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时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01)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业达标]1.1928年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不协调的状况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男士主穿西服、中山装、长衫;女士主穿上衣下裙,旗袍基本成定式,并为社会所肯定。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服饰特点是( )A.传统风格仍占据主流B.古典与现代完全融合C.新旧并存与土洋结合D.已经全部实现西化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男士主穿西服、中山装、长衫;女士主穿上衣下裙,旗袍基本成定式”,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出现新旧并存与土洋结合的现象,故C项正确。
A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B、D两项说法绝对,排除。
2.上海石库门住宅(如图)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石库门的出现反映了( )①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②近代中国生活模式的转型③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④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中“上海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可知,①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表述,错误,故排除含①的选项,故选B项。
3.辛亥革命后一度出现了“人人讲平等的新风气”,人们之间不许称“老爷”“大人”,不许府署官员坐轿。
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的也大大减少。
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
这一现象说明( )A.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B.封建制度开始丧失存在的社会土壤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D.西方科技传入改变了中国社会风貌答案 C解析从材料中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新风气”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风俗的改变,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封建制度开始丧失社会土壤,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1912年3月,孙中山发布《改元剪辫文告》:“满虏窃国,易于衣冠,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限二十日,一律剪除(辫子)净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留辫”与“剪辫”是“专制”与“共和”的根本分歧B.“剪辫”是革命斗争最彻底的表现C.“剪辫”是革命成功的外在体现D.习俗变迁是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满洲统治,剪辫象征着革除满清旧俗,具有革命意义,是革命成功的外在表现,故选C项。
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学习总结学案新必修2

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学习总结学案新必修2一、学习目标本单元学习目标在于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这一变迁的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并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一变迁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概念及原因:通过历史文献的解读和相关学术研究,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定义、分类和主要影响因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程:通过对于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的学习,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大致历程和主要事件。
3、社会生活变迁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对于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的学习,理解社会生活变迁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三、学习方法本单元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献阅读:通过阅读历史文献,了解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
2、案例分析:通过对于具体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过程和影响。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于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提高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四、学习成果本单元的学习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掌握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分类。
2、了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大致历程和主要事件,理解了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了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加深了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
五、学习计划本单元的学习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继续深入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加深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
2、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更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资料。
第五单元健康地生活单元测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健康生活。
本单元将重点介绍健康生活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实现健康生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掌握维护健康的方法,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提高生活质量。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20张PPT)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 大众传媒的媒介
报纸、 广播、电视、 互联网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形成:①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②l873年,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出现
——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
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 而面目一新 ……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 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 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 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 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 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 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2、交通工具发展的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
展,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对人民的社 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表现: ①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人~上海~第一个电报机
房,福建巡抚~台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
20世纪初上海装置无线电台、设无线电报局
②电话:1875年,上海招商局开通第一部电话。
2.互联网的优势
①集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②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③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
总结
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
闭关锁国
面向世界
单一
多元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沿海快,内地慢;城市快,农村慢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课件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4张PPT)

近代服饰演变的原因
①政治变更。②经济发展。③社会观念与价值取向的 更新。④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西方服饰、生产技术等的传 入。
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改革开放以前 (1) 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 流。 (2)物质生活:总体水平低,必需品凭________计划供应。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1)服饰变化。
①特点:长袍马褂与西式服饰并行。
②突出变化:辛亥革命后中西合璧的 ________ 和 ________
分别深受新派男士和女性欢迎。
(2)食:传统饮食习惯为主,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____________”丰富百姓餐桌。
(3) 住:国家在城镇启动“ __________” ,城镇居民居住条 件明显改善。 (4) 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逐步形成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答案:1.(2)票证 (3)列宁装 2.(2)菜篮子工程 (3)安居工程
布拉吉(基) 军装
(3)影响。 ①促进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发展。 ②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
③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
2.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 (1) 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 镇。 (2) 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
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特征 (1)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
最突出特点。
(2)20世纪 50年代后 ( 新中国成立后 ) ,焕然一新,但受 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课题理解】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广义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
狭义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领域。
【知识结构】【轻巧识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过程【知识梳理】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概况:①男子:A、长袍马褂: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C、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在此后几十年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子:A、传统旗袍:清末旗袍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
B、改良旗袍: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传统旗袍进行改良,使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中山装与改良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西式服式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1)概况:①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布拉吉(即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文革”期间:绿军装、干部服。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绿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代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6.(2008·江苏历史6)1869年,《教会新报》的 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 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 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布拉吉(政治色彩强烈) 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 出现欧式洋房或 中西合璧的豪宅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维 新变法开始); 婚姻:由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 恋爱婚姻自主; 葬礼:厚 葬→殡仪馆、公墓、火葬 社交礼仪:跪拜、作揖→ 点头鞠躬、握手; 称呼: “老爷”“大人” →“先 生”“同志”(民主平等 观念) 1988“菜篮子工程” 食物简单,凭票供应 (粮票、布票、油票) 住房拥挤 取缔黄赌毒黑等丑 恶现象; 制定《婚姻法》, 实行新婚姻制度: 废除包办婚姻,一 夫一妻,男女平等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农村住房不断更新, 1995年城镇“安居工 程”
第五单元
单元知识体系: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的阶段 2.变迁的表现 3.变迁的特征 4.变迁的原因 5.变迁的影响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
1.第一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 近代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但同时 也传入了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变化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但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二、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
