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囊尾蚴病

合集下载

猪囊尾蚴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猪囊尾蚴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猪囊尾蚴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囊尾蚴病(cysticercoidscellulosae)俗称囊虫病,猪囊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

其分布在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发病率较高,全国约有200万~300万猪囊虫病患者。

猪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寄生人体各组织如脑、眼睛等所引起的疾病。

侵犯脑部最常见,其他可寄生于皮下组织、肌肉及眼部等。

绦虫病患者是惟一传染源,青壮年发病率高。

二病因中国各地都有病例报道,东北三省和云南、贵州、河南、湖北及山东、安徽等省更为多见并有流行。

感染率与生食猪肉习惯有关。

发病年龄以青年为最多,小儿受染者也不少。

猪肉绦虫病患者是猪囊虫病的惟一传染源。

患者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对本人及其周围人群均有传染性。

所以人体不仅是猪绦虫的终宿主,也可成为中间宿主。

通过污染食物和自家感染使虫卵进入人肠道后,卵内的六钩蚴即脱壳而出,穿过肠壁进入血流,在人体不同部位发生猪囊虫病(猪囊虫蚴病)。

其中以脑猪囊虫病最为常见。

人体猪囊虫病的感染方式有3种:①内源性自身感染即由于呕吐等逆蠕动使妊娠节片或虫卵反流入胃;②外源性自身感染即患者手指污染本人粪便的虫卵,再经口感染自己;③外源性异体感染因食污染虫卵的蔬菜、生水、食物而获得猪囊虫病。

三临床表现1.脑猪囊虫病由于囊虫侵入颅内的数目、部位不同,以及囊虫的发育过程和死亡不一,因此临床症状复杂多变,病情波动。

少数病例由于大量囊虫进入脑内,发病急骤,出现明显的精神和神经障碍,甚至迅速死亡。

本病神经损害取决于囊虫数目和位置所致的机械效应及囊虫引起的炎性和中毒反应。

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局灶神经体征、癫痫、精神障碍等。

按临床特点可分下列类型:(1)脑膜脑炎型由一次大量感染后引起弥漫性脑水肿,反应性炎症变化等。

临床表现有精神异常、全身性癫痫、瘫痪、失语、感觉障碍、脑膜刺激征、共济失调和昏迷等症状,不能以脑的局灶损害解释。

(2)癫痫型发作形式有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或局限发作等。

猪寄生虫病:猪囊尾蚴病

猪寄生虫病:猪囊尾蚴病

猪寄生虫病:猪囊尾蚴病病因病原体为猪囊尾蚴或称猪囊虫,其成虫是有钩绦虫或称猪带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虫体大,长达2-7米,头节呈球形或略似方形,有4个吸盘,在头节顶端有一个顶突,顶突上有两排小钩。

节片很多,约900个左右。

未成熟的节片长度小于宽度,成熟节片近似正方形,孕卵节片的长度大于宽度。

从人粪中排出的孕卵节片常常是数节连在一起。

孕卵节片内的子宫每侧有7-12个主侧支。

幼虫――猪囊尾蚴寄生在猪肌肉里,特别是活动性较大的肌肉。

虫体为一个长约1厘米的椭圆形无色半透明包囊,内含囊液,囊壁的一侧有一个乳白色的结节,内含一个由囊壁向内嵌入的头节。

通常在咬肌、心肌、舌肌和肋间肌、腰肌。

臂三头肌及股四肌等处最为多见,严重时可见于眼球和脑内。

囊虫包埋在肌纤维间,如散在的豆粒,故常称猪囊虫的肉为“豆猪肉”或“米猪肉”。

囊尾蚴在猪肉中的数量,可由数个到成千上万个。

甚至多到无法计算。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其孕卵节片随人的粪便单独地或数节相连地排出体外。

世片自行收缩压挤出或破裂排出大量的卵。

虫卵随着被污染的饲料而被猪吞食,胚膜在胃和小肠内被消化液消化,幼虫借助自身体表所具有的六个小钩,钻入肠壁小血管,随血液散布到全身肌肉,在肌纤维间发育成猪囊虫。

猪囊虫在宿主体内可生活3-10年,个别的可达15-17年。

人吃了带有猪囊虫而未煮熟的猪肉时,囊虫的包囊在胃肠内被溶解,翻出头节,并以头节的小钩和吸盘固着于肠壁上,逐渐发育为成虫。

约经2-3个月又可随粪便排出孕卵节片或虫卵。

有钩绦虫在人体内可生活25年以上,每月随粪排出节片达200个,每个节片平均含虫卵4万个,一个患者,一条绦虫便可使大量虫卵散布于土壤、草地、菜园等处,感染许多猪。

如果人食进虫卵,或患绦虫病人小肠内的孕卵片因小肠的逆蠕动而进入胃,游离的虫卵在胃液的作用下,卵膜被消化,逸出的六钩蚴进入肠壁血管及血流散布到各组织内发育成囊尾蚴,这时人就成为中间宿主。

