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第四、六章正文)(8月27号)

合集下载

西南联大简介

西南联大简介
西南联大校旗西南联大校徽8位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邓稼先郭永怀朱光亚王希季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17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教师79人学生92人诺贝尔奖两人杨振宁李政道西南联大鸟瞰1939年联大新校舍建成时的图书馆1944年学校财政困难被迫将校舍铁皮屋顶卖掉换成茅草顶
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
a
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战时期在云南昆 明,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及私立南开大学共 同组成的一所大学。校务由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 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共同管理。西南联大自 1938年5月4日正式开课,直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设立时间共8 年整。它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3800余人。抗战胜利以后, 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分别迁回北平、天津复校。
日军 1938年9月13日首次空袭昆明,此后轰炸不断,联 大屡遭损失。经费图书设施极度短缺,学生住房简陋, 人多拥挤不堪,每逢刮风下雨,经常屋漏墙倒。教师生 活状况同样窘迫,每当有断炊之虞,联大教授们甚至纷 纷典当衣物。
a
7
西南联大成就辉煌的教育逻辑
• 政府无力干预,自治传统得以延续 • 追求学问真理,师生享有学术自由 • 坚持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 一代名师主政,办学理念引导发展 • 师资力量雄厚,硕学宏儒荟萃一堂
梅贻琦
• “校务公开、责任分担、 师生合作”
• “教授治学、学生求学、 职员治事、校长治校”
蒋梦麟
张伯苓
a
12
• 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著名教授,可谓大师 云集,群星灿烂。他们大都有留学美欧、日本的经历,据统计, 联大179位教授中,仅23位未留过学。文科教授中有国学根底深 厚的学者,有学贯中西的大师,有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 家。如中文系有闻一多、朱自清、王力、罗庸、唐兰、刘文典、 沈从文等;历史系有雷海宗、陈寅恪、钱穆、吴晗等;外文系 有吴宓、冯至、钱钟书、吴达元、叶公超、闻家驷等;法商学 院有张奚若、陈岱孙、陈序经、钱端升、潘光旦等;哲学心理 系有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理工学科有华罗庚、江泽涵、 杨武之、姜立夫、陈省身、周培源、吴有训、赵忠尧、吴大猷、 张文裕、王竹溪、杨石先、曾昭伦、苏国桢、李继侗、赵九章、 刘仙洲等。据统计,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61人,其中 曾在西南联大任过教的教师共27人,数理组28人中有11人,生 物组25人中有6人,人文组28人中有10人。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公元2008年,时值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成立70周年校庆。

为缅怀联大精神,纪念70校庆,兹翻译62年前冯友兰先生所撰联大纪念碑碑文,与师大校友并所有缅怀西南联大及关心中国高等教育者共勉。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冯友兰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走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走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早在初高中历史课本上我们就知道了西南联大曾经发生过“一二一”爱国运动。

但那时对“一二一”印象还不怎么的深刻。

11月X号我们XX一行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去参观师大历史博物馆,此刻我们的心情就像大海波涛一样的汹涌澎湃。

昆明初冬的中午依然是那么的炎热,但我们的心更热。

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一二一”运动的发生地,终于可以亲眼目睹这个革命的圣地曾经发生的一切了。

走进师大博物馆,我们首先会看到大门上印着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几个大字,这就是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8年,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

师大博物馆由教室区、碑林区、陈列室、墓地、国立西南联大纪念塔等组成,坐落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即西南联合大学原址)内。

走进大门,我们看到右边是“一二一”运动纪念墙,它记载了整场爱国运动的经过。

“一二一”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昆明青年学生发起并得到全国各地响应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

运动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是国民党统治区当时正在发展的民主运动的标志,在中国青年运动史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左边是教室,很简陋,是用草木搭建而成。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培养了无数的大师、专家和学者。

我沉思着,今天的我们住的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各方面的条件都比那时候优越上千万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紧着着,我们来到馆内的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1945年在“一二一”惨案牺牲的于再等四位烈士。

