有美德可称。

尧又让舜与百官相处,舜不仅事事都办得好好的,而且与大家都相处得很好。

所以,《尚书·舜典》说:“慎微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

牛僧孺与刘禹锡的那些事

牛僧孺与刘禹锡的那些事

牛僧孺与刘禹锡的那些事牛僧孺(780一848),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登进士。

早年为宰相李吉甫所忌,不得意。

他一生历经德宗至宣宗八代,数次任宰相,正是唐朝由盛转衰之时。

曾以朝庭庶族势力之首与士族李德裕派形成长期党争,前后四十年,对晚唐吏治产生一定影响。

牛僧孺为官时持法严谨,执法公正,坚决抵制贿赂,铲除贪官,留名青史,传为佳话。

他也有心胸不开朗,好记怨的毛病,以诗为例来讲个故事。

唐德宗年间,牛僧孺进京考试,象其他考生一样“行卷”,希望得到名人表扬,提高知名度,以便考取进士。

他携带诗卷拜见时任监察御史的刘禹锡,刘禹锡没顾及家里正在宴请宾客,当着客人的面,提起笔就修改,改动挺多,诗文被改得面目全非。

牛僧孺觉得没面子,又不好说什么,只得把这事埋在心里。

牛僧孺有才气,青年就高中进士,仕途顺利,一路做到宰相。

刘禹锡官运就一直不顺,因参与“永贞革新”,遭受排挤,“二十三年弃置身”,在边远地区当地方官。

距离牛僧孺拜见刘禹锡二十多年后,刘禹锡奉命调任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道防御使,途经扬州时,与当时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的牛僧孺相会。

牛僧孺做东宴请刘禹锡,牛僧孺写了一首诗:席上赠刘梦得粉署为郎四十春,今来名辈更无人。

⑴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樽前见在身。

⑵珠玉会应成咳唾,山川犹觉露精神。

⑶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

⑷刘禹锡,字梦得。

诗说刘禹锡为官四十年,在诗歌上能你比肩的没有几人。

不要评论官大官小之类的事,只要健在,就好好喝酒。

你的诗文是美丽的珠玉,诗文里描写的山川都体现了你的精神面貌。

不要嫌弃我仗酒说出轻狂的话,我曾经拿着诗文请教你这个比我进步慢的人。

刘禹锡读到最后两句才明白,牛僧孺对昔年当众改他的诗文耿耿于怀,想起过去对待他有些随意,不免有点悔意,如是就和了一首诗:酬淮南牛相公述旧见贻昔年曾忝汉朝臣,晚岁空余老病身。

⑸初见相如成赋日,后为丞相扫门人。

户县老照片

户县老照片

户县老照片
照片就如同一面镜子,它反映了当时真实的故事,今天让这些老照片带我们一起穿越时空。

那些消失的地方、离开的人,那些藏在你心底暖暖的回忆,每一张都见证了户县的变迁。

户县钟楼,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仿西安钟楼格式。

原名文昌阁。

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

乾隆十年(1745)重修后称大观楼。

又以位居四街中心,群众习惯称中楼。

鄠县女子学校于民国十四年
户县甘西小学创始人,李沉斋先生及其弟李萃亭烈士。

合影两边站立者,左为李萃亭烈士,右为李沉斋先生。

中间两位长者右为蓝川名儒牛兆濂(白鹿原小说中的真实人物朱先生),左为西府名儒张果斋。

大十字,没有机动车,发现那个交警台子好像都成古董了。

1951年县委全体干部
打击投机倒把,就是不准做生意吧
如今年龄大的人当年都偷着进去看过免费电影吧
讲述
拉粪
农民画的骨干们
务棉花
这个时候还用的这个鄠
欢送谁都要来个合影
黄柏峪水库工程不但引起国内的轰动,而且引起老大哥的关注,苏联记者在现场采访。

1952年的贾玉龙互助组,粮食、棉花亩产获得大丰收。

大跃进
王重阳来了
航拍
新老领导换岗了,拍一张
当年户县归咸阳
据说是大王镇小学
大王小学教学楼
1950年户县人民政府全体委员合影。

户县第一届妇女大会
一起缅怀毛主席
修整太平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P a g e
牛载坤先生生平

