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2

合集下载

人生的境界 (2)

人生的境界 (2)

力压群芳,高票当选“最感人的 老情书的句子是——
力压群芳,高票当选“最感人的 老情书的句子是——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 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学生活动Ⅲ】 师生共同品读: 苏轼的《江城子·记梦》
情意缠绵 字字血泪 情调哀婉 感人肺腑
• 诗词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 记梦》-凤凰网视频-最具媒体品质的综合 视频门户-凤凰网1 - 复件.avi
【学生活动Ⅳ】
师生一起收听或观看: 冯雷深情独白巴金和萧珊的情感记录
• 冯雷深情独白巴金和萧珊的情感记录— 综艺—视频高清在线观看-优酷 - 复件 .mp4
• 冯雷深情独白巴金和萧珊的情感记录— 综艺—视频高清在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看-优酷 - 复件.avi
【学生活动Ⅴ】
师生共同朗读: 巴金先生《再忆萧珊》中的感人片段。
1、课外阅读: 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
2、用心感受: 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
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 抒写某种感情。
祝大家学业进步!
漳州八中 林艺敏
【学生活动Ⅰ】
古人说,归有光为文,“每 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
你能否从第四、五自然段中 找出一两个细节来谈一谈归有光 如何做到以“细节‘撩’情”?
【学生活动Ⅱ】
去年,网友曾组织过一次评选 “最感人的老情书”大赛,要求网 友写下自己认为表达爱情最感人的 古诗词。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一句 话力压群芳,高票当选“最感人的 老情书”,你觉得是哪句话?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一、文章结构《人生的境界》一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文章首先引出“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接着阐述了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分类和定义,然后通过举例和引用论证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人生的境界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语言特色《人生的境界》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简洁明了、质朴自然、深入浅出。

作者运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独到见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思想内涵《人生的境界》的思想内涵深刻丰富。

作者通过阐述人生境界的层次和特点,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强调人生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得到提升。

同时,作者也提醒读者要正视现实,把握当下,从自我出发,逐步提高自身的境界水平。

这一思想内涵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四、人生境界的层次《人生的境界》中提出了四种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层层递进,构成了人生境界的完整体系。

作者通过对比和举例等方式,详细阐述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让读者对人生境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五、哲学思考与人生启示《人生的境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启示。

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鼓励读者积极向上,努力提升自身的境界水平。

同时,文章中还提出了“觉解”这一概念,认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境界。

这一思考和启示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与读者的人生观照《人生的境界》与读者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的人生观进行反思和观照。

文章中的四种人生境界涵盖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让读者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人生的境界教案6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6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6篇人生的境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传授目标:1.理解__浅言深意的特点。

2.掌握__开合自如,环环相扣的缜密思路。

情意目标:1.启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

能力培养目标:熟练默读__并做出标记点评。

教学重点理清__思路,明确起、录、转、合的框架。

教学难点对所谓觉解的理解和圣人做平常人所做的事和平常人所做的平常的事区别在于哪里。

教授方法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有一次因自己的牙齿脱落而陡生感慨,写下?"人言齿之落,寿命难维持。

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的诗句。

人我对齿落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

--悲观,--豁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引出板书课题--人生的境界)二、介绍作者:冯友兰,著名哲学史,哲学研究家,北京大学教授,对中国哲学文化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著作甚丰。

三、布置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

1.从__形式上,力求搞清__的结构;2.从__内容上,力求搞懂__的主题;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四、检查学生默读效果提问:__是怎么开头的?--以一句疑问句开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提问:这样开头的好处是什么?--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关注,在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中,不知不觉间引读者进入作者所要阐述的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范围。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做出回答)提问:__分为几个自然段落?(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的做出回答。

这一问题并不难,但学生由于往往没有养成阅读时随手标注的良好学习习惯,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往往始而瞠目结舌,继而翻书去计算。

