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大全
科技知识大全

科技知识大全万有引力:是牛顿揭示出来的力学定律。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的乘机成正比,与两物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运动第一定律:是牛顿最终揭示出来的力学基本定律。
又称惯性定律。
它指出: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任何物体将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即力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运动第二定律:就是牛顿最终阐明出的力学基本定律。
表示:相撞运动中促进作用于一物体的外力与它的运动量的变化成正比。
运动第三定律:是牛顿最终揭示出来的力学基本定律。
指出:当物体a施力于物体b 时,物体b同时也施一反作用力于物体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所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绝对时空观:牛顿指出,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由其特性同意,自身光滑地推移,与一切外在事物毫无关系;绝对空间,其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毫无关系,时时光滑,永不移动。
绝对时空观把时间、空间与物质和物质运动错位开去,把它们看做就是在物质和物质运动之外的抽象化的延续性和框架,就是不恰当的。
直至相对论创建才被超越。
微粒说:以古希腊原子论派为代表的人们主张“微粒说”,他们认为光是一种非常细小的微粒。
近代的笛卡儿也力主微粒说。
他认为光是由大量弹性微粒所组成,光的反射即是光的微粒依照力学的原理从弹性界面上的反弹,他对光的折射同样以力学的方式来解释。
牛顿也坚信光是一种实体。
微粒说后被波动说所战胜。
波动说道:古希腊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光是宇宙中的某种媒质的运动形式。
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就是近代光的波动说道的主要倡导者,他在《论光》中说道:光是由发光体收到的在以太中传播的球面波,向四面八方传播,并构成子波。
主张波动说道的除了胡克。
通过傅科的实验,波动说道战胜了微粒说。
偏振现象:19世纪初,法国人马吕发现光线穿过冰洲石产生了双折射现象,但转动冰洲石到某一角度时,由双折射产生的两个像中的一个消失了。
后来英国人布儒斯特证实了这一现象。
对偏振现象正确的解释使波动说更有说服力。
科普知识普及大全

科普知识普及大全科普知识是指通过科学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个科普知识普及大全,涵盖多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帮助读者了解并学习相关内容。
一、宇宙科学1. 宇宙起源和演化: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目前广为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论,而宇宙的演化则包括星系的形成、恒星的生命周期和宇宙膨胀等。
2. 星系和星际空间:星系是宇宙中由恒星系统、星际物质和暗物质组成的结构。
星际空间则包括星际介质和星际尘埃等。
3. 星体和恒星:恒星是由气体云团塌缩形成的巨大球体,其中核心的核聚变反应提供了巨大的能量。
二、地球科学1. 地球结构和板块构造: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而板块构造理论则解释了地球表面上地壳的运动和板块碰撞形成的地质现象。
2. 大气层和气候变化:地球大气层由不同气体组成,其中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并引发了一系列气候变化的现象。
3. 水资源和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从地表蒸发、升华、凝结成云、形成降水最终返回地面的过程。
三、生命科学1. 细胞和遗传学: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而遗传学研究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包括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突变以及基因在生物发展中的作用。
2. 进化论和生物多样性:进化论解释了生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形成,而生物多样性则指地球上各个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3. 生物生长和发育:生物生长是指生物体在体积、质量和形态上的增加,而发育则是指生物从受精卵到成熟个体的过程。
四、物理学1. 物质结构: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物质结构研究了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排列方式。
2. 力学和运动学: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受力的学科,而运动学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等。
3. 能量和能源:能量是物体运动和变化的基本原因,能源则是指供给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能量形式。
