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
议论文专题复习第五课时训练

第五课时训练(一)阅读《宽容是一种美》,完成1—4题(10分)宽容是一种美①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
②宽容是一种美,是一种需要操练、需要修行才能到达的境域。
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对他人一个小小的过失,给他一个淡淡的微笑,说一句轻轻的“没关系”,你会体味到包涵与原谅的快乐,这就是宽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注意的话,使人不理解或不被信任,但不苛求任何人,而是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也是宽容。
所谓“己所不欲, A ”也正是寓理于此。
③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不以为然。
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
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
如果诸葛亮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蛮缠,势必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能有新野一战以及以后更多的胜利呢?④宽容是一种美。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 B 。
”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域,它能使人跃上大方磊落的台阶;【甲】,能“愈合”不愉快的创伤;宽容是润滑油,【乙】。
⑤哲学家康德说过: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有些人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无法释怀,对别人犯下的错误更是不肯原谅,他们陷入了“不宽容”的泥淖,常常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使生活失去了本应有的颜色。
虽然生活不是完善的,但每个人都没有理由不滋润,不快乐,关键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角度看生活、看自己、看别人。
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错误、缺点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不如意。
而所谓的宽容就是不跟自己过不去,也别跟别人过不去,用豁达心对待并不完善的生活。
⑥宽容别人并不是要漠视别人的缺点,而是全面地评价别人,相信任何人都是有优点的,并且所有人优点都大于缺点,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你身边的人与事,才会体会到“忍一时风平浪静, C ”的豁达大度之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

找论点的方法: 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 五看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自我概括论点)。
特别提醒: 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般是
“总之”、“因此”、“总而言之”、“所以”、“由此可见” 等。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论据
常考题型: 1.分析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的作用? 2.链接材料可以作为哪一段的论据?并说明理由。 3.请为XX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4.选文某部分的事例能否删除?请说明理由。 5.论据能否调换?
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全文的灵魂。
2.论题: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
3.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
观点。
考点聚焦整合
中心论点的四个特点
1.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2.表示明确的判断。 3.不运用修辞、疑问句。 4.不能只用否定句来表示。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聚焦整合
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要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 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思路: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 了……的观点。
考点聚焦整合
道理论证
作者引用名人名言、被人们承认的理论以及作者针对论点所做 的分析等莱论证观点的方法(又称讲道理)。
作用: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 答题思路: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 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考点聚焦整合
比喻论证
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思路: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 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专题16 议论文阅读-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专题16 议论文阅读(一)(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选文,回答各题。
最美的姿态张鸣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
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
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
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
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
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
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
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
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
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
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
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专题13 议论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考查趋势+思维导图+复习要点+解题方法

2024年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考查趋势+思维导图+复习要点+解题方法(全国通用)议论文阅读(十三)从论的方向视角看,议论文可划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
立论文指直接正面阐释自己观点的议论文,如《怀疑与学问》;驳论文指先摆出对立的反方观点,批驳反方观点,然后再提出自己观点的议论文,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立论与驳论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有时也会融合交汇于一文。
中考试卷看,立论文是考查主体,但复习时这两种议论文的阅读训练都要加强。
从论的对象角度看,可以将议论文划分为时评、文艺评论、科学评论和道德评论。
中考议论文的题材,主要集中于时评和文艺评论以及道德评论,文艺评论如河北卷《略谈文章的结尾》,科学评论如四川自贡卷《信息和情感不可混淆》。
语言层的理解,考查任务主要是字词的音形义,应用层级考查主要任务有关联词语的运用、陈述句与反问句的改写等。
备考时,我们还要加强评鉴层和应用层的训练,一方面要抓好词语语境义解释的训练,对关键词语作出评价与赏析,另一方面要重视语言运用。
信息层考查等级包括理解、评鉴与应用,理解层主要是中心论点(及分论点)的辨识、筛选、提取、判断与归纳,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的记忆、辨识;评鉴层主要考查中心论点、分论点与论据的解释与评价、赏析,或联系生活实际评价观点;应用层的主要考查方式是根据论据提炼分论点,根据分论点与自己的阅读或生活经历选择、拟写恰当的论据。
未来对于信息层的考查会趋向社会生活情境化,且走向创造等级,要求考生进行创造性评价或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艺术层,主要考查等级是理解、评鉴与应用,其主要任务有全文宏观与微观段落论证思路的梳理、归纳、解释与评价、赏析,引论方式与结构功能及过渡语段的辨识、解释与评价、赏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与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的辨识、判断、解释与评价、赏析,议论文语言特征或文体风格的评价与赏析。
议论文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并列、递进、正反);解决问题(结论)。
议论文专题复习

