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技巧复习SW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复习

•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 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 应、托物言志等 •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 入题、卒章显志、景结情、总 分得当、小见大、层层深入、 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 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 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 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 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 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 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 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 门见山。 ③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 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 反语、反复等。
•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 味。 • “形”、“色”是视觉角度; • “声”是听觉角度; • “态”分为动态和静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 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 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 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 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 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 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 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 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属于言志。
• 、诗歌表达技巧 •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 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 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 抒情 抒情: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 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 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复习)

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一览表1.表达方式(表达方法):记叙、描写、抒情、议论(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志:即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史抒情——借古讽/伤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咏史怀古诗);借典抒情(用典抒情)(2)描写手法:动和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和实(虚实结合、以虚衬实)、远近结合、声色结合、点面结合、俯仰结合、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2.表现手法(狭义):对比对照、烘托衬托(正衬、反衬)、渲染、象征、联想与想象、比兴、用典、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3.修辞手法(针对具体的句子):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双关(语义或谐音)、设问、反问、反复、顶真、反语、通感、对偶等4.结构特点(构思立意、篇章结构、艺术构思):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以小见大、浑然天成、画龙点睛、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补充】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注】1.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即表达方式的具体化)也是表现手法。
2.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表现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两者的联系:当某种修辞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手法也可以视为表现手法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答题步骤:1、明手法(明确具体用了什么手法)2、阐运用(阐释哪些诗句体现了该手法的运用)3、析效果(分析此种手法的艺术效果)【牛刀小试】说说下列诗句的艺术手法:3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4 .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归纳最全)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 - 表达技巧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第一节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1)总论一一情与景的关系(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基本形式:①触景生情(景T情):②以景结情(情T景):③缘情布景: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⑤景略情在:(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①以乐景写乐情②以哀景写哀情:③以乐景衬哀情④以哀景写乐情2、借物抒情(1)定义及举例(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三)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1、点染2、曲直3、隐显4、移情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一)基本概念:(二)考试重心(三)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1)定义(虚实的内涵)(2)“虚”的三类内容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一一“虚实相生”①相反相成②相辅相成(4)“虚”与联想、想象2、动静结合(1)基本概念(2)常用方式一一以动衬静3、点面结合4、细节描写5、色彩的渲染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7、白描&疏密9、诗中有画:二、议论三、记叙第二节:修辞手法一、比喻四、借代七、设问二、比拟五、夸张八、反问三、双关六、对偶九、互文十、列锦(一)定义(二)作用(艺术效果)1、凝炼美。
2、简远美。
3、含蓄美卜一、迭字第三节表现手法一、象征:(一)定义(二)条件与特征(三)作用: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二、联想和想象(一)定义及举例(二)联想、想象与夸张(三)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四)特别提醒一一勿泛化使用三、抑扬(一)概念:(二)分类1、欲扬先抑2、欲抑先扬(三)相关范畴一一褒贬1、似贬实褒2 、似褒实贬四、衬托(一)概念:(二)分类:1性质分类(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与表达技巧

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与表达技巧作为中学生的你,随着高三的到来,复习备考压力逐渐加大。
而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高考来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诗歌鉴赏与表达技巧更是高考中的热门考点。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中学高三语文复习中的诗歌鉴赏与表达技巧。
一、诗歌鉴赏1. 了解诗歌体裁和基本元素在进行诗歌鉴赏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不同的诗歌体裁和基本元素。
常见的诗歌体裁包括诗、词、赋等。
而在具体鉴赏时,需要注意作者、题目、体裁、韵律、意境等基本元素的分析和阐述。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诗歌是通过独特的语言艺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确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借助怎样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这一主题,进而展现出什么样的意境。
3. 解读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修辞手法是诗歌所特有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的运用使诗歌更富于表现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等。
意象则是通过作者的描写创造出具体的形象,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4. 分析诗歌的结构与韵律诗歌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它的结构和韵律也是需要被分析和解读的。
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可以从诗的布局、节奏、押韵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与韵律,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诗歌表达技巧1. 提炼中心思想在写作诗歌时,首先需要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诗歌的灵魂,是整首诗的核心。
通过思考和把握中心思想,可以更好地创作和表达自己的诗歌作品。