式。曾在兰州师范上课,给学生传授编织毛线的技术。师范中各地区 (包括 宁夏道、西宁道)都有学生上学,学了以后回到各自的家乡,辗转传授,使 毛编物普遍发展起来。由于先生是从编织毛袜开始推广的,因而人们都把 毛织褐子也叫成毛袜褐子,并称先生为‚毛袜祖师‛ ,可见传播之广。现在 城市上已很难看到,而交通不便的偏僻地方,还能看到群众自己纺线和编 织的衣 物在穿着,质朴而耐穿。 一九一七年先生又向甘肃当局申请,办起了‚工艺传习所‛(地址在原 万寿宫,即现在的通渭路北端)。设毛编、地毯、制革三科,由外地聘请教 师、技师,招收本省学生培养。一开始全用手工,后来由日本购进织袜机、 大小织衣横机,逐步向机械化发展。所鞣制成的牛皮革,质量赶得上天津 产品。该传习所于一九一九年扩大为工业学校 (一度称工艺学校),先生任 校长(后由水楠继任, 抗日战争时, 迁至萃英门内, 改成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2 解放后发展为现在的甘肃工业大学 ,建在兰工坪)。 一九一八年,先生奉命去上海参加全国实业学校校长会议,访问了黄 炎培先生,并参观了黄所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然后东渡日本,考察 日本的实业教育。想去参观制做铅笔的工厂,因日人保密,未达目的,又 参观了牛、羊、马等的畜种改良工作,对小规模畜牧场发生兴趣。电邀时 在南通师范求学的高抱诚先生到日本,共同研究撰写了《发展甘肃实业教 育之规划》 ,回国后,呈递给甘肃省当局。 左宗棠在甘肃首创起来的‚甘肃织呢‛总局曾因亏损而停办。到了一 九二0年又恢复生产,改为官商合办,改称‚甘肃织呢公司‛ 。当局任命邓 隆(字德舆,临夏人)为总办,先生为坐办(即副经理,实际负责经营管理及 技术)。当时织出的黄色呢子和驼毛毯风行一时。一九二一年,先生由兰州 出发,经包头、归绥(呼和浩特),山西大同,到北京,参观了日晖呢厂, 到天津乘海轮去日本,再次考察改良羊种及羊毛改良问题,并为织呢局采 办器材。是年冬,调查北方毛业,拟在包头地区建一大规模的毛业工厂, 曾印发‚旨趣书‛ ,引起有志经营西北事业者的注意。他满怀雄心想回到甘 肃,把织呢公司加以整顿提高,但事与愿违,回来一看,公司又成了官僚 机构,用人不当,贪污盗窃横行,连年亏损,遂忿而辞去坐办职务。 一九二二年春,上海申报馆为了纪念创立五十周年,该报主持人史量 才约请先生撰写纪念文章。先生写了一篇《五十年来中国之毛业》发表于 纪念专刊上,内容翔实,得到全国工商界人士的重视,认为是不可多得的 史料,并赞赏先生的远见卓识。
(一) 青年时代 先生生于一八八六年(清光绪十二年, 丙戌)六月二十五日(农历五月二 十四日)。 原籍狄道县八松庄(现属康乐县), 后居临洮城内。 祖上累世清贫。 清同治年间,地方遭受变乱,先生父辈遇林兄弟逃难异乡,归来后,身无 长物。赖外亲周济,靠辛勤劳动,逐渐建立了家园。先生行四,与其三兄 求学于塾师胥应魁(字灵峰)门下。当时生活困难,遇林除力耕而外,还曾 制粉条、贩灰盐,觅些蝇头微利,供给兄弟二人上学。先生天资聪颖,学 习刻苦;于一九 0 三年(光绪二十九年)考上了狄道县的秀才(附生)。斯时, 清廷废除了科举,在兰州成立了文高等学堂(一九 0 二年成立的)。先生即 赴兰投考。因所带路费有限,不敢住店房,晚上就在城隍庙廊檐下过夜, 将近半月。考入高等学堂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后校方以先生母丧不 丁忧,有违‚礼法‛ ,予以除名。先生无颜回家,遂去新疆,寻找在那里谋
(五)
发展毛纺织业
先生先后在东南参观时,看了南通的棉业和大生纱厂,对发展实业发 生了很大兴趣。考虑甘肃不适宜生产棉花,推广有困难。但羊毛出产丰富, 农民向来只用以擀毡、捻粗线、织粗褐,物不能尽其用。于是决心要在甘 肃发展毛纺织业。 先生在外地参观时,在山西大同看到有仿十世纪时瑞典式纺线车。回 到兰州后,自行设计,邀兰州巧匠梁师共同研究制做了脚踏纺线车,除轮 轴和锭子外,都用木料制成,轻巧紧凑,成本低廉。他亲自带上这个纺毛 车和整梳羊毛的工具等,在当时的辕门 (现在的中央广场)向广大群众一面 宣传,一面操作示范。观者如堵,络绎不绝。先是惊异 (读书人象卖艺的, 从未见过),后是敬佩,影响颇大。 毛织物习惯上都是妇女的营生(现在还是如此)。 先生在上海拜师学艺, 引起人们的哂笑,先生毫不在乎。后来东渡日本时,还学了更多的花样款
2|P a g e
牛载坤先生生平

