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

合集下载

贵州名贵中药材的种植

贵州名贵中药材的种植

贵州名贵中药材的种植在贵州开发利用的350余种中草药资源中,不少的品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那么贵州名贵中药材的种植呢?下面店铺带你看看种植的植物。

仅供学习参考。

贵州名贵中药材的种植1、发展质优木本药材生产贵州的气候、土壤条件适合多种木本药材生长。

杜仲、黄柏、吴茱萸、厚朴、乌梅是贵州传统的5大木本药材,以质量优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吴茱萸产量居全国首位。

桃仁、木瓜、喜树、枳壳、栀子、银杏、川楝子、木蝴蝶、辛夷、官桂等也能提供相当数量的商品。

结合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GAP基地建设,发展优质木本药材生产,有着广阔前景。

2、开发别具特色的“小三类”品种“小三类”品种是不属国家统管的地方品种,基本来源于野生。

贵州是此类品种的著名产区。

能出口的有钩藤、白藤、地榆、夏枯草、天南星等。

供应国内的有独角莲、山豆根、乌头、小玉竹、土茯苓、黄药子、白茅根、百部、白及、石韦、鹿衔草、九香虫、斑蝥等。

开发“小三类”品种既是“贵药”的传统,也是“贵药”的特色。

3、开发矿物药材品种贵州有矿物药78种,居全国第一位。

除朱砂、雄黄驰名全国外,铅丹、代赭石、自然铜、胆矾、鹅管石、石膏、长石、钟乳石、云母、石英等都能提供商品。

杜仲的形态特征杜仲为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胸径约50厘米。

树皮灰褐色,粗糙,内含橡胶,折断拉开有多数细丝。

嫩枝有黄褐色毛,不久变秃净,老枝有明显的皮孔。

芽体卵圆形,外面发亮,红褐色,有鳞片6-8片,边缘有微毛。

叶椭圆形、卵形或矩圆形,薄革质,长6-15厘米,宽3.5-6.5厘米。

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先端渐尖;上面暗绿色,初时有褐色柔毛,不久变秃净,老叶略有皱纹,下面淡绿,初时有褐毛,以后仅在脉上有毛。

侧脉6-9对,与网脉在上面下陷,在下面稍突起,边缘有锯齿,叶柄长1-2厘米,上面有槽,被散生长毛。

花生于当年枝基部,雄花无花被;花梗长约3毫米,无毛;苞片倒卵状匙形,长6-8毫米,顶端圆形,边缘有睫毛,早落;雄蕊长约1厘米,无毛,花丝长约1毫米,药隔突出,花粉囊细长,无退化雌蕊。

最新版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方案

最新版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方案

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一、规划概要为进一步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充分发挥我县中药材资源优势,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根据县政府《关于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紧急通知》,特制定本规划。

二、发展基础与环境现状(一)发展基础1、中药材资源现状我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中药材天然产地,全县共有药源动植物273科1363种,其中植物类196科,1303种,动物类41科56种,药源矿物4种。

省重点普查的270种中药材中,金寨县产有220种,珍稀药材20种。

主产茯苓、天麻、灵芝、杜仲、金银花、绞股蓝、桔梗、板兰根、野菊花等30多种名贵中药材,年产量26000多吨,其中天麻5000多吨、灵芝1000多吨、茯苓2100多吨、西洋参100吨、葛根1000吨、银杏叶1000吨、野菊花1000吨、桑叶800吨、断血流500吨、问荆500吨,其它药材约8000吨以上。

是全国22个药材基地县、6个茯苓基地县之一。

产品远销江、浙、上海、广州、香港等地。

2、中药材种植县委、县政府将中药材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进行规划和部署,鼓励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了我县中药材的生产和发展。

至2011年底金寨县发展中药材达13万亩。

其中,茯苓5000亩、生姜8000亩、天麻10000亩、灵芝2000亩、西洋参2000亩、香茶菜2000亩、桔梗2000亩、菊花2000亩、板蓝根1000亩、石斛30亩。

