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对语篇翻译意义的研究
基于语境视角的英译汉之我见——以《自我否定——伤不起》为例优先出版

作者简介:王楠,硕士。
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语境与翻译的关系“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后经弗斯将上下文拓展为语言使用时的主客观环境。
(胡壮麟,1989)有关语境的研究最初就是随着翻译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20世纪80年代初,哈蒂姆和梅森在他们的专著《语篇与译者》中,把翻译看成是在一定社会情景下发生的交际过程,是从信息发出者到信息接受者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信息的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
交际双方有条件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交际场”,这个“交际场”就是语言环境,即语境。
(Greimas & Courtes, 2001)语境依赖于语篇,翻译从理解到表达到落实到语句层面、语篇层面都离不开语境的限制和制约。
语境可以分为与上下文相关联的上下文语境(即言内语境)和语言所处的主客观坏境(即言外语境),包括情境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语境无时不刻影响着翻译,语境是语义的决定性因素。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合理转换关键信息进入译入语、尽可能弱化文化差异、整合出流畅地道的译文都是一个翻译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
译者需要在从语篇整体出发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上下文的逻辑衔接以及词句所处的语境,再创造出符合目的语习惯并能体现原作风格的译文。
言内语境的制约因素及对选词的影响此文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通过闺蜜间的一次消极对话举例说明自我否定的消极言论在生活中屡见不鲜;(2)进一步说明反复的自我否定有百害而无一利;(3)对如何抵制消极影响提出建议并总结。
全文逻辑紧扣,在翻译过程中上下文逻辑对译文选词和逻辑衔接的影响可以通过如下例子来体现:例1:“I ’m so fat,” one of your girlfriends says, rolling her eyes and pinching an inch of skin on her waist. The girl next to her joins in, running her hands self-consciously through her curls. “Well, I hate my hair today.”原译:“我太胖了,”你的一个闺蜜眼睛扫了扫捏了下腰间的肉说道。
语篇翻译中信息重构探究:语境视角

例 3 漏斗 :
—
代天骄一一一戴添娇( 内衣广告 )
H v nc i, u aea i tp by—by 某免税商场广告 , er u !( 巧用 be y be的谐 音) y
从该例的词组可 以发现 , 翻译过程 中对语篇的组成部 在
分 的理解有赖于具体 的语言背 景与语 言文化 。在这 类广告 语篇 的翻译 中, 译者或读者如不能依靠语外知识吃透语言 的 内在含义 , 进行 机械 的语 言转换 , 则无 法理解 这些语篇 。因
语言语境是指言语 交际 当中某 一特定 言语单 位在表 达
某特定交际价 值 时所 依 赖 的上 下文 。由于 语篇 是 由字、 短
语、 句子 、 段落 、 语篇五 级构 成 , 各个语 言层 级之 间有必然 的 结 构衔接和逻辑联系 , 因语 言形 式丰 富多彩 , 以语 言语境 所 的界限非常灵活 , 它涉 及 到字词 、 句组 、 段落 和语境 等方面 , 译 者在语篇 理解 的过程 当中如果信息重 构出现失 误 , 则会造 成整个语篇 的理 解失败 :
此 , 者对表层 与里层 的语篇 意义 、 译 目的等信 息进行 重构是
必不可少的。
