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江名校2018届高三最后一卷理综化学试题 含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一卷 化学 含解析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对描述内容所做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答案】A【解析】A 、这种灰主要成分一定不可能是为Ca(OH)2,Ca(OH)2可在空气中与CO 2继续反应,故A 错误;B 、“紫青烟”是因为发生了焰色反应,钾的焰色反应即为紫色,故B 正确;C 、司南中“杓”的应该是有磁性的,磁性氧化铁,材质为Fe 3O 4,故C 正确;D 、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该操作为结晶,故D 正确;故选A 。
8.装置a 、b 、c 中分别盛有试剂1、2、3,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必要时可加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中是否有具有漂白性【答案】B【解析】A .浓硝酸易挥发,生成的二氧化氮气体中含有硝酸蒸气,无法验证NO 2的氧化性,故A 错误;B .盐酸与石灰石反应放出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通过饱和碳酸氢钠可以除去氯化氢,从而得到较为纯净的二氧化碳,故B 正确;C .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可能是二氧化硫,因此X 中不一定有CO 32-,故C 错误;D .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不是漂白性,故D 错误;故选B 。
9.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 。
工业上,利用乙烯水化法制乙醇:CH 2=CH 2+H 2O CH 3CH 2OH 。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1mol 乙烯和1mol 乙醇分别完全燃烧,消耗O 2的分子数均为3N AB .1mol H 2O 和H 2F +的混合物中所含质子数为10N AC .乙醇催化氧化生成1mol 乙醛时转移电子数为N AD .46g 乙醇中所含共价键的数目为7N A 【答案】A【解析】由CH 2==CH 2+3O 2―――→点燃2CO 2+2H 2O 和CH 3CH 2OH +3O 2―――→点燃2CO 2+3H 2O 可知,A 项正确;H 2O 中的质子数为10,H 2F 中的质子数为11,故1mol H 2O 和H 2F 的混合物中所含质子数在10N A 与11N A 之间,B 项错误;2CH 3CH 2OH +O 2――――→催化剂加热2CH 3CHO +2H 2O ,当2 mol乙醇被氧化时,有1 mol O 2被还原,转移4 mol 电子,生成2 mol 乙醛,故该反应生成1 mol 乙醛时转移电子数为2N A ,C 项错误;46 g 乙醇的物质的量为1 mol ,而1个乙醇分子中含有8个共价键,故1 mol 乙醇中所含共价键的数目为8N A ,D 项错误。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最后一卷理综化学答案和解析

高三化学参考答案7.【答案】A 【解析】铁粉可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能作为食品的抗氧化剂,故A 正确;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为NaClO ,具有强氧化性,乙醇具有还原性,两者混合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有毒的Cl 2,不仅降低消毒效果,还可能引发中毒,B 选项错误;碳化硅是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C 错误;电热水器内胆连接一个镁棒,就形成了原电池,因为镁棒比较活泼,所以是原电池的负极,从而对正极的热水器内胆起到了保护作用,这种方法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 错误。
8.【答案】A 【解析】有机物X 是酯类与苯甲酸结构不同,不是同系物,A 错误;有机物Y 分子中官能团为羟基和酮羰基,B 正确;有机物Y 分子中有甲基,则不可能所有原子共平面,C 正确;普罗帕酮有苯环结构、酮羰基,能发生加成反应;羟基和苯环上能发生取代反应,羟基能发生氧化反应,D 正确。
9.【答案】C 【解析】C 2H 5ONa 溶液中电离出的C 2H 5O -水解生成C 2H 5OH 与OH -使溶液呈强碱性,则25225C H O H O C H OH OH --++ ,所以C 2H 5O -结合H +的能力强,故A 正确;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硫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降低蛋白质在水中溶解度使之析出,这是蛋白质的盐析,故B 正确;硫酸提供氢离子与溶液中的硝酸根离子、亚铁离子反应生成铁离子,则不能说明过氧化氢参与反应,C 错误;瓶中产生大量白烟和黑色颗粒,说明CO 2反应生成了C ,因此CO 2作氧化剂,具有氧化性,D 正确。
10.【答案】D 【解析】放电时,a 极为负极,b 极正极,OH -无法穿过阳离子交换膜向a 极移动,A 错误;题中O 2的状态未知,不能根据氧气的体积计算氧气的物质的量,不能计算电路转移的电子数,B 错误;充电时,b 极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C 错误。
11.【答案】C 【解析】根据反应机理,可知总反应为4NH 3+4NO+O 2=4N 2+6H 2O ,A 错误;V 的化合价有变化,B 错误;NH 3为起始物,故是第一个和反应物进行反应的物质,经循环后又生成此物质,故为催化剂,C 正确;由总反应可知,O 2参与反应,故必有非极性键的断裂,D 错误。
【全国大联考】【安徽(新课标Ⅰ)】安徽省江南十校2018届高三3月综合素质检测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