2. 借助修辞手法和意象进行表达诗歌是一种富于感知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意象,使作品更具韵味和艺术感。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修辞,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3. 注重节奏和押韵的运用诗歌的节奏和押韵是表现诗歌韵律美的重要元素。
在写作诗歌时,可以通过考虑诗句的长度和音节的变化,使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加协调和流畅。
同时,押韵也是诗歌表达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一、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E二、考纲解读:表达技巧一般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命题。
从近五年全国的考试情况来看,表达技巧这一考点命题率占90%,基本上是表达技巧加上语言、形象或情感式的出题方式。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一)修辞方法: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梳理

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梳理一、诗歌的表达方式 1.押韵:诗歌中的押韵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把相似音的字放在相应的位置上,创造出韵律感。
2.节奏:诗歌的节奏感是通过重复、变化或强调特定的音节、字或词组来实现的,可以增强诗歌的表达力。
3.比喻:通过比喻的手法,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进行联系,以达到表达作者真实感受的目的。
二、诗歌的写作技巧 1.形象的描写:运用鲜明的形象描写,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刺激,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表达。
2.情感的表达:通过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进而产生共鸣。
3.语言的选择: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诗歌更加生动且易于理解。
三、诗歌的创作步骤 1.主题选择: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主题,可以是自然景观、人物、生活经历等。
2.构思思路:根据主题思考创作的思路,可以是通过比喻、对比、叙述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受。
3.写作过程:在思路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写作。
可以先进行草稿的写作,然后逐渐完善,注意诗歌的语言和形式。
4.反复修改:完成初稿后,进行反复修改,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5.分享与反思:将作品分享给他人,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同时也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
四、诗歌的欣赏与鉴赏 1.注意诗歌的内涵:诗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还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欣赏诗歌时,要注意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感受诗歌的韵律:诗歌中的韵律感是其独特之处,通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注重诗歌的音感:诗歌中的音韵美是其魅力所在,通过欣赏诗歌的音韵美,可以体验到诗歌所带来的美感。
通过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以及欣赏与鉴赏诗歌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无论是作为读者还是创作者,都能够从中感受到诗歌独特的魅力。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知识清单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术语一、表达技巧知识清单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
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
4·夸张。
夸张就是把事物夸大或缩小,它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
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5·比拟。
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例如:“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复习教案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能够准确捕捉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表达技巧,深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1. 回顾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2. 分析一些经典诗歌,找出其中的表达技巧,并解读其内涵和情感。
3. 进行诗歌创作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创作出有深度的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回顾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对这些技巧有清晰的认识。
2. 分析一些经典诗歌,找出其中的表达技巧,并解读其内涵和情感。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学生汇报的形式进行。
3. 进行诗歌创作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创作出有深度的诗歌。
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也可以给出特定的主题或情境。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诗歌创作,评估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诗歌创作,评估学生对诗歌内涵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诗歌示例:准备一些经典诗歌,用于分析和讲解诗歌表达技巧。
2. 诗歌创作素材:准备一些诗歌创作的素材,如主题、情境等,供学生创作时使用。
3.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用于展示诗歌示例和讲解相关知识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来讲解和示范各种表达技巧。
2. 运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采用实践性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创作诗歌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
七、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首简单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3. 分析:分析经典诗歌作品,找出其中的表达技巧,并解读其内涵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动静结合; 白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 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 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 备的特色。 •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 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 点。 •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 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 的用意。 •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具体解释是如何运用这种 手法的; 3、总结这种手法的运用起到了什么作 用(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 春暮西园 高启
•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体验真题
2、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 晓至湖①上【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进行赏析。(3分)
• 此诗作者为金代诗人元好问,时金已灭 亡,作者已入暮年,返回故里,与世无 争。其借未开之海棠,寄托自己独善其 身的态度。 •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 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 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体验真题
• 1、2012年 (浙江卷)
•
未展芭蕉 (唐)钱珝
点击考纲
• 《2012年湖南省高考考试大纲》: •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 •4、鉴赏评价D: 达技巧; •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
高考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
感受真题
• 春暮西园 高启 •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知识储备1
1 表达方式
表 达 技 巧
2 表现手法
记叙 议论 抒情 描写
3 修辞手法 4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知识储备2
表现手法
1、对比 2、正衬 (烘托) 3、反衬: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 4、虚实结合 (联想和想象、回忆、梦境) 5、白描 6、细节描写 7、侧面虚写(如:以对方写自己) 8、象征、托物言志 写景手法: 衬托渲染 色彩搭配 白描细描 近景远景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
• 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边乘凉。池 边的小草摇头晃脑,向诗人报告“风来 了”。诗人急忙敞开衣襟,企图把这阵 西风全拦住,不让它溜走一点,好尽情 享受这难得的凉风。虽然已经到了傍晚, 那些娇嫩的荷花还是害怕天气的炎热, 低着头在碧绿的荷叶下躲躲藏藏,不敢 抬起脸来呢!
