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中的『颜色』
张爱玲小说色彩

张爱玲对颜色有良好的感觉,她的作品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气氛渲染,处处都点染出玄妙多姿的色彩,具有独特的绘画美。
她大量的使用基本颜色词“红”、“绿”“蓝”“白”“黑”“黄”“灰”“紫”“褐”等,不断扩展基本颜色词群的数量,凭借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感受颜色的细微的差别,对不同的颜色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
《张爱玲全集》中,对颜色的描摹是精确的,令人惊奇的。
如“红色”就有33种:朱红、大红、粉红、桃红、橘红、荔枝红、淡红、深红、银红、通红、虾子红、水红、微红、猩红、象牙红、枣红色、霁红、石榴红、玫瑰红、红棕色、肉红、暗红、嫣红、干红、燥红、杏子红、惨红、红焰焰、红通通、红喷喷、红隐隐、红拉拉、红剌剌;如“绿色”就有30种:石绿、湖绿、明油绿、水绿、苹果绿、玻璃翠、橘绿、淡绿、苍绿、鹦哥绿、锈绿、葱绿、海绿、墨绿、棕绿、苔绿、翡翠绿、油绿、橄榄绿、浓绿、翠绿、豆绿、灰绿色、绿莹莹、绿阴阴、绿幽幽、绿黯黯、绿翳翳、绿油油、绿累累;如“蓝色”就有16种:浅蓝,深蓝、孔雀蓝、淡蓝、浓蓝、翠蓝、宝蓝、烟蓝、品蓝、粉蓝、冰蓝、银蓝、瓷蓝、钢蓝色、蓝汪汪、蓝阴阴等,颜色描写上出奇地精确,走进她的文章犹如走进一条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画廊,让人惊喜、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有人评说张爱玲笔下的颜色词“已不复是一种单色,那是一团会说话会表演甚至会吓人的生命,它能把作者掩映在色彩中的语言突兀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张爱玲能如此准确地描绘出颜色的浓淡深浅,单单靠颜色词吗?不是。
笔者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并研究了《张爱玲全集》精装本的文学作品,找到了答案。
颜色词是对客观世界色彩的再现和表现,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但是张爱玲行文时常常异想天开,灵活地采用了通感、移就、夸张、比喻、拈连、拟人等修辞方式,将抽象的颜色诉诸于具体的物象,实现了异乎寻常的感知与传达;同时在精心地点染色彩时运用修辞手法,让具体的物象成了与情境相吻合的意象。
下面具体阐述张爱玲在摹色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修辞手法。
张爱玲小说的色彩世界

【 关键词】 张爱玲 ; 小说 ; 色彩词语 张爱玲曾经在她 的《 天才梦》 …中说 到 : 九岁时 , “ 我踌 躇着不知 道 述 :也 许每一个 男子全都有过 这样的两个 女人 , 少两个。娶 了红 玫 至 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为我 的终身事 业。 ……对 于色彩 , 音符 , 字眼 , 瑰 , 久而久之 , 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 子血 , 白的还是 床前明月光 ’ 娶 ; 我极为敏感。……我学写文章 , 爱用色彩浓厚 , 音韵铿锵 的字 眼 , ‘ 如 珠 了白玫瑰 , 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 粒饭 沾子, 红的却是心 口上的一颗朱 灰’‘ , 黄昏’ ‘ , 婉妙 ’ ……因此常犯 了堆砌的毛病。 由此可见她对 色彩 砂痣。 通过红与 白两个颜色的对比 ,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起来 , 读者留 给 的敏感。在 她的作 品中, 她有 意识地借 助于色彩 语言表 达自 己特定 地 下了深刻的印象 , 也使得张 爱玲 的作 品经久不衰 。 内心感受 , 出栩栩 如生 的人物 , 构拟 使他们 具 有了 生动 丰富的 内心世 3 以 色彩 刻 画 人 物 心 理 、 界, 饱满而充实的人生 ; 如此 , 爱玲小说 中丰富 的色彩 也成为其 不仅 张 她这一次却非常的镇静 , 亮 了火柴, 擦 即看 着它烧过 去 , 火红的小 小说不可缺少地有机组成 部分 , 在表 现小说 背景 、 示人物 命运 、 动 小的三 角旗 , 暗 推 在它 自己的风 中摇摆 着, 移 到她手边 , 移, 她噗 的一声吹灭 情节发展等方面都达到 了很好地效果。 了它 , 剩 下 一 截 截 红 艳 的 小旗 杆 , 杆 也 枯 萎 了, 下灰 白蜷 曲 的 鬼 只 旗 垂