五、化学1. 元素和周期表: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周期表则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分类。
生活的科学小知识大全

生活科学小知识大全一、饮食健康1. 米饭:米饭煮熟后,待冷却再放入冰箱,可保持米饭口感,不易变质。
2. 蔬菜:新买的蔬菜先在淡盐水中浸泡,可去除农药残留。
3. 水果:将水果放入冰箱前,先包裹保鲜膜,可延长保质期。
4. 喝水:早晨空腹喝一杯温水,有助于肠胃蠕动,促进新陈代谢。
二、家居清洁1. 去除异味:在卫生间放置一小盆醋,可有效去除异味。
2. 除虫:在窗台摆放薄荷,可驱赶蚊虫。
3. 去污:用牙膏清洗塑料容器,可去除顽固污渍。
4. 清洗窗帘:清洗窗帘时,用湿布擦拭,可避免灰尘飞扬。
三、生活技巧1. 胶水:将胶水滴在纸巾上,可防止胶水粘手。
2. 眼镜:用眼镜布擦拭眼镜,可避免镜片刮花。
3. 衣架:用两个衣架拼接,可挂放大衣,防止滑落。
4. 捆绑:用橡皮筋捆绑电线,可避免线缆杂乱。
四、健康养生1. 睡眠:保持良好的作息,每天保证7-8 小时的睡眠。
2. 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3. 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4. 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五、节能环保1. 节能:使用节能灯泡,节约用电。
2. 节水:关闭水龙头时,注意防止滴漏。
3. 减少塑料袋使用:购物时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塑料袋污染。
4. 垃圾分类: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保护环境。
六、网络安全1. 密码安全:设置复杂的密码,定期更换。
2. 防止诈骗:不轻信陌生电话和短信,提高警惕。
3. 防病毒: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定期更新。
4. 个人信息保护: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避免网络诈骗。
七、出行安全1. 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佩戴安全带。
2. 财产安全:不将贵重物品暴露在外,注意防范盗窃。
3. 旅行安全:提前了解旅行目的地的安全信息,做好防范措施。
4. 自然灾害应对:了解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如遇险情,冷静应对。
八、科学知识1. 太阳系:太阳系共有8 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科普知识普及大全

科普知识普及大全科普知识是指将科学知识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旨在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科普知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科学。
一、宇宙知识1. 天体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造成白昼和黑夜的交替。
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同时自转,形成月相变化。
2. 星座与星系:星座是人们根据天空中星星的分布而划分的区域。
星系是由恒星、行星、细胞星云等天体组成的系统。
3. 星座的故事:不同文化中的星座故事不尽相同,但大多与神话传说有关。
例如,希腊神话中的白羊座与黄道十二宫的起源有关。
二、地球科学1. 地壳构造:地壳由岩石、矿物和土壤组成,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的运动和碰撞导致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2. 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由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磁层组成。
大气层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起着重要的影响。
3. 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大气层到地表、地下和植物体内循环的过程。
水蒸气凝结成云、下雨后形成河流和湖泊,最终回归海洋。
三、生物科学1.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非常重要。
2. 进化论:进化论认为物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演化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物种适应环境的理论基础。
3. 遗传学:遗传学研究物种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
基因是确定生物性状的单位,通过遗传信息的传递,使得物种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物理科学1. 声光热:声音是物体振动经由介质传递而产生的,光是电磁辐射的一种形式,热是物体内能的一种形式。
2.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的物理学分支,揭示了微观粒子的性质和行为。
3. 引力和电磁力:引力是物体之间的吸引力,负责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力。
电磁力是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控制着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和形态。
