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文言阅读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sc3.22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1少年志存高远1 昔有一少年,家贫甚,伐薪自食,夜则映月以览。
2 邻村有富者,衣锦食肉,恒炫于众。
3 一日富者出猎,左右持弓,鹰犬罗后,途与少年遇。
4 富者众辱之,曰:“尔贫如此,尚不及吾之鹰犬。
”少年不应。
5 富者复曰:“尔随吾后,与鹰犬同逐狐兔,先得者赏尔!”6 少年作色曰:“吾虽家徒壁立,然志存高远,非若等鼠类可比!”7 左右欲殴之,少年瞋目斥之:“尔辈亦鹰犬也!”不顾而去。
昔:______ 甚:______ 伐薪:______ 则:______ 览:______ 者:______ 衣:______ 锦:______ 恒:______ 于:______ 左右:______ 罗:______众:______ 尔:______ 如此:______ 尚:______ 应:______复:______ 吾:______ 逐:______ 者:______作色:______ 徒:______ 志存高远:______若等:______殴:______ 瞋目:______ 尔辈:______ 亦:______ 不顾:______ 去:______陈蕃有大志1 陈蕃年十五,尝闲处chǔ一室,而庭宇芜wú秽huì。
2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3 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4 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尝:_______ 芜秽:_________候:______ 谓:______ 孺子:______ 待:______ 处世:______ 扫除:______ 安:______ 清世:_______ 甚:______画龙点睛张僧sēng繇yóu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yú,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不点睛者皆在。
于:______ 每:______ 即:______ 以为:______ 诞:______ 因:______ 须臾:______ 破:______ 者:______ 皆:______包惊几笃于友谊陈包惊几笃(dǔ)于友谊,与吴东湖善,吴卒,抚其家甚至。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何陋轩记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
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注释】①蔡:周代古国。
②上国:国都。
③詈:骂。
④郁:阻滞。
⑤莳:栽种。
⑥信:通“伸”,伸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守仁以.罪谪龙场()②就.石穴而居之()③安而乐.之()④因名.之曰“何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②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3.“何陋轩”是如何来阐明孔子“何陋之有”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借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二)秦西巴纵麑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注释】麑(ní)小鹿太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臣诚.弗忍()②纵而与.之()③求麑安.在()④居.一年()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②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3.孟孙做了什么事来表示对秦西巴的认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4.从选文中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三)刘氏善举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2015初三一模课外文言文

宝山区(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骂鸭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
至夜,觉肤痒。
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
夜梦一人告之日:‚汝病乃天罚。
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
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
‛翁笑日:‚谁有闲气骂恶人。
‛卒.不骂。
某益.窘,因实告邻翁。
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音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注释】①邑:县城。
②茸生:柔密丛生的样子。
⑧良已:果真痊愈了。
④异史氏:作者自称。
⑤攘:偷窃。
11.依次对文中四个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3分)A.领会终于更加实行 B.能够去世好处实行C.得到终于更加做 D.发现终于好处做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13.翁从“不骂”到“骂”,是因为某“”。
(2分)14.我们曾学过的《狼》也是异史氏作品,所以异史氏就是(人名)这篇故事,异史氏特地设计了雅量的“邻翁”责骂偷窃者并使之病癔的情节,其实是喻示了的道理。
(4分)11、(3分)C12、(3分,得分点,“素”、“未尝”、“征于声色”)邻居老人平素气量很大。
平时丢了东西(心中的不愉快)从来不在(不曾)话语、脸面上流露出来(括号中内容不不出来也可以)13、(2分)因实告邻翁14、(4分,前一空1分,后一空3分)蒲松龄对坏人坏事要勇于批评,才能使之改正(对坏人坏事不应该原谅,要揭露出来等)长宁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②,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③不食,非醴泉④不饮。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译文(一)陶母责子(一)陶公少时..坩鮓饷母。
母封鮓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作鱼梁吏。
尝以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晋朝人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
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孙叔敖杀蛇(二)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
楚国有一个孙叔敖,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很忧伤而不吃饭。
母亲问他原因。
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
”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
”母亲说:“不要忧虑。
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得善报。
你一定会在楚国兴旺发达。
”后来果然当了令尹,掌管楚国的大权。
治驼致死(三)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
而即踩焉。
驼者即.直,亦复随.死。
其.子欲鸣诸.官。
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从前有个医生,自吹能治驼背。
他说:"无论驼得像弓那样的,像虾那样的,还是弯曲像铁环那样的,请我去医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杆一般直了。
"有个人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驼背。
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使劲地踩。
【暑假阅读提升】2021年部编版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阅读衔接讲义(五)(含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提升】部编版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阅读衔接讲义(五)(有答案解析)【考点回顾】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内涵、写作技法等。
主要考查方式有概括事件、分析形象、梳理情节,把握主旨。
【衔接新知】初中文言文阅读要求:(1)理解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之、其、是、尔、何、孰、安、者、而、虽、乃、且、也、则、焉。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读】分析写作手法,评价观点态度★方法技巧:①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
②依据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解剖分析。
★答题模式:启示感悟类题目,往往设计问题时都有“你得到什么启示”“你是如何看的”“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因此在解答时,先回答“我得到什么启示”“我认为……”等,再按顺序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
【例题精析】1.例: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溥幼嗜学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1)“日沃汤数次”中“汤”字的意思是________(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由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1)热水(2)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3)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解析】(1)“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2)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概括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学生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经典例题】(一)慎其所处子曰:“商①也好与贤已者处,赐②也好不若已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
