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目录1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2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2)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5)3.1 层序地层理论 (5)3.2 坡折带理论 (6)3.3 复式输导体系理论 (7)3.4 相势控藏理论 (7)4 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和技术 (8)4.1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准确选区选带是隐蔽油藏勘探的基础 (9)4.2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采集、高保真处理是隐蔽油藏勘探的保障 (11)4.3 多井多层位标定、构造精细解释、变速成图是隐蔽油藏勘探成功的关键 (12)4.4 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地震正反演等预测技术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手段 (14)4.5已钻井重新认识、“滚动勘探”模式是隐蔽油藏勘探的重要途径 (16)4.6 应用油气化探技术勘探隐蔽油气藏 (16)4.7按照隐蔽油气藏的类型选择勘探方法 (17)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8)5.1 存在问题 (18)5.2 发展趋势 (18)参考文献 (19)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可供勘探的构造圈闭日益减少,隐蔽油气藏已成为未来最具储量接替前景的勘探目标。
所谓隐蔽油气藏通常是指以地层、岩性为主要控制因素、常规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⑴。
隐蔽油气藏成条件复杂、圈闭形态不规则、埋藏和分布具有隐蔽性、勘探难度较大,人们对隐蔽油气藏研究还不系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完善。
本文结合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思路与技术,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隐蔽油气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指导日后隐蔽油气藏勘探。
1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关于隐蔽圈闭,最早在1964年由美国著名石油学家Levorsen进行了完整的论证,随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古地貌圈闭的油气勘探。
目前普遍认为,隐蔽圈闭是指用常规技术方法和手段难以识别的圈闭,它们主要是由于沉积、古构造运动、水动力变化及成岩作用所引起的,包括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上倾尖灭、透镜体、古河道、潜山、礁体及裂缝圈闭等。
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 国许多含油气盆地 ,特别是叠合含油气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层 、多个烃源 区、多期油气生成 、多个
油气系统或子系统控油 、多期油气充注聚集 ,同时又遭受多期破坏特点。因此准确分析经历了多期构造
运动的复杂含油气盆地的油气运聚期次 、认识油气成藏过程 ,深化油气分布规律 、提高油气勘探效益的 重要研究内容。不同时期人们研究油气成藏充注的手段不同,传统的成藏期分析主要从生 、储 、盖运 、 聚、 保各项参数有效配置 ,根据构造演化史 、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作 出推 “ ,随着地球化学分 析手段 的深入 , 0 2 世纪 9 年代 以来成藏期分析是在构造发展史 、 0 埋藏史 、 热演化史 、 沉积成岩史等地质 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寻求油气成藏的直接地球化学证据。
1 油气成藏期 “ 正演"分析方法
“ 演 ”分析 方法 建立 在盆 地演 化史 、构 造演 化史 、沉 积埋 藏 史和 热史 研究 的基 础之 上 ,从而 将油 正
气充注与地质时间有关 的圈闭发育和源岩生排烃结合起来判断油气成藏期。 1 . 1根据圈闭发育史确定成藏期 油气藏是烃类流体在圈闭中聚集的结果 , 所以成藏期只能与圈闭的形成期相当或晚于圈闭的形成期。 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叠合含油气盆地 ,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均有圈闭的形成 ,或者说盆地的不 同演化阶 段预示着圈闭的不同发育阶段 , 而油气注入的滞后性决定了圈闭的形成期只可能是油气注入的最早时间。 圈闭发育史准确确定的基础是沉积埋藏史和构造发育史。 1 . 2根据烃源岩主要生烃期确定成藏期 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生成 、运移 、聚集的结果 ,因此源岩 中油气生成并排出的主要时期则是油气藏 形成的上限。 烃源岩在地温梯度高的快速沉降盆地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早 , 如前陆盆地地区; 相反在地温梯度低 的缓慢沉降盆地 ,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晚。 生烃期分析 的准确性取决于烃源岩层位 、古地温梯度和埋藏史的准确确定。其中热史恢复的基本方 法包括随机反演法 、古地温梯度法和古热流法 ,烃源岩的生烃史分析方法则包括 T I a R T、E s o和化学动 v 力学 等方 法 。 1 . 3根据油藏饱和压力确定成藏期 油藏在饱和压力情况下 ,其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相等。如果油气藏形成之后 ,饱和压力没有发生变
