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思维遥测_意念移物_与信息传输理论不相容_关于_特异功能_的讨论
特异功能

所谓特异功能,其实不过都是人体自然的生理 和生物功能。其之所以特异,是因为这些功能在一 般条件下难以表现出来。这些功能,或者是人类进 化所退化或丢失的功能,或者是人体进一步系统化 而自然产生的功能,或者是人体后天所掩盖的先天 功能。只要经过一定的训练,使系统处于某种或某 些特定的状态,这些功能便可以发挥出来。
• 作为学术结论,绝不能含糊其辞,“分清真伪” 是关键;作为学术研究,绝不能马马虎虎, “分清真伪”是要领。要不要“分清真伪”, 要不要“去伪存真”,是衡量一个科学工作者 坚持“真科学”还是“假科学”的分水岭! “全盘否定”的要害就是“去伪”而不“存 真”,所以,说特异功能就是伪科学,太过片 面。这不仅违背了客观事实,而且也违背了对 立统一规律的哲学原理和逻辑学的基本规范 。
特异功能英文是Extra Sensory Perception, 简称“ESP”,意指“超感觉”,通常用做心灵感 应、透视力、触知力、念力和预知力等的总称。 ESP 能力等于是“右脑的五感”。正如左脑有五 感一样,右脑也有五感。有人认为这只是少数特异 人士才拥有的神奇力量,其实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 能力,只不过人类因为压抑潜在意识的大脑新皮质 过于发达,使得ESP的能力被封存起来,相反动物 的大脑组织几乎都是由旧皮质组成,因此具有能够 发挥的能力。
• 印度乡村男孩伟 杰· 沙马能够蜷缩着 身体穿过网球拍, 极强的身体柔韧性 为他赢得“橡胶人” 的美名,他也被列 入堪称印度版《吉 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的《林姆卡纪录大 全》。 看过海贼的人知道 谁才是橡胶人
• 2010年7月,20岁美国加州男孩尼克· 阿 法纳西耶夫号称拥有全美最长的舌头,他 可以轻松地用舌头舔到自己的眼睛,还能 用舌头来发短信,相当神奇。
• 米歇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除了像正常人 一样进食外,他还可以吞下金属、玻璃碎片甚至剧毒 的东西而不会给他的身体造成任何影响和伤害。医学 检查显示,米歇尔的胃壁厚度是正常人的两倍,这很 可能是他具有超强消化能力的原因。米歇尔还曾经以 两年内吃掉一架飞机的纪录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心灵感应和意念传递的研究

心灵感应和意念传递的研究近年来,心灵感应和意念传递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这些术语通常用来描述一种超出常规思维能力的现象,即一个人通过精神力和意念传达信息,而不使用任何正常的方式进行交流。
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有趣的发现,并且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和好奇。
在研究心灵感应和意念传递时,一些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通常采用证据和现有的数据来解释这些现象。
他们基本上通过实验研究取得数据,并利用科学方法来验证他们的结论。
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因为它基于实际的可观察性和可复制性,但也有一些批评声音,认为这种方式不能很好地解释某些复杂的现象,因为它们涉及的因素不仅仅是物理的和生理的。
除了利用科学方法研究这些现象外,一些人也尝试通过自身的体验来了解这些现象。
涉及此类主题的文献创作者通常采用更多的主观方法,使用了更为令人信服的体验证据来支持他们所持有的理论。
这种方法不容易受到科学方法中一些不可完全预见的偏见的影响,但也会受到公众的批评,因为缺乏更可观察的证据。
无论如何,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理解心灵感应和意念传递的最好方法是体验这些现象。
这些经历通常不是通过科学实验或担任主观证人观察而来的,而是通过一种进入超意识状态的方式获得的。
这种状态可以通过冥想、宗教宣言或类似练习获得。
通过该状态,人们可能被允许接收来自其他人或事实领域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传达特定的信息、情感或感觉。
无需特别科学或超自然的眼光,就能看出心灵感应和意念传递的体验是很合理的。
那么,对于确定这些现象的实际性,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科学家、心理学家和超自然学家们都在研究这些抽象概念,试图获取更多的知识。
与此同时,现代科技也为心灵感应和意念传递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现代科技允许我们使用更高级的仪器测量脑电波、血液流动等指标,以更准确更客观的方式研究意念传递和心灵感应。
这些新成果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和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
