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常用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人事常用计算公式202004

人事常用计算公式202004

1、医疗期计算
医疗期:根据实际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确定。

(1)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为3个月;5年以上的为6个月。

(2)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为6个月;5年以上10年以下的为9个月;1以上20年以下的为18个月;20年以上的为24个月。

计算公式为:=IF(连续工龄<10,IF(企业工龄<5,3,6),LOOKUP(企业工龄,{0,6;5,9;10,12;15,18;20,24}
2、年休假计算
3.1 在本公司连续工作满一年,可享受带薪年休假,标准如下:
3.1.1 工龄满1年不满10年的,每年度年休假5天
3.1.2 工龄满10年不满20年的,每年度年休假10天
3.1.3 工龄满20年的,每年度年休假15天。

工龄计算公式=DATEDIF(D7,TODAY(),"y");年休假计算公式:=HLOOKUP(I7,{0,1,10,20;0,5,10,15},2)
上的为6个月。

上10年以下的为9个月;10年以上15年以下的为12个月;15年5,9;10,12;15,18;20,24}))
,1,10,20;0,5,10,15},2)。

HR常用各类计算公式

HR常用各类计算公式

HR常用各类计算公式HR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缩写,是管理组织内的员工和相关人力资源的部门。

作为HR人员,掌握各类计算公式对工作非常重要。

下面是HR常用的各类计算公式:一、薪资计算公式:1.月薪计算公式:月薪=日薪×工作日数2.年薪计算公式:年薪=月薪×123.外包人员薪资计算公式:总费用=(底薪+餐补+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工作天数二、绩效考核公式:1.绩效得分计算公式:绩效得分=完成指标总分×考核得分百分比2.平均绩效得分计算公式:平均绩效得分=绩效得分总和/员工数3.绩效奖金计算公式:绩效奖金=基础工资×平均绩效得分×绩效奖金系数三、福利计算公式:1.社保费用计算公式:社保费用=基本工资×社保费率2.公积金费用计算公式:公积金费用=基本工资×公积金费率3.餐补费用计算公式:餐补费用=餐补标准×工作天数四、人力资源指标计算公式:1.员工离职率计算公式:员工离职率=(本期离职人数/上期员工总数)×100%2.员工流动率计算公式:员工流动率=(本期流动人数/本期平均员工总数)×100%3.员工满意度计算公式:员工满意度=(薪资满意度+工作环境满意度+发展机会满意度)/3五、招聘计算公式:1.招聘成本计算公式:招聘成本=(广告费用+中介费用+面试费用+员工培训费用)/招聘人数2.招聘效率计算公式:招聘效率=招聘时间/招聘人数3.面试通过率计算公式:面试通过率=(面试通过人数/面试人数)×100%六、培训计算公式:1.培训成本计算公式:培训成本=培训费用+工资补贴+培训费用2.培训效果计算公式:培训效果=(学员满意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应用能力)/3七、综合计算公式:1.总员工数计算公式:总员工数=本期在职人数+本期离职人数2.员工效益计算公式:员工效益=(总产出-总成本)/总人力资源投入以上是HR常用的各类计算公式,掌握这些公式在HR工作中会非常有用。

HR最常用的50个计算公式

HR最常用的50个计算公式

HR最常用的50个计算公式
1.平均开机时间=合计开机时间÷总的开机次数
2.平均年龄=(合计年龄÷总人数)
3.平均薪酬=合计薪酬÷总数
4.物品性价比=(可支配收益÷总成本)
5.部门请假比例=(该部门请假总天数÷部门职工总数)
6.人力成本率=(薪酬所占合计费用的比例)
7.工时利用率=(实际工作时间÷可用工作时间)
8.加班比例=(加班总时长÷正常工作时长)
9.销售准确率=(已完成销售订单÷销售目标订单)
10.员工流失率=(离职员工数÷全部员工数)
11.人均生产力=(完成的产量÷有效的工作时间)
12.员工的满意度=(满意的员工数÷全部员工数)
13.学习成本比率=(培训费用÷培训期间的总人力成本)
14.回收期=(投资费用÷投资所能产生的收益)
15.预算执行率=(实际开支÷预算开支)
16.平均工资=(月度工资总额÷总月份数)
17.人力利用率=(实际出勤时间÷可以出勤的时间)
18.员工服务分=(员工满意度x服务质量)
19.人力效能指数=(实际完成的任务数÷预计的任务数)
20.工程完成度=(完成的工程总量÷计划的工程总量)
21.工时绩效=(月度薪酬÷月度工作时间)
22.销售完成比例=(累计销售金额÷计划销售金额)。