注意区分论题与论点
论题是议论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而论点是作者对所阐述的内容所作出的 明确的判断的句子。 例:《谈骨气》 论题:谈谈关于“骨气”的问题。(话题 ) 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 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 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题目即中心论点。 ❖ 2.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自己的一段经历、发现
一、关于论点:
论点 :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
(正确、鲜明)
形式:完整的表达观点和态度的陈述句。
中考中常见的几种题型: 1、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 2、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这篇文章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考题训练:
你觉得下面能成为论点的是(1、4、5、8 )
常考题型: 1、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2、文中加点的词语可否删去? 3、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考题训练:
• 阿西莫夫这一聪明的舍弃,成就了他一 生创作480部科幻著作的辉煌业绩,也为他 赢得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家的荣 誉称号。舍弃有时是痛苦的,但如果不能 忍受一时的痛苦,就有可能招来终生的痛 苦。
这则材料采用事实论据证明了“疑是建 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 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这一观点。
方法指导:
1、论据的作用:支撑、论证作者的观点
2、答题格式:运用(事实/道理)论据,直 接论证 (中心论点/分论点) 。(即跟材料 最近的观点)★
问题:
1、论据有什么作用? ★2、如何辨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本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李冰父子、毕升、司马迁等 人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论证了躬行践履,是一个人有所作为、 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的道理,使论证更具体,有说服力。
2024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课件

答题模版
1、材料可以作为第x段的论据。理由:这一材料 是……(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写出了……,突出 了……,与第x段论证的……观点相一致,所以应 该放在第x段 2、能。材料着力论证了……,与文中的观点一致 ,所以可以作为文章的论据 证方法及其作用
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 【答题模版】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事例 ),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 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答题模版】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论据 ),有力地证明了……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吸 引读者阅读
分析论证思路的答题模版
1
首先通过……引出……的论点,然后用……事
例(名言)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2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分析议论文的段落作用 开头段
中间段
结尾段
开头段的作用(一)
结构上: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引出下文。 内容上: 1、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观点)进行分析后, 提出论点或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 点的论据。 3、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或 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常见题型: 1、以下材料可以作为文章哪一段的论据?请说明理由 2、以下材料能否作为本文论据?请说明理由)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解题思路
1、通读文章,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分析材料,明确材料所表达的观点。看材料是人物事迹
2、还是名言、谚语等,判断材料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 据,弄清其想表达什么意思
《议论文阅读复习》课件

