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县2016届高三3月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完整版)

合集下载

2016届高三年级第四次诊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2016届高三年级第四次诊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2016届高三年级第四次诊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高三第四次诊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B “经济地位决定了城市等级体系”不正确,文中说“在一些新兴的经济区域,逐渐形成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并重的城市等级体系”,政治因素仍起着重要作用。

2.B “削弱了长安、洛阳这两个城市的政治地位”错,原文说“唐代全国性城市仍以长安、洛阳为首”,可见长安、洛阳这两个全国性城市的政治地位并未削弱。

3.C. 原文“较大城市中出现同类商品的集中贸易,中小市镇中形成以某类商品交易为主的专业化贸易”,选项“使得唐代较大城市商品的集中贸易和专业化贸易”错。

4.B5.C(“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错;)6.D(“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是金城公主的建议。

)7.(1)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

像这样很多年,当地人称那些地方叫“黄坑”(“殓”“但”“积年”各1分,大意2分)(2)李暠风度仪容美好严谨,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威严庄重,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声望。

多次受封后作为武都县的地方长官,不久拜为太子少傅。

(“所历”“伯”“俄”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李暠,淮安王神通的玄孙,清河王孝节的孙子。

李暠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侍奉母亲非常谨慎。

唐睿宗的时候,多次升迁转任卫尉少卿。

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因为悲伤过度骨瘦如柴,家人及关系密切的亲属从不曾看见他说笑。

开元初年,任汝州刺史,管理严格简朴,州县一派肃然。

和他的哥哥李昇、弟弟李晕,感情尤其深厚。

李昇等人每个月从东都洛阳来探访李暠,悄悄地往来,州中人都不知道,李暠像这样清廉谨慎。

不久任太长少卿,三次升职后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原府尹,同时任太原以北各军节度使。

太原过去有个习惯,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

像这样很多年,当地人称那些地方叫“黄坑”。

黄坑旁边有上千条饥饿的狗,它们吃死人的肉,因为伤害小孩及体弱者,远近的人们为此很忧虑,前后官员都不能禁止。

2016年4月2016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6年4月2016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答案】A(3分)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答案】B(3分)【解析】试题分析:B项“古代的游侠专门跟政府唱对台戏”错,文中并没有“专门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意思,只是说“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且上文也有“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这样的信息,所以他们并非专门跟政府唱对台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答案】C(3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推断题,首先要正确把握文中所称颂的“侠”的精神,即: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义,除暴安良,打抱不平;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由此可见,C项明显不符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诗文阅读(36分)4【答案】A(3分)【解析】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前提是要能正确翻译句子。

本句的译文为:齐高帝引荐江淹入中书省,先赏赐酒饭,江淹平时能吃能喝,一只烤鹅快要吃光,酒也喝了好几升,饭吃完了,酒喝完了,文诰也写完了。

另外还可以根据细微的区别进行排除。

如本句中的“淹素能饮啖”,“饮啖”为一个词组,所以不能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答案】D(3分)【解析】试题分析:“表示赞扬、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错,应为“而给予一个或褒或贬,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古代的谥号有褒扬的,也有表批评的,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幽”表示“壅遏不通”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层级为识记A。

6【答案】A(3分)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10分)【答案】(1)(5分)景素与他的心腹日夜谋划叛乱,江淹知道祸事要到,于是向景素赠诗十五首婉言劝戒。

(“腹心”“谋议”“祸机”“发”“讽”各计1分)(2)(5分)我本来就是无实权的闲官,并不图富贵,如今惭愧充任官职,已达到今天的地步。

许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许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许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7高三上·陕西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经典的重构指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和实用。

因此,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把现有的经典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从而接纳被历史确认了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

通过重构,文学经典才能与历史同步,文学经典的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文学经典的质量才会得到保障。

事实上,重构最大的作用在于增补和删除,增补主要针对现在而言,即把现在被视为经典的作品补充进去。

删除主要针对过去而言,即把过去误认为是经典的作品从经典书目中清除出去。

因此,这一重构的过程也是文学经典化的过程。

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文学经典书目实际上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

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布鲁姆认为,作家及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陌生性”。

他说:“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文学都具有经典性。

”原创性对于文学经典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无法据此解释那些大量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同样具有原创性的作品。

例如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它们的陌生化特点往往让阅读它们的人爱不释手,但是它们却不能成为经典。

这就是说,布鲁姆提出的原创性标志的陌生性,难以成为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标准。