全县仅天麻、灵芝、茯苓、西洋参四项实现产值4亿元,其中种植和加工产值分别为2亿元。

成为全国灵芝生产第一县、安徽天麻生产第一县、华东地区连片种植西洋参规模最大基地县,境内的沙河乡被誉为“中国灵芝第一乡”。

随着天麻野生改家种,西洋参、灵芝等引种成功,中药材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3、中药材种植基地(1)金寨县金山寨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是专门从事菌种培育生产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拥有天麻基地2000余亩,拥有510余户合作农户.(2)沙河乡灵芝种植基地,全乡灵芝种植面积达500多亩。

25万亩 GAP 中药材基地实施方案

25万亩 GAP 中药材基地实施方案

药材基地实施方案一、项目提出的必然性及依据1、发展中药产业化的意义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总结几千年医疗保健事业成功经验的结晶,同时在国际医学领域中也享有较高声誉,特别在当今回归自然的呼声中,中药在医药、保健等方面尤其显得重要。

贵州省天然药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第四大中药材产区。

而且遵义市又是贵州省的主要名贵中药材产地,主要有杜仲、厚朴、黄柏、天麻、吴茱萸、半夏、天冬、五倍子等名贵中药材。

大力发展遵义药业,对推进遵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三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中药发展与人类生存有着重要的联系人类病种的变化和人类亚健康群体的出现以及防病代替治病的观念不断提高,使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人们对化学药品毒副作用的深入认识和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加深对中医药的了解,并从立法上认可中药食品添加剂和植物保健品。

如德国每年平均有150万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专用支出达6亿马克,占德国医疗保险支出的33%;而英国是目前欧洲最大的中药材消费与集散市场,年贸易额达数十亿欧元。

因此研究开发现代中药是使我国中药合法进入国际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为人类健康服务。

因而中药的发展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必然的联系。

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必须发展中药产业。

3、家诚药业的发展思路(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建设的机遇,按遵义市“十五”规划目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明确重点、突出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加快建立具有遵义特色的中国现代化药业科技产业。

(2)技术创新:随着中药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家诚药业利用现代中药先进萃取技术,进行工艺技术创新,提高中药的有效成份和含量。

利用分子分散技术,进行剂型创新,使中药实现体积小、剂量小、毒副作用小和高效、速效、长效等三小三效以及服用方便的功能。

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本文将对贵州省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一、中药资源丰富贵州省地处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地带,气候湿润,地形多样,植被丰富,适宜中药材生长。

据统计,贵州省拥有常见中药材品种超过3000种,其中有500多种具有药用价值。

贵州省中药材资源主要分布在黔西南、遵义、铜仁、毕节等地,全省中药材面积近300万亩,产量超过30万吨,是国内重要的中药材供应基地之一。

二、中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贵州省中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不断攀升。

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贵州省中药产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

中药产业在农村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

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当地中药产业以板蓝根、黄精、丹参等为主要产品,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产值超过50亿元。

三、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提升贵州省正在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中药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

贵州省中医药大学、贵阳医学院等高等院校加强科研攻关,积极引进和培养中药产业技术人才,不断提升中药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贵州省加强中药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推动中药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管,保障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四、中药产业面临的挑战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中药产业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中药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而有些地区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药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国内中药市场饱和,出口市场受到国际贸易壁垒和竞争的限制。

中药材资源开发存在浪费和过度开发现象,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

五、中药产业发展的趋势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政策的不断支持和扶持,贵州省中药产业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未来,贵州省中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对中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中药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提高产品品质,满足市场需求;三是积极拓展中药产品的出口市场,拓展中药产业的发展空间;四是推动中药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中药+”产业发展新模式。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陈宁;宋雪;陈琳【摘要】根据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数据,对“十二五”以来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省中药材的发展对策.【期刊名称】《耕作与栽培》【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5页(P54-58)【关键词】贵州;中药;民族药;现状;对策【作者】陈宁;宋雪;陈琳【作者单位】贵州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贵州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贵州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药、民族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贵州山川雄奇,气象万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蕴育了多种类型的中药材资源,是全国著名的地道药材主产区。

