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阅读答案
《人生的四种境界》的阅读答案

《人生的四种境界》的阅读答案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
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
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
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兴趣与人生冯友兰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
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种事,完全出于他的兴趣。
他可以写字,但并非欲成为一书家。
他可以画画,但并非欲成为一画家。
他更非欲以写字或画画,得到所谓的“世间名利恭敬”。
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
他做某种事,完全是乘兴,他兴来则做,兴尽则止。
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做某种事情皆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做某种事情,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无为。
小孩子时候的游戏,是人生活动中最快乐的一部分。
道家的理想生活,就是这一类的生活。
道家以为成人所以不能得到这一类的生活者,乃因受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
我们若能打破此种束缚,则此种生活即可得到。
我们也以为这种生活是快乐的,也可以说是理想的生活,但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并不是容易被打破的。
这些束缚不容易被打破,并不是因为人的革命的勇气不够,而是因为有些社会制度是任何社会存在所必需的。
若打破这些,就取消了社会存在。
社会若不能存在,人也不能存在。
就是说,若没有社会,人就不能生活,更不用说快乐的生活。
道家认为,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这是不错的。
道家又以为,人在社会中,因受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人不能完全有这种生活,这也是不错的。
但道家因此即以为人完全可以不要社会制度,以求完全有这种生活,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照道家的说法,无论任何人`总有他感兴趣的事。
我们看见有些人于闲暇时,什么事都不做,而蒙头大睡,或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似乎是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
而实在是他对蒙头大睡,或胡思乱想,有很大的兴趣。
既然任何人对于有些事总感兴趣,如果任何人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则任何人都过着最快乐的生活。
“各得其所”,真是再好没有的。
或者可以问:如果人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如随其兴趣,则都蒙头大睡去了,又有谁去做事呢?人人都不做事,岂不大家都要饿死?道家于此可答:绝不会如此。
有许多人对蒙头大睡不感兴趣,如叫他终日蒙头大睡,他不但不以为乐,反以为苦。
人生的境界练习题答案

人生的境界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人生境界的层次性是如何体现的?A. 人生境界是一成不变的B. 人生境界是随着个人成长而逐渐提升的C. 人生境界只与个人财富有关D. 人生境界与个人的社会地位有关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A. 学习知识B. 增加财富C. 培养品德D. 体验生活答案:B3. 人生境界的高低通常与以下哪项无关?A. 个人修养B. 社会贡献C. 个人地位D. 个人幸福感答案:C4. 以下哪项是人生境界提升的内在动力?A. 社会压力B. 个人理想C. 物质追求D. 他人期望答案:B5. 个人在提升人生境界的过程中,以下哪项是最重要的?A. 社会认可B. 个人成就C. 内心满足D. 他人评价答案:C二、填空题1. 人生境界的提高是一个不断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过程。
答案:自我超越,自我完善2. 个人修养是提升人生境界的_________,而社会贡献则是其_________。
答案:基础,体现3. 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相互作用。
答案:内在动力,外在条件4. 个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境界的一个重要_________,它反映了个人对生活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指标,满意度,满足度5. 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个_________的过程,需要个人不断地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终身学习,自我反思,自我实践三、判断题1. 人生境界的提升只与个人的努力有关,与社会环境无关。
(错误)2. 个人在提升人生境界的过程中,不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和意见。
(错误)3. 个人修养是提升人生境界的基础,而社会贡献是其体现。
(正确)4. 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需要个人有意识地去追求。
(错误)5. 个人在提升人生境界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内在的满足感,而不是外在的荣誉和地位。
(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人生境界提升的三个主要途径。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3.《人生的境界》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三人生的境界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 )。
A.觉解.(jiě) 境界.(jiè) 干坼.(chè) 敦.(dūn)厚B.差.异(chà) 奇迹.(jì) 沮.丧(jǔ) 污垢.(gòu)C.禅.宗(shàn) 解释.(shì) 干涸.(hé) 触.犯(chù)D.洞穴.(xuè) 风俗.(sú) 詈.(lì)骂蹉.跎(cuō)解析: A(B项“差”应读为“chā”;C项“禅”应读为"chán" ;D项“穴"应读为“xué";詈(lì)骂:用恶语侮辱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画分为四个等级来进行解释。
B.道德行为并不单是遵寻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C.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这是哲学的祟高任务。
D.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解析: D(A项“画分”应为“划分”;B项“遵寻”应为“遵循”;C项"祟高”应为“崇高)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D )。
A.临出发了,张小芳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行李。
B.南京路上好八连,拒腐蚀.永不沾,身居闹市,一成不变....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C.在严酷无情的事实面前,他过去给自己筑起的一座座海市蜃楼....,顷刻间全都倒塌。
D.谁叫你平日贪玩,到考试才临阵磨枪....,没考好还累倒了。
这是自作自受!解析:D(“临阵磨枪”,临:到,快要;阵:阵地、战场;枪:指梭镖、长矛一类的武器。
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
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A句,“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指多人一起动手;B句,“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课后题答案
![[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课后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6c126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6.png)
[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课后题答案教学目标对《人生的境界》一文的教学目标,我们应从知识、情意、能力这三个方面去把握。
