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论述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自考中国行政史历年试题论述题部分的答案整理(部分题目因重复已归纳到简答题)

自考中国行政史历年试题论述题部分的答案整理(部分题目因重复已归纳到简答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宋代监察制度的改革。

P144一、台谏趋于合一。

宋朝以前的御史、谏官职责分明,御史的任务是监察百官,掌握弹劾权;谏官的职责则是批评君主,掌握谏诤言事权。

宋朝开始出现台谏合一趋势,宋真宗时设言事御史,神宗改制后谏官可以行使御史的弹劾百官之权,哲宗时规定台谏官同时上殿,台谏官职责开始混杂,到南宋时台谏合为一体。

台谏合一使监察的锋芒集中于各级官员,特别是宰执受到严格监督,这和专制皇权提高的趋势是相适应的。

二、赋予台谏官以特权。

从庆历年间开始,不再用现任宰相推荐者为台谏官,后又取消了执政者亲属担任台谏官的资格,至北宋末年形成定制。

从此以后,宰相不得推荐台谏官,台谏官的任免“必由中旨”。

台谏官由此脱离了相权的控制,称为皇帝加强专制权力的工具,其权力得到强化。

三、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宋代不仅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而且还加强了对监察人员本身的监察,形成轻重相制、交叉监督的格局。

宋朝监察官员权力虽然很大,但同时也处在被监察的地位上。

御史台一方面对各级官员实施法律监督的权力,另一方面又被置于作为其监察对象的行政机关的监察和控制之下。

42.试论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主要特点。

P240第一,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

第二,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

第三,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

但是,由于受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建制并不完善,权限划分也比较粗放,带有较多的“临时”色彩。

41.试析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

P140-14239.试分析中国古代行政体制发展中的稳定因素。

P74第一,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

这是中央集权制得以延续和在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

中国封建社会官员管理制度与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需要相适应,既控制官员本身,又为专制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以此来调解封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弱化社会内部的摩擦,使官僚队伍按封建统治的要求形成合力。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论述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论述题及答案

1.分析中国奴隶制国家采用国家联盟形式的原因。

答:夏、商之所以采取国家联盟的组织形式,实行分权管理,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中国步人阶级社会伊始,就在形式上形成了一个“邦千里”的地域性大国,在其之内却囊括了成百上千诸侯与方国,这些方国实际上只是一些城郭及所属村落组成的小国,它们势孤力单,难以自保,需要有一个联合来保护自己。

但由于当时开发程度,交通状况、管理水平和能力都比较低下,无法对各邦国进行直接统治,建立起秦汉以后那种中央集权制国家,只能是在原有部落联盟的基础上,改变部落联盟的性质,组成君主国的松散的国家联盟。

2.试析中国奴隶制国家产生的途径与当时政治、经济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关系。

答:夏、商、西周三个王朝都是在改造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等级君主制国家,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之所以选择这一类型,必然有其经济、自然和政治原因。

(1)从经济环境看,中国不是在铁器时代而是在青铜时代步入阶级社会的,当时农业方面的工具仍主要使用木石之类,就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在这一工具水平阶段是不会产生国家的,但因黄河中下游土质松软、气候温和,使夏、商的农业水平达到了产生国家的条件。

但是,这种早熟的奴隶社会毕竟建立在很低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上,商品经济不发达,旧氏族以自然经济为依托,发展了原始社会父系大家庭模式,建立了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组织形式。

(2)从政治环境看,国家组织形式取决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阶级结构。

就被统治阶级而言,被征服的部族奴隶主要是农业经济,由于人数多、聚族而居,不可能采取严密的控制。

再就统治阶级内部结构而言,因为中国奴隶制国家不是在激烈的阶级分化、破坏氏族制基础上建立,因此,统治阶级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王室成员,人数较少,所以也只能采取分封的或联盟形式进行间接统治。

3.分析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答: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从法理上讲,专制之意是将权力授予一人的治国方式,即国家的一切大事均有皇帝专决,所有的行政都对君主负责,但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从外延上看都是地域辽阔的大帝国,凭君主一人之精力来日理万机是不可能的,于是便有“助理万机”的宰相的设置。

2021年4月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含解析

2021年4月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含解析

2021年4月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所属各部和地方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所属各部均实行______。