五、化学科学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组合成新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化合物。
科学知识大全

科学知识大全
科学知识是指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科学方法获得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认识。
它包括众多学科领域,涵盖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天文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科学知识点:
1. 物理学:研究物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力学等。
2.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包括元素周期表、化学键、酸碱中和等。
3. 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体的结构、功能、发展和演化,包括细胞结构、遗传学、进化论等。
4. 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表面特征、地质演化等,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等。
5. 天文学:研究宇宙的结构、运动和演化,包括天体物理学、行星科学等。
6. 数学: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和空间的科学,包括代数、几何、概率论等。
7. 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系统、算法和程序设计,包括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数据库等。
8. 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9. 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组织和变迁,包括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等。
以上只是科学知识的一小部分,每个学科领域都有深入广泛的研究内容。
如果您对某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点有兴趣,可以提问,我会尽力回答。
认识常见的科学知识

认识常见的科学知识科学是一种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和知识体系,它涵盖着广泛而丰富的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一些常见的科学知识,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科学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科学。
一、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的三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的排列比较紧密;液态的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分子间的排列比较松散;气态的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分子间的排列十分松散。
我们常见的水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存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指的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它使我们产生了日夜的交替。
地球公转指的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它使我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导致地球上时间和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
三、光的传播和折射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传播,并具有一定的速度。
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即光线通过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方向的改变。
例如,当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看上去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偏移。
四、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释放氧气的过程。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并释放出的氧气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光合作用是维持地球上生物生存的重要能量来源。
五、DNA和基因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构成基因的化学物质,它携带着生物体遗传信息。
