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三大核心之练气说 曹英峰
易筋经十二式和经筋的关系

易筋经十二式和十二经筋的关系易筋经经义堂咫尺天涯编述说明:本文从网络上搜集三种易筋经十二式练法,以屠龙先生的《周潜川先生十二式浅释》一文加以综述并评注,算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也征询了屠龙老师的指点,同时提供给经义堂各位同仁参考,同时向三位实践作者和曹英峰老师致敬,没有他们的文字,就没有后来学习者的思考和感悟。
易筋经十二式,以十二为数,那么和人体十二经筋到底有何关系呢?关于十二式每一式对用某条经筋或者经络的说法从网络上查了一下,就网上已有的三种见解整理综述如下:第一种;是精武杂志二十年代末期所刊署名孙晓峰著《易筋经系统修炼法要总则》,以下简称“晓峰说”。
第二种;由台湾著名的易筋经传习者易筋经儒(笔名)所写《易筋经讲义》,以下简称“经儒说”。
第三种;由网友闲来听语(网名)所写《闲来听语讲12式系列》,以下简称“听语说”。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上面几位的是如何解说各式的吧。
附录十二经络运行图如下:总体论述“晓峰说”:《易筋经》就是改善十二经筋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修炼十二经脉。
具体分析,站桩时整条经筋处于激发状态,从而加强了循行于经筋之中的经脉的传导性。
这里的关键是站桩时要姿势准确,因为每一势桩的姿势都是针对所练经筋而设定的,若有的动作姿势做不到位,也要清楚标准姿势,尽量去做。
易筋经区别于一般的肢体活动,一般的肢体活动也锻炼十二经筋,但不是系统地对某一条经筋进行修炼,所以很难启动十二经脉。
而易筋经的玄妙之处,就是通过特定的姿势,使整条经筋处于激发态,从而刺激了所对应的整条经脉,使整条经脉处于有序的状态,加强了经脉的通导性,使气血通畅,增强人体的内动力——真力。
“经儒说”:易筋经练功法则依十二经脉的循环顺序以练「筋」、到顺「经」、而行「经」,达到濡养体内脏腑器官,遵循中国养生法则「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因此,此功法是对任何身体毛病都有帮助。
“听语说”:易筋经的顺序是按十二正经流注的次序排列的,练完十二式正好十二正经走了一圈;第二是抻的是十二经筋。
(整理)少林易筋经十二式内部教学内容.

曹英峰秘传少林易筋经十二式内部教学内容本人酷爱中国传统养生健身术,并对易筋经情有独钟,恰巧在网上看到了曹英峰先生的论坛,并于三月底参加了曹先生举办的易筋经教学班,虽然从心里讲小两千元的学费不便宜(两天时间),不过觉得还是应该有所得的。
学完后,总体感觉还可以,尤其对没有基础的人,效果是很明显,对象我这样有点基础的就效果差些了,这也难怪,很久不锻炼的人马上进行大量的锻炼,想效果不明显也不成啊,曹师还把网上的内部资料发了给我们,现在结合这些资料以及周潜川先生所写十二式原文,简单地把在学习班上学到的东西说一下吧,我这么讲,曹师肯定是会不高兴了啦,没办法,看到很多人都对易筋经十二式感兴趣,于心不忍呀,我的几个兄弟都想学习,不过就是没钱,没办法,那我就勉为其难,简单说一说学习的要点,用蓝色字标注一下啦,这个仅限于内部交流,不可外传,曹师是绝对禁止的,希望大家不要乱传哦。
第一式、韦驮捧杵的口诀:韦驮献杵的架子,与第二节三式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三种姿势,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练气的入门。
这个架子开始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经络气脉,运用得非常合理。
深得“动中涵静”,“动静两赅”的精义。
尤其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作用,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单刀直入直接掌握了“肺为气笥”的关键,控制了全体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确高明得多。
细细体会口诀,就可以明白了。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这口诀的意思,是说开始练功,第一项的操作,要把身体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劲,全身放松。