寄生人体内的囊尾蚴多寄生于脑、眼及皮下组织等部位,可能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猪病查询-猪囊尾蚴病

猪病查询-猪囊尾蚴病

感染途径
摄入被猪带绦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
与猪带绦虫患者或感染者直接接触。
传播方式
人-猪传播
人类摄入被猪带绦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或与猪带绦虫患者 或感染者直接接触。
猪-猪传播
猪摄入被猪带绦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或与猪带绦虫患者或 感染者直接接触。
03
临床诊断
诊断标准
病猪出现神经症状、 肌肉震颤、运动障碍 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实验室检查发现猪囊 尾蚴抗原阳性
猪囊尾蚴在猪的肌肉 组织中寄生,形成囊 泡状病变
诊断流程
1. 观察病猪的临床表现,如出现神经 症状、肌肉震颤、运动障碍等。
3. 进行实验室检查,如囊尾蚴抗原检 测等。
2. 检查猪的肌肉组织,注意有无囊泡 状病变。
4. 根据诊断结果确诊或排除猪囊尾蚴 病。
鉴别诊断
与脑炎的鉴别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病例,可以进 行手术治疗。
辅助治疗
给予营养支持,增强猪的 免疫力。
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
对猪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及 时发现病情。
改善环境
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减少病菌的 滋生。
饮食管理
保证猪的饲料和水源干净卫生,避 免污染。
免疫接种
使用疫苗
针对猪囊尾蚴病,可以使用疫苗 进行预防接种。
免疫程序
猪病查询-猪囊尾蚴病
2023-11-08
目录
• 疾病概述 • 病原学 • 临床诊断 • 治疗与预防 • 案例分析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猪囊尾蚴病是一种由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组织中而引 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
症状

囊虫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囊虫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囊虫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囊虫病概述囊虫病(cysticercosis)又称囊尾蚴病、猪囊尾蚴病,是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各组织所引起的疾病,为较常见的人畜共患病。

囊尾蚴可侵入人体各器官引起病变,其临床症状常因寄生部位及感染程度不同而异,其中以脑囊虫病最为严重,甚至危及生命,该病危害性极大。

英文名称:cysticercosis其它名称:囊尾蚴病、猪囊尾蚴病相关中医疾病:痰核、痫证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其他,头部,眼,颅脑常见症状:癫痫、发热、呕吐、复视、痴呆、截瘫、感觉障碍、皮下结节主要病因:感染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检查项目:脑脊液检查、粪便检查、CT、X 线、检眼镜、皮下结节活组织检查重要提醒:本病可经粪口传播,应注意保持自身及周围环境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临床分类: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脑囊虫病、皮下组织和肌肉的囊虫病、眼囊虫病。

二、囊虫病的发病特点三、囊虫病的病因病因总述:为感染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所致。

幼虫可通过粪-口传播或由于呕吐等逆蠕动使幼虫妊娠节片或虫卵反流入胃而感染。

基本病因:1、链状带绦虫虫卵自粪便排出时已成熟,内含六钩蚴,外有厚壳,对外界抵抗力强。

人进食附有虫卵的蔬菜或瓜果后,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内孵化,钻入肠壁,随后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及淋巴循环,进而被输送至全身,虫体逐渐长大,2个月后头节上出现小钩与吸盘,约10周左右囊尾蚴发育成熟。

2、六钩蚴侵入组织后每引起局部组织反应。

初期为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继则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并有成纤维细胞增生。

