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髓经增注

合集下载

麻黄根汤_傅青主女科_产后编卷上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麻黄根汤_傅青主女科_产后编卷上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麻黄根汤_傅青主女科_产后编卷上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麻黄根汤_傅青主女科_产后编卷上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8)1.1.组成:人参2钱,当归2钱,黄耆1钱半(炙),白术1钱(炒),桂枝5分,麻黄根1钱,粉草5分(炒),牡蛎(研)少许,浮麦1大撮。

(8)1.2.功效:产后虚汗不止。

(8)1.3.来源:《傅青主女科_产后编》卷上。

(8)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8)2.相似度100%:参耆麻黄根汤 (8)2.1.组成:人参、黄耆、当归、白术、桂枝、粉草、麻黄根、牡蛎、浮麦。

.. 8 2.2.原方对照:人参2钱,当归2钱,黄耆1钱半(炙),白术1钱(炒),桂枝5分,麻黄根1钱,粉草5分(炒),牡蛎(研)少许,浮麦1大撮。

(8)2.3.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

(8)2.4.功效:产后自汗、盗汗。

(8)2.5.来源:《顾氏医径》卷四。

(8)3.相似度67%:牡蛎黄耆桂枝汤 (8)3.1.组成:牡蛎1钱,黄耆2钱,桂枝5分,麻黄根1钱,白术5分,甘草5分,浮麦1钱。

(8)3.2.原方对照:人参2钱,当归2钱,黄耆1钱半(炙),白术1钱(炒),桂枝5分,麻黄根1钱,粉草5分(炒),牡蛎(研)少许,浮麦1大撮。

(8)3.3.加:甘草 (8)3.4.减:人参、当归、粉草 (8)3.5.功效:气虚发热,膝腠理不密,自汗不止。

(9)3.6.来源:《医学启蒙》卷四。

(9)4.相似度60%:补中益气汤 (9)4.1.组成:黄耆1钱,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炙草5分,陈皮5分,升麻3分,柴胡3分,麻黄根1钱,浮麦1钱。

(9)4.2.原方对照:人参2钱,当归2钱,黄耆1钱半(炙),白术1钱(炒),桂枝5分,麻黄根1钱,粉草5分(炒),牡蛎(研)少许,浮麦1大撮。

(9)4.3.加:炙草、陈皮、升麻、柴胡 (9)4.4.减:桂枝、粉草、牡蛎 (9)4.5.功效:内伤气虚自汗。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一)简介《中國本草全書》(全400卷)出版社﹕華夏出版社簡介﹕《中國本草全書》共計400卷﹐2億5千萬字﹐其中含彩色圖片6千餘幅﹐黑白圖片2萬餘幅。

收錄了中國古代至1911年本草專著800餘種﹐相關本草文獻3000余種﹐文獻採集於國內外130多家藏書機構和個人。

全書由古籍附錄和索引兩大主體組成﹕1﹑古籍影印﹕共392卷﹐均為珍藏罕見版本。

內容分為﹕(1)本草專著類﹔(2)醫籍本草類﹔(3)類書本草類﹔(4)地方志本草類﹔(5)少數民族本草類﹔(6)城外本草類﹔(7)農書本草類﹔(8)佛道本草類﹔(9)雜著本草類等。