中国石油致密油勘探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关键字:中国致密油,勘探开发成果,理论认识,配套技术,面临挑战,工作建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致密油是指夹在或紧邻优质生油层系的致密碎屑岩或者碳酸盐岩储层中,未 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而形成的石油聚集[1],一般无自然产能,需通过大规模压 裂才能形成工业产能[1-4]。致密层的物性界限确定为地面空气渗透率小于 1mD、地 下覆压渗透率小于 0.1mD 左右。近年来,美国石油勘探大力推广水平井体积压 裂技术,致密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继 2000 年巴肯致密油、2008 年鹰滩致密油 突破后,2012 年蒙特利致密油又获重大突破,产量快速上升,2012 年产量达到 9690 万吨左右[5],改变了美国能源供应格局。
③分布范围相对较小、累计厚度大、“甜点”富集。北美致密油分布范围较 大,厚度相对较小。北美巴肯组中段 2a 致密油单层厚度 0.5~15m,分布面积 7 ×104km2;Eagle Ford 致密油层厚 40~60m,分布面积 4×104km2。中国鄂尔多斯 盆地长 7 段致密油单砂体厚 10~15m(图 1),分布面积达 1.15×104km2,甜点面 积 1400km2;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层厚 40~70m(图 2),分 布面积 980km2,甜点面积 486 km2。
5
形成致密储层满凹分布,厚度大于 20m 分布面积 870km2,占凹陷面积 70%。 ②陆相优质烃源岩是形成规模致密油的基础,凹陷-洼槽有效烃源岩控制了
致密油分布。首先,优质烃源岩具有源岩质量好、热演化适度与生烃总量大等特 征,为致密油的形成奠定了资源基础。在鄂尔多斯盆地长 7 段,泥页岩分布面积 约 5×104km2,生烃强度达 400~800×104t/km2;在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泥岩分布 面积约 6.2×104km2,生烃强度达 400~1200×104t/km2。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摘要:对前人在油气成藏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主要在成藏基础理论、油气输导体系和异常压力与油气关系等3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对这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且全面的调研,并提出了在各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难点。
关键词: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既是石油地质理论的核心问题,又是有效解决油气勘探活动的关键问题。
许多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目前仍停留在推理阶段,严重地影响了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和预测油气藏的准确性,制约着许多盆地(或区带)的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
因此,需要从典型沉积盆地和典型区带的实际油气藏解剖分析出发,采用系统的、动态的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将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物理模拟技术模拟相结合,综合考虑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保存过程,建立油气成藏定量模式。
1 成藏基础理论研究进展Dahlberg在Hubbert流体势理论的基础上,将流体势理论与石油勘探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出了LVZ法则;England等(1987)建立了独立二相、二维(侧向运移、垂向运移)、基于流体势和达西定律的渗流运移模型,研究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
同时国内也进行了二维三相(二相)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Hunt(1990)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统一研究,提出了“流体封存箱理论”;张义刚(1991)建立了封存箱内渗流成藏、对流成藏和封存箱外涌流成藏三种油气成藏模式。
含油气系统理论(成油系统)提出了研究油气藏形成时必不可少的所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以及合适的时空匹配,对指导油气勘探研究工作指出了新的思路,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等特征[1]。
其核心是“源”,对单源成藏效果较好,但对于多源多期成藏的叠合盆地应用效果不理想。
成藏动力学(系统)包括成藏动力学条件和动力学过程和结果,核心是研究油气等流体的运移和聚集的动力条件和过程。
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与发展趋势_李祥权(1)