人事、HR工作常用计算公式汇总(工资、考勤、人力、设备等)

人事、HR工作常用计算公式汇总(工资、考勤、人力、设备等)

人事、HR工作常用公式汇总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x100%。

2、月平均人数: (月初人数+月底人数) +2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x100%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x100%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x100%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x100%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x100%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1、个人出勤率:出勒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x100%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x 100%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x100%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x100%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x当月考勤天数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x当月所做件数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x1.5倍x平时加班时数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x2倍x假日加班时数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 21.75天+8小时x3倍x法定假日加班时数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x100%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x100%8、人力资源费用率:-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金额x100%9,小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 - -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x 100%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11、人工成本利润率: - -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x100%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1.培训出勤率:实际培训出席人数+计划培训出席人数x100%五、HR常用基础公式汇总1.新晋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 =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4.离职率=离职人数/( (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5.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录用人数)x 100%6.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7.人事费用率= (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 /同期销售收入总额8.招聘达成率= (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 (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9人员编制管控率=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10.人员流动率= (员工进入率+离职率) /211.员工进入率=报到人数/期初人数12.员工当月应得薪资的计算方程式为:每天工资=月固定工资/21.75天13.当月应得工资=每天工资x当月有效工作天x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例14.当月应工作天数=当月自然日天数-当月休息日天数15.当月有效工作日=当月应工作天数全无薪假期16.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列=21.75天/当月应工作天数:17.生产型企业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总人数六、成本效用评估1.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2.招募成本效用=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3.选拔成本效用=被选中人数/选拔期间的费用4.人员录用效用=正式录用人数/录用期间的费用5.招聘收益成本比=所有新员工为组织创造的价值/招聘总成本七、数量评估1、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2招聘完或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3.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4.工资计算=月工资/21.75*实际工作天数(不计算周六日)6.加班率:总加班时间/总出勤时间7.直接间接人员比例:直接人员/间接人员八、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1.年工作日: 365天-104天(休息日) -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2.季工作日: 250天+4季=62.5天/季/3.月工作日: 250天+12月= 20.83天/月4.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5.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6.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 (月计薪天数x8小时)。

HR常用的计算公式

HR常用的计算公式

HR常用公式的汇总:1.新进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3. 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离职人数/(期初人数+录用人数)×100%4.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5.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6.招聘达成率=(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7.人员编制管控率=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8.人员流动率=(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9.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10.员工进入率=报到人数/期初人数员工当月应得薪资的计算方程式为:1、每天工资=月固定工资/ 21.75天2、当月应得工资=每天工资x当月有效工作天x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例3、当月应工作天数= 当月自然日天数-当月休息日天数4、当月有效工作日= 当月应工作天数-全无薪假期5、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列= 21.75天/当月应工作天数:作为生产型企业,还会要算到劳动生产率:1、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总人数成本效用评估:1、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2、招募成本效用=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3、选拔成本效用=被选中人数/选拔期间的费用4、人员录用效用=正式录用人数/录用期间的费用!5、招聘收益成本比=所有新员工为组织创造的价值/招聘总成本数量评估:1、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2、招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3、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4、工资计算=月工资/21.75*实际工作天数(不计算周六日)5、加班率:总加班时间/总出勤时间!6、直接间接人员比例:直接人员/间接人员社会保险与公积金五险一金内容:1、养老保险:单位:22%、个人8%2、失业保险:单位:2%、个人1%3、生育保险:全由单位负担(0.5%)4、工伤保险:全由单位负担(0.5%)5、医疗保险:单位:12%、个人2%6、公积金:单位:7%、个人7%社会保险办理流程:各类企业(含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企业化管理(职工工资及退休待遇按企业标准执行)的事业单位,均应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到纳税地(非纳税单位按单位地址区域)所管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养老保险登记手续。