他们都是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的英雄。

纪念馆内还设有“一二一”运动展室和西南联大校史展室。

西南联大名人事迹素材

西南联大名人事迹素材

西南联大名人事迹素材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英文: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简称:NSAU [45] )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

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2]
1946年8月,三校复员北返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联大旧址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改称云南师范大学,其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序》中说:“我的这个集子,是从文学的观点看我的作 品,选其抒情或多少有抒情意味的,收在一起,以便观 览。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我的作品大部分是 说理之文,抒情之文不多,但不是绝对没有。”其中 特别提及这两篇文章,认为后者(《国立西南联合大 学碑文》)是“当行出色之作”。
20世纪中国的第一篇大文章—西南联大纪 念碑碑文
课堂作业
► 关于本文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本文是冯友兰备受称誉的一篇 文章 ► B.这篇文章是一篇说理文 ► C.本文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正直和 家国之思 ► D.本文作于西南联大即将结束历 史使命之际
拓展阅读
► 未央歌,歌未央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史宫阙,暂驻足衡山湘 水,又成别离,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 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 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 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 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选自《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课文结构分析
► 第一节:从开头到“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写我国
家抗日的成功。 ► 第二节: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 北平”到“即将返故居,复旧业”,写西南联大的 历程。 ► 第三节:从“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到“此其可纪 念者四也”,写西南联大的历史意义。 ► 第四节:从“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到最后,以校歌 和铭文简略概述“联合大学之始终”是一代盛事 (此一节亦可分两部分)。
课堂问答
► 1.此文的气势表现在什么地方?
► 章法鲜明带来的气势:第一节的回顾,
一直采用追溯的方式连缀文章,一直追 溯到秦汉,有风驰电掣的气势;第二节 言简意赅,涉及时间、地理、历史,时 空跨度大,但交代谨严;第三节是文章 的主体部分,这里面阐述的道理、流露 的情感使得文章扎实厚重,极见文采, 极为大气;第四节的回顾和铭文的快节 奏都给文章增加了气势。

西南联大研究述评

西南联大研究述评

西南联大研究述评摘要:对于西南联大的研究,已有4部著作、16篇论文面世。

综览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就会发现,在西南联大研究中,但仍存在着视野不够开阔、方法单一、重要问题没有获得圆满解决等问题。

因此,要进一步推进西南联大研究,应从拓宽视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彻底解决重要问题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视角;方法;问题抗日战争期间的高等学校大规模向内地迁移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它对于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的命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关乎学脉之续断与国运之兴衰。

因此,担当这一重任众的众多高等学校不断吸引后来者的视线,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西南联大作为它们的优秀代表,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西南联大的言说甚多。

但遗憾的是,在如此的众声喧哗中,绝大多数不是回忆性的叙述,便是文学性的夸张,真正称得上研究者的数量并不多。

从目前笔者的搜检来看,可见的有著作4部,论文16篇。

这4部著作分别为: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集体编撰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谢泳的《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2]、姚丹的《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3]、赵新林与张国龙合著的《西南联大:战火中的洗礼》[4]。

至于论文,则散见于《读书》、《高等教育研究》、《江苏高教》、《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等刊物。

在此,不一一具列。

下面,让我们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一检视,以明西南联大研究的得失。

让我们先从著作来看。

《西南联合大学校史》是以为西南联合大学“立传”为目的的,这就决定了它的粗线条勾勒西南联大全貌的风格。

其主要内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西南联大从内迁昆明到复员北返的完整历史过程;二是西南联大的各方面情况,如校舍、组织机构、制度、校训、校歌、校庆、课外生活、民主运动等;三是各院系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毕业学生等;四是西南联大的大事记。

这本书的优点是面面俱到、条理清晰,让人一读之下,便对西南联大的概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西南联大旧址介绍

西南联大旧址介绍

西南联大旧址介绍第一章:西南联大的背景与历史西南联合大学(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重要高等学府。

成立于1938年,是当时中国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西南联大的创办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并为国家的抗战事业提供支持。

