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作者简介 陶渊明简介及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陶渊明简介《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

陶渊明简介《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

陶渊明简介《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

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

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

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作品名称,桃花源记。

创作年代,东晋。

作品出处,《陶渊明集》。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陶渊明。

缘4溪行5。

忘路之远近6。

忽逢7桃花林。

夹岸8数百步。

中无杂9树。

芳草鲜美10。

落英11缤纷12。

渔人甚异之13。

复14前15行。

欲16穷17其林。

林尽水源18。

便19得20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21若22有光。

便舍23船。

从口入。

初24极狭。

才通人25。

复行26数十步。

豁然开朗27。

土地平28旷29。

屋舍30俨然31。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32属33。

阡陌34交通。

鸡犬相闻35。

其中往来种作36。

男女衣着37。

悉38如外人39。

黄发垂髫40。

并41怡然42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43。

问所从来44。

具45答之46。

便要47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48来问讯49。

自云50先世51避秦时乱。

率52妻子53邑人54来此绝境55。

不复56出焉57。

遂58与外人间隔59。

问今是何世60。

乃61不知有汉。

无论62魏晋。

此人一一为63具言64所闻65。

皆叹惋66。

余67人各复延至68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69。

此中人语70云:“不足71为72外人道也。

”既73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74。

处处志之75。

及郡下76。

诣77太守。

说如此78。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79。

遂80迷。

不复得81路。

南阳刘子骥。

高82尚士83也84。

闻之。

欣然85规86往。

未果87。

寻88病终89。

后遂无问津90者。

注释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

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

他顺着溪水行船。

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桃花源记原文解释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解释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解释及赏析桃花源记原文解释及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

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原文解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原文】桃花源记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7],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9],髫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10],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处处志之[14]。

及郡下[15],诣太守说如此[16]。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17],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8]。

未果,寻病终[19]。

后遂无问津者[20]。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

这里年代是假托的。

[2]武陵:郡名。

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

桃花桃花源记原文

桃花桃花源记原文

桃花桃花源记原文
摘要:
一、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二、桃花源记的故事梗概
三、桃花源记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四、桃花源记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
正文:
【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著名文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陶渊明,字元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作品以田园诗和散文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通过描绘一个安宁和乐的理想世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桃花源记的故事梗概】
《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渔夫误入桃花源的奇幻经历。

在桃花盛开的时节,渔夫沿着溪流捕鱼,偶然发现了一片桃花林。

沿着桃花林前行,渔夫发现了一个山洞,洞内豁然开朗,竟是一个安宁和乐的理想世界。

在那里,人们过着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生活,渔夫被邀请与他们共度一段美好时光。

临别时,渔夫被告知不要告诉外面的人这个秘密世界,但他还是忍不住向太守报告了此事。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地方。

【桃花源记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林和桃花源象征着世外桃源,寓意着作者对理想生
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渔夫的奇遇揭示了人们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失望。

文章以神秘的方式展现了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的对比,突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桃花源记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优美的文笔、寓意深刻的故事和富有哲理的思考,赢得了古今读者的喜爱。

桃花源记》不仅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品,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桃花桃花源记原文

桃花桃花源记原文

桃花桃花源记原文
摘要:
一、桃花源记背景介绍
二、桃花源记作者与创作背景
三、桃花源记原文内容概述
四、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正文:
【桃花源记背景介绍】
《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大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一个渔夫误入桃花源的奇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厌倦。

桃花源成为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向往的仙境,寓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桃花源记作者与创作背景】
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

他出身于破落的地主家庭,曾历任江州祭酒、荆州参军等小官。

陶渊明因不堪世俗纷扰,选择隐居生活,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桃花源记》正是他在隐居期间创作的经典之作。

【桃花源记原文内容概述】
《桃花源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渔夫沿着溪流捕鱼,不小心迷路,来到了一个桃花盛开的美丽地方。

在那里,人们过着和谐、安宁的生活,没有战争、赋税和劳役的困扰。

渔夫离开桃花源时,人们告诉他不要告诉外面的人,因为他们已经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不想被外界的纷扰所玷污。

【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桃花源记》以优美的文字、寓意深刻的故事,展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美好画卷。

文章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赏析导语:《桃花源记》是作者笔下的一个世外桃源,表现出了作者的向往,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桃花源记》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

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曾祖陶侃(kǎn)做过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破落。

他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处在动乱社会,很难有所作为。

他喜爱山水,不慕荣利,为了养家,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

41岁时任彭泽令,仅80余天,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由离职,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直到去世。