要想做到这项要求,必须先把“地盘”站好,解决脚下“立”的问题。
两脚不可并踵站立着,一经并立,脚下气机发动,就会有劲,反而紧张不会松软了。
因此,必须两脚相距约一尺二三寸的距离,最好以本人的脚为标准,两只脚的距离等于一个脚的长度。
同时后踵和脚尖必须看齐,两脚的内侧空裆里,立成一个长方形的样子。
易筋经修炼的八大要旨(上)

易筋经修炼的八大要旨(上)易筋经是中华武术气功的上乘功夫,当今世传约有100多个版本,其中以少林寺秘传的《易筋洗髓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和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健身气功易筋经》影响最广。
此3个版本虽然动作有所区别、修炼难度不一,但都以12势为基本动作,即由韦驮献杵(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工尾势12势组成。
为了让该功弘扬光大,造福大众,本人将祖传的修炼易筋经八大要旨公开,以飨有缘之同道。
一、“气”是练好易筋经的核心要素“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易筋经将练功分为三个层次,即练筋、练膜和练气。
练筋必须练膜,练膜必须练气。
修炼内气,是练好易筋经的关键环节,是其核心要素。
正如《易筋经》原文指出:“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
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
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
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
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文中又云:“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
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
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
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
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
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练筋不练膜,而膜无所主;练膜不练筋,而膜无所依;练筋、练膜而不练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练气而不练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络。
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此篇言易筋以练膜为先,练膜以练气为主。
”少林《洗髓经·无始钟气篇第一》也指出:“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
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
蜀中黄氏《真传易筋经》九转呼吸法

蜀中黄氏《真传易筋经》九转呼吸法实践锻炼易筋经的外壮或内壮功夫,最中心秘密的口诀,唯是九转呼吸法。
此法因为过去非常秘密,故在古本易筋经中,没有透露,黄师传功时,对一般人只说呼吸有九转,也没有发挥。
我既得师秘传,今特将师授口诀,结合个人经验,扼要叙述如后。
1.预备功法易筋经的呼吸锻炼,若练外壮神勇,一般系从立鼎安炉的站功姿式下手;若以内壮为主的,则以坐法为先,双趺最好,单趺或自然盘次之,天王坐法也可以。
其次,除浊气。
以鼻吸体外清新空气入内,直入下腹,吸气已,随以口默念“哼”字,以吐胸隔以上之浊气。
次又如上吸气,默念“哈”字以吐中焦之浊气。
三又吸气一口,默念“海”字以吐下焦之浊气。
如是连作三遍,共吐九口浊气。
此为早课必行之功。
余时炼气,则以鼻吸口呼一至三遍已足,无需念字。
再次,安神。
口唇闭合,眉心舒展,面带微笑,舌尖轻抵上鄂齿间,两目向前平视,凝光不动。
俟凝定,渐渐内收,由两眼当中的鼻梁处(山根穴)入内,再向下行,直注于脐后腰前微下之丹田中,两耳也随之入内,倾听丹田所在之处。
2.九转正功此为练气正行。
练气,有刚气、柔气、中和气之别。