这所大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第二章:西南联大旧址的地理位置与建筑风格西南联大旧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坐落在青年路与博达路交汇处,占地面积达到了1500亩。

整个校园环境优美,四季如春,山水相辉映,为学习与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西南联大旧址的建筑风格多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主要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行政楼、学生宿舍等。

这些建筑物都充满了时代的痕迹,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第三章:西南联大旧址的教育资源与学科特色西南联大旧址在其辉煌的历史时期,曾拥有一批杰出的教育资源和学科特色。

学校设立了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

西南联大旧址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学校秉承“实事求是”的办学宗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四章:西南联大旧址的文化底蕴与纪念意义西南联大旧址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承载着重要的纪念意义。

这里是中国抗战时期人民智慧和勇敢的结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西南联大旧址目前已成为了重要的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通过参观展览、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了解西南联大的历史,感受那段艰苦卓越的抗战岁月。

第五章:西南联大旧址的保护与利用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西南联大旧址的历史遗迹,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主要著作及成就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
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 《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 《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 《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 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 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 哲学家。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光辉
的一页。
三、文本解读
(一)碑文体简述 碑文,指刻于石碑上的志传文辞,亦称碑记、 碑铭、碑志、碑版、碑表、碑碣、碑榜、碑颂等。 古代著名碑文如秦始皇《泰山刻石》、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等。 铭,本指刻或铸于器物、金石上的文字;碑铭, 则为碑文之别称,或为碑文中结束部分。通常有韵。 或为警戒后人,或为歌颂功德,以及单纯为纪念。
陈寅恪 钱钟书
李楷文

沈从文 费孝通 林徽因
陈岱荪 华罗庚 吴 晗
闻一多 钱 穆 朱光潜 赵九章 吴 宓 潘光旦
西南联合大学的贡献
大学之为大学,首先在于它是 一种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 堂。正因为大学有不朽的精神存在,才得以 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作为一所战时大学,西南联大给后人留 下了一笔丰硕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刚毅 坚卓、厚德至爱的高尚品格;至诚至真、兼 容并蓄的学术品质;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 进取意识;潜心治学、诲人不倦的敬业态度。
主要著作及成就
1931年和1934年, 他的《中国哲学史》 上下卷出版问世。 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之 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 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兹将其优点概括言之,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 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西南联大的教学管理及其思想西南联大八年,教学自然为其主要活动之一。

其课程的设置、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无不显示出西南联大教学方面的独特之处。

联大“通识教育”思想则是其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识教育成功应用于其教学活动之中,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其独特价值。

此外,研究生教育及留学生的选派,也显示出西南联大教学方面的特别之处。

第一节联大课程设置及其特点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以后,即开学开讲,其继承原三校课程设置传统,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着手制定西南联大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在课程设置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值得总结。

一、联大课程设置早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渡联合组设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之时,即行制定《长沙临时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分院系设置教学课程。

西迁昆明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7年至1946年分学年度分别制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如1937至1938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1938至1939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1945至1946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等等。

这些学程表,规定各学院各系专业所开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学分、必修或选修情况、授课教师等。

以下就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课程设置的相关情况给予具体陈述与适当分析。

(一)各学院各系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后,分学年分别制定学程表,对各学年所开课程做出明确规定,此处即以1940年至1941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为代表做一描述,以呈现联大课程设置的一些具体情况。

①1940年至1941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共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五大学院。

每一学院又分若干系,如文学院分为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学系、社会学系、哲学心理学系,共五系;理学院系分为算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生物学系,共五系;工学院分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共五系;法商学院分为政治学系、法律学系、经济商业学系,共三系;师范学院分教育学系、公民训育系、国文系、英语系、史地系、算学系,共六系。

