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人生的境界》教案篇1教学目的: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考虑,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进步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联络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根底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考虑、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可以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老师设计考虑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才能的进步。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老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理念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场考虑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拟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重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贴近生活,联络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假设用今天的目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拟深奥的,大致理解即可,不必深究。
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
不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考虑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一、学生默读朗读二、归纳提要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构造特点。
这三个问题互相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阐述的主要问题,假如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构造,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进步人的精神境界的。
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一、文章结构《人生的境界》一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文章首先引出“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接着阐述了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分类和定义,然后通过举例和引用论证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人生的境界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语言特色《人生的境界》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简洁明了、质朴自然、深入浅出。
作者运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独到见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思想内涵《人生的境界》的思想内涵深刻丰富。
作者通过阐述人生境界的层次和特点,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强调人生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得到提升。
同时,作者也提醒读者要正视现实,把握当下,从自我出发,逐步提高自身的境界水平。
这一思想内涵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四、人生境界的层次《人生的境界》中提出了四种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层层递进,构成了人生境界的完整体系。
作者通过对比和举例等方式,详细阐述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让读者对人生境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五、哲学思考与人生启示《人生的境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启示。
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鼓励读者积极向上,努力提升自身的境界水平。
同时,文章中还提出了“觉解”这一概念,认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境界。
这一思考和启示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与读者的人生观照《人生的境界》与读者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的人生观进行反思和观照。
文章中的四种人生境界涵盖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让读者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人生的境界》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哲理的散文随笔集,作者是著名作家曾子壮。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深受读者喜爱。
它的教学设计需要全面、深入地展示书中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其中的智慧,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价值观念。
一、教材内容分析1. 主题思想:《人生的境界》以人生为主题,探讨了生死、爱情、亲情、友情、事业、快乐等诸多话题,同时也包含了对自然、社会、艺术等的思考。
2. 文学价值:曾子壮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深邃的思考,以及对生活中各种情感和境界的敏锐观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 教材特色:这部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设定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人生的境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本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3. 情感目标:通过情感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与预习通过课前的导入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境界是什么,提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并预习散文《人生的境界》。
老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曾子壮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第二课时:篇目导读选择一篇散文进行导读,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和可能的表达手法。
3. 第三课时:阅读与分析学生开始阅读全文,重点分析作者通过哪些实例、细节和形象来体现散文主题思想,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4. 第四、五课时:理解与讨论根据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开展深入讨论。
引导学生分享对散文的感悟,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同学进行交流,促进学生思想的碰撞和火花的迸发。
《人生的境界》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人生的境界》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1《人生的境界》是人教版高中选修3中的一篇语文课文。
这篇教案设计将围绕着这篇文章来开展,旨在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文本,并掌握相关的情感、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1.语言知识:学生能理解、分析、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短语和句式。
2.语言能力:学生在写作中能运用本篇文章中所涉及的词汇、短语和语言知识,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探讨如何认识人生、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生命的真谛,通过思考人生的意义,引导学生进入《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的话题。
2.阅读(20分钟)让学生在10分钟内独立阅读这篇文章,并完成一些预备工作,如画出关键词、概括文章主旨等。
接着,让学生进行阅读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互相讨论,并汇报结果。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举一些例子来解释和理解下文中提到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感悟。
3.词汇和语言点梳理(20分钟)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通过老师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分析,了解和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和短语,并掌握一些文章中出现的语言点,如比喻、排比、句式等。
4.写作(25分钟)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尝试写一篇文章,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假设王峰写了一篇文章,表现出他对“人生的境界”的认识和理解。
让学生通过阅读王峰的文章,理解怎样表达才是深刻的表达。
然后,让学生在从王峰的文章中获得启示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写作能力。
5.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和探讨,回顾了学生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并强化了学生对人生境界和人生感悟的理解。
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感悟,以此作为本次教学的结束。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思考创造性地理解和分析文章。
如阅读、讨论、写作及分组活动等。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人生的境界》是一篇具有启发性和哲理性的散文,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引导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提升自我修养,追求更高的境界。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进行相关的思辨讨论,帮助学生提升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和把握。
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人生的境界》散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通过思考文中所传递的信息,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对人生的认知和把握。