布鲁姆接着又提出另一个标准:“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又一标志。

但是,无论是陌生性还是神性和人性的爱恨纠葛,都难以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文学经典化的标准。

当我们从起源上对文学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

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四次调研考试试卷

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四次调研考试试卷

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四次调研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6高三上·日照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一次踏上徽州,但见烟树葱茏,(掩映/映照)着栉比而立的黛瓦粉墙,呈现出一派清新野逸的田园风光,犹如丹青妙笔在用枯笔淡墨,勾勒出疏树寒村的山水胜境,那种“_______________”的牵人情思,吸引着我寻幽而陶然忘返。

“徽式新屋”曾是非常时髦的民居型式,在徽州高移民输出的特殊时代里风靡一时。

然而,一旦时过境迁,徽派老房子便愈来愈显现出它的弱点。

《汪悔翁乙丙日记》记载了咸丰兵燹期间,作者避难故里绩溪的房子旧貌,半个多世纪以后编纂的民国《歙县志》,对徽州老房子的缺陷更是直言不讳。

老房子是徽商如日中天时精雕细琢而成的,它表达了久远的历史,成为明清时高层次地域文化的积淀。

但从总体上看,内向封闭式的建筑(阻隔/隔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能提供有效的通风、采光条件,更无法(营建/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多数老房子是数百年前缙绅富商所建,他们大多衣食无忧,优哉游哉。

庭院之中,石台石桌,或设鱼池,或置盆景,将丘壑林泉浓缩于壶天之中,排遣文人雅士诗书之外的闲情逸志,在_______________ ,留存山林隐逸的一片净土。

(1)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掩映阻隔营建B . 映照隔断营建C . 映照阻隔营造D . 掩映隔断营造(2)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 . 胜境时过境迁B . 风靡一时(mǐ)直言不讳C . 编纂优哉游哉D . 精雕细琢(zhuó)闲情逸志(3)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掩映阻隔营建B . 映照隔断营建C . 映照阻隔营造D . 掩映隔断营造(4)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踏破铁鞋无觅处俗务萦怀的内心深处B . 柳暗花明又一村俗务萦怀的内心深处C . 柳暗花明又一村熙熙攘攘的物欲背后D . 踏破铁鞋无觅处熙熙攘攘的物欲背后(5)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踏破铁鞋无觅处俗务萦怀的内心深处B . 柳暗花明又一村俗务萦怀的内心深处C . 柳暗花明又一村熙熙攘攘的物欲背后D . 踏破铁鞋无觅处熙熙攘攘的物欲背后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6高二上·南昌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河南省许昌县高三3月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完整 含答案

河南省许昌县高三3月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完整 含答案

河南省许昌县2016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还兼具社会责任,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一文中指出诗歌“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无限的”。

诗歌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尤其在当下,网络、多媒体信息已经紧密而深入地进入社会诸多领域,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

诗歌文体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协调公众的注意力,用轻灵的文字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甚至可以改变读者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意识观念等。

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是广义层面的。

首先,诗人应该秉持社会责任感。

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时代的先驱者,是担负社会责任的“道义”者。

其次,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深而又广,它决不局限于哪一个具体的方面。

诗歌可以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可以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还可以起到交流、传承或延续文化的功能。

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回归社会,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是诗歌的社会使命。

对诗歌而言,社会担当出于自觉——文学意义上与现实意义上的责任,既可以从时代和文化的视野出发,也可以持个人的身份去坚守;它不是强加给诗歌的包袱,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诗歌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予我们的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无法提供的,它直指人的心灵。

诗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心灵的表现,是窃取灵魂秘密的钥匙,是生命精微的呈现,是灵魂坦诚的剖白。

历代好诗都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功能,所以我们常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这个民族的未来必然缺少希望,一个抱持诗性情怀的人,他的精神不会委顿。

【精品】河南省许昌县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精品】河南省许昌县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2015.12命题人:胡蕴琦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因为史官要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这些东西不靠学校讲,靠父子相传。

所以,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记》就是由父子两代人完成的,这就是家学的影响。

二十四史的第二部是《汉书》,主要作者是班固,但是班固的父亲班彪首先写了几十篇,然后班固接着写,班固没有写完,坐牢死了,他的妹妹班昭接着写。

所以,《汉书》实际上经过了班彪、班固、班昭之手才最后完成。

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出现,这种例子太多了。

“唐宋八大家”里有父子三人的“三苏”,苏辙、苏轼、苏洵,诗书相传,一家三口都是大文豪;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曹操,还有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历史上号称“三曹”,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三曹”同时代的著名女作家蔡文姬,其父蔡邕,也是大学者大作家。

