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_7

合集下载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又是运用多个小故事表现人物的。

若教师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只是引导学生对小故事逐个地进行分析,势必将课文的内容弄得支离破碎,学生难以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针对课文布局谋篇的这一特点,我在教授此篇课文时,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板书,姣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篇板书的图形是一个大大的“人”字,从表面看去无特意之处,但确是我钻研教材后精心设计的。

我将板书的图形勾画成一个“人”字,就是暗示学生课文所写的是一个“人”。

这样板书图形与课文末尾的点题句“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前后呼应,这样,就在学生的大脑中强化了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的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11册第5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都是关于鲁迅的文章,有鲁迅自己写的《少年闰土》,也有他人对鲁迅的回忆。

本文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时写下的一篇回忆录。

文中通过“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几个小故事,反映出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的人。

我觉得这堂课有这么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一、补充课外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在教学中,我将课外的巴金先生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穿插在其中,讲完了一个故事,就出示一段相应的段落让学生读一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二、抓住重点句子深度解读文本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带领学生品读“救助车夫”这个故事,而在这个故事中,我又着重让学生品读着重描写伯父救助车夫动作的句子,抓住一个“跪”字,我先让学生来做一做跪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谈谈这样跪着的感觉,当学生谈到这样半跪着脚酸酸的、麻麻的时候,我再进行引申:伯父就这样跪在车夫面前,跪了很长一段时间。

接着让学生从文本中找一找,从文本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父跪了很长一段时间。

孩子们都能认真阅读文本,从时间的变化、周晔的感觉、伯父的动作细致等不同的方面说明伯父跪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反思《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导”字,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只一个传递信息、讲书本知识复制给学生的人,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

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憎恨黑暗的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文中有许多重点的句子在教学时要注意点拨学生理解。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点句的含义,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揣摩鲁迅先生的内心的心理活动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体悟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1、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两个“清清楚楚”: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的面庞)2、还记得上节课,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鲁迅先生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学生谈感受)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心里想些什么?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这时,如果教师不作适当的点拨,学生的理解就只能在这里停滞不前了。

于是,我就顺势做了引导:从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中,你一定对鲁迅有了很深的认识,你觉得在面对旧社会的黑暗时,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孜其如,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导”字,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只一个传递信息、讲书本知识复制给学生的人,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

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__,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憎恨黑暗的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文中有许多重点的句子在教学时要注意点拨学生理解。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点句的含义,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揣摩鲁迅先生的内心的心理活动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体悟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1、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两个“清清楚楚”: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的面庞)2、还记得上节课,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鲁迅先生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学生谈感受)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心里想些什么?生: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

生:这都是社会的黑暗造成的。

生:现在的社会怎么这么黑暗呢?生:现在的社会这么黑暗,不知道以后我的孩子还会不会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这时,如果教师不作适当的点拨,学生的理解就只能在这里停滞不前了。

于是,我就顺势做了引导:从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中,你一定对鲁迅有了很深的认识,你觉得在面对旧社会的黑暗时,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他是一位战士。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又是运用多个小故事表现人物的。

若教师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只是引导学生对小故事逐个地进行分析,势必将课文的内容弄得支离破碎,学生难以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针对课文布局谋篇的这一特点,我在教授此篇课文时,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板书,姣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篇板书的图形是一个大大的“人”字,从表面看去无特意之处,但确是我钻研教材后精心设计的。

我将板书的图形勾画成一个“人”字,就是暗示学生课文所写的是一个“人”。

这样板书图形与课文末尾的点题句“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前后呼应,这样,就在学生的大脑中强化了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的印象。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因此,我将“受爱戴”板书在“人”字的头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人”字的左右两边,左边按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列出各个小故事的小标题;右边与左边一一对应,是对各个小故事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概括。

整个板书言简意赅,条理清楚,并具有对称美。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2【教学设想】1、本节课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主要理解体会“救护车夫,关心女佣”两个部分。

2、通过两个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先生的“博爱”之情,3、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以周晔的泪引出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

4、这篇课文是周晔对逝去的伯父的怀念,以泪体会爱,拓展学生的知识,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课文中的鲁迅,更能认识一个社会中完整的鲁迅。