(三) 创办树风学校 先生于一九一三年由南方各省参观学习后返回故里,将所见所闻,向 父老乡亲广为宣传,并提倡办新学。但因世俗偏见,见先生年轻,多抱怀 疑态度。为了取得乡亲们的相信,他二十七岁就留了胡须,以示老成。经 过宣传鼓动,在八松庄建立起了‚树风学校‛ ,由兰州聘请品学兼优的青年 担任教师。开设课目按当时北洋政府部颁《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所定 内容。由先生以及胥应魁、范进忠、苏效汤、高文耀、牛振坤、吴邦贤、 黎奠、潘树棠、田培荆、高文炳、马仲骐、线子丹等人组成校董会,他们 都是热心公益、办事公正、德高望重的人士,先生被推为董事长。学校一 开始系四年制,一九二四年以后,改为四三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共 学习七年毕业。当时学生平均年龄也较大,但学习扎实,特别是语文程度 很高,到县、省升学考试,都能名列前茅。当时划了学区,八松周围共办 了十六处风化学校(即初小),适龄儿童,可以就地上学;树风学校形成了 中心小学,对各风化学校实行指导帮助。树风学校建有宿舍,学生可以寄 宿做饭。先生又请南通张謇先生书写校训。张即以南通师范校训‚坚苦自 立,忠实不欺‛八字为赠,并作了跋语: ‚树风学校请书校训,以昔所示于 南通师范者赠之,南北学风庶有大同之一日。 ‛ 学校经费来源,采取了学田学林办法,呈报当局批准。八松一带土地, 凡私人开荒,较政府丈量缴纳田赋以外多出的地亩,都作为学田,租给开 荒人长期耕种,向学校缴纳等于田赋数量的租子作为学校基金及经费;将 学区一带的大小片森林划为学林,产权归学校,分包给私人守护,承包人 可以自行经营,除向学校缴纳一定数量的薪炭作为学校部分经费外,还可 以自用或出售,薪炭进入淡李时,学校可以公正价格收购,对承包农民非 常方便。由于学林都归私人守护,规定砍伐多少,补栽多少,只准多,不 准少,因而,数十年来,八松一带山峦,片片都是郁郁葱葱,不见童山。 董事会通过研究讨论,制定规章制度,管理学田学林及经济开支,而 学校的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均由校长负责。学校筹办巩固后,先生就奔 波于省内外,延揽教师,采办教材及图书、仪器、标本、体操用品等。由 于董事都由乡里正派人士担任,经济基础稳定,加上师资优秀,因而,树 风学校越办越好,远近闻名。 而后,先生又在临洮一带,联络热心教育和公益事业的知名人士如杨 明堂、杨显泽、张致堂、刘笠天、王子敬、袁雪亭、石砥如、赵元卿、潘 耀之、秦峻峰、桑雨亭等,以‚劝学所‛为基础,宣传推广树风学校的成 功经验,在临洮从改革旧学北校、西校、南校开始,逐渐向乡村发展,当 时包括康乐、会川,先后办起了完小二十处,初小一百二十处。因此,造 成后来临洮文化教育较为普遍的局面,先生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1
陶 康是牛载坤之子牛 宏的笔名。牛 宏(字道生)1990 年病逝于兰州。牛耀龄,牛 宏之子、牛载坤
之孙,现任英国杜伦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earth.sciences/staff/?id=2205)
牛载坤先生生平

