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生长发育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玉米杂交种丹玉405在海城地区适宜种植模式及密度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模式及密度对株高和穗位的影响 通过田间调查,不同处理模式和密度下丹玉
第 1期 丰 光等:玉米杂交种丹玉 405在海城地区适宜种植模式及密度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1·
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三种种植模式株高和穗位都 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种植密度从 3000株 /667m2 增加到 3500株 /667m2,株高和穗位常规种植分 别增加 1.6cm和 3.4cm;二比空分别增加1.5cm 和 3.1cm;宽窄行分别增加 1.6cm和 2.4cm。 种植 密 度 从 3500株 /667m2 增 加 到 4000株 / 667m2,株高和穗位常规种植分别增加 3.9cm和 6.1cm;二比空分别增加 2.9cm和 4.1cm;宽窄 行分别增加 2.8cm和 3.8cm。株高和穗位的增 幅在 3500株 /667m2 到 4000株 /667m2 要 比 3000株 /667m2到 3500株 /667m2 更明显。从株 高和穗位增加整体幅度来看,常规种植增幅最大, 二比空模式增幅较小,宽窄行模式最小。从植物 避阴反应角度来看,增加玉米群体种植密度,单个 植株为躲避阴暗环境,争夺更多光、热、气资源,增 加自身高度是最为有效的办法[5],所以从上述试 验数据结果来看,增加种植密度后,常规种植的玉 米群体内个体间资源竞争更为激烈,而二比空和 宽窄行模式能够减弱竞争,改善植株生长环境,促 进玉米的生长发育。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于 2018年在海城市耿庄镇东耿村进行,
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全玉1233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及畜牧业饲料作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物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玉米逐渐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物资之一,市场上对玉米的需求逐年增加[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玉米等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需要在提高玉米产量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玉米产量的增加可通过优选高产稳产品种、增加种植密度等途径来实现[2]。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积极在玉米生产中优选高产、耐肥、抗倒伏能力强、耐密植的品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善灌溉条件、科学耕作,提高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水平,增加种植密度,成为各地玉米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是未来玉米种植的大势所趋。
全玉1233由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而成,为夏播杂交玉米品种,中熟,品种来源为533×512,于2016年通过安徽审定(编号为皖玉2016001)。
该品种茎秆粗壮,为半紧凑株形,籽粒为马齿形,个体较大。
近几年,该品种在阜南县推广种植,为了明确其在当地的最佳种植密度,设置了不同的种植密度,比较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全玉1233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抗性水平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期为进一步推广全玉1233品种、提高种植效益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安排在阜南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内进行,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肥力水平中等偏上,有良好的排灌条件;前茬作物为小麦,产量水平在8250kg/hm 2左右;前茬小麦收获后进行整地、增墒、播种。
1.2供试材料供试玉米品种为全玉1233,由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玉米种植中需要的肥料、机械等,均来源于当地市售。
1.3试验设计试验共设置5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6.00万、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 2。
每个处理2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约60m 2,种植10行,行长为10m ,行距为50cm [3]。
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研究

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各地。
在传统的种植技术中,通常采用整行播种,即将玉米种子等距离地沿一行直线排列,这种种植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土壤养分利用不均匀、水分利用效率低等。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农业专家们开始研究新的种植技术,其中宽窄行种植技术备受关注。
宽窄行种植技术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玉米的行距和株距,以期达到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调整行距和株距,可以有效利用土壤养分、水分和阳光资源,提高玉米的光合效率和养分利用率。
宽窄行种植技术还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对环境友好。
在当前粮食生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是农业科研工作者不断探索的方向。
对宽窄行种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在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方面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目的玉米是世界上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技术一直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本文旨在对玉米的宽窄行种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宽窄行种植技术在提高产量、节约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应用和优势,为农民种植玉米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讨宽窄行种植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其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及效果;2. 分析宽窄行种植技术在提高玉米产量、提高品质和节约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并探讨其潜在的应用前景;3. 比较宽窄行种植技术的优缺点,为农民选择合适的种植技术提供参考;4. 为今后对宽窄行种植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玉米种植技术的创新与提升。
2. 正文2.1 宽窄行种植技术概述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宽窄行种植技术是指在玉米种植中间距和行距的调整,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一种种植方式。
宽行种植技术是指在一定面积内增加每排植株的数量,减小行距,增加密植率;窄行种植技术则是相反,减少每排植株的数量,增大行距,减小密植率。
甜玉米对环境条件有什么要求

甜玉米对环境条件有什么要求?