各類以年代為序編寫。

2﹑附錄6冊﹕(1)全書總目﹔(2)各卷詳目﹔(3)歷代所見本草書目考﹔(4)各國館藏本草書目考﹔(5)中國本草史大事記﹔(6)中國本草學大辭典。

3﹑索引2冊﹕用現代計算機手段掃描﹑修改﹐編製數據庫﹑索引等。

檢索項包括文獻名﹑著者名﹑藥品名﹑植物名﹑產地﹑加工﹑藥性﹑功能﹑主治等。

《中國本草全書》集中國本草文獻之大成﹐是世界圖書出版史上空前的一項系統工程。

版式設計獨具匠心﹐材質裝幀豪華精美﹐可供學習﹑檢索以及收藏之用。

书名:中国本草全书作者:中国文化研究会纂ISBN号:7-5080-2000-6价格:DNY360000.00(套价)刊行地:北京出版社:中原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页数:23,573页开本:30×29cm装帧形式:精装《中立国根本草全书》总目1、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马继兴辑本)……………………… 第二卷○○一神农本经(卢复辑本)…………………………… 第二卷一四七本草经…………………………………………… 第二卷二○五神农本草经(孙星衍、孙冯翼辑本)…………… 第二卷二三九神农本草经(狩谷斋辑本)…………………… 第二卷四一三神农本草经(森立之辑本)……………………… 第二卷四七五神农本草(王仁俊辑本)………………………… 第二卷五六三注释神农本草经………………………………… 第三卷○○一神农本经(姜国伊辑本)………………………… 第三卷三四一神农本经校注…………………………………… 第三卷三九五神农本草经(顾观光辑本)……………………… 第四卷○○一神农本草(王闓运辑本)………………………… 第四卷○六三神农本草经(黄奭辑本)………………………… 第四卷一四三神农古本草经…………………………………… 第四卷三四五药录……………………………………………… 第四卷四○九吴氏本草………………………………………… 第四卷四一五雷公炮炙论……………………………………… 第四卷四四三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甲本)………………… 第四卷五二九本草经集注(辑本)……………………………… 第五卷○○一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乙本)………………… 第五卷二八一亡名氏本草序例………………………………… 第五卷二八七唐新修本草残卷………………………………… 第五卷二九三新修本草(傅云龙本)…………………………… 第五卷三八五新修本草(敦煌残卷·甲本)…………………… 第六卷○○一新修本草(敦煌残卷·乙本)…………………… 第六卷○○九新修本草(敦煌残卷·丙本)…………………… 第六卷○二九新修本草序例(敦煌残卷·丁本)……………… 第六卷○三五新修本草(森立之影写本)……………………… 第六卷○四一重辑新修本草…………………………………… 第六卷二二九食疗本草………………………………………… 第六卷四八三石药尔雅………………………………………… 第六卷四九三何首乌录………………………………………… 第六卷五一五食医心鉴………………………………………… 第六卷五二一药谱……………………………………………… 第六卷五六五彰明附子记……………………………………… 第六卷五七七海药本草………………………………………… 第七卷○○一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第七卷○四一经史证类大观本草……………………………… 第九卷二八五重修政以及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第一一卷五一七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龙谷大学本)… 第一三卷四七七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画卷…………… 第一四卷五○五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神古克桢本)… 第一五卷三八一本草衍义……………………………………… 第一六卷三三九图经本草药性总论…………………………… 第一六卷四七一图经衍义本草………………………………… 第一七卷○○一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 第一九卷四九三履巉岩本草…………………………………… 第二○卷○○一本草图谱(周祜、周禧彩色绘画本)……………… 第二○卷四三一宝庆本草折中………………………………… 第二一卷○○一洁古珍珠囊…………………………………… 第二一卷五一七藏府标本药式………………………………… 第二一卷五三三珍珠囊………………………………………… 第二二卷○○一汤液本草……………………………………… 第二二卷○三一本草元命苞…………………………………… 第二二卷二二三本草衍义补遗………………………………… 第二二卷三三九日用本草(嘉靖四年刻本)…………………… 第二二卷三八七日用本草(万历四十八年刻本)……………… 第二二卷四七五饮膳方将……………………………………… 第二三卷○○一药准…………………………………………… 第二三卷一七一度荒本草(明代刻本)………………………… 第二三卷二九五度荒本草(朝鲜抄本)………………………… 第二四卷○○一滇南草本(务本堂本)………………………… 第二四卷○七九滇南本草图说………………………………… 第二四卷三一七滇南本草(云南丛书册)……………………… 第二四卷四五九滇南本草(云南刻本)………………………… 第二五卷○○一滇南本草(沐忠本) …………………………… 第二五卷一二三药性赋………………………………………… 第二五卷二五七本草集要……………………………………… 第二五卷二七三新编注释药性赋……………………………… 第二六卷○○一本草约言……………………………………… 第二六卷一六一食物本草(胡文焕精抄本)…………………… 第二六卷四五一食物本草(隆庆四年彩色抄绘本)…………… 第二七卷○○一本草品汇精要(罗马本)……………………… 第二八卷○○一本草纲目(金陵本)…………………………… 第三八卷○○一本草纲目(武林本)…………………………… 第四一卷三四一本草纲目(味古斋本)………………………… 第四七卷一五三神农本经融会贯通………………………………… 第五三卷○○一鼎刻京板太病院校正分类青囊药性赋……… 第五四卷二七一医方药性合编………………………………… 第五四卷三五七食物集………………………………………… 第五四卷四七一食鉴本草……………………………………… 第五五卷○○一体仁汇编·十二经络脏腑病情药性………… 第五五卷○六一新刻药证类明………………………………… 第五五卷一三一太病院补遗本草歌诀雷公炮制……………… 第五五卷二六三南产志………………………………………… 第五五卷四八三药性粗评……………………………………… 第五六卷○○一本草发明……………………………………… 第五六卷三六一本草蒙筌……………………………………… 第五七卷○○一茹草编………………………………………… 第五七卷三○七本草便………………………………………… 第五七卷四四五新刻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 第五八卷○○一饮馔服食谱…………………………………… 第五八卷四七五本草定衡……………………………………… 第五九卷○○一万病回春·药性歌…………………………… 第五九卷四九五伤寒论条辨·本草钞………………………… 第五九卷五一五本草选………………………………………… 第六○卷○○一药鉴…………………………………………… 第六一卷○○一本草原始(李骑墙绘图本)…………………… 第六一卷一○七本草原始(永怀堂刻本)……………………… 第六二卷○○一炮炙大法……………………………………… 第六二卷五○一本草真诠……………………………………… 第六三卷○○一食物辑要……………………………………… 第六三卷二三一芷园臆草题药………………………………… 第六三卷三九九本草汇言……………………………………… 第六四卷○○一医学汇函……………………………………… 第六六卷○○一上医本草……………………………………… 第六六卷二○一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第六六卷四三一食物本草……………………………………… 第六七卷○○一野菜博录……………………………………… 第六七卷一六一景岳全书·本草正……………………………第六七卷四一九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第六八卷○○一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第六八卷一四一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第六八卷二九三养生要括……………………………………… 第六八卷四六一神农本草经疏………………………………… 第六九卷○○一分部本草妙用………………………………… 第七一卷一七五医宗必读·本草征要………………………… 第七一卷四七九食物本草(姚可成辑本)……………………… 第七二卷○○一明医选要·药性诗诀………………………… 第七四卷○七五山公医旨食物类……………………………… 第七四卷一三一本草乘雅半偈………………………………… 第七五卷○○一药镜…………………………………………… 第七六卷○九七药品化义……………………………………… 第七六卷二三一新锲药性会元………………………………… 第七六卷三六七药性全备食物本草…………………………… 第七七卷○○一轩岐救正论·药性微蕴……………………… 第七七卷一六五新刊风科本草治风药品……………………… 第七七卷二三九药性要略大全………………………………… 第七七卷二九五本草纂要……………………………………… 第七八卷○○一仁寿堂药镜…………………………………… 第七八卷一二一新刊校正李东垣官板药性大全……………… 第七八卷四三九本草品汇精要(大冢本)……………………… 第七九卷○○一本草歌括(八卷本)…………………………… 第八三卷二○九本草歌括(二卷本)…………………………… 第八三卷三三七本草阐扬……………………………………… 第八三卷四二三本草大成药性赋……………………………… 第八四卷○○一本草纲目类纂必读…………………………… 第八四卷一五五食宪鸿秘……………………………………… 第八四卷四一七本草汇………………………………………… 第八五卷○○一寿世秘典……………………………………… 第八六卷三六九本草汇笺……………………………………… 第八七卷○○一经方衍义……………………………………… 第八七卷五一一本草洞诠……………………………………… 第八八卷○○一本草述………………………………………… 第八九卷○○一本草详节……………………………………… 第九二卷一九三本草纲目必读………………………………… 第九三卷○○一本草通玄……………………………………… 第九五卷○六三农经酌雅……………………………………… 第九五卷一九三本草崇原……………………………………… 第九五卷三○七生草药性备要………………………………… 第九五卷五一一药性纂要……………………………………… 第九六卷○○一药品辨义……………………………………… 第九六卷三四九握灵本草……………………………………… 第九七卷○○一本草必用……………………………………… 第九七卷五○七医学发蒙汇编………………………………… 第九八卷○○一食物本草会纂………………………………… 第九八卷○八一颐生秘旨……………………………………… 第九八卷五三三山居本草……………………………………… 第九九卷○○一饮食须知…………………………………… 