基因是DNA的一个片段,负责编码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DNA 和基因的发现和研究对于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进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六、重力和万有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使万物朝向地球的中心运动。
重力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结果。
而万有引力是指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这是因为每个物体都具有质量,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
七、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换句话说,能量可以转化形式,但总能量不会增加或减少。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物理定律,影响着我们对能量的利用和保护。
科学百科知识大全

科学百科知识大全知识的未来发展方向知识的现代发展态势和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知识的未来发展方向。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科学百科知识大全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科学百科知识大全1) 一个人一天平均走两万步,一年要走七百万步。
人活七十岁的话,加起来要走五亿步,即三十八万四千公里。
这个数字,正好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2) 我们所穿的衣服每天把成千上万个表皮细胞揩掉。
人们其实每27天就换上一层新的表皮。
3) 人眼的直径总是大致相等的——24毫米,而且几乎不因人们的年龄而改变,所以,孩子们的眼睛看起来似乎大些。
4) 1977年6月25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特德·圣马田,在一次篮球表演赛中,站在罚球线上投篮,连续命中2036次。
5) 指甲生长速度夏天比冬天快1/5,白天比晚间快一倍,中指指甲生长速度最快。
6) 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出:蚊子有22只牙齿。
7) 鲸的心脏每小时只跳540次。
8) 海狮的胡子比耳朵还灵,能辨别几十海里外的声音。
9) 长颈鹿打架时,就只会把长颈摇来晃去,用它们瘦骨嶙峋的头部拍击对方。
10) 骆驼喝了含盐的水也能解渴。
11) 铁片薄到只有0.001毫米厚时,就会像玻璃一样透明。
12) 把一掬盐放入一杯水中,水平面不仅不会升高,反而会降低些。
13) 你身体的几乎一半热量是通过头顶失掉的。
14) 在16世纪时,英国的男人是允许在晚上10时前殴打太太的。
15) 在古希腊,象征婚姻幸福的标志是一个三角形。
16) 在英国,当现代接骨手术还未发现之前,接骨的工作是由铁匠负责的。
17) 在本世纪之前,所罗门群岛的土著都是用狗牙来作钱币的。
18) 早期的高尔夫球其实是一个塞满羽毛的皮袋。
19) 原来头痛是产生于脑子周围的肌肉及神经而不是脑子本身,因脑子是不能够感受痛楚的。
20) 从含盐的多少来看,与人血最接近的物质是海水。
21) 每一个人平均每年要消耗一吨的食物和饮料。
22) 在我们吸入的氧气之中,有1/5是被脑细胞消耗的。
科学主题知识大全

科学主题知识大全是一个涉及广泛科学领域的知识体系,这里简要概述一些主要科学领域的知识要点:1. 自然科学:- 物理学:涉及物质的结构、运动规律、能量转换等,如牛顿三定律、相对论、量子力学等。
-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如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等。
- 生物学:涵盖生命现象、生物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如DNA双螺旋结构、进化论等。
- 地球科学:包括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等,研究地球的结构、气候、地貌等。
- 海洋科学:探究海洋生物、海洋物理、海洋地质等,如海洋生态系统、海底地形等。
2. 工程技术:- 机械工程:研究机械的设计、制造、运行,如机器人的设计原理、汽车工程等。
- 电子工程:电子器件、电路设计、通讯技术等,如集成电路、5G通讯技术等。
- 计算机科学:涉及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人工智能等,如操作系统、大数据分析等。
- 能源工程:研究能源的转换、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如太阳能电池、风能利用等。
- 材料科学:研究材料的性质、制备和应用,如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
3. 生命科学:- 医学:研究疾病的机理、诊断、治疗和预防,如现代医疗技术、疫苗研发等。
- 生物学: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等,研究生命现象的详细机制。
- 遗传学:研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如基因编辑技术、遗传疾病等。
- 神经科学:探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大脑认知功能、神经疾病等。
4. 社会科学:- 经济学:研究资源的分配、市场行为、经济体系等,如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贸易等。
- 政治学: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国际关系等,如民主制度、外交政策等。