尽管我们或许从来没有看到过纯粹的心灵感应或意念传递的赤裸裸的例子,但是,由于我们不断积累的数据和信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这些现象确实存在,我们需要继续仔细研究这个领域。
意念力理论及其作用

意念力理论及其作用由想而产生的力就叫意念力。
思维属于阴性物质在释放能量,阴性物质的特性决定它一起步即是超光速,思维在超光速中所产生的能量非常大,因此意念力在一定情况下,往往大于机械力。
现在你首先把精神和身体都放松下来,随着我的思维做一次意念力的试验。
每个人的手腕处都有两道横纹,你现在把双手腕的横纹比齐后,两手掌相对合并在一起,看一看两只手的手指是否一样长,然后放下一只手。
这时你闭目观想没有放下的这只手,似乎好象看见了这只手在一节地向上长,长得象《西游记》中如来佛的大手,象五根柱子插入云天,就这样放松地去观想三分钟,然后把两只手的横纹对齐再比一下,这时你会惊奇地发现,这只手果然长了一厘米左右。
然后还是这只手,闭目再观想一下,观想这只手迅速地在缩小,小得只有一厘米左右,这样想半分钟就可以了,再比一下,你可能又惊奇地发现这只手又短了一些。
物理学中做功的公式是W = F* S。
物体在一定力的作用下,使它发生位移或形变这就是做功。
W代表做功,F 表示力,S 表示距离或位移。
在以上的实验中,手产生了位移和形变,其间并未运用机械力,只是想了一会儿。
由此证明,想是一种意念能转化的意念力。
这就是意念力的作用。
我们可以再做一个试验,在两只手相比一样长的情况下,不加任何意念,只是用一只手抓住并用力拉另一只手的手指,然后再比一下,似乎一点也没有长。
这两个试验可以证实,在一定情况下,意念力大于机械力。
你试想一下,这么想一会儿,手就能长能短,那么,能不能把腰想的细一点,能不能把瘤子想化,能不能把钢针想断以至各种神通神变等,都是意念力的作用。
通过两次实验,可以证明意念力远远大于机械力。
那么其原理何在呢?我们再看一下力的公式:F=M* a,公式中F表示力,M表示质量,a表示加速度。
速度越快,作用力越大。
由于这个加速度是超光速的意念能,在质量M不变的情况下,得出来的力F必然远大于机械力。
心物辩证法是指心(思维、意念、精神)和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UC头条:八个证明意念可以改变物质世界的科学研究

UC头条:八个证明意念可以改变物质世界的科学研究科学家研究人类意念与物质结构的关系已经有些许时日了。
从前人们一直以为牛顿的物质宇宙是所有物理结构的构成基本。
量子物力学家发现原子是由许多不停旋转及震动的漩涡状能量所组成的。
物质在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最微小组成是能量,而人类的意念与其是有所关联的,而意念可以影响物质的状态,甚至改变它的组成型态。
1.双缝实验。
双缝实验是一个能够证明意念与我们的物质世界有关联的好例子。
这个试验的其中一个发现便是"现实是由观测者创造的"。
一篇在知名杂志"物理学报"的论文便解释了这个实验如何数次被用来解释意念是如何改变及创造物理世界的现实。
这个实验使用了有双狭缝的光学系统来侦测意念与量子波交会的可能情形。
科学家预估被干涉的双狭缝波的光谱能量和其单狭缝光谱能量的比率在被意念关注的情况下会比不被关注的情况还低。
研究显现与意念有关的因素和与科学家对于双狭缝干涉波的预估有极大的关系。
2.由政府资助的意志力实验意志力(Psychokinesis),又称PK,涉及了人类意念是如何影响其物理及生理系统的过程,并且包含了数个由能量位阶、表现形式、复制性、统计行为来显示相互关联的不同种的影响。
2004年Eric Davis写了一篇关于一个由美国空军主持的机密计划”空间转移物理研究”的报告,报告中表示意志力以及其它心理现象是个报告的主要重点,相关研究由数个研究者以及研究机构执行。
其中一个特别的研究是由航太工程师Jack Houck以及陆军上校J.B. Alexander共同完成的。
他们开设了数个教导如何使用意志力让金属物件(如汤匙和叉子)弯曲的入门课程。
其中有数位学员能不使用外力便弯曲他们的金属物件。
这些研究是由官方的科学顾问以及军中资深人员共同指挥的,分别在五角大厦、官员和科学家的家中、以及美军驻世界各地的指挥中心中举行。
密切关注此研究的有军方的高级人员以及许多的官方人员。
他们对于观测到的金属物品非人工的弯曲感到"十分的兴奋"。
从系统科学看“思维传感”和“量子纠缠”

从系统科学看“思维传感”和“量子纠缠”系统科学告诉我们,每一个事物都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可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每一个事物要想存在与发展,就必须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不断地寻求与它在变化上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和外在世界的变化是一一对应的。
既然人的变化和自然变化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假设两个人完全一样,那么这两个人无论离得多远,它们对自然变化的反应也是一样的,或者说接收自然的信息是一样的。
这就象两台收音机,只要调到同样的台,收听到的节目一样同样的道理。
