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29)4 《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金色花》一、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朗读诗歌1. 前提:扫除字词障碍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2. 朗读诗歌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配乐仿读。
朗读指导: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
”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
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三、感悟诗歌1. 教师导语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
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生:因为他沐浴着母爱。
}爱是交流的。
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2. 合作学习分组共同研讨下列问题(注: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朗读诗歌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
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第4课诗两首教案设计新课标

第4课诗两首教案设计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学习并掌握古诗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歌氛围。
向学生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及其生平。
2.诗歌朗读与背诵学生分组朗读,教师指导正确发音和节奏。
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纠正发音和背诵中的错误。
3.理解诗歌内容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分析诗歌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5.感受诗歌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感受到的诗歌情感。
6.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的学习感悟。
7.课后作业背诵两首古诗。
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的短文。
四、教学案例以《静夜思》为例:1.导入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歌氛围。
向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生平。
2.诗歌朗读与背诵学生分组朗读,教师指导正确发音和节奏。
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纠正发音和背诵中的错误。
3.理解诗歌内容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分析诗歌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中的比喻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5.感受诗歌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感受到的诗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背诵《静夜思》。
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的短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和《春晓》。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歌朗读和背诵: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记忆力。
3. 诗歌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诗歌朗读、背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文本内容、作者简介和相关的插图等。
2. 诗歌文本:准备两首诗歌的文本,以便学生朗读和分析。
3. 相关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诗歌欣赏:组织学生欣赏两首诗歌的朗读视频,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是仿写或者自由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诗两首》教学设计4

《诗两首》教学设计4简介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两首经典诗歌,并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诗歌的赏析和创作,学生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读懂和理解两首经典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用适当的语言和表情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能够分析和比较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通过模仿和创作,写出自己的诗歌。
教学准备•两首经典诗歌:《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打印或复印两首诗歌的文本。
•讲解诗歌的PPT或投影仪。
•学生的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学生熟悉的儿童诗歌或歌曲,热身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诗歌知识,如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欣赏与理解(15分钟)1.教师发放诗歌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跟读两首诗歌。
2.讲解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信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在PPT或投影仪上展示两首诗歌的诗句,结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
比较与对比(20分钟)1.指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两首诗歌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如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
2.让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并准备小组演讲。
3.学生小组演讲,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作与表达(25分钟)1.指导学生通过模仿两首诗歌的形式和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
2.学生分享并互相欣赏自己的创作,给予鼓励和反馈。
3.鼓励学生朗读自己的诗歌,并引导他们注意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
总结与反思(10分钟)1.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他们的收获和体会。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欣赏和创作诗歌。
课后延伸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用一段文字或者一幅图画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校园文艺演出,展示他们的诗歌才华。
《诗两首》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两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能够分析两首诗歌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学生能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的理解。
诗歌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和重点内容。
教学音频或视频材料,用于辅助朗读和欣赏。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个人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或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2. 朗读与欣赏: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解释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读诗歌的意义。
4. 写作与表达:教师给予学生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创作一首小诗。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收获,回顾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过程。
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思考,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计划或建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学生理解与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022年《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2022年《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送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1、理解第一、二句诗:⑴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盛景送⑷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⑴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①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②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两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
(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望庐山瀑布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
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
(注意“瀑”的读音)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诗两首》教案设计

22.诗二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一、导入新课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在星光灿烂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许多遐思幽想,群星璀璨的天空令我们心驰神往。
今天,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去感受诗人笔下美丽、新奇的夜空。
二、自学指导一:朗读诗歌,整体了解诗歌内容。
(一)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二)读出画面美。
(1、聆听配乐朗读,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2、配乐,沉醉在想象中朗读。
)(三)探究理解诗歌感情。
(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指导二:探究诗歌感情。
1、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考:诗歌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诗人想象的目的是什么?2、描写诗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画面,并比较它跟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你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作者为什么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3、诗中反复使用“定然”、“定”,有什么作用?明确:1、逐步展开想象的过程是: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的自由2、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一大胆的改动恰恰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能够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慎重面对人生选择。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品位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三、课前活动准备
1.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2.熟练朗读课文。
四、教学活动
1.引入新课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课题)
2.出示目标
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能够背诵。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交流普希金的相关资料
(采用学生交流,教师总结的方式,检测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为理解内容作好准备)
亚历山大·普希金,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他一生热忠于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沙俄统治者极端的不满,曾两度被流放,最终死于沙皇政府的阴谋之下。
这首诗歌就是写于流放期间。
4.(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忧郁瞬息怀恋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理想,相信光明一定会来临,当生活欺骗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未来是幸福的,美好的,要对生活充满信心。
5.教师范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感染学生);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并说说听出了什么?
6.分析品评深入感受课文
(1)细读课文,边读边批注,然后把批注的内容或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
(研究重点语句,并和其他学生交流)
(2)重点研究
a.你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这句话?
联系诗人所处的环境正义被沙皇俄国专制所扼杀。
b.“过去的”怎会成为“密切的怀恋”呢?
首先,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次,人生的经历应是丰富多彩的无论哪种经历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失败,是痛苦。
C.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勇于面对挫折,困难和失败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7.问题探究
(1)对逆境,我们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作者处于那种白色恐怖的年代,革命力量还不能与之抗争,更何况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
(2)这首诗歌与一般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的说明道理。
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很生动鲜明的将主题含蓄的表达给读者。
8.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9.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六、能力培养
在成长的道路上,你遇到过挫折吗?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正确面对的?讲给大家听一听。
七、课外延伸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搜集类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样的诗歌读一读,然后利用朗读课的时间在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未选择的路》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明白了面对人生挫折,应当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你应该怎样做呢?就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告诉我们吧!
2.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思。
(2)认识慎重选择人生的重要意义。
3.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了解本诗歌的内容。
(2)默读课文,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主张?(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探讨明确:当面对人生选择时,一定要谨慎,慎重地作出人生的选择。
4.局部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析读这首诗歌,然后思考: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后明确:
第一节: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时的无奈。
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作者选择了极富挑战性的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选择之路,却留恋那条未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路而无法返回。
第四节:诗人对未来的遥想。
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选择的路更好些呢?可惜现实已不能回头。
5.深入理解课文
赏读后小组讨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诗人想借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后明确:
这里所说的路是人生之路,他告诉我们:
(1)人生之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
(2)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6.问题探究(小组讨论交流)
(1)本诗中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从表现的情绪方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何不同?
(3)这两首诗歌对人可能产生怎样影响?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要谨慎,从而引起人们对选择的思考。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情绪积极乐观,给人精神鼓舞,使人笑对人生;《未选择的路》情绪表现的很忧郁。
(3)根据诗歌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三、课外延伸
写出学完这两首诗歌的体会,做到观点鲜明,表达流畅。
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