很多家族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而且有教育子女的格言,叫家训。

所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一直到今天,《颜氏家训》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

中国古代家学、家风的兴盛,直接带的结果就是家业的代代相传。

祖父和父亲是史官,儿孙就继续做史官;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祖父和父亲是中医,儿孙往往也继承医学传统。

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民族,但是,唯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小农经济形成极其浓厚的家庭观念;第二,世代相传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每一个家庭;第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读书的重视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所不及的。

中国古代的家学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

钱学森在回想他的童年的时候说过,他四岁开始,每天都要站在家长面前背书。

这些大科学家的古文功底好得很,就是从小背出的。

古代孩子从小背什么书?《论语》、《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周礼》、《礼记》等。

许昌市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调研考试试卷

许昌市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调研考试试卷

许昌市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调研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下·榆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曾经有一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确实,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______都领先于世界。

但是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或经济纷纷落伍了。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比较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的转移,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_________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_________。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德国的迅速崛起,要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归功于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归功于将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促成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

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_____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

现在的世界科技和经济“超级大国”美国,也是通过文化创新后来居上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A . 区域机制发祥地开垦B . 领域机制发源地开辟C . 区域机理发祥地开垦D . 领域机理发源地开辟(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纷纷落伍了。

B . 但是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纷纷落伍了。

C .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或经济纷纷落伍了。

2016届平顶山新乡许昌高三联考调研考试

2016届平顶山新乡许昌高三联考调研考试

2016届平顶山新乡许昌高三联考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9分)1.(3分)C(“时代最早的猿猴造型”有误,原文是“目前所见……文物”。

)2.(3分)B(《银猿饰》不一定是汉代文物。

)3.(3分)B(“由写实到浪漫的形貌嬗变”是“大约在唐末五代时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3分)C5.(3分)A(“殁”还指“死于非命”。

)6.(3分)B(“一帆风顺”表述错误,他的仕途因为桑哥遭遇挫折。

)7.(10分)(1)(5分)皇帝多次召(他)到榻前,当面告诉诏令(的主要内容),他都详细地起草进呈,皇帝表示很满意。

(“面谕”“具草”“称善”各1分,句子大意2分)(2)(5分)桑哥败露之后,皇帝下令有关机构毁坏他的墓碑,阎复等人也因为这件事情而被牵连罢官。

(“有司”“坐”“是”各1分,句子大意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5分)本诗塑造了一位虽屡遭迫害(1分)但壮志未泯(2分)的抗清志士形象(2分)。

(意思对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6分)全诗通过对秋夜山林叶落鸟惊的“无静”和第二天潭水空明、松林积翠的描写,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突出作者在特殊形势下异乡思归的孤寂(或“心绪难宁”)和反清复明的焦灼(或“坚定”)。

(技巧2分,情感4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6分)(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添字、漏字现象,则该空不给分。

)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⑵何方圆之不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⑶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1)(5分)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A.“抢了本属于自己的”原文没有体现;B.“射击水平并不高明”表述错误;D.“他很吃惊自己枪法不准”不准确,他吃惊的是为何没打中,疑心对方有提防。

)(2)(6分)①对冈纳心怀妒忌和怨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许昌县2016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还兼具社会责任,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一文中指出诗歌“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无限的”。

诗歌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尤其在当下,网络、多媒体信息已经紧密而深入地进入社会诸多领域,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

诗歌文体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协调公众的注意力,用轻灵的文字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甚至可以改变读者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意识观念等。

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是广义层面的。

首先,诗人应该秉持社会责任感。

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时代的先驱者,是担负社会责任的“道义”者。

其次,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深而又广,它决不局限于哪一个具体的方面。

诗歌可以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可以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还可以起到交流、传承或延续文化的功能。

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回归社会,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是诗歌的社会使命。

对诗歌而言,社会担当出于自觉——文学意义上与现实意义上的责任,既可以从时代和文化的视野出发,也可以持个人的身份去坚守;它不是强加给诗歌的包袱,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诗歌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予我们的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无法提供的,它直指人的心灵。

诗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心灵的表现,是窃取灵魂秘密的钥匙,是生命精微的呈现,是灵魂坦诚的剖白。

历代好诗都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功能,所以我们常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这个民族的未来必然缺少希望,一个抱持诗性情怀的人,他的精神不会委顿。