行政部常用计算公式

行政部常用计算公式

行政部常用计算公式
行政部门常用的计算公式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计算公式:1.人员编制计算公式:
人员编制数=全年日历天数×每天工作小时数/平均每个员工每天工作小时数
2.部门预算计算公式:
部门预算=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3.项目成本估算公式:
项目成本=工作量×人均工时×人均费率
4.薪资计算公式:
薪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岗位津贴+加班费-社会保险费-个人所得税5.人均工效计算公式:
人均工效=产出数量/人员总数
6.绩效评估公式:
绩效评估得分=完成工作量/计划工作量×100%
7.资产折旧计算公式:
资产折旧=(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8.会议费用计算公式:
会议费用=参会人员数×人均住宿费+参会人员数×人均餐费+会场租
用费+设备租用费+杂费
9.财务指标计算公式:
净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盈利能力指标=(净利润/总资产)×100%
偿债能力指标=(总资产-总负债)/总资产×100%
运营能力指标=净利润/总成本×100%
10.业绩考核公式:
业绩考核得分=业绩指标达成率×业绩权重
以上是行政部常用的计算公式,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可能会有所变化。

人力资源常用计算公式大全

人力资源常用计算公式大全

人力资源常用计算公式大全
1.员工薪资计算公式:
-月薪计算:月薪=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加班费-社保费用-扣税金额
-日薪计算:日薪=月薪/30
-时薪计算:时薪=月薪/(每月工作小时数*工作天数)
-加班费计算:加班费=加班时数*加班小时薪资
2.绩效评估计算公式:
-个人得分计算:个人得分=目标达成度*权重+行为表现得分*权重
-团队得分计算:团队得分=各成员个人得分之和/成员人数
-绩效得分计算:绩效得分=个人得分*个人权重+团队得分*团队权重3.招聘效率计算公式:
-招聘时效率计算:招聘时效率=招聘人数/招聘周期
-成本效率计算:成本效率=招聘费用/招聘人数
-质量效率计算:质量效率=面试通过人数/面试总人数
4.培训效果评估计算公式:
-培训满意度:满意度=(满意人数/参与人数)*100%
-增值效果:增值效果=(培训后绩效表现-培训前绩效表现)/培训前绩效表现*100%
5.离职率计算公式:
-离职率:离职率=(离职员工人数/平均在职员工总数)*100%
6.加班率计算公式:
-加班率:加班率=(加班人数/平均在职员工总数)*100%
7.高绩效人员占比计算公式:
-高绩效人员占比:高绩效人员占比=(高绩效人员人数/平均在职员工总数)*100%
8.员工流失成本计算公式:
-员工流失成本:员工流失成本=平均员工流失率*平均员工流失成本
9.人力资源投资回报率计算公式:
-人力资源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报率=(获得的效益-投入的成本)/投入的成本*100%
以上列举了人力资源常用的一些计算公式,供人力资源部门参考和应用。

不同企业和部门可能会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应用。

HR最常用的计算公式

HR最常用的计算公式

HR最常用的计算公式HR(Human Resources,人力资源)领域使用的计算公式非常丰富,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以下是HR领域中最常用的一些计算公式:1. 高绩效人员占比(High Performer Percentage):用于评估组织中高绩效员工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如下:高绩效人员占比=高绩效人员数量/总员工数量×100%2. 总员工流失率(Total Employee Attrition Rate):用于衡量一定时间内离职员工的数量。

计算公式如下:总员工流失率=离职员工数量/平均员工数量×100%3. 新进员工流失率(New Hire Attrition Rate):用于衡量新进员工在一定时间内流失的数量。

计算公式如下:新进员工流失率=新进员工流失数量/新进员工总数×100%4. 平均在职时间(Average Tenure):用于计算员工在组织内平均工作的时间。

计算公式如下:平均在职时间=所有员工工作时间总和/总员工数量5. 薪资差异(Pay Gap):用于衡量不同群体员工之间的薪资差异。

计算公式如下:薪资差异=(高薪群体的平均薪资-低薪群体的平均薪资)/低薪群体的平均薪资×100%6. 人力成本比率(Labor Cost Ratio):用于计算人力资源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

