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 陈去病 赏析
近代南社诗人陈去病简介

遗民众>等传记笔记集。以明末豪杰、晚清华命者的传记最为
出色,如<雪湖高上杨硕父先伞小传>、 <于逸姚勇忱合传》、
<两沦新建风雨亭记>等,记乡、百情、说理,均能曲尽其妙,
于简明之处寓其深意,笔下人物则神采飞扬,可爱可敬。
此外,他还曾经撰写<论戏剧之有益>等论文,认为青年人投身
戏剧,可以宣传革命,胜于“赤手掣鲸.空军射虎,事终个
成,们热血徒冷”,并参加创办<—世纪大舞台>,以推动戏
剧改良运动。作为南社三巨头之—.陈去病在诗坛上很有影
响,坦在反活复明的背景下表现出时朱明王朝的忠君思想,则
是其局限性所在。
陈去病(1874—1933),原名陈庆林,字佩忍,号病情‘、
汀苏吴江人。早年在家组织日留学,加入拒俄义勇队。次年在上海任(鲁钟日报>丰
笔,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1906年
参加同盟会,为纪念黄宗签,在安徽组织黄社。1908年在绍
他把“庆林”之名改为“去病”,是以西汉名将霍去病自勉,高
扬爱国精神,推崇民族气节,故诗思也重视骨气,质实沉郁,
以诚挚真情取胜。他笔多为救亡之思,其(中元节自黄浦出
吴湘泛海>一济,写得最是悲壮有力:
舵楼高唱大江东,
海上波涛回荡权。
云磨雨洗天如碧,
唯有胥涛若银练,
万里苍茫一览空。
兴府小学堂组织匡计,后为纪念秋理,又在杭州组织秋社。次
年与柳亚子、高旭等组织商社。辛亥革命后创办<大汉报>,
又在绍兴干编<越锌日报>.曾参加“二次革命”、护法运动.
并十1922年任中山北伐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后历任南京东
2019海淀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①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到《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一文后,作出重要指示: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来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
②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触目惊心:小学生的近视发病率约30%,初中生约60%,高中生约80%,大学生约90%。
③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全球第一,原因是多方面的。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频繁使用,学生沉迷其中,对学生近视高发而言可谓雪上加霜。
一项对2017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89.5%的受访者反映周围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多,他们认为长期使用电子产品是导致近视的罪魁祸首。
青少年的视觉神经还没有发育完善,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致使其用眼强度增大,眨眼频率降低,很容易造成视力减退。
④中小学生近视率不断升高的问题,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课内外负担过重一直被认为是近视发生的重要原因。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人均每天写作业时间为3个小时,近全球均数的2倍。
学校每天布置大量作业,加重了学生的用眼负担。
同时,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迫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使他们的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孩子们不堪重负,课外活动时间被严重挤压,有专家认为,后天环境因素中,不良生活方式特别是户外活动不足引起的近视越来越明显。
⑤近年来,虽然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探索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方法,但青少年视力不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防控青少年近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北京大学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指出,假如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2020年,我国近视患病人口有可能高达7亿,高度近视的人口将达到5000万左右。
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全篇译文

中元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鬼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拜祖先和亡灵,以安抚鬼魂,希望能够得到祖先的保佑和祈福。
而黄浦出吴淞泛海全篇译文是一篇关于鬼神和妖魔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对鬼神和迷信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让我们来解释中元节的含义和由来。
中元节又称为盂兰盆节,起源于佛教盂兰盆节。
传说在这一天,地狱的鬼魂都会暂时离开地狱,来到人间寻找亲人,因此人们要在这一天祭拜祖先和亡灵。
在这些传统我国文化中,人们会点香、上香、撒纸钱,甚至举行祭拜活动,以示对祖先的思念和崇敬。
这些传统的习俗反映了我国人对亡灵的尊重和怀念。
接下来,让我们来介绍一下黄浦出吴淞泛海全篇译文。
黄浦出吴淞泛海全篇译文是一部文学作品,通过描述鬼神和妖魔的故事,展现了古代我国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思考和表达。
这部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神秘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心动。
在文章的深度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元节和黄浦出吴淞泛海全篇译文有着深刻的联系。