随后幼虫为纤维被膜所包围而形成包囊。

其病理变化视囊虫寄生部位、数量和局部组织反应而不同。

3、幼虫寄生部位以脑、皮下组织、肌肉和眼部为多。

(1)六钩蚴可通过血流进入脑实质,大多寄生于大脑皮质邻近运动中枢。

医学知识一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检疫

医学知识一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检疫

2.对人的危害:猪囊虫寄生于人体 的肌肉和各组织器官对人的健康 产生危害。囊虫病的患者可因囊 尾蚴的寄生部位而有所不同,可 导致肌肉酸痛,无力发胀等症状; 可引起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可 使人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严 重可引起癫痫发作,甚至失语昏 迷死亡。体内有成虫寄生的患者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消化不 良、贫血和消瘦。
淋巴结淋巴组织增生肿大、坏死
左:肺水肿,小叶间质增宽,充 积半透明水肿液; 右:肾脏瘀血肿大
猪皮肤出血,结痂(4月龄)
肺高度水肿,特别是间质水肿
脾肿大极明显(8月龄猪) 脾脏肿大(下),上为正常对照
肝散在出血、坏死点、脾滤泡坏死 (2月龄猪)
肾散在小白点
实验室检疫
1.涂片检查:采取患畜和病死尸体的胸腹腔渗出液、血 液或肝、肺、肺门淋巴结等直接抹片或涂片镜检,可 发现虫体。其中以肺脏涂片和急性感染期的血液片检 出率较高。
2.动物接种试验:取病死猪肝、肺、淋巴结等病科,研 碎后加16倍生理盐水,制成1:10悬液,室温下沉淀, 取上清液0.5~1毫升,接种于小白鼠腹腔,接种后观 察4周,小白鼠发病死亡,取腹腔液或脏器涂片镜检, 可见弓形虫。
3.血清学诊断: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反应、 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实验室检疫
旋毛虫检验的方法主要有目检和镜检法、集样消 化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免疫荧光 抗体技术等。
常规镜检法:在每头猪的左、右横膈膜肌脚各剪取一 块约15∼30克肉样,与胴体编为同一号码,送检验室 检验。在充足自然光线下,先剥离膈肌的肌膜,再将 肉样顺肌纤维方向拉紧,肉眼观察有无针尖大小的小 亮点或灰白色或浅灰白色的小钙化点,然后从肉样两 面顺肌纤维方向各剪取6个麦粒大的肉片(每侧膈肌剪 取肉粒12个)共24片,用玻璃板压平展开,在50∼70 倍低倍镜下逐一检查有无虫体。

猪囊尾蚴病的诊断和防治

猪囊尾蚴病的诊断和防治

2021年第06期猪囊尾蚴病是因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和其他器官而造成的疾病,是由于猪吃了含猪肉绦虫卵的人粪便或被猪肉绦虫卵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种绦虫幼虫病。

人也可以感染猪囊尾蚴病。

人体猪肉绦虫病是由于人吃了带有活猪囊尾蚴的猪肉或被活的猪囊尾蚴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

猪囊尾蚴病和人的猪肉绦虫病是一种在猪和人之间形成互为因果、循环感染的寄生虫病,若不采取有效的卫生防制措施,则猪囊尾蚴病和人猪肉绦虫病会在猪和人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危害动物和人类健康。

1病原猪囊尾蚴主要寄生在猪的横纹肌、心脏,严重时亦发现于舌肌和脑等处,并偶见于其他实质器官。

囊尾蚴的大小、形状因寄生部位面略有差异,在肌肉内的成熟猪囊尾蚴的大小约为8~10×5m m ,呈乳白色椭圆形的囊状,位于肌纤维之间,其长径与肌纤维平行;在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脑内寄生的囊尾蚴多为圆形。

囊尾蚴的包囊具有两层囊壁,外为皮层,内为间质层。

在包囊之外还有由宿主结缔组织形成的外膜包绕着。

囊内充满半透明的液体。

半透明薄膜状的囊壁间质层的一部分增厚,内陷,即眼观可见的乳白色小结,其中含有囊尾蚴的头节。

头节上有四个吸盘和带有两圈小钩的顶突,其构造和成虫的头节相同。

猪囊尾蚴在人体寄生的部位分布很广,肌肉,皮下组织、脑、眼、心、舌、肺等处都曾有过猪囊尾蚴寄生的报告。

2症状猪囊尾蚴对猪体的危害,主要是影响猪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影响幼龄猪的生长。