- 社会学: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文化传承等,如社会阶层、社会变迁等。
- 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行为模式等,如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5. 人文学科:- 哲学:探索宇宙、生命、知识、价值的本质,如存在主义、儒家思想等。
- 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过去,如中国古代史、世界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知识大全(审精)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这是经典宇宙学中的一个著名的问题.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对宇宙进行种种猜测.古代的人们曾经认为星星是镶嵌在一个透明球面上的.中国最古老的宇宙结构学说盖天说的基本观点是天圆地方.托勒政的地心宇宙体系和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宇宙体系中都包括恒星天球的内容.中世纪的思想家尼古拉认为宇宙是无限的.牛顿把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作为他的理论的基本原理.他还推断:星星的数目必定是无限的,而且相当均匀地分布在空间.观测上,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和约翰·赫歇耳父子宣布至少某些可观测星云是与银河系具有相同尺度和结构的由分立的恒星组成的系统.这些星系居于整个宇宙之中.19世纪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可观测宇宙必须是静态、无限的和均匀的.而对静态、无限、均匀的宇宙的一个著名反对意见即夜黑问题,也称奥伯斯佯谬.这个样谬是说,若恒星发出的光不变且都相同,而空间又是欧几里得的(平直的),则在此种宇宙中整个天空的亮度看起来是均匀的,且与太阳一般亮.因为无论从哪一个方向观看天空,视线都会碰到一个星星.这一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几何论证说明:现考虑进入人眼的一束细长的锥形光线.虽然恒星表面的视亮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但锥体的截面积(或恒星的数目)随距离平方而增加,则集中在锥体内的光与它从什么地方发出没有关系,因而整个天空就要亮得像太阳一样,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如何才能消除观测与理论之间的矛盾呢?奥伯斯的推导基于以下的宇宙学观点:1.宇宙物质是均匀分布的. 2.宇宙是静态的. 3.宇宙是无限的. 4.宇宙存在的时间已经无限长.为了避免夜晚的天空像太阳那么亮的结论,我们必须重新考察上述观点.一个平均密度随观测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并以零为极限的等级式宇宙模型可以消除佯谬,但要付出失去均匀性的代价.但迄今为止的观测结果是:宇宙物质在大尺度空间内的分布是均匀和各向同性的.这个观点称为宇宙学原理,是现代宇宙学理论所必须依据的公理.上述第一点符合宇宙学原理,应予保留.这样等级式宇宙模型应该放弃.由于奥伯斯假定恒星发光不变,这一点今天看来最成问题.如果假定恒星并不是永远那么亮,而是在有限的过去才开始发光,由于远处恒星的光线尚未到达我们这儿,这也可以避免整个天空像太阳那么亮的结论.这使我们面临着是什么首次使恒星发光的问题.如此看来一个具有有限过去的宇宙可避免奥伯斯样谬.此时宇宙在时间上有个开端.另外一个有足够大膨胀速率的宇宙也能避免奥伯斯佯谬,即使它具有无限的过去.因为根据量子理论的观点,光子的能量正比于其频率.远距离高速追行光源的光线将产生非常大的红移,因而其能量将相应减小,使其总和保持有限,甚至可忽略不计.由于观测上尚无放弃宇宙学原理的理由,第一条观点应该接受,而第二、第四条应该重新考虑.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这就为研究宇宙的整体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宇宙的整体性质由引力场方程决定.荷兰物理学家德西特首先获得了引力场方程的一个宇宙解,但它是动态的而不可能是静态的:宇宙要么是膨胀的,要么是收缩的.观测上,哈勃发现河外星系的视向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即距离越远,视向速度越大.这说明宇宙空间中任意两个星系间的距离都在增大,宇宙在膨胀.如果一个膨胀的宇宙沿时间反溯回去将会达到一个原始的超密态,也就是宇宙于过去某一时刻创生于一次原初物质的大爆炸过程.这就是大爆炸宇宙学的宇宙模型.为了理论预言和实验观测相一致,宇宙在极早期曾经历一个暴胀阶段.显然一个具有有限过去而正在膨胀的大爆炸宇宙模型能避免奥伯斯佯谬.还有一个具有无限过去的稳恒态宇宙模型,它虽能消除佯谬,但却要破坏能量守恒且不能解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已经不再为人们所接受.综上所述,现在观测到的宇宙在膨胀,这是科学界公认的.经历一个暴胀阶段的大爆炸宇宙学模型是一个成功的模型,其理论预言与实验观测十分吻合.显然这是一个动态的宇宙学模型,且宇宙在时间上可能有一个开端.这样看来,对于一个均匀、静态、无限的经典宇宙学模型,其第二、第四条观点不成立.如果放弃这两条,也就自然不会得出夜晚的天空像太阳那么亮的荒谬结论.你能看到世界末日吗?当一个外部观测者看见我慢慢地掉入(黑洞)时,他可能会以为能够合理地作出以下推断:我会看到宇宙逐渐地加速--我在通过视界壮观的一瞬间看到了宇宙的末日。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外部观测者所见到的我的行为依赖于我所发出的光线,而我所见到的依赖于到进入我视野的光线。
遥远未来事物所发出的光线根本无法到达我的视野。
任意遥远未来的事件从未停滞在我“历史光线的光锥”上(其面由能在确定时间内到达我的光线构成)。