要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共分为12自然。

提问:这12自然段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路?(这一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理清__的脉络,把握__的结构,进而理解__主题,随着教师的提问分析,讲解,列出板书)五、分析__思想内容:着重分析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教案三(5-6学时)《人生的境界》-【中职专用】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备课精品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教案三(5-6学时)《人生的境界》-【中职专用】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备课精品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教案三(5-6学时)《人生的境界》-【中职专用】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备课精品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生的境界》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3)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整体意义;(4)掌握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技巧;(5)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和感悟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活力;(3)注重氛围营造,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艺欣赏能力;(2)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色的人格品质和思想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安排1.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余光中的《人生的境界》一文。

作者以燕子、云、凤凰为象征意象,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从而抒发了自己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悟。

文章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思想,需要学生认真品味和感悟。

2.教学过程安排阶段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燕子、云、凤凰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氛围。

阶段2.理解原文(30分钟)(1)师生共读《人生的境界》一文,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结构;(2)分析文章中包含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3)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等。

阶段3.合作探究(30分钟)(1)分组展开主题探究,如“人生的意义”、“生命的可贵与崇高”等,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笔记,用自己的语言整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阶段4.交流展示(20分钟)各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和交流,展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蝶恋花(柳永)——人生三种境界之第二境界出处

蝶恋花(柳永)——人生三种境界之第二境界出处

蝶恋花(柳永)一、词蝶恋花北宋〃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二、词牌“蝶恋花”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

其词牌始于宋。

双片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双调,上下片同调,押仄声韵。

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其规范格律如下:正体,上下阕第四句尾三字可以用“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蝶恋花》词牌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之情为多。

三、译文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面对从遥远无边的天际而产生心情沮丧忧愁。

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酒醉,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但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

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

四、注释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

双调,六十字,仄韵。

②危楼:高楼。

③黯黯:迷蒙不明。

④拟把:打算。

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⑤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

当:与“对”意同。

⑥强:勉强。

强乐:强颜欢笑。

⑦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五、品评这是一首怀人词。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

“伫倚危楼声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

“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人生的两个境界

人生的两个境界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人生的两个境界
人生两境界:一个知道,一个知足。知道,让人活得明白;知足,让人活得平淡。
人生不要被安逸控制,决定你成功的,是奋斗;人生不要被别人控制,决定你命运的,是自己;人生不要被金钱控制,决定你的,是豁达。
能内心保持宁静的人,才是有力量的人。“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人生要学会不抱怨,不等待,不盲从。

高中语文下册:第3课《人生的境界》课件(2)

高中语文下册:第3课《人生的境界》课件(2)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蔺相如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 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根 1、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第二部分: (7-10)具体阐述中国哲学 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根 据
1.什么是人生的境界?从文中找
问 出来。

分 2.人生的境界有哪几个层次?
析 课
3.人生的境界依据什么来划分
文 的?

一 4.文章是怎样阐述这四种人生境
部 分
界的?
四种人生境界: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四种人生境界
5
观其大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结构应该如何划分? 2.文章题为“人生的境界”,什么是“人生 的境界”?作者谈到了哪几种人生境界?以 什么为根据来划分的? 3.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究竟是什么?
一、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 )阐述四种人生境界。 ①“觉解”引出四种人生境界。(1) ②分段阐述四种人生境界。(2-5) ③综合评价四种人生境界。(6)
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总 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 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 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 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这真可以说是达到了天 地境界。
21
22
23
他不会被名与利所束缚,他两袖清风, 自由飘逸如天上神仙,他为天地而生,也 为天地而灭,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乐而乐,他并将天下人凌架于自己的 一切,将自己置身于天下人之外,这样的 人,才是一个真正进入天地境界的人。这 样的人,才是那孤月之下有着不可企及的 孤独的一棵纯洁的树,让人爱,让人心动!

