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

合集下载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汇编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汇编

西南联大民主、自由、爱国的精神
► 下午三校各自开会,算是分家,闻一多在清华的会
上发言,有一段说:“大家都说清华有优良的传统, 这不对,清华没有优良传统,有的是半封建半殖民 地的教育传统。我受了这种传统的毒害,现在才刚 有点觉醒。我向青年学习,学会了一件事,那就是 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比如我现在想说蒋介石 是个混帐王八蛋,我就说蒋介石是个混帐王八蛋, 他就是个混帐王八蛋”只隔了两个多月,闻一多就 遇难了,他以他的一死把联大的“民主堡垒”的地 位推到当时的最高峰,把当时的民主运动推到最高 潮。就在这个最高潮中,联大结束了它的八年的历 程。
► 三十年以后,冯友兰在谈起这篇文章时说:“以
今观之,此文有见识,有感情,有气势,有辞藻,有 章节,寓六朝俪句于唐宋之古文。余中年为古 典文,以此自期,此则其选也。承百代之流,而 会乎当今之变,有蕴其中,故文情相生,不能自 已。今日重读,感慨系之矣。” ► 《三松堂全集》卷十四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冯友兰著作:
► 著有《中国哲学简史》、
《新原道》、《新理学》、 《新世训》、《人生哲学》 等。冯友兰除撰写了大量 哲学与哲学史著作外,还 有一些很有艺术性的散文, 大多收在《三松堂文集》 里面。
关于冯友兰的作品的评论:
► 当行本色的抒情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 1987年,冯友兰在出版的《三松堂散文集》中的《自
► 2000年12月12~18日,何炳棣应“中央研究院”历史
语言研究所“学术讲座”之邀,在该所举行三次学术 演讲,在14日明清人口及相关问题上称“二十世纪中 国的第一篇大文章,是冯友兰先生撰写的“国立西南 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蔡仲德《冯友兰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西南联 大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公元2008年,时值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成立70周年校庆。

为缅怀联大精神,纪念70校庆,兹翻译62年前冯友兰先生所撰联大纪念碑碑文,与师大校友并所有缅怀西南联大及关心中国高等教育者共勉。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冯友兰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 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 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河山既复,日月重光, 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 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 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 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 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 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 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 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者 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 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坤之功, 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此其可纪念者 一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纪念碑碑文》
冯友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由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 联合办学的学校。 先以长沙临时大学的名义在长沙组建;一 学期后,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其前身长沙临大)成立于1937年8 月。

1938年1月19日经 国民政府最高当 局批准,长沙临时 大学决定西迁昆 明,300余名师生 组成的湘黔滇旅 行团1938年2月20 日从长沙出发, 行程1671公里, 联大则在抗战胜利后一年, 其中步行1300公 1946年,才告结束;三校 里,相当于长征 路程的十分之一。 于是年秋季才各自返平津 复校。
北大西南联大纪念碑
西南联大70周年纪念碑于南开落成 北大等3位校长揭幕 (200709)
2007年9月13日,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 宏(右)、清华大 学校长顾秉林(中) 与南开大学校长饶 子和在南开大学西 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前。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结合文章内容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碑 文》比较:
► ►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毛泽东撰写 ►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 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们永垂不朽! ►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 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 雄们永垂不朽! ►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们永垂不朽!
课文背景介绍
► 纪念碑事情的缘起

1946年上半年,三校忙于分家 和准备北归的事,在有一次清华的 校务会议上,梅贻琦说,我们在昆 明呆了七八年,临走的时候总要留 下一个纪念品吧。会上我就提议, 留下一个有古典形式的纪念品。大 家都说好,就推我筹备这件事情。 我就筹备立一个完全合乎传统形式 的纪念碑。严格地说,这座纪念碑 并不是联大常委会正式决议建立的, 而是作为在联大中的人为了纪念联 大而建立的。碑文是我作的,碑文 最后的铭词大部分用校歌的词句, 可谓一稿二用。
(2) 用比喻的方法将三校的交 流合作比喻作“五色交辉、相 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合且 平”,化用了古代典籍的句子, 顺手拈来、造化天成。 (3)将西南联大西南联大起到的 学术中坚、转移风气的作用概 括到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一句话中,极为凝练。 (4)作者的还擅长用精警的句子 作煞尾,增加文章的力度和节 奏感,如“违千夫之喏喏,作 一士之谔谔”,都是思想和艺 术的完美结合的典范。
冯友兰与哲理文章
► 冯友兰的著述以哲学著作为主,
如果有同学感兴趣,不妨找他 的《中国哲学史》来略读一下, 了解中国哲学的概貌。若对哲 理性的文学感兴趣,可以读读 纪伯伦的散文诗,泰戈尔、冰 心的小诗或者卡夫卡、昆德拉 的小说等,细细品味其中含蓄 隽永、发人深省的理趣。