计算公式如下:人力成本比率=人力资源成本/总成本×100%7. 培训投资回报率(Training Return on Investment):用于评估培训活动所带来的回报。

计算公式如下:培训投资回报率=(培训带来的效益-培训成本)/培训成本×100%8. 员工满意度(Employee Satisfaction Score):用于衡量员工对组织和工作的满意程度。

员工满意度=(所有员工的满意度指标总和/员工数量)9. 工作场所安全指数(Workplace Safety Index):用于衡量工作场所安全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X
Y
1203.923 850.000 200.000 100.000 1200.000 1203.923 1000.000 850.000 900.000
1013.205 1086.603 B S= 5000.040 100.000 B 200.000 D
B D F H J
1000.000 1113.205 1100.000 1086.603 1000.000
说明:小区30米内半径的建筑物、道路各类管网、 绿化设施的圆曲线放样。△X视半径大小取0.5、1 、2米等,△x-△Y之值为以切线为X轴上△x点之垂 线、2△x-△Y为2倍△x点之垂线、以下类推。
曲中△x
7.129
曲中△Y
1.803
B
β S X Y
A
P1
P2
P3
P4
22
23
单一水准路线 简易平差计算 (不多余5点)
Cx*Dy+Dx*Ay-Ay*Bx-By*CxCy*Dx-Dy*Ax)
5
多边形面积 计算 (五至十边)
S=0.5×abs(Xi*Yi+1+Xi+1* Yi+2+……Xn*Y1-Yi*Xi+1Yi+1*Xi+2+……+Yn*X1)
1000.000 1200.000 1000.000 900.000 A 950.000 813.397 C 100.000 100.000 A 200.000 200.000 C 10000.000 S= 1000.000 1000.000 A 1013.205 1203.923 C 1173.205 1100.000 E 1086.603 950.000 G 950.000 813.397 I S= 44676.981
a
1.00 3.00 -256.8000
b
2.00
26 34 60 此 题 唯 一 解!
已知边 120.250 Sa 118.420 Sb
a5 b
a1 a6
a2 a7
X= -1.000 0.20 a3 -6.50 a8
0.50 -2.00
X1= X2= a4 a9
1.00 4.80
X= 2.000
是该方程式的一个解 (常数)c 求 解 6.50 c1 X= 1.0000 1.50 c2 Y= 2.0000 (系数)c (常数)d 2.00 10.50 c1 d1 3.00 8.00 c2 d2 -2.00 0.50 c3 d3 Z= 3.0000 8×边长 面 积 9×边长 面 积 40.00 7725.5 50.00 15454.6
常 用 公 式 计 算
0
60
10.500 ′ 25 ′ 25 ″ 30 ″ 30
S= 103.084 S= 329.567 S= 57.783 S=
1649.336
S=0.5*R²(a*π /180-sin a )
(其中a为弓形弧所对圆心角)

60
S=π (R²-r²) (其中R为外圆半径,r为内圆半径)
25.000
r
10.000
25 36 高差改正
视距 120.000 丈量温度 35.0 顶角 ° 45 a 82 b
平距
119.910
高程
352.294 所求点高程 351.523 所求边 100.000 Sa= 139.265 Sb= 110.068 Sc= 所求边 Sc= 150.945
0.0000053
Sb
-0.022
夹角
21
36 25 等 腰 边 长 5 0.033 6△x-△Y 0.134 7△x-△Y 0.303 8△x-△Y 0.543 9△x-△Y 0.858 10△x-△Y
° 89