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2

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2

《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2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是人现在就是的人” 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 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 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 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 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 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 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 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 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 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 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 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明确: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 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 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 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 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 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 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 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 “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 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 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明确: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 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 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 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 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 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 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 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 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 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 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 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冯友兰 之 人生境界说
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 或顺习的。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 质属性——即人性。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 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 行事。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自然境界的 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所以,冯 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 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 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6)“超乎社会整体之上, 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 宇宙”,这里所说的“宇 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 “宇宙的利益”,又是一 个什么概念?
明确: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 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 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 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 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 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 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 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 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 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 从无求走上有求。人之求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冯友兰认为,人生追 求的最低层次是从“我”开始的,严格地说,是从追求我之名、我 之利开始的。追求我之名利的精神境界,冯友兰称之为“功利境界 ”。 顾名思义,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 为利”的。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这里的“利”,包括我 们常说的“名”和“利”两个方面。在冯友兰看来,“利”即对我 之需求的满足,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满足往往求 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求名于朝,求利于市”都是为了满足 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乐(乐即一种满足感)。这样,功利境界与一 般的功利主义便有一定的差别。功利境界的本质是为己。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 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 道德的人”?
明确: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 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 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 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 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 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 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质疑讨论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 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 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 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 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明确: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 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 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 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 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 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 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 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 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 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 切恶乎待哉?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 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
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 ,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 、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 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 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 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 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 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 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 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 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接上页)在冯氏以上的境界说中,处于自然境界和
功利境界中的人即是现实生活中的一般大众,这两个境界 是人不求而自达的;而生活在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中的人 分别就是贤人和圣人。圣贤是人所应当努力成为的人,而 这两种境界也正是作为人应该不懈追求而努力达到的境界。 因此,对于人生的努力来说,只有后两种境界才有意义和 价值。冯氏认为,人的努力与追求无需外在的行动,只需 不断加深自我“觉解”的程度,直至达到最高程度的“党 解”,实现“成圣”的终极目的。而帮助人提高“觉解” 的程度,正是冯氏建构哲学形上学的最高目的和意义。由 此看来,冯氏的“新理学”虽从最不着实际、抛开任何现 实具体内容的形式的、逻辑的观念开始,但最终的目的却 仍然落在“使人成为圣人”这一非常具体、实际的结论上, 这便是“新理学”的旨趣之所在。
(9)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 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 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 “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 成哲学?
(接上页)冯友兰是继梁漱溟、熊十力之后“新儒家”
学派的又一位重要代表,他的“新理学”是中国三四十年 代有相当影响的哲学思想体系。“新理学”的建立,标志 着新儒家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成熟的阶段,新理学不袭 今,不仿古,而是力求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致力于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博采众家、自成体系。从而 在现代中国哲学界独树一帜。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新理 学突破了梁漱溟等早期新儒家学者将中西文化对立起来的 偏狭观念,而以一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精神,寻求中西文 化之共同点,并以此为基础,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现 出前所未有的包融性和开放性;其次,冯氏鉴于中国传统 哲学中重总体概括、轻逻辑论证,重直觉体悟、轻理性思 维的缺陷,试图引进现代西方哲学界较为流行的“逻辑分 析”方法,以改造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开辟了一条 研究哲学的新路,这对促进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8)“道德境界有道德价 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 值。”——何谓“超道德 价值”?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 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 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 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 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 “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 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 次,是“超道德价值”。
第三,道德境界。
既然功利境界是很不完善的人格,至少也是不很完善 的人格,所以,它必然被较完善的人格所否定,这个较完 善的人格,冯友兰称之为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特征是: 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义与利是相反亦 是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 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在此境界中的人,对于人之性 已有觉解。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以“取”为目的 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则是以“予”为目的的 ;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多以为社会与个人是对立的话 ,那么,道德境界的人,则多以为社会与个人是统一的。 这些差别都源于这两种境界的人觉解的程度不同、其人生 目的之不同。道德境界的人比功利境界的人高明的地方, 就在于他们对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已有了解和觉悟。
(接上页)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
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 常得到道家的赞美。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 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 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自然境界的觉 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 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 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不得已而顺才顺 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 主动之顺。冯友兰认为: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 人所应该有的。在他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 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 界之樊篱,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