【试卷整体分析】考试范围:高考内容难度:一般第I卷(选择题)1.化学的应用无处不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做衣服用的蚕丝、棉、麻灼烧时均不会产生特殊气味B.豆腐素有“植物肉”之美称,“卤水点豆腐”是胶体的聚沉过程C.氮化硅陶瓷可用于汽车发动机中,它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D.变色眼镜“光致变色”,是因为掺进了微量光敏感物质(如溴化银)【答案】A2.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室温下,1LpH=13的Ba(OH)2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2N AB.密闭容器中0.2molNO和0.1molO2充分反应后,分子总数为0.2N AC.7.8gNa2S和7.8gNa2O2中含有阴、阳离子总数均为0.3N AD.0.02molNa与0.1mol/L的盐酸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01N A【答案】C【解析】A、pH=13的Ba(OH)2溶液,含有c(OH-)=Kw/c(H+)=0.1mol·L-1,因此1LpH=13的Ba(OH)2溶液中含有OH-物质的量为0.1mol,故A错误;B、发生2NO+O2=2NO2,根据所给量NO和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O2的物质的量为0.2mol,但NO2中存在2NO2N2O4,因此充分反应后,分子物质的量小于0.2mol,故B错误;C、Na2S的电子式为,7.8gNa2S中含有阴阳离子总物质的量为7.8×3/78mol=0.3mol,Na2O2的电子式为,7.8g过氧化钠中含有阴阳离子总物质的量为7.8×3/78mol=0.3mol,故C正确;D、金属钠与盐酸反应:2Na+2HCl=2NaCl+H2↑,如果金属钠过量,钠还会与水反应:2Na+H2O=2NaOH+H2↑,因此0.02molNa参与反应,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0.02×1mol=0.02mol,故D错误。
3.异丁香酚可作为合成香料的原料,其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
2018安徽高考理综试题和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学·科网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化学12月联考-化学PDF版

应 氧气
体应
热
选项
变红
双
电离
选项 当
选项 为时
选项
温 电离
严会
应
会发
将亚 铁离 氧 铁 离
选项错误 业
气为
碱发应
选项 确
从
带
碘 应为
选项 错误
体积 浓
册与
选
项错误
会
变为黄
氧
选 项 错误 盐
氯
氧
较盐 4
选项错误 过氧 钠 体
选 项错误
题
别
为
达 电 稳 结构 选 项 确
别与
见
氧钠
过氧 钠 氧 镁
过氧 钠 碱 氧
离 开沉
沉
旧国国
国国
问题 镍
没过
镍
随时 问变 图
温 与时问 别为
浓
应学
为
试剂 为
填
试剂
调节
笋
填
ğŹÍ
进 沉镍 骤 滤
ť
该滤
沉
卫
体质
为
结
数
数
4
处翳 则
参
选择题
题
碘
误
纤维 酶
时发现 气
题 伤
质轻 选 项 错误
伤
题
个选项 题
质变
氧
选项错
蚀
优
选项 确 体没
气
气体 为
选项 错误
锰 钾氧
释
烯从
长
氧还
应将
酚酞
发应
体内
为
气体 减 环 污
们从冰
态冰 仅 冰
种
学 发现
轻 级 气态冰
2018安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学·科网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12N14O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
安徽省皖江2018届高三最后一卷化学

理综化学参考答案7. A【解析】饱和(NH4)2SO4溶液滴加到鸡蛋清溶液中因盐析而产生沉淀,加入蒸馏水可使其再次溶解,A选项正确;氟利昂的性质稳定,B选项错误;粮食酿酒实质是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先转变为葡萄糖,然后葡萄糖再转化为乙醇,C选项错误;硬化油便于储存和运输,也不易被空气氧化变质,D选项错误。
8. A【解析】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故A选项说法错误。
9. D【解析】2,2—二甲基丙烷的俗名为新戊烷,A选项正确;苯在一定条件下和H2发生加成反应,氯乙烯中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B选项正确;C4H10O属于醇的同分异构体可看做丁基和羟基相连,丁基有4种,故C4H10O属于醇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C选项正确;橡胶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选项错误。
10. C 【解析】向Fe(NO3)2溶液中滴入硫酸酸化的H2O2溶液,溶液变为黄色,是NO3-在酸性条件下有强氧化性氧化了Fe2+,A选项错误;盐酸的酸性强弱与氯的非金属性强弱无关,B选项错误;将过量过氧化钠固体投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蓝,后又褪色,D选项错误。
11. B【解析】电极a在放电时做正极,充电时做阳极,A选项错误;电池工作时,Na+向正极即电极a移动,C选项错误;该电池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D选项错误。
12.D【解析】X 、Y 、Z、W分别为N、Na、Si、P。
离子半径N3->Na+,A选项错误;Na3N中是离子键,Si3N4中为共价键,B选项错误;NH3中含有氢键,沸点NH3>PH3,C选项错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H2SiO3<H3PO4,D选项正确。