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与发展趋势李祥权陈少平杜学斌崔丽静(中国地质大学沉积与矿产研究所,武汉)摘要隐蔽油气藏已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油气藏勘探类型,而隐蔽油气藏勘探又是油气勘探中的难点,结合国内外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强调层序地层学分析与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合,探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引言隐蔽油气藏是美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莱复生(A.I.Levorsen)于1966年在AAPG Bulletin发表的一篇题为/隐蔽油气藏(obscure and subtle traps)0论文中首次提出的[1],其含义主要是泛指在油气勘探上难以识别和难以发现的油气藏,在圈闭分类上主要指地层、岩性圈闭及非构造成因的古潜山圈闭等,发现的难度和勘探的风险性明显高于构造圈闭。
*隐蔽油气藏勘探在盆地中的地位将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而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类油气藏资源储量所占比重将逐渐加大。
如美国地质学家认为,隐蔽油气藏类型的储量在美国占总储量的4217%,产量占总产量的4418%。
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预测最终探明隐蔽油气藏的储量将占探明储量的75%。
中国虽然大部分盆地勘探程度还处在中低水平,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勘探整体上已进入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的油气勘探阶段,如鄂尔多斯盆地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以上是赋存于地层岩性圈闭中,准噶尔盆地70%~ 80%,辽河坳陷50%~60%,松辽盆地约在30%以上,特别是近十多年地层岩性圈闭的探明油气储量逐步已超过构造圈闭,成为主要勘探油气藏的类型[2]。
我国陆相湖盆具有储集砂体类型多且规模小,沉积岩性物性变化快,砂体一般非均质较重,陆相水体超覆、退覆现象频繁,古地貌起伏较大等特点,易于形成地层超覆、岩性及古地貌圈闭等隐蔽油气藏类型,同时也决定了针对陆相湖盆的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潜力与难度并存的特点。
1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人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逐渐揭示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寻找隐蔽油气藏的思路应该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开拓,要求要不断的深化地质认识,不断的加强技术革新,以适应隐蔽油气藏勘探的要求[3]。
隐蔽油气藏研究的难点和前沿

第12卷第4期2005年10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Eart 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Vol.12No.4Oct.2005收稿日期:20050509;修回日期:200506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238059);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10419)作者简介:郝 芳(1964—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隐蔽油气藏研究的难点和前沿郝 芳1,2, 邹华耀1, 方 勇1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湖北武汉430074HAO Fang 1,2, ZOU Hua 2yao 1, FAN G Yong 111Key L aboratory of H y d rocarbon A ccumulation of Minist 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 y of Pet roleum ,Bei j i ng 102249,China 21Depart ment of Oil and Gas Engineering ,Facult y of Eart h Resources ,China Uni versit y of Geosciences ,W uhan 430074,ChinaHAO F ang ,Z OU H u a 2yao ,FANGYong.The diff iculties and frontiers of subtle oil/gas reservoir research.Ea rt h Science F ron 2tiers ,2005,12(4):4812488Abstract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ain exploration targets in China.As petroleum ex 2ploration goes into a more mature stage ,the search for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 expands into areas with more complicated conditions.The 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petroleum in deeply buried subtle traps ,the structure of the unconformities