(1)温度。
甜玉米发芽温度28c C,生长温度要求10℃以上,根系生长最适温度为2(TC,雄穗开花适温为20~28o C,灌浆低限温度为15(,低于13。
C停止灌浆。
(2)光照。
甜玉米是短日照作物,喜光,全生育期都要求强烈的光照。
出苗后在8~12小时的日照下,发育快、开花早,生育期缩短,反之则延长。
玉米在强光照下,净光合生产率高,有机物质在体内移动得快,反之则低、慢。
玉米的光补偿点较低,故不耐阴。
(3)水分。
甜玉米需水较多,除苗期应适当控水外,其后都必须满足玉米对水分的要求,才能获得高产。
(4)土壤。
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最合适,最好是中性或者弱酸性土壤,并且具有有利的排水和浇水条件。
遮荫对不同种植行向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效应分析

遮荫对不同种植行向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效应分析张丽华;姚海坡;吕丽华;董志强;贾秀领【期刊名称】《华北农学报》【年(卷),期】2015(000)0z1【摘要】为了解不同种植行向玉米对遮荫的反应,设置东西行向和南北行向2种种植方式对郑单958在12展叶(大喇叭口)-抽雄期前遮荫的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行向下玉米对遮荫反应趋势一致,玉米的穗长、穗粗和行粒数降低,但东西行向处理秃尖长度高于南北行向;玉米遮荫期间发育的叶片比叶面积提高,抽雄吐丝时间延迟,灌浆速率下降,最终导致千粒质量下降,产量降低,但不同行向玉米以南北行向较东西行向对光照反应较为敏感,自然光照下南北行向产量高于东西行向,但遮荫后却显著低于东西行向,这主要源于遮荫后玉米正值发育阶段的叶片叶面积下降,比叶面积提高,用于籽粒产量提高的光合产物减少而影响了产量增加,因此,采用东西行向种植可减少由于光照强度降低造成玉米的大幅度减产,但在光照条件较好的地区采用南北行向种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总页数】5页(P157-161)【作者】张丽华;姚海坡;吕丽华;董志强;贾秀领【作者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35;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35;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35;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35;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01【相关文献】1.创新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J], 王俊岭;李志辉;曹燕燕;靳巧玲2.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浚单28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J], 苏玉杰;秦永田;张守林;秦贵文;徐国举;卢瑞乾;梅兹君3.遮荫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J], 张吉旺;董树亭;王空军;胡昌浩;刘鹏4.行向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J], 徐海;徐正进;石春玲;刘宏光;周树清5.不同种植模式下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试验研究 [J], 汪顺生;陈洪涛;高传昌;李兴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玉米生长习性

玉米是喜温作物,全生育期要求较高的温度。
玉米生物学有效温度为10℃。
种子发芽要求6-10℃,低于10℃发芽慢,16-21℃发芽旺盛,发芽最适温度为28-35℃,40℃以上停止发芽。
玉米的生长习性:喜温,短日照,需水量较多,对土壤要求不严。
玉米的生长习性主要有:1、温度,玉米是喜温作物,全生育期要求较高的温度;2、光照,玉米是短日照植物;3、水分,玉米的植株高,叶面积大,因此需水量也较多;4、土壤,土质疏松,土质深厚,有机质丰富的黑钙土、栗钙土和砂质壤土,出在6一8范围内都可以种植玉米。
具体分述如下:一、温度玉米属于喜温的短日照作物,全生育期内要求的温度较高。
生物学有效温度为10℃;种子发芽要求在8-10℃之间,当温度低于8℃发芽速度缓慢,在16-21℃时发芽旺盛,速度快;一般种子发芽的最适宜温度为20-30℃,当温度超过40℃时将停止发芽,并对种子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苗期,短时间内可承受零下2-3℃的低温,在两叶一心时,零下3℃是低温的临界温度,否则幼苗就会出现冻伤现象,严重时出现苗死亡。
拔节期日均气温要求15-27℃,在18℃以上较合适;从抽雄到开花日均26-27℃;灌浆和成熟在20-24℃较好,低于16℃或高于25℃,对淀粉酶的活动产生影响,如籽粒灌浆不良或出现败育的现象。
二、光照玉米是短日照植物,日照时数在12小时内,成熟提早。
长日照则开花延迟,甚至不能结穗。
在短日照(8-10小时)条件下可开花结实。
玉米为C4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光的饱和点高,一般玉米光合强度为35-80mgCO2/dm2·叶·小时。
三、水分玉米的植株高大、叶面积较大,因而蒸腾作用强,生长期间内最适的降水量为600mm左右。
干旱或水涝都将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对产量和品质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降水过多,光照时间减少,同时降低有效积温,部分病害加重,增加倒伏的概率、杂草生长旺盛而与玉米产生竞争。