刚气,呼吸有力,气入充满全身;柔气,多用自然体呼吸,气之出入,当以意念相主宰,只在丹田有感应;中和气则介于刚柔之间。
本法属中和气,则更偏重于柔。
又有顺呼吸和逆呼吸的不同,顺呼吸是吸降腹膨,呼升腹缩的自然呼吸;逆呼吸则是吸升腹缩,呼降腹膨的反自然呼吸。
本法一般是顺呼吸,个别特殊体质,感到逆呼吸较舒适,也可用逆呼吸。
若呼之与吸,俱全身肌肉向内收缩,逼气入骨的,则为内壮呼吸,但初学是不能随便采用的。
此下分别介绍九转功夫第一转服气除浊定神已,即以两鼻孔徐徐细、匀、深、长吸气,直入脐后腰前而微下之丹田,同时舌尖微向上舐,整个腰腹下部即自然四向膨胀为度;吸后就呼,中间不可停顿,仍要细、匀、深、长,直趋两鼻孔而出,舌尖同时微微下移,腰腹全部也就自然四面向中心收缩,以帮助压气外出。
出入的气,细如一线,往来到底。
少林內功秘传之二十四式易筋经及下部功法(曹英峰)

少林內功秘传之二十四式易筋经及下部功法(曹英峰)少林內功秘传之二十四式易筋经前部十二式练法此部易筋经所列各法,即俗传外功易筋经。
共有十二式,每式动作不同,各有其妙处,宜于清晨薄暮之时,在空旷清洁之地练习。
待十二式行毕,即从第一式复习,周而复始,晨夕各三次。
一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
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增加,神完气足,有易筋换骨之妙。
但须每日行功,不可间断,方有效验。
第一式面向东而立,两足平行分开,相距一尺左右。
凝神调息,排除杂念,蓄气于腹,毋使走泄。
头向上微抬,闭口,舌抵上腭。
两目向前视,不可瞬眨。
然后将两手折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略屈肘关节,将手提起至腰部稍下处为度。
两手虽上提,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如按雀跃之状。
略停,两手十指向上翘起,掌根则运力向下捺,行时须极缓,至极度后,再停顿片刻,放下手指,提起掌根,回复原状。
如此一翘一按为一度,行四十九度(图1)。
要点:此式名混元一气式,乃先天之象。
一翘一捺,得乎动机。
停顿贯气,得乎静定。
动静相因,而阴阳判,万物生。
以下各式,皆由此式化生。
行时宜全神贯注于指掌之间,不可相离。
日久之后,则气随神到,而连于内,力由气生,而行于外,内外相合。
两手上提时,切不可上过于腰,否则非但不得其益,且有损于筋骨,切记!第二式前功已毕,则将气力收起,回复原状,舒展全身筋骨,以免过劳。
行第二式时,先将两足并紧,全身正立,蓄气闭口,昂头睁目,与第一式完全相同。
两手握拳,惟大拇指伸直,握拳极松。
握完,拳置于大腿前,拳心与腿面相贴,两大拇指遥遥相对,略停顿,两手大拇指向上翘起至极度,同时两手其余各指用全力紧握。
两臂之力须下注,切不可有丝毫提劲。
略停片刻,两大拇指徐徐放下,余指慢慢松开,回复原状。
两臂宜用提劲,使气力上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行四十九度(图2)。
要点:此式伪本有将两拳贴置于大腿两旁,而大指向前,殊不得势,则气力不充,精神涣散。
至于翘指时,手指不可提劲,则气力得以下注,而贯注于拳指之间。
曹英锋师父易筋经12式---(带呼吸)

曹英锋师父易筋经12式---(带呼吸)预备式身体中正,自然站立,双脚并拢,两手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置于身体两边紧贴大腿外侧,双目淡漠望向前方,调整自己的呼吸至深、长、匀、慢。
第一式韦陀献杵调整好呼吸后,从自然站立开始,提任意一只脚向侧面迈开一步,两脚开立约与肩同宽,宽度不是绝对,只要自己感觉舒适稳定即可。
脚迈开后,将双手同时向前向上抬起,抬起的过程中不要屈肘曲腕,抬至与胸部同高时,屈肘,双掌变为指尖朝上缓慢向胸前运动,距胸前一拳时停止,双掌合十,指尖朝天,与鼻尖同高,不要往前往后偏,定式逆腹式呼吸九次。
肺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全部肺泡展开后面积为60到10平方米,差不多有半个篮球场大小,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在呼吸中只用到了肺泡的一小部分。
古语讲“肺为气笥”,肺泡的使用程度,肺功能的强弱与人身体的强弱密切关系,所以武学功法大多从肺入手,这套十二式的起势,也是从练肺开始。
1、下盘要稳,膝盖微弯,重心要平均,上面虚一点,下面实一点,整个架子松而不懈,紧又不僵,自然舒展,头顶项直,下颚微收,嘴轻闭。
2、心窝、会阴一定要松透,心窝一松,上身全松下来了,会阴一松,全身皆松。