13.B【解析】向NH4Cl溶液中逐滴滴加NaOH,对水的电离起抑制作用,故M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比原溶液小,A选项错误;M点时,n(Na+)=n(NaOH)=amol,n(NH4+)=0.005mol,n(Cl-)=0.01mol,根据电荷守恒可得n(H+)+n(NH4+)+n(Na+)=n(OH-) + n(Cl-),n(H+)-n(OH-)=n(Cl-)-n(NH4+)-n(Na+)=0.01mol-0.005mol-amol=0.005-amol,B选项正确;c(H+)/c(NH4+)=c(H+). c(OH-)/c(NH4+) .c(OH-)=K w/ [K b. c(NH3·H2O)],随着NaOH 溶液的滴加,NH3·H2O浓度增大,故c(H+)/c(NH4+)不断减小,C选项错误;当n(NaOH)=0.01mol 时,c(Na+)>c(NH3·H2O)>c(OH-),D选项错误。
2018年高三理综化学试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IB: 11C: 12N: 140: 16S: 32CI: : 64Sn:119 7•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下列与古诗文记载对应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8欧美三位科学家因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研究而荣获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纳米分子机器研究进程中常见机器的车轮”组件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三碟烯}②(扭曲烷)③(富勒烯)④险刚烷)A. ①③ 互为同系物B.①②③④ 均属于烃C.①④ 的一氯代物均为三种D.②④ 互为同分异构体9•实验室按如下装置测定纯碱(含少量NaC1)的纯度。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滴人盐酸前,应将装置中含有CO2的空气排尽B. 装置①、④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装置③C. 必须在装置②、③间添加盛有饱和NaHCQ溶液的洗气瓶D. 反应结束时,应再通入空气将装置②中CO2转移到装置③中10.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W同主族且W原子核电荷数等于X原子核电荷数的2倍,Y、Z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与X、W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相等。
下列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是A. X的原子半径比Y的原子半径大B. X形成的氢化物分子中不含非极性键、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酸单质与水反应,水可能作氧化剂也可能作还原剂11. 如下图所示,装置(I)是一种可充电电池,装置(n)为惰性电极的电解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闭合开关K时,电极B为负极,且电极反应式为:2Br二2e - =BrB. 装置(I)放电时,总反应为:2Na2S2+Br2=Na2S4+2NaBrC. 装置(I)充电时,Na+从左到右通过阳离子交换膜(II)D.该装置电路中有通过时,电极X上析出12. 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均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A向一定浓度CuSQ溶液中通人H2S气体出现黑色沉淀H2S酸性比H2SO4强B常温下,相冋铝片分别投入足量稀、浓硫酸中浓硫酸中铝片先溶解完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C•1MgCb溶液中滴加2滴1mol LNaOH溶液,再滴加2滴L-1FeC3溶液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生成红褐色沉淀Ksp[Mg(OH)2]>|Ksp[Fe(OH)3]D向2mL2%CuSQ溶液中加入几滴1%NaOH溶液,振荡后加入几滴有机物X溶液,加热未出现砖红色沉淀X不可冃匕是匍萄糖13•常温下,将pH均为3,体积均为V的HA和HB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 pH随1g—的变化如Vo 右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皖江名校2018届高三最后一卷理综化学试题1. 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饱和( NH4)2SO4溶液滴加到鸡蛋清溶液中,有沉淀产生,再加入蒸馏水沉淀又溶解B. 氟利昂无毒、易挥发,可作制冷剂,但不稳定,可破坏臭氧层,已禁止限制使用C. 粮食酿酒实质是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变为酒精的过程D. 硬化油又叫人造脂肪,便于储存和运输,但容易被空气氧化变质【答案】A【解析】分析:蛋白质遇到可溶性的硫酸盐溶液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这个过程叫盐析。
蛋白质在热、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紫外线、福尔马林作用下,性质会发生改变并发生凝聚,即发生变性。
氟利昂在低层大气中很稳定,但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生成一种氯原子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
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酒精。
油脂氢化,可除去不饱和碳碳双键,防止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被空气氧化。
详解:结合以上分析A. 盐析是可逆过程,所以饱和( NH4)2SO4溶液滴加到鸡蛋清溶液中,有沉淀产生,再加入蒸馏水沉淀又溶解,A正确;B. 氟利昂在低层大气中很稳定,故B错误; C. 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不能转变为酒精,故C错误;D. 硬化油不容易被空气氧化,故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基本知识,要求记住各类有机物物质的性质及相关概念,弄清诸如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的区别。
