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五(学生卷)

合集下载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结合文章内容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碑 文》比较:
► ►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毛泽东撰写 ►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 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们永垂不朽! ►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 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 雄们永垂不朽! ►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们永垂不朽!
课文背景介绍
► 纪念碑事情的缘起

1946年上半年,三校忙于分家 和准备北归的事,在有一次清华的 校务会议上,梅贻琦说,我们在昆 明呆了七八年,临走的时候总要留 下一个纪念品吧。会上我就提议, 留下一个有古典形式的纪念品。大 家都说好,就推我筹备这件事情。 我就筹备立一个完全合乎传统形式 的纪念碑。严格地说,这座纪念碑 并不是联大常委会正式决议建立的, 而是作为在联大中的人为了纪念联 大而建立的。碑文是我作的,碑文 最后的铭词大部分用校歌的词句, 可谓一稿二用。
(2) 用比喻的方法将三校的交 流合作比喻作“五色交辉、相 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合且 平”,化用了古代典籍的句子, 顺手拈来、造化天成。 (3)将西南联大西南联大起到的 学术中坚、转移风气的作用概 括到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一句话中,极为凝练。 (4)作者的还擅长用精警的句子 作煞尾,增加文章的力度和节 奏感,如“违千夫之喏喏,作 一士之谔谔”,都是思想和艺 术的完美结合的典范。
冯友兰与哲理文章
► 冯友兰的著述以哲学著作为主,
如果有同学感兴趣,不妨找他 的《中国哲学史》来略读一下, 了解中国哲学的概貌。若对哲 理性的文学感兴趣,可以读读 纪伯伦的散文诗,泰戈尔、冰 心的小诗或者卡夫卡、昆德拉 的小说等,细细品味其中含蓄 隽永、发人深省的理趣。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第四、六章正文)(8月27号)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第四、六章正文)(8月27号)

第四章西南联大的教学管理及其思想西南联大八年,教学自然为其主要活动之一。

其课程的设置、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无不显示出西南联大教学方面的独特之处。

联大“通识教育”思想则是其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识教育成功应用于其教学活动之中,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其独特价值。

此外,研究生教育及留学生的选派,也显示出西南联大教学方面的特别之处。

第一节联大课程设置及其特点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以后,即开学开讲,其继承原三校课程设置传统,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着手制定西南联大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在课程设置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值得总结。

一、联大课程设置早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渡联合组设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之时,即行制定《长沙临时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分院系设置教学课程。

西迁昆明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7年至1946年分学年度分别制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如1937至1938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1938至1939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1945至1946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等等。

这些学程表,规定各学院各系专业所开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学分、必修或选修情况、授课教师等。

以下就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课程设置的相关情况给予具体陈述与适当分析。

(一)各学院各系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后,分学年分别制定学程表,对各学年所开课程做出明确规定,此处即以1940年至1941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为代表做一描述,以呈现联大课程设置的一些具体情况。

①1940年至1941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共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五大学院。

每一学院又分若干系,如文学院分为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学系、社会学系、哲学心理学系,共五系;理学院系分为算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生物学系,共五系;工学院分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共五系;法商学院分为政治学系、法律学系、经济商业学系,共三系;师范学院分教育学系、公民训育系、国文系、英语系、史地系、算学系,共六系。

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与国立西南联大之比较刍议罗玲

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与国立西南联大之比较刍议罗玲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与国立西南联大之比较刍议罗玲(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400047)摘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是抗战时期国内著名的两所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页。

抗战促成了联大的诞生,也成就了中大的辉煌。

两校在极其艰难的历史条件下,汇集了大批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生,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

在抗战期间,两校除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不懈努力外,在迁校过程、发展背景、组织形态、教育理念诸方面异多于同,各有优缺。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央大学;西南联大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29(2013)02-0018-08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联大”)与国立中央大学(以下简称“中大”)是抗战时期著名的两所大学,也是内迁大后方高校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两所大学,他们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页。