3、需要讲清楚的是这一式是练肺的,但并非像市面上所说的单纯的对肺经的锻炼,而且包括直接对肺部的锻炼,其要点为胸背撑开,锁骨左右对开,尽量打开胸腔,拉开肺部,然后逆腹式呼吸,促使封闭的肺泡打开,有效增加肺活量。
4、双掌是胸背撑开后自然合上的,合十也就一点点力,做到位后,会感觉胸腔很空,有强迫自己多吸气的感觉。
有时会感觉呼吸时肺部有很清凉的感觉,这是空气到了平时很少参与呼吸活动的肺泡的反应。
5、手一定要端平,而且手臂从头到底都能拉伸起来,这样能把手太阴肺经充分拉开。
6、手掌只离胸一拳的距离灵活掌握,但不能僵。
两个肩胛要活,力点在背,肩臂不用力,暗力撑着,口诀是“皮松肉紧”。
7、呼吸保持深、长、匀、细。
8、自学的人不明白,觉得第一式什么也没有,摸不到门径。
健身气功易筋经练习的呼吸与意念

易筋经练习的呼吸与意念一、韦驮献杵第一势原文: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诚貌亦恭;呼吸与意念:练习时自然呼吸,气沉丹田,自觉气脉流动时,意念随呼吸时引导气从指尖而入,进入鼻内,下沉丹田;呼气时气从下丹田上胸,循手三阴经入掌贯引;二、韦驮献杵第二势:横担降魔杵原文:足趾柱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呼吸与意念:自然呼吸,意念集中于两掌内劳宫穴及足趾部;练纯熟了改用腹式呼吸,在吸气时意念集中于劳宫穴,呼气时意念集中于足拇指大敦穴;三、韦驮献杵第三势:掌观天门原文: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身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下生津将腭抵,鼻中调息将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呼吸与意念:开始用鼻吸口呼,后改为鼻吸鼻呼,气沉丹田,呼吸细匀长缓,绵绵不断;吸气时意守丹田,呼气时将意念逐渐转入两掌之间,等气脉运行时,则以意随气;四、摘星换斗势原文: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吸口呼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呼吸与意念:呼吸用鼻吸口呼法,把息调匀,意念注视高举之手的劳宫穴,并将内劳宫、两眼与在腰眼处之手背用意念连成一条气线,随着呼吸吐纳,腰眼发生一凸一凹的运动;操作提示:在呼气时注意高举之手的内劳宫,吸气时注意下边手的外劳宫;意念内劳宫、眼睛、腰眼随着这种凹凸开合的动作,做微微的运动;五、倒拽九牛尾势原文:两腿前躬后箭,小腹运气空松,用意存于两膀,擒拿内视双瞳;呼吸与意念:呼吸用鼻吸口呼法,意想两手拉成一条线,似拽牛尾巴之状;吸气时,两眼内视注视前伸之手,向后倒拽;呼气时,两眼内视后伸之手,向前顺牵;与少腹丹田的气运开合相应运动着;两腿和腰、背、肩、肘等身段各部,亦都随着倒拽和前牵的韵味相应地颤动着;如此反复操作3~5次;六、出爪亮翅势原文:挺身兼怒目,推窗望月来,排山还海汐,随息七徘徊;呼吸与意念:用鼻吸口呼法,向前推掌时,配合呼气,推至前面微停息;开始时轻轻用力,前推至极点,则重如排山;收回时吸气意念集中于两掌之间七、九鬼拔马刀势原文:侧首屈肱,抱头巴耳,右腋开阳,左阴闭死,右撼昆仑,左贴胛膂,左右轮回,直身攀举;呼吸与意念:以鼻吸鼻呼法,吸气时,意念集中在抱头攀耳之手的肘尖,微微拔牵,头顶同时与掌相应地运动;呼气时意念集中在贴于背部手背的外劳宫穴,气沉丹田;左右反复6~7遍;八、三盘落地势原文:上腭抵舌尖,张眸又咬牙,开裆骑马式,双手按兼拿,两掌翻阳起,千斤仿佛加,口呼鼻吸气,蹲足莫稍斜;呼吸与意念:以鼻吸口呼法,姿势下按时呼气,上升时吸气,气沉于丹田;意念集中于两手掌,像托拿沉重的东西;九、青龙探爪势原文:青龙探爪,左从右出,左掌纠行,倦傍胁部,右爪乘风,云门左露,气周肩背,扭腰转腹,调息微嘘,龙降虎伏;呼吸与意念:用鼻吸口呼法,左缩左探,或右缩右探的过程中吸气,将气缓缓送入丹田,缩探至尽处,呼气,口念“嘘”字,手十指末节指关节轻轻一抓,意念集中于两掌;十、卧虎扑食势原文:两足分蹲身似倾,左躬右箭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翘尾朝天掉换行,呼吸调匀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还将腰背偃低下,顺式收身复立平;呼吸与意念:呼吸用鼻吸口呼法,两手扶地,变前躬后箭步时,用意调匀呼吸;撑起、后缩吸气;下俯、前冲呼气;意念凝住前方,有向前扑捉之感;十一、打躬势原文:两手持后脑,躬腰至膝前,头垂探胯下,口紧咬牙关,舌尖微抵腭,两肘对手弯,按耳鸣天鼓,八音奏管弦;呼吸与意念:用鼻吸鼻呼法,在弯腰直立过程中慢慢地微闭口呼吸久练后可闭住呼吸,直立起来;弯腰时注意丹田,直立时注意两手掌;十二、掉尾势原文:膝直膀伸,推手及地;瞪目摇头,凝神一志,直起顿足,伸肱直臂,左右七次,功课完毕,祛病延年,无上三味;呼吸与意念:本势自然呼吸;在推掌及地时意念集中在两掌心,直立时意念集中于鼻尖;。