一
、
色 彩 词 与 绘 色 于 形
影 子 。 ( 倾 城 之 恋》) 《
张爱玲的色彩世界

张爱玲的色彩世界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独步奇峰的女作家。
她以其独特的审美感受,通过新颖独创的色彩描写,使她的每部小说都鲜活动人。
本文将从张爱玲小说中色彩运用的特点、作用及原因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她的色彩世界。
关键词:张爱玲;色彩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独步奇峰的女作家,她以其卓著的才华和艺术感染力,为我们展示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上海、香港这两座现代都市中一群群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将那个时代所独有的特质尽收笔底。
作为女性作家,她对色彩的极端敏感和感悟,对美艳和华丽的极端嗜好,使她的每部小说都鲜活动人,从而使其与同时代其他作家泾河分明。
张爱玲曾经在她的《天才梦》中说到:“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为我的终身事业。
对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
……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婉妙’······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
”因此,她的作品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色彩描写。
画家用色彩描写世界而张爱玲用如诗如画的语言来描写,她用自己对色彩的独到感悟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诠释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氛,用浓烈、斑斓的色彩来述说一个衰败的世界。
而从她那如油画般浓郁的色彩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她对于色彩技巧的运用总结起来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颜色的复杂性。
张爱玲对颜色有一种近乎天然的辨别力和近于固执的偏好。
在她的笔下各种色彩层出不穷。
有人对其文集中的描写景物女人的文字进行过统计,21篇共有269处用了带色调的词汇,其中红色54处,白色32处,绿色33处,蓝色28处,黄色26处,青色25处,黑色16处,紫色14处,金色13处,银色5处,米色2处,褐色2处,另外有栗色,藕色,琥珀色,铜色,肉色各一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阅读其作品我们会发现,她在选用这些色彩的时候,并不是采用单一的颜色,她的红色,就有橙红,砖红,枣红,粉红,鲜红,大红,虾子红,橘红,焦红;她的绿色,有墨绿,棕绿,翠绿,暗绿,鲜粉绿,海绿,玉绿,石绿;她的黄有柠檬黄,稻黄,橘黄,象牙黄,鸡油黄,淡黄,乳黄;她的灰又有淡灰。
论张爱玲作品语言中的“白”色艺术

手 ”。综观中 国现代小说 ,许 多女性作家的作 品,更加 明 玲在作 品中大量 地使用颜色词 ,对人 、景 、物 ,她 都调动
显 地 表 现 出 了绘 画 的美 ,而 她 们 似 乎 也 对 这 样 的创 作 方 式 了大 量 的颜 色 词 加 以描 摹 , 使 读 者 产 生 身 临其 境 之 感 , 为 情 有 独 钟 。 在 众 多女 性 作 家 中 , 张 爱 玲 作 品 中 的独 特 的文 塑 造 人 物 、展 示 人 物 性 格 、 渲 染 环 境 气 氛 、 暗 示 人 物 心
抒 情 、 写 意 、 叙 事 ,而 不 是 刻 板 地 摹 写 生 活 。 丰 子 恺 专 它 自 己到 别 处 去 的 ” 颜 色 和 气 味 却 使 这 世 界 显 得 更 真 实 , 门 写 了 《 学 与 绘 画 》 一 书 , 大 力 提 倡 “ 学 与 艺 术 握 尤 其 颜 色 , 是使 人看 得 见 摸 得 着 的 , “ 人 安 心 ” 。 张 爱 文 文 使
说 ,这 次 她 没 有 遵 守 会 话 合 作 原 则 ,欲 言 又 止 , “ 咽 住 反 应 干 脆 是 “ 答 ” ,这 种 无 声 的 反 驳 似 乎 比有 声 的反 驳 又 不
