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全文)

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全文)

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全文)ESC针对欧洲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进行了更新,更新的原因主要是:欧洲批准几个新药如vernakalant和达比加群酯提前使用:公布几个主要抗凝药物试验结果,如AVERROES试验(阿哌沙斑和乙酰水杨酸)、ROCKET-AF试验(利伐沙斑和维生素K拮抗剂( VKA)、ARISTOTLE试验(阿哌沙斑)。

同时,新指南建议应用心电图对年龄≥65岁人群筛查心房颤动(等级I,证据水平B)。

现对新指南解读如下。

卒中和出血危险的评估卒中风险评估——CHA2DS2-VASc评分替代CHADS2评分新指南强烈建议集中确定“真正卒中低风险”心房颤动患者(如年龄<65岁、孤立性心房颤动和不需要任何抗栓治疗的患者),因此需要在评分中包含更多的常见卒中危险因素。

而大多数专家认为,CHADS2评分比较简单且许多其他常见的卒中危险因素并未纳入CHADS2评分中,如瓣膜病是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75岁患者较65—75岁患者卒中风险更高等。

研究证实,因CHADS2=0分而被划分为卒中低风险的患者每年卒中的发生率>1.5%,故CHADS2评分不能确定“真正卒中低风险”心房颤动患者。

指南建议将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和“临床相关非主要”危险因素,首字母缩写为CHA2DS2-VASc评分,其包括临床实践中大多数常见卒中危险因素。

“C”在CHA2DS2-VASc评分中指已记录的中重度收缩功能障碍或者因新近失代偿心力衰竭而住院的患者,不考虑左室射血分数;除了完全达到“年龄<65岁和孤立性心房颤动”标准的女性心房颤动患者外,女性能从总体上增加卒中风险;若女性心房颤动患者完全达到“年龄<65岁和孤立性心房颤动”标准,女性作为其惟一危险因素则不需要抗凝治疗。

许多证据显示,CHA2DS2-VASc评分在确定“真正低风险”心房颤动患者中更有优势,并且与GHADS2评分一样,甚至能更好确定可能发生卒中和血栓栓塞的患者。

2010欧洲心房纤颤指南(解读)

2010欧洲心房纤颤指南(解读)

欧洲ESC(2010)房颤管理指南解读2010年9月在瑞典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大会公布了最新房颤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新版指南)[1] ,该指南是欧洲心脏病学会单独发布的指南,之前他们均与AHA/ACC联合发布指南,可能今后世界上只有一个指南的格局将发生改变。

新版指南较2006年AHA/ACC/ESC 联合公布的房颤指南(以下简称2006版指南)[2]相比,流行病学、抗凝、室率控制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笔者简要解读如下:第一部分流行病学1.1 降低再住院率-房颤管理的新目标指南将降低死亡率、再住院率、卒中、提高生活质量和活动耐量及改善左室功能作为房颤管理的主要目标。

与2006版指南相比,首次把降低再住院率作为房颤管理的目标。

指南提出:房颤占所有再住院原因的1/3,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加重、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主要原因。

对房颤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简单的抗凝和控制室率。

1.2 遗传因素-房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指南首次将遗传因素作为房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

文中指出:房颤,尤其是特发性房颤具有一定的遗传背景,ANP、PITX2、SCN5A等[3-5]基因均与房颤的发生发展相关,但是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

第二部分房颤的分类及分级2.1房颤的分类目前国际上房颤的分类很多,新版指南根据房颤持续时间将房颤分为5类:首发房颤(首次发现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可以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持久性房颤(持续超过1年)、慢性房颤(患者已处于适应状态)。

除此之外,因脑血栓或其他原因住院而发现房颤,患者无明显症状的房颤定义为沉默性房颤。

与2006版指南相比,增加了持久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分类更加细致,便于临床管理。