练易筋经12式心得体会(完整版)

练易筋经12式心得体会练易筋经12式心得体会如果说起我与易筋经结缘,要从两年前(201X年5月)说起,练易筋经12式心得体会。
我今年30岁,人说男人三十而立,应该是精力旺盛的年龄,但是两年前的我感觉身体状况很不好。
我一直以来都有胃痛的毛病,有时候是一阵一阵的,有时候是连续疼痛2-3天,吃过中药,效果甚微。
而且我平时生活习惯也很不规律,我的作息时间一般都是晚睡早起,而且早晨很少吃早饭,这也许就是我落下胃病的原因。
我从事的是IT职业,每天除了坐在电脑前打字,还有就是坐着开会,几乎不做别的,而且我两年前买了车,自从开车后,身体动的更少了。
每天感觉腰都很酸懒,不爱动,而且情绪也很不稳定,经常会有急躁,焦虑,孤独的感觉。
在201X年5月体检后,我发现我的身体状况和前一年比起来明显下降了不少,我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拖着这样的身体,我将来的家庭和事业也会让我疲惫不堪,我真正认识到“身体是本”的道理。
人都说:三十岁前是拿命赚钱,三十岁后是用钱买命。
我现在不想买命,因为我知道一定还有更好的办法,但那种方法是什么呢?我自己也不知道偶然的一次机会我下载游戏的时候,下载网站上几个字让我眼前一亮“易筋经天门108式教学下载”?!我第一次听“易筋经”这个词是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面,是少林的一项绝学,必须有很高的内功修为的人才可以练,而且是少林绝对不轻易外传的一种独门绝技。
能让人功力大增,是一种奇功。
但这种奇功,为什么会出现在下载网站上?难道是假的?怀着好奇心,我点开了下载链接,下载的目标文件是3个视频,我亟不可待地点击了下载,下载完毕后,我点开了视频,看到这3个视频每一个视频里是36式,总共108个式子,都是看似很简单的动作,难道这就是易筋经?这就是武林绝学?在我脑子里面易筋经这种武林绝学的概念顷刻颠覆了,一定是假的!心中虽然这样默念着,但已经情不自禁地开始看了一段视频前言,前言介绍的大意就是易筋经的由来,练功的功效等等,说得有模有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筋经三大核心之练气说曹英峰
易筋经三大核心之练气说曹英峰
炼气,非但易筋赖于此,更是洗髓必由之门径,是易筋经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目前除张义尚先生在《真传易筋经》中披露“九转呼吸法”外,余下各版本均不见记述。
这里所说的“炼气”,是有别于世面流传的所谓“气功”方法的。
“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这“一口气”,简而言之,就是锻炼呼吸的方法。
前文在炼形中提到的形气合一,只是比较粗浅的炼气功夫。
因为动功是有为法,着于迹相,属于后天的范畴。
动功炼气,要以呼吸为功,以运使为效,以刚柔为主旨。
就像古时打铁要用橐龠(音驼月)来鼓吹炉火一样,火借风势,钢才得以锤炼。
风极柔软,却可以炼钢至纯,这就是呼吸妙用的比喻。
故原传太极十三势讲“极柔软才能极坚刚”,后有人干脆直接讲“会呼吸才能极坚刚”,玄机尽泄。
打铁当然要看火候,全靠风力来掌控,引申到练功中,呼吸的快慢、长短、轻重、升降、吞吐自然很精细、巧妙,这样才能使生理发生变化,筋骨气血得以改善,从而达到内壮外坚的效果,即如《古本易筋经》中云“其气元升降抑扬,呼吸之顿荡往来,神明于心而不执于一方,斯为得窍也”。
而真正的易筋经炼气功夫,追求的是神气合一、返还先天、与道合一的境界,与形气合一同为呼吸之功,但境界不同,层次有别,火候各异。
它不弄玄虚,不涉神怪,朴实无华,是以对生命的实践来完成人生目标的一门人体科学。
人从出生那一刻起,禀自父母的先天内呼吸即成为生命的原动力(人能自主呼吸,就是内呼吸的作用。
中医脉学上讲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故称内呼吸为原动力),后天的口鼻外呼吸即开始工作,一呼一吸之间,一切生命活动均赖于此。
呼吸一停止,生命很快终结。
既然呼吸系之生死,不妨反其道而行之。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运气说》中说:“人能运气生精,使精生神,则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以及四肢百体,毫发皮肤,皆有光天化日之气象,无嶂翳昏迷境界,不亦羲皇上人哉。