但在两个收音机之间,却没有信息传递,它们收听到的都是大自然的节目。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所谓的天人感应也是随处可见的,它主要表现在亲属关系比较密切的两个人身上,如科学家的观察可以证实,母亲和孩子之间存在着生物纽带。
在医院里,母亲和孩子是分开住的,但它们是不会完全隔开的,每当孩子哭时,母亲马上会显出不安,或当孩子疼痛时,母亲就会有恐惧感。
然而她并不能感觉出她的孩子在那儿。
自发的思维传感往往还出现在一个家庭的成员之间,恋人之间和年轻的朋友之间,特别是在同卵双胞胎之间最明显,尽管两个人可能相隔很远,但两者的行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证实,体质类似的两个人对自然变化的感应也是类似的!但两个人之间却根本没有信息传递。
普通的人具有这类功能,要不先天就是具有类似的基因,要不后天对被测人非常熟悉,如同胞兄弟姐妹、家庭成员之间,以及亲戚朋友之间,这样彼此之间很容易达到一种谐和,也正是这种谐和使他们对同一规律变化的自然产生类似的反应。
更神奇的是,还有这样一类功能人,它们可以凭借被测人的点滴信息,轻易地改变自己的意识状态,使自己与被测人同步,此人两个人对自然变化的反应是一样的,于是功能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体感直接说出被测人的身体情况,而且奇准无比,这种功能在中医学上叫遥诊!主流的科学界不懂真正的系统科学,更不懂“天人合一”,科学家们只会机械地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来解释,可空间中是不可能找到这样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或方式的,研究的结果只可能走向神秘主义,即信息是一种超物质的、瞬时的东西。
《主动推理:心智、大脑与行为的自由能原理》记录

《主动推理:心智、大脑与行为的自由能原理》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作者介绍 (4)1.3 研究背景与意义 (5)二、主动推理的理论基础 (6)2.1 主动推理的定义 (8)2.2 主动推理的核心要素 (9)2.3 主动推理与被动推理的比较 (10)三、心智在主动推理中的作用 (12)3.1 意识与认知的关系 (13)3.2 大脑结构与功能 (14)3.3 认知过程与决策机制 (16)四、大脑在主动推理中的功能 (17)4.1 大脑皮层与主动推理 (19)4.2 神经元与主动推理 (20)4.3 内分泌系统与主动推理 (21)五、行为在主动推理中的表现 (22)5.1 行为与思维的关系 (23)5.2 行为习惯与主动推理 (24)5.3 行为调整与主动推理 (25)六、主动推理的实践应用 (26)6.1 学习策略与主动推理 (28)6.2 工作效率与主动推理 (30)6.3 生活决策与主动推理 (31)七、结论 (33)7.1 主动推理的重要性 (34)7.2 主动推理的局限性 (35)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7)一、内容描述《主动推理:心智、大脑与行为的自由能原理》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综合性著作。
作者通过对心智、大脑和行为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思维、决策和行为的内在机制。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思维、决策和行为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受到自由能原理的支配。
自由能原理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在心智、大脑和行为中同样存在。
书中首先介绍了自由能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然后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自由能原理在心智、大脑和行为中的体现。
人类的心智活动、大脑结构以及行为表现都受到自由能原理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内在的规律性和组织性。
通过对这些规律性和组织性的揭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决策和行为的运作过程,从而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生物中有什么神秘的思维感传

生物中有什么神秘的思维感传思维感传也叫心灵感应。
简单地讲,思维感传就是意识之间不用任何语言、符号的一种直接沟通及交流,而这种沟通和交流有时是在一定距离上的相互感觉。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生物中有什么神秘的思维感传,一起来看看吧!非同寻常的案例据《双胞胎心电感应》一书记载:8岁大的理查德·波尔斯,被研究人员关在一个隔音的房间,并在他的面前放了一桶冰水。
在视线和听力范围之外的另一个房间里,关的是他的孪生兄弟达米安。
按照要求,理查德将手伸进冰水里的同时,可以看到达米安呼吸频率监测仪上突然也出现了一个显著的亮点。
随后研究人员又让理查德打开一个硬纸板做的盒子,突然一条巨型橡胶蛇朝他的头部跳起。