2.2 EHRA score-房颤危险度分级,房颤中的“NYAH分级”指南中指出:房颤的急性期管理应该包括缓解症状,评价相关危险因素。

因此指南提出了房颤危险度分层的概念,主要依据患者症状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分为四个等级,即:EHRA Ⅰ:无症状EHRA Ⅱ:症状轻微,日常活动不受限制EHRA Ⅲ:症状严重,日常活动明显受限EHRA Ⅳ:不能从事任何活动该分级为临床评价房颤发作期患者的症状甚至评估房颤管理后的效果提供一个简单方便的工具,可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解读2010年ESC房颤治疗指南

解读2010年ESC房颤治疗指南

不断更新与延展的房颤理念(上)——解读“2010年ESC房颤治疗指南”作者:郭继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0-11-29“科学宛如一条直泻奔流的江河,不断的延伸与向前是其不变的属性”。

当我读着“2010年ESC房颤治疗指南”,并被其珍珠般耀眼的新理念吸引和攫获时,我深深感悟到居里夫人这句名言是何等的精辟。

房颤患病率:一匹脱缰的马房颤的患病率一直被认为是0.4%~1%,其中0.4%取自Framingham资料,1%取自美国房颤患者占总体人群的比例,我国成人房颤患病率的抽样调查结果为0.77%。

2010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指南认为,当今房颤的发病率为1%~2%。

并指出,由于12导联心电图的房颤检出率偏低,房颤可因无症状长期漏诊,以及很多房颤患者从不住院,因此“真实”的患病率可能已接近2%。

年龄与房颤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图1)。

40~50岁人群的房颤发生率<0.5%,80岁人群的发生率高达5%~15%。

近70%的房颤患者年龄为65~85岁,中位数年龄为75岁, 40岁以上人群的终生房颤风险为25%。

性别与房颤虽然房颤患病的绝对人数男女相近,但男性一直被认为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2010年ESC指南仍认为男性受房颤的影响更大,除发病率略高外,可能还与合并症的多寡和程度有关。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60岁前男女房颤的患病率伴随而升,60岁后男性患病率明显升高,65~69岁的男女患病率分别为5.8%和2.8%。

而在70~79岁又不相上下,分别为5.9%和5.8%(图2)。

因女性预期寿命比男性长,使75岁以上房颤患者中60%为女性,所以从公众健康角度看,房颤同样影响着男女人群。

患病率持续增加现已明确,未来房颤的患病率还将持续增长,这一趋势用人口老龄化的单一因素无法完全解释。

上世纪70~90年代的20年期间,房颤的患病率增加了1倍,女性从2.8%升至4.7%,男性从3.2%上升至9.1%。

根据近年来房颤患病率增长的趋势,预计未来50年中房颤的患病率还将增加1倍。

2010ESC最新房颤指南解读

2010ESC最新房颤指南解读
NSR AF
Nademanne, J Am Coll Cardiol,2008;843
中高危AF成功消融后是否继续抗凝?
2.5
2
2
发生率 %
1.5

offOAT on-OAT
0.04 出血性卒中
J ACC, 2010;55:735–743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华法林应用
2007年HRS/EHRA/ECAS共识 •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服用华法林至少2月 • 根据CHADS2积分决定术后是否长期服用华法林 • 不建议CHADS2积分≥2者术后停用华法林
2010年ESC房颤治疗指南 • 术后华法林起效前应用UFH或LMWH过渡 • 消融术后应用华法林至少3月(IIa) • CHA2DS2-VASc≥2,术后不服用华法林(IIa)
2010ESC最新房颤指南精要
医学是矛盾的统一体
• 房颤容易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需要抗栓治
疗!
• 抗栓治疗易出现出血并发症---不可以抗栓治
疗! ?选择
• 医疗行为的目的:最佳的 获益/风险 比值
2010ESC房颤治疗指南 主要更新内容
房颤的分型 房颤的临床评估 房颤的抗栓治疗 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治疗 其他:上游治疗,合并特殊情况等
AF导管消融
PAF:导管消融 vs AAD
JAMA. 2010;303:333
死亡率:药物 vs 导管消融
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
导管消融组降低卒中率及死亡率
Paponne,JACC. 2003.185
导管消融:显著降低脑卒中
755名患者
卒中/TIA 发生率 1.1%
0.9%发生于术后2周
79%无卒中危险因素 和68%≥ 1项危险因素 的窦律患者停华法林