就文学院中国文学系而言,其所开课程主要有文字学概要、声韵学概要、中国文学史等概要性课程,有历代文选(唐、宋)、历代诗选(唐)、词选、中国语言文字学专书选读(说文)、中国文学专书选读(诗经)、中国文学专书选读(左传)、中国文学专书选读(庄子)、中国语言文学专书选读(古籀甫)等选读性课程,有古文字学研究、古音研究、中国文学史分期研究、中国文法研究、中国音韵史专题研究、汉越语研究、铜器铭文研究、六国文学研究等专题研究性课程。

另外,还开有各体文习作、校勘实习、中国小说、杂剧与传奇、中国文学批评、古代神话、陶谢诗等课程。

中国文学系既有宏观性的课程,又有分期分体裁设置的课程,既有专业基础性课程,又①《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1940年至1941年度),以下对课程设置的描述,请参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04-233页。

有专题研究性课程,既有文学阅读训练课程,又有各体文写作训练课程。

中国文学系的开课,充分注意了各方面专业能力的培养。

再就文学院历史学系而言,其开设的课程有中国通史、西洋通史等通史课程,有中国上古史、秦汉史、辽金元史、明清史、中国近世史、西洋上古史、西洋中古史、西洋近世史等分期史课程,有近代中国外交史、近代中日外交史、中西交通史、近代欧洲外交史、欧洲经济史、欧洲海外发展史、战争史、两汉社会、中国地学史等专题史课程。

此外,开设的课程还有与历史学专业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如铜器铭文研究、中国史学史、史学名著、金石学等。

因此,历史学系的课程设置,以通史课程、分期史课程和专题史课程三大模块为主,以培养史学专业能力的基础课程为辅,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历史学课程体系。

再论理学院,如其物理学系,一方面设置专业总论性的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等课程,另一方面又设置物理学分支课程,如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同时,课程设置理论与实用并举,设置了实用性物理课程,如无线电原理、电动力学、统计力学,而理论方面,有微子论、量子与原子光谱、物性论、辐射体与原子核之构造等课程。

另还设置了高等物理实验课程,专业知识学习与动手实验操作同步,有利于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又有益于学习实验操作发现新知识。

更重要的,从物理学系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来看,西南联大已形成较完整的现代物理学课程体系,有利于中国大学物理学的发展。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的课程设置,有结构学、工程材料学、水力学、高等结构学、水文学、高等材料力学、工程地质、钢筋混凝土结构、高等水力学、地基及房屋、铁路曲线及土工等土木工程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有土木工程学专业基础性实践操作课程,如工程制图、测量、结构设计、高等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设计、工程估计及契约、航空测量;有道路工程、给水及下水工程、灌溉工程、铁路工程、高等卫生工程、水力发电工程、河港工程、市政及卫生工程、悬桥等涉及具体工程理论的课程,也有关于具体工程设计的课程,如铁路设计、水工设计、卫生工程设计、道路设计等等。

除此之外,土木工程学专业还开设了水力实验、道路材料实验、卫生工程实验等工程实验课程。

最为突出的,土木工程学专业开设了一些与军事工程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军事卫生工程、军事运输、军用结构、野战堡垒、要塞工程等,战时军用特色十分突出。

再如法商学院法律学系,其课程设置既有总论性的课程,如法理学,又有涉及具体法规方面的课程,如民法总则、刑法总则、宪法、国际公法、法院组织法、民法概要、民法债编、商法、刑法分则、行政法、国际私法、破产法、劳工法、强制执行法、土地法等;既有与法律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如中国法制史、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罗马法,又有关法律实际运用的课程,如诉讼实习课程。

总而言之,西南联大法律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已基本建立起现代法学课程体系。

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与其它四个学院比较,除教育学系为其它四个学院没有外,其它五个系为其它四个学院所属学系所相仿,如公民训育系与政治学系相仿,史地系与历史学系地理学系相仿,英语系与外国语文学系相仿、国文系与中国文学系相仿。

因此,所设制的课程也大同小异,只是所开设的课程略少于其它四个学院相仿各学系。

教育学系除开设了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中等教育、教育统计学、西洋教育史、中国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行政、比较教育、教育名著选读、教育专家研究、职业教育、教育财政学、音乐教育等教育学方面的课程外,还开设了哲学心理学系所开设的大部分心理学课程,如普通心理、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同时,教育学专业还设置普通教学法、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教学实习等与教学密切相关之课程。