in relation to subtle oil/gas reservoir distribution ,the reasons for the loss of petroleum in the former subtle traps ,and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adjusted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 have become the difficulties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the f rontier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The existence of active source rocks and reservoir rocks with relatively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 the deep part of basins is f undamen 2tal for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n deeply buried subtle trap s.Advances made in recent years on the kinetic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overpressured environments will improve our ability to predict the maturity and hy 2drocarbon potential of deeply buried ,overpressured source rocks.Several mechanisms causing abnormally high porosity in deeply buried sandstones may become the basis and principle for predrilling assessment of the quali 2ty of the reservoirs.The structure of unconformities ,especially the thickness and the sealing ability of paleo 2soil layers ,and the thickness and permeability of semi 2weathered rocks below the paleo 2soil layers are keys to the study of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 associated with unconformities.In superimposed basins ,the formerly ac 2cumulated subtle reservoirs usually have undergone adjustments owing to the effects of multiple 2stage tectonic movements.The adjustments of former subtle reservoirs could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a series of genetically related oil layers with complicated oil/water or gas/water contacts.The stacking pattern of different tectonic movements is very important for predicting adjusted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In the center part of the J unggar Basin ,for example ,the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 have all the above attributes :having been deeply buried ;hav 2ing complicated unconformities ;and having undergone tectonic adjustments.Therefore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J unggar Basin may become a “natural lab ”for research on complicated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K ey w ords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 ;deeply buried intervals ;structure of unconformities ;tectonic stacking ;adjustment of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摘 要:隐蔽油气藏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
致密油成藏条件及发展趋势

致密油成藏条件及发展趋势致密油藏具有典型特征,形成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致密储层的广覆式分布。
(2)成熟度适中的优质烃源岩大面积分布。
(3)致密储层与烃源岩共生层系的大范围分布。
致密油成藏模式及成藏机理等研究较为薄弱,不利于准确预测致密油藏技术可采储量及工业开采价值,这些方面应是以后致密油藏的研究方向。
标签:致密油成藏条件发展趋势0引言致密油指蕴藏在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致密含油层中的石油资源[1-4]。