第一○○卷○八三本草备要…………………………………… 第一○○卷二○一食物须知…………………………………… 第一○○卷四七五本经逢原…………………………………… 第一○一卷○○一药物医理近考…………………………………… 第一○一卷四八七杂症痘疹药性合参………………………… 第一○二卷○○一得宜本草分类……………………………… 第一○二卷三六九长沙药解…………………………………… 第一○二卷四二九夕庵读本草快编…………………………… 第一○三卷○○一绛雪园得宜本草…………………………… 第一○三卷三三五医林纂要探源……………………………… 第一○三卷三六五本草万方针线……………………………… 第一○四卷○○一本草经解要………………………………… 第一○四卷二四三玉楸药解…………………………………… 第一○四卷四七五药性通考…………………………………… 第一○五卷○○一要药分剂…………………………………… 第一○五卷三五三本草约编(王如鉴著本)…………………… 第一○六卷○○一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第一○七卷二三七本草诗牋…………………………………… 第一○七卷二八九要药分剂补正……………………………… 第一○八卷○○一食物小录…………………………………… 第一○八卷四二七本草从新…………………………………… 第一○九卷○○一人参考(刻本)…………………………… 第一○九卷三一七人参考(抄本)…………………………… 第一○九卷三三九罗氏会约医镜……………………………… 第一○九卷三六一醒园录……………………………………… 第一○九卷五○九法古录……………………………………… 第一一○卷○○一质问本草…………………………………… 第一一○卷三三九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 第一一一卷○○一本草分经审治……………………………… 第一一二卷○○一本草分经(姚澜著本)…………………… 第一一二卷一○七药性简要…………………………………… 第一一二卷二二一本草三家合注……………………………… 第一一二卷二五九毛诗名物图说……………………………… 第一一三卷○○一本草辑要…………………………………… 第一一三卷一五七药性歌(蔡恭著本)………………………… 第一一三卷四五七补充药性雷公炮制………………………… 第一一四卷○○一本草述录…………………………………… 第一一四卷四一一本草纲目拾遗……………………………… 第一一五卷○○一随园食单…………………………………… 第一一六卷二四七人参谱(陆烜著本)………………………… 第一一六卷三三七解毒编……………………………………… 第一一六卷三九九本草经读…………………………………… 第一一六卷四五九本草经疏辑要……………………………… 第一一七卷○○一本草正义…………………………………… 第一一七卷四六一修事指南…………………………………… 第一一八卷○○一药笼小品…………………………………… 第一一八卷○八一调疾饮食辩………………………………… 第一一八卷一三三本草纂要稿………………………………… 第一一九卷○○一四言药赋…………………………………… 第一一九卷○七五类经证治本草……………………………… 第一一九卷一五九简易草药材方图说………………………… 第一一九卷四四五药达………………………………………… 第一一九卷五一三分经本草四种……………………………… 第一二○卷○○一本草随录征实……………………………… 第一二○卷一二七本草………………………………………… 第一二○卷二九三寿世医窍…………………………………… 第一二○卷四三三本草述钩元………………………………… 第一二一卷○○一药性赋音释………………………………… 第一二二卷五二九本经疏证…………………………………… 第一二三卷○○一本草饮食谱………………………………… 第一二三卷五二三本经续疏·本经序疏要…………………… 第一二四卷○○一济荒必备…………………………………… 第一二四卷四八九本草求真…………………………………… 第一二五卷○○一药性集要便读……………………………… 第一二六卷一○一锦囊药性赋………………………………… 第一二六卷三八九植物名实图考……………………………… 第一二七卷○○一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第一三一卷○○一务中药性…………………………………… 第一三五卷○○一天宝本草…………………………………… 第一三五卷五三五神农本草经赞……………………………… 第一三六卷○○一药性摘记…………………………………… 第一三六卷二四九随息居饮食谱……………………………… 第一三六卷四二三本草经考注………………………………… 第一三七卷○○一本草再新…………………………………… 第一三八卷四○九本草汇编…………………………………… 第一三九卷○○一本草明览…………………………………… 第一三九卷○八九药性蒙求…………………………………… 第一三九卷一八一本草汇纂…………………………………… 第一三九卷二七一神农本草经指归…………………………… 第一四○卷○○一药性主治·分类主治……………………… 第一四一卷一三三本经便读…………………………………… 第一四一卷一九七药症忌宜…………………………………… 第一四一卷二六三闽产录异…………………………………… 第一四一卷三三九本草纲目易知录…………………………… 第一四二卷○○一本草正论…………………………………… 第一四三卷一五一稽古摘要…………………………………… 第一四三卷二三一本草简单明白图说……………………………… 第一四三卷三○三草木便方…………………………………… 第一四四卷○○一药要便蒙新编……………………………… 第一四四卷一四五本草害利…………………………………… 第一四四卷二六七本草衍句…………………………………… 第一四四卷四六三本草撮要…………………………………… 第一四五卷○○一何氏药性赋………………………………… 第一四五卷三一五本草思辩录………………………………… 第一四五卷三二九虫荟………………………………………… 第一四六卷○○一本草问答…………………………………… 第一四六卷三六五本草韵语…………………………………… 第一四六卷四一七药性诗解…………………………………… 第一四七卷○○一活人心法·药性诗解……………………… 第一四七卷○三九本草诗………………………………………第一四七卷一○七药性粗评全注……………………………… 第一四七卷一九五本草撮要类编……………………………… 第一四七卷二七九增订伪药条辨……………………………… 第一四七卷四八七每日蚀物避免生病考…………………………… 第一四八卷○○一分类草药性………………………………… 第一四八卷○四三本草(清抄本)……………………………… 第一四八卷○七七简单明白药性…………………………………… 第一四八卷一二七九龙虫治病方……………………………… 第一四八卷一五九本草类考…………………………………… 第一四八卷一八一本草分经(张节著本)……………………… 第一四八卷三一七药性撮要歌诀……………………………… 第一四八卷三四九药性要略…………………………………… 第一四八卷四○五本草(清抄本)……………………………… 第一四八卷四四三本草释名类聚………………………………第一四九卷○○一本草须知…………………………………… 第一四九卷二七九本草分队…………………………………… 第一四九卷四八三本草二十四品……………………………… 第一五○卷○○一药谱字类…………………………………… 第一五○卷一八一本草(程龄源著本)………………………… 第一五○卷二八五备用药物…………………………………… 第一五○卷三七三药性新编…………………………………… 第一五○卷三九七四言药性分类精要………………………… 第一五○卷四二七神农本草经抄今注………………………… 第一五一卷○○一本草约编(清抄本)………………………… 第一五一卷○八七用药法程…………………………………… 第一五一卷一五一药性钞……………………………………… 第一五一卷二三九药性探源…………………………………… 第一五一卷二六五本草歌括详注……………………………… 第一五一卷三一一药性骊珠…………………………………… 第一五一卷四八七药味别号录………………………………… 第一五二卷○○一国药出处…………………………………… 第一五二卷二一一药性韵语…………………………………… 第一五二卷二八三草药类纂新编……………………………… 第一五二卷四四三脏腑药性论诊脉诀………………………… 第一五二卷五○一本草十三家注……………………………… 第一五三卷○○一辞典本草…………………………………… 第一五五卷二二五食物治病新书……………………………… 第一五五卷四八七药名杂钞…………………………………… 第一五五卷五二三神农本草经注论…………………………… 第一五六卷○○一党参新研究………………………………… 第一五六卷一○七药性精髓…………………………………… 第一五六卷一二九国医新药物学……………………………… 第一五六卷二○三洋虫………………………………………… 第一五六卷五三九本草疏证…………………………………… 第一五七卷○○一杂类药性书………………………………… 第一五七卷一五三研药指南…………………………………… 第一五七卷一九七本草求原…………………………………… 第一五八卷○○一药性选要…………………………………… 第一五九卷○五一药名诗……………………………………… 第一五九卷一七九中国新本草图志…………………………… 第一五九卷二三三药物出产辨………………………………… 第一五九卷四五七岭南采药录………………………………… 第一六○卷○○一中国实用药物学…………………………… 第一六○卷○九九药物图考…………………………………… 第一六○卷一四七分类饮片新参……………………………… 第一六一卷○○一国药诠证…………………………………… 第一六一卷二六五二、方书马王堆医书五种…………………………… 第一六二卷○○一武威汉代医简……………………………… 第一六二卷一八七敦煌出土不知名医方二十三种…………… 第一六二卷二二一伤寒论……………………………………… 第一六二卷四六一金匮要略方论……………………………… 第一六三卷一一五肘后备急方………………………………… 第一六三卷二五一备急千金要方……………………………… 第一卷○○一千金翼方…………………………………… 第一六六卷○○一金匮玉函经………………………………… 第一六七卷二○九济生方……………………………………… 第一六七卷四二七外台秘要方………………………………… 第一六八卷○○一续易简方脉论……………………………… 第一七○卷四九七太平圣惠方………………………………… 第一七一卷○○一博济方……………………………………… 第一七七卷三三一圣济总录…………………………………… 第一七八卷○○一医方类聚…………………………………… 第一八九卷○○一三、医籍(真本)千金方……………………………… 第二三八卷○○一圣济经……………………………………… 第二三八卷○四五千金宝要…………………………………… 第二三八卷○八一鸡峰普济方………………………………… 第二三八卷○九一扁鹊心书…………………………………… 第二三八卷一四九医经正本书………………………………… 第二三八卷一五九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第二三八卷一六九医说………………………………………… 第二三八卷一七九儒门事亲…………………………………… 第二三八卷二五一内外伤辨惑论……………………………… 第二三八卷二五九痘疹论……………………………………… 第二三八卷二七七校注妇人良方……………………………… 第二三八卷二八五脾胃论……………………………………… 第二三八卷二九七外科精要…………………………………… 第二三八卷三二五外科精义…………………………………… 第二三八卷三三九卫生宝鉴…………………………………… 