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玉米种植密度现状及调控对策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析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析一、引言夏季是玉米生长的关键季节,也是农民朋友们最为忙碌的时候。
对于淮北地区的农民来说,夏季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益。
深入研究夏季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淮北地区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淮北地区夏季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析,以期为农民朋友们在夏季玉米种植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土壤条件和肥料施用淮北地区土壤大体上呈现为酸性偏重,因此在夏季玉米的栽培中,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
首先要做的是对土壤进行石灰施用,调整土壤的酸碱度,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
应根据土壤的肥力水平和玉米的生长需要,科学施用有机肥、磷肥、钾肥等基础肥料,提供玉米生长所需的养分。
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要根据玉米的生长需要,适时追施氮肥、磷肥等,保证玉米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三、良种选育和合理密植在夏季玉米的高产栽培中,良种选育是至关重要的。
农民朋友们在选择玉米种子时,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玉米品种,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淮北地区夏季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农民朋友们在选择玉米种子时,应优先选择抗旱、抗病、抗倒伏的优良品种,提高玉米的抗逆能力,保证玉米的产量。
合理的密植也是夏季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关键因素。
在淮北地区夏季玉米栽培中,应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科学控制玉米的密植程度,避免密植过度或者密植不足。
在实际栽培中,可以根据玉米品种、地块情况等因素,控制玉米的密植在每亩6000-7000株左右,确保玉米的生长发育和通风透光,提高产量。
四、科学田间管理科学的田间管理是夏季玉米高产栽培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淮北地区夏季玉米栽培中,要科学合理进行田间管理,包括及时开沟排水、松土增氧、及时除草、及时除虫等。
及时开沟排水是很关键的一环,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湿度,减少玉米的根系腐烂,保证玉米的生长发育。
松土增氧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养分的利用率,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玉米生产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生产环境受到影响等。
有必要对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以促进我国玉米生产的健康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在我国,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我国中部和东北地区,因此导致了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因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轮作轮休和土地充分休耕,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耕地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了对玉米生产的支持。
2. 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我国玉米生产中农民多依靠传统的、低效的种植方法,缺乏现代化的高效种植技术,导致了玉米产量偏低、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因为缺乏科学合理的施肥、植保和灌溉等技术,造成了玉米生产的风险增加,增加了农民的经济压力。
3. 生产环境受到影响由于玉米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导致了土壤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玉米生产中的废弃物处理不当,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解决途径1. 推进科学合理的轮作轮休制度对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应该通过实行科学合理的轮作轮休制度来解决。
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确定好适宜的轮作作物,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和茬口,增加土地的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质量,从而推动玉米生产的健康发展。
2. 推广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对于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应该通过推广现代化的种植技术来解决。
如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保证玉米质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对于生产环境受到影响的问题,应该加强生产环境保护工作。
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加强环境监测,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和抗生素的使用量,减少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安庆市粮食生产调整优化现状及效果分析

安庆市粮食生产调整优化现状及效果分析安庆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