玉米杂交制种花期预测与调节十法

玉米杂交制种花期预测与调节十法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过程中,花期的预测与调节对于产量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玉米杂交制种花期的预测与调节的十种方法。
1. 参考历史资料:通过查看过去几年的种植经验和气象数据,可以预测玉米的花期。
不同品种的玉米株的花期也会有差异。
2. 土壤温度检测:花期的预测与调节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
通过使用温度计来测量土壤温度,并与不同玉米品种的最佳温度进行对比,可以预测它们的花期。
3. 确定光照强度:光照对玉米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花期的形成和控制。
使用光照计来测量光照强度,并与玉米品种的最佳光照要求进行对比,可以帮助预测花期。
4. 引入生长激素:适量的生长激素可以促使玉米的花期提前或推迟。
通过引入适量的生长激素,可以调节玉米的花期。
5. 控制水分供应:合理的水分供应对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花期的形成和控制。
通过控制灌溉和排水,可以调节玉米的花期。
6. 施用适量的肥料:合理的施肥可以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进而调节花期。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土壤肥力和玉米的生长需要,合理施用适量的肥料。
7. 剪除辅助芽: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辅助芽的生长会消耗植株的养分和水分,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并可能导致花期的推迟。
及时剪除辅助芽是调节玉米花期的一种方法。
8. 控制病虫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可减少对玉米的伤害,保证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进而调节花期。
9. 控制密度:玉米种植密度的不同也会影响花期。
较高的密度会促使玉米的花期提前,而较低的密度会推迟花期。
在种植过程中,可以适当调节种植密度,以达到调节花期的目的。
10. 控制栽培技术:采用适当的栽培技术,如适时整地、适时播种、适时施肥、适时除草等,可以提高玉米的生长和发育水平,并促进花期的形成和控制。
通过以上十种方法的应用,可以预测和调节玉米的花期,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玉米作物的需求。
种植密度对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种植的植株数量。
在玉米种植中,种植密度的选择会直接影
响到玉米根系的形态发育。
本文将就种植密度对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进行探讨。
种植密度的增加对玉米的根系形态有显著的影响。
一般而言,种植密度的增加会促使
玉米根系的分支增多,根长增加,但单根卸离部位较浅。
这是因为在高密度种植下,植株
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获取更多的营养和水分资源,玉米植株会通过增加根系数量和长度
来提高吸收效率。
种植密度的增加对玉米根系的空间分布也有影响。
低密度种植下,玉米植株生长空间
相对较大,根系分布均匀,根系之间相互独立,吸收营养和水分均匀。
而在高密度种植下,植株之间的空间相对较小,根系之间会发生竞争,导致根系分布不均匀。
通常情况下,种
植密度越高,根系分布越不均匀。
种植密度的增加还会影响到玉米根系的生长速度。
研究发现,高密度种植下,玉米根
系的生长速度较慢。
这是因为高密度种植下,光合作用受到限制,导致生物质积累减少,
从而抑制了根系的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生长发育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光照条件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西部地区光照资源优于东部,而玉米的种植密度和产量也普遍高于东部。
本论文的目的是探明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动态变化与分布对光资源的响应,分析光资源与玉米高产群体的区域配置原理,建立不同生态区玉米高产群体的定量设计方法,确立高产群体的动态指标,构建适应不同区域光照条件的玉米高产群体。
本研究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从2009-2015年间,在全国九个省(自治区的)28个试验点安排密度试验。
分析不同地区最佳种植密度与最适叶面积指数和累积光辐射之间的关系,研究影响玉米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为不同地区玉米的合理种植提供参考;第二层次,在新疆奇台、宁夏银川和吉林公主岭开展联网试验,三个地点统一种植密度,提供充分水肥条件,分析不同生态区玉米在理想条件下的最佳种植密度及其对应的LAI、干物质生产与转移等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次,为了深入研究光因子对玉米生长影响的机理,构建合理的玉米群体结构。
2015年和2016年,在新疆奇台和宁夏银川安排遮荫试验。
深入分析不同光照条件下玉米群体的光分布特征、叶面积动态变化、干物质的积累特征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