• 诗的一、二两句写,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 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快风,用“细草摇头”来 衬托自己的心情。在移情于景时是使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鲜活生动,富有情趣。诗的三、 四句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所以觉得 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 下不愿露面,表现了诗人的欣喜,喜悦之情。 用小荷的情来表现诗人自己的情。用荷花的 “深藏”来写出天气之热,化静为动,富有动 态美。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 的是热,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
请结合句子具体分析这首小令最突出的表达技巧?6分 指出手法 参考答案:1、小令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2、作者并未着
意刻画思乡的愁苦,而是以“枯藤”、“老树”、“昏鸦” 具体分析 等意象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 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 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更 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 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3、让我们更深刻地 作用(情感) 体会到了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念家乡的伤感之情。
•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要点:表达技巧(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白描) 指出手法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首句中“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 具体分析如何运用 草萋萋的明媚春景。次句“过”字,点明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 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末句“菜畦”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 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 作用(情感) 然情趣。 全诗选取“绿池”、“芳草”、“蝶”等动静皆备、丰富 唯美的意象,营造出恬静优美的意境,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 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传统设题方式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 现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 果? 3、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这 一手法的?
例题探究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体验真题
• 3、【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 琅琊溪 • 【宋】欧阳修 •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① 。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 [注] ①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 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 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此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 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 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 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 寂寥空旷的深山里,山顶的积雪在融化, 由它而汇成的小溪,水位也在不断上涨。 游客们从横跨溪水两岸的古老简易木桥 到达彼岸,我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是远还是近,只见从那溪水里流出了山 里的落花。
• 这首诗采用以动衬静的表达技巧。以“折苇有 声”反衬环境的静谧,构建了开阔、淡雅、幽 静、清新的意境,表达作者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把景写活了;以近景远 景对比,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近景 与远景结合,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 形象丰满,层次分明,构建了开阔、淡雅、幽 静、清新的意境,表达作者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体验真题
4、(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
两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修辞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 尽显“荷”的哀婉之态,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之情;而 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 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巩固练习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将潭面 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辉下银 盘里的一颗青螺,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 衬,相得益彰(步骤二).两个比喻的运用把人与 自然的关系表现得十分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 得高旷清超,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 (步骤三).
• 纯以笔勾勒线条而不设色一是绘景的语 言要朴素、简洁,不能过多地堆砌词汇, 不能过多地渲染,只寥寥数笔,便勾勒 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二是 景物描写要鲜明、准确,但要防止因用 笔过少,造成“空洞无物”的错误,它 要求的是既要简洁,又要传神。 •
知识储备3
修 辞 手 法
01、比喻 02、拟人 03、对偶 04、用典 05、夸张 06、双关:谐音双关 07、起兴 08、叠字 09、互文 10、反问
参考答案:①动静结合:“动有声” 、“淡无影”,一动一静(听 与视觉相结合;远景近景的结合)。②对偶:“折苇”对“遥山”, “动有声”对“淡无影”。节奏优美,形象丰满,层次分明,构建了 开阔、淡雅、幽静、清新的意境。
• 这首诗情感丰富。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 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 的晓湖之景。诗人亲近自然,心情平静而闲适, 渴望像野凫一样回归自然。但 “安得学野凫” 又可看出作者向往自由以及对自由暂不可得的 惆怅之情。 • 【译文】 • 出了城郭之时,正值破晓,天色微明。站在湖 边,平静的湖面令我心绪宁静。水面泛起了清 凉的薄雾,渐渐弥漫长空。那水中弯曲的芦苇, 发出哗哗的声响;遥远的青山淡如青墨,若隐 若现。慢慢地我望见了那轮绚烂的朝阳初升, 金色的晨曦中,只见三三两两的小舟静静地停 靠在岸边。我怎能学得野鸭一般,在波光荡漾 的湖面上,去追逐远方清朗的光影呢?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 枝间新绿一重重, 芳心犹卷怯春寒。 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 爱惜芳心莫轻吐 会被东风暗拆看。 且教桃李闹春风。 •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第一首: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把“未展芭蕉”比作绿色的冷烛。 第二句把芭蕉心,比作“芳心” ,把芭蕉拟人化。三、四两句把未展芭蕉比作 未拆封的书札。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芭蕉的怜爱之情。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 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以“桃李”来衬托海棠的高洁。作者以此来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 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