2 .语篇翻译 中的语体特征与语体成分 在语篇翻译的过程 中 , 过译者 的信 息重构后 , 经 一篇 理 想 的译 文 主要考 虑 以下 四个 方面 : ) 1 口语 体与 书面体的 区
别 ;) 2 语言使用 中的社 会 因素 ; ) 3 语言 的使用 场合 ; ) 域 4地 方言 。
例 1A: a aetepl edigte ? : Wh t r o c on r h i he B: ae ut r vd I v s a ie . h j r
语境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

[ 键词] 篇翻译 ; 境; 用 关 语 语 作 [ 图 分 类 号] 3 中 H0 0 [ 文献 标 识 码] A [ 章 编 号 - 6 2 1 1 (0 0 0 —0 2 — 0 文 ] 7 — 2 7 2 1 )2 4 3 2 1
系 , 且 涉 及 语 言 体 系 以外 的 各 种 制 约 因素 。 而
一、ຫໍສະໝຸດ 语 篇 翻 译 与 语 境
译 不 可 避 免 地 与 文 化 发 生 着 千 丝 万 缕 的 联 系 。不 同 国 家 、 不
同 民族 、 同 言语 社 团 活 动 的 多 样 性 和 观 念 的 多 元 化 , 其 不 使
文 化 内容 和 形 式 出 现 多 样 性 , 些 便 是 文 化 差 异 的 渊 源 , 这 也 是 造 成 翻 译 障 碍 的 主 要 因 素 。翻 译 中时 常 会 遇 到 诸 如 词 汇 空 缺 、 化 误 解 甚 至 文 化 冲 突 等 难 题 , 些 难 题 难 以用 翻 译 文 这 技 巧 加 以解 决 , 因此 译 者 必 须 要 深 入 了解 和 全 面认 识 源 语 和
释 读 不 仅 有 赖 于 篇 章 内部 的 语 言 因素 , 依 赖 于情 境 中 的 交 也
际 因素 。 胡壮 麟 认 为 在 功 能 语 法 中 , 篇 是 意 义 系统 的 一 个 语 实 例 , 受 一 定 的情 景 语 境 激 发 , 一 整 套 可 供 选 择 的 功 能 是 从 成 分 中选 择 出来 的 。语 篇 既是 一 个 静 态 的 成 品 , 是 一 个 动 也 态 的 过程 。语 篇 的 理 解 与 翻 译 不 是 被 动 地 接 收 书 面 文 字 符
to a ont x ) i n lc e t
语境与语篇理解的个案研究

hi t n k 1 w e n t t o s c h o o l f a r b e y o n d he t e i g h h t g r a d e . T h i s
i mp r e s s i o n i s d u e e n t i r e l y t o my p is r o n s t ud i e s . ’ ’
语篇 通 常指一 系列 连续 的话段 或句子 构成 的语
言整 体 。 … 它可 以是 独 白、 对话 , 也可 以是众 人 的交
谈; 可 以是 文 字标 志 ( 如N o S m o k i n g ) ,也可 以是 诗
歌、 小说 。它 可 以是 短 如一句 的 问候 , 也可 以是长 达
构建 和理 解又是 一个 复杂 的认 知过程 。在跨 文化交
就 是说 , 要 准确地 理解语 篇所传 达 的意 义 , 通 常是 离 不 开语境 的 。语 境 可 分为 三 类 , 语 篇 内部 环 境 ( 上
际中, 影响 语篇 连贯 的 因素很 多 , 语 境 是其 中重要 的 因素 之一 。在语 言学 习 中 , 语 篇 内部 环境 ( 上下 文 ) 受 到 的关 注最 多 , 然 而情景 语境 和文化 语境 , 尤其是 后者却 备 受冷 落 。随 着 外语 学 习 的深 入 , 这 两 种语
息, 而是 一种 新信 息 。可 见对 于一个 连贯 的语篇 , 依
关键词 : 语篇连贯 ; 文化语境 ; 跨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1 5 8 0 ( 2 0 1 3 ) 1 0 —0 1 2 2 —0 3
语 篇 是人类 丰 富 的言语 活 动 的产 物 , 而 语 篇 的
利用语境知识提高对语篇的理解

歧 义、 理解语篇 的隐含意 义、 欣赏语篇 以 及提 高读者 阅读理解的 能力。
关键词 : 语言环境 ; 动态语境 ; 语篇理 解; 境影响 语 中闰分类号 : 3 5 H 1 文献标识码 : C 文章编号 : 0 0 5 (0 6 O — 0 2— 3 1 8— 4 7 20 ) 1 0 9 0 0
2 语境在 阅读 中的作用
2 1 词义 的选择 .