随着国家农业改革政策的实施,安庆市粮食生产调整优化工作得到了积极推进。
本文将从安庆市粮食生产的现状、调整优化的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以期全面了解安庆市粮食生产调整优化的情况。
一、安庆市粮食生产的现状目前,安庆市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其中水稻是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安庆市还种植了大豆、油菜、蔬菜等其他农产品。
据统计数据显示,安庆市农业种植总面积达到了275万亩,农作物总产量达到了120万吨,粮食产量占到了农业总产量的55%左右。
安庆市的粮食生产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传统种植方式和技术水平落后,农作物的产量增长空间受到了限制。
农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导致了部分土地的浪费。
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影响了安庆市粮食生产的发展,部分作物的需求量下降,而导致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为了解决安庆市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优化措施。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广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种植技术和作物品种,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政府引导农民增加多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了种植结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政府还加强了对农产品市场的调研和分析,及时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满足市场需求。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资金补贴、技术指导、保险扶持等,鼓励农民从事粮食生产。
政府还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粮食加工和销售环节的附加值。
经过近年来的政府引导和农民自主调整,安庆市粮食生产调整优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农作物的产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水稻的产量大幅度提升,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也有所增长。
农民收入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通过种植结构的优化,农民可以在同样的耕地面积上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安庆市的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农产品的销售也得到了保障。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多元化,为安庆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农民种植量较大的一种作物。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玉米种植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推广。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科学指导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农民缺乏科学的种植指导。
由于大多数农民缺乏种植技术知识,他们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依赖经验和传统的种植方法,缺乏科学依据。
这导致了严重的浪费和效益低下的问题。
2. 技术更新滞后在现代农业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很多农民在种植技术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层面,没有及时更新学习新的种植技术。
导致他们的产量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3. 缺乏市场信息很多农民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市场信息的适时反馈。
这样导致了市场供求失衡,产销脱节的问题。
4. 缺乏技术支持很多农民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缺乏技术支持,不能及时获得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和支持。
这让他们在种植过程中,很难遇到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
5.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一些地方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缺乏轮作和改良的技术,造成土地的劣化和资源的浪费。
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
二、对策分析1. 科学指导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手机App等,对农民进行科学的种植指导和技术培训。
2. 技术更新政府可以通过推出一些农业技术更新换代的政策,鼓励农民学习新的种植技术,提高他们的种植水平。
可以加大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宣传,让农民了解到新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市场信息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和需求预测。
可以设置市场信息服务站点,让农民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到市场的动态。
可以加大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市场信息的适时反馈。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高产优质种植优化措施