心房颤动指南--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指南--抗凝治疗

房颤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多发生在心功能障碍和室率持续增快的患者 具有可逆性
血栓栓塞抗凝治疗

房颤抗凝治疗:CHADS2评分 房颤转复抗凝:升级(<48h肝素化)
危险分层-CHADS2评分新拓展
危险因素
2006
ACC/AHA/ESC CHADS2积分 VASc积分
慢性心衰/左心功能障碍(C) 1 高血压(H) 年龄>75岁(A) 糖尿病(D) 1 1 1 1
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7
急性缺血性卒中 在卒中急性期进行抗凝治疗将会增 加颅内出血或梗死后出血的风险,因 此不推荐为发病2周以内的缺血性卒 中患者进行抗栓治疗。 发病2周以后若无禁忌证应开始抗栓 治疗,其治疗原则与一般房颤患者相 同。
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8
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 的风险与房颤患者相同,因此遵循 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原则进行处理。
心内科 尚永志
主要内容
前言 房颤分类 房颤伴随病及并发症 房颤的抗凝治疗 总结

男性多于女性
房颤的发生与年龄相关

普通人群的发生率0.77%(30-85岁)
40-50岁:0.5%
>80岁:7.5% 致死致残主要原因: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脑卒中
2012年房颤分4类
初发 AF
首次发现,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复律。
左心耳封堵术
指南推荐 对于长期口服抗凝剂有禁忌症的高卒 中发现的患者,可以考虑经皮介入性 左心耳封堵术(IIb B); 对于开放性心脏手术的患者,可以考 虑手术切除左心耳(IIb C)。
总结:
1.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治疗的重要部分。 2.心房纤颤治疗倾于"全或无",即对于存在血 栓栓塞风险的患者,推荐抗凝;无卒中危 险因素的心房纤颤,不予抗凝。 3.心房纤颤目前仍然以口服抗凝药为主,随 着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抗凝已经由华法 林“单元化”走向“多元化”时代

2010ESC房颤指南指南

2010ESC房颤指南指南

2010年《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桑才华2010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会议上公布了《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并于8月27日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上。

新指南实际上是2006年《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的延续,根据临床实践及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新指南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更新。

分型:房颤“五型论”新指南将房颤分为五类:首次诊断的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long-standing persistent)房颤、永久性房颤。

新指南指出,永久性房颤将不再考虑节律控制策略。

长程持续性房颤是在导管消融时代新出现的一个名词,导管消融使房颤治愈成为可能,房颤不再是“永久性”,新指南定义长程持续性房颤为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拟采用节律控制策略,即接受导管消融治疗。

新指南指出对于怀疑房颤或确诊房颤的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尤为重要,包括:症状发作时患者感知自身心脏节律是否规则;房颤发作是否存在诱发因素,如运动、情绪激动或饮酒;症状严重程度;发作是否频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卒中、糖尿病或慢性肺部疾病;是否嗜酒;是否存在房颤家族史。

呼吁出台症状评估标准,抗凝更加细化,随访注重变化新指南首次提出了根据欧洲心律学会(EHRA)房颤相关症状积分进行分级。

EHRAⅠ:无任何症状;EHRAⅡ:症状轻微,日常活动不受影响;EHRA Ⅲ:症状严重,日常活动受到影响;EHRAⅣ:致残性症状,无法从事日常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EHRA积分相关的症状只与房颤相关,当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心室率控制后,相应的症状将消失或减轻。

房颤相关症状的EHRA分级是治疗策略的选择重要依据,推荐用EHRA积分评价房颤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Ⅰ,B)。