此刻,又可清晰地看到达米安的脉搏也在仪器上瞬间发生了变化。
据英国SCI·FI电视台编辑出版的《意识的潜能》一书介绍:有一对名叫简和苏的孪生姐妹,她们一个住在澳大利亚,另一个住在英国。
有一天,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苏怀孕后意外流产,这不仅造成了她身体上的痛苦,同时更造成了她心灵上的悲伤。
与此同时生活在英国的简很快就感觉到身体极度不适及心烦意乱,她马上预感到自己的姐姐发生了什么不测。
通过给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苏打电话询问,这才知道地球的另一边所发生的事情。
在中国北方城市沈阳和南方城市广州,同样也发生了一对孪生兄弟远隔千里同发癫痫病的怪事。
据《华商晨报》报道,17岁时兄弟俩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上学。
一次弟弟被老师叫起回答问题时突然晕倒在地,很快哥哥也开始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出现了与弟弟相同的症状。
后来哥哥到广州某大学就读,而弟弟仍然留在沈阳做生意,但只要弟弟在家中发病不出5分钟,哥哥就会像被无线电遥控一样在广州发病。
另据《今日欧洲报》消息:国立墨西哥大学精神物理学教授格林贝格经研究发现,在热恋的情侣中也有心灵沟通的现象发生。
他们在实验中,让几对情侣面对面坐着集中注视对方的眼睛几分钟并不许说话,然后在他们的头上放一装置用以记录他们的脑电波。
意念移物不再是梦 难道真的可以“心想事成”?

意念移物不再是梦难道真的可以“心想事成”?
王鸣阳(翻译)
【期刊名称】《科学世界》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把人脑直接与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可以不动手也不动口就实现信息交流。
这种叫做“脑-机接口”的技术在今天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这种技术原来只出现在科幻电影和动画片中,现在眼看就要变成现实。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不必做出任何动作,只要心中一想就可以操控各种电器。
【总页数】5页(P65-69)
【作者】王鸣阳(翻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
【相关文献】
1.意念让你心想事成——读朗达·拜恩的《力量》
2.“心想事成”不再是科幻
3.意念让你心想事成——读朗达·拜恩的《力量》
4.意念移物不再是神话
5.意念让你心想事成——读朗达·拜恩的《力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研究V ol.13,No.2,1997・保卫科学精神・“思维遥测”,“意念移物”与信息传输理论不相容——关于“特异功能”的讨论卢 文 祥1 有关“特异功能”的思考大约是在1987年春,我听过一次关于“特异功能”的报告,还观看了录相,有几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一是表演者躺在床上“发功”,桌子上的一支钟突然向一方移动,并撞击在墙上;其二是表演者手中拿着一个瓶子,摇动数次后,药片纷纷跳出来;其三是报告人用肉眼作人体透视,对被测者观测数分钟后,就一一说出心脏、胃、肝……的病况。
最令人难忘的还有这样一段讲话,“研究特异功能不亚于研制原子弹,因为,在战争中,特异功能可以使敌军司令员心脏停止跳动。
’报告搏得了一片掌声。
我对此既感兴趣,又疑惑不解。
从80年代以来,人体“特异功能”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诸如,大脑遥测、非视觉器官认字、思维传感、意念移物等等。
有人认为这是人体中的一种潜能〈揭开这种潜能的奥秘是正在兴起的人体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诚然,从人体科学出发,研究某些实在的特异现象,探索其发生机理,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但是,究竟人体有什么样的“特异功能”?迄今仍然是尚有争议的问题。
如下的一些报导,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1)“四种特异功能被国际承认”(杭州日报)“现在被国际特异功能学会承认的特异功能有四种:一是透视,是用肉眼透视内脏;二是遥感,就是可以在楼上用肉眼看见楼下房间里的东西;三是传感,只要你在这种特异功能的人面前一站,你想什么,他都知道;四是触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他用手一摸就知道是什么东西。
”(2)“他有一个遥测千里的大脑”(江汉早报,1987.1.11)“……在夜深人静时,我随便坐在哪里,按对方提供的姓名、地址,并借助来信人在信上留下的一种微观信息,在自己进入气功态后,即可遥测。
”(3)“美苏竞相把特异功能用于军事目的”(参考消息,1987.2)“根据美国陆军的1972年报告书得知,PK能力(念力)中有一种称为“阿波兹”的能力,它能将远处的物体瞬间移到眼前来。
这个能力如果完全开发,就可以在瞬间自敌阵移走军队及军需物资,或是绑架要人,窃取机密文件,甚至把文件送回原处而不被发觉”;“苏联超能力者尼娜・克拉姬娜成功地使远方的青蛙心脏停止跳动。