前言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对玉米产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玉米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及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优化调整包含玉米种植密度在内的玉米种植技术及方法,实现玉米优质高产,使农民经济效益最大化。
1.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及质量的影响1.1对产量的影响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种植密度会影响干物质的积累。
当种植密度较低时,单位面积植株数量少,群体库容相对不足,干物质积累少,产量偏低;而种植密度过高时,玉米植株生长受限,农艺性状较差,空秆率和倒伏率显著增加,单株积累干物质不足,进而对产量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玉米的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1.2对品质的影响玉米的品质与其蛋白质、淀粉、脂肪等的含量密切相关。
玉米的种植密度会直接影响到玉米粒中蛋白质的含量;玉米脂肪含量也与种植密度有着极大的关系。
由此可见,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的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合理控制玉米种植密度,能够有效改善玉米品质。
2.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及产量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2.1影响玉米籽粒蛋白质、淀粉及脂肪含量在对不同种植密度玉米籽粒的研究、测量中发现,在达到最优种植密度之前,玉米籽粒中的蛋白质、淀粉及脂肪含量会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不断增高。
当种植密度过高时,玉米种的淀粉含量偏低;高密度种植的玉米,其籽粒中的蛋白质、淀粉及脂肪的含量占比有明显的下降。
2.2影响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叶片的光合作用是玉米物质生产的基础。
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降低呼吸速率,保证玉米的产量。
如果种植密度过高,会导致玉米植株之间相互遮阴,个体间对光照、水分和养分的竞争加剧,降低了群体内部的光合作用和光能利用率,生育后期植株叶片衰老速度加快,群体光合能力出现下降趋势,物质积累受到阻碍,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种植密度过低,则对光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肥资源利用不足,造成资源浪费。
玉米制种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玉米制种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胡娜陈德胜崔明亮张卫东(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农作物种子新技术与新品种创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1283)摘要玉米种子是玉米生产的前提和基础。
玉米制种产业是保障种子数量和质量的基础性产业,是我国玉米进行生产加工、种业市场竞争的前提。
本文分析了制约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玉米制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具体包括推进玉米制种机械化发展、解决制种基地无序竞争、防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玉米制种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制种产业;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30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10-0209-04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10.05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Problems of Corn Seed Production Industry and Its CountermeasuresHU Na CHEN Desheng CUI Mingliang ZHANG Weidong(Hefei Fengle Seed Co.,Ltd./Anhui Key Laboratory of New Technology and Variety Creation for Crop Seeds,Hefei Anhui231283)Abstract Corn seeds are the prerequisite and foundation for corn production.The corn seed production industry is a fundamental industry that ensures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eeds,and is a prerequisite for China's corn produc-tion,processing,and seed market competi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that constrain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n seed production industry,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rn seed production industry,including promoting the mechanization of corn seed production,solving disorderly competition in seed production bases,and preventing natural disaster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rn seed production industry.Keywords corn seed production industry;problem;countermeasure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全球玉米消费与日俱增。
关于玉米种植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调研报告