危险分层在卒中和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层方面,新指南提出了新的评分系统——CHA2DS2VASc积分(表1),其在CHADS2积分基础上将年龄≥75岁由1分改为了2分,增加了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性别(女性)三个危险因素。

欧洲心脏学会(ESC)心房颤动处理指南(要点)

欧洲心脏学会(ESC)心房颤动处理指南(要点)

欧洲心脏学会(ESC)心房颤动处理指南(要点)1 对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症状的评估首先,根据房颤发生情况和持续的时间,房颤被分为:初发性、阵发性、持续性、长期持续性(>1年)和永久性五种类型。

为了便于对房颤患者的随访,指南认为应该对房颤相关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定量评估。

因此,此次指南首次提出了依据EHRA评分表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

房颤是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易导致严重的后果,影响房颤患者的主要后果见下表。

因此,指南强调房颤的预防是房颤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

2 抗血栓治疗房颤是中风和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房颤患者发生中风后,致死、致残和再次中风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原因导致的中风。

但是,房颤患者中风的风险并不一致,因此对房颤患者的处理包括对中风风险的评估以及采用相应的抗血栓治疗方法。

为此,在以往的指南中采用CHADS2评分。

但是,在此次新的指南中,由于此评估方法较差的预测价值,“低危”、“中危”和“高危”的应用被放弃。

一个新的更详细的中风危险的分析方法被采用,新的指南推荐根据新的评估方法,确定中风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并决定是否进行抗血栓治疗。

在新的指南中,对于非瓣膜病变的房颤患者,中风和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危险因素和“临床有关的非主要”危险因素。

前者指:中风史、TIA或高龄(≥75岁);后者包括:心力衰竭或中、重度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即LVEF≤40%)、高血压、糖尿病、女性、年龄65~74岁和血管病变(心肌梗死史、周围动脉病变和主动脉斑块)。

根据以往的CHADS2评分方法,最大的分值是6分,而新的评分方法是CHA2DS2-VASc,最大分值是9分。

CHA2DS2-VASc的具体评分方法见下。

CHA2DS2-VASc的评分方法根据CHA2DS2-VASc的评分方法,新的指南建议预防血栓药物的选择如下。

房颤患者预防血栓的药物选择注:QAC:口服抗凝药物,如维生素K拮抗剂(VKA),INR 控制在2~3。

心房颤动的治疗指南与病例分析

心房颤动的治疗指南与病例分析
——ACC/AHA/ESC 导管消融心房颤动的中国专家共识(2008年)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工作组 房颤消融专家共识(2007年)
——HRS/EHRA/ECAS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0年)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治疗 专家组
心房颤动指南
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10年)
95%
11
Ouyang Morady
Ger 05.10
40
95%
8
USA 05.10
80
68% ,60%
9
Tada
Jap 05.9
16
75%
17
Earley
UK
06.2
42
74%
8.4
Sueda
Jap 05.2
49
70.2%
12
现今发表文章中慢性房颤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多在60-80%
多次手术提高成功率
临床文献支持- 6个主要研究的研究结果
6个研究结果均提示射频治疗优于药物治疗组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9. Vol. pp. 1-7
临床文献支持-A4 Study
Catheter Ablation Versus Antiarrhythmic Drugs for Atrial Fibrillation(The A4 Study)
入院时病情
• 平卧位,双侧颈静脉充盈,双下肢轻度浮肿 • 心率: 114bpm,律不规则,心尖部II级SM,两肺未及干湿性罗音
, BP 110/75 mmHg;
入院时Holter
NT-proBNP
入院用药
• 华法林 2.5mg PO QN • 呋塞米 20mg IVP Bid • 螺内酯 20mg PO QD • 缬沙坦 80mg PO QD • 单硝酸异山梨酯片 60mg PO QD • 美托洛尔缓释片 47.5mg Bid • 地高辛 0.125mg Q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
作者:马长生桑才华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会议上公布了《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并于8月27日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上。