2. 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已经有相当大的成就,以下对古代文献中有关记载的化学解释不正确的是选项古代文献记载化学解释A《开宝本草》“(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制取KNO3可“煎炼而成”是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B《格物粗谈》“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
”文中的“气”是指乙烯C《本草纲目》“烧酒非古法也,白元时始创其法。
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D《徐光启手迹》“五金入强水皆化、惟黄金不化强水中”“强水”主要成分是硝酸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分析:制取KNO3要利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性质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乙烯有催熟果实成熟的作用;分离沸点不同的混合物地方法用蒸馏的方法;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腐蚀大多数金属。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的成就,要求对古代文献中有关记载的从化学视角作出解释判断,所涉及问题为物质的性质和分离操作等,考的较多的是蒸馏,要注意蒸馏和蒸发的区别。
3. 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2,2-二甲基丙烷也称新戊烷B. 苯和氯乙烯都能发生加成反应C. C4H10O属于醇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D. 橡胶和玻璃均属于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解析】分析: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是通过聚合反应合成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化合物,如合成橡胶。
高分子化合物还有一类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和天然橡胶等。
A. 2,2-二甲基丙烷主链上有三个碳原子,2号碳上有两个甲基,也可称为新戊烷,故A正确;B. 氯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可以与氢气、卤素单质等发生加成反应,苯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故B正确;C. 由分子式C4H10O看出属于一元醇,其同分异构体的数目等于丁烷等效氢原子的数目,正丁烷和异丁烷分别有两种等效氢原子,所以C4H10O属于醇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C正确;D. 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属于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故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为D。
点睛:本题C选项找C4H10O属于一元醇的同分异构体,可看作是-OH取代丁烷中的一个氢原子,因此通过分析丁基有4种异构体迅速解决。
4. 下列实验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A. AB. BC. CD. D【解析】A、Fe(NO3)2溶液中滴入硫酸,会形成HNO3,因此溶液变为黄色,有可能是HNO3氧化Fe2+,选项A错误;B、盐酸不是氯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不能比较氯和硅的非金属性强弱,选项B错误;C、向溴水中滴加苯,溴在苯中的溶解度远大于水中,液体出现分层,上层有颜色下层按近无色,选项C正确;D、过氧化钠固体投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蓝,最终会褪色,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设计,涉及氧化还原、强酸与弱酸盐反应等知识,根据氧化性强弱顺序、酸的强弱等知识点来分析解答,易错选项是A、B,注意: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的强氧化性,为隐含条件,为易错点;利用酸性强弱来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时必须用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否则无法比较非金属性强弱,只能说明酸的酸性强弱而已。
5. 如图所示的C/Na4Fe(CN)6--钠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电极a在放电时做正极,充电时做阴极B. 放电时,电极b上的电极反应为:Na x C-e-=Na++Na x-1CC. 电池工作时,Na+向电板b移动D. 该电池通过Na+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回正极,电解池中,电子从电源负极流向电解池的阴极,电解质中离子定向移动传递电荷,阳极上失去电子,流回电源正极,从图中电池放电电子流动方向知电极b是原电池负极,电极a是原电池正极;从充电时电子移动方向知,a是电解池的阳极,b是电解池的阴极。