中、轻度感染的囊尾蚴病猪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由于囊尾蚴在体表肌肉中寄生而表现出各种症状:颊部胖肿,肩胛骨处肌肉肥大突出,与臀部相比显得不相称,前肢僵硬;咽喉头部寄生很多囊尾蚴时,出现呼吸困难,呼噜作响,咳嗽,叫声嘶哑;很多囊尾蚴寄生在舌部时,引起舌麻痹,影响采食;当囊尾蚴寄生于猪脑时,引起严重神经紊乱,特别是鼻部有触痛,强直运动,癫痫发作,视觉扰乱,眼神迟钝,眼结膜潮红和急性脑炎,有时突然死亡。

从人工感染囊尾蚴病的观察,约70%的猪于感染后的第5~15d ,出现体温升高(约1℃左右),以后即无显著变化;血液方面,在囊尾蚴感染的初期,主要呈现白细胞显著增高,平均约高于正常17%,其中中性杆状粒细胞增多明显。

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
除寄生在脑部的囊尾蚴钙化、吸收较慢以外, 机体内部的囊尾蚴钙化,吸收一般需4~6个月。
诊断
猪囊尾蚴病的生前诊断比较困难。
轻度感染的病猪生前无任何表现。只有在重 度感染时,患猪表现肩部(肩胛骨处)肌肉严重 水肿,增宽,后臀部肌肉水肿隆起,外观呈葫芦 状似亚铃形,有的呈狮子形。走路时前肢僵硬, 后肢不灵活,左右摇摆。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 有憋气现象,睡觉时发鼾。
本病在黑龙江省的分布、发生和流行以农区 为主,半农半牧区次之,山区、林区少见。安达、 肇东、肇州、肇源、讷河、龙江、依安、依兰、 桦南、富锦、双城等地污染面广,发病率高。
如果我们能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方针,严 格把住病从口入关,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 改变不科学的卫生习惯,讲究饮食卫生,人有钩 绦虫的感染率即可迅速降低。
用手指反复触摸舌面、舌下、舌根部有无囊 尾蚴结节寄生,当摸到感觉有弹性,似豆粒大小 的一个或数个囊状物存在时,即可确认是囊尾蚴 病猪。
应用血清免疫学方法诊断猪囊尾蚴病,多采 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ELISH)进行诊断,随着抗原的存化和技术 的改进,检出率可达90%以上,但仍难排除与细 颈囊尾蚴和棘球蚴的交叉反应。
虫体囊状,故又称猪囊虫。有钩绦虫的幼虫 也可寄生在人体内,引起人的囊尾蚴病。猪囊尾 蚴是有钩绦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存在形式,猪和 野猪是最主要的中间宿主,而人则是有钩绦虫的 终末宿主。在分类学上有钩绦虫属于带科 (Taeniidae)中的带属(Taenia)。
本病主要危害人、畜,所以是肉品卫生检验
的必检项目之一。有囊尾蚴的猪肉不能食用,因 此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肉品损失。
数小时,再煎至200~250ml。早晨空腹时先吃 下南瓜籽仁粉,半小时后服煎剂,再隔2h服泻剂 (30g硫酸镁溶于200ml水内),服药后注意卧 床休息待泻。

猪囊尾蚴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四种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方法 - 养猪技术

猪囊尾蚴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四种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方法 - 养猪技术

猪囊尾蚴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四种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方法-养猪技术猪囊尾蚴病也叫做“米虫猪”或者“囊虫猪”,是由于肠道内寄生有猪带绦虫的幼虫而引起,还能够寄生在机体的肌肉和其他组织器官内,也能够寄生在人体,主要症状是急性脑炎、失明、皮肤结节以及呼吸困难等,对养猪业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现主要介绍猪囊尾蚴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四种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方法,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1、病原形态特征。

猪囊尾蚴是猪带绦虫的幼虫,也叫做猪囊虫,是引起该病的病原。

猪囊虫成熟后呈椭圆形,大小如同黄豆粒,呈半透明的包囊状,囊壁是一层薄膜,且膜内存在一个白色结节,呈粟粒大小,囊内含有大量液体。

猪带绦虫的成虫长度在2.5~8 mm,由大约700~1000个节片组成。

头节呈圆球形,直径在1 mm左右,顶突上存在角质小钩,约有20~50个,分成内、外两层,且呈环形排列,因此也叫做“有钩绦虫”。

虫卵呈椭圆形或者圆形,直径在35~42 mm左右,共有两层卵壳,其中内层相对较厚,呈浅褐色。

发育过程。

人类小肠内寄生的猪带绦虫,会有孕节逐渐脱落,并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对饮水和食物造成污染。