西南联大校歌?校训?纪念碑文

西南联大校歌?校训?纪念碑文

西南联大校歌•校训•纪念碑文西南联大校歌·校训·纪念碑文我们的校歌:西南联大《满江红》西南联大校歌满江红来自浙江人文之旅00:0001:57西南联合大学于1938年5月4日在昆明正式上课,8月6日便成立了校歌校训委员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诸名师为委员进行创作。

最后由联大中文系罗庸教授完成校歌歌词,由联大中文系张清常教授谱曲,歌词调寄《满江红》。

1939年7月11日,《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正式公布,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它记录了西南联大从卢沟桥事变到抗战胜利的奋斗历程,歌词悲壮激昂,曲谱悠扬曲折,师生传唱,催人奋进。

西南联大校歌满江红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衡山湘水,又成别离。

绝徼移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咏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西南联大校徽此校徽为三角形的三等分(每一等分亦为一三角形),似代表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的大联合。

西南联大校旗西南联大勉词(冯友兰)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

此碑立于抗战胜利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北返前夕的 1946年5月4日。

纪念碑由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文系主任罗庸书丹。

整篇碑文文采飞扬、意蕴深广、书法遒劲,堪称现代版的“三绝碑”。

纪念碑的背面是西南联大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碑额篆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为西南联大教授、古文字大家唐兰所书,数学系教授刘晋年书丹。

上列834位从军的西南联大学生的名字。

西南联大纪念碑旁边是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柱。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教授撰文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

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

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

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云南。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

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者也。

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此其可纪念者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昔人所言,今有同慨。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

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共62页PPT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共62页PPT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 文》冯友兰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讲课教案共62页PPT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讲课教案共62页PPT
国立西南联合大纪念碑碑文冯友兰讲 课教案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 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 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 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 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 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云南。二十 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 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南开大学校 长张伯苓 (1876-1951) 名寿春,天 津人
梅贻琦


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是张伯苓的得意 门生,也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 他告诫行将赴美的学生,“诸君在美的这几年, 亦正是世界上经受巨大变化的时期,将来有许 多组织或要沿革,有许多学说或要变更。我们 应保持科学家的态度,不存先见,不存意气, 安安静静地去研究,才是正当的办法,才可以 免除将来冒险的试验,无谓的牺牲。” 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即王国维、梁启超、 陈寅恪、赵元任,特别是陈寅恪与赵元任, “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 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能有北返者。 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 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 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 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 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话少,更少下断言,时人称之为“寡 言君子”。 梅贻琦从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在他 任校长之前,清华师生赶校长、赶教授是家 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有人问梅贻 琦有何秘诀,梅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 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纪念碑碑文》
冯友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由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 联合办学的学校。 先以长沙临时大学的名义在长沙组建;一 学期后,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其前身长沙临大)成立于1937年8 月。

1938年1月19日经 国民政府最高当 局批准,长沙临时 大学决定西迁昆 明,300余名师生 组成的湘黔滇旅 行团1938年2月20 日从长沙出发, 行程1671公里, 联大则在抗战胜利后一年, 其中步行1300公 1946年,才告结束;三校 里,相当于长征 路程的十分之一。 于是年秋季才各自返平津 复校。
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任北 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2年获美国哥伦 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务委员, 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冯友兰一生著述甚丰,中、英 文著作近500万言。30年代, 他编著出《中国哲学史》两卷本, 这是近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 确定了他作为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 奠基人的地位。抗战期间,他撰有 “贞元六书”,即《新理学》、 《新事论》、《新世训》、《新原 人》、《新原道》。



陈寅恪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 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 就是最理想的。” “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 的人。”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回忆。 1955 年,梅贻琦由美国飞台湾,开始用清华 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 也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诺贝尔奖 获得者李远哲曾在这里就读,梅贻琦因为一 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之为“两岸 清华校长”。
蒋梦麟