《神农本草经》所载365种药材,贵州出产204种;目前,全省共有中药资源品种4802种,位居全国第二,中药材种植面积仅次于四川和云南,位居全国第三,中成药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前十强。

同时,贵州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同胞在长期与自然、疾病的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医药,以苗药为代表的贵州民族药销售产值达到180亿元。

丰富的中药、民族药资源,使贵州赢得了“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美誉。

1.1 国外天然药物产业发展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医药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国际社会对传统中医药的认识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全球中药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和养生,占世界人口的80%。

中国在国际中草药市场份额中占比较小,只有3%,而且大部分为原料中药材和保健药,其余份额则为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四分天下”。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药保健品消费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原料型产品需求国。

我国出口美国的中药产品,多数是作为膳食补充剂的原料使用,产品应用渠道相对较为简单,我国企业在产业链中仅仅承担着原料供应商的角色。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行动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行动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行动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12.23•【字号】皖政办〔2015〕71号•【施行日期】2015.1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行动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皖政办〔2015〕7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全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行动方案(2015-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12月23日全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行动方案(2015-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27号)精神,促进我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提出如下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一)基本原则。

1.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政府协调服务,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整合社会资源,为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 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

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谋发展,加大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力度,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实现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

3. 质量优先,绿色发展。

强化质量优先,坚持绿色发展,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等体系建设,构建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

4. 创新驱动,科技支撑。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科学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二)行动目标。

到2020年,全省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野生中药材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品质质量持续提高;中药材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药事管理与法规自测题

药事管理与法规自测题

第一章1.下列不属于药事的是(患者购买使用药品)。

2. 下列不属于药品的是(兽药)。

3. 由国家主管部门从目前应用的各类药物中经过科学的评价而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可供临床选择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

4. 非处方药的英文简称为(OTC)。

5. 甲类非处方药,标识为(红底白字)。

6. 药事管理与法规学科的基础是(药学)。

7.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简称为(GMP)。

8.《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简称为(GSP)。

9. 《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简称为(GLP)。

10.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简称为(GCP)。

第二章1. 下列属于行政法规的是(《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2.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属于(药事规章)。

3. 《药品管理法》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

4.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提出期限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

5. 行政复议的提出期限为(六十日)。

6. 组织制定药品、医用耗材价格和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收费等政策的部门是(国家医疗保障局)。

7. 负责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注册管理、标准管理、质量管理的部门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8.组织制定国家药物政策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部门是(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9. 承担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管理和国家药品储备管理工作的部门是(工业和信息化管理部门)。

10. 负责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的部门是(商务管理部门)。

11. 组织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12. 负责对药品注册申请进行技术审评的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13.承担生物制品批签发相关工作的是(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14. 组织制定与修订国家药品标准的是(国家药典委员会)。

第三章1. 新药研发的主要阶段不包括(试验研究)。

2. 新药临床试验的批准机构是(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贵州省“十一五”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意见

贵州省“十一五”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意见

贵州省“十一五”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意见为确保“十一五”时期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年——2010年》、《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黔党发〔2002〕13号)精神,提出以下意见:一、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将中药产业培育成后续支柱产业目标,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中药材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现代中药制药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保障服务体系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依托我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和民族医药特色,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的载体作用,优先发展原材料基地、民族制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突出重点和特色,形成产业集群,培育优质名牌,提高中药现代化产业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发展目标。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全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生产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的进程;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优势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加快产业规模化的进程;加强法律、政策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凸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的带动作用,使我省中药产业规模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有较大幅度提高。

1 产业规模:到2010年,全省医药产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4 0—160亿元,年均递增22%左右;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力争达到30—50万亩,全省通过GAP认证的品种达到5—8个,重点培育10—15个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中草药种植基地。