详解:结合以上分析A. 电极a在放电时做正极,充电时做阳极,A错误;B. 放电时,电极b 上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Na x C-e-=Na++Na x-1C,B正确;C. 电池工作时,阳离子移向正极,即Na+向电板a移动,C错误;D.电池工作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二次电池的充放电过程,要注意放电过程为原电池反应,充电过程为电解池反应,原电池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解池中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6.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Y 在四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Z的氧化物是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W与X是同主族元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离子半径X<YB. Y3X和Z3X4中化学键类型相同C. 氢化物沸点X<WD.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Z<W【答案】D【解析】分析:X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为N2,故X为N;Z的氧化物是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故Z为Si,Y在四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比Si的原子序数小,比N的原子序数大,则Y为Na, W与X是同主族元素,则W为P。
综合以上分析,X 为N;Y为Na;Z为Si;W为P。
详解:A.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离子半径N3->Na+,A错误;B. Na3N含有离子键,Si3N4含有共价键,B错误;C. 由于NH3分子间存在氢键,故氢化物沸点NH3>PH3,C错误;D. 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Si<P,所以酸性H2SiO3<H3PO4。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记住一些物质的用途对推断很有必要,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7. 常温下,向100mL 0. 1mol/LNH4Cl溶液中,逐滴滴加0. 1mol/L NaOH溶液。
NH4+和NH3·H2O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不考虑NH3的逸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M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比原溶液大B. 在M点时,n(H+)-n( OH-)=molC. 随着NaOH溶液的滴加,不断增大D. 当n(NaOH)= 时,c(NH3·H2O)>c( Na+)>c(OH-)【答案】B【解析】分析:图像中有三个特殊点,起点为LNH4Cl溶液,M点为n(NH4+)=的溶液,终点为加入恰好完全反应的溶液。
详解:A. NH4+水解促进水的电离, M点溶液中c(NH4+)减小,对水的电离促进的减小,所以M 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比原溶液小,A错误;B. 在M点时,根据电荷守恒,n(NH4+)+n(H+)+n(Na+)= n( OH-)+n(Cl-),此时n(NH4+)=,n(Cl-)=,n(Na+)=amol,所以n(H+)-n( OH-)=mol,B正确;C. NH4++H2O NH3H2O+H+,Kh=,随着NaOH 溶液的滴加,c(NH3H2O)不断增大,所以不断减小,C错误;D. 当n(NaOH)= 时,NH4Cl和NaOH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为等浓度的NaCl和NH3H2O 的混合溶液,由于NH3H2O发生电离,使c(NH3·H2O)<c( Na+),故D错误;综合以上分析,本题答案为:B。
点睛:根据各点溶液的成分,结合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关系进行分析,C选项是难点,NH4++H2O NH3H2O+H+,Kh=,利用水解常数只跟温度有关,在一定温度下为定值,则c(NH3H2O)与成反比,c(NH3H2O)越大,则越小。
8. 环已酮是工业上的一种重要有机合成原料和溶剂.实验室制备原理为: ,其反应的装置示意图如下(夹持装置加热装置略去):已知:物质沸点(℃)密度(g·cm-3,20℃)溶解性环己醇能溶于水环已酮(95)微溶于水(注:括号中的数据表示该有机物与水形成的具有固定组成的恒沸物的沸点)(1)制备产品。
通过仪器B____ ( 填仪器名称)将酸性Na2Cr2O7和H2SO4混合溶被加到盛有环已醇的三颈烧瓶A中,通过______( 填序号)方法加热到55-60℃进行反应。
a.酒精灯加热b.油浴加热c.水浴加热(2)分离粗品。
反应完成后,加入适量水,蒸馏,收集95-100℃的馏分(主要含环已酮粗品和水的混合物),试解释无法分离环己酮和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提纯环已酮。
①在收集到的粗品中加NaCl固体至饱和,静置,分液。
加入NaCl固体的作用是________。
②加入无水MgSO4固体,除去有机物中________ (填物质名称)。
③过滤,蒸馏,收集151-156℃馏分,得到精品。
(4)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________。
A.冷凝管的冷水应该从b进从a出B.实验开始时,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入反应液中,便于控制反应液的温度C.装置B中也可加入Na2Cr2O7和稀盐酸混合溶液D.反应过程中,需不断搅拌(5)利用环已酮做萃取剂可分离含Co2+、Mn2+的溶液,根据下图信息可判断,将pH范围控制在_______左右时可分离出Mn2+。
【答案】 (1). 分液漏斗 (2). c (3). 环已酮和水形成具有固定组成的恒沸物一起蒸出 (4). 降低环己酮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少产物的损失;增加水层的密度,有利于分层 (5). 水 (6). AC (7).【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操作、有机物的制备和分离方法等,意在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