抗战促成了联大的诞生,也成就了中大的辉煌。

两校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汇集了大批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生,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两校校友在海内外各行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抗战期间内迁高校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西南联大的研究,而对同时期中央大学研究相对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共产党掌握政权后,建都北京,中央大学不只失去‘首都大学’的光环,更因其与国民党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受到严重质疑乃至压抑。

”[1](62-63)本文拟从两校迁校过程即办学环境、学校的管理及行政组织、教育理念诸方面比较两校在抗战期间的发展情况,以期有助于深化对抗战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

一、迁校过程:一气呵成与一波三折就迁校而言,中央大学明显比西南联大有计划和效率。

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因为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候补委员[2](141),所以对于中国抗日的政策稍有了解[3](442),“我是略略知道国防政策的一个人,知道中枢是如何积极的准备抗日”[4],故罗家伦深知对日本战争必然会发生,故对于中大迁校早有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1946)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组成,在昆八年期间,高举“爱国、科学、民主”的伟大旗帜,“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为促进云南的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7年“7·7”芦沟桥事件不久,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简称临大)。

但临大办学局面并没维持多久,12月13日,南京沦陷。

武汉震动,战火危及长沙,临大再次决定西迁昆明。

1938年2月临大师生分水、陆两路正式西迁。

4月胜利完成迁滇任务。

4月2日,奉教育部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联大)。

5月4日开始上课,开始了联大在昆八年的历史。

联大基本沿用临大时的行政体制,仍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校常务委员会总理校务(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是梅贻琦),下设总务长、训导长和教务长协助管理。

最初,联大工学院和理学院设于昆明,工学院借用拓东路迤西会馆、全蜀会馆和江西会馆上课,学生以盐仓货栈为宿舍;理学院租用昆华农校、昆华师范学校为校舍。

而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因在昆校舍无着,只好暂设蒙自,一个学期后蒙自分校回迁昆明。

1939年夏,联大新校舍建成。

8月,遵照教育部令,西南联大增设师范学院。

1940年11月1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附属学校开学,包括中、小学两部分。

至此,西南联大成为了一个设有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一个先修班、附中、附小及相继恢复了各校研究所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

联大以“刚毅坚卓”作为校训,教导学生要成为一个刚强、有毅力而又卓尔不凡的人。

其校歌采用《满江红》的词牌名而填写,内容极赋爱国之情。

在八年艰苦办学环境中,校训和校歌极大地鼓舞着联大师生不断追求“爱国”、“科学”与“民主”的光明道路。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主要著作及成就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
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 《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 《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 《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 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 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 哲学家。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光辉
的一页。
三、文本解读
(一)碑文体简述 碑文,指刻于石碑上的志传文辞,亦称碑记、 碑铭、碑志、碑版、碑表、碑碣、碑榜、碑颂等。 古代著名碑文如秦始皇《泰山刻石》、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等。 铭,本指刻或铸于器物、金石上的文字;碑铭, 则为碑文之别称,或为碑文中结束部分。通常有韵。 或为警戒后人,或为歌颂功德,以及单纯为纪念。
陈寅恪 钱钟书
李楷文

沈从文 费孝通 林徽因
陈岱荪 华罗庚 吴 晗
闻一多 钱 穆 朱光潜 赵九章 吴 宓 潘光旦
西南联合大学的贡献
大学之为大学,首先在于它是 一种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 堂。正因为大学有不朽的精神存在,才得以 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作为一所战时大学,西南联大给后人留 下了一笔丰硕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刚毅 坚卓、厚德至爱的高尚品格;至诚至真、兼 容并蓄的学术品质;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 进取意识;潜心治学、诲人不倦的敬业态度。
主要著作及成就
1931年和1934年, 他的《中国哲学史》 上下卷出版问世。 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之 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 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兹将其优点概括言之,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 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金岳霖先生》课件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金岳霖先生》课件