新指南实际上是2006年《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的延续,根据临床实践及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新指南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更新。

分型:房颤“五型论”
新指南将房颤分为五类:首次诊断的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long-standing persistent)房颤、永久性房颤。

新指南指出,永久性房颤将不再考虑节律控制策略。

长程持续性房颤是在导管消融时代新出现的一个名词,导管消融使房颤治愈成为可能,房颤不再是“永久性”,新指南定义长程持续性房颤为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拟采用节律控制策略,即接受导管消融治疗。

新指南指出对于怀疑房颤或确诊房颤的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尤为重要,包括:症状发作时患者感知自身心脏节律是否规则;房颤发作是否存在诱发因素,如运动、情绪激动或饮酒;症状严重程度;发作是否频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卒中、糖尿病或慢性肺部疾病;是否嗜酒;是否存在房颤家族史。

呼吁:出台症状评估标准,抗凝更加细化,随访注重变化
新指南首次提出了根据欧洲心律学会(EHRA)房颤相关症状积分进行分级。

EHRAⅠ:无任何症状;EHRAⅡ:症状轻微,日常活动不受影响;EHRA Ⅲ:症状严重,日常活动受到影响;EHRAⅣ:致残性症状,无法从事日常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EHRA积分相关的症状只与房颤相关,当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心室率控制后,相应的症状将消失或减轻。

房颤相关症状的EHRA分级是治疗策略的选择重要依据,推荐用EHRA积分评价房颤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Ⅰ,B)。

危险分层
在卒中和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层方面,新指南提出了新的评分系统——CHA2DS2VASc积分(表1),其在CHADS2积分基础上将年龄≥75岁由1分改为了2分,增加了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性别(女性)三个危险因素。

根据CHA2DS2VASc积分,新指南提出了选择抗栓治疗策略的方案(图1)。

新指南关于选择口服抗凝药物的建议:除了低危患者(孤立性房颤、年龄<65岁)或存在禁忌征,所有房颤患者及均应行抗栓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Ⅰ,A)。

对于具体患者而言,抗栓治疗的选择应基于卒中、血栓栓塞和出血的绝对风险以及风险获益比(Ⅰ,A)。

CHADS2积分简单、易记,推荐用其对非瓣膜房颤进行初始卒中风险评估(Ⅰ,A)。

更为细致全面的卒中风险评估(如CHADS2为0~1分),推荐用基于危险因素的方法进行评价,考虑到患者的“主要”和“临床相关的非主要卒中危险因素” (Ⅰ,A)。

无危险因素的患者(年龄<65岁的孤立性房颤,无任何危险因素),可不进行任何抗栓治疗,包括阿司匹林(Ⅱa,B)。

对于拒绝服用口服抗凝药物或有服用禁忌的患者,可联用75~100 mg阿司匹林和75 mg氯吡格雷替代(Ⅱa,B)。

新指南指出,房颤患者开始抗凝治疗之前应进行出血风险评估。

新指南建议首次推出了HAS-BLED出血风险积分(表2),包括高血压、肝肾功能损害、卒中、出血史、INR波动、老年(如年龄>65岁)、药物(如联用抗血小板药或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嗜酒,评价房颤患者出血风险,积分≥3分时提示“高危”,出血高危患者无论接受华法林还是阿司匹林治疗,均应谨慎,并在开始抗栓治疗之后定期复查。

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权衡低INR时卒中风险和高INR时出血风险,新指南仍推荐控制INR2~3。

新指南同时也指出,华法林代谢受到药物、食物和酒精等影响;服用华法林时,不同患者和同一患者不同时间INR波动较大。

近期发表的临床对照试验中,仅60%~65%的时间内INR控制在2~3,而在真实世界中,这一数字可能低于50%,在我国则更低。

若INR达到治疗范围的时间低于60%,有可能完全抵消服用华法林的获益。

队列研究显示INR在1.5~2.0时,卒中风险升高两倍,故不建议INR<2.0。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种族差异,这一标准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者。