关于玉米种植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调研报告按照X政府通知要求,对我X玉米种植情况进展了调研,从农业机械消费的角度,结合玉米消费的本钱构成要素,简要分析^p 一下当前我X玉米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玉米种植及机械化消费情况单X是玉米种植大X,常年玉米种植面积52万亩左右。
通过多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施行,我X玉米消费机械装备程度大幅进步,到XXXX年底,全X玉米结合收获机1250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4288台,玉米精播机2669台,粮食烘干机3台。
全X玉米消费已初步实现消费机械化,玉米机械播种率98%,玉米机收率到达80%。
根据调查,去年玉米价格大幅下滑,较大的压缩了玉米消费的利益空间,玉米种植成为农业消费的“鸡肋”,对我X群众玉米消费积极性造成极大的冲击,今年的玉米消费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二、玉米消费存在的问题1、玉米消费的价格问题去年,玉米价格进入下行通道,从XXXX年XX月的1.13元/斤到XXXX年同期的0.82元/斤,下降27.4%,玉米消费效益大幅缩水,严重挫伤群众玉米消费的积极性。
分析^p 玉米消费的本钱构成,包括农田作业费、种子、化肥、农药等。
农田作业费,其中播种15元/亩、收获70元/亩、秸秆还田60元/亩,灌溉费70元/亩;种子60元/亩;化肥1袋,110元/亩;农药30元/亩,共计415元。
当前土地流转价格大多在1000斤/亩小麦,折合本钱1130元,玉米单季565元。
玉米消费亩均总本钱980元。
我X玉米的产量大致1200斤/亩,目前玉米收买价0.78-0.8元/斤,亩均效益960元。
我X如今流转土地10.75万亩,全X流转100亩以上的农机合作社、土地大户有150多户,这对流转土地的种粮大户,根本刚够本,他们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对自种自收的农民不计人工费,亩均收益不超过400元,按人均1.5亩耕地计算,半年个人土地消费收入900元,同打工相比没有任何吸引力。
从以上分析^p ,玉米种植收益很低,严重影响和制约群众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玉米种植实地调研报告

玉米种植实地调研报告今年我单位开展了一次玉米种植实地调研,旨在了解当前玉米种植业的情况,并为提升种植效益提供参考。
调研采取了走访问卷、现场观察、采集数据等多种方式,详细了解了相关问题。
以下是我们实地调研的内容:1. 产区选择:我们选择了玉米主产区进行调研,包括各地农户的种植基地和玉米种植试验场。
2. 土地利用情况: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玉米种植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较为充分。
农户通常采取轮作模式,与其他农作物(如大豆、小麦等)轮流种植。
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种植技术: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户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采用了科学种植技术,如灌溉、施肥、定植密度控制等。
与传统种植相比,这些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4. 病虫害防治:采访的农户普遍表示,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许多农户采取了农药喷洒、防虫网覆盖等防治措施。
然而,个别农户对农药的使用不够科学,存在一定的农残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和指导。
5. 品种选择: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农户在品种选择上多数依赖经验和市场畅销程度,缺乏科学的评估和比较。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新品种的推广和培训,提高品种选择的科学性和效率。
6. 政策支持: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前政府对玉米种植业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
除了一些传统的补贴政策外,政府还提出了新的产业扶持政策,如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农业机械化等。
这将有助于提升玉米种植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实地调研我们对玉米种植业的现状有了深入了解。
从土地利用、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品种选择到政策支持等方面,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同时也看到了一些改进和提升的机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相信玉米种植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我们将根据调研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为玉米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玉米种植密度现状及调控对策
作者:刘兴舟张建王五洲陈瑞佶付华李猛
来源:《农学学报》2017年第07期
摘要:为了揭示安徽省玉米种植密度现状,提出适合安徽不同种植习惯的密度调控对策,为安徽省玉米单产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笔者连续2年对安徽省玉米产区7市24县区进行密度取样调查,分析其株距、行距等密度构成因子。
结果表明:安徽省玉米种植平均行距0.55 m,平均株距0.32 m,平均种植密度66870株/hm2,总体合理,但区域分布不均,主要分为6个种植习惯区,针对这6个种植习惯区提出了适度增密,推广耐密品种,调整种植行距,推广玉米播种机械等4条对策。
关键词:玉米;密度;产量;株距;行距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7030009
0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速降低,随着中国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逐渐减少,粮食生产安全已然依赖于单产的提高。
前人研究表明,高产田对中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为54.1%。