A.一长制B.委员会制C.合议制D.首长负责制2、清政府在蒙古族聚居区实行()。

A.猛安制度B.盟旗制度C.伯克制度D.土司制度3、清政府在蒙古族聚居区实行()。

A.猛安制度B.盟旗制度C.伯克制度D.土司制度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______。

A.工农兵代表会议B.苏维埃代表大会C.中央执行委员会D.人民委员会5、魏晋以后,御史台完全独立,其长官为______A.治书侍御史B.御史大夫C.御史中丞D.殿中侍御史6、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时期,部落酋长议事会是部落联盟的()。

A.常设权力机关B.最高权力机关C.军事指挥机关D.最高执行机关7、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

A.任子B.货选C.征辟D.察举8、辽朝南面官中最重要的机构是()。

A.翰林院B.汉人枢密院C.尚书省D.中书省9、宋朝中央行政体制称为两府三司制,其中两府是指()。

A.御史台和尚书台B.中书门下与枢密院C.吏部和礼部D.少府和相府10、最初职能仅限于军事方面,最后发展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清朝中枢决策机构是()。

A.总理衙门B.军机处C.兵部D.都司11、抗战前,国民政府统一管理地方人事的是()。

A.监察院B.中央党部C.行政院D.考试院12、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新解放城市的军管会和市政府传达政策联系群众的咨询协商机关是______。

A.贫民大会B.各界座谈会C.各界代表会D.临时参议会13、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正式设立的“民意机关”是()。

A.国民大会B.临时参议会C.国民参政会D.国民参议会14、近代中国第一个监督研究机构和监察官员培训机构是______。

A.军机堂B.都察研究所C.都察院D.方略馆15、在地方行政体制上,西周王朝实行的是()。

2022年10月自考中国行政史试题含解析

2022年10月自考中国行政史试题含解析

2022年10月自考中国行政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所属各部和地方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所属各部均实行______。

A.一长制B.委员会制C.合议制D.首长负责制2、隋唐时期,州的长官仍称()。

A.节度使B.都督C.刺史D.州牧3、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决定改变领导体制,实行______A.总裁制B.总统制C.议会制D.委员会制4、唐朝依法制定,以诏制形式颁布的行政规则称为______。

A.律B.令C.格D.式5、抗日民主政权中的晋西北行政公署属于()。

A.边区政府的代表机关B.该地区最高行政机关C.边区政府的派出机关D.该地区最高监察机关6、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新解放城市的军管会和市政府传达政策联系群众的咨询协商机关是______。

A.贫民大会B.各界座谈会C.各界代表会D.临时参议会7、1948年“行宪国大”后,按照宪法的规定,立法院院长的产生方式是由______。

A.行政院长提名后总统任命B.总统直接任命C.立法委员互选D.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后任命8、辽朝最高军事机关是______A.大林牙院B.枢密院C.大于越府D.军机处9、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正式设立的“民意机关”是()。

A.国民大会B.临时参议会C.国民参政会D.国民参议会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______。

A.工农兵代表会议B.苏维埃代表大会C.中央执行委员会D.人民委员会11、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为______。

A.令B.曹C.卿D.丞1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______。

A.秦始皇B.周文王C.禹D.汉武帝13、1917年12月北京政府开始将首都所在地称为()。

A.市B.署C.府D.道14、在政体上,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依据的原则是______。

A.三权分立B.议行合一C.议行分开D.三权合一15、解放战争时期,各大解放区人民政府的行政决策机关是()。

202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行政史试卷含解析

202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行政史试卷含解析

202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行政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关于公文程式咨》的规定,任用职员及授赏徽章的证书______。

A.谕B.令C.示D.状2、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正式设立的“民意机关”是()。

A.国民大会B.临时参议会C.国民参政会D.国民参议会3、唐初武德年间设立的作为道之机关,实为中央尚书省派出机构的是______。

A.政事堂B.枢密院C.司隶台D.行台4、中央设计局作为抗战期间行政决策的技术系统,其主持设计的机构是______。

A.军委会B.中委会C.审议会D.参议会5、元朝的最高监察机构是()。

B.谏院C.御史台D.都察院6、1876年,率兵西出阳关,收复天山南北的是()。

A.左宗棠B.李鸿章C.曾国藩D.张之洞7、我国历史上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的皇帝是______。