二、教学内容1.散文《人生的境界》2.人生的哲理和境界3.文本的主题和内涵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什么是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与修养有何关联?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散文(20分钟)3.讨论交流(30分钟)4.深入探讨(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目标,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5.作文撰写(20分钟)要求学生结合散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人生境界的短文。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展示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感悟。
6.分享发言(10分钟)请愿意分享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分享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论和互动。
7.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人生境界的重要性和意义。
鼓励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生的境界》这篇散文,提升对人生境界的认识和把握。
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培养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写作和分享,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和感悟,增强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整体而言,本节课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生修养,为他们更好地面对人生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启示。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人生的境界》说课稿1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学情;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程序;四、说预期、反思。
第一个环节,说教材、学情。
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
本篇课文处于高教版语文课本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是第三课。
本单元主要学习关于人性美的一组文章。
本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思索人生的意义,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
具体来说,本文属于学术随笔,学术味较重,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课文有其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生四种不同境界;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2)方法与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究阅读进行理解,再通过联系现实,深入探讨领会人生不同意义;(3)情感与价值观:促进思考,明白做平常事情也应有精神追求,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成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3、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提出的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难点,品味作者笔下含义隽永的词句,体味其深入浅出、平易流畅的语言艺术。
学情分析:1、知识经验。
中职学生基础薄弱,知识结构零乱、能力水平偏低,高一下半年,阅读、理解、表达能力都有提升;2、技能态度。
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压力与兴趣不高,文学功底不深,涉猎不广;但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解;3、特点风格。
中职学生思维活跃,富有个性,活泼聪明,自控能力差;钟爱于网络和多媒体,善于质疑思辨。
第一个环节,说教材、学情。
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特点风格。
中职语文下第3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 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 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天地境界:做事是为了宇宙的利益。
四种境界的划分依据
天地境界 觉解指数:最高 道德境界 觉解指数:较高 功利境界 觉解指数:较低 自然境界 觉解指数:无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 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 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贤人)和天地 境界(圣人) ,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每日分享——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 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 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 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析: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
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 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 然领悟贯通。
最初的文本意义是追求爱情的“三部曲”, 王国维将此引申为读书、欣赏的“三境界”。后 来又发展为“人生三境界”。每当我们有所追求 时务必记住自己身处何处,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 环境,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锲而不舍,定能成 功。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2、“人生三境界”——王国维
冯友兰(1895—1990),著名的哲 学家、教育家。河南唐河人。1915年 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 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 学校任教。 三史:《中国哲学史》
人生的境界好句子

人生的境界好句子人生的境界好句子1、人生只有两种事,就是幸福和愁苦;一种口头说出来,一种心里暗想着。
2、我们所坚信的、赖以生存的记忆,有时候,会成为人生中最荒谬的谎言。
3、人生,看透不如看淡。
不要刻意的模仿别人,做为这个世界上的匆匆行者,每一段人生,都赋予我们对生命的不同理解,也许我们走的并不完美,但也在努力绽放,也许会有迷失,但不要抱怨,没有路可以重走,没有人可以重来。
4、没有辛勤的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没有艰辛的付出,就没有丰硕的果实;没有刻苦的训练,就没有闪光的金牌。
5、哪有什么念念不忘不可原谅,时间一长,什么都好商量。
6、真正的坚韧,应该是哭的时候要彻底,笑的时候要开怀,说的时候要淋漓尽致,做的时候不要犹豫。
7、走在陌生的城市,想着陌生的你,一切一陌生为起点,陌生中相见,相见中陌生。
8、因为生活里有许多的艰难,所以才需要我们更加乐观的去活着,日子平静的流淌,也需要我们心地几分的安静,三生泪擦不净,往来事磨不完。
生活就是让我们去活,关键是我们自己怎么活。
9、人生的选择只要有一条,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能做出一条选择,选择了就有后悔可然。
10、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1、如果人生是一段旅途,快乐与悲伤就是那两条长长的铁轨,在我身后紧紧跟随。
12、人生就是一条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们之前,也没有我们自己的路,世界有了我们,也就有了我们的路。
在没有开始之前,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属于我们的道路有多宽,有多长。
13、像那闪烁的微光,希望把我人生的道路照亮;夜色愈浓,它愈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4、有人说月号三件大事:高考、孙俪邓超大婚、药家鑫之死。
说明三点: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入土为安。
人生就是这样的过程啊!15、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
16、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
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地境界 圣人 贤人 教人了解宇宙 授人道德原理
分 析 问 题
宇宙
宇宙意义
社会
自己
道德意义
道德境界
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
解决问题: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
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
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四种境界与现实的关联。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 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 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 之则。” (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 则)
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
4、中国哲学的任务具体是什么? 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贤人)和天地 境界(圣人) ,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5、未来的哲学可能是怎样的? 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
6、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
入世:指积极投身到社会中; 出世:即超脱人世,看破红尘。
思路:
提出问题: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把握眼下,屏弃虚无。既然虚 幻不真切,又何必牵挂,我们只需要做好目前就可以了。
3、禅宗的开创者慧能的一则著名偈 语: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有一天,弘忍把弟子们召到面前,当众 宣布让每人写一首偈(偈 jì〔偈陀〕梵语 “ 颂”,即佛经中的唱词 ) ,说明自己对佛 理的认识。谁能真正领悟佛理真谛,衣钵就 授予谁,并让他做第六代祖。 当时弘忍门下有位首座弟子神秀,名声 显赫。他很快就作出一偈,偈中写道:身是 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 尘埃。 慧能听了神秀的偈子,当下也做一偈。 偈子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 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冯友兰和女儿
宗璞和父亲冯友兰
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曾 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 代表作《三生石》(中篇小说),《弦上 的梦》(短篇小说),童话《总鳍鱼的故 事》。
什么是境界?