第二三八卷三五三格致余论…………………………………… 第二三八卷三八五秘传痘疹玉髓……………………………… 第二三八卷三九五心印绀珠经………………………………… 第二三八卷四一七医学碎金…………………………………… 第二三八卷四四三慈济方……………………………………… 第二三八卷四五九伤寒琐言…………………………………… 第二三八卷四六七奇效良方…………………………………… 第二三八卷四七七全幼心鉴…………………………………… 第二三八卷四八九活幼全书…………………………………… 第二三八卷五○一苍生司命…………………………………… 第二三八卷五一一痘疹方论…………………………………… 第二三八卷五三三石山医案…………………………………… 第二三八卷五三九痘治理辨…………………………………… 第二三八卷五四九韩氏医通…………………………………… 第二三九卷○○一博爱心鉴…………………………………… 第二三九卷○一三外科心法…………………………………… 第二三九卷○二三医学统旨…………………………………… 第二三九卷○三五医经大旨·古庵药鉴……………………… 第二三九卷一二五痘疹心法…………………………………… 第二三九卷一三九毓麟芝室痘科秘传玉髓经金镜录全书…… 第二三九卷一七五解围元薮…………………………………… 第二三九卷一八五医经大旨…………………………………… 第二三九卷二○一明医指掌…………………………………… 第二三九卷二三三青囊医方捷径……………………………… 第二三九卷二四九识病捷法…………………………………… 第二三九卷三二一疮疡经验全书……………………………… 第二三九卷三四一医旨绪余…………………………………… 第二三九卷三七七慎斋遗书…………………………………… 第二三九卷四一七眼科龙木论………………………………… 第二三九卷四三七古今医鉴…………………………………… 第二三九卷四七一医学钩玄…………………………………… 第二三九卷四九一痘疹金镜录………………………………… 第二三九卷四九九仁术便览…………………………………… 第二三九卷五一五幼幼集……………………………………… 第二三九卷五三五医学入门…………………………………… 第二四○卷○○一万病回春…………………………………… 第二四○卷四三三痘疹宝鉴…………………………………… 第二四○卷四五九万氏家抄方………………………………… 第二四○卷四六七郁冈斋笔麈………………………………… 第二四○卷五三七外科准绳…………………………………… 第二四○卷五四五(新锲)医家赤帜益辨全书………………… 第二四一卷○○一治法汇……………………………………… 第二四一卷○三一杏苑生春…………………………………… 第二四一卷○八三医宗粹言…………………………………… 第二四一卷○九七万经一统述………………………………… 第二四一卷三一九奇效医述…………………………………… 第二四一卷三二九医学疑问…………………………………… 第二四一卷三三九外科正宗…………………………………… 第二四一卷三九七医贯………………………………………… 第二四一卷四○七(重订)外科正宗………………………… 第二四一卷四一五删补颐生微论……………………………… 第二四一卷四二七摘星楼治痘全书…………………………… 第二四一卷五○七宜麟策·续编……………………………… 第二四一卷五一七治痘十全…………………………………… 第二四一卷五二五疡科选粹…………………………………… 第二四一卷五四一痘疹类编释意全书………………………… 第二四二卷○○一简明医彀…………………………………… 第二四二卷○六九痰火点雪…………………………………… 第二四二卷○八七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伤寒五法………… 第二四二卷一一三霉疮秘录…………………………………… 第二四二卷一二三医学正印种子篇…………………………… 第二四二卷一四七折肱漫录…………………………………… 第二四二卷一五五痘疹幼幼心书……………………………… 第二四二卷二五九温疫论……………………………………… 第二四二卷二九一审视瑶函眼科大全………………………… 第二四二卷三○五一草亭眼科全书…………………………… 第二四二卷三一五理虚元鉴…………………………………… 第二四二卷三三一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 第二四二卷三四九居家远行随身备急方书…………………… 第二四二卷三六七轩歧救正论………………………………… 第二四二卷三九九医学门径…………………………………… 第二四二卷四一一仁端录……………………………………… 第二四二卷四五七秘方集验…………………………………… 第二四二卷五二一医学分法类编……………………………… 第二四二卷五三一医衡………………………………………… 第二四三卷○○一医宗说约…………………………………… 第二四三卷○一五侣山堂类辩………………………………… 第二四三卷○四七外科大成…………………………………… 第二四三卷○八七寿世青编…………………………………… 第二四三卷一○九眼科全书…………………………………… 第二四三卷一五三隘村医诀…………………………………… 第二四三卷一七三痘疹广金镜录……………………………… 第二四三卷二○三医学集要…………………………………… 第二四三卷二五三吴氏医验录………………………………… 第二四三卷二六七医经允中…………………………………… 第二四三卷三○五诚书………………………………………… 第二四四卷○○一古今名医汇粹……………………………… 第二四四卷○○九宝命真诠…………………………………… 第二四四卷○一九程氏易简方论……………………………… 第二四四卷一○九女科经纶…………………………………… 第二四四卷一二五痧症全书…………………………………… 第二四四卷一五一洞天奥旨…………………………………… 第二四四卷一六七汤头钱数抉微……………………………… 第二四四卷一七七痘疹正宗…………………………………… 第二四四卷一九九幼科铁镜…………………………………… 第二四四卷二○五嵩崖尊生全书……………………………… 第二四四卷二一五医学真传…………………………………… 第二四四卷二六九慈幼新书…………………………………… 第二四四卷二八七经验单方汇编……………………………… 第二四四卷三一五血症良方…………………………………… 第二四四卷三二三痘疹定论…………………………………… 第二四四卷三三三亟斋急应奇方……………………………… 第二四四卷三四七眼科指掌…………………………………… 第二四四卷三五三幼科汇诀直解……………………………… 第二四四卷三六三医学读书记………………………………… 第二四四卷三七三痘学真传…………………………………… 第二四四卷三八一医学秘笈…………………………………… 第二四四卷四四三外科证治全生集…………………………… 第二四四卷四七七种痘新书…………………………………… 第二四四卷五○七女科指掌…………………………………… 第二四五卷○○一胎产心法…………………………………… 第二四五卷○○九外科十法…………………………………… 第二四五卷○一七医学阶梯…………………………………… 第二四五卷○二三医学要则…………………………………… 第二四五卷○五七方氏脉症正宗……………………………… 第二四五卷一四三麻科活人全书……………………………… 第二四五卷一六一医碥………………………………………… 第二四五卷一九五痢疾论……………………………………… 第二四五卷二○三痘症精言…………………………………… 第二四五卷二一一仙拈集……………………………………… 第二四五卷二四三痘科扼要…………………………………… 第二四五卷二四九喉科指掌…………………………………… 第二四五卷二七五弄丸心法……………………………………第二四五卷二八三串雅外编…………………………………… 第二四五卷三○七增广大生要旨……………………………… 第二四五卷三三三痘疹专门秘授……………………………… 第二四五卷三四三慎疾刍言…………………………………… 第二四五卷三六一痘疹诗赋…………………………………… 第二四五卷三六九轩辕逸典…………………………………… 第二四五卷三九七古今医诗…………………………………… 第二四五卷四○九金台医话…………………………………… 第二四五卷四九三补注瘟疫论………………………………… 第二四五卷五○三橡村痘诀…………………………………… 第二四五卷五三一橡村治验…………………………………… 第二四六卷○○一治痘药性说要……………………………… 第二四六卷○一一怡堂散记续编……………………………… 第二四六卷一二九小儿诸热辨………………………………… 第二四六卷一四九竹林女科…………………………………… 第二四六卷一五七痘疹会通…………………………………… 第二四六卷一六三咽喉经验秘传……………………………… 第二四六卷一八三医学全书…………………………………… 第二四六卷一九三眼科总经要论……………………………… 第二四六卷二三一医论三十篇………………………………… 第二四六卷二四七温病条辨…………………………………… 第二四六卷二五九医医病书…………………………………… 第二四六卷二七一橘旁杂论…………………………………… 第二四六卷三○一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 第二四六卷三一三医学精要…………………………………… 第二四六卷三二五救急备用经验汇方………………………… 第二四六卷三三九卫生要诀…………………………………… 第二四六卷三六三家学渊源…………………………………… 第二四六卷四○一目经大成…………………………………… 第二四六卷四○九痢证汇参…………………………………… 第二四六卷四三一医案………………………………………… 第二四六卷四四九痘麻医案…………………………………… 第二四六卷四六五痘疹衷要全书……………………………… 第二四六卷四九一银海指南…………………………………… 第二四六卷五四一重庆堂随笔………………………………… 第二四七卷○○一上池涓滴…………………………………… 第二四七卷○三一医学滙海…………………………………… 第二四七卷○四一眼科秘本…………………………………… 第二四七卷○四七伤科汇纂…………………………………… 第二四七卷○六五医略………………………………………… 第二四七卷一一九目科捷径…………………………………… 第二四七卷一三一中风论……………………………………… 第二四七卷一五三药性赋……………………………………… 第二四七卷一六三审病定经…………………………………… 第二四七卷二○一方脉指迷…………………………………… 第二四七卷二二一集验简易良方……………………………… 第二四七卷二二九医钞类编…………………………………… 第二四七卷三○一秘珍济阴…………………………………… 第二四七卷五五一产孕集……………………………………… 第二四八卷○○一医理发明…………………………………… 第二四八卷○○七寿身小补…………………………………… 第二四八卷○三七外科图说…………………………………… 第二四八卷○九七医宗己任编………………………………… 第二四八卷一一一痘科摘要…………………………………… 第二四八卷一一九痘疹集成…………………………………… 第二四八卷一二九外科真诠…………………………………… 第二四八卷一四九内科新说…………………………………… 第二四八卷一六七活人一术初编………………………………第二四八卷二一七活人心法…………………………………… 第二四八卷二二五素仙简要…………………………………… 第二四八卷二四七辨证求是…………………………………… 第二四八卷二八五医学圭指…………………………………… 第二四八卷二九五眼科切要…………………………………… 第二四八卷三○五医谈传真…………………………………… 第二四八卷三一三医学考辨…………………………………… 第二四八卷三三三青囊辑便…………………………………… 第二四八卷三四三医学切要…………………………………… 第二四八卷三五七。