六.用汪曾祺的文字来概括金先生特点
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 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
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七.写作特色:
1.漫画式的笔调. 2.细节的描写. 3.简洁的语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中语文 北师大版
感谢收看
教学课件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共同组合成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址在昆明。其间人才辈出,如朱自清、杨振宁、 汪曾祺、沈从文、金岳霖、钱钟书等一大批科学家和文学家,为中国现代 教育事业做出过卓著的贡献。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校址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图书馆
三。课文生字词:
• 请同学们自己在课文中找出 • 标上拼音.
四、自学要求: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 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核心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 文眼,请读第一段找出来?
“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 位”
•文眼是:有趣。
2.金岳霖先生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 出体现先生有趣之处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徽
二.金岳霖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湖南长沙人。1911年入 北京清华学堂,1914—192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 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 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 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 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5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 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逻辑》《论道》《知识论》3部专著。金岳霖是 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 多逻辑学者。

西南联大校园里,那些“奇葩”的求爱

西南联大校园里,那些“奇葩”的求爱

大学38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

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也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平日不苟言笑,偏有学生“调皮”,给他出一个题。

梅贻琦与韩咏华育有五个子女:梅祖彬、梅祖彤、梅祖杉、梅祖彦、梅祖芬。

长女梅祖彬读联大外文系,次女梅祖彤读生物系,三女梅祖杉读经济系。

独子梅祖彦读机械工程系,在参军热潮中,他应征入伍做翻译官。

他的二姐梅祖彤也应征参加了英国人组织的战地志愿医疗队,她是西南联大唯一参军的女生。

梅祖彬在联大很活跃,参加文艺演出、举办募捐。

她长得亭亭玉立,相貌清秀姣好,在联大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吸引到众多爱慕的目光。

她不乏追求者,其中一个特别奇葩。

赵宝煦接受张曼菱采访时,讲到这个“奇葩”追求梅祖彬的故事。

赵宝煦说:这是一个“宝贝”学生,不太动脑子,一根筋,只知道吃喝玩乐。

同学们都拿他穷开心。

有一天,他宣布,要追求梅祖彬。

这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吗?同学们都觉得好玩又好笑,这下有好戏看了,还“热心”帮他出谋划策。

“同学哄他,说你追啊,你得送花。

还说,街上买的花太一般了。

咱们宿舍外种了好多花,送这个就行,还省钱。

”这个“奇葩”马上跑到宿舍外边,打算摘花,付诸行动。

一个同学追出去对他说,这怎么行,你追求梅小姐,得写呈文,得到梅校长的批准后,再摘花去送。

这个“花痴”果真听从了这个建西南联大校园里,那些“奇葩”的求爱/刘义庆大学39议,按照格式写了一个呈文。

这样一个近乎调侃的条呈,日理万机的梅校长并没有回避,照样给了明确的批复——不准。

他维护了呈请制度的一贯性。

美国国家档案馆发现大量西南联大珍贵老照片

美国国家档案馆发现大量西南联大珍贵老照片

美国国家档案馆发现大量西南联大珍贵老照片文章来源:戈叔亚的博客西南联大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撤退到昆明合并成立的。

这所大学存在的时期很短,却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多的、最伟大的学生和老师,还是更多的成百上千的最勤恳的学生和老师,所有这些不得了的成绩,却偏偏是在中华民族最为艰难的时刻产生的。

西南联大是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大学,乃至到现在也无法模仿复制、克隆和“山寨”,甚至想想都是不可能的。

以下几组照片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如何在最简陋最、最艰苦的环境下学习生活的。

每一张照片背面都有英文说明,原封不动介绍给大家。

这是章东磐、晏欢团队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收集来的照片,这样的照片约有24000多张。

(梅贻琦)0389:Chinese universities carry on inUnoccupted China areaDr, Mei Yi-chi, presid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ince 1931, is shown outside one of the building housing his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two other refugee universities now banded together in Kunming as the National Southwestern Associated University. Dr. Mei and Tsinghua flod westward from Peiping whon the Japanese attacked in 1937.翻译:中国的大学在没有被日本人占领的国统区继续生存。

梅贻琦校长,自从1931年以来,他就是清华大学的校长,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梅贻琦和清华大学从北平逃出来,在昆明和另外两所逃难的大学(北京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现在他在视察教室的施工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