(二)必修或选修课程的规定西南联大所设置的课程,由共同必修课、专业课两部分组成。

共同必修课由校务会议讨论决定,各院系的专业课则由系主任制定,再交校务会议审查通过。

对于各院系各专业设置的课程,按是属于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还是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来区分,又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必修课程,此类课程学生无条件地必须修习;另一类为选修课程,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

对此专业选修课,只要修满学分,对于学生如何选课,联大并不干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专业发展等自主选课。

对于必修或选修课程,在各学年制定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中,在必修或选修栏中给予区分,以便于学生选课,如“用罗马数码字填写者,系表示某年级必修学程,如Ⅰ、Ⅱ、Ⅲ、Ⅳ等码,各表示第一年级、第二年级、第三年级及第四年级必修学程。

用阿拉伯数码字填写者,系表示某年级选修学程,如1、2、3、4等码,各表示第一年级、第二年级、第三年级及第四年级选修学程”。

①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用“数码”在学程表中做了明确标注,学生可在西南联大各专业提供的选修课程资源中自由选课。

如在1944年至1945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中,对历史系专业,规定中国通史、西洋通史、中国近世史、中国史学史、西洋近世史、史学方法等课程为专业必修课;而魏晋南北朝史、辽金元史、元史、明清史、中国经济史(宋、元、明)、中国史部目录学、史籍名著(左传)、西洋上古史、西洋近古史、英国史、美国史、俄国近世史、欧洲外交史、印度史、中西交通史、隋唐史等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此学年化学工程学专业,规定化学工程、理论化学、工业化学、高等工业分析、化学设计、工业化学实验、化学工程实验等课程为专业必修课,而化工热力学、化学德文、水泥及陶瓷、燃料及燃烧、电化学、造纸与人造丝、蒸馏与吸收、冶金学等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②学生自主选题与学校规定必修课程、提供选修课程资源相结合,既体现课程设置的原则性,把握专业培养的基本方向,又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尊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应有利于西南联大学生成才,为联大学生的专业培养创设良好的课程学习条件。

(三)党义课的开设抗战中后期,随着国民政府对教育部门控制力度的逐渐加强,西南联大相应面临政府各个方面的压力,如在设置课程方面,教育部就对西南联大做出过具体规定。

其中党义课的开设,最具代表性。

教育部于1939年8月12日、10月12日,1940年5月4日分别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第25038号、高壹3字第18892号、高壹1字第13471号训令,对“各大学应设课程以及考核学生成绩方法均有详细规定”,要求西南联大所设置各课程“须呈部核示”。

③1940年6月10日,西南联大教务会议呈函联大常委会,对教育部的要求提出异议,认为“准此以往”,那么“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而已。

即便有此异议,但是,自此以后,大学科目表则已由各大学制定后,再由教育部审核通过,以教育部名义颁发。

这意味着教育部控制了各大学的课程设置,以后再修订学程表,设置新课程时,必得教育部同意。

与此同时,教育部明确规定,在共同必修课程设置方面,各大学必须开设三民主义课程,后又要求各大学开设党义课程。

1944年3月,西南联大又秉承教育部的意旨,成立党义教学委员会,委员有陈雪屏、周炳琳、姚从吾、贺麟、崔书琴。

对于党义课的教学,首先是开设专题讲演,讲演的专题有三民主义与大学教育、党史、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理想与现实、心理建设、伦理建设、物质建设、中国之命运研读(上、中、下),由党义教学委员会各委员以及孙毓棠、伍启元、冯友兰、刘仙洲、雷海宗、鲍觉民等人担任专题讲演;其次规定必读书籍:《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之命运》,并提供参考书籍二十余种。

同时,也对党义课程的考核做出规定,确定考核成绩比例,其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试范围规定为必读书籍和专①《各系科目授课时间表用法说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0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