上述情况对于一个不带电、无自旋的黑洞而言可能是正确的,但对于一个带电或自旋的黑洞情况就不同了。
在理想解中,此类黑洞可能包含一个“时间的虫洞”。
该洞可以作为一个与其他隔离区域(这些区域可能是另一个宇宙)相连的门户。
我不会撞到奇点上,而是通过了虫洞。
但在作为某种视界内部的虫洞的入口,一种无限加速的现象发生了。
如果我掉进虫洞,我将看到宇宙的整个历史在我眼前从头到尾播放一遍。
更糟的是,随着“影片”播放的加速,光线开始蓝移,并且能量开始增加,在我通过虫洞的一瞬间,一种“无限蓝移”发生了,它的强烈辐射会把我煎熟。
显然有理由相信这种无限蓝移会给虫洞自身带来灭顶之灾,它将被一个对我来说好不了多少的奇点所取代。
但无论怎样,它都将虫洞之旅蒙上一层浓重疑问的色彩。
行星引发的话题行星的定义日前遭到了挑战,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过去对于它的命名太过随意了。
随着科学新发现的日渐增多,科学家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样的天体才能称为行星?自从1995年发现首颗围绕另一颗恒星旋转的行星以来,科学家又发现了50多颗太阳系以外的行星。
它们与我们熟悉的行星不同,体积巨大——往往超过木星的许多倍——一些更像另一类星体,棕色矮星。
棕色矮星在1995年被证实存在,它们体积巨大,但不足以促成热核反应形成恒星。
这些棕色矮星像行星一样不发光,也可绕恒星运转,但没有多少行星的特征,它们比木星大5-15倍,大小范围很类似行星。
由于这一系列以前从未探测到的星体,我们对行星构成和星体质量的观点正在改变。
目前,在阿兰·博斯领导下,一个由13人组成的国际天文协会专家小组正在致力于“行星”的定义工作。
天文学家认为,在行星与棕色矮星之间尚有3个疑问需要解决,即它们的起源、轨道及其体积。
如果依据教科书来给行星下定义的话,一般的表述是:在恒星形成后,由其发散出的气体以及固体尘埃所组成的涡旋逐渐形成了行星。
我们就是这样解释太阳系的9大行星的形成过程的。
但是,曾经于1975年提出“棕色矮星”这一概念的塔尔特认为,不能单纯从形成过程来定义行星。
她建议,在定义行星时还应当考虑行星围绕某个恒星轨道运行这一因素。
问题是,棕色矮星即符合上述的两个“行星”标准。
它们经常围绕恒星的轨道运行,这意味着棕色矮星是由气体和固体尘埃形成的。
目前人们所争论的焦点在于星体的体积方面。
如果棕色矮星的体积比木星的体积大13倍,它内部的压力就足以引起氘的燃烧。
但是行星却无法燃烧氘。
由此,人们通常会以是否有氘的燃烧来划分恒星与行星的界限。
但是,对于那些体积小于行星的棕色矮星又该如何解释呢?恒星之所以成为恒星,是因为它能够通过热核反应将氢转化为氦这一过程发光。
而棕色矮星,尽管它们能够通过燃烧氘来进行一种“内核熔融”反应,但是并不能达到恒星所具有的热核反应所需要的熔融过程。
但是棕色矮星能够像恒星一样,是另一种无序的气体或尘埃云雾由于重力原因导致该云雾的坍塌而形成。
许多科学家认为,冥王星本不应被称为行星。
它的体积比其他行星小许多,而且它距离其他行星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平面有一个很明显的角度。
冥王星也远离海王星的轨道,研究人员认为它很可能是Kuiper带的一部分,Kuiper带是一个遥远的冰冻岩石区,在1992年被证实存在。
1999年初,国际天文协会试图给予冥王星双重身份-既是行星又是通过海王星轨道的物体,但由于人们的反对而搁置下来。
在太阳系中的更小的物体,包括彗星也被称为小行星。
而且其他比冥王星体积大的物体很有可能也围绕太阳旋转。
即使是恒星的定义也有模糊不清的地方。
有专家认为,恒星与行星一样,也是由涡旋所形成的。
这往往出现在双星体系当中,当一颗恒星形成后,另一颗恒星又通过其剩余物质而产生。
再看看有关行星的定义。
最近,天文学家为自由漂浮行星的形成过程提出了两种假说。
一种是,这些行星形成于恒星周围的行星系,在其形成后脱离了这一星系。
另一种是,这些星体是单独形成的,或者在其形成过程初期没有依附于任何恒星。
天文学家认为,无论对于哪种形成方式,目前已有的解释和定义都是不充分的。
需要提出新的解释并作出新的定义,以帮助人们更加清楚、准确地在行星与其他星体之间进行区分。
我们也许可以为行星下这样一个定义:“行星是不能进行内核熔融的球状星体,形成并运行于另一个有时发生内核熔融的星体轨道上。
”小行星真的那么危险吗今年9月,两名天文学家在夏威夷发现一颗名为2000SG344、直径大约为0.6公里的小行星正在与地球相对的轨道飞行。
11月3日,一些科研人员在未对该行星进行深入分析的情况下向媒体公布了有关小行星有可能于2030年与地球相撞的消息。
但就在一天之后,其他一些科学家表示,上述消息有夸大之嫌,他们经过对这颗小行星的轨道进行进一步研究后认为,其与地球“擦身而过”时的最近距离也多达500万公里,根本不可能与地球相撞。
但是,2000SG344小行星是有史以来第一颗与地球相撞危险等级超过0的小行星。
Torino等级由0至10,用于测定天体与地球相撞的危险程度。
国际天文学联盟发布警告称,该小行星在2030年9月21日与地球相撞的机率为1/500,此前还从未有其他天体被测定与地球相撞的机率达到如此之高。
早在1991年以来,天文学家就宣布,9个天体处于靠近地球的太空,有可能对人类构成威胁。
此后,公布的危险天体数目又不断增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斯科特·斯图尔特认为,我们大大低估了近地小行星的数量。
根据此前的猜测,环绕地球飞行而且可能撞向地球的小行星,有750颗到900颗之多。
他测算的结果是,太阳系里能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超过了一千一百颗。
已故天文学家欧仁·休梅克通过研究小行星撞击月球后留下的陨石坑数量,已经得出过类似的结论。
凭借射电望远镜的帮助,天文学家绘制天体图,追踪小行星的运行轨迹。
以位置固定的恒星作为参照物,可以发现处于运动过程中的天体。
对一颗小行星的运行轨迹观察几个月之后,就能计算出它的轨道并判断出它能否对地球构成威胁。
通常只有那些直径在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才被列入有能力引发全球严重灾害的危险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