【课后反思】1、本文的题目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题目中的“伯父”点明了本文的作者和鲁迅特殊的亲戚关系,而“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两者并列到一起,既有怀念亲族长辈之情,又含有崇敬之情,并且正是要通过这种朴素的亲族长辈之情,这个小点来折射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个大面,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吧!但在这篇课文中我忽略了这个虽“小”却“重”的点,整篇课文都在赞鲁迅,颂鲁迅,而忽略了小作者,小周晔对伯父,对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长辈最平平实实,真真切切的思念,使得整篇课文成了没有根基的大树,上边虽枝繁叶茂,下边却没有了承托。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学情分析】:由于鲁迅先生离孩子们比较远,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孩子们接触鲁迅地作品也比较少,所以学生在理解课文地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新词。

2、通过讨论、对话、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研读本文。

3、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文章所讲述的几个故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教学准备】:利用远程资源下载有关鲁迅的资料。

【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会读书,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揣摩、感悟和表达,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引出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

开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为学生展开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赏析“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内容。

一、回顾鲁迅,情感延续。

师: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悄然陨落,但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力量,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觉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当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剧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从三个角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

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化和独到的解读。

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同学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怀。

综观整堂课,详细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

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

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

在课堂占课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特别重要的。

“救助农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同学说出了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

然后再让同学们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

最终让同学们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通过3个角度去找理由,让同学有了一种震撼。

最终问同学,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同学自然能说出许多。

再说女佣,这样的一张一弛,伸展自如。

当然,我觉得要上好这一课,还需要较多的引入课外的教学资源,比如说其他一些名人对鲁迅的评价,加深同学对鲁迅先生的熟悉。

但是教学时间有限,引入的材料多了,会影响到阅读课文的效果。

怎么样处理充分感悟文本和引进课外资源的关系,这还是一个需要思索的问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2本课的讲授有以下几个反思:1、遵循常规,教中求变: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

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珍贵的制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根据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终再讲第一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秀7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秀7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秀7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篇一《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导”字,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只一个传递信息、讲书本知识复制给学生的人,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

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憎恨黑暗的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文中有许多重点的句子在教学时要注意点拨学生理解。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点句的含义,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揣摩鲁迅先生的内心的心理活动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体悟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篇二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前,我安排了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关于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等。

上课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由学生汇报读一读、交流这些资料,让鲁迅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初步的印象。

接下来,在学生初读课文环节,我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思考作者写了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一个小标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落实的不太好,学生读完课文后,由学生直接汇报提炼出的小标题,很多学生无法总结出来,没有达到预设生成。

其实,在这一环节中,我可以先给学生做示范,指导学生拟出一个小标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反思今天再次观孙老师的课,总的感受是老师始终是在用心上课,用心上好每一课,用心上好课的每一个环节。

下面谈一谈我的收获。

一、成功之处1、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主线明,思路新,体现了创新使用教材的新课改精神。

全课用第一部分中“我”的感受进行感情串联,使本节课的情感基调更加明晰,从设计本身帮助了学生更好把握课文主题,为学生理解文本,突破教学难点奠定了基础。

四个故事的品读分别采用引读和自读,使学生能够比较深入领会课文要传达的感情,同时让学生在自学中锻炼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2、经典诵读资料的穿插补充为课堂教学高效做好了有效支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第五单元的课文,而且学生对鲁迅先生也不十分了解。

如果不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就无法理解课文当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因此,课前孙老师从多方面搜集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的生平、鲁迅的故事、鲁迅的作品和名言、鲁迅的照片、他人眼中的鲁迅以及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悼念的视频和文字资料等,为理解课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具体说来有课前的名言诵读为理解课文,把握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品质作铺垫;课中补充鲁迅先生的“最后的日子”帮助学生理解鲁迅是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拯救劳苦大众的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补充巴金的文章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爱戴”;补充悼念视频和《自嘲》诗,有益鲁迅人格品质的把握。

课文长,难教,老师又补充了那么多内容,课堂容量更大,可是,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好地理解课文,可见老师在渗透时机、内容选择等方面是处理得非常精当的。

3、语言渲染,激发情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导读,如就是这样一位鲁迅先生,在他离我们而去时,小周晔怎能不悲痛万分呢!(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的朗读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了真情,不知不觉中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轴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用倒叙的方法记叙了“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五件事,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流程上,紧紧扣住为什么会爱戴‘伯父’”这个问题来展开,并以填空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的人,作为每一段的小结。

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关心青少年、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同情和关心劳苦大众,所以得到广大青少年、进步人士和劳苦大众的爱戴。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