英语语言的特征之一就是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下 , 一个词有可能超出其表面词义范 围, 或在其一系列词义中进行选择,i[举了一个很说明问题的例子 :h go r br .h g d Z 5 f] T ii a odsa e yTi ia o ss tw r ss o l o. e n他解释说 , m 草莓取其甜 , o r br 应该甜 ; g dsa e y o tw r 柠檬取其酸,o m n go l o 应该酸。这里 go de od的意义取 决予它所在的语境 , 因而获得两个完全不同的意义。因此 , 听话者必须根据语境的提示来寻找这个词在其场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研究如何通过不同的语境来 正确理解和使用语 言。作 为语
言的学习者 , 只是学习语音、 词汇、 语法等语言知识是不够的 , 还应该提高 自己的语用能力 , 在语境中学 习 语言 , 理解语言 , 从而学会针对特定 的语境 , 对语言做 出正确 的理解 。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遇到阅读 的语 篇并不含任何生词 , 而学生却难 以理解的情况。问题的症结在于他们不理解 由句子和语境之间的关 系所
合中使用出来的相关性, 通过推理 , 使词汇意义达到预期的语境效果, 从而获得交际的最佳关联。
“ a d ”,h ue e ah r “ a d ,tr a s f! tv ic u s it e o m. “ h oy u S n y s o tdh rfte . S n y un t t h mui o ”Se eF n h b rt noh rro c W yd o
语境视野下的语篇翻译

语境视野下的语篇翻译作者:胡红辉曾蕾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3期〔摘要〕本文概述与评介了St. Jerome 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Text and Context: Essays on 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 in Honour of Ian Mason一书。
该书以Ian Mason 的翻译思想为主线,收集了18位学者运用语篇分析方法在语境视野下对翻译进行语言学研究的成果,突显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
〔关键词〕语境;语篇分析;评介〔中图分类号〕 H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2689(2014)03-0023-04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研究出现了创新性发展,西方学者们纷纷把语篇分析理论引入翻译研究领域,运用语篇分析理论指导翻译研究,并把翻译活动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之下来考察[1](3),其代表人物当属Ian Mason和Basil Hatim。
Ian Mason 是英国爱丁堡Heriot-Watt 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学院院长,苏格兰口译与笔译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
于1990年和1997年,他与同事Basil Hatim两度合作,分别出版专著《语篇与译者》(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和《译者即交际者》(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引起学界积极反响。
他们将翻译研究重点放在整个语篇,重视语篇分析和功能意义,主张把语境作为讨论翻译问题的起点,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翻译应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之下,作为社会行为来加以考察和研究,要求译者不仅要熟悉两门语言知识,而且还应具有两种文化视野[2](3)。
这两本著作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许多知名大学研究生的翻译教程。
继两书以后,Ian Mason 的相关研究著作依然不断问世:除了一批有关口译和笔译的学术论文之外,还主编了《译者》特刊“对话翻译研究”;主编《三方交际:对话翻译研究》等[4](52)。
浅析语篇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篇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1.1 引言语篇分析在翻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原文中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以及语言功能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和作者的意图,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语篇分析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理解和解释,更是对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社会和语言信息的解读。
在翻译过程中,语篇分析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帮助译者更好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语篇分析,译者可以更好地处理原文中的隐晦意义、语言搭配和篇章连接,从而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2. 正文2.1 语篇分析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语篇分析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语篇分析是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情境,从而保持原文的信息和语境完整性,确保译文与原文一致。
语篇分析可以帮助翻译者把握原文的语言特点和篇章结构。
通过对原文的语言风格、逻辑结构、语义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准确地翻译原文。
语篇分析可以帮助翻译者解决原文中的歧义和难点。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理解方式,翻译者需要通过语篇分析来确定最合适的翻译策略,以确保译文贴近原意。
语篇分析还可以帮助翻译者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
通过深入分析原文所处的语言和文化环境,翻译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原文的内涵和外延,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理解偏差或语言错误。
语篇分析在翻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只有深入理解原文的语言特点和篇章结构,翻译者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确保译文与原文一脉相承。
翻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务必重视语篇分析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2 语篇分析在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在翻译过程中,语篇分析可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的语篇结构和逻辑关系,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通过对原文的段落结构、句子连接和语段衔接进行分析,译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原文的整体信息,避免翻译出现断裂和不连贯的情况。
英汉翻译中的语篇意识

要在译文中明确指代关系: It may seem strange to put into the same packet 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wo political revolutions. But the fact is that they were all social revolutions. 把一场工业革命同两次政治革命归作一 类似乎有点奇怪,但事实上这三次革命都 是社会革命。
Or when he was shown over the great Nanjing bridge, built where the ferries used to carry trains across the Changjiang River.? He was given a chair and asked to wait a little as darkness came on, then suddenly the whole bridge was outlined in lights. 再比如参观南京长江大桥;在修这座桥 以前,要靠渡船在这里运送火车过江。参 观大桥的时候,天快黑了,人家给他一把 椅子,请他坐下等一会。忽然电灯全亮了, 照出了整个大桥的轮廓。
…..不用担心。在帕劳一带壮丽的海底世界里, 鲨鱼也像当地居民一样悠然自得。又有谁 不会这样呢?………. 不会这样呢?
译者应把原文的字词句放在语篇中综合分 析,从而做出正确理解!