生的大兄。行至酒泉,路费告罄,将所带一部‚四书‛,售出,得银九两, 继续西行,风餐露宿,历尽艰辛。到了迪化 (乌鲁木齐),大兄给找了个教 书的工作,以维持生活。此时清廷要各省选派学员到京学习测绘,先生为 新疆考取保送。于一九 0 八年经俄国西伯剩亚铁路转南满铁路到达北京, 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测绘班学习。在此期间,受到新思潮的影响, 向往民主革命,痛心戊戌变法的失败,曾购得手枪一支,偷练射击,欲走 流血牺牲,响应孙文革命,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道路。旋因结业在即, 并经同乡杨汉公(字显泽)的劝阻,放弃此念;转而认为要富国强民,应该 着重办教育、兴实业、培育懂得科学技术的新式人才,开发资源……。从 此,他便向往‚教育救国‛ 、 ‚实业救国‛的主张,致力于教育、文化、实 业等事业,生不渝。 当时,甘肃与北京之间,交通不便,陇海铁路才修到观音堂以东,乘 车、马要走好几个月,加之,道路险阻,因此,在京留学的甘肃籍学生, 往往等齐一批,才能结伴同行。先生于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在等侯同乡之 际,又学习了银行、工商簿记等专业知识。此时,正值武昌起义,民国成 立,先生和一些有志之士认为西北贫穷落后,人民痛苦,应该向先进地区 学习,多求知识,广开眼界,然后再回家乡,举办实际有益的事业。于是 约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友人到南方去访问学习。他们参观访问了南通师范、 无锡师范、上海中学、商务印书馆、大生纱厂等学校、企业,饶感兴趣。 同时也结识了不少社会名流如张謇、黄炎培、沈恩孚、马相伯、张元济、 张东荪、史量才等人,得到了不少教益。
记陇上名人牛载坤先生生平
陶 康1
(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五日)
一九三四年六月五日凌晨, 一辆老式席 棚马车,由武威前往兰州,行至皋兰县哈家 咀荒郊,遭到追踪前来的暴徒的狙击,乘车 人被刺遇难。消息传到兰州,甘肃各界人士 深为震惊.消息传到民勤,男女老少恸哭失 声,呼唤着‚牛爷……‛ ,寄以无限哀思! 这位牛爷是谁呢?他就是牛载坤 (字厚 泽) 先生,当时任民勤县长还不满一年,由 于大胆革除县政积弊、兴学校、办实业、修 水利、造林防砂、防治天花、整修道路、调 剂粮价、抗拒军阀的横征暴敛、惩办敲诈、 保护人民……,做了不少与民有利的好事, 老百姓都不称县长,而亲热地叫他‚牛爷‛ 。
3|P a g e
牛载坤先生生平

(四) 创办正本书社 民国以来,甘肃各地办起了一批新式学校,但教材缺乏,大都由教师 自编讲义,人各一套,极不统一,而且谬误甚多。坊间书肆,只出售一些 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御批通鉴辑览、百家姓、千字文等和一些石 印小说等,都很陈旧。先生在东南参观访问时,已与上海商务印书馆挂钩, 采办图书。一九一三年春,在兰州创办了一个‚正本书社‛(原址在今张掖 路市政协所占院内)。销售‚商务‛出版的学校课本教材、各种期刊杂志, 以及一般文化教育用品、图书仪器等,解决了新建学校迫切需要的教材问 题。后来还销售《新青年》等新式杂志。这是‚五四‛时代在兰州出售先 进书报的唯一书店。象《新青年》这样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向封 建势力猛冲猛打的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别人是不敢代销的,这无疑是在闭 塞落后的甘肃出现的一点光明,起到了传播新文化新思潮的作用。在正本 书社院内,还有销售西药的‚诚信大药房‛和摄影的‚镜真照相馆‛ ,这都 对古老的兰州增添了不少新意。先生还想和上海中华书局挂钩,因该局打 算设立分局而作罢。 随后,凡到西北来的社会名流、记者、学者、搞政治的、干革命的, 一到或路过兰州,都慕名前来正本书社访问先生,如林兢、谢无忌、杜重 远、郑达儒等,先生都热情接见,一见如故,推诚置腹,介绍经验,畅述 己见,增进了内地人士对西北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