主要结论如下:1光辐射与不同生态区玉米最佳种植密度的匹配关系以玉米生育期内累积辐射达到1300MJ m<sup>-2</sup>(近似值)为节点,不同地区玉米最佳种植密度和LAI对光辐射的响应呈现为两种不同的模式。
大于1300MJ
m<sup>-2</sup>(近似值)地区,最佳密度和光辐射、及最适LAI与光辐射的关系分别用公式y=0.19x-186.13(x>=1303.4MJ m<sup>-2</sup>)和
y=0.012x-10.6(x>=1290MJ m<sup>-2</sup>)表示;小于1300MJ
m<sup>-2</sup>(近似值)地区分别用y=64.8和y=8.72-0.003x(x<1290MJ m<sup>-2</sup>)表示。
以上公式反映不同地区最佳种植密度和光辐射符合线性加平台关系即当玉米生育期内的累积光辐射小于1300MJ m<sup>-2</sup>时,最佳种植密度几乎不变,而当累积光辐射大于1300MJ m<sup>-2</sup>时最佳种植密度随辐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光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小于1290MJ m<sup>-2</sup>)最适LAI与光辐射呈负相关,而在光资源充足地区(大于1290MJ m<sup>-2</sup>)二者呈正相关。
以上公式经过验证是可靠的,可为我国玉米的合理种植提供参考。
经测算我国目前玉米种植区密度还有提高空间,但是光资源不同地区应采用不同增密增产措施。
2气象条件对不同地区玉米最佳种植密度的影响气象因子显著影响玉米生长发育。
通过产量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玉米籽粒产量与生育期内的累积光辐射(r=0.93)、昼夜温差(r=0.96)和生育期天数(r=0.96)都显著正相关。
奇台、银川和公主岭三个地点的气候条件不同因此其最佳种植密度也不同。
这三个地点的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12、10.5和7.5×10<sup>4</sup>株/公顷。
而其对应的最适LAI在吐丝期和成熟期分别为
8.94,4.27;7.5,1.85;6.18,1.67。
3遮荫对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总体上遮荫后玉米产量下降,不同品种不同地点间表现有差异。
在奇台,低遮荫水平(遮荫15%)条件下,先玉335(XY335)三个密度(12、10.5、7.5×10<sup>4</sup>株/公顷)的产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郑单958(ZD958)在低密度(7.5×10<sup>4</sup>株/公顷)
处理下产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其余遮荫处理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
在银川,各遮荫处理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
遮荫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数和穗数来影响玉米产量,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小。
就产量水平而言,XY335更加耐阴。
遮荫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群体总干物质积累量,遮荫15%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遮荫30%和50%处理。
玉米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及其占总干物质的比重不同遮荫处理间均表现为随遮荫程度的增加显著降低。
在遮荫50%处理下,收获指数相比其他处理显著下降。
XY335与ZD958总体变化趋势相似。
4遮荫对玉米群体光氮分布的影响群体LAI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减小,下部叶片表现更为突出。
遮荫处理后ZD958LAI最大值的出现层次相比对照有所下降。
群体LAI的改变会影响冠层光分布。
与吐丝期相比,灌浆期群体上部光截获率增大。
在12×10<sup>4</sup>株/公顷处理中,相较于对照,遮荫50%处理的最大光截获层次升高。
在吐丝期,玉米冠层中部和上部的比叶氮显著大于下部的。
每个层次的比叶氮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这与光在冠层中的分配是相对应的。
成熟期冠层比叶氮与吐丝期相比有所下降。
同一密度,不同遮荫处理间比较,冠层中部和上部比叶氮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随遮荫程度的增大,下部比叶氮显著降低;籽粒氮素含量随遮荫程度的增大而降低,但是,籽粒氮浓度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
5遮荫对玉米穗位叶生理特性的影响光照强度的改变会引起玉米穗位叶净
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sub>2</sub>浓度(Ci)的变化。
同一密度,不同遮荫水平间比较,Pn、E、Gs随遮荫程度的增大而降低。
不同密度,相同遮荫水平间比较,密度高的遮荫处理相比对照下降幅度更大。
同一密度不同遮荫水平间比较,穗位叶的Ci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两品种间比较,ZD958气体交换参数对光照强度改变的反应更敏感。
遮荫后玉米穗位叶SOD、POD、CAT活性与对照相比呈下降趋势,MDA含量表现为随遮荫程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