From the listless looks of some fellow trotters, I gather I am not alone in my unenthusiam: Bill-paying, it seems, would be about as diverting. Nonetheless, we continue to jog; more, we continue to choose to jog. 从跟我一起跑步的一些人的无精打采的 神情可以断定,缺乏热情的并非只是我一 个人:看来,付账也差不多一样有趣。? ? 不过,人们还是坚持跑步;而且,还坚持 非要跑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境对语篇翻译意义的研究摘要:基于语篇语言学研究成果的语篇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语篇翻译不再拘泥于语言形式,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篇的语境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要考虑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还要考虑到涉及语言体系之外的各种制约因素,其中包括文化语境。
由于语篇脱胎于文化语境,因此,文化语境对语篇翻译的规约作用与语篇翻译的全过程同在。
关键词:语篇;语篇翻译;文化语境;规约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为一定的交际目的,按一定格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1]。
译界称之为“语篇翻译”。
它是语言学与翻译理论融合的产物。
作为传统翻译单位的补充,语篇翻译有其特殊性,受到译界的广泛关注。
与传统翻译策略相比较,语篇翻译更多地强调原语及目的语中的语境因素,而非传统观念视角下所观照的语言形式,这种翻译策略充分考虑语篇的情景语境与文化取向,在语篇层面上再现原语的内容。
本文将从语篇翻译的角度来探讨文化语境对翻译的规约。
1语篇与语篇翻译语篇(text或discourse)从结构上看由句子构成,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
根据H alliday&Hasan,语篇不是形式单位,而是意义单位[2]。
Beaugrande&D ressler[3]把语篇定义为“交际事例”,需满足7个条件:衔接性(cohesion)、连贯性(coherence)、意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2cep tability)、信息度(inform ativity)、情景性(situ2ational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3]。
胡壮麟则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它是协调词汇学、句法学、音系学和语义学(包括语用学)的语言学分支,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4]。
可见,语篇首先是人们在特定语境中听到或说的话,读到或作的文,是语言在使用中的单位。
其次,语篇能独立实现一定交际目标。
再次,语篇是一个语义连续体。
语篇翻译是语篇语言学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这一方法把语篇当作翻译对象和基本单位,重视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对传统的“句本位”提出了质疑。
李运兴、张美芳,黄国文、谭载喜等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语篇翻译的内涵和意义,其核心可以概述为:语篇翻译突破了传统的以词、词组或句子为翻译单位的翻译模式,而把注意力放到了连贯的超句体或句子组合上,即更多地强调翻译的整体对象,从而改变了人们对“等值”概念的认识。
翻译的任务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对比,更重要的是信息内容的处理,包括言内因素和言外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外,还要考虑到涉及语言体系之外的各种制约因素,其中包括“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5-7]。
2语篇翻译中的文化语境语篇之所以能成为比较理想的翻译单位,在于它拥有一个较大的舞台,即语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在具体的情景下,凡是对话语意思产生影响的各种语言成分的前后逻辑联系,以及各种主客观环境因素都称为语境。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境可以分为两个类别: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语境,决定整个语言系统中的意义系统。
情景语境是具体的语言运用的语境,是文化语境的具体体现[8]。
文化语境指具体一门语言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知及社会心理等,“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系统的环境。
”[9]系统功能语言学把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视为“意义”,并认为文化是由语言、建筑、音乐、商品交换方式等多种符号系统构成的“意义潜势”。
其中语言可谓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因为它还可以用来表现其它符号系统,所以Halliday说“文化是由语言来实现的”,而语言又可以反映文化的特征[10]。
文化语境所反映的一门语言特有的文化背景,是每个语言使用者都掌握的背景知识,因而在编码或解码时能赋予语篇某种具体的社会意义。
3文化语境对语篇翻译的规约语境与翻译是密不可分的,它和翻译全过程同在。
翻译是译者把原语文本的语码在其特定语境中传递的信息用译语语码准确地传达给译语文化中的接受者,是一种跨语言文化的交际行为,经历了从“信息的编码”(原语)到“信息的解码”(原语)、从“信息的再编码”(译语)到“信息的再解码”(译语)两套过程,涵盖三个阶段,即:信息的解码、信息的转换(即再编码)和信息的再解码,也就是翻译的理解、表达和检验三个阶段。
与语内交际一样,翻译交际也是从信息发出者到信息接受者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包含信息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
交际双方有条件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交际场”[11],这个“交际场”就是语言环境。