2 产业集群: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中药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培育5家以上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制药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强医药工业园区建设,将医药工业园建成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特色优势突出的现代中药产业园;促进中小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加快形成全省中药产业集群的区域构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27号)精神,推动中药材保护与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基本思路。

坚持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谋发展,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产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的发展原则,坚持“大企业、大品种、精准扶贫、山地特色”的发展模式,依靠科技支撑,科学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集中发展中药材生态产业大品种,推动生产流通现代化和信息化,努力实现中药材优质安全、供应充足、价格平稳,进一步提升中药材产业的经济、社会、扶贫和生态综合效益,促进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00万亩以上,实现中药材种植业产值250亿元以上。

建设1个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个省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5个省级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申报国家认证中药材GAP种植基地累计达8个以上。

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初步建成,流通环节中药材规范化集中仓储率达到60%;中药材质量监督抽检覆盖率达到100%。

全省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中药材资源监测站点和技术信息服务网络覆盖80%以上的县级中药材产区。

其中,2016年完成中药材面积550万亩(含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及人工种植),中药材种植业产值达到180亿元以上。

培育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亿元的中药材大品种12个。

推进2个区域性产地交易市场建设,200个基地季节性简易交易市场建设。

二、重点任务(一)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

1.开展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重点县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启动并完成我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全省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

(责任单位:省卫生计生委、省扶贫办、省农科院、省林业厅)2.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络。

在全省建设2-3个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站,逐步在资源集中的市、县建设监测和信息服务站点,掌握中药资源动态变化,及时提供预警信息。

(责任单位:省卫生计生委、省扶贫办、省林业厅)3.加强中药种质资源保护。

根据国家要求,建设我省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药用动植物园、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保护药用种质资源及生物多样性。

(责任单位:省卫生计生委、省环境保护厅、省扶贫办、省科技厅、省林业厅、省农科院)(二)强化优质中药材生产和供应保障。

4.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

重点针对资源紧缺、濒危野生中药材,按照相关物种采种规范,加快人工繁育,建设3-5种中药材野生抚育、野生变种植养殖基地,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

加快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配套品种的繁育,选用优良品种,在适宜产区开展5种以上我省道地药材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从源头上保证优质中药材生产。

(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林业厅、省科技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农科院)5.建设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

结合我省中药材生产特点,重点建设中药基本药物、中药注射剂、创新中药等方面18种大宗原料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基地。

结合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鼓励野生抚育和利用山地、林地、荒地建设19种中药材生态基地。

(责任单位: 省扶贫办、省林业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卫生计生委、省农科院)6.发展中药材产区经济。

培育20家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令第32号)有关要求的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企业,培育10家中药材产地精深加工企业,鼓动中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开展趁鲜切制和精深加工。

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中药材绿色循环经济。

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品牌中药材。

(责任单位: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省农委、省林业厅、省环境保护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卫生计生委)(三)增强中药材领域技术创新能力。

7.强化中药材基础研究。

选定3-5个品种及相应的研究机构,开展省产道地中药材生长发育特性、药效成分形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联性研究,深入分析中药材道地性成因,完善中药材生产的基础理论,指导中药材科学生产。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扶贫办、省卫生计生委、省农科院、省林业厅、省发展改革委)8.继承创新传统中药材生产技术。

挖掘和继承太子参、何首乌、淫羊藿、金钗石斛、头花蓼、金(山)银花、刺梨、杜仲等道地中药材生产和饮片加工技术,形成5-7种道地大宗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规范,加大在适宜地区推广应用的力度。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卫生计生委、省扶贫办、省林业厅)9.发展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技术。

选育3-5个优良品种,开发3-5种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发展中药材精准作业、生态种植养殖、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加工等技术,提升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水平。

(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农科院、省林业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卫生计生委)10.促进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