诗人仅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

从艺术本源来看,诗歌首先是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受时空的阻隔,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的关系;诗歌是未来时间里最美的存在方式,是逍遥的自在,是灵性之光。

那些震烁古今的诗作均浸润着心灵的雨露,蕴藏着丰富的心灵材料。

写作、阅读、朗诵诗歌的过程是心灵受外物感动得以滋养的过程,缺失心灵的书写,不是好的诗作。

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题思想等方面,好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豪斯曼曾在题为《诗的名称与实质》的讲演中说:一首好诗能够从它沿着人们的脊椎造成的战栗去判定。

好诗,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

饱含情感、见得到人性的光和影的诗歌必然会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从诸多世界经典诗篇中,我们会瞬息间读出心灵的悸动,感知到精神的压抑或敞亮、温暖或孤寂,好诗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心力源泉。

(摘编自孙晓娅《诗歌的三个维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下社会,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因此诗歌虽然不会改变人的命运,但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B. 诗歌可以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这是由诗歌本身的文体特征性决定的。

C.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人们以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提供的。

D. 诗歌对社会的担当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以及用来交流、传承或者延续文化。

1.A(前后两者之间强加因果关系,另外"不会改变人的命运"表述有误,原文说"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根据孔子有关《诗》的论述和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中的观点,可以看出诗歌除了具有艺术性之外,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B. 诗歌对社会的担当不是谁强加给它的,完全是源于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的责任,因此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C. 诗人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担负起社会责任,回归社会,用诗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

D. 诗歌从艺术本源来看首先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需要时空概念,却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之间的关系。

2.D("不需要时空概念"错误,原文说"不受时空的阻隔")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直指人的心灵,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作用,因此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考诗歌照亮。

B. 诗人既要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

如果不用心灵去创作,谁也写不出好的诗歌作品。

C. 优秀的诗歌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体思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

D. 豪斯曼《诗的名称与实质》演讲词告诉我们,判断一首诗歌的好坏,关键要看这首诗歌是否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

3.A("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作用"的应该是"好诗","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靠诗歌照亮"夸大其词)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

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

高祖胜,以燕。

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

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

父苌,魏柔玄镇将,有威重,见称于时。

武成中,以宁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宁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美姿容,善骑射。

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定服其能,赠遗甚厚,天光败,从侯莫陈悦。

及周文•讨悦,宁与李弼来归。

孝武西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

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

大统七年,从于谨破稽胡帅刘平伏于上郡。

及梁定反,以宁为军司,监陇右诸军事。

贼平,进位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九年,从周文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芒山。

迁左卫将军,进爵范阳郡公。

十六年,拜大将军。

羌帅傍乞铁匆及郑五丑等反叛,宁讨平之。

恭帝二年,改封武阳郡公,迁尚书右仆射。

周孝闵帝践祚,授柱国大将军。

武成初,出为同州刺史。

迁大司寇,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

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

属大兵东讨,宁舆疾从军。

薨于同州。

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曰昭。

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勣。

及生子赞,亲属皆请赞为嗣。

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

”遂以勣嗣。

时以此多之。

及宁薨,勣袭爵。

•周文:北周文皇帝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矩为帝,是为西魏。

从此宇文泰专制长达20年,其子建北周,追谥曰文皇帝。

豆卢宁时为西魏、北周将领。

(节选自《北史·豆卢宁传》)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B.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C.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D.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4.A【名师点睛】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1)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等等。

C.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谓天子死为“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D.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5.C(C项应是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豆卢宁出身名门贵族,年少有志气。

豆卢宁少时勇猛果敢,有志气,身高八尺,容貌俊美,擅于骑射。

其父生前德高望重被当时的人们所称颂,死后凭借功勋被追赠为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B.豆卢宁勇担重任,深受赏识重用。

豆卢宁和李弼率领众人归顺宇文泰后因恭迎孝武帝西迁,被连续加封,以后又因辅从、征战、御敌、迎降、平叛之功多次被加官进爵。

C.豆卢宁忠于国事,鞠躬尽瘁。

他担任岐州刺史时,恰巧大军东征,仍抱病登车随大军出征。

在同州去世。

D.豆卢宁仁厚重情,不以亲疏论人。

他不同意亲属更换继承人的建议。

亲子出生后仍把养子当作自己的继承人。

死后养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6.A【名师点睛】选项A对应的句子是“父苌,魏柔玄镇将,有威重,见称于时。

武成中,以宁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宁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美姿容,善骑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