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登海661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作者:赵品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4年第05期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农业生产中,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用途广泛,既可作为食品,又可作为动物饲料,工业原料。

因此,提高玉米的产量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土壤地力,水肥灌溉条件及气候条件等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一、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方面。

在农业生产中,种植密度可以影响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一)种植密度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植株土壤养分的吸收量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高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玉米植株数量,从而增加了植株对养分的需求和吸收量。

但是,当种植密度过高时,玉米植株之间养分竞争加剧,导致养分吸收效率下降,反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二)种植密度对玉米的光合作用影响玉米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叶面积,提高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效率。

但是,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玉米植株之间相互遮光,影响光合作用。

另外,种植密度过高还会影响植株的光照时间和强度,进而影响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和分配。

(三)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细胞分裂等生理过程的影响细胞分裂是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种植密度可以影响细胞分裂的速率和方向,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细胞分裂受阻,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导致玉米产量下降。

(四)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著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玉米的养分吸收、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等生理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密度对玉米新品系吉科138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及叶面积的影响

密度对玉米新品系吉科138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及叶面积的影响
500
单株干物质积累量(g)
400
300
200
100
0
苗期
拔节期 大喇叭口期 灌浆期 玉米生育期
成熟期
图 2 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动态影响
2.2 单株干物质积累量 干物质积累是玉米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较高的干
物质积累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必要保证 [5]。如图 2 所示, 随着玉米生育期的进行,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单株干物质 积累量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比照苗期,成熟期 5 个种 植密度下(ρ1、ρ2、ρ3、ρ4 和 ρ5)干物质积累量 分别增加了 85.3%、85.8%、88.0%、86.5% 和 85.8%。此外, 在所调查的 5 个生育期下,ρ3 均表现出明显优势,其次 是 ρ4。可见,吉科 138 种植密度在 7.5 万株 /hm2 时对 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促进作用最大。 2.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吉科 138 种植密度在 7.5 万株 /hm2 时对单株叶面积的促进程度最大,其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及成熟期均有明
显优势,而高密度栽培(8.0 万株 /hm2 和 8.5 万株 /hm2)仅在苗期对于叶面积有所促进;7.5 万株 /hm2 的种植密度对于玉
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促进作用最大,对于穗长、穗行数、百粒重及产量亦具有明显的提升效果;玉米新品系吉科 138 在
图 1 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叶面积的动态影响
如图 1 所示,随着玉米生育期的进行,5 个不同种 植密度下玉米单株叶面积均呈渐趋增加的规律,在玉米 成 熟 期, 与 苗 期 相 比,ρ1、ρ2、ρ3、ρ4 和 ρ5 种 植密度下单株叶面积增加幅度分别为 83.2%、83.7%、 83.8%、80.7% 和 77.3%,此外,除了苗期,在其他各个 时期下,ρ3 处理在单株叶面积上均有明显优势。在苗期,

山东省夏玉米密植产量提升的分析

山东省夏玉米密植产量提升的分析

容易发现在 6 00 × 10 4 ~ 8 25 × 10 4 株 hm 密 度 范 围
-2
内ꎬ 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ꎻ 在 8 25 ×104 ~
9 75 × 10 4 株hm 密度范围内ꎬ 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
-2
加量的差异ꎬ 为探究密植条件下高产提供理论参考ꎮ

2013 年中ꎬ 最高产量分别出现在 7 50 × 10 4 株 hm
-2
-2
度条件下夏玉米氮素需求量ꎬ 在种植密度为 8 25 × 10 4
-2
株hm 时ꎬ 为 了 获 得 最 高 产 量ꎬ 推 荐 施 氮 量 为
8 25 × 10 4 株hm 和 7 50 × 10 4 株hm 时ꎬ 获得了最
360kghm ꎮ
12965kghm ꎮ 对密度和产量进行拟合ꎬ “ 天泰 33”
玉米作为 C 4 植物ꎬ 产量潜力大ꎬ 经济效益高ꎬ 具
有食用、 饲用和多种 工 业 用 途ꎮ 山 东 省 处 于 临 海 地
区ꎬ 降雨 量 较 为 丰 富ꎬ 且 山 东 地 区 多 为 平 原ꎬ 山 地
少ꎬ 偏向于季风气候ꎬ 自然条件优渥ꎬ 全年降雨量较为
集中ꎬ 夏季降雨较多ꎮ 在众多粮食作物中ꎬ 玉米是比较

6793 8X - 14199 ( R 2 = 0 93) ꎮ 刘春晓等 [4] 以 “ 诺达 1
号” 为材料ꎬ 研究发现ꎬ 产量和密度符合二次曲线关
系 Y = 3 768 × 10 X 2 + 0 630X - 15610 ( R 2 = 0 94) ꎬ 喷
-6
施化控剂可以提高玉米耐密性ꎬ 提高叶片保绿性能ꎬ
高的情况下ꎬ 玉米需求呈增长趋势ꎬ 提高单产是增强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摘要: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来增加玉米产量的想法已为大多数育种者所接受。