在知识目标方面,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应使学生初步理解这种带有较强思辨性和较浓哲理色彩的论说文的知识,学习其浅言--即文章从字句上看并无深奥之处;深意--内容丰富,含意深刻的特点。
在情意目标,即我们常说的思想教育方面,应让学生通过学习,启发自己对人生境界的深入思索,树立远大,健康的人生奋斗目标。
理解文中深刻内涵,培养思辨和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学建议本文的内容分析关于理清文章思路的教学建议关于不纠缠于纯粹哲学理论讨论的教学建议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既迫切又模糊,这极符合这一年龄段青少年的思维发展特点。
但对人生的这种思考,要有人生的阅历,经验做为倚托,而学生恰恰在这方面极为欠缺,因此,他们的思考往往少力度,少浓度,显得苍白,这一切,和学生活跃的思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成为一组尖锐的矛盾。
这一矛盾如不解决好,将使本文教学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建议,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把它定位为一篇论说文,要把对它的把握和理解定位于语文课的角度,因此,对学生有可能提出的对人生的种种问题,对宗教的种种问题,都有可能使我们的语文学习变quot;哲学课"。
要对此种现象的产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应对方法:(1)强调读课,找出文章脉络;(2)告诉学生一句名言--"假如人不是从一岁向八十岁活,而是从八十岁向一岁活,那么人生的许多事就都要改观了。
"向学生介绍这句名言的目的在于让他们明白,人是不能从八十岁向一岁活的,因此,有些现在存在的困惑只能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在今后得到解决。
对于现在的困惑,不quot;不求甚解"。
关于本文的诵读的建议关于本文教学过程中的诵读方式,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本文不适合高声诵读,集体诵读,适宜的读书方式应该是默读,前人云:默读启智。
用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再适合不过。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3.《人生的境界》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三人生的境界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 )。
A.觉解.(jiě) 境界.(jiè) 干坼.(chè) 敦.(dūn)厚B.差.异(chà) 奇迹.(jì) 沮.丧(jǔ) 污垢.(gòu)C.禅.宗(shàn) 解释.(shì) 干涸.(hé) 触.犯(chù)D.洞穴.(xuè) 风俗.(sú) 詈.(lì)骂蹉.跎(cuō)解析: A(B项“差”应读为“chā”;C项“禅”应读为"chán" ;D项“穴"应读为“xué";詈(lì)骂:用恶语侮辱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画分为四个等级来进行解释。
B.道德行为并不单是遵寻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C.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这是哲学的祟高任务。
D.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解析: D(A项“画分”应为“划分”;B项“遵寻”应为“遵循”;C项"祟高”应为“崇高)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D )。
A.临出发了,张小芳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行李。
B.南京路上好八连,拒腐蚀.永不沾,身居闹市,一成不变....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C.在严酷无情的事实面前,他过去给自己筑起的一座座海市蜃楼....,顷刻间全都倒塌。
D.谁叫你平日贪玩,到考试才临阵磨枪....,没考好还累倒了。
这是自作自受!解析:D(“临阵磨枪”,临:到,快要;阵:阵地、战场;枪:指梭镖、长矛一类的武器。
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
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A句,“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指多人一起动手;B句,“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中职语文《人生的境界 》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中职语文《人生的境界》课后“练习与
思考”参考答案
三个人生境界:练与思考
人生有许多境界,根据对人生意义的觉悟程度,可以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种。
自然境界的人做事没有意义,功利境界的人只为自己谋利益,道德境界的人为社会利益做事,而天地境界的人则了解宇宙的存在,为宇宙的利益做事。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做事时会自觉地了解自己正在做什么,这种觉悟使得他正在做的事情对他有意义。
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他的人生境界。
要达到天地境界,需要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
而功利境界的人只为自己谋利益,缺乏对社会和宇宙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只为自己谋利益,缺乏对社会和宇宙的认识,这就是功利境界的表现。
只有通过思
考和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的境界(节选)冯友兰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做他正在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和,特别是达到。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1、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指哪四种?试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2、第五自然段中,作者认为哪两种人是现在就是的人?哪两种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在文中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
3、第六自然段中,作者阐述的哲学任务是什么?在文中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
4、从最后一段中,你可以推断出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崇高任务是什么?《人生的境界》答案:1、指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只是顺着其本能或其社会风俗习惯,其所做之事无觉解或不甚觉解,此事于其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这个人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其所做之事,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动机则是利己,于己有功利意义。
这种人生境界即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并成为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并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即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是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其所做的符合严格的道德行为,有道德意义。
这种人生境界,即道德境界。
(4)天地境界——一个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各种事的意义,自觉地做他正在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这种人生境界,即天地境界。
2、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3、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
4、哲学教人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