的瞻瞩与恢阔的胸襟。 答案:先分析谦虚的内涵,再分析谦虚的内因,然
请简述这一段的论证思路?后和不知天高地厚者对比,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
意义。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做铺垫。
《做好文化传播 提升文化自信》
①跨文化传播学者爱德华・霍尔说过,“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 跨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契机和基础,跨文化传播更是国家间交流的 有效方式。 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活跃,跨国界跨地区 的学术交流、商业往来、访问旅行等日益频繁,跨文化传播已经走进 每个现代人的生活,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产生着新的影响,但由于 不同文化间存在着差异性,可能会产生传播和交流障碍,甚至会导致 文化误读。 ③那么,如何和不同文化沟通、融合进而和平共处,进而更好地传播 中国文化呢? ④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文化交流载体展现中国元素。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不断加深,许多中国文
化精品走向了国际舞台,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京剧《杨门女将》、芭蕾舞 《红色娘子军》昆曲《牡丹亭》、豫剧《程婴救孤》、民族舞路《丝路花语》、 电影《大唐玄奘》等独具中国文化魅力和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精品,不仅丰富了 世界文化大花园,更为中国文化传播拓展了多元维度。 ⑤关注国外对中国文化内涵的解读与传播。比如以中文为母语的美国女作家赛珍 珠,就意识到几乎没有一个西方作家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去认识中国小说,他们 作品中所涉及的中国人无论是“圣贤”还是“魔鬼”,都不是真实的中国人,所 以她用手中的笔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了解真实的中国人民。再如被林语 堂先生称为“所有美国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情趣”的梭罗,他的“超验主义”思想 融合着中国道家的清心寡欲与儒家的安贫乐道,其著作处处浸润着中国古代思想 文化的余韵。赛珍珠和梭罗的心路历程启发我们,只有在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 文化环境下,世界各国人民才能民心相通,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文化的智慧和优 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共谋人类和发展之路。
专题14:议论文阅读2023秋统编版九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 (解析版)

