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纲要

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纲要

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纲要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三)列举朱熹的理学及其地位。

(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三)知道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概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二)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三)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四)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简要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二)知道我国的“双百方针”,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三)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成就,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考前删节版)

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考前删节版)

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一、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二、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1)孔子(称号“圣人”):①核心思想:“仁”与“礼”②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以礼治国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④言行记录:《论语》⑤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孟子(称号“亚圣”):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君轻民贵②伦理思想(人性论):性善论(3)荀子(被视为“儒学异端”):①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伦理思想(人性论):性恶论③政治思想: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三、汉代儒学正统思想的史实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从而确立了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

四、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对儒学的发展理学派别代表人物本体论方法论典型言论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理(理在心外)格物致知南宋朱熹“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理发明本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五、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1)(明代后期)“异端”思想家李贽:①反对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认为人人皆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②批判尊奉礼教的士大夫鼓吹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强调私欲的正当性。

(2)(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①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顾炎武最具代表性。

②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以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的言论最具代表性;③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④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他说,“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的沦亡。

他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又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梁启超将后一句话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全部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全部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全部知识点中学历史必修三会考学问点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孔子观点:思想的核心是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见“有教无类”。

孟子观点:把孔子的“仁”开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主见“性本善”。

荀子观点:主见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见“性本恶”。

与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内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汉武帝承受董仲舒的主见:“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为了推广儒学,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

此后,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理学:南宋:朱熹,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天理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其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离经叛道”的李贽,自称“异端”,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他的思想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共同观点:反对君主专制专制,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开展,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朝气。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主见“经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中学历史必修三会考学问点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开展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学问”,而教育可以使人相识自己已有的美德。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确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起先于意大利,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高二历史基础会考复习提纲必修3最新doc

高二历史基础会考复习提纲必修3最新doc

高二历史基础会考复习提纲【必修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庄子(2)儒家:孔子、孟子、荀子(3)墨家:墨子(4)法家:韩非子主要观点:◆儒家:(1)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A、政治主张:“仁”和“礼”的学说——思想的核心;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B、治国思想:提倡为政以德,仁礼结合C、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的态度,对鬼神敬而远之D、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思结合的学习态度(2)孟子: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性本善等(3)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性本恶等◆道家:(1)老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哲学观点:提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以及“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矛盾的普遍存在以及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B、治国主张: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消极的处世思想(2)庄子:“齐物论”、“逍遥人生观”以及“天人不相胜”等◆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力”◆法家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2、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形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大一统局面和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容: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包含“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学说(实质: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学说(3)意义:新儒学十分有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同时也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必修三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三历史课程通常涵盖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以下是一些必考知识点的归纳:一、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 《南京条约》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

二、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 自强运动与洋务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四、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失败原因。

- 辛亥革命的爆发、过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 北洋政府的统治、军阀割据的局面。

-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及其实践。

六、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的爆发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的意义。

- 全民族抗战的团结精神和历史意义。

七、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国共内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八、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

九、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拨乱反正。

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十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结语通过学习这些必考知识点,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而且能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及历史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整理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考点1、百花怒放场面形成的意义2、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其主张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宋明期间理学的代表人物5、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及其主张《考纲梳理》一、百花怒放场面形成的意义1、春秋战国期间的“百花怒放”,确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特别深刻的影响。

2、“百花怒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此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其主张(一)儒家1、孔子(儒家学派开创人)(1)思想核心——“仁”。

(2)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随意刑杀,也表现了民本思想。

(3)主张“克己复礼”。

(4)开创个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2、孟子思想主张“德政”、“民贵君轻”、“性本善”3、荀子:《 1》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提出“君舟民水”的看法,重申人民民众力量的巨大。

《3》主张“性恶论”《4》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二)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开创人《 1》万物的本源:道《2》政治:无为而治《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①万物是相对的②逍遥的精神自由(三)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2)要适应时局进行改革;(3)主张“以法治国”,推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增强中央集权(2)“君权神授”“天人感觉”“天人合一”——增强君权(3)“德政”:限田、薄敛、省赋役——和缓阶级矛盾(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倡议孝道——稳固统治次序2、结果:儒学成为正统(二)汉武帝的尊儒举措(1)思想上:全面一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大批启用儒学家参加国家大政(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 3)教育上:儒家垄断中央、地方教育《易》《春秋》为“五经”)(三)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尊崇的正统思想,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

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

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一、从秦朝到西汉的融合和创新1.秦始皇统一中国:-征服六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被称为中国的“始皇帝”。

-对统一后的中国进行行政、经济、文化的统一-对境内各地实行了标准严密的地籍、民族、文字、货币等管理制度。

-建立起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连接长江与黄河的水利工程。

2.秦朝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下实行中央集权,地方设郡县,由君主任命官员。

-设立了官僚制度以管理国家事务,各地设有官府监察地方政治经济。

-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设有宰相、宰辅、丞相,以及司马等九卿。

3.西汉的政治制度:-设立了太子太保、太尉、司马等中央官职。

-实行皇帝一人执政,但依靠门阀势力,形成了内扶冠带,外依诸侯国的政治格局。

-废除了秦朝的苛捐杂税,实行“井田制”,给予农民合理的土地和税收政策。

二、东汉时期的革命风云1.东汉兴起于公元25年,后来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东汉初年、中期和末年。

2.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取代王莽建立汉朝复兴。

-着力发展经济,推行农田水利政策,加强工艺品生产。

-进行教育,加强学校建设并培养人才。

3.东汉中期:-吴国后期逐渐壮大,对东汉的统治产生了威胁。

-孙权在汉献帝时宣称自己为吴王,建立了吴国,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4.东汉末年:-阴谋政治增加,贵族势力不断膨胀,宦官势力庞大,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

