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

合集下载

寒食节是哪一天_寒食节习俗特色大全整理

寒食节是哪一天_寒食节习俗特色大全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寒食节是哪一天_寒食节习俗特色大全整理在清明过后有个古老节日就是寒食节,而这个节日和清明也有着联系,但并不被人们所了解,以下是我整理的寒食节是哪一天_寒食节习俗特色大全,欢迎阅读共享。

寒食节是哪一天2023寒食节是4月1日寒食节含义“寒食”是冬至以后第一百零五日,一般多在夏历清明前一两日。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士介子推而创设的一个节日。

介子推对晋国公子重耳有恩,重耳当了国君(晋文公)后,欲请介子推出山做官,介子推不愿,遂躲入山中。

重耳为了逼他出山,遂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未出山。

后来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天定为“寒食节”,即要禁火,吃冷食的意思。

据唐人徐坚《初学记》卷四《寒食》条所载:禁火的传统可能在周代就已经存在。

寒食节原先连续时间较长,大约一个月左右,后来天数渐渐削减,一月只有数天。

唐代诗人元稹《连昌宫词》云:“初过寒食一百天,店舍无烟官舍绿。

”描写的就是寒食节的情景。

寒食节有哪些习俗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

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提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倡的吉礼之一。

后演化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春游春游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

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巡游,尽欢而归”。

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春游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春游,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可谓盛极。

寒食节节日特色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105天。

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

”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的清明节前一天(即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举行。

寒食节的来历以及习俗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的战国时期。

相传,齐国国君的宠妃娘娘得知自己的丈夫正在与越国展开一场激烈的战争,并感到十分担忧。

为了能够安全渡过战争期间,娘娘决定提前迁往安全的地方。

由于战争紧急,娘娘只能带着一些冷饭作为口粮。

在娘娘迁往的地方,由于无火取暖的设备,娘娘只能用冷饭充饥。

然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奇迹出现了,娘娘所在的地方并未受到战争波及,她度过了一个平安的冬天。

为了纪念这段艰难而奇迹般的时光,后来的人们将清明节前一天定为寒食节,寓意着将冷饭作为节日食物,纪念娘娘的智慧和勇气。

二、寒食节的习俗1. 寒食节踏青:寒食节期间,人们常常会选择在户外郊游,踏青赏花。

特别是在山间、郊外,人们组织各种形式的户外活动,欣赏春天的美景,以期来年的五谷丰登。

2. 禁火忌火:由于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娘娘吃冷食的艰苦经历,所以传统上这天忌火,不生火烹饪食物。

因此,人们通常会用一些冷食或者凉拌的食物充饥。

3. 穿柳条丸子:根据传统习俗,寒食节还有一个有趣的玩法,就是寒食节当天将煮熟的大米团子裹上鲜嫩的柳条,然后随着风飘到远处,并与好友互相寄语,以此来祈祷来年一切的顺利和幸福。

4. 难民爱心活动:在寒食节期间,一些慈善机构会组织难民爱心活动,为流离失所的人们提供食物、衣物和其他的援助。

这也是在节日中传承爱心和关爱的一种方式。

5. 贴门祭祀:在寒食节,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门上贴纸或者字画,祭祀祖先和家庭过去的先人。

这是中国传统中尊重和纪念祖先的一种方式。

总结:寒食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寒食节的习俗和来历通过庆祝活动和纪念活动的方式传承下来,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忆,更是对民族文化和精神传统的弘扬。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寒食节的庆祝活动,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慈善活动和祭祀祖先的方式,传递爱心和团结互助的价值观。

寒食节是哪一天 寒食日吃什么

寒食节是哪一天 寒食日吃什么

寒食节是哪一天寒食日吃什么寒食节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今天我来告诉你寒食节是哪一天,以及寒食日吃什么。

一、寒食节是哪一天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在中国,其民俗内容主要有禁火寒食和祭奠二项。

禁火起源于古人对天上重要星宿“大火”的崇拜,也有人认为禁火寒食是古代刀耕火种时代出于防火而保护森林的目的。

禁火寒食和祭奠两大习俗,周代已有,但那时并未固定日期,禁火寒食与清明祭扫也无多少关系。

汉末,蔡邕的《琴操》将禁火之俗与传说中介子推被焚之事联系在一起。

直至隋唐,寒食、祭扫坟墓就与清明合而为一了。

清明节正是大地春动的时节,故此节虽起始于祭祀先人,但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复合有游乐的内容,后来便被称为“踏青”,含有春动出外,舒展身手,振奋精神的意思。

二、古代寒食节吃什么《荆楚岁时记》说:“寒食三日为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

”又载:“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

”这些都是古代寒良节专用的传统冷食。

在寒食节传统食品中还有一种“青粳饭”,据《琐碎录》记载:“蜀人遇寒食日,采杨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