当猪或者人类食入孕卵节片或者节片破裂后逸出的虫卵,进入到消化道内,在消化液的作用下使里面的六钩蚴逸出,并钻入到肠壁,通过血液循环或者淋巴结扩散到全身,主要寄生在心肌和橫纹肌中,经过数星期就会发育成为成熟的囊尾蚴。

当人类食入含有活囊尾蚴且没有经过煮熟的的猪肉或者污染的食物就会发生感染,进入到胃内,使包囊被消化,逸出的囊尾蚴就会侵入到人类的小肠,并在肠液的作用下在1.5个月后发育成为成熟的有钩绦虫,在小肠内寄生,然后成熟的孕卵节片又会逐渐脱落,通过粪便排到体外,再次引起感染。

2、临床特征病猪具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普遍症状,主要是表现出缺乏营养,生长发育缓慢,被毛粗乱,失去光泽,双眼发红,如果寄生有过多的囊虫时,就会导致肩胛部明显增厚、增宽,但后躯相对比较狭窄,如同雄狮状,同时咬肌、肩胛部以及臀部等处的肌肉明显隆起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囊尾蚴病猪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cellulosae)俗称囊虫病(cysticercosis),系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或称囊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

其危害程度因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和数量而异。

【病原学】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又称猪囊虫(bladderworm),囊泡状,乳白色,半透明,约10mm×5mm,囊壁薄,囊内充满囊液,内有一米粒大小的白点,为翻卷在内的头节。

头节上有4个吸盘、顶突和小钩,偶可见畸形头节,吸盘2~7个,可具双顶突,小钩数也有很大变异。

囊尾蚴大小、形态可因寄生部位、营养条件和组织反应的差异而不同。

在疏松组织与脑室中多呈圆形,约5mm×8mm;在肌肉中则略长;在脑底部可达2~5mm,并可分支或呈葡萄状,称葡萄状囊尾蚴(Cysticercus racemosus)。

电镜下,囊壁由皮层和实质组成。

皮层表面密布微毛,皮层内有囊泡、短管样内质网及线粒体等,实质内有实质细胞、皮层细胞、成石灰小体细胞、成肌细胞、实质肌束、排泄系统及神经。

中间宿主猪(包括人)感染囊尾蚴是因其误食猪肉绦虫卵或孕节所致。

当中间宿主食入虫卵后,胚膜层在十二指肠内因胃蛋白酶和胰酶作用而解聚,再经胆盐作用,于24~72小时后六钩蚴破胚膜而出。

激活的六钩蚴借小钩和分泌物的作用,1~2日内钻入肠壁,随后进入血循环到达全身各处,即进入六钩蚴后的发育。

虫体迅速进行结构改变,六钩蚴中央形成空腔,然后变成一充满液体的囊泡,20日后囊壁上出现凹陷,2~3个月该处形成头节。

囊尾蚴在猪体内的发育时间约60~270日。

囊尾蚴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寿命为3~10年,少数长达20年以上。

虫体死亡后发生纤维化和钙化。

【流行病学】在欧洲、亚洲、非洲和南美许多国家均有本病流行。

我国凡有猪肉绦虫流行的地区均有囊虫病发生,以东北、西北、华北、河南及内蒙古较多。

人群囊虫病感染率资料尚不全面。

据有限资料,我国人体囊虫病感染率为0.14%~3.2%,保守估计全国有囊虫感染者300万。

近年来的资料表明,猪囊虫病的感染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一、传染源猪肉绦虫病患者是囊虫病的惟一传染源。

随患者粪便排出的虫卵或孕节对患者自身及周围人群均有传染性。

人肠道寄生的猪肉绦虫时间越长,发生囊虫病的可能性越大,作为传染源的危险性也越大。

二、传播途径人误食猪肉绦虫卵为主要传播途径。

感染方式包括:①异体感染,即本人无肠绦虫病,因食入污染猪肉绦虫的食物、瓜果及蔬菜等而感染;②自身体内感染,即猪肉绦虫病患者因恶心、呕吐使小肠内绦虫孕节反流入胃,虫卵再经胃、十二指肠液消化作用,六钩蚴逸出而致感染;③自身体外感染,指猪肉绦虫病患者手指污染自己粪中的猪肉绦虫卵又食入胃中而致感染。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以21~40岁青壮年多见,男女感染率之比约(2~5):1。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猪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的部位很广,常见为肌肉、皮下、脑和眼,其次为心、舌、喉、口、肺、上唇、乳房、脊髓及椎管等处。