中元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与鬼神和亡灵密切相关,而黄浦出吴淞泛海全篇译文正是道出了古代我国人对这些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探索。
在这一深度探讨中,我们可以逐步分析中元节和黄浦出吴淞泛海全篇译文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于鬼神和亡灵的共同表达。
在广度上,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解读中元节和黄浦出吴淞泛海全篇译文。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观察,中元节和黄浦出吴淞泛海全篇译文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教和信仰;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审视,中元节和黄浦出吴淞泛海全篇译文呈现了我国古代文学对于神秘和超自然主题的探讨。
这样的广度探讨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元节和黄浦出吴淞泛海全篇译文的内涵与意义。
中元节和黄浦出吴淞泛海全篇译文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对鬼神和亡灵的尊重和崇敬,以及对超自然力量的探索和想象。
在这个传统节日和文学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于神秘世界的思考。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我对中元节和黄浦出吴淞泛海全篇译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陈去病

陈去病
陈去病(1874—1933),中国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
江苏吴江同里人。
因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毅然易名“去病”。
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
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风格苍健悲壮。
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
1933年,病逝于故乡同里镇。
重视戏剧
陈去病重视戏剧,认为它在鼓动平民、普及社会方面具有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作用(《论戏剧之有益》)。
在诗歌主张上,陈去病和柳亚子同调推尊“唐音”。
1917年,柳亚子受到南社内外的宋诗派的围攻时,陈去病曾奋起支持。
他激烈地指责宗法江西诗派的闽派诗人陈宝琛、郑孝胥等,认为“其声益噍杀而厉”。
在散文写作上,他反对分门别户,尤其反对桐城派。
他说:“文无论古今,总祈一是,义理、词章、考据三者何适而不可,只须用得其当而已,于彼宗派何与乎?”(《五石脂》)
陈去病故居
同里镇三元河畔,有一条石板小街三元街,往西不远处,便是陈去病故居。
大门面街临河,罩墙高耸,环静幽静。
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点平方米,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见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垣几近残危房。
进门朝东有一月洞。
中元节的古诗词名句

中元节的古诗词名句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和祭祀亡灵的节日,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元节的古诗词名句及其意思和出处:
1. 《中元节有感》——李商隐身
兀都开秘箓,白石礼先生。
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
星辰朝帝处,鸾鹤步虚声。
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
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中元节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中元节祭祀亡灵的感受和思考。
2. 《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李之世
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
况值盂兰节,谁能不泪淋。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之世在中元节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3. 《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陈去病
舵楼欹仄风仍恶,灯塔微茫月半阴。
良友渐随千劫尽,神州重见百年沉。
凄然抚剑悲吴楚,怅矣凭阑忆晋林。
闻道中元节,家家祀祖先。
这首诗是近代诗人陈去病在中元节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这些诗词通过对中元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五(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共10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杂诗(其四)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这首诗明显地学习屈赋。
B.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
C.“时俗薄朱颜”二句,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
D.这首诗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风格质朴刚健,有一种爽朗自然之美。
2.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杂诗(其一)曹丕(魏)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晨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写景,为游子“展转不能寐”而“披衣起彷徨”做了环境氛围的渲染。