”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多为枣泥或豆沙。

然后把新芦叶垫在蒸笼底,再放入青团子蒸熟,出笼时,一个个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

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也用它应令尝新。

三、现在寒食节吃什么寒食节,寒食从词面上来理解,便是吃冷食的一天,但现代早不管这些了。

在寒食节当天有许多传统美食:1、清明果:在清明节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果形似饺子,但味道截然不同,外皮用鼠鞠草或艾草做成,馅有韭菜、鸡蛋、豆腐干等。

2、青团:一种用草头汁来做成的绿色糕团,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

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寒食节等节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

寒食节的知识

寒食节的知识

寒食节的知识
时间:寒食节一般设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所以又称为“百五节”或“一百五”。

习俗:寒食节的主要习俗有禁火和冷食。

逢寒食节当日要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此而得名,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

同时寒食节也是祭祀先祖的日子,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两千余年来,在后世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加了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氛围:寒食节相对冷清一些,因为大家都在怀念介子推。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他在重耳逃亡之时鞍前马后、忠心耿耿,不惜以肉啖饥饿的重耳而尽忠;重耳成为君王后,介之推的汗马之功却惨遭无禄可受,遂(携母)隐居于深山之中;晋文公幡然悔悟,本想以焚山逼迫介之推主动出山,不料介之推抱木而亡。

发展与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的习俗逐渐过渡给清明节,也渐渐走向衰退。

到清代,寒食已经完全融入了清明。

寒食节是哪一天

寒食节是哪一天

寒食节是哪一天寒食节,又称清明节前一天、禁断日,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寒食节的日期随着传统农历的变化而变化,但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其中以4月5日最为常见。

据史书记载,寒食节的由来和来历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将屈原自杀身亡,创造了江山美国第一个著名的诗人形象。

寒食节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当地人民为了表示哀思,特地不吃热食,称之为“寒食之节”。

在传统的寒食节这一天,民众会烧纸,祭祀亡灵,并在各家门前放置一盘寒食供人祭奠。

还有一种说法是社会上人们风俗,为纪念一位智者的离去而来。

相传古代很有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名叫贾谊,他被赐予寒位三年,因吃不到热饭而离去。

可能是由于此事在当时社会非常引人注目,之后引起了寒食节的标志礼节,成为中国古代传统风俗,至今仍有一定影响。

但目前,学者俗视北方殷商时代的“旧衣节”才是这个传统节日的源头,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周朝建国初期,周文王精心开垦无人居住的荒地,发动百姓进行生产建设。

业绩才华横溢的大臣胡公,一生获掌管理大冢墓,终不能在死后安享富贵。

为纪念胡公,当地百姓便在此日举行祭祀活动,并以禁火、禁烟及佩戴素馔为主,意在表达哀思。

此习俗在随后数千年演变和吸收了其他风俗,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寒食风俗。

除了记忆先贤,寒食节还伴随着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

首先,寒食节这一天人们不得使用火炉,烧火、吃热食,而是要吃清冷素菜,又称作寒食。

其次,民间还有“踏青”的传统活动,许多人会出门踏青,享受一下茶花飘香、春景美好的生活。

此外,中医认为,寒食节后气温渐暖,天气较为湿润,谷雨时节,身体不易调适,所以在寒食节和清明节这两天不要受凉,不要用水洗头。

总体来说,寒食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寒食节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精神印记,也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传统节日。

寒食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是君主、政府、民众共同关注的节日之一,同时也是国子监、私塾、庙观等文化载体的重要内容,这个有着丰富内涵、大有来历、历史悠久的节日,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寒食节的简介_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_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简介_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_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简介_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_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清明前一天或两天。

大家对寒食节有了解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有关寒食节的简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古代传说源于对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的纪念。

晋国君主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于是杀掉太子申生,打算改传位于骊姬之子奚齐。

太子弟重耳为逃避灾祸,只好逃命他国,途中贫病交加,险些冻饿而死。

随行的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一片肉,制成羹汤献给重耳,才使其得以保全生命,度过难关。

后来,重耳归国,当上晋国国君,即为晋文公+然而,在封赏随从流亡的功臣时,晋文公却惟独忘掉了介子推。

当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携其老母躲进绵山,过起隐居生活时,便多次派人召请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却直意不出。

这时,有人献计放火烧山,认为介于推是个孝子,他一定会保护老母,下山避火。

不料,大火过后,人们发现介子推竟然与老母一起,抱着大树被烧死。

晋文公极为愧疚痛悔,大哭之后,遂下令将介子推厚葬又将其遇难之日定为寒食节,全国严禁举火,无论何人——律不准吃热的食物,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寒食节是什么意思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清明前一天或两天。

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则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的来历其一是周代仲春末禁火的习俗。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