囊尾蚴寄生人体引起的损害远较成虫为重。

六钩蚴随血流到达各组织,在六钩蚴周围有大量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部分六钩蚴遭杀灭,仅少量得以生存并发育成囊尾蚴。

囊尾蚴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的作用。

囊尾蚴可破坏局部组织,压迫周围器官,若压迫管腔可引起腔道梗阻;其毒素可引起明显的局部组织反应和全身程度不等的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能诱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囊尾蚴引起的病变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激惹组织产生细胞浸润,病灶处有多形核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等浸润;②组织结缔样变、胞膜坏死及干酪变性等;③最终钙化。

整个过程约3~5年。

囊尾蚴常被宿主组织所形成的包囊包绕。

人与猪感染时虫体周围细胞类型不同,人在感染的急性期以多形核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慢性期则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六钩蚴经血循环或由脉络丛入脑,囊虫可寄生在脑实质、脑室及蛛网膜下腔。

寄生脑实质的称大脑型,位于灰质与白质交界处,大的囊尾蚴可呈占位性病变。

囊尾蚴寄生于脑室内称为脑室型,常为单个,游离或带蒂系于脑室壁,在脑室孔处可造成活瓣型阻塞,发生间歇性脑积水。

囊尾蚴位于软脑膜下、蛛网膜下腔或颅底则称软脑膜型;由于周围有空隙,阻力小,虫体常较大,似葡萄,极易破裂。

寄生的局部有炎症;脑膜有寄生者,脑膜增厚、粘连,类似结节性脑膜炎;粘连重者,脑脊液循环、吸收障碍,形成脑积水。

部分患者有上述几型混合并存,称混合型,其脑组织破坏及炎症反应均重。

囊尾蚴周围脑组织的反应,自内向外依次为细胞层、胶原纤维层、炎细胞层及神经组织层。

不仅囊尾蚴周围的脑组织有改变,而且稍远处也常有弥漫性改变,并有水肿、血管增生及血管周围浸润现象。

囊尾蚴寄生于皮下、肌肉则产生皮下结节;寄生于眼部常位于视网膜,次为玻璃体、眼肌及眼结膜下,引起相应部位病变和功能异常。

囊尾蚴抗原可诱发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Flisser等发现约一半病人的血清能与猪囊尾蚴粗抗原发生沉淀反应,表明体液免疫可能在抗囊尾蚴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多数囊尾蚴病人的血清、脑囊尾蚴病人的脑脊液及眼囊尾蚴病人的房水中,均可检测到特异性IgG,一些患者还有可检测水平的IgM、IgE和IgA抗体。

Garcia等发现猪在感染1周后,先出现特异性IgM,6~9周后其水平开始下降,特异性IgG水平开始升高,但两者针对的抗原不同。

已证明囊尾蚴的囊液粗提取物能刺激小鼠浆细胞产生抗囊尾蚴的特异性抗体;初次注射1周后抗体水平开始升高,6~7周达高峰,以IgG水平升高明显;IgG4是IgG抗体的亚类,从感染到康复其水平会出现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变化。

1998年Yang等证实IgG4在脑囊尾蚴病患者的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1999年田莉宁等报道治疗前IgG与IgG4的阳性检出率几乎相等,而4个疗程后IgG4的检出率明显低于IgG;感染越重,IgG4水平越高;随病情减轻,IgG4水平逐渐降低。

IgE水平在血清或脑脊液中浓度虽低,但在脑囊尾蚴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故应作脑脊液免疫学检查。

细胞免疫是寄生虫病免疫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囊尾蚴感染早期,其周围即开始出现炎症反应,上皮样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随后在囊尾蚴周围形成胶原外囊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从而提示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参与抗囊尾蚴的免疫应答。

囊虫病患者皮下结节有时会自然消失,被认为是患者免疫系统,特别是细胞免疫作用的结果。

细胞因子在囊尾蚴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已有报道。

囊尾蚴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体外诱生IL-2及IFN-γ能力降低,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免疫保护作用减弱。

患者血中可溶性IL-2R、IL-8水平升高;PBMC产生TNF水平也高于正常,TNF升高与囊尾蚴寄生部位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囊尾蚴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过量TNF有关。