著有《陶渊明集》。

陶诗约存120首,文10余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热爱田园生活,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构思奇特,语言清新,质朴自然,个性鲜明,具有独特风格,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记》的组成部分,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又由于他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记和诗内容一致,但重点和表现手法不同。

文章全用客观的记叙方法,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情节,而诗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美好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由于本文的创作,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的地方,或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斗争的幻想境界。

在人类发展史上,“桃花源”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理想国度的蓝图之一。

【注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这里指东晋(公元317──420年)。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公元376──396年)。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捕鱼为业:以打鱼为职业。

为:动词,作为。

《桃花源记》作者介绍

《桃花源记》作者介绍

《桃花源记》作者介绍《桃花源记》作者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

他本身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在他年轻时就已经当官,之后没几年,就选择了辞官归家。

正因为他本身很有才华,所以很多人请他回去,他也未曾回去。

只是在田园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

他也是一个非常有气节的人,他从不肯为了那五斗米去折腰,谄媚上司。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作者介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作者介绍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晋世名渊明,入刘宋后改名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大约生于365年。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父名史不载,存疑。

)少年生活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

其母是孟嘉的女儿,孟嘉是陶侃的女婿。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逯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

陶渊明简介桃花源记

陶渊明简介桃花源记

陶渊明简介桃花源记陶渊明简介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原文/《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摘要:这里人告诉他说这里情况不值得对桃花以外世人说啊,开端先以美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林作铺垫引出质朴然化外世界,这就缩短了者与作品心理距离把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桃花《桃花记》是东晋人陶渊明代表作这也是八年级语必背古都知道容翻译吗?下面由编提供关桃花记陶渊明翻译及赏析希望对有助!桃花记陶渊明原桃花记陶渊明晋太元武陵人捕鱼业缘溪行忘路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步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便得山山有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乐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具答便要还设酒杀鸡作食村闻有人咸问讯云先世避秦乱率妻子邑人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欣然规往寻病终遂无问津者桃花记陶渊明翻译东晋太元年有武陵人以捕鱼职业有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远近忽然遇到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走没有别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桃林溪水发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座山山上有洞口里面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人通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田地美丽池塘和桑树竹子类田路交错相通村落能听到鸡鸣狗叫声音那里面人们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穿戴完全像桃花以外世人老人和孩都悠闲愉快得其乐桃人看见渔人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己里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人听说有这样人都打听消息他们己说前代祖先了躲避秦朝候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到这写出人世隔绝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是和桃花以外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件件他们详细说出己知道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人各又邀请渔人到己都拿出酒和饭菜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这里人告诉他说这里情况不值得对桃花以外世人说啊渔人出到了他船就沿着旧路回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寻先前做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到原路南阳刘子骥是高尚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就没有探访人了桃花记陶渊明赏析开端先以美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林作铺垫引出质朴然化外世界那儿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吵吵嚷嚷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切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句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归根结蒂是因没有高踞人民头上私利相攻伐统治集团这幻想桃世界对生活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现实世界人们说无疑是令人神往作者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气氛使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境界当现实是不存只是作者通对社会构想,艺术地展现了社会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种精神寄托桃花庭多主干庭(三代堂)从其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词便可以看出结构也颇有巧妙处作者借用说笔法以捕鱼人历线展开故事开头交代代、渔人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者与作品心理距离把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桃花相反如开头就是山虚无缥缈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感染力也就会打折扣不足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者从这朦胧飘忽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依旧充满了对它依恋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笔又使全有余不穷趣猜你喜欢王君桃花记课堂实录行桃花记法作品3陶渊明名句描写桃花记写景作5关陶渊明诗歌历史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

东晋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做过几年小官,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有《陶渊明集》,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陶渊明作品赏析:
1、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一
巨猾肆威暴,钦駓违帝旨。

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

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

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
4、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

亭亭凌风桂,八榦共成林。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

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5、答庞参军·其四
嘉游未斁,誓将离分。

送尔于路,衔觞无欣。

依依旧楚,邈邈西云。

之子之远,良话曷闻。

6、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五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

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

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

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7、归鸟·其二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而归。

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8、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9、饮酒·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10、饮酒·幽兰生前庭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11、酬刘柴桑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12、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13、饮酒·其四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14、归鸟·其一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

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15、停云·其二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16、饮酒·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17、时运·其二
洋洋平潭,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18、蜡日
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19、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八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20、劝农·其六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