A.魏文帝B.孝文帝C.隋文帝D.隋炀帝8、在地方行政体制上,西周王朝实行的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等级制9、清政府在蒙古族聚居区实行()。

A.猛安制度B.盟旗制度D.土司制度10、根据“行宪国大”后的中央行政体制,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A.国民大会B.国民参政会C.国民政府委员会D.总统府11、解放战争时期,各大解放区人民政府的行政决策机关是()。

A.军管会B.各界代表会C.临时参议会D.政府委员会12、唐朝时,首开以宦官充任“内枢密使”从而在制度上赋予其参政权力之先例的皇帝是()。

A.唐玄宗B.唐太宗C.唐代宗D.唐中宗13、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

自治区最高权力机关是______。

A.自治委员会B.临时参议会C.行政委员会D.人民代表会议14、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新解放城市的军管会和市政府传达政策联系群众的咨询协商机关是______。

A.贫民大会B.各界座谈会C.各界代表会D.临时参议会15、魏晋以后,御史台完全独立,其长官为______A.治书侍御史B.御史大夫C.御史中丞D.殿中侍御史16、袁世凯为恢复帝制做准备而炮制的一部法律是______。

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制度是:A. 郡县制B. 州县制C. 行省制D. 郡国制答案:A2. 唐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主要分为:A. 郡县B. 州县C. 道府D. 行省答案:B3. 明朝时期,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是:A. 尚书省B. 门下省C. 内阁D. 六部答案:C4. 清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基层单位是:A. 县B. 州C. 府D. 道答案:A5. 以下哪个朝代没有实行郡县制?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秦朝时期,全国划分为三十六____。

答案:郡2. 汉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主要分为州、郡、____。

答案:县3.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____。

答案:尚书省4. 元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的是____。

答案:行省制5. 清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最高一级是____。

答案:省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中国古代的郡县制。

答案: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始于秦朝,后被汉朝继承和发展。

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郡,郡下又设县。

郡的长官称为郡守,县的长官称为县令。

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 简述明朝的内阁制度。

答案:明朝的内阁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体现。

内阁由皇帝亲自选拔的文官组成,主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起草诏书,参与决策。

内阁成员没有固定的官衔,但权力很大,有时甚至能左右朝政。

内阁制度的设立,加强了皇帝对国家的控制。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郡县制到州县制,再到行省制的过程。

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州县制的实行,进一步细化了地方行政区划,使得地方管理更加精细化。

2024年4月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24年4月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课程代码:003221.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君主与诸侯的矛盾B.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C.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D.皇权和相权的矛盾2.实行分封制度的朝代是A.夏B.商C.周D.秦3.夏商西周时期,官员的退休年龄是A.60岁B.65岁C.70岁D.80岁4.秦汉时期,主管一乡行政事务的乡官是A.三老C.游徼D.里正5.秦汉时期,由太常从民间十八岁以上仪状端正的男子中遴选,或由各县挑选,郡守认可后送太常。

这种选拔官吏的途径是A.征辟B.察举C.荐举D.博士弟子6.中国古代最早的关于官员任期的规定出现于A.南朝时期B.北朝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7.唐朝的决策文书不包括A.册书B.制书C.中书D.敕8.唐朝时期,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各机关往来商议文书称A.关B.移C.符D.刺9.唐朝科举包含常科和A.进士科B.预科C.明经科D.制科10.宋代考核官员的主要依据是B.政绩C.品德D.学历11.元朝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是A.枢密院B.翰林院C.会议D.中书省12.明朝中后期,掌管批红大权的是A.司礼监B.内阁C.翰林院D.吏部13.明朝内阁的文书收发机构是A.翰林院B.司礼监C.文书房D.通政司14.清朝六部直属于A.内阁B.皇帝C.军机处D.议政王大臣会议15.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是A.蒋介石B.孙中山C.毛泽东D.袁世凯16.科举制度正式被废弃时间是A.1905年9月B.1906年9月C.1907年9月D.1908年9月17.南京临时政府官员主要的任用方式是A.简任制B.荐任制C.群众推荐制D.委任制18.北洋军阀期间的行政制裁机关是A.平政院B.总检察厅C.肃政厅D.大理院19.抗战期间统一党政军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国防委员会B.军事委员会C.国防最高委员会D.国民参政会20.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是A.江西南昌B.江西瑞金C.井冈山D.延安21.明朝最高审判机关是A.刑部B.都查院C.大理寺D.内阁22.清朝地方区划为A.道、州、县三级B.省、道、县三级C.省、府、县三级D.省、道、府、县四级23.依照“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的是A.工农民主政权B.抗日民主政权C.人民民主政权D.新民主主义政权24.南京临时政府的建制原则是A.三权分立原则B.委员会制原则C.民主集中制原则D.议行合一原则25.1924年11月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的是A.黎元洪B.张作霖C.冯国璋D.段祺瑞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024年上半年《中国行政史》全国自考试题含解析