专题14 议论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修炼大智慧,不耍小聪明①修炼大智慧,修的是眼界和心胸。
②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矛盾问题的能力。
智慧与聪明,区别在于眼光不同、格局不同,特别是大智慧和小聪明,更有云泥之别。
比如,敢于担当是大智慧,推诿扯皮是小聪明;埋头苦干是大智慧,偷奸耍滑是小聪明,等等。
所谓大智慧,就是遇事能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考虑,具有过人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所谓小聪明,就是遇事往往从局部和眼前利益出发,看重个人利益,甚至玩弄损人利己的手段和伎俩。
③大量事实表明,智慧是广博知识、丰富经验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的提炼和升华。
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属于有知识、有教养、有水平的人,也是有大智慧的人。
他们以生动具体的实践证明,智慧的练达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修炼大智慧,修的是眼界和心胸。
④顺势而为是一种大智慧。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有大智慧者,懂得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时代潮流,才能让生命焕发光彩,人生才会变得有意义。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海外归来报国的线学森、郭永怀,还是为了强大国防而选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林俊德、黄旭华,他们的名字之所以闪耀光华,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与时代共奋进,也必然会让人生获得超越时代的价值。
顺应时势而努力作为,拥有的是大写的人生;汲汲于个人功名,甚至不惜逆潮流而动,落下的只能是卑微与可怜。
⑤务实青干是一种大智慧。
《墨子·修身》中讲: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意思是说,没有远大坚定志向的人,智慧不会得到充分发挥;说话不守信用的人,做事不会有好的结果。
所以,做人做事要学会持之以恒、坚定执着。
重复的工作反复做,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滴水穿石是一种重复,但在重复中孕育出非凡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专项复习导学案
议论文阅读
班级:姓名:
复习目标:
1.分析归纳议论文的论点。
2.辨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
3.了解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掌握答题技巧。
4.归纳并分析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5. 掌握个性表达类题型的答题策略。
复习重点:
了解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掌握答题技巧。
复习难点:
掌握个性表达类题型的答题策略。
复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20分)
不可放弃努力
①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人生有很多可以放弃的东西,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
②你是否知道鲮鱼和鲦鱼的习性?鲮鱼喜欢吃鲦鱼,鲦鱼总是躲避鲮鱼,有人曾经用这两种鱼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者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鲮鱼和一条鲦鱼分别放在玻璃隔板的两侧,开始时,鲮鱼要吃鲦鱼,飞快地向鲦鱼游去,可每次都撞在玻璃板上,游不过去。
过了一会儿工夫,鲮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鲦鱼那边游去。
更有趣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板抽出来之后,鲮鱼也不再尝试去吃鲦鱼了!鲮鱼失去了吃掉鲦鱼的信心,放弃了已经可以达到目的的努力。
③其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时也会犯鲮鱼那样的错误。
记得4分钟跑完1英里的故事吧?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老虎奶,但是都没实现目标。
于是,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人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路程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大,风的阻力又太大。
理由实在很多很多。
④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证明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断言都错了。
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
更令人惊叹的是,一马当先竟引来了万马奔腾。
在此之后的一年里,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⑤训练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人类的骨骼结构也没有大的改变,数十年前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今天变成了现实?是因为有人没有放弃努力,是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
⑥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路上,有时候障碍的确存在,甚至很多;但有时候障碍已经消失,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克服,可我们还误认为障碍仍然存在,不可逾越。
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⑦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
胜利者与失败者的重要区别是:胜利者屡败屡战,决不轻易放弃努力;失败者偶遇挫折,却很快放弃了努力。
⑧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
⑨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文章第③④小节举罗杰·班尼斯特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3.文章第⑦段说“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
我们了解到的不少名人的经历都能印证这个观点。
请仿照示例,再为这个观点补充一个名人的事例。
(2分)
示例:音乐巨人贝多芬,他因耳聋一度进入了创作的低谷。
但他没有放弃努力,创作了《命运》等著名的音乐作品,甚至在生命的末日还在创作《欢乐颂》。
他不屈不挠地与苦难抗争,最终成为了时代的巨人。
4.下列诗句中,最适合
...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选项是:()(2分)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
5.文章第②小节和第③④小节举了两个事例,可不可以删去一个?为什么?(2分)
6.请你说说文章第⑧⑨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议论文的语言了除了准确、严密,具有逻辑性以外还具有什么特点?(6分)
7.作者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可以放弃的东西,你觉得人生中有哪些事情是可以或
者应该放弃的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二)根据以上阅读题的提示,可以看出议论文阅读的题型大致可以归纳为哪几类?请分点列出。
(10分)二、课堂学习
(一)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二)分析归纳论点的方法及注意点
1.分清论点与论题。
论点必须是明确的表态且不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的陈述句。
论题是指文章所论述的内容,它揭示议论的范围。
有时论题就是论点,但并不都是论点。
2.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3.注意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标题、开头、中间、结尾、自己归纳
4.注意标志性词语:所以、因此、总之、总而言之、归根结底、其实、我认为……
(三)辨别论据的类型,分析其作用。
1.论据的类型:
(1)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等。
作用:具体充分地论证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放在开头还可以起到引出论点的作用。
道理论据:名言、格言、谚语、科学原理、概念定律等。
作用:充分有力地论证观点,增强说服力,增加论证的权威性。
(2)考查方式:
A、为相关的论点补充事实论据。
事例形式应为:“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补充事实论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补充的论据应有代表性,应具有典型意义,为大众所知晓;
②补充的论据必须与论点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③补充的论据要简明扼要、概括,文字简练,不需铺叙渲染,要防止“以叙代议”的倾向。
B、为相关的论点补充道理论据。
注意:补充的道理论据必须能有力地证明观点,还要注意引用内容的准确性。
(四)议论文阅读题中常考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答题思路: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答题思路: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更具权威性。
对比论证: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答题思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强调了……观点,使论证更全面、严密,说理更透彻。
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答题思路: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及其作用。
1.品味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①从限制词语的使用上品味:准确性、严密性。
②从语言的逻辑上品味:逻辑性。
③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生动性、形象性。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关键词句主要有:
①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句子: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来理解。
②反映深层含义的词句:结合文章的主旨理解。
③对文章结构起照应链接作用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
(六)个性表达的题型。
考点聚焦
1.结合实际对文中所涉及的某种现象(某个观点)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评价。
2.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结合材料和原文作出探究。
应考策略
1.整体感知,把握观点。
2.围绕论点,大胆表述。
3.联系生活,有感而发。
4.表达有条理,语言通顺。
三、巩固拓展
(一)课堂检测
阅读刘福奎的《打造心灵的韧度》一文,完成文后习题。
(题目见学生导学案)
(二)课后巩固
完成《中考复习指南》P143《闯过难关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