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但从晋唐以后, 译佛经者却给它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佛教 有所谓“六境”说法,是指基于六根之官能与 六尘之接触,然后由六识所产生的一种意识活 动的状态。由此可知,在佛学中,所谓“境 界”,主要指意识活动中之主观感受;由此引 申出的某方面的造诣的深浅称为境界的高低。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 《文子· 自然》 ) 物质世界(物理上的宇宙) 宇宙 回主页 天 理念世界(精神世界、最高原理) 天道与人事的规律
什 么 叫 宇 宙 ︖
人生的境界
天地境界 道德境界 觉解指数:最高 功利境界 觉解指数:较高 自然境界 觉解指数:较低
觉解指数:无
哲 学 的 任 务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 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三境也。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 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 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 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 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
重点梳理
难点突破
自然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 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对于他所做的事情,可能并无觉 解,或者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 意义,或很少意义。 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 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 事情,其后果可能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 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还有一种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 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 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回主页
3、禅宗的开创者慧能的一则著名偈 语: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 思考: 1、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2、冯友兰说的四重境界分别是哪四重? (并找出相应语段)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3、四重境界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觉
2“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出自韦应物的
《寄全椒山中道士》一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 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 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指阴、阳、风、 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 什么呢!)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空山无人,大概就是指自身不再受 人生的俗世苦难煎熬,得以解脱。水流花开是顺承,意念 皆空,一切当自在兴现,心旷神怡。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出自《五灯会元》卷
二:
僧问:“达摩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
崇慧禅师曰:“未来且置,即今事作么生?” 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师曰:“万 古长空,一朝风月。”僧无语。师复曰: “阇[shé]梨[阇梨]梵语“阿阇梨”的省称。意谓 高僧。亦泛指僧会么?”曰:“不会。”师曰: “自己分上作么生?干 他达摩来与未来作么? 他家来,大似卖卜汉。见汝不会,为汝锥破 卦文,才生吉凶。尽在汝分上,一切自看。”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 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 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 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 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 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 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 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 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 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 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重点梳理
难点突破
*功利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 他们做事情是为自己 ** 为什么要说‚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 的人‛? 利已同时可能有利于别人 *** 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一个为自己,一个为社会
回主页
重点梳理
难点突破
什么是天地境界?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 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 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 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在做他所做 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 界。‛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 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 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 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 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 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 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 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 ,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 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这时期的人还在受贪、嗔、痴的 磨练,却能理智思考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在犹疑
苏轼的《十八大阿罗汉颂》中赞颂第九尊者
诗文:
食已璞钵bō
,持数珠诵咒而坐。下有童子构 火具茶,又有埋筒注水莲池中者。颂曰:饭 食已毕,璞钵而坐。童子著供,吹禽发火。 我作佛事,渊乎妙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弘忍定居于黄梅双峰山中,门下人才很多。 慧能继承了他的衣钵,先在南方隐居,后到曹溪的宝林寺 弘法;神秀虽然没能继承衣法,但也在佛法上有相当的造诣, 弘忍死后,为武则天所召,传教于北方的当阳县玉泉寺。 由此形成南北二宗,称为“南能北秀”。 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上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 同。慧能一系信奉《金刚经》而强调顿悟,认为应该单刀直 入,“直指人心”;而神秀一系则信奉《楞严经》,强调渐 悟。 课文说,“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文子· 自然 这“法即一种”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 心。因为众生的清静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 真性才能显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 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 导其瞬间领悟,也就说要因材施法。 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 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 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 利”,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 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屈 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 为天下人谋永福 荆 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 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 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 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明确:
A、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 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 境界。 B、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 是 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C、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 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道德境界。 D、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 地境界。(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