……如果把这实验运用在军事上,则可以在远距离外暗杀敌国要人、导弹操纵员或是麻痹杀人的军事设施。
”(4)“伊拉克报纸如是说,美以特工想借灵学谋杀萨达姆”(参考消息,1992.2.20)“……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以色列摩萨德雇用……灵学家企图通过远距离催眠术和心灵感应谋杀萨达姆……他们的目的是使萨达姆心力衰竭……”(5)“气功呼唤‘打假’——以上海为例”(武汉晚报,1995.4.22)“……人们承认的。
如张宝胜‘穿透容器取药片’实验,当时的科学工作者对容器(瓶子)的每一粒药片作了双重密码标记,作弊是不可能的,此外,还采用超高速摄像,一秒钟一万张,对实验过程拍摄系列照片。
最后一万张照片中找出三张证研究明药片从容器中移出的照片。
由此可见,这是江湖上任何‘空中抓药’的表演所不能等同的。
(6)“武汉也有假气功故事”(武汉晚报,1995.4.22)“……接“信息水”听起来就玄乎。
说是香功弟子可在晚上10点至10点10分,面对西北方向,举右手和田瑞生大师勾通信息后,田大师即发送信息。
香功弟子右手掌或掌心有发热发胀发麻的感觉,即表示信息接到了。
尔后,香功弟子把右手收到信息距离水杯30厘米高处输入水里,喝下此种‘信息水’可以祛病强身。
”归纳起来,上述有关“特异功能”的中心议题就是“思维遥测”和“意念移物”。
它无不涉及到关于信息和信息传输的理论问题。
这对于我们从事“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的教学工作者来说,认真地思考一番,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为此,我作为参加讨论者,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2 什么是信息大家知道,当今是信息革命的时代。
信息科学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信息、材料、能源)之一被列为首位。
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信息论是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与处理的新兴学科。
信息论已广泛渗透于各学科领域,实践证明,运用信息论观点去认识各学科(包括自然与社会)领域中的问题,是颇有裨益的。
什么是信息呢?一般而言,信息可解释为情报?知识、数据。
但有关信息的定义则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W iener)曾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这个论断的实质是在信息与物质、能量之间画了一条界线,信息非物质,不具有能量,这是信息科学的最基本概念。
维纳又从控制论角度出发。
进一步提出,“信息是人和外界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互相交换的内容的名称”;信息论创始人申农(C. E.Shannon)从通信的角度出发提出,“能够用来消除不定性的东西就是信息,或称“熵的减少,”“负熵”;前苏联学者别尔格(A. epr)则指出,“信息作为自然界客观现象的一个方面,是在整个世界,整个宇宙中无所在存在的……经曲物理学的物质、运动、能量、空间、时间等基本概念已不足以描述现实世界了,……人们在研究能量场(引力、电、磁)的特点和属性时,也应考虑到这些场都是信息的负载者”;朗格(G.L ing e)则指出,“信息是事物间的差异,而不是事物本身”。
近代信息科学研究表明,把信息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则正面回答了什么是信息的问题,也统一了前面所提出的各种定义。
在这里,“事物”是泛指一切范畴的事物,即包括物质也包括精神,而“运动”是广义的,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运动,而“状态”是事物运动相对稳定的一面,“方式”是反映事物运动变化的一面。
将信息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还是比较抽象的,作为客观事物的例子,水在不同温度下,呈液态、气态、固态;雪在可见光下呈白色,海水呈蓝色,沥青呈黑色,玻璃被打破时会发出声响等等。
“形态”、“颜色”、“声响”是表示了客观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又称物质信息或客观信息,是描述了事物运动的特征和属性,但不是事物本身。
主观事物是指人的大脑,大脑是一个信息源,每时每刻都有思想活动,不断发出信息,例如,他想去看一场球赛;他想念妈妈等,这是主观事物运动的状态一种方,对你主观信息或心理信息信息是普遍的,信息描述了事物变化的时空特性。
无时不有,无地不存,信息充满空间。
3 信息传输原理信息非物质不具有能量,但信息、物质,能量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物质运动的动力是能量,而信息是关于物质运动的特征,只要有运动的事物,就需要有能量,也就存在着信息。
因此,也可以说三位一体,相辅相成。
信息非物质不具有能量,但信息传输需要借助物质与能量,一般称传输信息的载体为信号,信号是物理性的,是物质,具有能量。