B.“天汉”在诗中指银河,夜已深沉,星斗纵横,衬托出游子长夜不寐的痛苦。
C.“郁郁多悲思”两句是本诗的诗眼句,后文游子的思念和感叹皆由此而生发。
D.本诗为五言古诗,由情及景,景中富情,缠绵排恻,抒浓厚愁苦思念之情。
2.本诗“孤雁”这一意象,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什么作用?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怆悢(liàng):悲伤。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一二句中“奇”字,总写出了凤凰自视甚高、不同凡俗、高蹈于世的形象特点。
赞美黄浦江的现代诗

赞美黄浦江的现代诗《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清代:陈去病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空。
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
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
唯有胥涛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
《水调歌头(和海盐尉范行之)》宋代:朱敦儒平生看明月,西北有高楼。
如今羁旅,常叹茅屋暗悲秋。
闻说吴淞江上,有个垂虹亭好,结友漾轻舟。
记得蓬莱路,端是旧曾游。
趁黄鹄,湖影乱,海光浮。
绝尘胜处,合是不数白萍洲。
何物陶朱张翰,劝汝橙薤鲈脍,交错献还酬。
寄语梅仙道,来岁肯同不。
《沁园春(寄张仲宗)》宋代:李弥逊欹枕深轩,散帙虚堂,畏景屡移。
渐披襟临水,支床就月,莲香拂面,竹色侵衣。
压玉为醪,折荷当盏,卧看银潢星四垂。
人归后,伴饥蝉自语,宿鸟相依。
痴儿。
莫蹈危机。
悟四十九年都尽非。
任纡朱拖紫,围金佩玉,青钱流地,白璧如坻。
富贵浮云,身名零露,事事无心归便归。
秋风动,正吴淞月冷,莼长鲈肥。
《贺新郎(姑苏台观雪)》宋代:卢祖皋十顷涵空碧。
画图中、峥嵘幻玉,乱零吹璧。
倚遍危阑吟不尽,把酒风前岸帻。
记当日、西湖为客。
谁翦吴淞江上水,笑乾坤、奇事成儿剧。
还照我,夜窗白。
崇台目断清无极。
引枝筇、琼瑶步软,印登临屐。
娃馆娉婷知何在,泪粉愁浓恨积。
故化作、飞花狼籍。
旧事悠悠浑莫问,有玉蟾、醉里曾相识。
聊伴我,夜吹笛。
《水调歌头》宋代:韩元吉江路晓来雨,残暑夜全消。
人言天上今夕,飞鹊渐成桥。
杳杳云车何处。
脉脉红蕖香度。
瓜果趁良宵。
推枕断虹卷,抚槛白鱼跳。
五湖客,临风露,倚兰苕。
云涛四起,极目人世有烟霄。
我送君舟西渡。
君望我帆南浦。
明日恨迢迢。
且醉吴淞月,重听浙江潮。
经典中元节的古诗及简介

经典中元节的古诗及简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经典中元节的古诗及简介经典中元节的古诗及简介(10篇)大家知道吗,中元节是一个怀念的节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5题。
(共13分)
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①
陈去病
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空。
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
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
唯有胥涛②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
【注释】①本诗写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此时诗人正在从上海赴广州的参加革命的途中。
②胥涛:传说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所杀,尸投于江,成为涛神。
陈去病(1874—1933),中国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
江苏吴江同里人。
因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毅然易名“去病”。
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
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风格苍健悲壮。
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
1933年,病逝于故乡同里镇。
注释:
【注释】
①作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作者由上海乘船赴汕头。
诗中写了初出海时所见景物的情怀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
中元节:旧以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
佛教于此日举行盂兰盆会,诵经施食;民间则设祭超度先人;黄浦:江名。
源出浙江嘉兴。
流至上海市,合吴淞江,出吴淞口,会长江入海。
吴淞:即吴淞口,由上海出海的必经口岸。
②舵(duò)楼:船上的楼舱。
大江东: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句。
此借苏轼抒慷慨情怀,兼点大江景色。
③回:通“洄”,水流回旋;回荡:写海浪洄旋激荡。
④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小洲。
洲渚:指海中岛屿。
有无中:若有若无,时隐时现。
⑤“云磨”句:自注:“烈日中忽遇阵雨。
”磨:磨擦。
碧:青玉。
⑥炙:烤。
水泛红:烈日映照下海水反射出耀眼的红光。
⑦“唯有”二句:相传吴国打败越国后,伍子胥劝吴王警惕越国报复,吴王不听,命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儿子将其遗体投入钱塘江,以便早晚乘潮来看吴王失败、后江潮果然狂涌。
有人见伍子胥乘素车白马立于潮头之上(参见《录异记》卷七)。
这里用此典故,既借以描写波涛汹涌的景象,又暗抒拯救祖国危亡的不屈之志。
赏析:
陈去病作为“南社”发起人之一,著名革命志士,“少年时负奇气,一往无前”,中年致力革命事业,慷慨以天下任。
一九O八年,时当革命斗争风起云涌之际,他由上海乘船渡海赴广东从事革命活动。
以这样的个性气质,这样的形势,这样的目标,该是怎样的一番心胸和激情?这一切都展示于泛海抒怀的造境之中。
换句话说,挥洒于笔底的境界并非单纯为眼前景物的自然展开,胸中波澜的融入和开掘,可以称作融情入景,而从诗面的景物选择与渲染看,又何尝不是一种象征呢?