实践证明,增加人口密度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是,种群密度的增加将对玉米产生许多不利影响,例如降低抗倒伏性、增加空茎比、增加秃顶生长、增加株高和穗位置、降低谷粒重量和粒重以及其他质量特征。

以代表性的玉米单交种为材料,根据生产实践设计不同的种植密度,以及不同种植密度对关键农业特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选择玉米品种和高产栽培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产量和品质;提升策略引言:在我国的农业耕作体系中,玉米是我国重要粮食来源,也是国家战略粮食储备的重要资源,因此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对我国粮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分析各种种植密度和品种,调查其对玉米产量和性状的影响,在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并对问题株高进行深入讨论,讨论茎长和空心率高的因素,探索科学的玉米种植策略,增加玉米的产量,并确保我国的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

1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1.1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玉米的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从某种意义上说,玉米的种植密度决定了玉米的产量。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农作物而言,玉米对于种植密度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科学种植密度阈值下所种植的玉米种子,其产量可以达到相应标准,甚至超出预计数值。

在种植前期,种植者需根据实际需求设定种植密度,单位面积内玉米苗数应控制在科学密度阈值内,确保不会出现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

如果玉米的种植密度过大,个体生长情况会与整体生长情况产生一定的矛盾,因为如果种植间距较小,每个玉米所能吸收的土壤、光照、水分等因素都会有所下降,最后的成穗率会降低。

当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时,玉米无法抵御自然因素的影响,产量也会随之下降,如果遭遇极端天气,会给种植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2种植密度对玉米质量的影响对于玉米种植者而言,种植密度不仅影响玉米产量,也会影响玉米质量。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应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应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应的影响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农业生产中,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产量,并且对经济效益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我们通过该文档来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应的影响。

一、种植密度的概念和作用种植密度指在一定面积内,种植的作物株数,它是影响玉米产量和经济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种植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作物的亩产量,过于密集的种植会导致作物竞争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情况加重,从而导致单株产量的下降。

而过于稀疏的种植则会浪费土地资源,使单位面积的产量较低,降低了作物的经济效益。

因此,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玉米,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是十分重要的。

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之间具有一定的技术关系,对于不同种类的玉米,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将能够有效地提高其亩产量。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不同由于玉米的种类、生长环境和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不同。

例如,对于白皮质高粱玉米,其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每亩14~15万株;而对于甜玉米,其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每亩12~13万株。

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够让每株玉米拥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从而获得更高的亩产量。

2、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产量的影响除了不同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不同外,种植密度也会直接影响到单株玉米的产量。

一些研究显示,对于同一品种的玉米,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导致不同的单株产量。

在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单株产量会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但是随着密度的继续增大,玉米单株产量就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因为过于密集的种植会导致玉米之间的竞争加剧,养分、水分等资源无法充足地分配给每一株作物。

三、种植密度对经济效应的影响种植密度还会对玉米经济效应产生影响,影响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1、种植密度对玉米成本的影响当种植密度不断增高时,单亩种子数量也不断增多,相应的种植成本也逐步提高。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试 验基 地 设 在 山 东 省 泰 安市 农 科 院 试 验 田 。 壤 为 壤 土
土 ,~ 0c 土 层 有机 质 含 量 1 8 速 效 氮 8 . /g 速 0 2 m . %、 0 67mgk 、 效磷 2 . mgk 、 效钾 8 gk 。 1 /g 速 2 1 /g m
Efe t o e iy on il R ea e f cs f D nst Y ed l t d Tr i fe e az Varei s at of Dif r nt M ie s ite
YAN o l o LIPn — a W ANG n CHEN u l Ba - u ig h i i P g J -i n‘ ( a nAc d my f giutrl ce cs nS ad n rvn e T ia h n o g 7 0 0) Ti a a e o A r l a S in e i h n ogP oic . a nS a d n 2 1o c u
Absr t Un rt ec n t nso ihf ri z ra tr t a tdde st e t f h e iev reis wa sude . ers lss o d ta tac de h o dio fh g e l e ndwae .heplne n i ts remaz ai t s t idTh e u t h we h t i t i y ot e te s ia l e st fdfe e tmaz aite r ies . e s ia l n i fZh n d n 9 8 wa 5 to s n ln sp rh cae, ieNo g a h u tbe d n iyo i rn iev reiswee dv reTh ut ede st o e g a 5 s7 h u a d pa t e e tr wh l n d b y 1 8a d T i e23 r oh6 5 to s n lnspe ca e 0 n a k 5we eb t 7. h u a d pa t rhe tr .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益。