自2012年起,玉米已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玉米生产是群体条件下的生产,前人研究一般认为密度是影响玉米籽粒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增加群体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
密度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
上述研究多是集中在试验研究范畴,针对生产实际中种植密度情况却鲜见报道。
这些结论如何指导玉米生产实际,需要对玉米种植密度现状进行调查。
安徽省作为黄淮南部玉米主产区,位于黄淮海生态区南部,玉米主要种植区是宿州、阜阳、亳州、淮北、蚌埠、滁州等6市,沿江及皖南也有一定分布,主要处于暖温带南部,雨热同季,生态条件较适宜夏玉米的生长发育,具有高产的生产潜力,近年来,安徽省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据农业部门监测,2016年安徽省玉米种植面积已达95.10万hm2。
但关于安徽省玉米种植密度的现状情况却鲜有报道,为紧密配合安徽省玉米振兴计划的实施,有效提高安徽省玉米栽培技术水平,探讨可能的增产途径,开展安徽省玉米种植密度现状研究,对提高皖北地区玉米单产,进而提高安徽玉米单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通过对安徽省玉米主产区的玉米种植密度进行了调查,查找安徽省玉米种植密度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安徽玉米单产提高提供有效支持。
1调查内容和方法
1.1时间和地点
笔者于2014-2015年对宿州市、阜阳市、淮北市、蚌埠市及沿淮和江淮之间的合肥市、滁州市、六安市等7市24个县(区)进行了密度调查,覆盖了安徽省绝大多数的玉米主产区。
1.2调查方法
采用田间随机调查的办法,主产县(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乡镇不少于3个(非主产区1至2个),每个乡镇选取3-5个以上样点,每点连续测量5个田块,每田块行距调查测量不少于20个行间距,株距调查取10m,实有株数调查不少于20m2,同时调查其种植方式,共调查样本田块1521个。
2密度现状
2.1行距现状
通过对安徽玉米主产区1521个样本田块行距的分析表明(表1,图1),安徽省玉米种植平均行距0.55m,但各县区各样本田块分布极其不均匀,安徽省玉米种植平均株距0.32m,各县区从0.207~0.425m不等(表2),安徽省玉米平均种植密度66870株/hm2,总体合理,但区域分布不均,根据笔者2014年的研究表明,安徽玉米主产区紧凑型、半紧凑型、松散型主栽品种最适种植密度分别为73300、68600、52500株/hm2,在本次调查的样本田块中,仅有50%的田块种植密度在此范围内,即便假设种植品种均适宜这几个密度区间,仍有50%的样本田块种植密度不合理(图2)。
在本调查中,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将安徽玉米主产区分为6个种植习惯区:
(1)泗县-灵璧县-埇桥区-濉溪县-萧县种植习惯区,主要位于皖北玉米主产区的东北部,该区域种植密度多在70000株/hm2上下,是传统的玉米生产区,平均行距0.507m,该区域种植习惯基本合理。
(2)颍泉区一阜南县一颍上县一临泉县一界首市种植习惯区,该区域位于安徽省玉米主产区西部,与前一个区域同为安徽省玉米高产区域,该区域种植密度多在65000株/m2,平均行距0.573m,是6个种植习惯区中密度结构最为合理的区域。
(3)谯城区一涡阳县一萧县种植习惯区,该区域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平均种植密度为55956株/hm2,平均行距为0.559m,在种植密度上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4)固镇县一怀远县一五河县一蒙城县种植习惯区,该区域位于安徽省中北部,这4个县互相接壤,主要为沿淮河以北的玉米种植区,该区域平均种植密度为57198株/hm2,但其平均行距达到0.762m,行距明显偏高,四县平均行距分别为0.676、0.780、0.772、0.819m,该区域农户种植习惯相似,行距极大,光热资源浪费较严重。
(5)太和县一金安区一肥东县一肥西县一长丰县种植习惯区,该区域除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外,其他4县均位于沿江丘陵玉米种植区,其平均种植密度为59649株/m2,但其平均行距0.455m,平均株距0.388m,密度结构较不合理,这里之所以把这四个县区归为一类,主要原因是长丰县、肥东县和肥西县均位于沿江丘陵玉米区,玉米地块多中低产田,农户多按
照水稻种植行距间隔1行来种植玉米,故其行距多在0.5m以下,太和县位于安徽玉米主产区西部,根据调查,该县农户多按照小麦种植行距间隔1行来种植。
(6)凤阳县一明光市种植习惯区,该区域位于淮河南岸玉米种植区,与同处淮河流域的固镇县一怀远县一五河县一蒙城县区域种植习惯不同,该区域平均行距0.454m,平均株距0.355m,种植习惯与上一个区域有些类似,但其种植密度为75736株/hm2,较上个区域大幅度提高,如能优化其密度结构,预期对于改善田间通风条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其单产具有较好的效果。
3对策
种植密度是影响产量的最敏感因素之一,并一直是影响玉米单产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玉米的产量与密度呈抛物线关系,随着平均行距的增加,产量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不同品种和密度下,60cm等行距能够较好地协调冠层微气象因子与玉米产量的关系,显著提高了中下部的光能截获率,病虫害和倒伏的发生率较低,获得最高产量的频率最高,是适宜黄淮海地区推广的种植方式。
从各密度范围下行距株距大于全省平均值百分比的分布图可以看出(图3),各密度梯度下的样本田块,其株距与行距基本随密度增加其高于平均值的百分比也在增加。
安徽省玉米种植密度呈现总体合理,但区域不合理的情况,现提出以下对策:
(1)适度增密,在安徽省颍泉区-阜南县-颍上县-临泉县-界首市、固镇县-怀远县-五河县-蒙城县种植习惯区,应进一步加强宣传高密度种植,利用密度增加带来的产量增益,提高该区域单产水平。
(2)推广耐密品种,在高密度种植区加大力度推广耐密植、适应性好的玉米新品种,充分利用其高密度种植习惯,加大设立高产创建区和示范片,充分利用其高密度种植习惯,将密度优势切实转化为高产优势。
(3)调整种植行距,针对安徽省多个种植习惯区行距不合理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泗县-灵璧县-埇桥区-濉溪县-萧县种植习惯区、太和县-金安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种植习惯区和凤阳县-明光市种植习惯区等3区域各级农技部门应大力宣传行距,移风易俗,设立标准行距示范区,引导农户改变不良种植习惯,改善大田通风通光条件,从而促进单产的提高。
(4)推广小型和专业玉米播种机械,在江淮之间和沿江区域玉米种植区针对其田块多为丘陵中低产田,地块面积不大,大型播种机械难以开展作业,应加大中小型玉米播种机械的推广,太和县因其多使用小麦播种工具隔行播种玉米,故应在该县大力推广专业玉米播种机械,促进该区域单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