-黄巾起义爆发后,中央政权逐渐瓦解。

三、东晋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1.东晋时期的政治局势:-由于外族入侵和内部分裂,晋文宣帝被迫迁都,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现象频发,国家衰落,社会动荡。

2.东晋时期的社会经济变革:-封建经济的崩溃,私人奴隶制度的废除。

-农业经济逐渐向商业经济转变,城市开始发展,手工业、手工工业开始兴盛。

-武装农民起义加剧了社会的思想动荡,促进了儒学的复兴。

3.东晋时期的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的繁荣,神仙文学、诗词发展,文人集团的形成。

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

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
B
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B
黄宗羲的反专制思想
B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B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齐民要术》的内容
A
《伤寒杂病论》的影响
A
甲骨文的地位
A
汉字的演变发展趋势
B
指南针对欧洲的影响
B
竹简的使用
A
唐代的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B
京剧形成的时间
A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
B
《红楼梦》的内容
A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5年春 三(2)、16年夏 三(3)
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
B
宗教改革的原因
A
“因信称义”的含义
C
孟德斯鸠的著作
B
启蒙运动的背景
B
卢梭的学概括影响
C
4.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牛顿与经典力学
A
集中考察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的关系。
重点考察:
1.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及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联系必修二)
典型例题:说明143(1)题
2.重大科技成就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典型例题:
16年春 三(2)(3)题
2.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价值和认识
典型例题:
说明143(3)
达尔文的进化论
A
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
B
电磁感应
A
相对论
A
工业革命的成就,科技成就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C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产生、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B
5.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战争与和平》
A
运用19世纪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为载体,考察不同题材作品出现的社会背景或体现的社会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大变革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需要②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儒家:①孔子:春秋时期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教育家。

主要观点:a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提出“正名”主张;c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被推崇为至圣受后人景仰。

②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地位: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被尊为“亚圣”主要观点:a政治思想:主张“仁政”(思想核心)、主张重民和“民贵君轻”;b哲学思想:主张“性善说”; c道德思想: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d人格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孟子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被尊为亚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贡献:把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相结合主要观点:a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主张“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b政治主张: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评价: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异端,但他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2)道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①春秋的老子:代表作:《道德经》主要观点:a哲学思想:核心:“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b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主张消极无为)②战国的庄子:a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b人生态度:“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c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d文学成就:寓言散文对后世影响深远(3)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代表人物:战国的墨子主要观点: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4)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代表人物:韩非主要观点: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罢黜百家:西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从而也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汉代儒学:a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b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c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三.列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①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得到新的发展;宋代,确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②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程朱理学:北宋的程颢、程颐及南宋的朱熹、③主要内容: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①背景:政治上,专制政治的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A明中期的“异端”李贽: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B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③影响(评价):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五.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四大发明:(1)造纸术:书写材料的演变:甲骨,青铜,竹木简,缣帛发明及改进: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影响:便利了知识和文化的传播,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2)印刷术:演变:隋唐: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刷的《金刚经》。

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节省了印刷费用,提高了效率。

影响: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

造纸术和印刷术,是我国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3)火药:发明及应用古代人们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无意”发明了火药。

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见于唐代,孙思邈著的《丹经》。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战争。

传播及影响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4)指南针:发明及应用战国时期,我国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北宋时,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传播及影响13世纪,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2.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一.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1、汉字与书法(1)文字的发展历程:起源: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商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金文(标准字体:籀文)——春秋战国:混乱——秦:书同文(小篆、隶书)(2)书法:A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魏晋时期B著名书法名家:东晋:王羲之称“书圣,“《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

唐朝:草书――张旭、怀素;楷书――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颜筋柳骨}。

宋: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C基本特征: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

2、绘画:①起源:新石器时代——战国两汉:帛画——魏晋:文人画出现(代表人物:东晋的顾恺之)——唐:雍容华贵(代表人物:吴道子)——宋元:文人山水画,独立画种,注重意境——明清:风格奇特。

②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二.知道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特点:句式自由灵活;采用楚国方言,代表:屈原——《离骚》3、汉赋: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是一种带韵散文。

代表: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4、唐诗:(1)繁荣原因:①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度的确立(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李白、杜甫、见课本5、宋词:(1)繁荣原因: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适应市井生活需要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2)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3)代表:(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李清照)6、元散曲: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7、明清小说;主要代表:“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一.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塔哥拉和雅典的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在希腊诞生。

最早的哲学流派是自然哲学,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代表人物泰勒斯,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

2、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及观点:代表人物:普罗塔格哥拉观点:a“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b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

意义:这种思想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

3、苏格拉底: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命题上。

a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b无知是—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c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

4、亚里士多德:名言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他被称为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二.知道文艺复兴初期“三杰”和《十日谈》、《哈姆雷特》,简述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文艺复兴(1)背景:14世纪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教会的束缚,(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

(3)代表人物及作品:①初期“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代表作为《十日谈》,享有“人曲”美誉。

但丁代表作为《神曲》。

②全盛时期:艺坛三杰a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b米开朗琪罗,代表作品《大卫》,他被誉为“市民英雄的创造者”:c拉斐尔,代表作《西斯廷圣母》,被后世尊为“画圣”:③发展与传播:莎士比亚,英国人文主义杰出代表,戏剧家,代表作品《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4)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①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②沉重打击了封建思想,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和觉醒,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④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为科学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1)背景: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与专横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2)马丁〃路德及其宗教改革:①思想:其著作为《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因信称义”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学说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2)宗教改革的意义:其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