2024年上半年《中国行政史》全国自考试题含解析

2024年上半年《中国行政史》全国自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近代中国第一个监督研究机构和监察官员培训机构是______。

A.军机堂B.都察研究所C.都察院D.方略馆2、真正解决王位继承顺序问题的是周朝确立的______A.军事民主制B.王子王位继承制C.兄终弟及制D.嫡长子继承制3、商王朝调整王朝管理体系,以强化王权的制度称为______A.礼乐制B.内外服制C.井田制D.宗法制4、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新解放城市的军管会和市政府传达政策联系群众的咨询协商机关是______。

A.贫民大会B.各界座谈会C.各界代表会D.临时参议会5、隋唐时期,州的长官仍称()。

A.节度使B.都督C.刺史D.州牧6、1876年,率兵西出阳关,收复天山南北的是()。

A.左宗棠B.李鸿章C.曾国藩D.张之洞7、晚清政府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称为______。

A.外务部B.内阁C.外交部D.总署8、1948年“行宪国大”后,按照宪法的规定,立法院院长的产生方式是由______。

A.行政院长提名后总统任命B.总统直接任命C.立法委员互选D.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后任命9、最初职能仅限于军事方面,最后发展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清朝中枢决策机构是()。

A.总理衙门B.军机处C.兵部D.都司10、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正式设立的“民意机关”是______。

A.国民大会B.临时参议会C.国民参政会D.国民参议会11、根据“行宪国大”后的中央行政体制,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A.国民大会B.国民参政会C.国民政府委员会D.总统府1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在行政执行上采取的是()。

A.议行合一制B.委员合议制C.垂直领导制D.首长集权制13、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正式设立的“民意机关”是()。

A.国民大会B.临时参议会C.国民参政会D.国民参议会14、1917年12月北京政府开始将首都所在地称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析中国奴隶制国家采用国家联盟形式的原因。

答:夏、商之所以采取国家联盟的组织形式,实行分权管理,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中国步人阶级社会伊始,就在形式上形成了一个“邦千里”的地域性大国,在其之内却囊括了成百上千诸侯与方国,这些方国实际上只是一些城郭及所属村落组成的小国,它们势孤力单,难以自保,需要有一个联合来保护自己。

但由于当时开发程度,交通状况、管理水平和能力都比较低下,无法对各邦国进行直接统治,建立起秦汉以后那种中央集权制国家,只能是在原有部落联盟的基础上,改变部落联盟的性质,组成君主国的松散的国家联盟。

2.试析中国奴隶制国家产生的途径与当时政治、经济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关系。

答:夏、商、西周三个王朝都是在改造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等级君主制国家,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之所以选择这一类型,必然有其经济、自然和政治原因。

(1)从经济环境看,中国不是在铁器时代而是在青铜时代步入阶级社会的,当时农业方面的工具仍主要使用木石之类,就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在这一工具水平阶段是不会产生国家的,但因黄河中下游土质松软、气候温和,使夏、商的农业水平达到了产生国家的条件。

但是,这种早熟的奴隶社会毕竟建立在很低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上,商品经济不发达,旧氏族以自然经济为依托,发展了原始社会父系大家庭模式,建立了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组织形式。

(2)从政治环境看,国家组织形式取决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阶级结构。

就被统治阶级而言,被征服的部族奴隶主要是农业经济,由于人数多、聚族而居,不可能采取严密的控制。

再就统治阶级内部结构而言,因为中国奴隶制国家不是在激烈的阶级分化、破坏氏族制基础上建立,因此,统治阶级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王室成员,人数较少,所以也只能采取分封的或联盟形式进行间接统治。