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⑤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谱》)注释:①商:卜商,字子夏。
②赐:端木赐,字子贡。
③化:同化,与……趋向一致。
④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鲍鱼,咸鱼;肆,店铺。
⑤漆:墨漆。
思考练习:1.请解释下列画线字的意思(1)故曰,与善人居 (2)与不善人居(3)如入鲍鱼之肆 (4)亦与之化矣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久而不闻其香”与“广起,夺而杀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与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
C.“鲍鱼之肆”代指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D.“丹之所藏者赤”和“漆之所藏者黑”中的“之”用法相同。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译文:(2)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译文:4.根据文义,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请写出这个成语。
5.对君子“慎处”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6.这段文字意在告诫人们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作答)(二)杀驼破瓮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①。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②,首不得出③。
既④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⑤。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注释:①先瓮(wènɡ)中盛谷:先在瓮中装进谷子。
②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骆驼将头伸入瓮中吃谷子。
③首不得出:(骆驼的)头不能够缩出。
④既:已经。
⑤其人以为忧:那个人为此事发愁。
其,指示代词,那个。
以为忧为(这件事)发愁。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解析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砍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①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
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
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注】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
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
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Ⅰ【积累迁移法】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________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________之意。
Ⅱ【查阅词典法】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
素:①未经染色的生绢;②本然的,未加修饰的;③真情,后作“愫”;④蔬菜、瓜果类食品;⑤一向,平素;⑥预先。
Ⅲ【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乙】文“家贫,客耕东莱”中“客”是________之意。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将鼓之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屠惧,投以骨C. 乃召见于楼上/所欲有甚于生者D. 乃西入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初中文言文阅读】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阅读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 6 分)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①有:同“又”。
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
③与人为善:与:偕同。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
B.除了子路而外,禹也是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
C.比起子路和禹来,大舜的“与人为善”就更高一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放弃自己,听从别人,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
D.从闻过则善、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2)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
结合上面的选段,请说明你对“与人为善”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9.(1)C(“放弃自己,听从别人”不妥,应为“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2)孟子所说的与人为善是指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
孔子则认为,要有宽广的胸襟,闻过则喜,才能取长补短,与人为善。
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是一脉相承的。
(3分,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孟子说:“子路,别人把(他存在的)过错告诉他,他就很高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人为善文言阅读答案
【与人为善文言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人为善
①与人为善是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
②阿姆斯特朗在迈上月球时,因一句我个人迈出了一小步,人类却迈出了一大步的善美之言而家喻户晓。
一同登月的还有奥尔德林,虽然少有人知道,但同样让人敬佩。
③在庆功会上,有一位记者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你作为同行者,而成为登上月球第一人的却是他,你是否有点遗憾?在众人有点尴尬的注视下,奥尔德林风趣地回答道:各位,千万别忘记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迈出太空窗的!我是从别的星球上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
大家在欢愉的笑声中,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奥尔德林用与人为善的善念化解了人们的不平和尴尬,同时也真诚地分享了朋友的快乐。
④与人为善是一座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
⑤与人为善是一壶洗涤灵魂的净水。
⑥与人为善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同情心,她是一种无形的相助,一种博大的爱,是一股矫正世俗的春风;与人为善绝不是____________,她是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
⑦道家的老子说得好:上善如水。
是的,水溶万物而不争,与人为善者与水一样能溶解万事万物,化解人间恩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人为善者能包容一切,气度恢宏,胸怀博大;水质透明,清澈见底,与人为善者白日为善,夜来省己,心如明镜与人为善跟水一样精深博大。
⑧与人为善来源于高尚。
人心本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有了这样的情操,人们的行动才有了指南,人生杠杆才有了支点,理想大厦才有了精神支柱。
⑨与人为善也来源于自信。
无论生活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报他,他都能应对自如。
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报我以幸福吗?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报我以不幸吗?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狂风暴雨。
⑩市场经济,红尘滚滚。
似乎地位、金钱、利益决定一切。
于是有的人便认为与人为善的精神已变得陈旧而失去了光泽。
其实,人们需要善良,世界需要善良,你自己也需要善良。
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尴尬()夜来省己()
2.仿照文章第②段画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与人为善绝不是____________,她是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自然段运用了那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与人为善是一座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
请为这一观点补出一个事实论据。
(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①⑦段似乎已经较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但作者还写了⑧、⑨两段。
你认为写这两段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文章后,相信你对与人为善有了新的感受,请简单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gà xǐng
2.略。
(答案不唯一)
3.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奥尔德林回答记者提问的事例,具有代表性,具体有力的证明了与人为善是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这一分论点,进而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
4.示例:蔺相如用与人为善的做法对待廉颇的不满,感化廉颇负荆请罪,化解了两人之间的误会。
(只要说补的事例能证明分论点即可。
)5.作用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使人明白怎样做到与人为善;使论证更深入、严密。
(意对即可)
6.略。
(符合要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