我国致密油资源储量丰富,勘探前景良好,全国累计致密油有利勘探面积约10.3万km2,地质资源量80亿~100亿t,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1致密油基本特征美国是致密油开发最多的地区之一,主要集中在Bakken、Barnett和EagleFord 页岩区带内。
国内有关致密油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及松辽盆地等地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根据陆相生油理论总结了中国致密油类型和评价指标[5]。
3种致密油类型包括:①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白云岩、白云石化岩类、介壳灰岩、藻灰岩和泥质灰岩等。
②深湖水下三角洲砂岩致密油: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形成的砂-泥薄互层沉积体。
③深湖重力流砂岩致密油:砂质碎屑流和浊流形成的以砂质为主的丘状混合沉积体。
10项评价指标包括:孔隙度和渗透率、基质孔隙类型、构造背景、分布面积与储层厚度、TOC和成熟度、地层压力、流体性质及可流动性、钻井深度、可压裂性、地面条件。
2成藏条件致密油成藏不需要常规油气所必须的圈闭,在背斜、向斜等任何地方,只要配以良好的烃源岩及其他的特定条件均可形成致密油藏。
由于致密储层主要为低孔低渗,孔隙流体多呈非达西线性流,孔吼半径为纳米级,油藏不太可能发生长距离的运移,形成后也不容易散失破坏,以初次运移为主。
致密油藏需具备以下3个条件:(1)致密储层的广覆式分布。
(2)成熟度适中的优质烃源岩大面积分布。
(3)致密储层与烃源岩共生层系的大范围分布。
2.1致密储层的广覆式分布由于致密储层储集物性较差,大面积的较厚储层便成为重要条件,弥补了孤立致密油藏开采所带来的低经济效益。
致密油藏开发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

致密油藏开发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摘要]:致密油藏的开发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且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我国石油资源匮乏的现状。
本文主要对致密油藏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目前我国在致密油藏开发方面所应用的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旨在能够为我国的致密油开发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关键词]:致密油藏开发现状前景一引言致密油藏开发改变了美国持续24a石油产量下降的趋势,使产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进而引发了致密油藏开发的热潮。
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加入了世界勘探致密油气藏的行列,并在这个领域不断取得进展。
我国致密油显示了巨大开采潜力:在松辽、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广泛分布,致密油都有重大发现,远景资源量在50亿吨左右。
致密油已成为全球非常规石油勘探开发的亮点领域。
我国拥有的致密油藏资源分布广泛,在我国石油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将是我国石油工业增储上产的重要资源基础,致密油藏开发技术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二致密油藏概念及特征对于致密油藏,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致密油是指储存在低孔、低渗的致密储层中的石油资源,其开发方式需要使用与页岩气类似的水平井及体积压裂技术;狭义致密油是指来自页岩以外的低孔、低渗的致密储层中的石油资源,其开采同样需要水平井及体积压裂技术。
广义致密油的概念包括页岩储层内的石油资源,着重强调的是储层的致密性。
我国致密油资源通常分布于坳陷区以及斜坡带,油气资源具有大面积分布、但丰度不均一的特征。
其地质特点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 致密油资源在凹陷内源储共生。
油气分布不受圈闭控制,平面上或滞留于烃源岩,或位于紧邻烃源岩的大面积储层,纵向上多层系叠置,近源充注;( 2) 储集层类型多,物性差。
储层类型包括致密砂岩、砾岩、灰岩、白云岩等,基质渗透率一般小于 0.1 mD,孔隙度一般小于10%;( 3) 流体分异差。
无统一的油水界面与压力系统,油、气、水常多相共存,含油气饱和度变化大,具有“整体普遍含油气”的特征;(4) 微纳米孔喉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RINEORIGINPETROLEUMGEOLOGY海相油气地质理论・前沿第12卷第1期2007年1月庞雄奇摘要隐蔽油气藏可以按其判别难度、隐蔽方式、油气富集动力学机制等进行分类。
按动力学成因可基本分为五类: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聚集成藏、毛细管力引入油气聚集成藏、深盆气体体积膨胀推排油气聚集成藏、分子吸附油气聚集成藏、分子结合力聚集甲烷水合物气藏。
受盆地类型、构造背景、沉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不同。
论述了国内外对隐蔽油气藏的分类、成藏主控因素、成藏动力系统和成藏模式等研究的进展,提出了进一步开展我国隐蔽油气藏成因机理和富集规律等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成藏模式;油气藏分类;研究进展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庞雄奇1,2,陈冬霞1,张俊1,2(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庞雄奇1961年生,教授。