IL-6和IL-8水平升高是由于囊尾蚴寄生诱导免疫保护作用的结果,可增强杀伤性T细胞、NK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等的增殖分化及杀伤效应。

一氧化氮(NO)是一种免疫介质,由巨噬细胞产生,有杀虫作用。

猪肉绦虫中绦期产生的中绦因子可抑制各种细胞因子的产生,使宿主IL-2、TNF-α等分泌减少,抑制免疫效应细胞的活性,使效应介质NO减少。

2000年陈传等证实脑囊尾蚴病人血清中NO水平低于正常,表明免疫功能受抑制,从而使囊尾蚴逃避免疫系统的杀灭。

国内报道本病流行区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尸检时发现约1/3病例并发脑囊尾蚴病,而其他病例尸检仅见0.014%~0.46%,二者差异显著,说明脑囊尾蚴病患者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患者易感,且可使病情加重,病死率增加。

【临床表现】猪囊尾蚴对人体危害远大于猪肉绦虫成虫,其危害因寄生的虫数、寄生的部位及寄生时间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潜伏期约需3个月(自吞噬虫卵至发育成囊尾蚴)。

依据囊尾蚴寄生部位的不同,囊尾蚴病可分为:一、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由于患者自己容易发现,所以较常见。

皮下组织较松,故囊尾蚴较大,可形成0.5~1.5cm的结节,数目可由1个至数百乃至数千个。

结节多为椭圆形,触摸时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压痛,可移动,硬度近似软骨。

结节以躯干、头部和大腿上端较多,常分批出现,可自行消失。

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感染严重时,可感到肌肉酸痛无力、发胀、麻木或呈假性肌肥大症等。

二、脑囊尾蚴病其危害一方面与囊尾蚴寄生部位、数量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关。

患者可终身无症状,也可突然致死。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以癫痫发作最为常见。

根据2001年7月哈尔滨全国囊虫病学术研讨会的临床分型意见,将脑囊尾蚴病分为五型。

(一)癫痫型约占脑囊尾蚴病患者的81.4%。

囊尾蚴多寄生在大脑皮层运动区。

发作前常有一过性记忆丧失,然后是癫痫发作,发作时间可长可短。

严重者可致瘫痪、失语。

发作可以是大发作、小发作或精神运动性发作。

大发作的频率一般较低,大多数为3个月以上才发作1次,部分患者若干年才发作1次,约1/10的患者癫痫发作可自行缓解。

发作形式的多样性和易转换性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二)高颅压型有颅内压增高者占42.3%~51.2%,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障碍及视乳头水肿等。

颅内压增高的原因有:①脑实质内囊尾蚴增加了脑的容积;②脑室内囊尾蚴梗阻了脑脊液循环;③颅底的囊尾蚴引起蛛网膜粘连,妨碍脑脊液循环;④脑膜脑炎增加了脑脊液的分泌量;⑤引起脑的变态反应导致脑水肿。

(三)脑膜脑炎型约占囊尾蚴病的10%。

囊尾蚴寄生于软脑膜引起脑膜炎,本型以急性和亚急性脑膜刺激症状为特点,并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病变以颅底及颅后凹多见,表现有头痛、眩晕、恶心及呕吐,重者有颈项强直、共济失调等。

发病时可有发热,多在38℃左右,持续3~5日。

腰椎穿刺时脑脊液压力升高,细胞数为(10~1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量增高,糖、氯化物多正常。

(四)精神障碍型囊尾蚴寄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精神障碍。

常见症状有精神衰弱、精神分裂、抑郁、言语不清或失语、类燥狂和痴呆等。

(五)脑室型约占囊尾蚴病的10%,以第四脑室囊尾蚴病为多见。

常由于六钩蚴经血循环至脑室脉络丛,尔后随脑脊液至第四脑室或侧脑室。

由于脑室孔被囊尾蚴阻塞,故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

囊尾蚴悬于脑室壁,呈活瓣状,患者急转头部可突然发生晕厥、头痛、呕吐及循环呼吸障碍而猝死,或发生小脑扁桃体疝。

这种现象称Brun征或体位改变综合征。

这类患者常有颈项强直、强迫头位。

三、眼囊尾蚴病占囊尾蚴病1.8%~15%,多为单眼受累。

囊尾蚴可寄生于眼的任何部位,但多半在眼球深部,如玻璃体(占眼囊尾蚴病的50%~60%)和视网膜下(占28%~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