然而,玉米的种植密度和品种对其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低的种植密度会使得玉米生长缓慢,形成的秸秆细小,叶面积小,通风不良,水分分配不均,从而导致产量低下。

而过高的种植密度会使得玉米每株生长受限,分布不均,夺取养分不足,也会影响产量。

因此,科学合理地制定种植密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玉米的种植密度在4-8万株/公顷之间为宜。

过去的实践表明,当玉米的株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虽然单株产量会减少,但总体产量会增加。

玉米品种的选择也对其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不同的环境和管理条件下,不同品种的玉米会产生不同的表现。

例如,在高条件下,一些耐旱品种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

此外,玉米品种的生长周期、抗病性、耐逆性等因素也会影响产量。

因此,在种植玉米时,应根据不同的种植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

在低龄土壤或灰裂石地等贫瘠的土地上,应选择生长快、抗旱、耐盐碱的品种;在高产田地里,应选择高产性、早熟性好的品种。

3. 种植密度和品种的综合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管理条件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在良好的条件下,高密度种植和高产量品种的组合可以产生最高的产量。

例如,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一个试验站的实验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为6.25万株/公顷时,采用杂交玉米品种“郑单698”和“淮25”组合的产量最高,分别为1143.5和1120.7千克/亩。

总之,种植密度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只有在科学合理地制定种植密度,选择合适的品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玉米,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贡献。

种植密度对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籽粒含水率及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籽粒含水率及产量的影响

《天津农林科技》2024年2月第1期(总第297期)19文章编号:1002-0659(2024)01-0019-03柳 絮(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辽宁 阜新 123100)试验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籽粒含水率及产量的影响摘要:文章以辽单565(中晚熟品种)和强硕68(极晚熟品种)为供试玉米品种,设4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6.0×104株·hm -2(D1)、7.5×104株·hm -2(D2)、9.0×104株·hm -2(D3)、10.5×104株·hm -2(D4),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籽粒含水率和产量。

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籽粒质量及籽粒含水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辽单565比强硕68的最大灌浆速率天数提前4 d,辽单565比强硕68的最大灌浆速率高0.16 g·d -1;成熟4 d 后测定,辽单565的籽粒含水率迅速降到25%。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辽单565最高产量出现在7.5×104株·hm -2(D2),产量为18 597.4 kg·hm -2,强硕68最高产量出现在9.0×104株·hm -2(D3),产量为17 174.8 kg·hm -2。

因此,辽单565具有良好性能,在7.5×104株·hm -2(D2)种植密度下可获得较高产量。

关键词:种植密度;玉米品种;籽粒含水率;产量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3-08-14作者简介:柳絮(1978-),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

E-mail:********************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轻化工原料。

辽宁省是我国玉米种植大省,自然条件优越,对玉米种植十分有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吐丝后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对
[16]
[15]
。高产玉米吐丝到成熟积累的干 。 干物
物质占总干物质的 60%以上 , 经济系数大于 0.53 量也就越高
[17-18]
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即干物质积累越多, 籽粒产 , 通过提高密度或水肥调控可增加干物质 积累, 进而获得高产[19-22]。种植密度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拔节后 , 灌浆前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不 受密度影响 , 灌浆后随密度加大 , 营养器官所占比重加大 , 雌穗所占比重下降 ; 随密度增加 , 茎鞘中干物质向籽粒中 的转移率和贡献率有增加的趋势 , 而叶片中则有降低的 趋势 [23]。 国内外已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进行大量 研究[15-23], 但关于超高产夏玉米的研究鲜有报道。 夏玉米超高产以群体获得为主要突破途径 , 而在高 密度群体中进一步挖掘单株生产力将是获得玉米超高产 的主要目标
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登海 661 产量及干物质积累 与分配的影响
刘 伟1 孙庆泉 1,*
1
张吉旺 1,*

鹏1
杨今胜 2

鹏1
董树亭 1
李登海 2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山东泰安 271018; 2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莱州 261448