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
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
产生活方式;
3、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复习课件(38页)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外界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 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商店、银行等,在入侵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 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政治因素(政府政策):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清政府、 民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 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了 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经济因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城市基础 设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也推动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5)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 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6)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扩大,加快了 新式生活的推广; (7)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 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接受新生活的能力。
▲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 有哪些呢? ▲鸦片战争 西方侵略、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 ▲洋务运动: 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 ▲维新变法: 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 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
(2)特点 ①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推进,存在着严重 的不平衡性。 ②从过程看: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 合璧、新旧并存。 ③从程度上看: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地区(通商口 岸)和大城市变化大,内地和广大农村变化小。 ④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 推动有关,都随着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⑤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 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 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小说《文明小史》中,描写一位学堂出身的少奶奶时写道:“穿双外国皮靴,套件外国呢子的对襟褂子,一条油松的辫子拖在背后,男不男,女不女的。
”材料反映了这位少奶奶的服饰特点是()A.完全西化B.中西合璧C.固守传统D.女扮男装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信息“外国皮靴”、“对襟褂子”可以判断出服饰特点应为“中西合璧”,故选B项。
答案:B2.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视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这最能体现()A.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B.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C.人们的平等观念增强D.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看,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辫子”的认识截然不同,由此反映了生活习俗的变化,A项正确。
B、C两项在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D项说法错误。
答案:A3.“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畸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到20世纪初期以后,中国人的这种装束有了显著改观。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①维新派的提倡②辛亥革命的推动③民国政府的措施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时间信息“20世纪初期以后”和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新思想的宣传、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的措施都促使中国习俗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D4.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
”本文旨在倡导()A.自由的观念B.平等的观念C.博爱的观念D.互助的观念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大人、老爷”是封建等级观念的体现,“相称咸以官职”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
故选B项。
答案:B5. 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女性积极参政,这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平等意识增强的表现,故选A项。
答案:A6.从旧式婚礼与新式文明婚纱照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①服饰的变化②发式的变化③礼仪的变化④是否缠足的变化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获取和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对比两幅图片可发现,近代习俗在服饰、发式、礼仪、缠足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答案:A7.1913年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
其开创风气的表现是()A.婚礼简约B.自主择偶C.自由恋爱D.夫妻平等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在报纸上刊登征婚广告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自主择偶,故选B项。
婚礼简约、自由恋爱和夫妻平等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8.下列图片所示居室建筑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近代中国同时并存。
其中,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特征的是()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图片信息获取能力。
从图中可看出里弄中的建筑为西式,而里弄又是中国的传统,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是中国的传统建筑。
答案:B9.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传统服饰仍具有强大生命力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C.社会变革引起服饰变化D.中西服饰各有特点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信息“中国服饰较适宜”、“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可判断A项正确。
答案:A10.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有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A.西餐馆种类繁多、营养卫生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馆在内地普遍出现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从材料中西餐食用情况可知A项符合题意。
B项中的“主流”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介绍了张德彝在途中吃西餐的情况,但无法说明西餐馆具体的地理位置,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反映D项。
答案:A11.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的漫画。
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美国烟酒”。
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B.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C.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D.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漫画反映出这个家庭推崇西方的教育和商品可知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故选B项。
当时中国民众生活水平低下,能享受这种生活的绝非普通民众,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反映中国市场在西方各国海外市场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
西化并非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排除D项。
答案:B12.“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一民谣的出现最有可能与下列哪一史实有关()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辛亥革命D.抗日战争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阴历灭”可知这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法规要求,故选C项。
答案:C13.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
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祈求。
——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1950~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问题:(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一、材料二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原因有哪些?(4)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综合分析能力。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作答。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应首先阐明观点,再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信息概括。
第(3)问可以从经济基础、传统观念、思想局限、妇女地位、教育水平等方面进行归纳。
第(4)问可以从离婚率的提高带来的积极、消极影响两方面加以分析概括。
答案:(1)经济上:工业革命提供了平等的工作机会,妇女经济地位提高。
政治上:民主制度的发展、成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政治权利。
思想文化上:人文主义、平等自由等思想观念的传播解放了妇女的思想,妇女知识素养不断提高。
(2)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不矛盾。
材料一中的离婚群体主要是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材料二中则包括全体国民尤其是农民阶层。
(3)原因:小农经济在农村占据主导地位;传统道德观念浓厚;民主思想在农村的传播有限;妇女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民众受教育程度相对低下。
(4)离婚率的提高反映了妇女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民主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离婚率居高不下影响社会稳定,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
14.服装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材料一服装与古代政治“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
坤在地下,裳象,裳下两股,有阳偶象。
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也。
”材料二服装与民国社会生活1912年登出民国新服制草案:“国务院现已将民国服制议定,分别为三:(一)西式礼服,(二)公服,(三)常服。
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仿西式制用……”1912年10月3日,“男女礼服服制”公布,……第十二条,关于大礼服及常礼服之用料,如本国有相当之毛织品时,得适用之。
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服制。
这些服制除了少数几个还留有一点封建等级主义的遗毒之外,大多数服制都以职业分工作为制定的标准。
材料三服装与新中国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服装发展简表问题:(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穿着服装的主要史实。
结合所学,指出这样穿着服装的作用。
(2)阅读材料,概括民国时期服装的特点。
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3)服装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载体。
阅读上表,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概括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从建国50年服装的发展变化中你得出了哪些认识?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知识迁移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1)问材料一概括古代穿着服装的主要史实,在此基础上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分析。
第(2)问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服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辛亥革命的社会政治、思想状况归纳。
第(3)问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即可。
答案:(1)史实:穿着服装不可颠倒,要遵守制度;有强烈的等级观念。
作用:规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君臣庶民、尊卑长幼的关系。
巩固统治。
(任意一点)(2)特点:①采用西式;②要用国产衣料;③要打破封建等级制度。
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服饰改革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
(任意三点)(3)基本情况:50年代经济恢复和发展,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60年代经济建设有成功有失误。
70年代经济总体出现衰退,但也有所发展。
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任意一点) 认识:政治从更始到极权、到宽松、再到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