底边长度 7.047 1.252 1.734
方法:用10米的一半细线固定夹角的一边 及顶点,移动另5米使线的两端长度等于 左侧的计算长度即得到需要的夹角
24
前方交会计算 余切公式计算
25
测边后方交会 解算后按单 三角形计算
154 25 36 78 56 27 310 25 41 120 57 06 43.78 28.67 60.35 0.06 32.56 2.705 4.03 9.39 11.45 2567.32 3067.25 3037.747 3010.061 2981.407 3007.739 3568.45 3600.68 3614.454 3580.540 3581.511 3527.208 A P1 P2 P3 B S1 352.24 283.96 259.43 405.32 S2 S3 S4 △h1 15.236 -20.326 12.352 2.815 △h2 △h3 △h4 350.233 H.P1 365.454 H.P2 345.116 H.P3 357.457 360.255 HA HB 360.255 Σ S= 1300.945 fh= 0.0546 N= 4 m= ± 0.013861 验 X Y 角 ° 点 ′ ″ 角 ° ′ ″ P 4992.542 29674.500 a1 53 07 44 b1 56 06 07 A C 5681.042 29849.997 a2 35 27 44 b2 66 40 44 B A a1 b2 b1 a2 5856.235 29233.513 C 说明:取两组计算之中数作为最后坐标值 B 5479.121 29282.875 P S.AB 323.498 S.BC 199.326 X Y 点 B A 5337.565 4283.504 S.AP 224.150 S.CP 125.715 A Sb 5050.537 4432.721 S.BP 197.768 B Sa 4990.869 4242.535 C 说明:余弦定理解算内角,单三角形计算两组 C Sc P 坐标取中值为最后计算结果 5116.527 4246.287 P
2 3 4
坐标反算 三角形面积计算 任意四边形 面积计算


25 25 25 角点 102 36 45 求点1 方 位 角
13.775 16 32 45 S=0.5×abs(Ax*By+Bx*Cy+ Cx*Ay-Ay*Bx-By*Cx-Cy*Ax) S=0.5×abs(Ax*By+Bx*Cy+
A
X
Y
17
二元一次方程 (X,Y为未知数)
a1*X+b1*Y=c1 a2*X+b2*Y=c2
18
三元一次方程组 (X,Y,Z为未知数)
a1*X+b1*Y+c1*Z=d1 a2*X+b2*Y+c2*Z=d2 a3*X+b3*Y+c3*Z=d3
a、b、c为系数,d为常数项
19
等边多边形面积
5×边长 25
面 积 1075.3
注:浅兰色单元格为可输入数据区,其他单元格不可操作
常 用 公 式 计 算
距 1 坐标正算 离
水 平 角
°


X
1256.120 1372.740
Y
23457.580 23487.993 后点
求点21
X
2569.950 1253.655
Y
23206.780 23535.776
120.520 78.235
a
c
顶角
°
78 51 50

27 18 13

Sb a
14
c Sc
b
Sa
c a= b= c
1.00 2.00
15 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一元N次方程求解 (本公式可算3-9次方 16 程的其中一个解)
公式:ax²+bx+c=0
其中a,b为系数,c为常数项
a1x^N+a2x^N-1+a3x^N-2 +a4x^N-3……+aNx+b=0 其中a为系数,b为常数项 (从后面低次项起输入)
Sa b Sc
温度改正 0.009
13
说明:如右图所示,在角度栏 输任两个角值和在已知边栏 输入任意一边的值即可计算 说明:已知Sa,Sb,和∠c 求Sc,∠a,∠b Sc²=a²+b²-2*Sa*Sb*cos c ∠a,∠b用正弦定理求

26 54

35 06
c
平 距 52.307 已知边 Sa 100.000
常 用 公 式 计 算
20 手工放任意角度 (不用仪器)
手工放任意小半径 圆曲线(不用仪器) 配合上面公式使用 切线正支距法
支导线计算 5个点以内 只需在β 栏输入平角 S栏输入距离和A,B 坐标即可
等腰三角形法 两腰设置长度为5米
15.0 半径 转角 56 45 20 8.103 切线 2.049 矢距 △x 1.0 △x-△Y 2△x-△Y 3△x-△Y 4△x-△Y 5△x-△Y
6×边长 28
(系数)a (系数)b 1.50 2.50 a1 b1 3.50 -1.00 a2 b2 (系数)a (系数)b 1.50 1.50 a1 b1 3.00 -2.00 a2 b2 2.50 2.00 a3 b3 X= 1.0000 Y= 2.0000 面 积 7×边长 面 积 2036.9 3270.5 30
常 用 公 式 计 算
11 12 视距公式计算 量距公式计算
三角形求边 已知两角一边 (正弦定理求边) 三角形求边、角 已知两边及一夹角 (余弦定理求边) 测站高程 350.000 测站高程 350.000 仪高 1.500 量距 52.320 尺高 2.500 高差 1.58 尺长改正k
6 7 8 9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