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 教案示例2_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

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九年级下《诗词曲》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简介、背景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意境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a. 介绍作者和背景知识。
b. 解析诗词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意境。
c. 赏析诗词,分析艺术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每首诗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床前明月光、海上生明月、春眠不觉晓、红豆生南国、锄禾日当午。
b. 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c. 仿写一首以“月”为主题的古诗词。
2. 答案:a.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
海上生明月:明亮的月光在海上升起。
春眠不觉晓:春天的早晨,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亮了。
红豆生南国:红豆生长在南方。
锄禾日当午:中午时分,农民在田里锄草。
b. 详见课堂讲解。
c. 示例:《月夜忆舍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的提高。
2. 拓展延伸:a. 探究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花、鸟等。
b. 了解其他古诗词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唐诗为教学内容,选取《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五首经典唐诗作为教学篇章。
具体内容包括: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了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
2. 《静夜思》:作者李白,掌握诗句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
3. 《春晓》:作者孟浩然,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咏柳》:作者贺知章,解读诗句的寓意和表现手法。
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理解诗句的寓意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唐诗主题。
a. 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发兴趣。
b. 讲述《静夜思》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导入:详细解读五首唐诗的内容、韵律和意境。
a.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韵律和意象。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唐诗,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a. 选取《春晓》中的名句,分析其修辞手法。
b. 对比《咏柳》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探讨诗句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和解读。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五首唐诗的、作者、重点诗句及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五首唐诗。
b. 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 答案:a. 默写答案略。
b. 《咏柳》:通过描绘嫩柳、绿丝等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教案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教案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B.角.(jiǎo)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
C.折戟.(q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mó)洗认前朝。
D.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màn)有惊人句。
2.下列各句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B.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C.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D.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飞鸟相与..还(相伴)B.我报路长嗟.日暮(叹息,慨叹)C.浑.欲不胜簪(全部)D.黑云压城城欲.摧(将要)4.下列作品与作者及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春望》——杜甫——唐代B.《赤壁》——杜牧——唐代C.《雁门太守行》——李贺——宋代D.《渔家傲》——李清照——宋代5.根据提示写诗句。
(1)《饮酒》(其五)一诗中,表现诗人闲游自在的隐居生活,传达出物我合一的境界的诗句是“,”。
(2)《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写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的诗句是“,”。
(3)《渔家傲》中,描绘了一幅海天相接的辽阔图景的句子是“,”。
课内品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6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都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
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7~8题。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词精选》教材的第五单元《诗词五首》,详细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4.《枫桥夜泊》张继5.《乌衣巷》王之涣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分析五首诗词的艺术特色,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诗词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五首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 诗词讲解:(1)登鹳雀楼a. 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读。
b.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c. 讲解作者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2)望庐山瀑布a. 学生自读诗词。
b. 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c. 交流讨论,分享心得。
(3)夜泊牛渚怀古a. 教师示范朗读。
b.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c. 课堂讨论,深入理解。
(4)枫桥夜泊a. 学生朗读。
b.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c. 体会作者情感。
(5)乌衣巷a. 教师领读。
b. 分析诗词的背景和艺术特色。
c. 交流分享,拓展思维。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选择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详细过程:教师发放练习纸,学生现场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标注作者。
2. 画出五首诗词的意境图,标注重点词汇。
3. 在黑板上列出五首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诗词中选择一首,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
答案:根据学生的个人感悟,合理发挥。
2. 拓展作业: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选择一首感兴趣的诗词进行学习。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2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2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的含义。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理解记忆佳作名句,体会诗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情感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1.放录音,学朗读,要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要求整体感悟,不求逐字逐句讲析。
精妙之处要仔细玩味。
3.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像,进行再创作,可以画画,可以扩展成故事或文章进行口述。
4.诗讲知人论世。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作者的情况以及创作的背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安排活动教学,可开展诵诗会或赛诗会之类活动,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对一学期来学习古诗文情况进行测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理解诗歌意境(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特别是作者写作诗歌时的心情)。
2.难点《观沧海》中诗人创造的意境,(从分析沧海的壮阔景观人手,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
)通过适当的讲析引导和学生的诵读,加强学生对《如梦令》《西江月》优美意境地把握。
3.疑点教师点拨学生理解《观沧海》与《望岳》中诗人博大心灵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诗词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
3.学生制作名言警句的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了解写作背景。
3.在诵读中鉴赏,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意境。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中国古典诗词的滋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
《诗词五首》中选录的均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受到美的熏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的含义。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理解记忆佳作名句,体会诗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情感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1.放录音,学朗读,要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要求整体感悟,不求逐字逐句讲析。