全真集玄秘要

全真集玄秘要

全真集玄秘要真集玄秘要经名:全真集玄秘要。

元李道纯述。

一卷。

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注读周易参同契推明火候之大本。

大丹妙用法乾坤,大者,极致之谓。

丹者,至圆之谓。

大颠云:还识这个○么,天地不能喻其大,日月不能喻其圆。

圣师云: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

是知大丹者,真性之谓也。

法乾坤者,即效天法地也。

乾坤运兮五行分。

乾坤即身心也。

五行即精、神、魂、魄、意也。

乾坤运行而生五行,即身心运动五炁具也。

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灭。

祖师云:五行顺行,法界火坑。

所谓五行运动而生万物,五常之道也。

五常之道属生灭法也。

五行逆兮,丹体长灵长存。

祖师云:五行颠倒,大地七宝。

所谓逆行者,攒簇五行,真常之道也。

真常之道常存而不坏也。

一自虚无兆质,老子云:道生一。

虚无自然之谓者,道自虚元生一炁,即人之虚化神也。

两仪因一开根。

老子云:一生二。

一炁判而两仪立焉,即人之立性、立命故也。

四象不离二体,邵子云:二分为四。

《易》云:两仪生四象。

即人之性立命故也。

八卦互为祖孙。

《易》云:四象生八卦。

所谓祖孙者,乾坤生六子,六子生六十四卦。

乾坤,祖也。

诸卦,孙也。

达者返穷诸己,自得之也。

万象生乎变动,八卦变动,六十四卦生焉。

即人之一动,诸缘万虑生也。

吉凶悔吝兹纷。

周子云: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

噫,吉一而已,可不慎乎。

故知吉凶悔吝,由变动而生也。

百姓不知日用,百姓日用,无非此理。

百姓日用而不知者,为情识之所蔽也。

故君子之道鲜矣。

圣人能究本源。

圣人仰观俯察,究本推源,体天立极,设象垂辞,《易》之书自此作矣。

顾易道妙尽〔造〕化之体用,《易》之为书,尽造化之体用也。

通天下之变,定天下之事,极广大,尽精微,故曰《周易》。

遂托象於斯文。

《易》之道广大悉备,以之学佛则佛,以之学仙则仙,以之修齐治平则修齐治平。

故魏伯阳托象於丹道《参同契》也。

否泰交,则阴阳或升或降;否泰二卦,阴阳交际之要津也。

泰卦三阳升,当此之时宜防危。

否卦三阴降,当此之时宜固守。

转载陈毓照老师对玄牝问题深入浅出的阐释——玄牝三论

转载陈毓照老师对玄牝问题深入浅出的阐释——玄牝三论

转载陈毓照老师对玄牝问题深入浅出的阐释——玄牝三论按:为了将玄牝之门,讲解清楚,现摘录先师之作《玄牝三论》,以飨道友。

所谓“三论”,是指先师对于玄牝问题,有三篇专论,这篇是第三篇。

昨天所转载的《玄牝再论》是第二篇。

陈毓照老师,又名陈天乐,是当代丹道大江西派著名传人。

早年因病从学于蔡潜谷、何洗清、杨践形、唐宗尧、虚云法师等三教真师明宿,其中蔡潜谷系清末体真山人汪东亭真传弟子,属内丹西派。

陈老师勤奋修持丹道六十余年,得却病康复之益,获易形换体之效,战胜瘫痪奇疾,恢复健步如飞似少年。

退休后隐居于浙江宁海妙凤山,常自谓原籍是“不死国大一县连环镇十字街上三叉路口人”,现居住“无极宫虚无洞口童心阁中”,故雅号“童心阁主人”,戏称“老顽童”,日行隐修,闲暇著述,朗吟漫咏,乐育后学,飘然有居尘神仙之风范。

玄牝三论玄妙机关岂等闲,闸刀一下万缘捐。

千般机械停运作,七窍周身卒动弹。

上下丹田成死海,高低水火绝波澜。

此机若不轻运动,息念能从何处来。

大家都很清楚,研究人体科学的名人专家也早已说了:“人是一个向外开放的超巨系统。

”关于这一点,或许是谁也不会有异议的。

可是奇怪的是,这个开放的主要机关在那里,谁也没有真正注意过,总是隔靴搔痒,泛泛其谈,讲些理论浮言,不究其谛。

《玄牝三论》之作的动机,就这样掀起了。

我总觉得很遗憾,《西派功诀泄密》写了四五十万字,《西派简编》也有十万字左右,有些人对于玄关一窍、玄牝之门,仍然不懂。

也有些人好象懂了,还是似懂非懂。

真正全懂的人,毕竟还只是很少的几个。

不能不感到可惜。

归根到底,还是我寒酸气太重,喜欢舞笔掉文,之乎者也的老八股去不了,仍然用了一些十分隐讳的词句。

古人金丹之道之不能普及,究竟罪由谁归呢?当务之急,摆在目前,难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卖关子吗?用那些深僻的隐语喻词,再留给后人猜谜吗?广博的中华,辉煌的大地,总不出于大气的笼罩之下,穷极思变,人心有返本之机,黄帝子孙,人人有天命之性,此为智慧之数,性命之源,不求其本,安能不逐末呢?所以我又不能不从头谈起了。

玄髓经增注

玄髓经增注

《玄髓经》增注(宋) 吴景鸾蒋易均2010年于易均玄学工作室玄髓经原题宋国师吴景鸾著,大明黄一凤(时鸣)注。

此经为八宅派的经典,今本人不揣浅陋,以自己研习10多年八宅的点滴体会,于原著增加白话解,并添加实例,以证八宅之学理之可信,使学风水者不致迷信某些玄空“大师”们说它是板法,是不变易,不可信。