不 说 ,红 了脸 ,低 下 头 只 管 弄 衣 带 ” 。她 没 有 遵 守 量 的 准 更 令 人 难 以 忍 受 。宝 钗 在 宝 玉 那 一 次 次 的 “ 钉 子 ”之 碰 则 ,把 话 说 完 : 自己 看 着 也 心 疼 ,而 且 也 一 反 她 平 日里 含 后 , 也 渐 渐 地 明 白 “ 理 ” :说 教 是 打 不 开 宝 玉 这 块 顽 石 道 蓄 内敛 的作 风 , 直 接 地 表 达 了 自己 的情 感 — — 意属 宝 玉 , 了 ,只 有用 情 感 交流 。在第 6 回 ,宝 钗 洞 悉大 观 园 隐伏 的 危 2 不 仅 仅 是在 表 示 对 宝 玉 挨 打 之 后 的关 心 ,还 大 有深 意 。这 机 ,把 她 的看 法 告诉 宝 玉 : “ 只 听我 说 , 以后 留神 小心 就 你 番 令 人心 旌 摇 荡 的劝 说 使宝 玉 “ 觉 心 中大 畅 ,将疼 痛早 丢 是 了 ,这话 也 不 可对 第 二 个人 讲 ”。宝 钗 这番 话 , 站在 宝 玉 不 在 九霄 云 外 ”,心 中 一番 慨 叹 。宝 钗 以为 她 的劝 说 奏 效 了 , 的立 场 上 ,违 反 量 的原 则 和质 的原 则 ,言 外之 意 是 要 告诉 宝 但 实 际上 却 不是 这 样 ,宝 玉 并没 有 真 正地 领 会其 中的 言外 之 玉 听他 的话 ,他 们 的话 也 不 可 以对 外传 ,情感 表 达 也很 曲隐 意 ,他 的心 理活 动 与 宝钗 所 希望 大 相 径庭 , 宝 玉感 受 到 的只 而 亲 密 ,和 第3 回宝 玉挨 打后 的劝 慰异 曲同工 。 4 是 姐妹 们 对 他 的怜 惜之 情 ,而根 本 没 有领 悟 到 宝钗 “ 仕途 经
张爱玲《传奇》中的色彩词分析

现 当代 文 学
张爱玲 《传奇》 中的色彩词分析
葛 培 苏州大学文学院
摘 要 : 《传 奇》是 张爱玲 解放 前唯 一的一个 小说 集 ,同 时也代 表 了她创作 的 最高成就 。 小说 中使 用 了大量 的色彩 词 ,从而渲染气氛、展示人物、推动情节 ,表达她对人生、人性的诠释和内心感受 ,增加作品的内涵和意蕴,一经发表 便 轰动 了 当时的 上海 文坛 。本 文将 主要 探讨这 本 小说 集 中收 录的 小说 大量使 用 色彩 词 的原 因、 色彩词 的 外部 结构 、色 彩词 的多种作 用 。
④ 形容 词素 +色彩 词素 ,如微 红 、鲜 红 、淡黄 、干黄 、
《日出》等 新派 小说家 作 品,这就 使她 汲取 了两方面 的营 养 。 浅 蓝 、浓 蓝 ;
其 中不得 不提 的是 《红 楼梦 》。她在 《论 写作》中说: “像
⑤ 形容 词素 + “色 ”,如深 色、浅 色 、淡色 ;
绘画 方面起 到 了积 极 的作用 。
全 可 以依 据普 通色彩 词 内部不 同词素 的搭 配情况 ,来 对普
3、西 式教 育所养 成的罗 曼蒂 克式 的想 像力 和审美 力; 通色 彩词进 行分 类 。具体 隋况如 下:
张爱 玲从 小接受 的是家 庭 中的 “西 方文 明 ”的思想 ,
①色 彩词 素 +色彩词 素 ,如 蓝灰 、蓝绿 、青 黄 、红黄 、
关键词 :张爱玲; 《传奇》;色彩词
第一章 《传奇 》中色彩词的使用情况及其原因 颜 色 词整理分 类 ,下面我 们就 分别对 此进 行说 明:
张爱玲 是 “洋 场仕 女世 界的丹 青好手 ” ,她的作 品建
第一节 具体 色彩词 分类
张爱玲作品中的“颜色”

急切地想吞读下去不可。读下 去就像
听凄幽的音乐……她的比喻是聪明巧
妙的……她的鲜明色彩,又如一幅图
画. 对于颜色的渲染 , 就连最好的网
画也赶不上……而张女: 真可以说是 } =
一
深邃 ,还时时透出一股寒意甚浓 的冷 气 ,它不 同于初秋 落叶轻舞的微凉 ,
而 是隆冬腊 月孤 风横扫 过枯枝 的生 冷。这 与张爱玲对待她作品中人物的
i 作 家 。 j 。 诈 品
张爱玲是一个才女 ,其作 品中颜
色的运用正如她的形象 ,在当代文学 史上独树一帜 ,像一抹 如血 的残阳 , 冷寂而又绚烂 , 凄幽而又张扬。
“ 丽笙大约是不知道客厅里钉 靡
J J 与 { 张 \
爱
盾人物的结合给了张爱玲 与众不同的
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 里,一
1 ● ● ● ● ● ● ● ● ● ● ● ● ● ● ● ●
条条 ,一抹抹刺激性的犯 冲的色 素,
窜上 落下 ,在水底下 厮杀得 异常热 闹。 (倾城之恋》 ” 《 ) 充溢着张爱玲作品的这些亮丽色 彩让许多读者着迷。与张爱玲齐名的
女作家苏青这样赞颂过她 : “ 我读张
截 印度式桃红皱搁窄脚裤。 (倾 ” 《
“ 望过去最触 目的便是码头 L固 ●沈 丽沽
●
城之恋》 )
富足养分。她三岁便会背唐诗,步履
尚在蹒跚中便站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