例如,古代烽火,是光信号,传输的信息是“敌人进攻”;防空警笛是声信号,传递的信息是“敌机空袭”;物质形态、颜色变化是光信号,在空间以光波形式传输,被人的视觉器官所感知,玻璃破碎时的声响是以空气振荡波的形式传递,被人的听觉器官所感知,玻璃破碎时的声响是以空气振荡波的形式传递,被人的听觉器官所感知。
任何信息传输过程都包括了信息流、物质流、能自然辩证法研究第13卷 第2期 量流。
信息流经的通道称之为信道,或称媒质,是物质的,物理性的。
因此,又可以说,信息传输就是借助于具有不同物理性质的信号,沿着不同特性的信道,在时间上、空间上进行传输的过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有线电话系统,甲乙双方对话,他们的大脑思维运动构成了信源,甲方将欲表达的思想(主观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用口腔转换成语言(声信号),通过空气(媒质)的振荡激励话筒(传感器)转换成电压信号经电缆传输,再由受话器转换为声音,被乙方听觉感知。
甲乙双方通话实现了信息的传输过程。
信息科学的研究表明,信息论发展的历史背景是,信息传输的有效性、精确性、噪声干扰、信道频率特性等。
信息论中关于信息传输的实质是,信息传输依靠物质能量,能量来自于信息源或注入,保证信息的传输须要有足够的能量,信息可测度取决于相对能量。
4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信息过程(1)关于“思维”、“意识”、“意念”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在对客观事物的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念则是一个人的想法、念头,出现于大脑中的意念是人们思考时所理解的东西,相当于大脑思维时使用的幻象、概念、形式等,抽象的意念是心灵费尽气力虚构和创造出来的。
思维、意识、意念是脑的活动,是精神现象,而不是什么实体。
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字、数学公式、物理定律、艺术作品等,都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是意识的载体,具有物质的形式,而载有精神的内容。
精神与物质以及物质与精神是互相转化的关系。
离开了脑和脑的活动,意识是不存在的。
(2)人的大脑是一个信息功能系统关于人的大脑,现代神经生理学等科学的发展,确立了人脑是一个信息加工处理器官,所谓信息加工处理,就是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这是感觉、知觉、思维想象和记忆等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从信息论观点出发,人的大脑是一个信息功能系统,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可以认为是外部客观世界的信息与人的主观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可以说,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一个信息过程,这可用如下信息模型图来描述:人类通过感官感觉外部信息,然后导入神经系统,把信息传递给大脑,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贮存、变换、处理、比较,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的判断、认识,并相应作出决策,发出指令信息,再通过导出神经系统来指挥执行器官、(手)脚等。
完成相应的动作,或者说这是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决策信息反作用于外部世界,这就完成了由客观到主观,再由主观到客观的一次循环。
为了检验“认识”和“改造”的效果。
感觉器官还要把效果信息反馈给大脑,调整原来的指令信息,修正执行器官的行动策略和方式,这样不断循环修正,直到完成改造外部世界事物为止。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信息过程归结起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取得信息,传递、处理加工信息,以及把决策信息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换言之,就是一个信息过程。
5 人的思想、行为的因果关系和时空属性人脑为什么会有思维功能呢?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脑的高级功能的出现是与神经回路的活动有关,是相应神经元组合的结果。
据估计,人脑神经元的数量约为1011(千亿),每个神经元由两部分组成,神经细胞及突起(树突和轴突-即神经纤维),神经之间通过“突触”互相连接,人脑内突触的数目约在1014~1015(百万亿~千万亿)之间。
突触起着传递神经脉冲的作用,人的感 “思维遥测”、“意念移物”与信息传输理论不相容官信息是通过这种脉冲沿着神经纤维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