3.分析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答: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从法理上讲,专制之意是将权力授予一人的治国方式,即国家的一切大事均有皇帝专决,所有的行政都对君主负责,但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从外延上看都是地域辽阔的大帝国,凭君主一人之精力来日理万机是不可能的,于是便有“助理万机”的宰相的设置。

而宰相既然是帮助皇帝治理国家,那么在皇权的一切行使领域都可能有宰相的参与;在决策方面、行政管理方面、军事指挥方面,皇帝都需要有大臣帮助处理。

因此说,皇权和相权难以截然划分开来。

于是彼此之间就呈现一种互为消长的关系,会出现宰相驾空皇帝的可能。

于是皇帝中有为者总是在考虑既要有人来帮助自己管理国家,又不让其权力过大。

相权和皇权矛盾结果,最后是作为君权对立物的相权消失。

4.分析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一大矛盾就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矛盾。

两者和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一样,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主制经济占主导地位,非贵族身份的地位需要有一个中央集权的、由大批官僚组成的政府来维持封建秩序,但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兼并造成作为封建国家财政基础的自耕农阶层减少,中央经济力量被削弱。

于是封建地主和国家政权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

再者官僚集团和封建国家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

一方面,官僚寄养于中央集权制国家,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另一方面,官僚作为地主阶级成员为追逐自己的利益义会违背国家的利益和地方豪强相勾结,形成脱离中央控制的地方割据势力,于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矛盾从此产生。

5.分析中国封建制国家监察制度的作用和本质。

答: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是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存在的。

其发展和演变是和专制皇权的逐渐强化过程相适应的。

就其性质和作用而言,首先,监察机构是作为封建国家的重要国家机器而存在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主要是作为专制导主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工具。

因为,专制君主从法理上讲,虽然集中了一切权力,居于权力的顶端,但事实上,决策权在皇帝手中,行政权在官僚手中,皇帝不可能直接行使管理权,那么他要保证自己的意志的贯彻,就必须派出另一部分官僚,赋予其代表自己监督行政官员的任务。

于是从秦汉至明清,伴随着君主专制的发展,监察机构不断完备,壮大,监察制度不断严密,监察力度不断加强。

其次,监察制度又是维护封建国家利益,保护封建法制,稳定封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因监察机关主要是为了约束行政官员而设立的。

所以,监察机关弹劾祸国殃民的不法官吏有利于封建政权的稳定和一定程度上对劳动人民利益的保护;加强监察督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对任官、选官、官吏考核的监督,有利于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

总之,监察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适应了社会政治的要求,是积极的、极为进步的制度。

6.分析夏、商、西周行政体制对行政运行的影响。

答:夏、商、西周的行政体制是等级君主制国家行政体制,这种行政体制中,君主对国家行政管理权被层层分割,从而导致天子的管理权力十分有限而且具有间接性。

下级诸侯。

卿大夫诸小朝廷对其邦内大量事务,包括民政、军务、人事,均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因此与秦汉以后诸中央集权王朝相比,在行政决策、沟通、文书和执行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色,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在行政决策上的集中程度较低,凡涉及下级邦国的事务、邦国与邦国之间的关系,中央均通过盟会的形式加以协调。

二。

在行政沟通上表现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联系性质,采取朝会、聘问等形式。

四、在行政执行上,各诸侯具有较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总之,等级君主制行政体制使地方拥有较多的权力,使中央王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随着诸侯势力的崛起,必然带来王权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

7.分析世卿世禄制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答:世卿世禄制是夏、商、西周时期盛行的以血统为依据、并且职位能够世代相袭的选官任人制度,尤其是在西周,这一制度更加完备。

世卿世官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西周政权从无子到诸侯、卿大夫都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世袭制。

其爵位和封邑皆可世袭。

另一方面,上级贵族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也可世袭官职。

而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其采邑作为俸禄,可世代享用。

世卿世禄制是巩固“封邦建国”等级君主行政体制的一种手段,对等级君主所固有的行政管理的分散性作了一定程度的补救。

下级封君到上级封君处任官,加强了上下级封君政治上的联系和行政上的沟通。

但是世卿世官制有着很大的消极性。

第一。

由于这些贵族有世袭性的封邑,经济上对国君没有依附,且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极易造成诸侯称霸、强卿专权,使天子、诸侯沦为傀儡。