《周礼·秋官·司炬氏》云:“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寒食节的风俗、习俗

寒食节的风俗、习俗

寒食节的风俗、习俗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每年的清明节前一天,也称为“寒食清明节”。

寒食节的风俗和习俗主要包括:
1. 避寒祭祀: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扫墓祭奠,烧纸钱,添置墓地,翻修家族坟墓。

2. 禁火烧菜:古时为了防止山火,寒食节期间严禁生火,因此人们一般都会提前烹煮好食物,以便随时食用。

此习俗也有人们在这一天吃冷食的习惯。

3. 赏花郊游:寒食节是春天的季节,天气逐渐暖和,人们会趁着假日到郊外赏花、游玩,感受春天的气息。

4. 断子绝孙:寒食节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叫“断子绝孙”。

古代有些地区认为在这一天若有孩子跌倒磕伤,那么这个孩子将来很可能会“断子绝孙”,因而大家会特别注意孩子的安全。

5. 动物斋戒:有些地区的寒食节也有斋戒的习俗,即不吃肉食,尤其是禁止吃野外捕猎的野味,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

以上是寒食节的常见风俗和习俗,不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介绍PPT

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介绍PPT

02 寒食节习俗
除了打球,长安人也经常 在这一时期举行拔河比赛,也 是寒食节的习俗。相传唐中宗 曾于清明日让大臣们在梨园球 场拔河。
拔河
02 寒食节习俗
斗鸡
唐代清明之日,还盛行斗鸡之戏。斗鸡在战国已很盛 行,是古代寒食节的习俗。
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又怕有些老弱妇孺 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 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 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 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 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 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 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形物隆新年神极开期
01 寒食节起源
寒食节的来历
为子树露晋恭老忘充说纪
寒推下,文请母记饥晋念
食死。结公介隐了。文春禁
节难为果手子居介晋公秋火

。之了介下推于子文流时节 日纪子放,绵推公亡期,

不念推火介山。归期晋后 生这抱焚子。介国间国来
时 代
火位着山推后子为,的又 做忠母,不来推君介名转 饭臣亲原愿晋不后子臣化
03 寒食节美食
润饼菜
又称润饼、嫩饼菜,是春卷 的一种,发源于泉州,而后流行 于台湾、福建地区。每到清明时 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 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 风。
03 寒食节美食
青精饭
又称乌饭、乌米饭、乌稔饭,用糯米 染乌饭树法之汁煮成的饭,颜色乌青,为 寒食节的食品之一。每年三月初三,畲族 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 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 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食节
漫话寒食节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

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

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

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寒食和清明,本是我国古代的两个节日,大致在公历每年4月5日前后。

这两个节日时间相近(中间仅隔一天),习俗相连,故逐渐合二为一,时至今日,很多人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了。

寒食节的起源说法不一。

《周礼》云"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荆楚岁时记》则有 "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的记载。

另一种说法是寒食禁火导源于介之推,《邺中记》云:"冬至后一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

"这是指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在出亡的十九年中,介之推始终伴随,曾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

后来重耳复国执政,史称晋文公,据史书记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介之推说:"天末绝晋,必将有主,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遂与其母楷隐绵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县,又称介山)。

晋文公得知后亲往求之,之推避而不见。

文公火焚绵山,介之推守志不移,终不下山,母子双双抱木而死。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这天不举烟火,并把这天定为"寒食节"。

以上说法始于晋宋,此前未见记载。

据《周礼·秋官·司煊氏》称:"……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汉代郑玄注:"为季春将出火也。

"所谓"火",指"心宿二",即行星中的"大火"(火星)。

古人迷信,认为春季见于东方的"苍龙七宿"属木,而季春三月黄昏时火星(大火)从东方升起,"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后汉书·周举传》李贤注)。

其实,这才是寒食节的真正起因。

《赵书》里有这么一段记载,赵王石勒不准老百姓发怀古之幽情,下令禁止群众过寒食节。

这天突然狂风大作,劈雷闪电,暴雨夹带冰雹,一时间平地水深三尺。

石勒大惊,只得收回成命,让老百姓象过去一样过寒食节。

从这个记载来看,石勒的禁令与狂风
暴雨这样的自然现象纯属巧合,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但却反映了狂暴的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民,意在取消这个传统节日,是很不得人心的。

今天,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

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

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而清明节比寒食节还要古老。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之后,人们为了纪念水患已除,遂将春分之后第十五日定为清明节,以示"清平安乐"。

关于清明节扫墓习俗之由来,也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汉元帝为追念前朝将军萧望之,故有"使祭其冢"之举。

至隋唐时,清明扫墓祭祀已成习俗。

另一说是,清明扫墓习俗始于大禹治水成功之时,当时人们为了悼念治水期间牺牲的英雄烈士,纷纷前往墓地祭扫。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戴柳、射柳、换装、斗鸡、打球、放风筝、荡秋千等习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