“舵楼高唱大江东”,作者居于全船视野最开阔处的“舵楼”,自然首先规定了全诗写景的视点,其实这昂然前趋的位置,不也正与作者立于革命前潮的位置表里沟通吗?“高唱”“大江东去”,便有“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今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侯鸿鑑《浩歌堂诗钞序》说他“慷慨悲歌,不可一世”,郑逸梅《南社丛谈》说他“孤芳自赏”,从这一句中都可遥见其当日气度。
有此雄迈壮阔的起笔,次句“万里苍茫一览空”无论景物还是情境就都是合理的
展开了。
“一览空”饱溢了“不可一世”的意致,而从写景看,则是大处着笔的无限远景,是极目海上的真切实境。
次联出句视点下俯“波涛”,那波涛重重回荡,由近及远,无穷无尽,“极”正是“波澜动远空”的境界,同上句的“一览空”勾挽。
对句视线再作回收,由于波涛的起伏,“眼前洲渚”乃时隐时现。
革命风云的层层叠起,革命形势的升沉起伏,便成为这两句被象征的内涵。
这几句可以凭艺术感觉鲜明体察到写景的底蕴,诗面上表现得又“无迹可寻”,人们说陈去病诗为“唐音”,这正是突出的一点。
“云磨雨洗天如碧”已注明为“烈日中忽遇阵雨”的实况,视野上扬。
“日炙风翻水泛红”,写日光返射出的色彩,视线下临。
一“碧”一“红”,上下映衬,色调鲜丽夺目,境界美轮美奂。
这境界乃是经过“云磨雨洗”、“日炙风翻”艰难锻淬之后——“磨”、“洗”、“炙”、“翻”,作者遣词中如此突出这一点,强烈的主观感觉对自然景象的这种强调,其象征意旨当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作者深知自己在实景中叠映的是一种理想和憧憬,而眼前更需要的是艰苦的斗争,甚至悲壮的牺牲,所以,末联用伍子胥的事再写波涛,并用“唯有”两字领醒,命意盖在于此。
“素车白马战秋风”透露着壮士中视死如归的激烈心怀,那当然是对斗争事业艰难性的充分理解为前提,并与首句“舵楼高唱大江东”的豪迈遥相呼应,形成不同色调的情感层次。
全诗笔力雄迈恣肆,境界阔大,气势豪壮,真力弥满,显示了陈去病诗歌的独特风格,并由此感知一代历史前驱者们的昂扬风范。
(魏中林)
赏析二:
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
而上元经久不衰。
此诗作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农历七月十五,作者由上海乘船渡海赴汕头时。
吴淞江与黄浦江于上海会合后,出吴淞口,会长江入海。
当诗人乘坐的海轮出吴淞由长江口入海时,登上甲板,极目海天,豪情满怀。
遂作此诗。
“舵楼高唱大江东”二句写出发时的豪情。
在万里长江东流入海处.作者心里升起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迎接战斗的豪迈感,情不自禁地吟起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脚下的江水浪涛,眼前的飘风流云,与词句描绘的景色多么吻合啊。
而历史长河万古奔腾,无数英雄俱为陈迹,天下兴亡正在我辈的博大胸襟,才是诗人吟哦古人佳句的意兴所在。
海天云水,万里苍茫,目光可直视无碍,直到天与水的尽头。
“一览空”的“空”字,不仅是景物的写真,更是情志的奔放。
“海上波涛回荡极”二句写即目所见海景。
“回荡极”极言浪涛的动荡变化,往复无尽。
“洲渚”乃水中小片陆地。
大浪相激鼓荡不已,烟波浩渺,一片蒙蒙,沙州小岛看似若有若无。
两句写出烟波浩渺的情景。
“云磨雨洗天如碧”二句写阵雨及雨霁。
按作者自注:“烈日中忽遇阵雨”,阵雨之后天空一碧万顷。
骄阳映照得海面泛出一片红光。
两句写出视觉的强烈印象。
“云磨雨洗天如碧”的“磨”字,把海上风云变幻、各色云块擦天而过的动感、动态描绘得生动传神,赋予了云、天一种硬度,一种质感,收到了奇特新鲜的艺术效果。
而诗人的情操亦从这一个“磨”字里透出消息。
“唯有胥涛若银练”二句用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的故事来结束全诗。
子胥协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屡次劝谏吴王,指出越国是吴的心腹大患,不可不防。
吴王不但不听,反信谗言,赐剑让他自杀。
子胥死后,怒气化为江湖,相传有人见他乘素车白马立在潮头上。
二句在写波涛的状况时,通过典故的运用,寄托了作者与旧势力拼搏的决心和向往战斗的激情。