黄注:此经甚精,特注之,后半伪增矛盾,故删焉。

宅之吉凶,全在大门,故此经只言大门之极吉者,坎宅巽门,巽宅坎门,乾宅坤门,坤宅乾门,震宅离门,离宅震门,艮宅兑门,兑宅艮门,全篇总是发明此旨。

蒋注:黄一凤认为《玄髓经》很精妙,因此为它注解,他认为此经的后半部分矛盾,不是原著,所以把它删了,并说此经最主要讲的是阳宅大门的吉凶。

大哉!居乎民生攸系。

门户乃必由之路,来路各气口之枢。

黄注:人生祸福,系于所居之宅,而宅无吉凶,以门为吉凶,有门则有路,有路则朝夕必由,步步吉路,有不吉乎,步步凶路,有不凶乎。

宅之受气于门,犹人之受气于口也,故大门名曰气口,而便门则名穿宫,稍为轻矣。

蒋注:人的生存离不开居住的地方,但居住的地方又以天天进出的大门对人的影响最大,就好像人天天吃食物,要经过口一样。

人的健康和嘴的关系最大,所谓病从口入。

这是最贴切的比喻。

八卦统分二十四向,元神分属四正隅。

黄注:罗经虽有二十四字,一卦统三山,故只论以辨宅之喜某门,忌某门也。

盖有宅则有宅之元神,如乾宅元神属金,则喜坤艮土以生之,兑金以比之,最怕离火克之之数是也,兑宅元神亦属金,震兑宅元神属木,坤艮宅元神属土,离火坎水,震兑坎离为四正宅,乾坤艮巽为四隅宅。

蒋注:八宅的元神是以一卦统三山的八卦所属五行为主,黄注已很明白。

所以学风水者要明白二十四山所属八卦,并能分清那些卦是四正卦,那些是四隅卦,定出元神以后就能分出喜忌来了。

宅依五行而立,星番九曜而推。

黄注:宅虽八卦,不过金木水火土,而喜忌可知矣。

九曜者,贪巨禄文廉武破辅弼也。

八卦游星之法,只论贪巨禄文廉武破七政耳,而本座名为辅弼,又名伏位,无九曜也,然有八九栋直进名为化宅,始分辅弼为二名,前栋贪狼木则后栋为左辅木,而最后一栋名为右弼,右弼随门而化,门贪狼木则化贪狼木,门延年金则化延年金也,余仿此推。

深入浅出话内丹之“玄珠成像”(二)

深入浅出话内丹之“玄珠成像”(二)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气 功 丹道
垂帘久视光明处,一颗堂堂现本真。”
空中凝实为一颗金灿灿的光珠。
翠虚篇又云:“莫谓金丹事等闲,切须勤若力攒
遗憾的是,它浓缩了,直径约有一支铅笔横面大
研。殷勤好与师资论,不在他途在目前。”
《性命 圭旨 》:“性 之初见,圆 陀 陀,光 灿 灿,状
似流 星。盖气质之性 稍息,而元神真性 就 见,如云
开则月现,雾散则阳晖。才见此物,分明便是元气产
பைடு நூலகம்
然后,在两眉心处形成了一个金黄色的圆形光 矣。”
斑,直径有约一块 钱的硬币大小,而前额印堂处出
陈翠虚云:“不是灯光日月星,药灵自有异常明。
现代养生 2020年9月第20卷第17期 17
堂自有月光常明。只用死心守中抱一,此光自然常明 的实证和内丹同道的一些经历来看,内丹修炼到一
两眉中间,似电光闪灼,此时身命自坚矣”。
定程度,内景中出现光点或者光斑、光球,这种现象
《周易参同契》:“先白而后黄兮,赤色通 表 里。 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修炼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客观存
名曰第一鼎兮,食如大黍米。”
在的生理现象。
《性命 圭旨 》:“ 始 初 那点 金 精,浑 然 在 矿,因 火
内 丹术 诞 生于 远 古中华 文 明,是 土 生 土长 的中
丹道 气 功
深 入 浅 出 话 内 丹 之 ——“ 玄 珠 成 像 ”( 二 )
彭旭
我永远记得那个温暖的夏日午后。我仰面躺在 现了一个约巴 掌大的红色的光幕,金黄色光圈位于 卧室地板的席子上,收视返听,精神内守,微息绵绵, 这个红色的光幕的中间,但是它的中心没有被填满, 体内真气在缓缓流转,慢慢地进入了杳杳冥冥的功 边缘是金黄色,中心有些空心,被红光背景所填充。 境。忽然间,印堂金光大放,以两眉心的中点为圆心, 血玄关显形了! 向四周迸发出了放射状的金黄色的光。光芒四射,从 圆心向四维发射出去,光呈实质性的线状射出,场景 震撼人心。

太阴玄精丸_圣惠卷二十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太阴玄精丸_圣惠卷二十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太阴玄精丸_圣惠卷二十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太阴玄精丸_圣惠卷二十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4)1.1.组成:太阴玄精3分(两),铁粉3两。

(4)1.2.功效:风痫。

精神不守,恶叫烦闷,吐沫嚼舌,四肢抽掣。

(4)1.3.来源:《圣惠》卷二十二。

(4)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4)2.相似度50%:铁粉丸 (4)2.1.组成:铁粉、木香各等分。

(4)2.2.原方对照:太阴玄精3分(两),铁粉3两。

(4)2.3.加:木香 (4)2.4.减:太阴玄精 (4)2.5.功效:小儿惊疳壮热,及睡多汗,心神烦躁多惊。

(4)2.6.来源:《普济方》卷三八二。

(4)3.相似度50%:铁粉散 (4)3.1.组成:蛤粉1钱,铁粉2钱。

(4)3.2.原方对照:太阴玄精3分(两),铁粉3两。

(4)3.3.加:蛤粉 (4)3.4.减:太阴玄精 (4)3.5.功效:热劳,胸膈如火,及一切膈热。

(4)3.6.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烟霞圣效方》。

(4)4.相似度50%:铁粉散 (5)4.1.组成:铁粉(研细)、白蔹末。

(5)4.2.原方对照:太阴玄精3分(两),铁粉3两。

(5)4.3.加:白蔹末 (5)4.4.减:太阴玄精 (5)4.5.功效:大肠本虚,风毒客热乘之,脱肛红肿。

(5)4.6.来源:《直指》卷十四。

(5)5.相似度50%:铁胆饮 (5)5.1.组成:铁粉1两,胆草5钱。

(5)5.2.原方对照:太阴玄精3分(两),铁粉3两。

(5)5.3.加:胆草 (5)5.4.减:太阴玄精 (5)5.5.功效:阳毒在脏,谵妄狂走。

(5)5.6.来源:《治疫全书》卷五。

(5)6.相似度50%:龙胆散 (5)6.1.组成:龙胆草1两(去头),铁粉2两。

(5)6.2.原方对照:太阴玄精3分(两),铁粉3两。

(5)6.3.加:龙胆草 (5)6.4.减:太阴玄精 (5)6.5.功效:阳毒伤寒,毒气在脏,狂言妄语,欲走起者。

玄关是什么

玄关是什么

二十二、玄关体用丹法三秘:玄关、药物与火候也。

玄关者,丹基也。

当于四大不着处、五行不到处求之,则得其旨矣。

此之一窍,有体有用,有内有外。

兹约外玄关而言,○者,体也;一者,用也。

两相和合,则玄关成立矣,○丨如此之象也。

陈虚白《规中指南》作如此之象也,其意一也。

柯葆真山人曰:“玄关本无,待神气交而后有,”此语甚妙。

盖神气交,方入玄关矣。

予更作一图,以补虚白之旨:◎如此之象也。

者,吕字也,妙窍同玄也。

◎者,回字也,妙窍和融也。

即体即用,即内即外,即色即法,即主即宾,打成一片之象也。

吁!可谓玄矣。

二十三、玄关点睛李清庵《中和集》云:“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要之机关也。

非印堂、非囟门、非肚脐、非膀胱、非两肾、非肾前脐后、非两肾中间。

上至顶门,下至脚跟,四大一身,才著一处,便不是也。

亦不可离了此身,向外寻之。

所以圣人只一中字示人,只此中字便是也。

我设一喻,令尔易知。

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样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牵动。