谚语云:人亦小天地。
洵不诬也:古仙云:服气不死。
又云:还丹永命: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诀,便是学仙人。
皆为导引逆流而发也。
修炼之士,可不留心于呼吸哉!”炼气功夫集中体现了道家“盗天地,夺造化”的学术思想和人生态度:说来有意思,道家所谓的“返还”其实就是要回到人在母体内胎儿时的样子。
使机体处于平衡生长状态。
什么返老还童、长生久视、返璞归真,无不基于这——理念而去实践:人的外在形体是不可能回复到胎儿时的样子的,只有“胎息”(内呼吸的基本表现形式)这一状态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是可以达到的:现代医学所讲的胎儿在母体时借助脐带吸收养分的说法,没有古人在生命微观世界里的探索所揭示得深刻。
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曾经对“胎息”有了详尽的记述和深刻的认识:《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气人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胎息铭》又说:“三十六咽,—咽为先。
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总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
非唯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前者明理,后者讲法,两部经合起来虽不过百余宁,却述尽玄机,真抵丹书万卷!曹文逸真人在《灵源大道歌》中亦云:“元和内运即成真,呼吸外施终未了。
”由于人的后天呼吸是短促、粗重的,必须通过炼气的方法,使之匀、细、深、长,这样支持外呼吸的内呼吸就会随着功夫的深入,被慢慢地激活,并且越来越旺盛,进入“胎息”的状态:通过“胎息”打开了“玄关一窍”,一切生理机能都处于高度的自主化和有序化,这就是中国道家学术追求的“天人合一”
的境界。
其实现代科学就人体修炼中的“胎息”这一现象,也曾做过深入的研究:据有关资料显示,人体在保持外呼吸频率极低的条件下,可大大降低细胞的兴奋度,有效消除神经细胞的紧张。
这时人体能量消耗降低,新陈代谢减慢,机体耗氧量减少,而机体储能开始大大增加:已知的科学数据显示,人体在完全“胎息”状态下,基础代谢甚至可减少百分之六十左右,耗氧量可减少百分之三十左右,而血液中的氧浓度明显升高,血流加快,身体末梢毛细血管得以疏通,短时间内体温会有上升,说明机体热能开始增加。
一方面在低氧状态下,人体内的癌细胞受到抑制,并逐渐切断其能量的供给,使之不再继续生长,并慢慢萎缩至死亡;另一方面,“热”是高级生命的重要体征,随着体内热能的增加,健康细胞的活性和自我识别能力大大增强,对能量的摄取要高于那些病老的细胞,这就加快了那些病老细胞的死亡进程,最后被新生细胞所代替。
这种方法被称之为细胞的“饥饿疗法”,目前引起了西方医学界的极大关注,针对诸如肿瘤等一些疑难疾病,此法已经开始用于临床实践。
在人体恢复健康、进人具有旺盛活力的状态后,体温会比正常人低二三度。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低体温状态是人类长寿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实,在自然界中,呼吸频率越高寿命越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狗每分钟呼吸五十次左右,平均寿命只有十到十五年;而龟只有每分钟二到三次,寿命可达五百到一千年。
我们的祖先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疾病作抗争的同时,不断进行模仿、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这些抵抗疾病、延缓衰老、开发潜能的方法。
今天,强大的现代科学在某些疾病面前依然显得有些无力,而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那个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古代,就已经很完整地掌握了克制疾病与延缓衰老的方法。
我们在炫耀古老文明源远流长的时候,是不是要从另一个方面重新审视它的客观价值呢?