第二,世卿世官制是以血统为主要选官用人依据,使血统高贵但才能平庸者得以掌权,从而造成政治的腐朽和社会的僵化。

8.分析春秋时期赋税改革对国家行政体制变革的重大影响。

答:春秋时期各国的赋税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土地关系和赋税财政制度的根本变革,它从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上层建筑国家职能和行政组织的变化。

第一,使国家的社会职能发生变化。

改革以前的井田制度,土地的所有权属国家,庶民集体在公田上进行劳动。

各级君主必须设立农官来监督庶民,管理生产。

因此,国家不仅是政治、行政事务的组织者,也是社会生产的直接组织者。

赋税改革后,国家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取消了公私田之分,一律按亩征收实物。

同时,在公田上的集体劳动也被废除,均田分力,个体劳动取代集体劳动,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

这就意味着国家不再充当农业生产的组织者,个体小农经济随之发展起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交换,使工商食官的垄断格局也被打破,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商人也随之出现。

这样一来,国家的主要职能就仅剩下政治和行政事务性的内容,不再具有直接组织社会生产的职能。

第二,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基层组织的变革。

改革前,土地国有,君主封赐土地以基层行政组织里为单位,赋税征收也以里为单位,由基层组织负责人组织庶人在公田上集体劳动。

改革后,个体劳动取代集体劳动,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交纳实物税,从而使庶民成为自由度较高的自耕农,且可充当甲士,成为封建国家的重要支柱。

同时,由于实行实物地租,且以农户为征收单位,于是产生以农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户籍制度。

户口的整顿为基层组织由乡遂双轨制过渡到了乡里单一制奠定了基础。

9.分析强卿专制对孕育中央集权专制政体的作用。

答:中央集权专制政体建立的两大基础是官僚制和郡县制,就两者地位来看,官僚制更为根本。

官僚制的核心实质是君主对官员的直接任免和官员的非世袭性。

而这一实质已包含于西周分封制下卿大夫“邦国”内家臣制之中。

家臣与卿大夫不同,无世袭特权,其职位由卿大夫任命,并可随时免除,呈现出雇佣关系和臣仆性质;食邑则相当于后世的官员俸禄,与采邑性质完全不同,两者均不能世袭,由此可见,这种家臣制已具备后世官僚制的雏形。

本来在西周等级君主制下,卿大夫作为最低层封君,地盘小,人口少,家臣制规模也不大,在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占主导地位。

但春秋中期以后,充任各诸侯国文臣武将的卿大夫的实力日益得到加强,逐渐掌握了各国的内政外交大权,成为执掌国柄的强卿。

强卿们通过总结政治经验,发现了分封制下群雄割据的弊端和世卿制违背时代要求的落后性,于是就把原来自己小范围封邑内实行的家臣制推广扩大成为诸侯国的政治制度。

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情况下,打破血缘关系,广泛地从各国选士,从而由家臣聘任制发展成为客卿制。

同时在新征服的地区设县、郡,而且把持政权的强卿推荐私臣由君主直接任命郡守,县令。

由此可见,强卿专制为家臣制的扩大推行创造了条件。

总之,强卿专制成为孕育中央集权专制政权的必要条件。

10.分析战国变法运动对以后历代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深远影响。

答:通过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各国都形成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并奠定了后世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

第一,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奠定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基础。

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直接任命并随时罢免,保证了郡县长官对君主的依附和服从。

与此同时,郡县长官受君主之命代替君主行政,贯彻中央君主的意志。

从而使地方郡县长官不具有决策权,中央掌握决策权。

郡县制从战国形成后一直延续到中国的今天,它作为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基础,保证了中国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第二,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由此而形成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小农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

因为无论是封建地主制经济还是自耕小农经济都是分散的个体经济,都不是板块经济,这两种分散的经济都极易形成中央集权,受到集权控制。

同时,这两种经济又都极需要国家政权的调节和保护,因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必然引起土地兼并和庶民分化,那么失去土地的自由个体农民,极易组织起来成为影响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潜在力量,这就需要每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对土地兼并进行限制和对自耕小农予以保护,这一经济基础也被后世所延续,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铲除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