虽是线上关棙,却是弄傀儡底人牵动。

咦!还识这个弄傀儡底人么?休更疑惑,我直说与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底人比主人公。

一身手足举动,非手足动,是玄关使动。

虽是玄关动,却是主人公使教玄关动。

若认得这个动底关棙,又奚患不成仙乎?”释曰:傀儡即比我等色身。

则抽傀儡之线棙,实即口鼻外呼吸阖辟之机。

然却不可着于形体,亦不可完全离开形体。

乃先天而生,后天而接,鼻孔外径寸之地,呼吸出入起动之处是也。

主人公,即孙外公(谐音身外功),○象,身外虚空一着也。

清庵又曰:“今人多指脐轮,或指印堂,或指两肾中间,或指肾前脐后,以上皆是旁门。

丹书云:玄关一窍,不在四维上下,不在内外偏傍,亦不在当中,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

”释曰:鼻外虚空之径寸之地,岂非四大五行不着处乎?此中有阖辟之机关,岂非玄牝之门乎?故知玄关者,虚无一窍也。

先天而生,后天而接,顺用之则凡,逆用之则圣。

死户生门,宗此一窍。

玄宗最初凝神调息,即在此窍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髓经》增注(宋) 吴景鸾蒋易均2010年于易均玄学工作室玄髓经原题宋国师吴景鸾著,大明黄一凤(时鸣)注。

此经为八宅派的经典,今本人不揣浅陋,以自己研习10多年八宅的点滴体会,于原著增加白话解,并添加实例,以证八宅之学理之可信,使学风水者不致迷信某些玄空“大师”们说它是板法,是不变易,不可信。

黄注:此经甚精,特注之,后半伪增矛盾,故删焉。

宅之吉凶,全在大门,故此经只言大门之极吉者,坎宅巽门,巽宅坎门,乾宅坤门,坤宅乾门,震宅离门,离宅震门,艮宅兑门,兑宅艮门,全篇总是发明此旨。

蒋注:黄一凤认为《玄髓经》很精妙,因此为它注解,他认为此经的后半部分矛盾,不是原著,所以把它删了,并说此经最主要讲的是阳宅大门的吉凶。

大哉!居乎民生攸系。

门户乃必由之路,来路各气口之枢。

黄注:人生祸福,系于所居之宅,而宅无吉凶,以门为吉凶,有门则有路,有路则朝夕必由,步步吉路,有不吉乎,步步凶路,有不凶乎。

宅之受气于门,犹人之受气于口也,故大门名曰气口,而便门则名穿宫,稍为轻矣。

蒋注:人的生存离不开居住的地方,但居住的地方又以天天进出的大门对人的影响最大,就好像人天天吃食物,要经过口一样。

人的健康和嘴的关系最大,所谓病从口入。

这是最贴切的比喻。

八卦统分二十四向,元神分属四正隅。

黄注:罗经虽有二十四字,一卦统三山,故只论以辨宅之喜某门,忌某门也。

盖有宅则有宅之元神,如乾宅元神属金,则喜坤艮土以生之,兑金以比之,最怕离火克之之数是也,兑宅元神亦属金,震兑宅元神属木,坤艮宅元神属土,离火坎水,震兑坎离为四正宅,乾坤艮巽为四隅宅。

蒋注:八宅的元神是以一卦统三山的八卦所属五行为主,黄注已很明白。

所以学风水者要明白二十四山所属八卦,并能分清那些卦是四正卦,那些是四隅卦,定出元神以后就能分出喜忌来了。

宅依五行而立,星番九曜而推。

黄注:宅虽八卦,不过金木水火土,而喜忌可知矣。

九曜者,贪巨禄文廉武破辅弼也。

八卦游星之法,只论贪巨禄文廉武破七政耳,而本座名为辅弼,又名伏位,无九曜也,然有八九栋直进名为化宅,始分辅弼为二名,前栋贪狼木则后栋为左辅木,而最后一栋名为右弼,右弼随门而化,门贪狼木则化贪狼木,门延年金则化延年金也,余仿此推。