在北大,本着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构想, 蒋梦麟具体实施建立新的行政组织,其中 评议会为北大首创。 评议会是校内最高立法机关,会员中包括 由教授互选而产生的教授代表,目的是让 教授有参与学校治理的机会。 由蔡元培提倡,蒋梦麟贯彻实施而得以在 北大出现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风, 在日后的西南联大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邹承鲁(中国生命科学的泰斗,中国科学院 院士)说: “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 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 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 力”。



冯友兰把自己在联大期间所著文章结集出版, 名之《南渡集》。
这次南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全新的意义,它 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走出象 牙塔,去接触社会、深入社会并研究社会的 文化活动。联大师生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了 当时社会最底层的普通民众。 闻一多和任继愈都在旅行团中。
邹承鲁(中国生命科学的泰斗,中国科学院 院士)说: “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 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 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 力”。


清华大学校长 梅贻琦 (1889-1962) 字月涵,天津 人
北京大学 校长蒋梦麟 (1886-1964) 字兆贤,浙 江余姚人
1963
与 张 岱 年
冯友兰手书“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调寄满江红)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 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 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 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便一 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 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 碣。”
北大西南联大纪念碑
西南联大70周年纪念碑于南开落成 北大等3位校长揭幕 (200709)
2007年9月13日,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 宏(右)、清华大 学校长顾秉林(中) 与南开大学校长饶 子和在南开大学西 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前。


冯友兰(1895-199 0),字芝生,唐河县人祁 仪镇人。1919年,他考 取河南公费留学生赴美,1 92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 学研究院,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任清华大学校务 会议主席。1951年获印
迄今为止,西南联大学子中已涌现出: 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 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 生、叶笃正; 六位“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朱光亚、 屠守锷、郭永怀、陈芳允、王希季; 8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1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有大学独立、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制度的 保障,西南联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学术 的自由。

次日,昆明3万学生为反对内战和抗议军警暴 行宣布总罢课,提出立即停止内战、撤退驻华美 军、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等 口号。学生组织了100多个宣传队上街宣传,遭到 国民党特务的殴打和追捕,许多学生受伤。 12月1日,大批国民党特务和军人分途围攻西 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等校,毒打学生和教师,并向 学生集中的地方投掷手榴弹,炸死南菁中学青年 教师于再、西南联大学生潘琰、李鲁连和昆华工 校学生张华昌等4人,重伤29人,轻伤30多人,制 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 一惨案”。



致力于《诗经》和《楚辞》研究 的闻一多先生带领学生深入民间 采风,收集西南民间诗歌。
他的学生刘兆吉把收集到的三百 多篇民歌,集成《西南采风录》 一书,后来被称为现代的《诗》 三百。


任继愈时为哲学系学生,这次“湘黔 滇旅行团”的经历引发了他深深的思 考:“探究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 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 从此,任继愈确立了学术研究的方 向——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并把一生都投入了这个事业。



“选科制”改革1917年在北大就已开始,到西 南联大之时,“选科制”已经十分完善。 “转系很容易,写申请书,系主任同意就可 以。一年级读普通课,学分都承认,所以转 就比较容易。”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现年86岁的何兆武先 生回忆说,他在联大七年一共读过四个院系, 一年级读工学院,转到历史系,然后考了哲 学系的研究生,因病休学又改行学外语。 西南联大学生当年转系十分普遍,杨振宁, 进联大时报考的是化学系,后来改读物理。
西南联合大学
钱穆先生曾经鼓励联大学子 要“用上前线的激情来读 书”。





西南联大的教师名士如云,共开出1600门课程,且 各人学术及兴趣爱好迥异,互为印证。 50多年前,站在这些简陋校舍讲台上的教员中有: 数学方面的华罗庚、陈省身; 物理学方面的周培源、吴大猷、杨振宁、李政道; 语言文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面的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 罗庸、王力; 哲学方面的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贺麟、钱穆; 社会学方面的潘光旦、费孝通; 历史学方面的陈寅恪、吴宓、吴晗;逻 辑学方面的沈有鼎; 政治学方面的钱端升……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 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 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河山既复,日月重光, 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 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 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 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 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 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 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 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者 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 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坤之功, 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此其可纪念者 一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纪念碑碑文

立于1946年5月,由冯友兰撰 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 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 约2.7米,中嵌石碑。碑文约 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 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 的重要遗迹。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 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 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 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 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 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 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 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 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 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