藤椅 前吟诵 “ 商女不知亡 国 ,隔江 恨 犹唱后庭花 ” ,她七岁便 会写小 说 ,
列着 的巨型广告牌 , 的 、 红 估 的 、
基因 ,赋予了张爱玲不同的性格 、不
同的命运。封建官僚家庭充满陈腐之 气 ,阴暗潮湿,而权贵和金钱又簇拥
张爱玲作品中的红绿蓝词群分析

( )由表 示带红色 的事物 的语素加上 “ 2 红”构成 ,既指
名 式 。 如 :桃 红 、橘 红 、 荔枝 红 、虾 子 红 、 猩 红 、 枣 红 色 、
惨红
千红
惨淡 的红色
干 枯 发 红 的颜 色
燥红
收 稿 日期 :2 0 —0 —2 09 6 5
干燥发红 的颜色
红刺刺 等 ,这些红色词群 ,就是以 “ 红”作为词 根 ,派生 出
一
大群合 成词 ,它们组成 了以 “ ”为核心 的同族词群 ,这 红
些词 在构词 上可分 为几种情 况:
() 1 一部分词 由表红颜色的不成词语素加上 “ 构 成, 红”
即组合式,如 :朱红
微红
嫣红
红 的程 度很浅
重叠式形 容词 ,作 定语 、谓语 、补语都要在后面加 “ 。 的”
关键 词 : 张 爱玲 ; 红; 绿 ; 蓝
中图分类号:H 3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7— 2 9( o 9 9O 5 一4 6 3 2 1 2 0 )0一 13 O
霁 红 、石 榴 红 、玫 瑰 红 、 肉红
第3 卷 第9 0 期 20 0 9年 9月
湖 南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m a u n Unie st i n e a d En n rng ou l H na Of V r iyofSc e c n giee i
V01 O. . N 9 30 S p. H9 e 20D
下面笔者将对 张爱玲作 品中使用较多的基本颜色词红色、 绿
色、蓝色 的构词做 些分析 。
如果分析这些 词的意义 内容 ,可以看 到, 他们都是表示 红 的不 同深浅、亮度、色调 的词,绝大多数词 的适 用对象也
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

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摘要:对于张爱玲来说,无论她为其笔下的意象附着上多么明艳的色彩,她人生的底色永远是苍凉。
本文撷取张爱玲小说中红、白、蓝、黄四彩意象,进行诠释,探寻她构筑文字的技巧,解读意象背后的信息。
关键字:张爱玲小说色彩意象张爱玲是喜欢颜色的。
“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颜落色的时候是凄惨的;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喜的,使这世界显得更真实。
”(张爱玲《谈音乐》)但颜色不同于具有广延性的空间形体,可以独立存在,它必须附着在形体之上。
为此,张爱玲替颜色寻得了意象这一介质,充分展示其美学观念。
在她的小说里,自然景物,如月亮、花草、树木、风、雨,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光影变化中,随人物内心的波动而设计。
小说的“颜色”是视觉化语言,曲折有致的叙述流程中,漂浮着妩媚的花朵,那就是意象。
它们润滑了叙事,使文字变的不那么平面、单向,拓展了叙事的纵深。
夏志清说,钱钟书的巧妙譬喻,沈从文的乡村风景,在描写上可与张爱玲相比,但在意象上只能让张爱玲独领风骚。
我们知道,意象是意中之象,不能忽视的是所有的象都是“观”(眼观或心观)的结果,无论是物象、事象还是意象,只有“如在目前”,能够“看得见”,才能被称作“象”。
而一个倾向于视觉中心的意象,一方面表现在“色”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形”上。
张爱玲小说意象以色附形,将红、黄、白、绿、蓝等色彩自然调和,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突出一种色彩,产生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这使她的行文颇似西洋油画,涂涂抹抹,色彩斑斓。
一、红色,摇曳出多彩的人生红色,作为热血、生命、亢奋的表情色,最能体现原始经验意象,有着狩猎、战争、人类繁衍的明显特征,是原始单色崇拜最早最普遍的色彩。
张爱玲的母亲曾教她油画,教导她画图背景最避忌红色,因为背景看上去应有相当距离,红背景总觉近在眼前。
这对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使得她在对背景色彩的处理上,几乎彻底摒弃了红。