房颤随访
新指南强调,除了基线评估和初始治疗之外,有计划的临床随访尤为重要。

随访中应注意以下内容:(1)卒中危险因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新发糖尿病、高血压等),尤其应注意是否已具备抗凝指征。

(2)目前是否应该抗凝,是否有新出现的卒中危险因素,或存在抗凝必要如血栓栓塞低危患者复律后应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

(3)治疗后患者症状是否改善,若无改善,是否需更换治疗方案。

(4)是否出现促心律失常的征象或风险,若出现,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案。

(5)在服用AAD的情况下,阵发性房颤是否已进展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是否需要更换治疗方案。

(6)室率控制的疗效如何,静息状态和体力活动时的目标心率是否实现。

药物治疗
以缓解症状为首要目标心率控制松弛有度
既往指南建议严格的心率控制策略,即静息时心率控制在60~80次/分,而中度体力活动时控制在90~115次/分。

基于近期公布的RACE Ⅱ研究,新指南建议,对于无严重的快速心率相关症状者,采用宽松的心率控制策略是合理的;对于采用严格室率控制策略的患者,出于安全性考虑,体力活动时若心率过快需行运动试验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药物选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和地高辛等;上述药物无效时,亦可选用胺碘酮控制房颤的心室率;另外,决奈达隆可有效减慢静息或活动时的心率,可应用于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的心率控制。

通常采用节律控制策略主要是为了缓解房颤相关的症状,相反,对于无明显症状的患者(或控制心率治疗后无症状的患者),通常不需要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

服用AAD维持窦律应注意:(1)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房颤相关症状;(2)AAD维持窦律的效果有限;(3)抗心律失常治疗有效主要表现为减少房颤发作,而不是消除房颤;(4)一种AAD无效时可换用其他AAD;(5)药物的促心律失常效应和心外不良反应常见;(6)同疗效相比,更应重视AAD应用的安全性。

常用的AAD包括胺碘酮、决奈达隆、氟卡尼、普罗帕酮和索他洛尔(均为Ⅰ,A)。

迄今为止,胺碘酮仍然是所有AAD中维持窦性心律疗效最好的药物(Ⅰ,A),鉴于其毒性反应,通常只在其他药物无效或存在禁忌时才考虑使用(Ⅰ,C);对于严重心衰患者,NYHAⅢ/Ⅳ级或近期心功能不稳定(NYHA Ⅱ级),1月之内出现过心功能失代偿者,应考虑应用胺碘酮(Ⅰ,B)。

消融治疗
导管消融地位有序中提升
对于经过合理药物治疗仍有明显症状的房颤患者,新指南建议行导管消融。

对具体患者而言,是否行导管消融还应考虑:房颤类型、左心房大小、房颤病史;合并的心血管疾病严重程度;替代治疗(AAD, 心率控制)以及患者的意愿。

对于无症状房颤导管消融是否亦能获益目前还缺乏相关资料。

与以往指南相比,新指南中导管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对于消融术前或术中记录到的典型房扑,新指南建议行房扑消融(Ⅰ,B);药物治疗无效、有明显症状的阵发性房颤建议行导管消融(Ⅱa,A);药物治疗无效、有明显症状的持续性房颤,可考虑行导管消融(Ⅱa,B);对于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包括胺碘酮在内的药物不能控制症状时考虑导管消融(Ⅱb,B);新指南首次提出了对于无严重潜在心脏疾病的阵发性房颤,若心率控制无效可在AAD治疗之前直接行导管消融(Ⅱb,B);有症状的长程持续性房颤,若AAD治疗无效,亦可考虑导管消融(Ⅱb, C)。

新指南客观地指出,房颤导管消融高度依赖于术者的经验,目前房颤导管消融的相关研究无一例外的出自经验丰富的术者和先进电生理中心,所以大范围推广还需谨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