精妙之处要仔细玩味。
3.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像,进行再创作,可以画画,可以扩展成故事或文章进行口述。
4.诗讲知人论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作者的情况以及创作的背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安排活动教学,可开展诵诗会或赛诗会之类活动,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对一学期来学习古诗文情况进行测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理解诗歌意境(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特别是作者写作诗歌时的心情)。
2.难点《观沧海》中诗人创造的意境,(从分析沧海的壮阔景观人手,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
)通过适当的讲析引导和学生的诵读,加强学生对《如梦令》《西江月》优美意境地把握。
3.疑点教师点拨学生理解《观沧海》与《望岳》中诗人博大心灵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诗词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
3.学生制作名言警句的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了解写作背景。
3.在诵读中鉴赏,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意境。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中国古典诗词的滋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
《诗词五首》中选录的均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受到美的熏陶。
(一)明确目标1.文学常识三首及字词读音。
2.理解前三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3.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1.放录音,学生朗读前三首诗,读准下列字音碣(jié)澹(dàn)竦(sǒng)峙(zhì)岱(dài)眦(zì)(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习《观沧海》。
(1)教师介绍作家思想及本诗写作的历史背景。
这首诗,是曹操于汉末建安十二年(207)五月,出兵征乌桓(今辽宁省东部),七月出兵,九月胜利班师,征途中登上碣石山所作。
(2)学生疏通诗句意思,注意,澹澹、竦峙。
(3)给本诗划分层次第一层前两句,登临地点和目的。
第二层3一12海面景象尽收眼底。
第三层13—14,巧妙点出主旨。
(4)诗歌均要以景抒情,曹操登上竭石山,看到了哪些景象?水波动荡,山岛屹立,气氛威严;岛上草木“丛生”,“丰茂”,生机勃勃;大海巨浪涌起,气势壮阔;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海上波澜起浮,动荡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信心和豪情,令人振奋,显然是一个经验十足,沉稳老练的政治家风范。
大海的博大,正象征了诗人的心灵,雄浑宏大的心灵与宇宙合一,包融一切。
诗人作为大军事家,这次出征正是为了统一天下,因此他借大海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2.复习欣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3.学生自学《次北固山下》《望岳》。
教师指点。
(1)按节奏朗读。
(2)《次北固山下》抒发的是一种远方游子思念故乡亲人的思想感情,请学生找出抒发这种感情的意象,深刻体会远方游子对家乡亲人那种深深的惦念。
(3)《望岳》这首诗诗人描述了泰山出神入化的美景,全身心与之融为了一体,是诗人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四)总结、扩展这几首诗意境深远,诗人心灵超然物外,博大而深邃。
(五)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前三首诗。
2.预习《如梦令》《西江月》(六)板书还计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明确目标1.掌握下列字词:争、怎。
2.欣赏宋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3.培养学生有语气地朗读。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的位置;学生朗读。
2.文学常识。
3.疏通文意,再现意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习《如梦令》。
(1)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述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
(2)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愉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是愉快的心情,从“常记”“沉醉”二句可以看出。
一个“沉醉”凝练地反映了一天的欢乐。
(3)这一天的欢乐集中在归途中表现,归途中妙趣横生的画面有哪几幅?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人心情由沉醉到急切再到惬意,充分享受着这大自然的乐趣。
(4)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用了哪些小事物?描写了江南山村月夜的图画: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夜晚很静,以动与静,一幅丰收景象)星稀天外,点雨山前,路转溪头,忽见茅舍。
(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情趣横生)(5)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心境。
(四)总结、扩展宋词与唐诗一样,都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可企及的高峰,较之诗,词的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广泛。
(五)布置作业1.背诵2,完成课后练习三(六)板书设计[随堂练习]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碣石()澹澹()咏志()岱宗()决眦()鸥鹭()竦峙()()萧瑟()()沧海()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星汉灿烂()2.会当凌绝顶()3.水何澹澹()4.造化钟神秀()5.次北固山下()6.一览众山小()7.客路青山外()8.以观沧海()9.山岛竦峙()10.阴阳隔昏晓()三、诗词常识填空。
1.《次北固山下》《望岳》都是律诗,每诗_______句,中间两联要求,例如《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_______,_______。
诗中双句还应_______,例如《望岳》一诗的韵脚是_______。
2.《观沧海》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_,字_______,他的诗以见长。
3.《如梦令》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_,号_______,“如梦令”是这首词的_______。
她的诗词以见长。
4.《西江月》的作者是_______朝的,字_______,号_______,这首诗选自《_______》,《西江月》是这首词的。
四、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诗句。
1.《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奇特想像的句子是_______。
2.《次北固山下》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句是_______。
3.《望岳》一诗中,写泰山崇高雄奇的句子_______。
4.在《如梦令》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
5.写出《西江月》中描写夏夜明月中农村美景的句子_______。
五、请根据所提供的诗句,补写带“春”的诗句。
1.好雨知时节,_______,2.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 3._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
4.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八.背景知识和课外阅读1.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令安徽省毫县)人。
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在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69年)迎汉献帝安都于许昌,用汉献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在官渡击败袁绍,此后统一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
曹操用人惟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等篇。
其散文亦清竣整洁。
2.《步出夏门行》简介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
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
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3.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
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为时10年以上的“壮游”,先游吴越,再游齐赵,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浪漫主义色彩。
三十五到四十岁,十年长安困守。
安史之乱酝酿时期,杜甫转入现实主义创作。
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四十五到四十八岁,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人民灾难惨重,国家岌岌可危,诗人也历尽艰险,写下了“三吏”“三别”。
最后杜甫到了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在四川漂泊了七、八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770年冬,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舟上。
4.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是诗词散文都很有成就的作家,和大学士赵明成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生活比较美满。
所以李清照前期词中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如《如梦令》……靖康二年,她与赵明成相继避兵江南,……她辗转流离于杭州,在孤苦生活中度了晚年。
此时写出了更加动人的诗篇,如《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
5.辛弃疾辛弃疾(114O—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
辛弃疾在文艺创作上是以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他的《稼轩词》有词600多首,不但在数量上超过他前辈和同时的作家,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上也是丰富多姿,别开生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