只有在这个“交际场”中交际活动才能正常进行,信息交流才能够实现。
因此,语境对语篇翻译具有不可替代的规约作用。
语篇翻译涉及了十分复杂的文化因素,文化语境对语篇翻译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原文的理解以及对译文的表达两个阶段。
3.1文化语境对理解阶段的影响语篇脱胎于文化语境,特定的文化现象常常把某种烙印牢牢地刻在语篇中。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篇,能够反映一个语言团体的社会、历史、心理的特征,诸如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背景知识、思维方式以及心理状态等等。
所以,对原语语篇的正确理解必须联系它赖以产生的文化语境。
“……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
”[12]比如:B rig ht red costumes,w ith hats,shoes and stock2ings to match,are to be all the craz e in the Sp ring.Smart women w ill have to be careful not to yawn in thestre ets in case some short2sighted person is on his wayto po st a letter.(沙枫:《译林絮语》)这例令英国读者看了感到幽默的语篇,不谙英国文化的中国读者看了则可能会感到莫明其妙。
作者的幽默之处就在于巧妙地利用文化背景知识。
由于英国的邮筒是漆成红色的,所以红装裹身的女士决不可在大街上打呵欠,否则有可能被眼神不好的先生误作邮筒将信塞入口中。
在文学语篇的翻译过程中,文化语境给译者的理解和传达造成的障碍更多更大。
在描述17世纪英国清教徒横渡大西洋前往美洲大陆的电影《五月花号》中,有一名乘客霍普金斯的妻子在船上生了一个儿子。
霍普金斯高兴极了。
他就说:H is name w ill be Oceanus———Ocea nus Hopkins!这句话若是直译,则为“他将取名为欧谢纳斯———欧谢纳斯·霍普金斯!”中国观众则无法听懂霍普金斯把儿子取名为“欧谢纳斯”的用意,而西方观众一听就懂,因为“Oceanus”这字是拉丁语中的“海洋”,英文“Ocean”就源于此字。
由以上例证不难看出,要做到对原语语篇的正确理解,译者首先必须熟悉异域文化。
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13]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两种文化意识,认真把握原文语篇中的文化语境,避免形成错误的理解。
3.2文化语境对表达阶段的影响在翻译过程的第一阶段即理解阶段,译者必须结合原语语篇的文化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其真实涵义。
在接下来的表达阶段,译者就要设法让译文读者明白原语篇的真实内涵。
在某种意义上说,翻译就是理解和使人理解。
如果说在理解阶段,译者注意力的焦点是原作者,那么,在表达阶段其注意力的焦点则是译语读者。
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尊重作者,也要尊重读者。
尊重作者亦即尊重原语文化,对作者所生产的语篇中的文化内涵,译者不能肆意非其面目改其本色,而要忠实地将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
同样道理,尊重读者亦即尊重译语文化。
由于译语读者与原作者所处的文化语境截然不同,译者在传达时既要相信他们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力,又要考虑他们对异域文化的承受力。
例如,中国报刊上常出现的“亚洲四小龙”,到了英文报刊上则变成“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这样处理当然是有道理的。
因为在中国文化里,“龙”是势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里“dragon”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
如果将“亚洲四小龙”直译为“four small dragons ofAsia”至少会造成西方读者的迷惑不解,会觉得四个经济发达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人眼里怎么成了邪恶和恐怖的东西?这四个国家和地区既然邪恶和恐怖,中国又为什么要向它们学习和看齐呢?因此,译者作为沟通两种文化的“中介”,对原语语篇中的文化信息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要精心地进行加工处理,以适应译语文化,否则就无法使作者和读者之间产生共鸣。
然而,要使译文既忠于读者又忠于作者的佳译,实为难事,这其中的原因虽然相当复杂,但主要是文化语境的差异所造成的。
确切地说,是译者的文化依附矛盾在作梗。
深受本土文化熏陶的译者,在对语篇着手翻译时便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是侧重原语的文化语境,还是侧重译语的文化语境呢?是尽心忠于原语作者,还是尽力服务译语读者呢?在文学语篇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这种文化依附心理更加突出。
只要文化差异存在。
文化依附矛盾就存在。
一些翻译大师也不例外。
林语堂先生译《卖花女》时把“Lordforid”译为“阿弥陀佛”,把“God of Heaven”译作“观音菩萨”;朱生豪先生译《李尔王》,将出现四十多处的“Nature”多译为“孝”,甚至把“the sister’snaught”也译作“你妹妹太不孝啦”。
这些都是依附汉文化或过于汉化的突出表现。
依附西文化或过于欧化的现象同样有。
辜鸿铭先生英译《论语》时把舜、禹分别译成Issac(以撒)和Jacob(雅各),把尧译成Abraham ofChinese history(中国历史里的阿伯拉罕),把武王译成the Solomon of Chinese history(中国历史里的所罗门王),把“天命”译成the law sof God。
凡《论语》中涉及的人和事,几乎都成了《圣经》里的使徒和人物。
译者对文化依附矛盾的处理得当与否,是决定文学语篇翻译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交流不能以牺牲任何一方为目的。
要设法使两种文化语境之间达到平衡。
一个优秀的译者总是努力在忠于作者(原语语篇)和忠于读者(译语语篇)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任何过渡的“汉化”和“欧化”都是失衡的表现。
像上面举的例子,读者略加思索,就难以接受。
不接受的原因主要与读者的审美期待心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