但这并不妨碍她将红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作品中的『颜色』
作者:沈丽洁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12期
张爱玲是一个才女,其作品中颜色的运用正如她的形象,在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像一抹如血的残阳,冷寂而又绚烂,凄幽而又张扬。
“靡丽笙大约是不知道客厅里有人,脸上湿漉漉地还挂着泪珠儿,赤褐色的头发乱蓬蓬地披在腮颊上。
身上穿着一件半旧的雪青绉纱挖领短衫,象牙白山东绸裙。
”(《沉香屑第二炉香》)
“阳台上有两个人站着说话,只见一个女的背向着他们,披着一头漆黑的长发,直垂到脚跟上,脚踝上套着赤金扭麻花镯子,光着脚,底下看不仔细是否汲着拖鞋,上面微微露出一截印度式桃红皱搁窄脚裤。
”(《倾城之恋》)
“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桔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热闹。
”(《倾城之恋》)
充溢着张爱玲作品的这些亮丽色彩让许多读者着迷。
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这样赞颂过她:“我读张爱玲的作品,觉得自有一种魅力,非急切地想吞读下去不可。
读下去就像听凄幽的音乐……她的比喻是聪明巧妙的……她的鲜明色彩,又如一幅图画,对于颜色的渲染,就连最好的图画也赶不上……而张女士真可以说是一个仙才了。
”张爱玲作品中颜色的运用的确是别具一格,她与其他作家运用颜色的风格截然不同,琼瑶也善用色彩,但她常用的色彩是淡紫、淡蓝、粉红,白色也是纱白,总给人一种轻盈、飘逸、朦胧、诗意的感觉。
而张爱玲常用“赤褐色”“雪青”“绿油油”“漆黑”等颜色,这些颜色绝对没有一丝艨胧和飘逸,纯纯的色调,毫不含糊,而且这些颜色深沉而酽实,仿佛是张爱玲蘸着接近饱和的画笔一次又一次涂抹她的作品,涂了待干,干了再涂,一遍又一遍,直到那些颜色发亮发冷为止,红必是如血的残阳,绿必是如幽冷的深潭,而金一定是在黑乎乎的角落里散发出的沉重光芒。
张爱玲为何偏爱这些别人不敢用的色调呢?这与她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张爱玲是贵族的后裔,她的祖父张佩伦是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父亲身上有着典型的遗少作风,染有弄花捧月的旧习气,性情暴戾乖张。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足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她深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清丽而又孤傲。
这样两个性格矛盾人物的结合给了张爱玲与众不同的基因,赋予了张爱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命运。
封建官僚家庭充满陈腐之气,阴暗潮湿,而权贵和金钱又簇拥出凝重的亮丽来。
现代西方生活颓废糜烂、玩世不恭,同时又浪漫诗意、新颖大胆,这又成就了张爱玲精细考究的审美格调。
张爱玲用色之纯是贵族血统酽实的纯,她用色之亮是中西合璧闪耀出的光泽,这种纯实的亮色在陈腐的环境中散发出阴湿的冷意,给人一种逼仄压抑之感。
张爱玲用色华美、醇厚、凝重,这与张爱玲自小接受古典文学熏陶分不开。
张爱玲在一种书香与旧僚气并融的环境中成长,如鱼得水般发挥了她善悟的特性,汲取了她成就自己的富足养分。
她三岁便会背唐诗,步履尚在蹒跚中使站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吟诵“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她七岁便会写小说,十几岁看《红楼梦》《西游记》。
古典文化的渊博、深沉、浩瀚给了张爱玲厚实的底蕴。
如果说权利和金钱簇拥出来的亮丽是凝重的亮丽,那这种凝重也只是地位、威严、身价的凝重,而张爱玲从古典文化长河中汲股的却是底蕴的凝重,人格的凝重,
张爱玲用的颜色五彩缤纷,华丽深邃,还时时透出一股寒意甚浓的冷气,它不同于初秋落叶轻舞的微凉,而是隆冬腊月孤风横扫过枯枝的生冷。
这与张爱玲对待她作晶中人物的态度有着极大的关系。
作为作家,张爱玲一直用深邃的冷跟旁观世事,不投入任何的情感。
这种冷静客观近似乎冷漠的态度,给她的作品蒙上了深沉的孤独、清醒的失落和无奈的没落。
因此,再亮丽的色彩也必然散发出沉重的叹息,让读者爱惧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