要 : 选用玉米品种登海 661 和农大 108, 设置不同种植密度 , 研究高产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
。茎、叶、鞘
[9-10]
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是玉米籽粒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 贡献率最大
[11]
,
苞叶和茎鞘中干物质向籽粒运转率较高 , 对玉米籽粒的 。玉米籽粒产量是由生育期内干物质的积 累分配与转移特性所决定的 [12-13], 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 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 , 小喇叭口期以前干物质主 要分配在叶片 , 之后转为茎、叶 , 散粉后各器官干物质开 始向籽粒转移 , 高产玉米籽粒产量主要来源于生育后期 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 经济产量的影响最大
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 种植密度增加后群体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 , 单株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反之。登 海 661 在 9.0 万株 hm2 时充分发挥了生长潜能 , 可获高产。随种植密度的增加 , 开花期和乳熟期茎秆干物质积累量 的降幅大于叶片 , 主要影响茎秆干物质积累 ; 成熟期茎秆干物质积累量降幅小于叶片 , 主要影响叶片干物质积累。 乳 熟期以后茎秆和叶片的干物质输出率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减少 , 茎秆的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减少 , 而叶片 的贡献率, 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增加。密度 3.0~9.0 万株 hm2 时茎秆对籽粒干物质积累量贡献率大, 10.5~13.5 万株 hm2 时叶片对籽粒库建成影响大。 关键词 : 高产夏玉米 ; 种植密度 ; 产量 ;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1
Agronomy College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op Biology, Tai’an 271018, China; 2 Shandong Denghai
Seed-Breeding Co. Ltd., Laizhou 261448, China
[7-9] 2
1
1.1
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计 试验于 2008 年和 2009 年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农场
进行 , 试验地耕层基础地力及生育期内气候条件见表 1。 2008 年 , 选择耐密高产玉米品登海 661 为试验材料 , 登海 661 为 2005 年李登海创造夏玉米高产记录的玉米品种 , 设置 22 500、45 000、67 500、90 000 和 112 500 株 hm2 5 个种植密度。 2009 年选择登海 661 和农大 108 为试验材 料 , 登海 661 设置 30 000、 45 000、 60 000、 75 000、 90 000、 10 5000、120 000 和 135 000 株 hm2 8 个种植密度 , 农大 108 设置 30 000、 45 000、 60 000、 75 000 和 90 000 株 hm2 5 个种植密度。 小区面积 100 m2, 重复 3 次 , 随机排列 , 等 行距种植 , 行距 60 cm。按照 15 000 kg hm2 的产量水平 施 N 375 kg hm2、 P2O5 150 kg hm2、 K2O 300 kg hm2。 P2 O5 、 K2O 分别于播种前和拔节期各施入 50%; 氮分别于 拔节期施入 50%、大喇叭口期施入 50%。按高产田水平 进行田间管理。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于大喇叭口期、吐丝期、乳熟期、收获期取样测定
*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s): 张吉旺 , E-mail: jwzhang@, Tel: 0538-8245838; 孙庆泉 , E-mail: qqsun18@, Tel:
0538-8242458 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 E-mail: liuweisdau@, Tel: 0538-8245838 Received(收稿日期 ): 2010-11-15;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1-03-26.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1, 37(7): 13011307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
/zwxb/ E-mail: xbzw@
DOI: 10.3724/SP.J.1006.2011.01301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plant density on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under high yield condition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of high-yielding maize. Summer maize cultivars Denghai 661 and Nongda 108 were used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and planted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opulation grain yield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lant density, while the per plant were decreased. Denghai 661 had a high growth potential at 90 000 plant ha1, which was the optimum plant population for the maximal grain yield. At anthesis and milking stages, the decrease rate of stem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leaf with increasing plant density, which was on the contrary at maturity stage. So the effects of plant density on stem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that before milking stage, which was on the contrary after milking stage. After milking stage, th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of both stem and leaf reduc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lant density,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tem also reduced significantly, but leaf increased. The stem dry matter transportation contributed more than leaf’s to the grain yield under the density from 30 000 to 90 000 plant ha1, but the leaf dry matter transportation contributed more than stems to the grain yield under the density from 105 000 to 135 000 plant ha1. Keywords: High-yield summer maize; Plant density; Grain yiel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partitioning 从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开始使用杂交种到 20 世纪末 的 70 年间 , 美国玉米单产从 1 300 kg hm 提高到 8 400 kg
1302
作 物 学 报
第 37 卷
增长的 40%~50%归功于农田管理、肥料和栽培技术的提 高 , 50%~60%归功于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 [1]; 我国玉米单 产增长的 35%~40% 归功于遗传改良 [2], 而栽培技术的改 进、田间管理模式的更新在增产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 其中 提高种植密度是关键技术之一。 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光温资源利用率、依靠群体发 挥增产潜力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3] 。 2002 年美国 Iowa 州的 Francis Childs 创造的在非灌溉条件下单季玉米 产量纪录为 27 754.5 kg hm2, 其收获密度为 108 900 株 hm2 [4-5], 2005 年李登海创造了 21 042.9 kg hm2 夏玉米高 产 纪 录 , 其 种 植 密 度 为 102 030 株 hm , 实 收穗数 为 98 610 穂 hm2 [6]。目前美国玉米种植密度一般为 67 500~ 825 000 株 hm2, 中国为 52 500~60 000 株 hm2 [21], 可见 选用耐密品种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是我国玉米实现高产的 重要途径。 作物籽粒产量的高低是由生物产量即干物质积累的 多少所决定的 , 但又受经济系数的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