蒋注:此句阐述八宅元神只有五行金木水火土,游星虽有九曜,但只用七政,除非是化宅才用辅弼二星。

古时候大户人家,有八九进的住宅。

现代住宅,少有如此建筑,所以游星用七政就可以了。

元神定而恩仇体用已彰,来路设而吉凶祸福始见。

黄注:既知元神,自知喜忌,如乾兑元神属金,则以坤艮土为恩星,离火为仇星,门路在恩星上走则吉福,在凶星上走则凶祸,必然之理也。

蒋注:知道了八宅的元神,就能分清一座住宅的喜忌,开门的时候就要把门开在恩星上。

黄注以乾兑宅为例,其余读者可类推,下一句亦解得明白。

岑高立体,气口为用,生比为恩,克制为仇。

黄注:以屋后最高者为体,而以前之大门为用,体用相生相比,则为恩星而吉,体用相克,则为仇难而凶,惟坎离相克不甚忌。

其余相克皆凶,而门克宅尤凶,宅克门次之。

蒋注:黄师认为屋后最高处为体,为宅元。

而大门为用。

并点出恩仇要旨。

(按:此处读者要知道,黄师为明时人,距现在已很久远,他所说的“体”,是以当时的建筑为标准的。

我们现在研习风水,当然以现代住宅为标准,所以要知道以何为体,就要多实践了。

我发觉在广西等地的民居最适合岑高立体,气口为用之旨。

因为当地民居是中厅和厅两旁的房最高,左青龙右白虎低一到二尺许,厅前有天井,天井外有大门。

所以这里以坐山定宅最合适。

附本地住宅平面图:至于到河北之地,四合院式住宅,就略有不同了,所以那里才有以门定宅之《阳宅三要》出现。

)黄师指出体用相克都是凶的,但是坎离相克不甚凶,这“不甚”两个字下得最妙,暗指坎离相克亦有凶存在,只不过没有其他的相克那么厉害。

相克中最凶者为门克宅,为克入。

玄空家有“重重克入,立见消亡”句。

八宅亦以克入为最凶。

如果是宅克门又属次凶了。

如乾宅离门为克入,而乾宅巽门则为克出了。

体有吉凶,化凶顽为役使者,机运于恩星;用无定在,拨生旺于休囚者,权归于气口。

黄注:此二句总明大门之重,宅为体,以竹节法生进,亦有绝五六祸之凶栋焉,以游星绕屋而数亦有绝五六祸之凶方焉,而凶亦可可居者,大门在恩星上故也。

蒋注:黄师认为宅的大门最重。

竹节法是定动宅栋数吉凶法,其法可从《八宅明镜》等书中学习。

游星法则用于静宅定吉凶方。

游星法古时罗经背面都刻有,方便习风水者开经就知道一宅的吉凶方。

一个住宅里总有凶方,但是在凶方也能够居住的原因,是因为大门开在恩星上的缘故。

如一乾宅,震方为五鬼凶方,但是大门开在坤方,为恩星得用,又从坤门上起游星,绕屋一数,震方为祸害土,泄原五鬼之凶气,所谓一贵当权,所以此方也能居住。

黄注:门为用,用凶则体亦凶,虽有生天延之栋与方,而亦休囚不吉者,气口在凶星上故也。

上句言大门吉,则全宅吉;下句言大门凶则宅皆凶,诚确论也。

蒋注:黄师认为门为用,用吉则体吉,用凶则体凶,所以一大门关系全宅的祸福。

如一乾宅,艮为巨门吉方,但门开在离方,为门克宅,大凶。

又从离门上起游星,绕屋一数,原为巨门的艮则变为四凶之祸害方了,所以不吉。

宅元不可损伤,用神最宜健旺。

黄注:宅之元神,切忌为门所克,而宅之生天延三吉方,名为用神,宜开门、放灶、安床等件,然曰健旺者,高耸以照宅也。

蒋注:黄师认为住宅的吉方应该开门、放灶、安床,后面说用神宜健旺,是说此吉方宜高大,亦兼言宅外形势的吉凶了。

门宅相生相比而又恩光拱照,是为进气之宅。

黄注:门与宅,卦地相生或比和吉矣,又值生天延三恩星则愈吉,如乾兑宅遇坤艮门,卦相生,而星又吉是也。

若坎宅开乾兑门,坤艮宅开离门,虽生而无恩,不吉也。

蒋注:乾兑宅开坤艮门,为生入,且游星得生天延,是为得恩星拱照而吉,坎宅乾兑门,虽生入,但是游星不得生天延三吉,而得祸六之四凶方,故无恩不吉,坤艮宅开离门亦依此推断。

门宅或克或泄,而复遇仇难当权,乃名退气之居。

黄注:大门克宅泄宅,似凶矣,然必星凶乃真凶焉,若遇生天延三星则吉,如坤宅乾门,艮宅兑门,坎宅巽门,震宅离门,皆泄宅而上吉者,星吉故也,坎离相见,虽克不凶,此东四西四之分也。

蒋注:黄师说,即使大门泄宅元神,似乎凶,但是遇星吉,就吉而不凶。

如坤宅乾门,为延年吉星;艮宅兑门,为武曲吉星;坎宅巽门,为生气吉星;震宅离门,为生气吉星。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东四宅与西四宅的分别。

绝处逢生,吉凶相半;生处逢绝,吉少凶多黄注:宫本凶而门吉,犹获半吉;若宫本吉,而门凶则不吉矣。

蒋注:宫者,即是宅的八方也,一个住宅总有凶方,但是门吉,也算半吉。

方即使吉,但是门凶,也会变得不吉。

为什么,因为门主宰一宅的吉凶。

是以元神宜补以恩星,仇难当和以吉曜。

黄注:此总承上文而言,宅之元神宜开恩星之门以补之,而凶栋凶方,宜开吉门以利之,或便门开吉方亦可。

或众大门凶难改,而房前自开一吉门亦可转凶为吉,此和之之妙法也。

蒋注:黄师认为,要使住宅吉,首先要开恩星大门。

但是遇到无法开吉星大门的情况,可以开吉星便门补救,退一步,可以开房之吉门也可以。

这是“和”的妙法。

学风水者不可不知。

宅有化气,小人道消;宅有死气,君子道穷。

黄注:化气,吉福也,死气,凶祸也,小人,凶星也,君子,吉星也,大门吉矣,便门、房门、厨灶皆在生天延三方焉,则吉星全而小人之道消靡殆尽,宅之所以有化气而福者此也。

大门凶矣,而便门、房门、厨灶又在绝五祸六之四凶方,则诸凶会而君子之道直穷无余,宅之所以名死气而祸者,此也。

蒋注:黄师此节解释得十分明白,什么是吉福的好宅,什么是凶祸的差宅。

逢恩不发,盖缘恩落仇宫;遇难不伤,因有恩星橐錀;一贵当权,诸凶尽伏。

黄注:观前曰气口之枢,曰仇难当权,则此权字錀字,断指大门无疑矣,以游星法,从坐上绕屋一数,则生天延三方遇恩星宜发而不发者,大门凶也。

盖门凶则以游星从门上绕屋一数,而本坐之所谓三吉方者,尽化为绝五祸六之方,所谓恩落仇宫,故不发也;若有恩星之大门,以为一宅之管錀,则虽本宅之绝五祸六方,亦可居而无伤也,所谓一贵当权,虽凶方化吉者如此,有以当权为吉栋高耸者,非经文前后之旨。

蒋注:要明白这一节,首先要懂从坐上起游星法以及从门上起游星法,二者互为作用。

另黄师亦提出有些风水家认为“当权”是吉栋高耸不是本经的主旨。

比如一乾宅开坤门,从坐上起乾六天五祸绝延五,到坤门为延年,从坤门起坤天延绝生祸五六,到乾亦为延年。

这就是得恩星的好宅。

若乾宅开巽门,巽为乾的难星,从巽起游星巽天五六祸生绝延,则乾宅原来的三吉全变为四凶了,恩星落在仇宫,所以不发。

木入坎宫,凤池身贵之徵。

黄注:此坎宅巽门也,坎五天生,巽门乃生气木星也,从巽门番数至坎坐,亦木也,故曰木入坎宫,,坎水生木,木愈畅茂,夫木本清秀,而又得地,故翰院之贵应之。

巽宅坎门亦然,推之而震宅离门,离宅震门亦皆木星得地,皆清贵。

蒋注:这节总说坎宅得巽门,巽宅得坎门则大吉,并有贵气相应。

至于能不能有“凤池之贵”,则要看看住宅周围的环境,以及入住的元运。

风水首重峦头,所谓峦头,本也,次重理气,理气,末也。

但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如坎宅,坐后有清秀山峰来龙,又直上元一运,必然发贵无疑。

如不得元运相助,但发财丁,而无贵出现。

今举二例以证之。

如邻村胡姓宅约六七运造子午兼癸丁邻村胡姓坎宅,由于历史原因,被迫搬离自己村子,到邻村去落户。

由于以前的成分关系,父亲70多了,儿子也40出头,但是还没有娶到老婆。

眼看香灯无继。

后来一陈姓地师为他于巽方在七运开一门楼,是顺水的,对面有一个山冲有水流来,本来顺水门在我们这里的很少人开的,多是破财的多,但是胡姓开门后不久,有同姓人就给胡姓人介绍了一个带一个男孩并大着肚子的女人,花了3千多元,终于住了下来。

后来那女的就给胡姓人生了个儿子,但由于年龄悬殊,那女的死活不愿跟男的,最后那个女的愿意留下生下的男孩,带着原来的跑了,现在就留下一个男孩在胡家,已经15、6岁了。

本人外祖父张姓宅六运子午兼壬丙外祖父的坎宅,造于1981年,原门开在离方,还算吉利。

家父为岳丈于六运末在巽生气方造门楼一座,其后我的大舅父连生3个儿子,二舅父30多岁后才娶上老婆,也生了两个儿子。

金居艮位,乌府名高之应。

黄注:此艮宅兑门也,为延年金星得地,其数法为金门,夫金本萧杀,而入艮宫又得地,故风宪之官应之。

兑宅艮门亦然,推之而乾宅坤门,坤宅乾门亦皆金星得地,皆显耀。

然发贵必以龙穴(按:此指形峦)为主,门不能专,但门吉则必吉福耳。

此上二句皆宅生门而吉者。

蒋注:发贵总离不开峦头与元运的配合。

但门吉也必然能带来好的福气。

今举三例以印证。

本村七叔祖父之乾宅约三四运之坐亥兼壬七叔祖父为退休教师,现80多岁。

本人从他那里学得八宅催丁秘法,其法传自七叔公易学好友之岑溪师傅。

七叔公解放初即为人民教师,以普通教师身份进入镇当文教助理,1953至1958年他当文教助理期间,创造了苍梧县广平镇升高中连续几年第一(据他回忆,他领导的一个区的升学人数是其他五个区的总和),轰动了当时的省教育厅,他本人到南宁出差时也曾被当时的教育厅长请到家中做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