主要从事油气成藏与资源评价研究。
通讯地址:102249北京昌平区文章编号:1672-9854(2007)-01-0056-07中图分类号:TE112.3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5-06-12;改回日期:2006-09-01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01BA605A09)资助自从1964年美国著名石油学家Levorse[1]提出勘探隐蔽圈闭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地层不整合圈闭、岩性圈闭及古地貌圈闭等的油气勘探。
中国陆相盆地岩相多变和叠合盆地多旋回发育,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
我国东部大部分盆地和探区已进入中等或高勘探程度阶段,大型整装构造油气藏发现的机率变小,而隐蔽油气藏的比例将逐渐增大,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
但由于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勘探难度大,因此针对这类特殊非构造油气藏(隐蔽油气藏)成因机理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
1概念与分类1.1隐蔽油气藏的概念隐蔽油气藏(subtletrap)的概念,最早是由卡尔在1880年提出的[2]。
1919年世界上发现了第一个非背斜油藏。
关于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前人有不同的定义,但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三种概念:第一种为广义的地层圈闭(stratigraphictrap),包括地层圈闭(狭义)、不整合和古地貌圈闭[1-3];第二种是为了与构造圈闭相区分而提出来的非构造圈闭(non-structuraltrap),即指所有的非构造成因形成的圈闭类型[4];第三种是指用目前常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隐蔽圈闭(subtletrap)。
随着世界油气藏勘探开发的不断发展,发现许多新类型的油气藏不仅用常规的勘探技术和方法难于寻找,而且用传统的勘探理论难于解释,比如深盆气藏、露头油藏、煤层吸附气藏和甲烷水合物气藏等。
因此,为了更深入地识别隐蔽油气藏,庞雄奇等[5]近年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理论和技术条件下,从物探和测井等资料上不能直接发现或识别出来的油气藏概称为隐蔽油气藏,英文表述为subtlereservoir,56庞雄奇等: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表1隐蔽油气藏分类沿革对应圈闭称为subtletrap。
1.2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关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4!9](表1)。
这些分类方法主要是以传统的隐蔽油气藏的定义为基础,把地层圈闭油气藏作为隐蔽油气藏的主体,其不同之点在于对地层圈闭的概念和定义有争论。
近年来,有将岩性油藏从地层油藏中分出来的趋势。
如表1所示,沈守文[6]依据圈闭的隐蔽性、圈闭的成因及形成圈闭的主导因素和圈闭的剖面形态,将隐蔽油气藏分为八大类;李丕龙[7]将(济阳坳陷)主要的隐蔽油气藏分为岩性、地层和裂缝型等油气藏类型;贾承造[8]则按照陆相盆地和海相盆地隐蔽油气藏的类型进行划分,其中按盆地类型、气候条件、构造部位、砂体类型的不同对陆相盆地进行分类,而海相盆地则分为海相砂岩地层岩性油藏和碳酸盐岩岩性地层油藏等。
57海相油气地质2007年第12卷第1期由于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复杂、难于识别、类型多样,庞雄奇等[5]从隐蔽油气藏判别的难度、隐蔽方式、油气富集动力学机制等方面对隐蔽油气藏进行系统的划分。
(1)从油气藏判别的难度划分,可分为三类:特征性隐蔽油气藏油藏特征上无法辨认,无法从目前所获得的资料中判别出油气藏的外观特征,包括盖层、储层和油气水边界等。
它们中有低幅度构造油气藏、不整合面油气藏以及溶洞和裂缝类油气藏等。
技术性隐蔽油气藏油藏技术上无法识别,无法从现有技术条件下获得的资料中判识出油气藏(层)的存在。
它们中主要包括在测井曲线上呈“三低”特征(低孔隙度、低饱和度、低电阻率)的油气藏。
机理性隐蔽油气藏油藏在形成机理上无法解释,用传统理论无法预测其存在,或发现后无法解释其成因的非常规性油气藏。
它们中有深盆气藏、露头油藏、煤层吸附气藏和水合甲烷气藏等。
(2)从隐蔽方式上也可分为三类(表1):储集体隐蔽型油气藏主要包括岩性砂体油气藏、泥岩裂缝油气藏和碳酸盐溶洞型油气藏等。
封盖条件隐蔽型油气藏主要包括水动力封阻型油气藏、重力拖曳型的露头油气藏、毛细管力束缚的深盆气藏。
形态特征隐蔽型油气藏主要指受温压和介质条件多方面控制的产状多变的油气藏,包括水溶气藏、煤层吸附气藏和甲烷水合物气藏等。
2成因机理研究和进展2.1成藏主控因素早在1986年,胡见义等就认为,在圈闭成因上,隐蔽油气藏与构造油气藏不同,隐蔽油气藏主要受沉积作用、地层超覆和不整合等因素直接控制,而构造因素则起某些间接作用[4]。
随着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逐渐发现:影响和控制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因素很多,受盆地类型、构造背景、沉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不同。
近几年对二连盆地和冀中坳陷岩性油藏及地层油藏的勘探研究结果表明,断陷盆地的岩性油藏和地层油藏主要沿三个“面”(湖泛面、不整合面、断面)分布,且既可分布于低势区,也可分布于高势区。
岩性油藏和地层油藏的分布主要受沉积体系、地层超覆和地层侵蚀等因素的控制,具有相控和层控特征[10]。