充分发挥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优势,加强协同创新,积极开展中药材功效的科学内涵研究,为开发相关产品提供技术支撑。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计生委)(四)推进中药材生产组织创新。

11.加快培育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

支持资本、技术、市场等资源与中药材产区自然禀赋、劳动力等优势有机结合,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培育发展3-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现代中药材生产骨干企业,推动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逐步成为市场供应主体。

(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省林业厅)12.积极推进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

积极推动省内优势中药生产骨干企业、中药流通企业与省内外中药材生产企业强强联合,共建跨省的集中连片中药材生产基地。

(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林业厅)13.切实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

推动中药材生产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社加快发展,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支持中药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联合发展,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

(责任单位: 省扶贫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农科院、省林业厅、省卫生计生委)(五)加快构建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

14.提高和完善中药材标准。

结合国家新版GMP认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制工作,规范我省中药材名称,完善中药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项目,建立较完善的中药材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限量标准,健全以药效为核心的中药材质量控制模式。

(责任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扶贫办、省林业厅、省卫生计生委)15.完善中药材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结合国家修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积极完善相关措施,提升我省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水平。

严格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提高中药材经营、仓储、养护、运输等流通环节质量保障水平。

(责任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商务厅)16.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常用大宗中药材从种植养殖、加工、收购、储存、运输、销售到使用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积极推动中药生产企业使用源头明确的中药材原料。

(责任单位: 省扶贫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卫生计生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商务厅、省林业厅)17.完善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加强药品检验机构人才队伍、设备、设施建设,提升中药材检验检测能力。

加大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经销的中药材、中药生产企业使用的原料中药材、中药饮片的抽样检验力度。

积极鼓励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在中药材主要产区和集散地重点支持1-2家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建设。

(责任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卫生计生委)(六)进一步健全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

18.建设生产技术服务网络。

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依托科研机构,构建全省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并与全国性网络相连接,加强中药材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中药材基地建设整体水平。

(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省科技厅、省农委、省卫生计生委)19.建设生产信息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30个以上中药材种植信息监测点组成的全省中药材生产信息、采集网络,并与全国性网络相连接,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中药材生产信息及趋势预测,促进产需有效衔接,防止生产大起大落和价格暴涨暴跌。

(责任单位: 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省农委、省林业厅)(七)不断完善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

20.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

完善省产常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建立中药材包装、仓储、养护、运输行业标准,为中药材流通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扶贫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21.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

在道地中药材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规划和建设5—6个现代化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配套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引导产销双方无缝对接,推进中药材流通体系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初步形成从中药材种植养殖到中药材初加工、包装、仓储和运输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扶贫办、省食品药品监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八)强化科技支撑和质量保障。

22.加强繁育、种植、加工过程技术研究。

开展中药野生资源保护抚育、良种选育、种子种苗扩繁、耕作栽培、采收加工、运输储藏等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操作规程(SOP)研究,努力提高中药材生产各环节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可控性,为生产品质优良的中药材和指导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扶贫办、省食品药品监管理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23.加强质量控制和过程监管技术研究。

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产品质量标准研究,同时强化人员质量意识、生态保护意识,加强过程及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为中药材基地(包括种子种苗基地)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依据。

(责任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理局、省扶贫办、省农委)(九)合力延伸重点药材产业链。

24. 建设中药民族药大品种原料供应基地。

针对我省中药民族药大品种(如仙灵骨葆胶囊、参芎注射剂、咳速停糖浆、热淋清颗粒、热淋清胶囊、宁泌泰胶囊、复方丹参片、妇科再造丸等),重点支持天麻等19种重点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为我省重点企业供应优质可靠的中药材原料。

(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食品药品监管理局、省科技厅)25.强化生态型初加工企业能力。

在天麻等19种重点发展药材的主产区和集散地,建设一批初加工基地,加大对生态型初加工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的扶持力度,提升初加工企业产能、技术和装备水平,保障中药材后续加工生产产品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保障主产区和集散地的生态环境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