知道了“胎息”的重要性,下面简单谈一谈炼气功夫练至“胎息”的步骤和方法。
关于自身清静修法的道家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是面对
满纸铅汞之类的譬语,如果不知道其中真正所指的实事,恐怕在故纸堆里转了一辈子也不知其所以然。
其实古人用心良苦,既担心大道湮灭,又恐落入奸邪手中,故以隐语著书传世。
在《钟吕传道集·论朝元》中吕洞宾说:“炼形止于住世,炼气方可升仙。
世人不达玄机,无药而先行胎息。
强留在腹,或积冷气而成病,或发虚阳而作疾。
修行本望长生,似此执迷,尚不免于疾病。
殊不知胎仙就而真气生,真气生而自然胎息。
胎息以炼气,炼气以成神。
”每见世人传一些炼气方法,人手即教人屏住呼吸,然后心中默数,并辅以咽气观想等等,吕祖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弊端。
炼气功夫做到胎息的境地,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修炼过程。
《真传易筋经》中所传的炼气功夫有九转,其中导气、火气、水气实际上是借鉴了藏密修法,前文讲过,这和它的流传地域有关。
在《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有“气为官骸使说”、“气有度数证”、“呼吸论”、“呼吸歌”、“呼吸诀”等章节专门论述炼气功夫,其原理次序极为详尽,但具体操作以及火候运用却没有讲。
由此可见,当年周述官已得炼气真传,但亦遵古训秘而不宣,但一句“导引内功,呼吸第一”已证明炼气确为易筋经核心之秘。
据我所知,按道家所传的易筋经炼气方法,有服气、调气、闭气、伏气四转,即可尽其妙。
按中医理论,人的外呼吸是靠肺来主司的,三焦之中,上焦以心肺为主,肺主气,心主血,气血灌溉,营卫一身。
心肺功能的强弱是生命体征的重要标志,所以服气的功夫人手即要心息相依,这是它的主旨。
心息相依有一句重要的口诀叫“心随息转”,意思是说,呼吸成了主人公,心神是寄托在呼吸上而存在的。
一些初练功夫的人,尤其是练静功的时候,想尽办法来排除杂念,追求所谓的“一念代万念”,殊不知这一念还是杂念,和练功有什么关系呢?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到头来搞得神疲气乏,练功很久却没多大进步。
而真正掌握了心随息转的操作要领,很快就会使纷乱的心神平静下来,头脑空明,原来粗重的呼吸也渐渐平伏下来,而变得匀、细、深、长,当感觉到内息亦随之一起一伏的时候,那就真正是“吐唯细细,纳唯绵绵”了。
这就是道家功夫的善巧。
平时无论行走坐卧,一有闲暇,即行此法,命功纯处,性功亦显,静极生动,习者自会觉得体内气机变化万千,整日身心如春风荡漾,气血舒畅,百疾不生。
调气是闭气的前行,经过服气的锻炼,心神专注,意用已纯,可稍有一丝有为的火候,调动内呼吸显现,与外呼吸一进一出之间相互呼应,其中有调天中呼吸、地中呼吸以及天地同调的细微火候运用,当由师传,方可体会“息息归根”之验。
调气功深,即可转入闭气的锻炼。
即以鼻引气而闭之,心中默数,待不能忍受时以口微微呼气吐出,再引气闭之,反复行之,渐渐增加闭气的时间,不可勉强,以自然为要。
呼吸之轻,要以“鸿毛著于鼻口之上,吐而鸿毛不动”为度。
因为有前面服气、调气的基础,闭气行之较易,但不适合中老年人练习。
年老体弱的人炼气,以服气、调气为主,待气机发动,即有祛病强身的效果,但也可练至胎息的境地,不过与个人的禀赋高低和勤奋与否大有关联。
以前常听到有人因为练吐纳功夫生吐血之疾,那是没有前行的基础,强行闭气伤肺所致,可见不得真传,练功夫非但无效,倒适得其反了。
功夫练到伏气的阶段,神抱住气,意系在息,内气不出,外气反人,在丹田中婉转悠扬,聚而不散,河车自转,玄关洞开,先天一气,不招即来,什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都是水到渠成、拾级而来的。
不过,胎息之后那才是真正洗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