在对断陷盆地(如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的研究中还发现,隐蔽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断裂坡折、挠曲坡折、沉积坡折及侵蚀坡折等不同成因的多级坡折带的控制[11!14]。
研究表明,大面积的岩性油藏(如在坳陷型的松辽盆地南部)的形成主要受控于三大地质要素:(1)三角洲前缘相带中砂岩与泥岩地层交互发育,控制着岩性油藏总体含油范围;(2)与砂体分布方向近于垂直相交的北北西向断层为岩性成藏提供了有效的侧向封堵条件;(3)湖侵过程中形成的多套湖相泥岩提供了重要的直接盖层,是形成大面积含油的必要条件[15]。
对岩性油气藏定量统计和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认为,砂体的沉积微相、储集层物性、烃源岩排烃强度、砂体与洼陷生烃中心的距离等因素是控制岩性油气藏充满度的主要因素[16!18]。
研究认为,针对地层油气藏而言,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1)稳定沉降和构造回返的交替形成了以地层超、剥为主的油气聚集条件;(2)盆地充填过程中发育了厚层稳定分布的优质储集岩系;(3)大型断裂和不整合面为主体的高效油气运聚体系是大中型地层油藏形成的重要因素;(4)圈闭的形成与优质烃源岩大规模排烃的有机配置是形成油气聚集的必要条件[19]。
2.2成藏动力系统关于隐蔽油气藏,特别是被烃源岩包裹的透镜状岩性油气藏,现有的成藏理论各家并不统一,国内外学者对其成藏的微观机理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分歧,特别是在成藏动力方面,仍是争论的焦点。
其中,以下几种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
俄罗斯Арве[20]在他的《论粘土岩中砂岩透镜体的含油机制》一文中提出了未知重力运动机制。
他提出了在与线流、紊流不同的第三种未知重力运动机制作用下,少数流体分子的个别特性控制透镜状砂岩油藏聚集的新假说。
不少学者提出了异常高压是岩性油气藏成藏的主动力的观点。
关于压实作用对油气排驱的影响,Meissner[21]、Hunt[22]以及DuRouchet[23]都提出了压58庞雄奇等: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图1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据文献[32]修改)实作用是油气排驱的必要驱动力的观点。
王捷等[24]和姜培海[25]则提出生油岩中烃类的排出是泥岩与相邻疏导层的过剩压差造成的,生油黏土岩相对透镜体砂岩的突破压力差别较大,压实流体始终存在向透镜体内排驱的能力。
Margara[26]在研究初次运移的机制时提出,毛细管压力是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向储集层中初次运移的动力。
陈冬霞等[27]和张云峰等[28]提出的毛细管压力差是岩性油气藏成藏主动力之一的观点在目前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即源内砂岩透镜体以孔隙作为运移通道,在接触带内的大、小孔隙之间存在着毛细管力的差异。
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油气首先从较大孔隙进入砂岩透镜体中,因油气的进入占据了砂岩透镜体中的孔隙空间,使其中的孔隙水被替换出来,并从较小孔隙进入到泥岩中。
烃类生成的膨胀力和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力也是岩性油气藏成藏动力之一。
McAulife[29]、Barker[30]对油气初次运移的研究提出了“孔隙中心网络运移”说。
李明诚[31]认为,烃源岩中干酪根不断热解和裂解生烃,产物增容引起孔隙中的流体体积不断增加时,流体不断膨胀形成源岩内部压力,这种膨胀使泥岩内压力增加,促进流体运动,其排油方向是从生油层到储集层。
邹才能等[19]根据岩性油气藏与烃源岩的纵向位置关系,将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划分为三种成藏动力机制,即源下成藏压差驱动、源内成藏油水压差驱动、源上成藏势差驱动。
总的来说,对隐蔽油气藏成藏的动力系统可以根据庞雄奇等划分的油气形成的动力学成因模式[32]进行分类,其隐蔽油气藏可以分为五大类(见图1)。
59海相油气地质2007年第12卷第1期2.3成藏模式隐蔽油气藏由于其类型较多、分布复杂、成藏主控要素存在差异,因此由不同类型油气藏的油源条件、输导体系特征、成藏动力系统等的差异,可以总结出隐蔽油气藏不同的成藏模式。
李丕龙等[8]通过对济阳坳陷断—拗过渡期地层油气藏的沉积充填过程、油气源和油气运聚体系、油藏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勘探实践等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地层油气藏的“T—S”成藏模式(图2)。
“T—S”油气运聚模式是指大中型地层油藏的形成决定于盆缘“S”型展布的古地形/古构造和“T”型输导体系的有机结合。
图2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T-S”型输导模式图(据文献[33],有修改)“T”型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由烃源岩—活动性断层—骨架砂岩—圈闭构成的体系;“S”型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具盆缘沟梁相间的构造—古地貌特征(具“S”状)的体系李丕龙等[33]针对洼陷带岩性油气藏形成的特殊性,在油气藏地质特征剖析、地质统计、岩性圈闭形成机理和分布发育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气运聚条件的研究及岩性圈闭聚油机理的物理模拟,系统归纳和总结了岩性油气藏的三元成因模式(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